新農村建設的調研報告
新農村建設的調研報告(精選5篇)
在人們素養不斷提高的今天,我們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報告,其在寫作上具有一定的竅門。那么大家知道標準正式的報告格式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新農村建設的調研報告(精選5篇),歡迎大家分享。
新農村建設的調研報告1
新農村建設工作,是開展三嚴三實和干凈、忠誠、擔當教育活動、實行干部直接聯系群眾制度,是夯實黨在農村執政基礎的根本途徑,是全面推進紅河新發展的重要保障,是促進全州社會和諧的關鍵舉措。全州美麗家園行動計劃和三嚴三實和干凈、忠誠、擔當教育活動各項要求部署,攜手向前、同心同德、全面推進美麗家園行動計劃,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共筑中國夢,讓中國夢鋪就紅河路。新農村建設工作要緊密聯系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緊緊圍繞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和純性,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根據州、縣和鎮黨委的安排部署,在農村開展三嚴三實和干凈、忠誠、擔當教育活動。
調查走訪,了解基本情況
年3月1日,到補嘎村委會報到,3月16日參加屏邊縣和玉屏鎮20XX年新農村建設工作動員部署會議后,根據縣和鎮相關要求,奔赴補嘎村開展調研走訪和了解民情工作。
屏邊縣玉屏鎮補嘎村委會位于縣城東北部,距縣城18.5公里,國土面積25.9平方公里。轄扎底簸、普期底、啊底簸、補嘎、哈木克、哈西和三丘田等7個自然村7個村民小組209戶778人。以彝族為主,有少數苗族。7個自然村分布在大凹腰至金廠河公路上,村民出行便利。補嘎村黨總支委員會下設5個黨支部,共有黨員38名,其中女黨員7名。有耕地面積2016畝,其中水田1062畝,旱地954畝。最高海拔1370米,最低海拔1110米。年平均氣溫16.5℃,最高氣溫26.5℃,最低平均氣溫6.5℃,年降雨量1800毫米。全村經濟收入246.3萬元,糧食總產量92萬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1400元、人均有糧1180公斤。全村適宜種植杉木、草果、核桃等經濟林木,糧食主產稻谷、玉米。目前,各村大力發展杉木樹、紅豆杉、獼猴桃等產業。全村經濟穩步發展、社會和諧穩定。
農業經濟
補嘎村地廣人稀,年降雨量達1800毫米,特別適宜種植杉木樹等經濟林木,基本上每戶村民或多或少種植杉木樹,對今后生活有一定保障。20XX年,在補嘎村委會組建成立了紅豆杉種植商會,建立了在政府引導監管下公司建基地,基地連農戶運行機制。引進了紅河陽光天地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發展紅豆杉種植業。目前,紅河陽光天地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紅豆杉種植業逐漸發展壯大,對山地和勞務需求逐年增多,村民可獲得土地租金,同時有更多的務工機會,增加收入。在公司的帶動下,部份村民開始參與育苗,有的村民種植紅豆杉。20XX年,在縣和鎮農業等部門的引導下,補嘎村民開展種植獼猴桃,預計2至3年可掛果,可為村民帶來豐厚的收入,進一步改善生產生活條件。
文化教育
全村沒有一所學校,全村50余人學齡兒童,包括學前教育和小學三年級學齡兒童,均在10公里外的宋慶玲希望小學學習,家長每周五把孩子接回家,短暫團聚后,周日下午又將孩子送回學校,周而復始,年復一年;四年級及上到鎮中心小學上學。目前,全村有兩人上中專,無一人上大學。
哈西村有一支由10多名村民組成的民間文藝隊,逢年過節等節慶日,文藝隊經常到各村開展民間文藝演出,是開展宣傳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四群教育、美麗家園建設和防治治病工作的有效栽體。
衛生防疫
補嘎村委會有一名衛生員,楊樹華,男,52歲,1982年參加鄉村醫生工作,初中文化,多次到鎮和縣相關衛生機構業務培訓。目前,村委會衛生所荒廢閑置,衛生員基本開展不子正常診療活動,只能承擔基本的兒童預防接種和配合公共衛生服務調查等工作。主要原因是目前交通便利,最遠的三丘田村離縣城也只有10多公里,大部份村民生病都到縣城就醫;其次是鄉村醫生年齡偏大、學習機會少、診療水平不高、群眾對衛生員缺乏信任等。鑒于衛生資源缺乏現狀,20XX年村委會選送一名女生到紅河衛生學院鄉村醫生班學習,希望學成歸來改變當地醫療衛生現狀,服務于當地群眾,滿足當地村民的健康需求,進一步提高村民生存質量,實現小病不出村的愿望。
結合本職工作,開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宣傳
在調研走訪中,結合本職工作,采取進村入戶、座談、發放和粘貼宣傳畫(折頁)等方式,開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宣傳,讓廣大人民群眾了解新農合是由政府組織、引導、支持,農民自愿參加,個人、集體和政府多方籌資,以大病統籌為主的農民醫療互助共濟制度,讓百姓有錢看病、看得起病。20XX年人均籌資標準達470元,其中的政府補助380元,個人繳費90元。在走訪宣傳中,共發放各類宣傳材料500份。
存在困難和建議
村委會門窗部份已損害需修善,為了村委會的整潔和衛生,需建設圍墻和大門。
補嘎村委會7個自然村,只有哈西村有公房,其他6個自然村要求上級相關部門提供幫助,援建公房等基礎建設。
哈西村、哈木克村和三丘田村大部分地在下河谷,由于沒有基耕(田間)公路,無法有效開發土地種植獼猴桃等經濟作物,制約了經濟發展。
衛生工作有待加強,積極爭取縣衛生局和鎮政府支持,加強人員培養力度,要培養愿意學、愿意留、愿意服務的本地年青,盡早恢復衛生所的正常診療活動,積極開展傳染病、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和食物中毒等預防知識,調查掌握當地村民基健康狀況。
新農村建設的調研報告2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為了解我國農村建設情況,及時總結已有的典型地區建設經驗,認真解決新農村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加快推進新農村建設,為決策部門制定更加具體詳細的政策建議,由我委農村經濟發展司與產業發展研究所共同組成聯合調研組,于xx年10月8日至10日,前往xx省xx市調研。現將有關情況整理如下:
一、xxxx市新農村建設的做法及成效
(一)xx市概況
xx市位于xx省南部,現轄18個縣(市、區),1個經濟技術開發區,283個鄉鎮。總人口845萬,其中農業人口677.56萬人,占總人口的80%;國土面積3.94萬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400.23萬畝。3475個行政村,49139個村民小組。20xx年,全市GDP達到398億元,人均4710元,工業增加值97.7億元,農業增加值114億元;實現財政總收入38.35億元,增長22.2%,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2.84億元,增長16.1%;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88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553元。
(二)新農村建設行動的發起
加入WT0之后,我國農業面臨著在國際市場上如何保持競爭力的挑戰;農村稅費改革之后,鄉鎮機構面臨著職能轉變的問題;工業化、城市化的過程中,農村面臨著勞動力轉移的難題。為找出一條統籌城鄉發展的新路,xx市委、市政府從20xx年7月組織人員展開大規模調研,逐步理清了農村今后的發展思路:以科學發展觀整合農村工作的資源和力量,通過把新農村建設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切入點,統籌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加快該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步伐。
(三)新農村建設的主要做法
xx市于20xx年9月提出并開展新農村建設工作,主要內容是“建設新村鎮,發展新產業,培育新農民,組建新經濟組織,塑造新風貌,創建好班子”。各地以建設新村鎮為突破口,以“親民、愛民、富民”活動為切入點,以村鎮規劃建設、“三清三改”(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廁、改路)和文明村鎮創建為重點,以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素質和生活質量為根本,把新農村建設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新突破口和加強村級組織建設的新載體,科學規劃、整合資源、分類指導、分步實施、依靠群眾、整體推進。
1、以村鎮規劃為龍頭,開展新村鎮建設。一是制定村鎮建設整體規劃。計劃用三年時間全面完成所有村鎮的規劃設計工作,嚴格按照規劃搞建設,做到規劃一步到位,建設分步實施;建立了科學的規劃管理制度并制定了相應的村莊建設管理辦法,形成科學合理的村鎮規劃管理體制,把村鎮規劃建設納入制度化、規范化軌道。二是全面開展“三清三改”工作。根據各個村不同的實際情況,按照“環境整潔、道路暢通”的要求,依靠村民理事會和村民代表會制定“三清”的標準,發動群眾開展“三清”工作,制定了一系列保持農村衛生環境的村規民約,實行村民自治,建立村莊環境管理長效機制。
2、以農民增收為目標,發展新產業。一是完成了產業建設規劃。根據當地的產業基礎、資源優勢、區位特點、市場需求和農民意愿,按照每個縣抓2-3個主導產業、每個鄉鎮抓好l-2個主導產業的發展思路,基本完成四大支柱產業和六大區域特色產業的規劃工作。二是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一方面做大做強主導產業,注重抓好龍頭企業的建設;另一方面,切實加強主導產業基地建設,抓好產業化示范縣、示范鄉建設,形成基地帶農戶,“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格局。三是建立農業支持保護體系。通過建設農業科技創新及推廣應用體系、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體系、農產品市場和信息體系和農業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體系,有力地支撐農業的發展。四是抓好農產品品牌建設和農產品的標準體系建設。大力組織實施贛南的臍橙、會昌的米粉、大余的金邊瑞香、興國的灰鵝、石城的白蓮五個xx省優質農產品品牌建設,把全市主要農產品納入標準化生產的軌道,把果業、生豬建成產值過百億元的產業集群。
3、以實施“農民知識化”工程為依托,培育新農民。一是以市場為依托,以先進和實用技術、務工技能和三產服務培訓為主要內容,大力實施農民知識化工程,努力提高農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場競爭能力和自主發展能力,使18歲以上、45歲以下年齡段的農村勞動力基本掌握l至2門實用農業技術或務工職業技能。二是建立科學合理的培訓體系。整合現有的大專院校、職業學校、社會辦學力量和企業培訓基地等有效資源,構建農民培訓體系。現已建立縣、鄉、村各類培訓基地3929個,其中縣級273個,鄉級965個,村級2690個。建立農民知識化工程師資庫,提高師資水平,組織專家遵循“規范、實用、通俗、易懂”的原則編寫或選用培訓教材。三是完善培訓機制,創新培訓方法,提高培訓實效。各地職業技能培訓根據市場需求,廣泛開展訂單培訓、協議培訓;根據作物的生長周期和農業主導產業開展農業生產技術培訓工作;對村兩委干部、村級后備干部、農業生產和合作經濟組織帶頭人進行以發展本地主導產業、經營管理等所需專業技能知識為主的大專學歷教育。四是開展以遵紀守法、移風易俗為主要內容的思想道德教育,著力提升廣大農民的思想道德水平,造就一批既有較高科學文化素質和道德素質,又有一定專業技能、文明守法、移風易俗的新型農民。
4、以農業產業化為動力,組建新經濟組織。一是按照“先運行、多扶持、后規范”和“民辦、民管、民營、民受益”的原則,要求每個縣的主導產業都要建立相應產業合作經濟組織,提升農民組織化程度。二是大力圍繞“新品種、新技術、新組織”的要求建立健全良種繁育、農資供應、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和農產品加工流通服務體系,培育專業化的經濟服務組織,全方面覆蓋產業體系。三是對合作經濟組織在資金上、政策上給予扶持,鼓勵、支持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村能人牽辦合作經濟組織。
5、以創建文明村鎮為先導,塑造新風貌。一是深入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以提高農民思想道德素質為核心,廣泛開展道德、法律、文化、科普“四進農家活動”。二是以開展創評文明信用戶、留守孩關心工程等活動為載體,創建精神文明。組織農民開展“除陋習、樹新風”活動,反對封建迷信和宗族宗派勢力,倡導健康、文明、科學的生活方式。三是加強農村民主法制建設,建立健全村民會議或村民代表會議制度。將行政村為單位的村民代表會議制度,延伸到共同利益更加緊密的以一個或幾個聚集的村民小組為單位的村落,創建村組理事會,促進民主管理。逐步把鄉村治理納入法制化軌道,提高農民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管理的能力。四是進行文明村鎮創建,重點建設一批標準高、示范帶動能力強的村鎮。五是加強宣傳文化陣地建設,實現每村有一個宣傳文化陣地等。
6、抓好基層領導班子。緊緊圍繞“親民、愛民、富民”活動,把以“三清三改”、村鎮規劃建設、文明村鎮創建為重點的新農村建設成果,作為衡量、檢驗好班子、好干部的重要標準。通過從全國各大高校選拔大學本科生到鄉鎮基層工作,夯實鄉鎮基層領導班子。全面實施鄉鎮領導干部農業專業技能過關制度,開展農村基層干部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工作,提高他們帶領群眾做大做強主導產業的能力3實施鄉村干部“素質培訓工程”,加強對鄉鎮、村干部的新農村建設知識培訓工作。
(四)新農村建設的成效
一是村莊面貌有了大大的改變,“臟亂差”現象明顯減少。共完成了6674個村莊的改水,受益人口達74.0246萬人;改廁67273座,受益人口達70.3836萬人;完成通村公路3420.94公里,其中寬4.5米以上的公路l579公里,3.5米以下公路1841.94公里。推廣“三格式無害化衛生戶廁”后,農民跟城里人一樣在家里上廁,而且無臭無味。農民說,用上這種廁所真好,又干凈衛生,又能保證種田的肥料供應。
二是農民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發生了較大改變。新農村建設剛開始的時候,政府干部下來層層做工作,農民認為政府在搞形象工程。當農民看到了新農村建設給自己帶來實惠的時候,觀念逐漸開始改變。農民由“要我做”變成了“我要做”,建設家園的熱情空前高漲。
三是干群關系得到改善。以前鄉鎮干部下農村時,是“要錢要命”,而現在是“送錢送物”。xx市農工部部長曾新方說:“現在去農村,農民會拉著你去他家喝茶。”
四是節約了耕地。近一年來,全市共拆除破舊豬牛欄、廁所57648間,面積75萬平方米。清理農民無序建房2925宗,共計345336.1平方米;其中占用耕地510宗,計98025.19平方米;依法拆除54宗,復耕6367.09平方米。
二、新農村建設的成功經驗
20xx年xx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為7388元和2553元,比全國平均水平分別低2034元和383元,屬于欠發達地區。轄區內又屬低山丘陵區,人均耕地面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xx無論從經濟實力還是人均耕地面積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卻率先發起新農村建設行動,形成了欠發達地區低成本推進型的贛南模式,其具體做法在廣大中西部低山丘嶺地區具有普遍的適應性,便于在全國同類地區推廣。
(一)用人得當,領導先行
xxxx新農村建設,是xx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后發起的。其中,主要發起人xx省委常委、是來自廣東省的外調干部,中山大學哲學博士,其博士論文為《農民主體論》。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以農村為載體、以農民為主體來進行的。這表明,新農村建設的思路創新、制度創新和機制創新,與地方黨政主要決策者的開放意識、工作經歷、知識層次具有密切聯系。不論發起還是推廣新農村建設行動,在現行體制下,地方黨政機關領導班子尤其是首要領導的素質高低,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當地新農村建設行動的成敗。
(二)政府主導,農民主體
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政府深入開展調查,全面掌握當地實情,制定切實可行、符合群眾意愿的實施方案。通過強化宣傳發動工作,公開扶持標準,創新補助辦法,實行“以物代扶”、“以獎代補”。調研數據表明,公共設施中,政府與農民投資比例約為6:4,家庭設施中,政府與農民投資比例約為3:7。新村鎮建設示范點由定點制改為群眾申報制。村民自愿申報,愿意搞新農村建設的群眾申報率達到80%以上的就定點,實行動態管理,擇優選擇定點,越積極、越先申請實施的農戶就先實施,并給予較優惠的獎勵政策,組織和引導農民群眾積極參與新農村建設。同時注意維護和實現農民群眾對新農村建設的發言權。在規劃編制過程當中,吸引村民代表討論,提交村民代表大會認定,通過村民自己制定村規民約保證規劃的切實執行。通過群眾推薦、選舉老黨員、老干部、老勞模、老軍人、老教師等有威望的人產生理事會,由理事會出面與廣大群眾協商化解矛盾,讓群眾做群眾的工作,真正讓農民群眾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
(三)實事求是,量力而行
從實際出發,以求真務實的態度和真抓實干的工作作風推進新農村建設工作。制定新農村建設的目標、任務和措施時,既要按照新農村的標準嚴格要求,又要切合實際、切實可行,不增加農民負擔,不搞強行攤派,不搞形象工程和脫離實際的政績工程。正確處理階段性目標和長遠性目標的關系,既要量力而行,又盡力而為,打好基礎,分步實施。
(四)因地制宜,科學指導
要深入調查研究,因地制宜,因鄉鎮制宜,因村制宜。在村鎮規劃上,要根據當地客觀條件,科學編制規劃;在新農村建設模式上,力求以人為本,與自然和諧,格調新穎,形式多樣;在方式方法上,先易后難,分步實施,不搞齊步走、一刀切。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形成各具特色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
(五)建章立制,規范操作
要在實際工作中不斷總結經驗,把握規律,把符合客觀規律的東西形成制度和規范,建立長效機制,把新農村建設納入制度化、規范化、持續良性發展的軌道。只有健全長效工作機制,才能確保新農村建設健康持續發展。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長期、艱巨的工作,必須有長效機制作保證。
(六)整體推進,突出重點
新農村建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廣大農村點多面廣,一方面要按照統一部署,統一規劃,整體推進;另一方面,又要從解決好農民關心的具體問題入手,找準突破口,根據當前的資源和工作力量,突出每個階段的工作重點,分步實施。贛南市把發展新產業和“三清”工作全面啟動,改水、改廁、改路量力而行。
(七)典型示范,以點帶面
xx市各地在鐵路、國道、省道以及公路沿線率先展開新農村建設工作,特別是在323國道、贛粵高速公路沿線,重點建設一批具有較高標準和較強示范作用的新農村示范點,發揮典型示范作用。通過典型示范,做到以點帶面,點面結合。
(八)整合資源,優化配置
一是整合部門力量。xx市31個相關職能部門作為新農村建設成員單位,承擔了各自的工作職責,健全了考核措施,并發揮部門的優勢,圍繞整個新農村建設工作大局,制定了詳細的支持參與工作方案,部門整合有力地牽引了農村各塊工作的整合。如規劃建設部門要抓好村鎮規劃建設,按時完成村鎮規劃編制任務,并負責在今明兩年內對全市的縣鄉規劃人員進行一次系統崗位培訓;國土部門嚴格按照規劃要求把好土地審批關等。二是整合各類資金和項目。依據各級政府投一點、涉農資金捆綁使用傾斜一點,受益群眾出一點,包扶單位助一點,社會各界捐一點,政策優惠減一點,將各方資金統籌到新農村建設上來,提高了各部門資金分散使用的效益。三是動員全社會的力量支持新農村建設。大力推行企業、學校、個體工商戶與村莊結對,建設新農村的“1+1”模式。
三、新農村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新農村建設范圍廣、對象復雜、難度大
新農村建設涉及到農村生產、農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千千萬萬農戶,投資范圍廣,投資金額大。我國農村各地經濟條件、地域特征千差萬別,基礎設施投入和公共服務需求有很大差異。目前,國內一些地方正在進行新農村建設,但大都剛起步,經驗不足,區域性的成功經驗是否適合在全國推廣尚待驗證。
(二)新農村建設缺乏法制化的制度保障
現實工作中,許多地方的發展思路和具體措施隨領導人的更換而發生重大調整。xx雖然將新農村的發展規劃通過地方人大表決方式加以穩定,但因沒有地方性法規的立法權,同樣面臨法制化制度保障問題。由于各地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長期艱巨的歷史任務,如果因領導人的輪換而使新農村建設行動出現多次反復,勢必嚴重挫傷廣大干部群眾尤其是農民的積極性,削弱黨和政府的領導權威。新農村建設行動如何通過法制化途徑,獲得穩定的制度性保障,是今后面臨的一大挑戰。
(三)政府投入嚴重不足
全市自開展新農村建設以來,累計投入的資金近5億元,其中財政安排6300萬元,捆綁專項資金1.2億元,吸引社會資金3.1億元,資金投入中政府只占30-40%,農民占到60-70%,而目前xx的新農村建設尚未全面鋪開,只是在點的層次上進行,覆蓋村莊的數量比較少。根據對xx18個村進行的問卷調查表明:目前xxxx農村要完成“六通”、“五改”、“兩建”十三類待建的基礎設施項目,包括政府和農戶在內的各村人均總投入需要1913元,其中需要政府補助48%。從目前政府給示范村的.投入看,資金缺口依然較大。例如,興國縣1年來投入到新農村建設的財政資金300多萬元;興國縣4000多個村落,有能力搞示范的目前只有200多個,約占全部村落的5%;另外,道路資金缺口大,興國縣的交通經費只夠建58公里,但已安排190公里的建設任務,政府補貼資金難以保證到位。
(四)資源整合困難
現有的許多涉農項目資金,由于來自不同的部門,在使用上難以整合起來,難以根據各地發展的輕重緩急安排使用,以發揮更大的整體效應。興國縣副縣長歐陽巧文說:現有的支農資金比較分散,整合的時候不僅涉及到利益調整,還涉及到資金用途的改變,不符合資金的使用政策,可能會有一定的管理風險。
(五)農村土地管理法規不完備
土地法中雖然有“一戶一宅”規定,卻沒有相應的實施細則。這使得在村莊整治改造當中,一戶一宅的政策法律依據不夠完善,在清理一戶多宅的過程中,許多問題難以處理。如在拆除空心房的時候,農民會以老祖宗留下來的房子不能拆等種種借口拒拆。由于沒有相關法律的規定,如果強行拆除會引發干群矛盾;如果不拆,又會影響整個規劃的順利實施。
(六)“一事一議”籌資籌勞資金易突破政府規定的上限
xx市通過“以物代扶”、“以獎代補”的方式激勵農民投身于村莊公共設施的建設。例如修路,農民只有在鋪好路基的時候,政府才會去修建路面。xx省規定的村內興辦集體生產和公益事業所需資金每人每年不得超過15元,農民為鋪好路基所花的費用往往超過此限額標準。農民自愿的行為與省內現行政策規定相沖突,以致許多時候農民自愿籌資籌勞被視為加重農民負擔。以興國縣長逕村為例,該村通硬化路待建費用需77萬元,政府資助42%,農戶分攤58%,村人口4211人,人均建路負擔為106元,遠遠超過省里規定的標準。
四、政策建議
(一)選擇不同地區先行示范,再逐步向全國推廣
根據近郊、平原和山區等經濟特征,在東、中、西部各找若干地區先行試點。可優先考慮新農村建設已經有一定經驗的地方作為試點,如在xxxx市。在總結各地經驗,完善相關政策的基礎上,再向全國其它地區推廣。
(二)以法制化方式為新農村建設提供穩定的制度保障
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列入“十一五”規劃,明確新農村建設是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手段、未來5年國家重點投資的領域。制定并出臺“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發展綱要”,明確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國家將在未來的幾十年里大力支持新農村建設。最后,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相關立法工作,為新農村建設提供穩定的法律制度保障。
(三)擴大新農村建設的財政預算投入,單列新農村建設專項資金
制定財政預算時要單列新農村建設專項資金,預算投入應能滿足新農村建設階段性投資的需要,并明確中央和地方配套資金的比例。近兩年來,地方財政收入和中央財政收入的比例為9:11,配套資金比例可參照此執行。
(四)整合各項支農資金
以新農村建設為契機,成立新農村建設工作辦公室,所有支農資金由該機構統籌使用。各地在村莊規劃的指導下,根據項目向新農村建設工作辦公室申請資金,各省、市、縣設立分部,負責項目的審批、資金的拔放和監督。若部門資金由于利益整合困難,可考慮部門資金下到基層的彈性化和地方化管理,給地方更多的自主權。在現行體制下,對不太符合部門規定但合理的地方資金整合行為,給予靈活寬容對待。或者由涉農資金相關部門聯合統籌資金的使用,建立部門聯席會議制度。
(五)完善和制定宅基地、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等相關法規
針對《土地法》中“一戶一宅”的規定制定實施細則,對“一戶多宅”的第二套以上的住房征收較高金額的宅基地占用費;或者修訂法規,允許集體土地所有者以司法途徑收回第二套以上的住房宅基地。制定并出臺《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法》,為農村各類合作組織的發展掃除法律的障礙。同時給予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及其所辦實體減免所得稅、營業稅、增值稅等優惠政策,扶持其發展壯大。
(六)進一步完善并盡快實施農民籌資籌勞管理新辦法
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是改善農村的基礎設施,農村道路等公共設施具有一次性投入大、收益期長的特征。我國的財政實力目前尚不能完全負擔農村公共設施的提供,需要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來參與新農村建設。xx年7月農業部發布了《村級一事一議籌資籌勞管理辦法(試行)》的征求意見稿,賦予省級政府根據當地經濟發展水平、農民承受能力、農村事業發展需要,制定籌資限額的權力。根據今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規模不斷擴大的趨勢,一方面省級政府要適當提高籌資限額標準,為村民自愿籌資留出更大的靈活空間。限額雖然高,只要農民真正享有民主權利,政府不強行攤派,并嚴格按“一事一議”表決,農民會自我約束資金籌措負擔;另一方面要根據基礎設施一次性投入大、長期維護費用低的特點,改年度限額為 3年或 5年總限額,允許農民跨年度使用籌資限額。建議農業部盡快完善“籌資籌勞管理辦法”并頒布實施,為各地根據本地新農村建設的實際情況,出臺相應的“一事一議”籌資籌勞管理辦法提供新的依據。
新農村建設的調研報告3
調查時間:xxxx年x月x日 調查地點:xx鎮 調查對象(印章):
調查目的:大力發展縣域經濟是建立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關鍵,只有發展縣 域經濟,才能從根本上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才能使廣大農民群眾走上富裕之路,建立社會主義新農村才能成為現實。
為了了解掌握新時期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我鎮于近日就當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此次調研的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和取得成效
xx鎮轄7個行政村,農業人口xxxxx多人,農村勞動力x.x萬人。改革開放以后,尤其是近年來,隨著國家和省、市、區政府對于“三農”問題的日益重視和農業投入力度的不斷加大,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的相繼出臺和貫徹落實,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發展農業生產的積極性,農村經濟穩步發展,農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農民生產生活條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發展加快,農村經濟與各項社會事業正在朝著全面協調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一)農村經濟穩步發展,農民收入逐步提高 深入落實中央x號文件精神,積極探索農民增收良策,農業農村經濟實現較快發展。xxxx年全鎮GDP總量xx億元,增長x%,其中農業總產值實現x. xx億元,增長xx%。全鎮糧豆薯總產x. x萬噸,糧食單產xxx公斤。經濟作物種植面積達x. x萬畝,占耕地面積的xx%。日光溫室發展到xx51棟,面積x. xx萬平方米,普通蔬菜大棚xxxx個,面積xx. x萬平方
米,年產蔬菜x. xx萬噸以上。畜牧產值實現x. xx億元,比上年增長xx%。xxxx年向縣內外輸出勞動力xxxx人(次),創收xxxx萬元,農民人均增收xxxx元。城鄉居民收入穩步增長,xxxx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xxxx元,比上年增長x%;農民人均收入達xxxx元,比上年增長xx%。實行村財鎮管,嚴格履行財務審批手續,農村經濟管理水平加強,xxxx年化解債務xxx萬元,沒有發生新的債務,農民政策性負擔為零。
(二)基礎設施逐步改善,生活環境不斷優化 在政策和省、市、縣政府的大力支持,積極爭取政策和項目,組織實施了林業生態建設、農網改造、人畜飲水改造、鎮村道路建設、鎮村環境整治等一批基礎設施項目建設,農村基礎條件進一步改善。全鎮村屯公路xx公里,實現了村屯道路暢通;農村計生、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穩步推進;生態保護、農電網改造等公共服務事業和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明顯進步。科教文衛等各項社會事業發展迅速,建立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醫療救治和疾病預防控制機制。移動電話、計算機開始進入農戶家庭,擴大了農戶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農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農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斷得到新的提高,農民自編自演開展文體活動,縣鎮組織的科技、文藝下鄉活動,豐富了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
(三)科技教育加快發展,農民素質不斷提高 隨著農村經濟的穩步發展和農民收入的不斷提高,逐年加大了對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學校舍、農業信息網絡、電化教育設施建設發展較快。目前,全鎮共有x所中學、xx所小學,實現了區級標準化學校。不斷加大對農民科技
培訓力度,組織實施了跨世紀青年農民培訓、科技入戶、陽光工程等科教工程,每年培訓農民達x萬人次以上,培養一大批農村科技能人。廣大農民積極學用新型科技,農用新科技在農村得到廣泛普及。
(四)民主法制不斷健全,基層組織進一步加強 在國家加強民主法制建設的大環境下,廣大干部群眾法律意識法制觀念普遍增強,以憲法為核心,農業法、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為重點的與農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廣泛普及,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xxxx年在全鎮x個村實行了村干部直選制度,全面推進了村黨支部“兩推一選”,一批懂科技、會經營、善管理、講奉獻、有知識的農村能人、致富能手進入“兩委”班子,村黨支部書記與村委會主任實現“一肩挑”,兩委成員交叉任職,農村干部隊伍整體素質有了較大的提高。在全鎮“兩委” xx名干部平均年齡為xx. x歲,大專以上文化x名,高中、中專xx名,全面建立和推行了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機制。先后出臺了《xx鎮村務公開、民主管理規范化建設標準》,在指導全鎮村務公開活動中,實行“五統一”(統一內容、形式、程序、時間、建檔),做到“三為主”(村務公開以村“兩委”、監督小組、鎮農經中心為主),突出“一個重點”(以財務公開為重點),把群眾關心的事情全部公開,村中重大問題向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征詢意見,將財務公開延伸到村民小組,使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規范化、制度化的軌道。
綜上所述,可見我鎮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了可喜成績,大多數村與過去相比有了很大變化,但是與"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還有很大差
距,制約農村經濟繁榮、社會穩定發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任重道遠。
二、主要困難和突出問題
(一)農業生產力水平低下 我鎮的農業總體上還是粗放生產,加工能力低,產業化經營尚處在初級發展階段。在農作物種植和畜產品養殖過程中,更多地追求數量的增長,不注重質量的提高,更忽視了品牌效應,盲目效仿和低水平發展,且多以零散種養為主,尚未形成規模效應和集約效應。與此同時,農產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級生產、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因而農產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競爭力較弱。此外,農戶與加工或營銷企業沒有結成真正的利益共同體,合同不規范,訂單屢約率較低。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功能作用有待增強。我鎮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規模小,功能單一、結構分散,輻射力不強,推廣型、農產品加工型和綜合服務型專業組織協會制度不健全,內部管理不規范,政府協調成立的多,農民自發組建的少,多數會員不繳納會費,財政專項資金扶持助推力弱化。協會活動開展不正常,帶動力不強。雖然國家和地方政府制定一些相應的扶持政策,但其性能、地位和作用以及與其他經濟組織、與地方政府的關系等問題沒有明確的界定。
(二)農村投入嚴重不足 免征農業稅后,我鎮農村的基礎財力巨減,財政“缺口”大,加之各村歷史上形成的債務都很大。省、市、縣下撥的轉移支付無法維持鎮、村組織機構運轉所需財力。農村基礎設施和農業生產條件改善投入嚴重不足。調查顯示,由于受農村基礎設施投入不足瓶頸制約,部分行政村的農田水利建設和土地治理根本無法開展,導致農業抗風險能力薄弱。
(三)農村勞動
力素質偏低 當前,絕大多數農民的素質不容樂觀。突出表現在:農民思想還比較保守,傳統的小農意識根深蒂固,生產、生活和行為方式都與現代社會生活的要求差距甚遠。在思想素質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創大業的開拓進取精神;同時缺乏誠信意識,在產業化經營中常有違約等不守誠信行為出現。在文化素質方面,農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xxxx年農村勞動力中,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占xx%,初中文化程度占xx%,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僅占xx%。由于農民科技知識低下,對新事物、新技術缺乏認識,從而阻礙了接受新事物、學習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養方面,具有一技之長的人還比較少,導致種地只能粗放經營不能集約經營,打工則只能賣苦力打粗放工,嚴重地制約了農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質方面,贍養父母、尊老愛幼等傳統美德有滑坡趨勢,關心集體、熱心公益等集體主義觀念正在逐步淡化,賭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會風氣有抬頭的趨勢。
(四)農村社會事業建設滯后 我鎮農村總體上的醫療衛生、科技、文化、教育、社會保障等各項社會事業發展水平普遍較低。農村醫療條件差,醫療水平低,農民生一場大病往往意味返貧。同時農村醫務人員水平低,醫療衛生狀況令人擔憂。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礎差、人才缺、資金少、設施差的狀況未從根本上改變。絕大多數的村已沒有文化活動室和相應圖書,缺乏多種形式的文化活動和體育活動,縣鎮沒有穩定的公共財政,對社會保障的投入嚴重不足,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制度尚未開展,農村弱勢群體保障體系薄弱。
新農村建設的調研報告4
一、中周村基本情況
中周村地置樟木鄉南部,距樟木鄉人民政府8多公里,道路交通狀況較好,黃練至樟木水泥路繞村而過,振南至中團村的水泥也于XX年10月份建成通車。全村群眾聚居相對集中,有7個自然屯,人口5400多人,黨的基層建設較好,設立周耕片、中上劉片、甘梁片三個黨支部,有黨員102名, 全村耕地5300畝,其中旱地3000畝、水田 2300畝,農業種植主要以甘蔗、花生、玉米為主,甘蔗是群眾經濟收入的主要渠道,XX年人均收入1576元,XX年人均收入1663元。
(一)基礎設施落后,生產上不去。中周村耕地較分散,地質系紅黃壤土質,保水、保肥能力差,農作物需要較多的肥料、水源,況且產量不高。全村無水庫,農田灌溉依靠小型抽水機,農作物一遇天旱嚴重減產,靠天吃飯的情況嚴重存在。
(二)農民素質低,生產能力差,村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種養全憑經驗,失敗率較高。種植適合市場發展的農作物往往由于技術性問題而失敗;生豬、家禽養殖戶,也因禽流感、動物疫病、市場價格下滑、飼料價格上漲的影響,農民迫切希望技術服務。
(三)無主導產業,農民收入低。種地、打工是村民的主要經濟來源,全村近1000多人外出打工,占青壯勞力的80%,勞務收入占村民總收入的70%。農民工以小工、泥工、木工等體力活和傳統手藝活為主,工資性收入普遍不高。村民除了種植水稻,就是小面積種植花生和大豆,產量和效益均不高。
(四)組織建設薄弱,發展能力不強。該村村委5人,平均年齡50歲,初中以上文化,都沒有明顯的致富項目。村里沒有集體經濟收入。全村黨員102人,集中在55歲左右年齡段。近2年來,由于年青人都外出打工了,新發展黨員少。村委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
二、對中周村新農村建設的幾點建議
中周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一步一步地走,要以扶貧開發為突破口,幫助村民發展生產、提高素質、改善生產生活條件,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一要加強精神扶貧。扶貧先扶志,是扶貧開發工作的一條重要經驗。物質貧困決定今天的問題,精神貧困則影響明天的問題。在中周村,村民安于現狀、小富即安、不講文明不講衛生等現象普遍存在,制約了農村發展,限制了扶貧開發進程。因此,在新形勢下推進扶貧開發工作,加強精神素質扶貧、提高精神素質扶貧的成效,是打好扶貧開發攻堅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根本。要用小康社會的美好前景激發他們追求美好生活的激情,樹立勇往直前、戰勝困難的信心和勇氣。
二要加強新農村建設宣傳。要加強對新農村建設全方位的宣傳,通過報紙、橫幅、宣傳車等形式深入院落宣傳,將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要求、政策宣傳到位,調動村民的積極性,營造新農村建設的良好氛圍。
三要推進產業開發。中周村沒有經濟產業的開發,生產難以發展,群眾難以致富。一是圍繞農產品加工找出路,發展訂單農業。二是利用土地優勢發展精品水果基地和庭院經濟,加快對現有小水果的品種改良,提高經濟效益。三是進一步壯大養殖業,加強技術指導及優良種畜禽的引進,提高養殖效益。四是把發展勞務輸出作為重要工作來抓,為勞動力提供技能培訓、用工信息咨詢、法律維權等服務,把人力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引導外出務工人員帶回資金和技術,盡快由打工仔變成創業者,從"賺錢蓋房子"發展到"籌資辦廠子"。
四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水、電、路、通訊等基礎設施的落后,是制約中周村經濟發展的瓶頸。因此,要把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扶貧攻堅和新農村建設的基礎工作和重點工作來抓緊抓好。要加緊以道路硬化、沼氣能源、小水利建設為主,促使該村基礎設施狀況有新的改觀。
五要搞好新農村建設規劃。中周村基礎薄弱,因此,必須制定一個科學的、合理的規劃,然后按照規劃一步一步實施,既可避免盲目跟從,少走彎路,又可明確目標,加快發展速度。
六要加強基層組織建設。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工作。一是要提高黨員、干部思想認識,讓他們充分認識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意義,并以身作則,做群眾的楷模。二是積極發展一批思想素質好、覺悟高、熱心公益事業的青年黨員。要發現和培養具有帶頭致富能力和帶領群眾致富能力的"雙帶型"黨員,培養和選拔政治素質強和發展能力強的"雙強型"干部。三是切實加強村級活動場所建設。同時,要發揮共青團、婦聯等群眾組織的作用,努力形成建設新農村的強大合力。
七要加強農民素質培訓。提高農民群眾的綜合素質,是促進貧困群眾增收的重要舉措,也是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根本途徑。一是加強農村義務教育,為學生解決就學實際困難。二是建立農業科技示范基地。以農業科技示范基地為平臺,積極開展科技示范,推廣實用技術,不斷提高農民運用現代農業科技的能力。
新農村建設的調研報告5
為了了解掌握新時期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根據縣先進性教育領導小組辦公室《關于在先進性教育活動中開展以“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內容的調研活動的通知》要求,我鎮于近日就當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此次調研的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和取得成效
xx鎮為縣委、縣政府所在地,轄7個村,其中6個農業村,一個蔬菜村,76個自然屯,農業人口8853戶3.47萬人,農村勞動力1.5萬人。全鎮總面積12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4.7萬畝,林地1.5萬畝,水田1.85萬畝。改革開放以后,尤其是近年來,隨著國家和省、市、縣政府對于“三農”問題的日益重視和農業投入力度的不斷加大,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的相繼出臺和貫徹落實,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發展農業生產的積極性,農村經濟穩步發展,農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農民生產生活條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發展加快,農村經濟與各項社會事業正在朝著全面協調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一)農村經濟穩步發展,農民收入逐步提高
深入落實中央1號文件精神,積極探索農民增收良策,農業農村經濟實現較快發展。XX年全鎮gdp總量9.5億元,增長7%,其中農業總產值實現2.02億元,增長11%。全鎮糧豆薯總產5.3萬噸,糧食單產430公斤。經濟作物種植面積達5.1萬畝,占耕地面積的36%。日光溫室發展到51棟,面積2.3萬平方米,普通蔬菜大棚2500個,面積16.7萬平方米,年產蔬菜2.44萬噸以上。畜牧產值實現1.02億元,比上年增長18%。XX年向縣內外輸出勞動力9120人(次),創收3200萬元,農民人均增收1000元。城鄉居民收入穩步增長,XX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4500元,比上年增長5%;農民人均收入達3646元,比上年增長13%。實行村財鎮管,嚴格履行財務審批手續,農村經濟管理水平加強,XX年化解債務180萬元,沒有發生新的債務,農民政策性負擔為零。
(二)基礎設施逐步改善,生活環境不斷優化
在政策和省、市、縣政府的大力支持,積極爭取政策和項目,組織實施了林業生態建設、農網改造、人畜飲水改造、鎮村道路建設、鎮村環境整治等一批基礎設施項目建設,農村基礎條件進一步改善。全鎮村屯公路383公里,實現了村屯道路暢通;農村計生、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穩步推進;生態保護、農電網改造等公共服務事業和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明顯進步。科教文衛等各項社會事業發展迅速,建立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醫療救治和疾病預防控制機制。移動電話、計算機開始進入農戶家庭,擴大了農戶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農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農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斷得到新的提高,農民自編自演開展文體活動,縣鎮組織的科技、文藝下鄉活動,豐富了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
(三)科技教育加快發展,農民素質不斷提高
隨著農村經濟的穩步發展和農民收入的不斷提高,逐年加大了對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學校舍、農業信息網絡、電化教育設施建設發展較快。目前,全鎮共有1所中學、18所小學,有3處晉升為省級標準學校,4處小學達到市級標準學校,12處小學實現了縣級標準化學校。不斷加大對農民科技培訓力度,組織實施了跨世紀青年農民培訓、科技入戶、陽光工程等科教工程,每年培訓農民達1萬人次以上,培養一大批農村科技能人。廣大農民積極學用新型科技,農用新科技在農村得到廣泛普及。
(四)民主法制不斷健全,基層組織進一步加強
在國家加強民主法制建設的大環境下,廣大干部群眾法律意識法制觀念普遍增強,以憲法為核心,農業法、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為重點的與農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廣泛普及,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XX年在全鎮7個村實行了村干部直選制度,全面推進了村黨支部“兩推一選”,一批懂科技、會經營、善管理、講奉獻、有知識的農村能人、致富能手進入“兩委”班子,村黨支部書記與村委會主任實現“一肩挑”,兩委成員交叉任職,農村干部隊伍整體素質有了較大的提高。在全鎮“兩委”47名干部平均年齡為45.4歲,大專以上文化7名,高中、中專40名,全面建立和推行了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機制。先后出臺了《xx鎮村務公開、民主管理規范化建設標準》,在指導全鎮村務公開活動中,實行“五統一”(統一內容、形式、程序、時間、建檔),做到“三為主”(村務公開以村“兩委”、監督小組、鎮農經中心為主),突出“一個重點”(以財務公開為重點),把群眾關心的事情全部公開,村中重大問題向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征詢意見,將財務公開延伸到村民小組,使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規范化、制度化的軌道。
綜上所述,可見我鎮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了可喜成績,大多數村與過去相比有了很大變化,但是與"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制約農村經濟繁榮、社會穩定發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任重道遠。
二、主要困難和突出問題
(一)農業生產力水平低下
我鎮的農業總體上還是粗放生產,加工能力低,產業化經營尚處在初級發展階段。在農作物種植和畜產品養殖過程中,更多地追求數量的增長,不注重質量的提高,更忽視了品牌效應,盲目效仿和低水平發展,且多以零散種養為主,尚未形成規模效應和集約效應。與此同時,農產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級生產、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因而農產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競爭力較弱。此外,農戶與加工或營銷企業沒有結成真正的利益共同體,合同不規范,訂單屢約率較低。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功能作用有待增強。我鎮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規模小,功能單一、結構分散,輻射力不強,推廣型、農產品加工型和綜合服務型專業組織協會制度不健全,內部管理不規范,政府協調成立的多,農民自發組建的少,多數會員不繳納會費,財政專項資金扶持助推力弱化。協會活動開展不正常,帶動力不強。雖然地方政府制定一些相應的扶持政策,但其性能、地位和作用以及與其他經濟組織、與地方政府的關系等問題沒有明確的界定。
(二)農村投入嚴重不足
免征農業稅后,我鎮農村的基礎財力巨減,財政“缺口”大,加之各村歷史上形成的債務都很大。省、市、縣下撥的轉移支付無法維持鎮、村組織機構運轉所需財力。農村基礎設施和農業生產條件改善投入嚴重不足。調查顯示,由于受農村基礎設施投入不足瓶頸制約,部分行政村的農田水利建設和土地治理根本無法開展,導致農業抗風險能力薄弱。
(三)農村勞動力素質偏低
當前,絕大多數農民的素質不容樂觀。突出表現在:農民思想還比較保守,傳統的小農意識根深蒂固,生產、生活和行為方式都與現代社會生活的要求差距甚遠。在思想素質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創大業的開拓進取精神;同時缺乏誠信意識,在產業化經營中常有違約等不守誠信行為出現。在文化素質方面,農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XX年農村勞動力中,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5%,初中文化程度占50%,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僅占15%。由于農民科技知識低下,對新事物、新技術缺乏認識,從而阻礙了接受新事物、學習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養方面,具有一技之長的人還比較少,導致種地只能粗放經營不能集約經營,打工則只能賣苦力打粗放工,嚴重地制約了農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質方面,贍養父母、尊老愛幼等傳統美德有滑坡趨勢,關心集體、熱心公益等集體主義觀念正在逐步淡化,賭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會風氣有抬頭的趨勢。
(四)農村社會事業建設滯后
我鎮農村總體上的醫療衛生、科技、文化、教育、社會保障等各項社會事業發展水平普遍較低。農村醫療條件差,醫療水平低,農民生一場大病往往意味返貧。同時農村醫務人員水平低,醫療衛生狀況令人擔憂。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礎差、人才缺、資金少、設施差的狀況未從根本上改變。絕大多數的村已沒有文化活動室和相應圖書,缺乏多種形式的文化活動和體育活動,縣鎮沒有穩定的公共財政,對社會保障的投入嚴重不足,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制度尚未開展,農村弱勢群體保障體系薄弱。
(五)基層組織建設仍然薄弱。
隨著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入,農村基層廣大黨員、干部難以適應新時期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創新意識不強。多數農村黨員、干部沿襲于傳統工作思路,習慣于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動、疲于應付。二是帶領群眾致富本領不高。目前,一些農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質偏低,對新時期農業發展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束手無策,發展農村經濟的能力不強,發展的路子不寬,工作方法不多,在群眾“盼富”面前力不從心。三是工作作風不扎實。服務意識不強,缺乏對農村工作的熱情和對農民群眾的感情,做“撞鐘和尚”、做“太平官”。四是村級集體經濟相對薄弱。村級組織難以正常發揮作用,部分村沒有集體經濟收入,正常的辦公費用都依靠轉移支付來維持,因此村級組織作用無法發揮,村黨組織及村委會的凝聚力、戰斗力、號召力隨之減弱。同時由于包產到戶后以家庭為單位的農村經濟發展,也致使了無人關心集體事業的現象的產生,村委會雖實行村民自治,但一些政策、規劃在本村因無力參與支持而無法實施。五是農村村民自治工作發展不平衡。村務公開不及時,財務公開內容不全面,無明細帳,當地群眾有意見。
【新農村建設的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農村新建設調研報告03-02
新農村建設演講稿范文03-19
全鄉新農村建設情況匯報10-29
鄉新農村建設工作匯報10-23
街道新農村建設工作匯報材料01-25
制藥企業調研報告-調研報告02-23
鄉鎮鄉村旅游調研報告-調研報告02-22
調研城市建設工作簡報12-05
聽課調研報告12-02
瓷磚調研報告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