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元宵晚會觀后感
央視元宵晚會觀后感(精選10篇)
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后,從中我們收獲新的思想,不能光會看哦,寫一篇觀后感吧。那么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央視元宵晚會觀后感(精選10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央視元宵晚會觀后感1
傳統文化,形成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發展歷史當中,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優秀的傳統文化,就更是中華民族寶貴的財富。然而,人類進入21世紀以后,工業與商業的全球化正逐漸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思維方式,行為方式,消解著傳統文化的精髓,傳統文化瀕臨消失。
首先是傳統節日。傳統節日,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繼承與發揚傳統文化的一種良好方式。然而在現在,隨著西方圣誕節,情人節等一系列節日的廣泛傳播,傳統節日卻漸漸被淡化了。鮮少有人在端午節賽龍舟,吃粽子;在重陽節登高插茱萸;在中秋節賞月,慶團圓;在臘月初八熬一鍋熱騰騰的臘八粥祈平安。在西方節日被人們熱火朝天的慶祝之時,誰還會想起這些內涵豐富,意義非凡的傳統節日,與習俗呢?恐怕,早已將它們拋之腦后了吧?
其次是傳統的歌舞。鳳陽花鼓,云南花燈,東北秧歌等早已被人們認為是俗不可耐,在公園中看到老年人扭秧歌時,還有許多的年輕人加以嘲諷,而西方傳入的街舞,雷鬼等舞蹈卻被年輕人大加追捧,成為他們的心頭大愛。而在一些搖滾,Rap等流行歌曲廣為傳唱的同時,中國的一些民間音樂以及國粹京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冷落。隨著時代的發展,許多人拋棄了傳統歌舞,轉而奔向了流行音樂與舞蹈的懷抱。
不僅如此,曾經在民間大放異彩的民間藝術也面臨著失傳的危險;傳統的繪畫書法也受到了一定的沖擊;傳統思想道德正在被人遺棄。這許許多多的社會現象,不禁令人堪憂。傳統文化瀕臨消失,而我們卻不加以挽救,而還是為了各種外來的文化,節日,興奮不已。在我看來,在這樣下去,不用多久,傳統文化就會完全消失,不復存在。
為了不使我們中國人遺憾,后悔,我們每個人應該成為傳統文化的傳播者和建設者,努力使傳統文化重新綻放光彩,恢復生機與活力,為我們將來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為了傳統文化的恢復與發展貢獻出自己的力量,使其重新發出奪目的光芒。
央視元宵晚會觀后感2
說起元宵節,大家都很熟悉吧。它另名元夕、元夜、上元、燈節。元宵節真是熱鬧非凡,下面我就談談家鄉的元宵節吧!
盼哪盼哪,一年一度的元宵節終于到了,村子里可熱鬧了。大家為了迎接元宵節,已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當黎明的鐘聲敲響的時候,人們已經陸陸續續起床了,村子里一下子熱鬧起來。人們忙著到土佛山拜“土佛”,據說拜得越早的人得到的福祿就越多呢!
你一定奇怪什么是“土佛”吧!告訴你,土佛山是位于云南省臨滄市永德縣永康鎮忙況村的一個非常有名的風景名勝古跡,它是在一個很大很大的洼子地里生長著一尊尊天然的由土壤凝聚成的像佛一樣的土樽,高約10米以上,頂部開滿各種野花,看上去十分壯觀,因此得名“土佛”。每年的正月十五和三月十五,各地的人們都來這里燒香、殺雞、殺豬參拜。求得“土佛爺”的保佑。傳說是諸葛亮帶兵打戰路過此地時,天上下著傾盆大雨,再加之士兵們疲憊不堪,諸葛亮說:“走得動的繼續前進,走不動的就在此地休息,讓以后的人們每年來此地為你們燒香祭拜兩次。”因此就由今天這種每年正月十五和三月十五都是人山人海的局面。還傳說在古時候,“土佛老爺”和“土佛娘娘”還經常給附近的人們借東西呢,有一次,因為有一戶人家借了被子回家后,被小孩尿了尿,沒有洗就拿來還,惹得“土佛老爺”和“土佛娘娘”生氣后,就再也不給人們借東西了。不過不管怎么樣,人們對“土佛”還是非常崇敬的,每年到這里燒香拜土佛的人不計其數。
每年正月十五和三月十五,非常熱鬧,從永康到土佛山這條路上從正月十四和三月十四就有車輛陸陸續續的來,到正月十五和三月十五十二點左右,土佛街上人山人海,參拜后的人們都來到街上買自己所需要的東西,有的拿著相機在和土佛照相。
當夜幕降臨的時候,皎潔的明月高掛在萬里無云的夜空中,人們點著燈籠,放著美麗的煙花,整個村子美麗極了。小朋友們跳啊、鬧啊、唱啊,玩得非常開心。
啊!家鄉的元宵節真讓人難忘啊!親愛的各位讀者,記住噢!每年的正月十五和三月十五我們的土佛山等著你光臨哦。愿好人一生平安!
央視元宵晚會觀后感3
因為元宵節是傳統節日,所以到了這一天,我家也認認真真地過起了這個節。
一大早,媽媽就開始為我們準備食物。早餐一般比較簡單,重點在午飯,其隆重程度不亞于除夕的團年飯。你看,全家都動員起來了,穿好護衣,洗凈手,個個上陣,連好吃懶做數第一的弟弟也來湊熱鬧了。媽媽和好糯米面團,我和爸爸就捏湯圓兒。媽媽用手托起一團面,掰成大小相等的兩坨,兩手輕輕揉捏,三兩下就變成了圓圓的湯圓。爸爸搓湯圓的手藝很嫻熟,一坨面在他手里像變魔術一樣眨眼成了圓咕咕的湯圓兒。我的手藝雖
然趕不上他們,但也還是像模像樣。弟弟來了興致,湊到跟前,看爸爸把兩坨湯圓面放在手掌心滾動,他也學著合起兩手掌來回滾動,可是他那小手掌哪能一次滾兩個湯圓呢?我們一次只花費十幾秒鐘就做好了兩個湯圓兒,可弟弟手掌里的兩坨面怎么滾都無法成形。他著急了,干脆直接把這兩坨奇形怪狀的湯圓面,和我們做好的成品放到一起,這兩坨癟湯圓兒放在我們做好的湯圓當中簡直就是“雞立鶴群”。
“秋豪,你做的湯圓兒好難看!”
“你做的才難看,哼!”他雖然嘴硬,但還是覺得自己沒面子,于是就去“進攻”我們做好的成品——把我們做的湯圓兒挨個兒捏癟了。
“秋豪,等會兒你不想吃湯圓啊?自己不會做還搞破壞,弄得這么難看,誰還吃呀?”沒想到他還哼哼唧唧的,像要哭了。爸爸只好說:“算了算了,我們就吃這癟湯圓兒。”對于弟弟的頑皮,全家人都很無奈,在這大過節的,也不好說他什么。
捏好了湯圓,下一道程序就是煮湯圓了。媽媽用煤氣灶炒菜,我們就用大土灶煮湯圓。我負責添柴火,爸爸負責看鍋里的湯圓。鍋里剛冒熱氣兒,弟弟就流口水了,一會兒催我趕快加柴火,一會兒催爸爸趕快把湯圓下鍋,還跑去媽媽那兒告狀,說:“姐姐和爸爸他們好慢,存心不讓我吃湯圓。”媽媽的注意力都在炒菜上,一會兒放鹽一會兒加醋的,哪顧得上弟弟在旁邊嘮叨,就只好嗯嗯喔喔地敷衍著。
弟弟盼呀盼,終于湯圓出鍋了,媽媽的菜也炒好了。不用說菜很豐盛,雞鴨魚肉皆備,色香味形俱全。爸爸在門口放鞭炮,噼里啪啦還沒響完,弟弟就已經迫不及待了,用勺子舀起一個湯圓兒就往嘴里送,剛起鍋的湯圓可想而知是很燙的,燙得弟弟亂蹦亂跳,趕忙吐到地上,伸出舌頭直哼哼,還一個勁兒用手對著嘴扇風,身子轉來轉去。爸爸忍不住笑了,我們全家都笑了。
我們一家人開開心心地品嘗著小年味兒,品嘗著親情。添湯圓時,我悄悄把包著一枚硬幣的湯圓盛到弟弟碗里。弟弟吃到這枚硬幣,露出驚訝的神色,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對弟弟祝福:“新年好運,健康成長!”
央視元宵晚會觀后感4
元宵節,它雖然沒有春節熱鬧的氣氛,沒有春節紅火的喜慶,也比不上春節的歷史悠久,但它有屬于自己的獨特含義。
因為元宵節緊挨著春節,所以在我的家鄉,從春節前夕一直到元宵節,近一個月的時間,家家戶戶都忙碌著、卻很開心的過著盛大的節日,直到元宵節完,這熱鬧、歡快的氣氛才漸漸平息下來。小時候,在我心中,我只是知道元宵節像春節一樣熱鬧,一樣有趣。
記得有一句古語說:“正月十五鬧元宵”。每次還沒到正月十五的時候,人們便開始做準備,排秧歌、買煙花、買燈籠,有些心靈手巧的人便會自己做一個與眾不同的燈籠,就只為了那一天而做準備。
正月十五日那一天早晨還算清靜,可以到中午,剛吃過晚飯之后,如果你想午休,那恐怕沒戲了。剛一過十二點,街上就準時開始了敲鑼打鼓,隨即而來的就是俗稱的扭秧歌。各個表演者臉上都洋溢著歡樂,透出了節日的氣氛,都是跳出了自己的個性,各式各樣的,有扮小丑的,有舉花傘的,有轉手絹的,使你大飽眼福。看完了,會覺得肚子有一點餓了,這是餐桌頭號食品——湯圓,一個個濃郁可口,要到嘴里,感到一陣香甜,可口,好吃極了。
這都不算什么,只是個開幕式,最為熱鬧的還要數晚上了。
晚上,整條街都比以往亮,燈火通明的,必行在街上,琳瑯滿目的燈籠看得人眼花繚亂。有材質不同的,大小不同的,顏色不同的,各有各的特色,絕對都是獨一無二的。在拿一根細竹竿,將點燃的燈籠挑起來,俗稱挑燈籠,也是有一個文雅點的名字叫看花燈。
看,那邊是什么,熱火朝天的,走,去湊湊熱鬧。哦,原來是——猜燈謎呀!火紅的紙片透過燈光,將整個廣場都是被紅色包圍,被喜慶包圍著,人們站在一張張紙條前,有的是低頭用手機查,有的是撓撓頭,有的是安靜的思考,想到之后,便是爭先恐后地去兌獎,廣場充滿了無窮的歡樂聲。
最后,再欣賞一下圓盤般的月亮,這是一年中第一個全月,皎潔的月光將每一個角落都照亮了,有一種仙境般的美。
這是我家鄉的元宵節,一個與眾不同,熱鬧非凡的節日。我愛家鄉的元宵節,更愛我美麗、熱鬧、與眾非凡的家鄉!
央視元宵晚會觀后感5
隨著經濟發展,人們對包括傳統節日在內的傳統文化更加重視,如國家將中秋、端午等節日列為法定節日。可盡管有上述措施和手段,在西方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的沖擊下,中國的傳統節日備受青年冷落,卻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越來越多中國人開始在圣誕節、情人節互贈禮物,在麥當勞、肯德基慶祝生日,很多人不知道大阿福,沒劃過龍舟,沒聽過嗩吶,不識艾草、菖蒲為何物。為什么傳統節日漸漸被忽視,而“洋節受寵”?這是需要我們深刻反思的問題。有人從生活方式的角度認為,隨著經濟全球化,世界青年生活方式趨同;有人從文化的角度認為,西方傳統文化已經滲透到各個領域,而我國傳統文化缺少適合年青人的文化內涵;還有的人則把它歸結為商家和媒體的炒作的錯誤方式,認為現在過節只注重形而下,形而上的精神全被抽空了,缺少傳統文化產業去豐富、發展傳統節日的內涵、外延,這樣變味的節日過起來只能是空虛無聊。這些觀點都有道理,但根本問題是目前傳統節日中形而上的精神內容被掏空了。傳統節日里,月餅、元宵、粽子等都是商家絕不肯放過的利潤點。然而,過分地強調飲食使傳統節日變成了“飲食節”。春節吃一頓年夜飯、元宵節煮一鍋湯圓、中秋節送幾盒月餅、端午節吃幾個粽子,節便過完了。傳統節日給現代人留下的似乎只剩了飲食,節日中大量美好的民族文化和獨特的民俗意境,則變得越來越淡了。沒有繁瑣儀式要求的洋節正好填補了這個空缺。圣誕節的徹夜狂歡、情人節的互贈禮物、萬圣節的魔鬼面具,洋節的隨意簡單讓都市人很容易找到情感的發泄渠道,于是它們在中國大地上傳播開來。
我國不缺乏文化內涵豐富的傳統節日,缺乏的是傳統文化與時代交融的過節理念和過節方式。要讓我國的'傳統文化在繼承中創新,只有不斷開掘傳統文化的新內涵,尋找新載體,讓更多的人了解節日的文化淵源,才能把傳統節日的文化精髓傳承下去。如在傳統節慶日給出專門時間,組織大型、健康、寓教于樂的活動,不斷倡導、繼承、創新節日文化。
從商家的角度,應該把眼光放得再遠一些、更寬一些。挖掘傳統節日的情感價值,不僅僅是擴展銷售規模,更重要的是建立起消費者與企業、品牌間的情感聯系,這是企業的利益所在。節慶消費要深刻挖掘消費者的情感價值,消費者最深層需求便是情感消費,這決定了消費者的購買行為。對傳統節日的情感價值挖掘得不夠是廠家和商家的一種短視行為,傳統節日其實有很多獨特的價值,從目前來看,反倒是一些跨國企業獨具慧眼,將中國的傳統節日的營銷做得非常到位。
我國傳統文化深刻而久遠,而傳統節日則正是傳統文化中的精粹。光大傳統節日內容,傳承傳統節日精神,是凝聚愛國意識、民族意識的強大力量,更是弘揚民族文化的有效手段。因此,每一個炎黃子孫都有責任有義務傳承傳統節日之精髓、延續中華民族之血脈,讓傳統文化綻放出新的光芒!
央視元宵晚會觀后感6
元宵,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元宵有此而的名為元宵。在元宵佳節來臨之時,所有的人們都像樂開了鍋似的都欣欣歡笑著。在這元宵之夜,最吸引人的當數放“煙花”,因為煙花不僅好看,而且它的五顏六色會讓人們看了感到心情愉快,使心情煩悶的人也樂開了懷。
今天我們吃飯很早,全是因為要看煙花,晚上我一吃過飯,就立刻沖下了樓,找齊了了朋友一起看眼花。
終于,夜晚降臨了。我和朋友們一起來到體育場看煙花,那里早已人山人海,十分擁擠,于是我們就在遠處看。我們站在那兒,十分焦急地等待著。“砰砰”幾聲,煙花炸開了。哇!各種顏色的煙花“飛”到了天空,顏色不時地變化,我覺得紫色的最美麗。有的升到到月亮那邊炸開了,真讓人擔心會把月亮炸飛了。其實,月亮離我們遠著呢。有的煙花像一朵剛剛開放的花朵,有六七朵花瓣;有的炸開來全是綠色的“小星星”,像降落傘一樣,慢慢地落下來;有的在水面上噴出煙花,讓我們十分驚訝;有的炸開來的形狀像一個個地球儀……每次煙花炸開,我除了鼓掌,就是大聲叫好。
時間過的可鎮快,還沒看一會就接近了尾聲。
接近尾聲的時候,煙花是一個一個放的,不過,這些煙花比我剛才看到的煙花開的要快得多,也大得多。突然,四面八方都有煙花,全都是那些一放射出來就是金光閃閃的煙花,它們把四周照得比白天還要亮。突然,又一串煙花在金色的“圍巾”下開放。接著,煙花就沒了。
雖然煙花表演在我們的歡呼聲中悄悄地結束了,但是剛剛那一幕幕精彩煙花,將回永遠停留在我那一頁一頁美好的記憶中。
央視元宵晚會觀后感7
提起元宵節,我想起了一個非常有趣的傳說: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只神鳥,錯飛到人間的一個小村莊里,那村里的人以為是一只壞鳥,就把他殺死了。這事被玉皇大帝知道了,他讓天兵去把那村莊給燒了。仙女聽到了玉皇大帝的話,就讓一個神仙變成老奶奶到村里報信。神仙到人間跟村里的人說,在村里村外點上篝火,才能免去災難。他們按照神仙說的做了,玉皇大帝一看,心想,我還沒有放火,他們就放起火來了,自己燒自己。玉皇大帝樂得哈哈大笑。這個小村莊真的免去了大難。這個事情流傳開來,就有元宵節了。
這就是傳說,不是真的,真的元宵節起源于漢朝。印度人信佛,他們成佛的人,把他們燒成骨灰,扒一扒,有一個像珍珠一樣的東西,叫舍利子,印度人朝拜舍利子。這事后來流傳到中國的漢朝,民間也有了佛教的活動。舍利子的事情被漢朝的皇帝知道了,他們也在皇宮,張燈結彩,朝拜舍利子。老百姓看著很好玩,也跟著玩,張燈結彩,但是沒有舍利子,這就形成了每年正月十五張燈結彩、放篝火的玩法。就演變成后來的元宵節。
唐朝的元宵節是最熱鬧的,他們有寶馬香車,燈樓高50米,有50000盞燈,燈樓里有20個房間,過三天,人們都到街上玩。宋朝是過五天,他們過的也很熱鬧,也是在街上玩,玩法很多。明朝是過十天,從初八玩到十七。
正月十五,人們一起吃元宵,猜燈謎,鬧花燈,耍龍,獅,放煙花,踩高蹺,扭秧歌。對了,張燈結彩是中國最古老的民間活動,而扭秧歌是后來的風俗。有各種各樣的玩法。
南方的風俗也很好玩,其中有偷菜.女生上別人家偷,別人看見也沒事,但是男生不能偷。
我的家鄉也有自己的玩法,在冰上玩,滾冰是最有意思的了,我上冰上一滾,我的頭都滾暈了。打花臉也很有意思,你給我打,我給你打,打來打去非常好玩。
中國的元宵節非常好玩。
央視元宵晚會觀后感8
如今相對開放的國際環境,使得各種地域文化交匯融合,過各種洋節日的中國人也越來越多,這使得中國的傳統節日漸漸地不被重視。現今保護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們每個人肩負著的使命。
中國的傳統和文明需要傳承。這些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生存和發展的產物。現在的中國人,未來的中國人,若是無法了解自己的祖先和民族的發展,輕視這些傳統和文明,那么這樣的中國人也就失去了屬于自己的特色。
中國的傳統節日和中華民族數千年來形成的品性的緊密聯系,也使得中國的傳統節日不容被西化。中秋節寄托了游子對家的思念;端午節展現了耕作的勞動人民對豐收的喜悅;清明節表達了親人對逝去者的哀思;新年則體現了人民向往和平快樂生活的樸素愿望。這些節日背后所存在的意義,是任何一個洋節日無法替代的。
因此,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提倡保護重視中國的傳統節日。清明,端午從原來沒有節假日變成了休假一天,電視媒體也日益加大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宣傳,提高人們的了解和重視程度。
在這個受到外來文化強烈沖擊的21世紀,我們太多地關注于西方萬圣節的南瓜;情人節的玫瑰;圣誕節的白胡子老人。從而忽略了新年的“福”字,端午的艾草,中秋的月餅,對于我們每一個中國人來說這都是一種本土文化的丟失,沒有了這些文化和傳統,我們也將丟失自己的信仰,失去自己的特色。
身處于現今社會的我們依然要懂得不崇洋媚外的道理。外國的傳統和特色往往不適合擁有古老歷史的中國。就像君主立憲制不適用于中國;刀叉無法成為中國人吃飯的主要工具;直接的說話方式無法改變中國人的婉轉一樣,洋節日也不應該成為中國人的節日。
一個民族的傳統節日,是歷史文化在千百年里長期積淀和凝聚之后又經后人總結和實踐而成的,從種種節日風俗里,后世的人們可以清晰地體驗到先民生活的歷史文化圖景。當承載著民族傳統文化的節日不再受重視,節日的文化內涵漸漸被遺忘,中國“文明古國”的盛譽也將不復存在。
我們需要加強對傳統節日的宣傳與弘揚,從自身做起,保護中國的傳統文化。
央視元宵晚會觀后感9
中華上下五千年,積累無數瑰寶。它們是中國永遠不能磨滅的歷史,猶如朝陽,映在華夏文明的書頁里。可在長河中,又能有多少文化古物能不被淘汰,不被從歲月的史書上抹去呢?
福州市烏龍江畔臚雷村的陳氏祠堂,已有730年歷史,不過,這個歷經九世的家族祠堂,正面臨著被拆遷的危險,現在已經是一座空蕩蕩的孤樓。我弄不明白,為什么那傳統文化的結晶會面臨淪陷。在日本發動侵華戰爭的同時,奪走了我國無數古文物,可那時人們為何又要搶回來?因為那是中國的東西!看,現在沒有人來搶,也沒有人來破壞,中國的文物還是會消亡!
北京圓明園,已是廢墟一片了,那是敵人冷酷的鐵騎下被燒殺搶掠的鐵證啊!那一年,八國聯軍進犯,圓明園里的十二生肖銅像被奪走,無數瑰寶被掠奪、銷毀。敵人走了,還將圓明園燒毀,那中國最美麗的皇家園林建筑啊,就這樣被敵人付之一炬!可那不算什么,因為那是八國聯軍干的,現在國富民強,沒有硝煙和戰爭,被毀的文物,都是中國人自己干的!無知的華人啊,醒一醒吧,不要讓祖國陷入危難。
中國,不只是一個國家,它同時還是一位母親。長江、黃河是它的血脈,峽谷是它的歸宿,而矗立在她身上的,是她的孩子們。她用心哺育我們,用她堅實的臂膀擔起了沉重的危難。而她的孩子們,正在用盡各種手段去折磨這位母親。他們破壞了森林,污染了水源,現在,又把貪婪的目光轉向了母親的一切。無數文物的丟失,古建筑群被毀,這位母親歷經艱難險阻保留下來的文物,就要被她最疼愛的孩子們毀掉,這怎能不叫她心痛呢?
作為一個學生,我不能眼看著自己國家的文物被毀,這是作為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有的覺悟。可現在,又會有幾個人去保護這五千年來的文物呢?人,都是有感情的動物,一件東西,一只寵物跟自己呆久了,就有了感情,是一種無法比擬的感情。可是,五千年來,祖國母親盡力保護下來的心愛之物,就要被銷毀,她再也見不到這些陪她經歷多少風雨的“孩子們”了,她又如何放得下,如何不心痛呢?
中國傳統文化和鄉村文明正在淪陷,無數建筑和古代群雕已成為文化廢墟。在城市延續了數百年的活文化也在不斷消逝。以這樣的速度,不久的將來,中國就不會像現在這樣昌盛了。消亡了的永遠不會回來,正如鮮花,摘掉一朵就少一朵,保護好她,才有更多好的。歷史不斷在歲月的書上刻下文明,就是希望幾千年的文化藝術不會丟失,請所有國人和我一起出力,保護這物價的中華民族的精魂。
央視元宵晚會觀后感10
“民族服飾”一詞對于我們來說并不陌生,往往說起民族服飾大家都會想起維吾爾族少女綺麗的衣裙,想起苗族華麗的銀飾,想起藏族獨特的藏袍……可是漢服呢?這個占民族百分之九十的民族服飾又有多少人知道并了解。
記得去年在釣魚的島事件鬧得很熱的時候,有這么一篇報道深深地刺痛了作為漢族子孫一員的我的心:一名少女穿著漢服出街,眾人誤認為是和服,當街遭扒并燒毀漢服。我不禁深深地問一句:“難道你們真的忘記漢服了嗎?難道你們真的認為旗袍和西裝才是我們漢族的民族服飾么?難道你們眼中的漢服就是日本的和服么?”這一刻,我忽然羨慕起日本了。
羨慕日本由漢服進化并改良的和服閃亮登臺在世界各地;羨慕日本從平安奈良到江戶鐮倉,即使經過明治維新,在今天仍可在大街小巷看到和服的蹤跡;羨慕日本每年都有活動在宣揚并傳承著和服文明……我不愿為此痛心,不愿漢族祖先的智慧無人贊嘆,不愿我華夏衣冠依靠日本去宣傳,不愿我民族文明消逝于世界……在中國,我漢家兒郎,為什么他們穿上最美麗的服飾,你們卻說他們行為異常、做秀、叛國?為什么我們倍感珍惜的漢服,你們作為漢族子孫的一員竟說它屬于日本……?
在當今社會,有特色的民族服飾往往是用來分辨不同民族的標志之一。可是為什么,我不止一次看到民族大聯歡時,各民族的代表穿著屬于自己民族的民族服飾談笑風聲其中。而漢族代表卻突兀地穿著西裝站在其中,和任何歐洲國家一樣,和美國,英國一樣……漢服呢?你們的漢服呢?作為漢族子孫的你難道真把漢服給忘了?漢服男兒的瀟灑盻兮,漢服女兒的巧笑盻兮,難道只能在歷尋找了么?難道都只能在和服的身影后尋找了么?
漢族是全世界被剝奪衣飾文明的民族。歷經鴉、片戰爭到十年的_,消逝的文明不盡其數,失去民族服飾尚情有可原。如果把侵略者強加于我們身上恥辱的標志,刻意遺忘并坦然接受,實在可恥。中華民刻具有包容性,但并不代表能把祖先的智慧拱手相讓,喪失自我風格。復興中華,從漢服起,想起漢服那遙遠的一聲聲呼喚!
記住吧!深深地記住吧!有一條河叫長江,有一對圖騰叫龍鳳,有一種服飾叫漢服,有一個民族叫華夏!
【央視元宵晚會觀后感】相關文章:
央視虎年元宵晚會觀后感02-15
央視元宵晚會優秀觀后感600字02-15
央視虎年元宵晚會觀后感400字02-15
央視元宵晚會觀后感(通用5篇)02-15
央視元宵晚會的觀后感700字02-15
央視元宵晚會優秀觀后感(通用7篇)02-15
2017央視元宵節晚會11-10
關于央視元宵晚會的觀后感(精選7篇)02-15
關于央視元宵晚會優秀觀后感(通用7篇)02-15
央視元宵晚會的觀后感400字(精選5篇)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