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的習俗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時間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元宵節的習俗,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元宵節的起源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秦朝就有了。據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太一:主宰宇宙一切的神),被后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元宵,原意為“上元節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節”主要活動是晚上的吃湯圓賞月,后來節日名稱演化為“元宵節”。
元宵節的習俗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陜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吃元宵:
相傳漢武帝時宮中有一位宮女,名叫元宵長年幽于宮中,思念父母,終日以淚洗面。然后大臣東方朔決心幫助她,于是對漢武帝謊稱,火神奉玉帝之命于正月十五火燒長安,要逃過動難,唯一的辦法是讓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這天作很多火神愛吃的湯圓,并由全體臣民張燈供奉,武帝準湊,元宵姑娘終于見到家人,此后,便形成了元宵節。
元宵游藝:
掛花燈:此俗源于東漢,南北朝時已蔚然成風,唐代燈會定為三天,正月十四至十六,至宋代改為五天,明代則為十天,清代宮中則從小年開始就掛花燈。民間掛花燈則有一美麗的傳說,古時一獵人射死了一只神鵝,,玉帝聞訊大怒要為神鵝報仇,然后要于正月十五焚人間,簡單一位善良的仙女偷下凡間向人們報告了這一消息。人們決定在正月十五前后家家戶戶掛紅燈,放煙火,待天兵要下凡時,見火光一片。以為火早就燒起來了,便不再下界,直接向玉帝交差,人間得免一難,此后,每至此日,家家戶戶都掛花燈。至今,每逢正月十五全國各地仍有不少燈會燈展,著名的有北京北海公園元宵燈會,,四川自貢燈會,哈爾濱冰燈節等。
耍獅子:
耍獅子始于魏晉,盛于唐,又稱獅子舞太平樂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裝扮成獅子,然后一人充當獅頭,一人充當獅身和后腳,另一人當引獅人,然后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現獅子的溫馴,有抖毛,打滾等動作,武獅表現獅子的兇猛,有騰躍,蹬高,滾彩球等動作。
舞龍燈:
傳說唐代有一年大旱,龍王錯行云雨,淹死了長安不少百姓,玉帝降旨命魏征監斬龍王,然后后龍王陰魄不散,夜夜擾鬧皇宮,然后嚇壞了唐太宗李世民,于是向群臣問計,眾臣認為應超度龍王,于是民間乃有元宵節耍龍燈之習。龍燈一般由竹木,彩紙,布等扎成,節數為單數,長達數丈,節內能燃燭的稱龍燈不能燃燭的稱布龍,舞龍時,領舞者手持龍頭,數十人舉起緊連龍身的木棍,隨于其后,整條龍在樂聲中沿著規定的路線和隊列奔跑。龍就象活了一樣,民間以此氣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猜燈謎
十五元宵節之前,古代的文人墨客喜在家做燈,燈的樣式各種各樣,在燈面上寫上各種各樣的燈謎,十五元宵的晚上,人們紛紛來到街上,看到喜歡的燈,猜出燈謎,這些文人墨客便會將燈送出。也就是十五元宵節的習俗猜燈謎,送彩燈。即使現在我們過節的時候也是在街上掛滿了彩燈。
耍啦
耍啦也能被稱為扭秧歌,這是十五鬧元宵一種特殊的習俗。十五以前就開始排練,從十四開始演出,在十五那天正式演出,在人群聚集的地方表演,節目也是各種各樣,有舉花燈、百船、踩高蹺等節目。
走百病
這個習俗主要是婦人和女子過得,這一天,婦女和孩子在橋邊,河邊走過,寓意將病禍都驅走,寓意平安吉祥。
逐鼠
逐鼠并不是驅逐老鼠,而是養蠶的人家在正月十五這一天熬上一大鍋粥,有的還在上面蓋上一層肉,將粥放到老鼠出沒的頂棚、墻角等地方,不讓老鼠吃蠶寶寶。傳說這樣
踩高蹺
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高蹺本屬我國古代百戲之一種,早在春秋時已經出現。他們邊演邊唱,生動活潑,逗笑取樂,如履平地。
劃旱船
民間傳說是為了紀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劃旱船也稱跑旱船,就是在陸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
看燈展
元宵節的夜晚是絢麗且熱鬧的,每逢正月十五,鬧花燈看燈展都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從西漢開始就傳承到現在了呢。到了正月十五,大街小巷都會掛滿燈籠,各種形狀各種顏色的燈籠裝扮整天大街。有小朋友喜歡的動物,也有大人們嘆為觀止的宮燈等等。
掛紅燈
金山、松江地區元宵夜,有人在田間揮野火,有人把燈籠檐前掛。有人上街舞龍燈,有人出行“串馬燈”。嘉定農家正月半吃的餛飩叫做賀年羹,又以面粉團捏成缸甏等狀蒸煮,稱為“蒸缸甏”,看“缸甏”潭內水汽多少,卜一年之晴雨。青浦有些人家愛吃用薺菜、油豆腐、粳米粉等做的糊涂羹,寓意太平無事糊里糊涂過一年。
扛三姑娘
滬郊農家有元宵節“扛三姑娘” “迎紫姑”習俗。“紫姑”俗稱“坑三姑娘”,是傳說中的“廁神”,即用一只淘米籮,籮上插一只銀簪,由幾個姑娘“通神”邀請田角姑娘、場角姑娘、坑三姑娘等“三姑娘”“降神”,或用淘籮或畚箕下縛一只筷,由二人扶著,讓筷在木屑或糠秕上寫字以卜雨水、年成及婚事等,多由婦女參加。詢問吉兇禍福,是一種迷信活動。
走三橋
元宵夜,吳淞等地還有“走三橋”風俗,婦女結伴相行,或拖兒攜女,或挾持嬰兒衣衫走過三座大橋,認為可實現一年保平安,求生貴子,祈祝幼兒祛病消災等愿望。滬地鄉村亦有“卜流花”舊習,炊前,用糯米或玉米等投入煮沸的鍋水中,谷物爆開粉碎為末,是大好征兆!據說元宵之夜少女去觀井水會顯得更美麗,此時,天空一輪明月、皎潔如玉,地上一片燈火,良辰美時,此刻,俯視井水,希望自己能夠變得更可愛,顯現出花容月貌。
食俗
上海縣農民元宵夜食南瓜、苦草、高粱圓子,黃、綠、紅三色兆豐年;或做12只大圓子,用手指在圓子頂端撳出潭印,蒸熟后看潭中積水多少,以卜當年每月雨水。川沙居民元宵愛吃謝年的“收心餛飩”,入夜,寺廟前高懸七層至九層紅燈,農人手持火把走在田頭“調火龍”,唱:“花三擔,稻六石,赤米綠豆收兩石”,祝禱豐收;他們還點燃田邊茅草,俗稱“炭茅柴”。
南匯地方家家做高粱、糯米圓子,中午包餛飩,夜里,孩子們玩“炭茅蕩”,舉著火把繞著自家的田頭邊跑邊喊一些祝愿自己家種的莊稼比別人好的話。寶山的桶形天燈別有情趣,點燃油燈,帶著人們美好的祈愿冉冉飄向深邃的夜空……奉賢元宵夜,農家點燃天香蠟燭,祥瑞之光可兆豐年。此地做的湯圓大不同,花包形稱“花包圓”,稻堆形稱“稻堆圓”,寓意糧棉大豐收。崇明地方糯米繭團形狀巧,兩頭大來中間小,元宵中午,包的餛飩叫“兜財”,下午,用筷子插上繭團,放置田頭,祈求豐收,叫作“齋田頭”。
上海有許多寧波人的后代,所以要說吃湯圓,寧波湯圓肯定在第一位。城隍廟的這家店最早就是一對寧波夫婦在上海開的夫妻老婆店。店址最早在梨膏糖商店。后來搬遷到了如今仿古結構的建筑中。正宗的寧波湯圓要用當地盛產的一級糯米磨成粉做成皮,豬板油剔筋切碎放盆中加白糖,與芝麻粉拌勻揉透,搓成豬油芝麻餡心小圓子。粉團捏成酒盅形,放入餡心,收口搓圓成湯團。這家的湯圓個小、湯清、重糖高油,一口咬下去,黑得發亮的芝麻餡便流了出來,香氣撲鼻。一般還配以桂花。
四新食苑只有兩種口味,鮮肉湯團和芝麻湯團。尖尖的是芝麻的,圓圓的是肉餡的。這里的湯圓皮薄,餡多,個大,糯而不粘。湯圓的個頭約為一般速凍湯圓的兩三倍,三四個湯圓便可把一個普通瓷碗撐滿。這家店初名新芳齋糕團店,由湖北人楊臘桂開設,誕生于上世三四十年代,到今天已經有八十年歷史。湯圓的價格是一客12元,4個,甜的咸的自己搭配。做湯圓的有兩個師傅,其中一個還負責下。大鍋子里飄浮著一個個大圓子,看得人垂涎欲滴。水龍頭里一直滴著水,保持著湯的溫度。一個個大湯圓就是這樣慢慢煮熟的。吃手工湯圓,心急是萬萬使不得的,師傅通常會包完一碗芯子再起身撩湯圓,時間也剛剛好。再搭配一碗小餛飩,熱騰騰的滿足。
閩南元宵節的習俗
其實閩南元宵的習俗也大體上是和其它地方相似,大體是新年伊始,人民群眾表達美好愿望的心情。元宵燈節在閩南一些地方,比如漳浦等地,有一叫“穿燈腳”的習俗,即在元宵夜里,村中新娶進門的新娘子和那一年生男孩的小媳婦,必須穿紅著綠,打扮一新,在婆婆或其他年歲大的老婦人陪同下,手拿吉祥物,口中說吉利語,從大祖詞堂的燈棚下走過,一展風采。其所以這樣做,目的在于向祖宗也向鄉親介紹新媳婦。至于已生男孩的小媳婦也過燈腳,在于告慰祖宗。
吃元宵
是日清晨,以元宵供祀祖先、神明(包括灶君、土地等家神),謂之祭春,并做家人早餐,以兆一年圓滿吉慶。元宵節前后,若有親友來訪,也常以元宵待客。
敬神明
元宵節晚上,有孝敬神明之俗,然后合家吃潤餅菜,寓意團圓美滿、包金包銀之吉兆。
“請替身”
舊時泉郡元宵節有“請替身”之俗,“替身”又稱“代人”,是能立置的小蔑紙人,其數目應與自家人口數相同。晚上“請替身”時,需擺上五味碗、酒瓶和酒杯。主婦先焚香,斟酒,少頃,把“替身”逐一拿起,使之接觸五味碗和酒杯沿,同時口中念道:“吃肉緊迫迫,吃酒跑溜溜,吃主人酒菜,替主人消災。”然后把“替身”送到戶外燒掉。人們認為這樣可在新的一年消災弭禍,前途光明。
祀“棕蓑娘”
祀“棕蓑娘”的未成年女孩每人事前需準備好一只一寸長的小紅鞋子或一件小衣裳,然后結伴到廁所內上供,祝曰:“棕蓑娘,水茫茫(容貌美),教阮綆(織),教阮紡。教阮綆布好布邊,教阮做鞋好后跟。教阮舉大針、補大求;舉針仔,挑繡球。舉剪刀,剪花樣,剪得照人照人樣。”祀畢,焚化小紅鞋或小衣裳,收回供品。其意在于乞求來日心靈手巧,精于女紅。
“聽香”
“聽香”者一般為小姑娘或青年婦女,主要是預卜姻緣,或祝福夫婿出門做工、討海、“過番”平安賺大錢。“聽香”者先在自家廳堂焚香祝告,祈求神明指點迷津,然后手執一炷香,按占卜準許的方向移步至目的地,躲在某戶人家門邊和窗下,以聽到屋里人家說的一句話,去圓析所問之事的結果。過去泉州有“正月十五聽香小仙夢”之俗語,如果元宵夜聽得不過癮,耐心等到中秋夜,還有機會再聽聽。
元宵“踩街”
泉州“踩街”的主要傳統藝術形式,有人們熟悉的“貢球舞”(彩球舞)、“拍胸舞”、“火鼎公火鼎婆”、大鼓吹、籠吹、南音清唱、弦管、十音、五音、舞獅、弄龍、閣車、高腳戲、歌仔戲、裝人、紙塑巨像、“旗鑼鼓槍”等。
“裝人”(妝人)
即化裝成古戲中人物或滑稽形象,俗稱“裝人”。前導持一面卷書牌,上書表演單位(境、村)名稱,繼以五音鑼鼓開路,表演節目有人們喜聞樂見的“陳三五娘”、“鄭元和”、“親姆打”、“西游記”、“白蛇傳”、“打鐵記”、“騎驢探親”、“公背婆”、歌仔戲等等。
錢鼓舞
一種傳統古典舞蹈。表演者各執皮制錢鼓按音樂節奏起舞,形式多樣,有彩女錢鼓舞,有配合“昭君出塞”的遼人錢鼓舞等。
馬隊閣
以兒童著嶄新古裝,各飾戲中角色,騎在盛裝的馬背上參加游行。閣,采用古代的閣棚,如床狀故又稱“閣床”,上面架起長方形的棚子,分“粗閣”和“細閣”兩種。上有彩綢或布景,兒童1至3人,妝成戲中人形象,坐在棚中,前后
由4人扛閣游行,這是“粗閣”。“細閣”則是閣中有一個古裝少女,坐在瓷鼓上,手抱琵琶,“自彈自唱”,形象古樸優雅。
獵戶陣
獵戶陣全陣成員數十人,各披“獵裝”,分別手執各種兵器(十八般武藝齊全),為首者披掛戎裝騎馬開路,陣中還有若干人扛著禽獸及虎皮隨行,頗有架勢。不時還打出各種套路,十分壯觀。
元宵燈會
元宵花燈象征子嗣繁衍、人丁興旺。元宵燈節形成后,人們又根據燈與“丁”同部首的關系,將元宵花燈與生男聯系起來,認為花燈具有使婦女生男的神力。在閩南、粵東方言中,“丁”與“燈”諧音,兩地人們則據此認為花燈有預兆生男的`吉祥意義。因此,元宵節掛燈、送燈、婦女觀燈等,都具有祈求生子,尤其是生男孩的意義。
在廣州、香港等地
元宵夜要進行樹元宵活動,樹亦作豎,即將燈彩高豎起來之意。小孩子們在家長協助下用竹紙扎成兔仔燈、楊桃燈或正方形的燈,橫掛在短竿中,再豎起于高桿上,高技起來,彩光閃耀,為中秋再添一景。
另外還有放天燈的,即孔明燈,用紙扎成大形的燈,燈下燃燭,熱氣上騰,使燈飛揚在空中,引人次笑追逐。另外還有兒童手提的各式花燈在月下游嬉玩賞。
另外南方還廣泛流傳著燒瓦子燈(或稱燒花塔、燒瓦塔、燒番塔)的游戲,在江西、廣東、廣西等地都有流傳。如《中華全國風俗志》卷五記:江西“元宵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圓塔形,有多孔。”
舞火龍
是香港元宵佳節最富傳統特色的習俗。銅鑼灣大坑地區就一連三晚舉行盛大的舞火龍活動。這火龍長達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節的龍身,插滿了長壽香。盛會之夜,這個區的大街小巷,一條條蜿蜒起伏的火龍在燈光與龍鼓音樂下歡騰起舞,熱鬧非凡。
高蹺會一般由群眾自發串連組織起來的。正月十一、十二開始踩街,寓意告知人們在眾多的民間花會中,今年掛個號。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結束。
古代有“七祭”,這是其中的兩種。祭祀的方法是,把楊樹枝插在門戶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雙筷子,或者直接將酒肉放在門前。
煮湯圓
元宵佳節吃湯圓是眾所周知的節日食俗,寓意“團團圓圓”。
湯圓是中國的代表小吃之一,歷史十分悠久。據傳,湯圓起源于宋朝。當時各地興起吃一種新奇食品,即用各種果餌做餡,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后,吃起來香甜可口,饒有風趣。因為這種糯米球煮在鍋里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后來有的地區把“浮元子”改稱元宵。大部分南方人家習慣在春節早晨都有合家聚坐共進湯圓的傳統習俗。據說元宵象征合家團圓,吃元宵意味新的一年合家幸福、萬事如意。我們常吃的湯圓有芝麻、花生、香芋等。
東莞元宵節吃香丸
而除了湯圓,在東莞還有一種元宵必吃的食物——香丸。
香丸圓圓的,直徑約一厘米,是用晚造旱地糯米浸7天后形成的冬至粉制作而成,空心,入嘴即化。在東莞,朋友親戚相互串門時,總會接到主人家的幾粒香丸,吃過表示與人結緣。
煮湯圓、吃油團
元宵佳節吃湯圓已經是普遍的習慣,在廣西的上林、靖西等地還有吃油團(有的地方也稱“煎堆”“油堆”)的習俗。食物有別,寓意卻一樣。這兩種食物都為小圓球形,表示團圓。原先“油團”的“團”字并不是現在所用的這個團圓的“團”字,而是“摶”字,它表示的是一個把做油團的面戳圓的動作,但隨著時間的演化以及文化的融合,也就演變成現在的“團”了。
深圳元宵節吃什么
“吃圓仔、扁米,然后走家串戶討紅包。”傳承人陳淦忠想起了小時候,他說,米餅、雞仔餅等小吃,大人們在春節前就已經做好,到了元宵節,“孩子們會拿著一個小竹籃,裝上這些小糕點串門,趁著元宵抓緊討紅包”。
60多歲英姑則說,作為長輩們來說,這種串門實際上是一種“結緣”,人與人之間,互相招呼,以歡喜心相見,保持良好關系。并且有鄰里之間互相做傳統小吃習俗,“你家做米餅,我家做松糕”,做足吃到農歷五月量,做好了之后禮尚往來,增進鄰里之間感情。
舞龍、點花燈、猜謎語、唱粵劇,也是深圳人過元宵節必不可少節目。此外,福田下沙一代還有吃大盆菜習俗。據介紹,大盆菜烹飪方法考究,菜盆里有包括煎蠔、雞、鴨、豬肉、冬菇等15種菜,一層一道菜,意為“百鳥歸巢”。吃法也較為講究,食客手持筷子在盆中不停翻找,越是底層越鮮美,稱之為“尋寶”。
元宵節的傳說
1、關于燈的傳說
傳說在很久以前,兇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去打它們, 有一只神鳥困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 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著生命的危險,偷偷駕著祥云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眾人聽說了這個消息,有如頭上響了一個焦雷。嚇得不知如何是好,過了好久,才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里張燈結彩、點響爆竹、 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
大家聽了都點頭稱 是,便分頭準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以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
另一個傳說是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高祖劉邦死后,呂后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再呂后手中。漢惠帝病死后呂后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后殘暴而敢怒不敢言。
呂后病死后,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于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秘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
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囊耳中,劉囊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后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系,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于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后,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恒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里家家張燈結彩,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2、東方朔與元宵姑娘
這一則傳說與吃元宵的習俗有關:相傳漢武帝有個寵臣名叫東方朔,他善良又風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幾天大雪 ,東方朔就到御花園去給武帝折梅花。剛進園門,就發現有個宮女淚流滿面準備投井。東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問明她要自殺的原因。原來,這個宮女名叫元宵,家里還有雙親及一個妹妹。自從她進宮以后,就再也無緣和家人見面。每年到了臘盡春來的時節,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覺得不能在雙親跟前盡孝,不如一死了之。東方朔聽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證,一定設法讓她和家人團聚。
一天,東方朔出宮在長安街上擺了一個占卜攤。不少人都爭著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個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簽語。一時之間,長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們紛紛求問解災的辦法。東方朔就說:“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會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訪,她就是奉旨燒長安的使者,我把抄錄的偈語給你們,可讓當今天子想想辦法。”說完,便扔下一張紅帖,揚長而去。老百姓拿起紅帖,趕緊送 到皇宮去稟報皇上。
漢武帝接過來一看,只見上面寫著:“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他心中大驚,連忙請來了足智多謀的東方朔。東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說:“聽說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中的元宵不是經常給你做湯圓嗎?十五晚上可讓元宵做好湯圓。萬歲焚香上供,傳令京都家家都做湯圓,一齊敬奉火神君。再傳諭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掛燈,滿城點鞭炮、放煙火,好像滿城大火,這樣就可以瞞過玉帝了。 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進城觀燈,雜在人群中消災解難”。武帝聽后,十分高興,就傳旨照東方朔的辦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長安城里張燈結彩,游人熙來攘往,熱鬧非常。宮女元宵的父母也帶著妹妹進城觀燈。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喜的高喊:“元宵!元宵!”, 元宵聽到喊聲,終于和家里的親人團聚了。
如此熱鬧了一夜,長安城果然平安無事。漢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湯圓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樣全城掛燈放煙火。因為元宵做的湯圓最好,人們就把湯圓叫元宵,這天叫做元宵節。
3、漢文帝平亂
漢高祖劉邦死后,呂后扶其子登基,后來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呂后病死后,呂氏家族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于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秘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
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囊耳中。劉囊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最后徹底平定“諸呂之亂”。平亂之后,眾臣擁立漢文帝劉恒登基,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里家家張燈結彩,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即“元宵節”。
【元宵節的習俗】相關文章:
元宵節習俗02-24
滿族的元宵節習俗11-28
家鄉元宵節的習俗03-21
元宵節的來歷與習俗02-22
元宵節習俗的作文06-01
元宵節的習俗作文11-09
元宵節的習俗和詩句02-22
元宵節的來歷和習俗12-29
元宵節的十二種習俗02-21
元宵節的習俗作文最新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