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家書讀后感
認真品味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寫讀后感了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曾國藩家書讀后感(精選30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1
曾國藩,中國近代史上的一位傳奇人物。近百年來,人們對他的評價,可謂毀譽有之、莫衷一是。作為鎮壓太平軍的劊子手,他被冠以“曾剃頭”的惡名,然而在學問修養方面,他又是一個治學嚴謹、博覽群書的理論家和古文學家。正如章炳麟對其評價,“譽之則為圣相,讞之則為元兇。”
論其家世,曾國藩祖輩均于湘鄉耕讀為本。他以一介書生入京趕考,中進士后留京十年七遷,連升十級,官至二品。隨后因鎮壓天平天國運動為清王朝立下汗馬功勞,被封為一等勇毅侯,成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官居一品,死后謚號“文正”。那么,曾國藩作為一個普通農家子弟,究竟有何過人之處?
“人之氣質,由于天生,本難改變,惟讀書則可變化氣質”,“廢志無以成學,廢學無以成才”,曾國藩如是說。總結曾國藩一生取得的斐然成就,可以說是讀書的巨大成功。曾國藩6歲進家塾,8歲就能誦讀八股文和“五經”,15歲讀《周禮》、《儀禮》、《史記》成誦。他一生勤學苦讀,孜孜不倦,并且能夠學以致用。一朝讀書容易,難的是終生讀書,這在已為官宦者尤為難得。曾國藩一生都在奉行讀書之道,晚年的他身體每況愈下,仍不放松讀書,直到去世前一日猶堅持讀書,手不釋卷。
在古今,大凡讀書成才者皆有一股癡勁,曾國藩也是如此。道光十六年那次恩科落榜后,曾國藩雖很失望,當自覺自己年紀尚輕(26歲),將來機會還很多。于是,等到放榜后,他立即收拾行裝,搭乘運河的糧船回家。路過睢寧,知縣易作梅是與父親是同鄉舊識,他便向易氏借了100兩銀子當路費。經過金陵時,在書肆中看見一部精刻的《二十三史》,曾國藩愛不釋手,一問價錢,竟與先前所借銀子相當。但他心里又盤算著,金陵到湘鄉,全是水路,船票既已買好,沿途所費也很有限,時正值初夏,隨身攜帶的一些皮袍冬衣一時也用不著,不如送去當了,勉強還可以湊足回家盤纏。于是,他毅然用借來及所當衣物的錢把那部心愛的《二十三史》買回來了。
回家后,曾國藩堅持每日起早讀書,直至夜半才休息,幾乎一年內足不出戶,終于把一部《二十三史》閱讀完畢,以后也便養成了每日讀史十頁終生不斷的好習慣。
縱觀曾國藩的讀書生涯,他不僅勤于讀書,恒于讀書,而且善于從讀書中總結心得,傳授子弟。在《曾國藩家書》中,我們不難看到關于讀書的篇什錦言,如“為學譬如熬肉,先需用猛火煮,然后用慢火溫”;“讀書之法,看、讀、寫、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又如“讀書不二,一書不點完,斷不看他書;東翻西閱,都是循為外人”等等,于今人讀書仍有重大的借鑒意義。
茲另取一段精辟論述:“蓋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識者也;有恒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從這封家書里,我們似乎可以窺見他一生成功的奧秘所在,那就是“有志”、“有識”、“有恒”。我想,不僅讀書,做任何事也當如此。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2
在書店中,這本書往往被附上“成功學”、“人生哲理”等標簽,或者說我們對曾國藩本人也是這種感覺,但這本書的重點更多在于“家書”二字,以日常為主,記錄了曾國藩與父母、兄弟、子女日常點滴,平淡而不平常,既有人生處世之談,又不乏治軍從政之道。透過這些平實而感情真切的文字,曾國藩的人生智慧,他的“忠君”“孝悌”“自省”“勤勉”“公正”“廉潔”一一地展現在世人面前。就文風而言,曾國藩的筆下沒有半分居高臨下的傲氣,讓人讀起來倍感親切,仿佛不是一位朝廷重臣的話語,而只是一位知識淵博、深諳處事之道的長者的人生體悟。當然其中人生指南的內容并不是直接浮現于文字之上的,更多的是需要自己從中領悟。
《曾國藩家書》強調勤勞儉樸的生活方式,這是曾氏齊家的價值準則。農耕文明生產力低下,物質財富有限,不能不強調勤儉。曾國藩出身于貧寒農家,即使為官后沒有忘記兒時生活的艱辛和勤儉的必要。咸豐六年九月給兒子紀鴻的信中說:“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氣習,飲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風,極儉也可,略豐也可,太豐則吾不敢也。”從更直接的來說,即使曾國藩的官階已經很高,但他仍經常回家告訴家人要勤儉、要養豬養魚等等,只要做好這幾件事情,就算家里沒有人做官,也能過得很好。對于曾國藩的勤儉主張,不僅僅要從物質和經濟層面理解,還要從道德和精神層面領悟。儉以養德,勤儉能調補心態,培養品德,在曾國藩看來,勤儉是君子所為,是孝悌要義,更是保家之道。
《曾國藩家書》強調持之以恒的“恒”,這是曾國藩約束自己的做事準則。在曾國藩看來,要成其事,非有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堅持不懈的精神不可,“欲稍有成就,須從恒字著手。”他曾以烹調食物比喻讀書:如果“今日半頁,明日數頁,又明日耽擱間斷,那數年而不能畢一部”,正如烹食物“歇火則冷,小火則不熟,用大柴乃易成之”。家書中,他常常以身作則,叮囑兄弟堅持讀書。“余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來,雖懶惰如故,每日楷書寫日記,每日讀史十頁,每日記茶余偶談一則,此三事未嘗一日間斷。”
《曾國藩家書》強調靜能生智,這是曾國藩提升自我的上升準則。曾公要求不論軍旅忙碌如何,每天都要靜坐四刻,反省自身。曾國藩一直堅持寫日記反省自己,對于自己的缺點,曾國藩向來都是毫不隱晦直接記錄,并且靜坐以思考做事章法。正因為如此,我們也就有幸看到了曾國藩從一個有著很多缺點的普通人最終成長為一代大儒的心路歷程。這也是我們工作中需要做到但又容易被忽視的一點,很多時候抱怨自己忙忙碌碌又不知道忙了些什么,大抵是因為沒有靜下來,這就需要我們對自己的工作進行復盤,“靜坐四刻”,反省自我。
曾國藩家書不僅是他嚴于治家、治軍、修身養性的真實寫照,其傳承的思想文化精神也澤被后人。物質生活日益豐盈的今天,在一定程度上也激發了人們的雄心壯志,也引發了浮躁之氣,人們急功近利、竭澤而漁的行為比比皆是,不能腳踏實地。這部家書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重新認識自己,重新塑造自己,富有特色的家書也將作為中華民族優秀精神財富的一部分,對中國家教產生恒久的影響。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3
最近讀了《曾國藩家書》,有以下幾點啟發。
修身之道
“慎獨則心安”,慎獨心里自然會平靜,從而達到養心,以此來提升自我修養,這就是我們很多人很難做到內心安靜,所以你一定要找到解決方法;“內而專靜統一,外而整齊嚴肅”,內心做到專一純靜,外貌整齊嚴肅,每日出門就像去見貴賓,這是敬的氣象,想想自己每次出門有沒有做到嚴肅,還是邋里邋遢。你身邊外在嚴肅的人是不是屬于比較成功那一類,這都是有原因的;“古來言兇德致敗者約有二病:曰長傲,曰多言”,曾國藩這里非常直接指出導致失敗的通病,一個是驕傲,一個是話多,想必我不解釋大家心里也很明白,這兩點要始終引以為戒。
勸學之道
曾國藩始終強調,讀書要有志、有識、有恒,不應滿腹牢騷,“蓋無故而怨天,則天不許;無故而尤人,則人必不服”,無緣無故向老天抱怨,老天也不會答應,去責怪別人,他人也很難信服。所以遇到問題,一定要反思自己,而不是到處抱怨;另外也指出“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人才,皆以一傲字致敗”,普通人失敗原因只有一個——懶惰,有才的人失敗原因只有一個——驕傲,想想你是哪一種。
持家理財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這點大家應該都深有體會。也給我們指出,“無論治世亂世,凡一家之中能勤能敬,未有不興者,不勤不敬,未有不敗者”無論在亂世還是盛世,如果這一家勤快沒有不興旺的,反之,沒有家庭不敗落的。如果你現在是有家之人,可以對照自己是屬于前者,還是后者,大概心里就明白了;同時,也總結了不同層次的家庭后代興旺的情況,“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盡,商賈之家,勤儉者能延三四代;耕讀之家,謹樸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則可綿延十代八代”,如果你現在只屬于普通一代人,那么后代的興旺可以從你開始;如果你是官宦之家,那么你就要開始警惕了。
交友之道
曾國藩認為交友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擇交是第一要事,須擇志向遠大者”,選擇交朋友是首要的事,而且一定要選擇有遠大志向的人,“一生之成敗,皆關于朋友之賢否,不可不懼也”因為好的朋友也關乎著自己的一生成敗,不能不掉以輕心;“求友不專,則博愛而不親”,另外交友的原則是要專一,要不然時間久了也會不親近,
處世之道
首先,“情緣人占我的便益,斷不肯我占人的便益。不可輕取人財”,這些至今還在流通的道理,曾國藩早已將人性琢磨透了,這點我們一定要謹記;其次,“凡畏人,不敢妄議論者,謙謹者也,凡好譏評人短者,驕傲者也”,一般敬畏別人的人都不會私自評論他人,這些謙虛謹慎的人;而那些喜歡譏笑評價別人短處的人,都是些傲嬌之人。所以一定要管好自己的嘴巴,閉卻是非之口。最后,“所貴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人無完人,難能可貴在與人交往中,你喜歡一個人的時候,也要知道他壞的地方;你討厭一個人的時候,也要知道他好的地方,這兩種人在我們生活中太常見了,不能喜歡他他就是什么都對的,不能討厭他他什么都是錯的。
這就是我讀《曾國藩家書》得出的感悟。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4
最近讀了《曾國藩家書》,深受啟發,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被稱為晚清“第一名臣”,更有甚者推崇其為“千古完人”。他整頓吏治、倡導科學,使腐敗的滿清王朝又茍延了60年。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樣影響深遠。作為中國近代史上地位顯赫而又最有爭議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國藩家書》行文形式自由,隨想而至,揮筆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蘊含著真知良言。盡管曾國藩著作留傳下來的很少,但僅一部家書足以體現他的學識造詣和道德修養,從而贏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稱譽。
曾國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體現在他寫給孩子以及親友的家書中。曾國藩的家書,共有330多封,是歷史上家書保存下來最多的一個。全書分為治家類、修身類、勸學類、交友類等10大類。曾國藩家族,向來治家極嚴,也很有章法。曾國藩受家風熏陶,對子弟也要求極嚴,并諄諄加以教誨。他的家庭教育指導思想中,有許多可取之處。如在教子弟讀書、做學問、勤勞、儉樸、自立、有恒、修身等方面,都繼承和發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曾國藩是最好的兒子,能使父母寬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導和照顧弟妹,體貼入微;曾國藩更是仁慈的父親,是兒女的好榜樣。他的家書講述人生理想和道德修養。他每日記日記,將一念之差、一事之失,都記于當天的日記里,對自己的錯失,毫不留情,并且還和好友互相傳看,以達到監督的作用。在骨肉親情日漸淡漠、鄰里親戚形同陌路的現代社會里,確實有警醒世人的作用,值得每個人一讀。古語云:盛不過三代。而曾國藩家族卻代代有英才,出現了像曾紀澤、曾廣均、曾約農、曾寶蓀、曾憲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詩人、教育家和科學家。
曾國藩是中國傳統儒家文化培育出來的最為優秀的成功者之一。儒家文化要求人們積極地面對人生,投入社會,在有限的生命期間里,使自己的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得到最大的發揮。在全球經濟越來越趨向于一體化的時候,民族的文化認同以及民族自尊心的建立就顯得尤其迫切和重要。只有對自己嚴格訓練,才能培養出較高的能力和素養,面對世界。
曾國藩的成功之道
人生在世,幾乎都渴望成功,誰都不愿意做一個失敗者。對于曾國藩的歷史評價,至今或許還有分歧,但他是一個成功者,應該是不爭的事實。他修身立志,儲才養望,奠定了成就事業的基礎。
曾國藩的修身表現在:為人表里一致,內心的一切都可以公之于眾。有恒心,生活有規律,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在嚴格修身的同時,為自己樹立一個的遠大志向。曾國藩充分利用時間,發奮苦讀,博覽群書,如諸子、兵書、水利等方面實學書籍,以此完善充實自己的知識結構,為做事而儲備真才實學。
曾國藩對今人的啟迪
中國人喜歡歷史。這種喜歡,除因歷史上的人物和事件能帶來一種欣賞樂趣外,還因為歷史能給人以啟示和教益。曾國藩認為,讀書,一要有志氣,二要有膽識,三要有恒心。“恒”最為重要,學無止境,若不持之以恒,必定半途而廢。讀書如此,做人做事也應該如此。
(一)普通人照樣可以成就事業,改變命運的關鍵在自我奮斗。曾國藩成為后世榜樣的根本原因就在這里,他的成功激勵了千千萬萬沒有依靠、沒有財富的普通人家的子弟的上進心。毛澤東可作為這方面的典型的例子,毛澤東在一師讀書的時候,與老師楊昌濟談到自己的務農之家時,楊昌濟“以農家多出異材,引曾國藩、梁任公之例為勉之。”此話對毛澤東的鼓勵是相當大的。現今保存的由湖南出版社出版的毛澤東《早期文稿》中有一處提到了曾國藩,對曾國藩表示出很大的敬意,最有名的一句話便是“愚于近人,獨服曾文正”。青年時期正是人的理想和抱負的形成期,曾國藩的言行對青年時代的毛澤東確實產生了很大的激勵作用。
(二)教育之本是提高人的綜合素質。曾國藩在進京后的不少家書中,都要那幾個迷戀科舉考試的弟弟從科舉中走出來,去讀一些于身心學問有益的書。而他卻更加身體力行,拜師訪友,求學問道。因為有了這個過程,曾國藩才有了一個學問和人格的升華,為他日后的事業打下了厚實的基礎。
人的綜合素質是做人的根本,如果把人的一生在社會上的生存比作一門學問的話,技能則如同專業知識,綜合素質則好比基礎理論,基礎理論扎實雄厚,相關的專業則較為容易掌握。現在的社會變化得快,專業門類越來越多,人在學校里的專業學習決不可能都學到,到了社會后要適應社會的變化,其立身之本則在人的綜合素質上。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5
曾國藩具有高深的學問素養,毛主席曾評論他:是一個辦事(干出事業)兼傳教(留下思想學說)之人。他一生勤奮讀書,推崇儒家學說。他被認為是中國近代最后一個集傳統文化于一身的典型人物,他的成功給我的啟示是:處在變革時期而浮躁不安的中國人,依然需要來自本民族文化的滋潤。這種啟示,因為同源同種同血脈的緣故,而顯得更親切,更實用,也更有效。正如魯迅先生所說:惟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惟有他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曾國藩家書讀后感
讀《曾國藩家書》,從第一封家書開始,筆者就被書里濃濃的親情味所感染。隨著閱讀的深入,這位被譽為清朝第一中興名將的形象在筆者心里徹底被改變了。一封封看似聊著居家艱難的家書,字里行間蘊含的是對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兒、親朋好友的濃濃的掛念、敬重、關懷、關心之情,每一封家書都洋溢著濃郁親情。看的筆者都想讓時光倒退幾十年,重新回到僅靠書信聯系的時代。
如今人們,就應說是趕上了好時光。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無論多遠,都好像在咫尺之間,都能夠透過電話、信息、微信、網絡進行隨時隨地的交流。電子通訊技術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現代人能夠說已經告別了原始的信紙、信封。但是,無論如何方便快捷,總覺得少了一點感覺。讀著《曾國藩家書》,不由自主的就想起了十幾年前自己寫信讀信的情景。那一封封透著墨香和紙香味的信,讀起來,感覺特親切特溫馨,信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活靈活現,都栩栩如生,仿佛寄信者就坐在自己身旁。讀著親朋好友的來信,感受到的是寄信者那份濃濃的親情友情。如今,無論是接電話還是看信息,總覺得少了一點韻味和感覺。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6
最近無意在家中書架發現了爸爸買的一本《曾國藩家書》,好書!目前雖未完全看完,但內心已感受頗深。曾國藩家書雖說是寫給親人的書信,但是更多也表達了曾國藩對事物的種種看法,書里的信件是按時間序列排序,通過他寫給父母、兄弟的信,可以窺到他個人成長進步的軌跡。
曾國藩的每一封家書都飽含了他對家人的關切之情,雖離現在相隔百年之久,但是書信中給人的感覺還是如此親切與真實,就像在讀自己親人寫的書信一樣。
曾國藩書寫的家書跨越時間較長,在讀家書的時候,也就像經歷其一生一樣,感悟著曾國藩的人生起伏變化。關于讀《曾國藩家書》帶給我的有以下幾點啟發:
多思考
曾國藩喜歡思考事情的本質,往往會帶給他不一樣的見解,從而從根源上解決問題;
貴堅持
曾國藩能夠正視自己的缺陷和不足,缺點都及時改正,對自己要求極其嚴格,他一生都在不斷反思中前行;
外圓內方
堅持自己的原則,但與人相處剛柔并濟,這也是他在經歷了重大挫折之后領悟到的,行事過于方剛者,表面上似乎是強者,實際上卻是弱者,所謂“大柔非柔,至剛無鋼”;
大局觀
曾國藩總能站在全局的角度思考問題,從長遠看待問題,不被一時一地之得失左右,不受傳統思想桎梏,在與洋人交往中可見一斑;
胸懷寬廣
他一生中遭受了太多的排擠,也面對了很多的輿論壓力,但他都以寬容的心態面對,做事的時候放下得失心,做好自己能做的,結果如何不是一己之力能決定的。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7
因為陜大在線的活動,我有幸讀到了《曾國藩家書》這本書。被稱為晚清"第一名臣"的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中國自古就有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之說,而真正能夠實現者卻寥若晨星,曾國藩就是其中之一,他整肅政風、倡學西洋,開啟"同治中興",使大廈將傾的清王朝又茍延了60年,其功業無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樣影響深遠、澤被后人。梁啟超說:“曾文正者,豈惟近代,蓋有史以來不一二睹之大人物也已;豈惟我國,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物也”,而青年毛澤東在1917 年致黎錦熙的長信中寫道:“愚于近人,獨服曾文正。”
《曾國藩家書》是曾國藩的書信集,,是曾國藩一生的主要活動和其治政、治家、治學之道的生動反映。曾氏家書行文從容鎮定,形式自由,隨想而到,揮筆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蘊育真知良言,具有極強的說服力和感召力。盡管曾氏留傳下來的著作太少,但僅就一部家書中可以體現他的學識造詣和道德修養,從而贏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稱譽,并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國藩是最好的兒子,能使父母寬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導和照顧弟妹,體貼入微;曾國藩更是仁慈的父親,是兒女的好榜樣,至今190余年里,其后世子孫中大師級人才輩出,遍布海內外。思其原因,曾國藩的家教或許給出了答案。他的教育思想,主要體現在他寫給兒子紀澤、紀鴻以及諸弟的家書中,共有數百封,是歷史上家書保存下來最多的一個。全書分為修身、勸學、治家、理財、交友、為政、用人、養身、軍事諸篇,值得細細品讀。
其中的修身勸學交友篇,對我們當代大學生大有裨益,而理財為政等篇目也會對我們日后的交友生活有深淵影響,曾國藩的家書,并非只是簡單的報平安道家常的書信,而是抱著極大的責任心和對后輩的殷殷期盼之情,他將自己的見識簡介毫無保留的傳授給子弟,給后人留下了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在修身篇中他說“凡人作一事,便須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見異思遷,做這樣想那樣,坐著山望那山”“刻刻思自立自強,但于能達處尚欠體驗,于不怨尤處尚難強制”,勸導小輩做事需有識有志,要有恒心,且要常做悔悟。在勸學篇,他反復告誡要讀書,“讀書貴精專”,學業之精深,全在一個專字,他聽說就九弟立志練書法,“日日習字,甚有長進”,心中不勝歡喜,他還說“不怕進得遲,只要中得快”,反對淺嘗輒止,世上的大工程,都是靠長期不斷的點點滴滴功夫積累而成,荀子在《勸學》中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道理淺白簡單,關鍵在于難以堅持,曾國藩的一生,其實也是驗證了這一名言,所以對于我們來說,做事“有恒”,是最重要的一點。而在交友篇,曾國藩說道拜師交友最在一“專”,他說“求師不專,則受益也不入;交友不專,則博愛而不親”,另外,他也告誡大家,須親近良友,所謂益者三友,是友直,友諒,友多聞,這些名言,在如今也仍舊適用。
《曾國藩家書》是為人處世之典范,修身養性圭臬,可謂字字珠璣,值得我們細細品讀,相信每位同學讀后都會有自己的體悟。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8
曾國藩生于清代,早年的他并不聰慧,命運多舛。但他憑著自己的努力,成為了晚清重臣。他的智力雖然不如別人,但他時刻檢省自己。一點點努力,堅持了幾十年。對后代的教育,曾國藩也是如此。連一個有些愚笨的人都能靠自己的努力成功,我們這些人有什么借口不勤奮呢?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能走捷徑,一定要腳踏實地。
在曾國藩平叛有功后,被升為了二品大員,但他卻保持低調謙虛;在滿朝文武都以天朝上國自居的時候,曾國藩卻在學習西方的知識,為晚清中興做出巨大貢獻。謙虛,讓我們不斷進步,不因為自己取得了一點成就而沾沾自喜,目中無人;謙虛,讓我們不斷進步。“滿招損,謙受益”,謙虛,讓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
曾國藩雖為晚清重臣,但他認為“窮”乃“善身”之道,并以此教育后代。如果一個人或一個家庭不懂節儉,最終一定會走向敗亡。就像我們不能互相攀比鞋子,書包等。應該一切從簡,好好學習。不然會因為攀比而變得荒廢學業,一天到晚只關心物質。要勤儉自律,在物質生活上主動跟貧寒之士一樣,能做到這些的人,將來就有可能成大器。
曾國藩之所以能做到立德,立功,立言,是因為他知道“人敗皆因懶,事敗皆因傲,家敗皆因奢”的道理。我們也要學習他勤奮,謙虛的優點,一點點的進步,成為更好的自己。但是也不要過度的去謙虛,過度的謙虛會讓人失去很多鍛煉的機會。
有些人讀了這篇文章后可能會認為,“那我一定要成為第二個曾國藩”之類的,卻不知道有些東西不要過度地去追求,過度的去追求,也是一種“奢”。不需要做得像孔子,王陽明和曾國藩那樣,只要去盡自己所能就好了。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9
曾國藩為什么這么喜歡寫家書,這個問題到認真讀完他的家書也沒有得出一個明確的答案,最有可能的是他在寫家書的過程中,反省自己,也時刻叮囑著自己的弟弟妹妹,妻子和孩子,同時向父母表達敬意。言辭之間是充滿了善意的批評和自我反省,也希望在不太平的世道能有所擔當,承擔責任,廣交俊杰,能為搖搖欲墜的大清王朝貢獻自己的力量。歷史站在太平天國一端是推翻腐朽,站在曾國藩一端便是平定戰亂,然而站在歷史的角度來看,曾先生還是未能跳出封建時代思想,認為是普通的叛亂,卻殊不知內外交加,但這也不妨礙他的赤字之心。
家書中曾先生力推四書五經,尤其是四書,提的最多的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中的話偶爾提及,對其影響深遠最多的當屬《大學》,三綱八目深入到了骨髓,信手拈來,本書大致從七個方面來歸類家書內容,修身、勸學、治家、治國、處世、為官、養身,并未涵蓋所有家書內容,而是節選了其中的一些重要篇章。
家書的特點微言大義,對于細節的描述遠勝于理論的空口號:
修身中列舉古往今來大家的自我修養,逃不出慎獨;
勸學中力薦發憤圖強,知難而上,逆境中的不放棄;
治家中全力訴說家人和睦為最高準則,家和則萬事興,對父母祖輩孝敬為大,對妻子相敬如賓,對兒女嚴父慈勸,對兄弟鼓勵做事批評不足;
治國以天為大,頂天立地之中凸顯國家肱股之臣所應當分擔的責任,危亡之際,憑一人影響力足以捍衛國家疆土;
處世不以圓滑為大,棱角為重,以本心為中,符合本心便以各類方式與人打交道,吉、吝、咎、兇自有定論;
為官當以天下為己任,針砭時弊,兩袖清分,對得起做官的初衷,但有不迷戀于權勢與財富,為官只是一種工具,生當歸隱田園,終老一生;
養生,早起八段,心無旁騖,神無雜念,不以藥石為主,當以修生養性配以食、眠、情,少怒少哀,心情平淡長流水。
每日自己復盤工作生活的得失,最多的是得過且過,時時想不起初衷為何,目的為何,方式為何,結果如何,何種方式改變。終極問題是,為人一世,最后想要把自己變成什么,在一個人的精神世界,沒有肉體的拘束,可以遨游,可以化鯤鵬,可以御風而行,但最終是做不到的,缺了一味妄想化作現實的藥。而慎獨,作為自我管理的最高要求,可能是最接近這一味藥的替代品。曾先生傾其一生而尋找的自我救贖,慎獨可以讓人完成很多事情,有的人一世可以過完其他人的幾世,思想和精神的延展足以上千年,化想法為結果,成為里程碑。
一葉一世界,一花一春秋,美夢將醒時,方知自年少。
家書,是曾先生各階段里程的回歸,化思想為實際的記錄,對于復盤所有事情的開始與結束,一生慎獨,謹小慎微,思想之大而其出路之小,內心的豐富,又何必在乎世間的看法,無矩也不應有距。
你老了是否會寫家書?不是寫給別人,是給自己的墓志銘。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10
我很早以前就想讀讀《曾國藩家書》,但總是因為一些事而擱淺,這次的黨員讀書活動,我終于得以靜下心來閱讀。
曾國藩生前毀譽參半,他是“中興第一名臣”,但也頂著“賣國賊”的惡名。他創辦了中國最早的洋務軍工企業安慶內軍械所,是洋務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但他也在“天津教案”中殺人割地,開了“就地正法”的先河,背負罵名。但他也成就了“從政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巖。”的美名……對于歷史人物的評價,我們不能脫離當時的歷史條件,特別是對曾國藩這樣的學識很高的人物,是絕不能妄下評語的。
《曾國藩家書》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諸如:修身、齊家、為學、治軍、政事、處世、用人、交友、理財、養生等各個領域,是其一生治政、治家、治學、治軍的主要思想的反應。本書分為修身篇、勸學篇、治家篇、理財篇、交友篇、為政篇及用人篇。透過曾國藩寫給家人的書信,我們可以得知其對事物的獨到見解,及其面臨家事、人事、軍事、國事等大小問題時所采取的處理方法。在很多的書信中都,曾國藩更是總結了自己的得意與失落,用自己的經驗教育諸兄弟,特別是曾國藩對于子女的品格教育,直至今日,仍足以作為現代父母教導子女、樹立良好家,教的絕佳典范。
讀《曾國藩的家書》,不難聯想到現在的教育。改革開放這么多年來,我們的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有些問題也不容我們回避和粉飾。我們有重視教育的優良傳統,現在的社會、家庭也為孩子的教育花費了大量的精力與金錢,孩子們不堪學習重負也成為普遍社會現象。但教育的結果卻不盡如人意,信仰缺失、極度自我、道德淪喪、浮躁空虛等,教育問題不榮樂觀。
曾國藩作為國之棟梁,是人們眼中最好的兒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親。在曾國藩的330多封家書中,他講求人生理想、道德修養。他說:“凡人皆望子孫為大官,余不愿為大官,但愿為讀書明理的君子”。這也折射出我們教育的問題來,我們的教育似乎太過重視“才”,忽視了“德”的教育。我們的道德教育大都停留在空談、口號的層面。
《曾國藩家書》中對弟子的教育是從生活行為入手,著眼道德培養。而我們今天的教育卻是一味地讓孩子學技能,導致了很多孩子不懂得“孝”是“仁”的基礎,不懂得要去敬愛自己的父母。這樣又怎么去愛他人、愛祖國。
對家庭失去責任感,又會去擔負什么社會責任呢?不“修身”怎能“齊家”何談“平天下”?這些都值得我們的深思。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11
曾國藩是晚清大儒,為現當代諸多名人所敬仰萬分,所以想試讀讀曾國藩的書,以增裨益。《曾國藩家書》收入了曾國藩自出仕始至終的經典家書,其中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很多,在此,我也談談自己的一點體會。
中國文人所敬仰之人被稱之為圣賢,這也是先賢們所追求的目標,為了這個目標,一代代人不斷努力,但成為圣賢的人屈指可數,可見成果之難,曾國藩也是其中之一,從他的家書中,我們可以看到他不斷追求的精神。圣賢者,首先為圣,圣者就是一種近乎完美的狀態,曾國藩也就是不斷追求這種狀態,不斷地完善自己的品德,日日省乎己,向著完人不斷地努力,縱欲的自責,自滿則自遣,在不斷地自省中,曾國藩他謹言慎行,孝順父母,疼愛弟兄,為儒林人士的楷模和典范。
其次,圣賢者,賢者也,賢者,學識淵博,能力超群。曾國藩在嚴于律己的同時,在為官上也是做到了極致,他在清政府、外國人、太平軍之間周旋,屢敗而屢戰,遇挫則愈強,提拔了諸如左宗棠、李鴻章等晚清重臣,推動的洋務運動的發展,為中國近代化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是為賢者。
一向以來,想認認真真讀一本書,可惜事務繁雜,定不下心來。一日,偶然看到《曾國藩家書》,翻之,字行間話雖短,然語言精練,讀之令人深思。
曾國藩作為大儒,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洗禮,其學識之博、見識之遠,在中國歷史上也是赫赫有名的。家書中體現的“仁”、“禮”、“慎”等傳統文化的精髓在此刻來看也十分具有進取的意義。
曾國藩在家書中寫到:正人先正己,時刻不忘修身養德。曾國藩說修身養德的關鍵是:誠、靜、謹、恒。誠為誠實、誠樸,為人表里一致。靜,指的是心、氣、神、體都處于安靜放松的狀態。
謹,主要指言語和行動上的謹慎,不打誑語,不講無根據之話,不做無勝算之事。恒,指的有恒心,生活有規律,做事有毅力。這些往往是我們此刻社會所欠缺的,君不見,部分高官大吏因腐敗深陷囹圄,自身的原因就是不注意修身養德。“常存敬畏之心,則是載福之道”、“多見自我過,少見他人非,不思他人得,卻防自我貪”,敬畏規矩、修身養德才是我們處事應有的標準,有了這樣的標準,我們才能夠坦坦蕩蕩、堂堂正正地做人,并且能夠做到修而樂之,修而有為。
我們應當用“入世精神以辦實事,體老莊以寄閑情,由中國文化中培養見地,從傳統道德中汲取力量”。以普通出身,憑自我奮斗,立大志,修煉人格,以大氣度做事,以收斂態做人,認準目標,用“屢敗屢戰”的精神修煉心態,端正心態。
曾國藩說:“凡人皆望子孫為大官,余不愿為大官,但愿為讀書明理的君子。”從這句話我們不難看出曾國藩對讀書的態度。并且他還認為家塾可讀書,曠野之地、熱鬧之場亦可讀書。而他自我更是每一天必讀書十頁,寫百字,記日記,并且逢三日寫回信,逢八日作詩。雷打不動。并且讀書時“一書未點完,斷不看他書,東翻西閱,徒循外為人。”正是這種讀書持之以恒的精神讓他在文采方面的造詣連毛主席都說,“吾于近人,獨服曾文正。”
汲取中國傳統文化的營養,克己復禮,修身養德,謹小慎微,非要做一大儒,生活會收獲很多歡樂。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12
曾國藩有一晚在家讀書,恰好來了一個小偷蹲守在窗外,準備等他睡覺后入室行竊,不料曾國藩一篇文章讀了許多遍仍然不能背下來,小偷實在等不及,在外面大聲說:這么笨還讀書干什么?我都背下來了!然后將文章背誦一遍,揚長而去。去年讀了唐浩明的《曾國藩》,從第三者的角度認識曾國藩,對他佩服不已,難怪毛澤東、蔣介石都將其視為最佩服的人之一。現在讀《曾國藩家書》又從第一人稱的角度了解曾國藩,他對于讀書的態度,他的讀書方法以及待人接物間的顯露的極高的修養,更是令人欽佩。
曾國藩認為讀書的目的有二:一者進德之事,一者修業之事。讀書的目的,一為提高道德修養,二為有立足之本。現代人讀書似乎更注重后者,使讀書功利化之風氣愈演愈烈。
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無立足之本則無心潛心讀書,讀書的過程不注重道德修養就會成為一個高智商的野蠻人。二者也是共進共退的過程,如有偏頗應及時矯正。與其思考讀書何用,不如把時間用在讀書上,去書中尋求答案,而不是靠一顆空洞的大腦去苦思冥想而不得解。“思而不學則殆”,很多疑問前人智者已經為我們做了精彩的解答。
“求業之精,別無他法,曰專而已矣。”一分努力一分收獲,與朱子 “業精于勤荒于嬉”想通。正是專注的讀書習慣,持之以恒的堅持,讓曾國藩能夠永遠走在時代的前沿。讀書、日記、書法。是他每日必修的功課,即使身居高職依然堅持如一。這正是比你厲害的人比你還要努力,花無百日紅,人無百日好,不斷學習才能與時俱進,永葆青春之心態。曾國藩每日堅持日記可謂“吾日三省吾身”之極致。
很可怕的是我們自身有時候不敢反省,明知有很多做的不足的地方卻不敢面對,一昧逃避再逃避,這應該也是墮落的根源吧。真的很佩服古人持之以恒的精神,總覺得自己身上的浮躁之氣太重,不能完全歸結于大環境,還是自己不能做到內心恬淡寧靜。歸根結底是古人注重品德修養,而現代人更喜歡流于表面之事,任內心雜草重生也置若罔聞。“腹有詩書氣自華”多讀書且讀好書才是正道。(無痕)曾老師點評無痕書友是我同行,也是老師,妄測也應該是語文老師。她的題目是“讀書貴有恒心”,既然都是老師,我想就學生學習這一點來說說“讀書貴有恒”這一點。
我們現在的學生讀書,看似條件好多了,但是細細考究起來,則不然。一方面,他們很難立常志,因為現在家庭富裕的太多了,如果從小家庭教育在立志方面的教育缺失,很多學生不知道讀書是為了干嘛?我們那會出身貧苦,于是從小就為了改變自身甚至改變整個家族的命運而努力考大學,所以從不懈怠。如今的學生不努力也可以獲得衣食無憂的條件,那么考大學干什么呢?另一方面,現在的學生相對于我們那個年代的學生而言,需要抵抗的誘惑實在是太多了,有人說,想要毀掉一個學生,給他一個手機就夠了。對于成人而言,手機的誘惑都無法抵御,何況心智尚未完全的孩子?讀書確實是有趣的,但是對于尚未培養出趣味的學生而言,游戲肯定要比讀書有趣得多。那么想要他們讀書且有恒地讀書,更是難上加難了。
所以“讀書貴有恒”,說來容易,實行起來很難。一方面,要立遠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生民立命,為天地立心,為往圣生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要是父母或者老師給孩子德志向不過就是溫飽或者小康等物質理想,孩子不努力也能達到,那怎么怪他不努力呢?二是心無旁騖。只有在志向遠大的基礎上,有恒地讀書,才能有一番作為。這時,排除干擾,心無旁騖就顯得格外重要。正如無痕書友所說:“總覺得自己身上的浮躁之氣太重,不能完全歸結于大環境,還是自己不能做到內心恬淡寧靜。”內心的恬淡寧靜,才是讀書有恒的初始和皈依。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13
關于曾國藩,在
曾國藩生前毀譽參半,他是“中興第一名臣”,但也頂著“賣國賊”的惡名。他創辦了
《曾國藩家書》涉及的資料十分廣泛,諸如:修身、齊家、為學、治軍、政事、處世、用人、交友、理財、養生等各個領域,是其一生治政、治家、治學、治軍的主要
讀《曾國藩的家書》,不難聯想到此刻的教育。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們的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有些問題也不容我們回避和粉飾。如鄧小平晚年提出的教育問題。“至樂莫如讀書,至要莫如教子”,我們有重視教育的優良傳統,此刻的社會、家庭也為孩子的教育花費了超多的精力與金錢,孩子們不堪學習重負也成為普遍社會現象。但教育的結果卻不盡如人意,信仰缺失、極度自我、道德淪喪、浮躁空虛等,教育問題不榮樂觀。
曾國藩作為國之棟梁,是人們眼中最好的兒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親。在曾國藩的330多封家書中,他講求人生理想、道德修養。他說:“凡人皆望子孫為大官,余不愿為大官,但愿為讀書明理的君子”。這也折射出我們教育的問題來,我們的教育似乎太過重視“才”,忽視了“德”的教育。我們的道德教育大都停留在空談、口號的層面。
《曾國藩家書》中對弟子的教育是從生活行為入手,著眼道德培養。而我們這天的教育卻是一味地讓孩子學技能,導致了很多孩子不懂得“孝”是“仁”的基礎,不懂得要去敬愛自己的父母。這樣又怎樣去愛他人、愛祖國。對家庭失去職責感,又會去擔負什么社會職責呢不“修身”怎能“齊家”何談“平天下”這些都值得我們的深思。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14
俯首一枕清流 ?
仰首你的風骨當代政壇上兩位針鋒相對的人物,毛澤東與蔣介石曾經同時推崇一人,毛澤東寫道:“愚于近人,獨服曾文正。”蔣介石說:“你們如能詳看其家訓與家書,不特于國學有心得。”他的學生則評價其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
他就是晚清中興名臣:曾國藩。曾有一個故事寫少年時期的曾國藩:某天晚上,夜深人靜,少年曾國藩在家讀書,一篇文章反復背了好久還沒有背下來,他就一直背誦此文。沒想到房梁上趴著一小偷,耐心等待主人睡覺后下手,聽著曾國藩一遍遍地背誦,小偷早已爛熟于心,而他還在翻來覆去地背那篇文章,小偷終于忍不住跳將下來,訓斥道:“你這種水平讀什么書?”然后將那篇文章流利地背了一篇,揚長而去。且不說這則笑話的真實性,但文中所說的鍥而不舍的精神卻是他一生真實的寫照,其以中等資質創偉世之功。
曾國藩自1842年十月初一日立志寫日記,并誓言“終身不間斷。”其后無論是悠閑的翰林院、無論炮火硝煙的前線陣營、無論公務纏身的總督府,直至其生前的最后幾天已拿不動筆了,曾國藩從未一天間斷過日記,他的日記并未流水賬,而是寫自己的“日間過惡:身過、心過、口過”,每天反省自己過失。其意志,硬似鋼鐵;其修身,志如堅冰。
要論當今國內發行量最大的書籍,當數《曾國藩家書》,書店、超市、車站、機場甚至地攤,只要有書的地方都能見到《曾國藩家書》,各種版本,反復印刷,無需廣告宣傳、不要簽名售書。《曾國藩家書》收集曾國藩寫給家人的家信共780多封,如果說讀唐浩明的《曾國藩》讓人熱血沸騰,那么讀《曾國藩家書》讓人肅然起敬,文章沒有瑰麗的詞語、沒有雄奇的章句,卻字字珠璣,閃耀著人格的光輝,關于修身、關于齊家、關于治學、關于為人處世……家書中,曾國藩對兄弟子侄反復強調戒驕戒惰、克勤克儉,“知之非艱、行之惟難。”最重要的是他身體力行,率先垂范。
在他的這種家風傳承下,其后人歷經八代,一百六十多年,家族中人才輩出, 成為教育、醫學、科學、藝術等領域的行業翹楚,且低調而不張揚。孟子云:“道德傳家,十代以上…富貴傳家,不過三代。”《曾國藩家書》中,曾國藩是一個孝順的兒子、苦心的兄長、嚴慈的父親。面對親人,曾國藩化作一江春水繞指柔。書真是個好東西,能讓你穿越時空垂首恭立于圣賢旁邊,靜聽其諄諄教誨,醐醍灌頂。
讀一本好書,如擇一良師、如交一益友。曾國藩有一封寫給弟弟曾國荃的信中說:“富貴功名,皆人世浮榮,惟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曾國藩知人善用,且用人不求全責備,容人之短、用人之長,他提拔重用了一大批優秀能人,彭玉麟、楊岳斌、郭松燾、沈葆楨、李鴻章、容閎…都是當時政治、軍事、科技方面的中堅,他的幕府中人才薈萃,甚至超過翰林院,在他的字典里沒有“嫉能妒賢”,只有“見賢思齊”。
當時堪稱有諸葛之才的左宗棠屢建奇功,頗為自負,一天,曾國藩與左宗棠的共同好友歐陽兆雄看望時任閩浙總督的左宗棠,左宗棠揚言曾國藩不如自己,歐陽兆雄則說:“帶兵打仗,曾國藩或許不如你,但識人用人卻強過你幾倍,曾的門下人才濟濟,你的楚軍除開你這個統帥外再無第二人。誰不如誰,后世自有公論。”說得左宗棠啞口無言。
左宗棠對曾國藩的時時攻擊引起當時政界的普遍不滿,于私,左宗棠與曾國藩八年不相往來,于公,左宗棠西征,曾國藩將湘軍中最強勁旅劉松山的部隊派出增援,糧餉及時保障,當左宗棠平定回亂、收復新疆,朝中大臣評價:“左宗棠建此大功,可謂西北第一人。”曾國藩補充道:“豈止西北第一人,當屬全國第一人。”話傳到左宗棠那兒,左宗棠聽后既感動又慚愧,終于低下高傲的頭,主動寫信給曾國藩冰釋前嫌:“…三十年交情,盡在此中:知人之明,謀國之忠,自愧不如元輔;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期無負平生。”
人低為王、水低成海,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曾國藩以大海般胸襟,廣育英才、風云際會,可謂上善若水、從善如流。曾國藩在家信中對子侄們說“男兒不可懦弱無剛,必需要有倔強之氣。應在自修處求強,而不可在勝人處求強。”一生徐圖自強的曾國藩,從不去與別人爭強斗狠。曾國藩建立湘軍,嚴軍紀、苦操練,一介書生,率領湘軍屢戰屢敗、屢敗屢戰,臥薪嘗膽、刀口舔血,咬緊鋼牙不服輸。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歷時十年,湘軍從建立之初的五千多人、備受正規軍歧視,到的擁兵三十萬、所向披靡、無人能敵。曾國藩以徐圖自強蕩平天下,其勢如涓涓細流匯成滔滔江水滾滾東流,時時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手捧《曾國藩家書》,如臨湘江、如立長江,俯首間一枕清流,生生不息,仰首間你的風骨,薪火相傳。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15
曾國藩是晚清大儒,為現當代諸多名人所敬仰萬分,所以想試讀讀曾國藩的書,以增裨益。《曾國藩家書》收入了曾國藩自出仕始至終的經典家書,其中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很多,在此,我也談談自己的一點體會。
中國文人所敬仰之人被稱之為圣賢,這也是先賢們所追求的目標,為了這個目標,一代代人不斷努力,但成為圣賢的人屈指可數,可見成果之難,曾國藩也是其中之一,從他的家書中,我們可以看到他不斷追求的精神。圣賢者,首先為圣,圣者就是一種近乎完美的狀態,曾國藩也就是不斷追求這種狀態,不斷地完善自己的品德,日日省乎己,向著完人不斷地努力,縱欲的自責,自滿則自遣,在不斷地自省中,曾國藩他謹言慎行,孝順父母,疼愛弟兄,為儒林人士的楷模和典范。
其次,圣賢者,賢者也,賢者,學識淵博,能力超群。曾國藩在嚴于律己的同時,在為官上也是做到了極致,他在清政府、外國人、太平軍之間周旋,屢敗而屢戰,遇挫則愈強,提拔了諸如左宗棠、李鴻章等晚清重臣,推動的洋務運動的發展,為中國近代化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是為賢者。
青年時期,潛心研究曾氏文集,得出了“愚于近人,獨服曾文正”的結論。即使是在晚年,他還曾說:曾國藩是地主階級最厲害的人物。曾國藩身上的許多優點尤值得現代的我們認真的領會和學習。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16
下面簡單分享讀《曾國藩家書》的一點感悟。有人說,中國兩千多年出了兩個半圣人,一個孔子,一個王陽明,剩下的半個就是曾國藩了。
不提曾國藩生前的種種成就以及后世對他的毀譽,單論做人做學問持家立業教育族眾來說,他無愧這‘半個’圣人之名。立德、立功、立言他都做到了,而且做的都不錯。
曾國藩,怎么說呢,是歷史上少有的讀書“讀傻”的那一類人,他是真的將詩書禮義里的東西讀了下來、記了下來然后揉進自己的骨子里,使之成為自己人生的提綱挈領似的東西。用現在的話來說,他的一言一行都是有‘古風‘的。
關于曾國藩讀書有這樣一則小故事,說是一天晚上,一個盜賊偷溜進了曾國藩的臥室里,藏在了一根房梁上,曾國藩在下面點了根蠟燭趴在書桌上讀書。盜賊本想在曾國藩睡著了后偷點東西走人,然而不巧的是,曾國藩背書背到了一段比較難的段落,背了一遍又一遍就是背不下來。
小偷在房梁上等啊等,想著再等下去天都要亮了,于是就跳了下來。曾國藩看到房間里突然出來一個人,十分驚訝,還沒來得及說什么,盜賊就指著曾國藩鼻子一通大罵,“你你你,真是笨死了,虧世人還說你是個難得的有學識的人,這么簡單地段落都背不下來,我在房梁上聽了幾遍就背下來了,聽我給你背一遍。”
盜賊嘰里呱啦將曾國藩剛才讀的一字不落的背了下來,然后揚長而去。曾國藩看著盜賊的背影十分佩服,于是更刻苦地讀書了。后來曾國藩成了曾國藩,而盜賊還是那個盜賊。
這個故事的真實性已經不可考,不過這也恰恰說明了曾國藩做學問的用功程度。他曾在《家書》中寫道:吾人只有進德、修業兩事靠得住。進德,則孝悌仁義是也;修業,則詩文做字是也。此二者由我作主,得尺則我之尺也,得寸則我之寸也。今我進一分德,便算積了一升谷;明我修一分業,又算余了一文錢;得業并增,則家私日起。
把進德修業當成賺錢的行當,跟今天的人恰好相反。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17
相信我們都聽說過曾國藩這個人,因為他在政治、治學、處事方面都堪稱為一代大家,因此受到了人們的敬仰,而他并沒有留下什么著作,唯一能夠讓我們學習的便是《曾國藩家書》,收錄了他435封書信,從書信中,我們看到了他學識和道德修養,讓讓我們收獲到很多知識,幫助我們更好的成長。
曾國藩家書大致講述了四個方面的內容:
一、在為人處世方面
曾國藩秉承著“拙誠”和“堅韌”兩個詞,俗話說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我們為人要做到誠信踏實,而不是投機取巧,而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更是要擁有強大的意志力,挑戰自我,磨練自己的意志。
二、在持家教子方面
曾國藩用“勤儉謙”三字來教導子女,這三個字看起來簡短,但要落實和真正做好卻非常困難。勤奮是一種優秀的品質,不論你的天賦如何,都可以幫助你提升自己的學識和能力;簡樸是一種美德,很多人辛苦創業之后,子女們卻不懂得其中的艱辛,往往成為了敗家子;謙虛是一種可以提升自己修養的品德,我們不管什么時候都要保持謙虛的作風,這樣也會得到他人真正的尊重。
三、在治軍用人方面
曾國藩認為“在人不在器”,治軍的根本在于人,行軍打仗需要的是嚴格的紀律性,作戰需要的是英勇的精神,這些都以人為本,讓士兵在軍中養成良好的習慣和培養出強大的意志力,不會在戰斗的過程中輕易被擊垮,從而成為一支鐵軍。
四、在戰略戰術上
曾國藩用的是“先求穩當,次求變化”八個字,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因此曾國藩認為打仗不是兒戲,首先要求文檔,先立于不敗之地,然后再尋求變化,從戰術上獲得更好的方略,這樣可以用更小的傷亡獲取更大的勝果。
以上四個方面,是曾國藩成功的思想,而我們從他的這些思想中解讀出了很多對我們有用的知識,以后我們在學習上要做到勤奮刻苦,讓自己更上一層樓。在生活和為人處世方面,要做到誠信待人,在保護好自己的同時,也讓別人看待自己的可靠的一面,這樣才能獲得他人真正的尊敬,而也能獲得人脈。
讀了曾國藩家書,我受益良多,以后會更加努力!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18
一直以來,想認認真真讀一本書,可惜事務繁雜,定不下心來。一日,偶然看到《曾國藩家書》,翻之,字行間話雖短,然語言精練,讀之令人深思。
曾國藩作為大儒,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洗禮,其學識之博、見識之遠,在中國歷史上也是赫赫有名的。家書中體現的“仁”、“禮”、“慎”等傳統文化的精髓在現在來看也十分具有積極的意義。
曾國藩在家書中寫到:正人先正己,時刻不忘修身養德。曾國藩說修身養德的關鍵是:誠、靜、謹、恒。誠為誠實、誠樸,為人表里一致。靜,指的是心、氣、神、體都處于安靜放松的狀態。謹,主要指言語和行動上的謹慎,不打誑語,不講無根據之話,不做無勝算之事。恒,指的有恒心,生活有規律,做事有毅力。這些往往是我們現在社會所欠缺的,君不見,部分高官大吏因腐敗深陷囹圄,自身的原因就是不注意修身養德。“常存敬畏之心,則是載福之道”、“多見自己過,少見他人非,不思他人得,卻防自己貪”,敬畏規矩、修身養德才是我們處事應有的標準,有了這樣的標準,我們才能夠坦坦蕩蕩、堂堂正正地做人,而且能夠做到修而樂之,修而有為。
我們應該用“入世精神以辦實事,體老莊以寄閑情,由中國文化中培養見地,從傳統道德中汲取力量”。以普通出身,憑自我奮斗,立大志,修煉人格,以大氣度做事,以收斂態做人,認準目標,用“屢敗屢戰”的精神修煉心態,端正心態。
曾國藩說:“凡人皆望子孫為大官,余不愿為大官,但愿為讀書明理的君子。”從這句話我們不難看出曾國藩對讀書的態度。并且他還認為家塾可讀書,曠野之地、熱鬧之場亦可讀書。而他自己更是每天必讀書十頁,寫百字,記日記,而且逢三日寫回信,逢八日作詩。雷打不動。并且讀書時“一書未點完,斷不看他書,東翻西閱,徒循外為人。”正是這種讀書持之以恒的精神讓他在文采方面的造詣連毛澤東主席都說,“吾于近人,獨服曾文正。”
汲取中國傳統文化的營養,克己復禮,修身養德,謹小慎微,非要做一大儒,生活會收獲很多快樂。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19
終于讀完《曾國藩家書》頗有感觸。其實,很喜歡曾國藩這個人,以及他的好家風,甚至對湖湘人也格外敬佩。他們家的家風和我們李家的家風是很相像的,而且他的家訓,和爸爸對我的諄諄教誨如出一轍。
關于讀書,關于做人,關于養病、養生,關于軍事,我從中學到了很多。
我們這些人讀書,只為了兩件事:一是修進德行,講求誠意,正心、修身、齊家的辦法,以求不愧此生;一是修行學業,練習記誦詞章的方法,以求能自強自立。
這幾天對《曾國藩家書》的閱讀,讓我有了謙卑之心。讀書寫字的意志更加堅定,并且,并不是為了考取功名而讀書,讀書沒有那么利益化,寫字也有恒了,但愿我能堅持下來。
談書法:“真知大源,萬萬不可自暴自棄。”
“天下的萬事萬理都是出于乾、坤二卦。就拿書法來說:純以神行,大氣鼓蕩,脈絡周通,潛心內轉,此乾道也;結構精巧,向背有法,修短合度,此坤道也。凡乾以神氣言,凡坤以形質言。禮樂本于乾,禮本于坤。作字而優游自得真力彌滿者,即樂之意也;絲入扣轉折合法,即禮之意也。”
曾國藩說,不要過于相信醫藥是對的,怪不得河西很多善良的醫生不肯給我開藥了,我想,堅持吃藥,不如堅持養生;到處旅行,不如在家讀書寫字。守一方寸土,守一寸財情,何必花銷過大,每次花錢大手大腳,仗義疏財后,都會有負罪之感。寒士家風不可缺。
做人不求盡善盡美,不可求自己完美,守缺也是積福。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20
提到清代名臣,很多受電視連續劇影響,第一反應就是紀曉嵐、劉墉甚至還有想到和珅的。可是歷史上,尤其是晚清歷史上,有個人不能不提,那就是曾國藩。
曾國藩何許人也,開國領袖以往以“獨服曾國藩”作為評價。在晚清歷史上,曾國藩也被奉為晚清四大名臣之首。八十年代之后,關于曾國藩的評價,逐漸客觀,這個歷史人物在民間逐漸“活了過來”。
想要了解一個人物,沒有比看他作品更好的了。曾國藩最為出名的便是《曾國藩家書》,這封涵蓋治政、治軍、治家的家書,擁有“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美譽。
因為讀書活動,我又將這篇家書拿來讀了一遍。曾公的家書,行文從容淡定沒有絲毫矯揉造作,尤其是普通家常之中蘊含真知灼見,最有感染力。
整篇讀下,字字句句都是回味無窮。例如“蓋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識者也;有恒則斷無不成之事。”。淺顯易懂之中,包涵大道至簡。
例如,“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
例如,“行事則不激不隨,處位則可高可卑”。
好的書則是這樣,發人深省。好的道理也是這樣,震撼人心。每每翻閱這些書籍,感覺精神都被洗禮一遍。再回首日常事情,竟然感覺無比通達,事事清晰。
或許一本曾國藩家書,不能帶給人官運亨通,不能帶給人奇淫巧技。然而這本書如同一趟旅行,讓你在封建社會最終一尊偶像的精神世界游歷一遍。畢竟在我們有限的生命中,身體和精神,總要有一個在路上吧。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21
古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細讀《曾國藩家書》,讓我感受到這句話其中的深意,仿佛是在與一位滿腹經綸的長者對話,書中一行行細膩的文字,一封封深情的信件,讓我感受到了曾國藩為人處世的智慧和人格魅力。
對于自身,他注重講德,講求誠心、正意、修身、齊家的道理,努力做到不負父母生養之德。他終其一生都在嚴格要求自己,體察人才,一直都心存善念。從他的家書中,不難看出他不斷完善自己的品德,每天都要用小冊子記錄自己的想法和失敗教訓,以便及時克服。他“吾日三省吾身”,在自省中謹言慎行、孝順父母、疼愛兄弟,成為后人學習的典范。我們時常懶散,在一件事情上即使是有了去實現的想法,最終卻做不到知行合一。因此,我們要用高標準要求自己,講德行、講孝心,嚴于律己、寬以待人。
對于工作,他盡心盡力。欲成大事者,一定要有大格局、大氣魄。做一件事情,要心思縝密、注重細節、全神貫注,自始至終不松懈。人沒有恒心,做任何事都不會有成就。作為一名法律工作者,我們的工作是神圣的,我們要不斷提升自身素質,在工作中遵規守紀、安分守己、踏實做人、干凈干事。對當事人負責到底,心中時刻記得群眾,耐心傾聽群眾的訴求和心聲,幫助人民群眾解決好各種法律問題。時刻講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社會公德,做有品位、有品質、有品德的人。
對于學習,曾國藩在《致諸弟》中提到讀書的重要性和讀書的方法。關于讀書與修身養性,他教育兒子和兄弟子侄讀書要勤勉,安于居家苦學,堅持早起,擁有恒心。他勉勵兄弟自立課程,還為他們設立了課程表,從早到晚,從讀書到寫字再到修身養性,詳細至極。作為青年干警,我們始終要注重增強理論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強化系統性、條理性,不斷提高自身思想文化素質。在學習書本上知識的同時,更要運用到實踐中,和同事討論學習,互幫互助,努力做到學有所思,學有所悟,學有所用。同時對照標準要求,針對自身存在的問題進行認真剖析,做到從心靈深處查找自己認識上的不足,從工作態度中查找工作落實上的不足,從生活態度中查找在自身要求上的不足。
《曾國藩家書》中處處洋溢著德行、慎獨、親情、友情,這就是我們所缺失的東西,學習這本書中的內容,我們也會少幾分浮躁和狂熱,多一些寧靜與安逸。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22
曾國藩是晚清重臣,學問、道德、功業冠絕一時。清史稿評論其“至謂漢之諸葛亮、唐之裴度、明之王守仁,殆無一過,何其盛歟!……中興以來,一人而已。”品讀如此這么一個人,也許會對如何走好人生路有些幫助。要品讀一個人,他自己留下的文字作品,應該是最好的資料。世傳曾國藩有十三套學問,以家書最為世人所知。細讀家書,確有諸多可資借鑒之處。將讀家書所感所思草寫出來,供閑暇之時翻閱,也是一件不錯的事。
世間沒有萬事妥當的開始
曾國藩并不算長的一生,無論是立功、立言、還是立德,都是非常成功的,以現在的眼光看,能算得上是順風順水的成功達人。仕途一路扶搖直上,十年之間,官至禮部侍郎;奉旨辦團練,一舉成天下重臣,在其指揮下,迅速撲滅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為大清續命幾十年,成就不世功勛;學問上,也是傳世學問十三套。如此一人,讓人覺得他定是有叫人艷羨的好運長久伴隨。
然而,閱讀其家書,給人的感覺卻是他處處不順,時時受制于人、受制于各種制約。步入京城之初,三年不能考中,幾乎無以自立;京城做官之時,身體時時有癢,自身各種缺點毛病叢雜;仕途剛有起色,卻有路遇丁憂,不得不中止仕宦之路。辦團練之初,處處受制于朝廷和地方官吏;指揮作戰之初,有靖港之敗,幾至投水自決;統領大軍之際,不但受制于兄弟部隊、地方諸侯、各地豪強,還面臨將士不用命,不能令出必行等諸多困境。晚年之時,還有天津教案受辱經歷。如此等等,在家書之中,都有真切流露。家書之上,他說下的話應該有相當大的可信度,那么他的這些略有抱怨的心路歷程自述,應該都是較為真實的。
由他的這些經歷,足以說明一個道理:在這個世界上,無論何人,無論做何事,都不可能在萬事皆已具備,一切在百分百有把握的條件下才開始。這個世界上,那些成功者,應該都是具備這樣一種能力的:從當下開始,在行動中去逐一克服那些阻礙做成這件事的所有問題,無論那有多么困難。永遠要記住:這世間絕對沒有一切都能隨你心意的、具備所有條件的開始時間,想要做成一件事,就從當下開始,無論面臨的條件有多糟糕。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23
近來夜讀《曾國藩家書》(附家訓),其文風樸實,敘事細致,所述內容包羅廣泛,從國家政策,讀書成才,修身養性,到為人處世,求醫看病等等,甚至到養花養草,無所不談,就像聽一位長者在和你聊家常,感受到的是孝順、親情、友悌,展現出來的是良好的家風。
家風,簡單的講,就是一個家庭或家族的傳統風尚或習俗作風。家風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現代傳承,是我們立身做人的行為準則,是社會和諧的基礎。中國豐富的傳統文化中有許多關于治家的內容,比如“積善之家必有余慶”,是提倡家庭要“積善”。明代《朱子治家格言》:“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與肩挑貿易,毋占便宜;見窮苦親鄰,須加溫恤。”等內容對我們今天的“家風”討論仍然有積極的啟示意義。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值得我們去認真借鑒的“好家風”。通過曾國藩家書體現出來的曾家家風中就有著至今都值得學習的內容。
曾國藩是晚清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既有“中興第一名臣”的美稱,又有“賣國賊”的惡名。近百年來對他的評價毀譽參半、褒貶不一。但曾國藩在治家和教育方面的過人才能,卻是人人佩服的。這一家風教育在他所撰寫的《曾國藩家書》中有著很好的體現。
《曾國藩家書》是曾國藩的書信集,成書于清咸豐年間19世紀中葉,記錄了曾國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達30年的翰苑和從武生涯。《曾國藩家書》不僅僅是一部記錄家常的書信集,還是一部蘊含著為人處世、持家教子的人生智慧書。所涉及的內容極為廣泛,是曾國藩一生的主要活動和其治政、治家、治學之道的生動反映。曾氏家書行文從容鎮定,形式自由,隨想而到,揮筆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蘊含真知良言,具有極強的說服力和感召力。
在曾家,男子“看、讀、寫、作”缺一不可;女子“食事、衣事、細工、粗工”須樣樣精通,形成了勤奮、儉樸、求學、務實的家訓家風。他以“勤”字為人生第一要義,自己身體力行。當年無論公務多么繁忙,他有兩件事必做:一是每天讀書,二是堅持寫家信。從寫信時間上就可以看到曾國藩與家里寫信的頻繁,當年通信極不發達,只能靠人捎帶,卻能如此堅持寫家信,足見其勤。除自己身體力行,他教育子女也養成勤勞作風。要求“諸男在家勤灑掃”,“諸女學洗衣,學煮茶燒菜。”俗話說:“人貴勤”,可見,曾家的“崇勤”家風著實可贊。
曾國藩一直要求家人生活儉樸,遠離奢華。他在京城時,見到世家子弟一味的
奢侈腐化,揮霍無度,便不讓子女來京居住。他的原配歐陽夫人一直帶領子女住在鄉下老家,門外不許掛“相府”、“侯府”的匾。曾國藩要求“以廉率屬,以儉持家,誓不以軍中一錢寄家用”,歐陽夫人在家手無余錢,只能事事躬親,下廚燒灶、紡紗織布。
曾國藩還敦促家人每日堅持學習,并多次為全家擬定嚴格的學習計劃:“吾家男子于看、讀、寫、作四字缺一不可。女子于食、衣、細、粗四字缺一不可。”他為曾家婦女規定“日課”四項為:“食事”,每天早飯后做各種小菜;“衣事”,已午刻紡花或績麻;“細工”,中飯后做針黹刺繡;“粗工”,傍晚即晚飯后做男女布鞋或縫制衣服。曾國潘作為封侯拜相之人,對“日課”還要定期檢查,親自抓落實。可見其家風中對學習的重視。
大多數官宦之家,盛不過三代,而在曾家家風的熏陶教育下,曾氏家族卻代代有英才,出現了像曾紀澤、曾廣均、曾約農、曾寶蓀、曾憲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詩人、教育家、科學家和高級干部。
曾氏家族,向來治家極嚴,也很有章法。他的家庭教育指導思想中,有許多可取之處。諸如在教子弟讀書、做學問、勤勞、儉樸、自立、有恒、修身、做官等方面,都繼承和發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他的家書講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在骨肉親情日漸淡漠、鄰里親戚形同陌路的現代社會里,確實有勸世化俗的價值,值得每個人一讀。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24
自己接觸《曾國藩家書》這本書是有故事的,在自己初中畢業那年去到自己姑姑家中才了解到姑父是曾國藩的后裔,家中自有《曾國藩家書》,也正是聽姑父的推薦,自己才對于該書有了一定的了解與興趣,當時并未完成閱讀,這個學期上了方老師的課后,不經意見到方老師的書單中有這么一本書,于是在這個學期完成了閱讀。曾國藩的一生正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真實寫照。《家書》一般分為七大篇,即修身、勸學、治家、理財、交友、為政、用人。幾乎涵蓋了一個人的方方面面,對于自己的啟迪也是巨大的。
修身是曾國藩家書的核心靈魂。古往今來,凡能成大事者,無不在“修身”上有獨到之處。曾子說過:“每日當三省吾身。”在晚清諸位名人之中,曾國藩就是其中一個成功的范例。他在個人修養上最為嚴格,他每日靜坐,反思己過,數十年如一日潛心修為。他立志于圣賢之道,無論是早年治學,還是后來投筆從戎,畢生追求的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他在給弟弟曾國荃的信中說:“凡人作一事,便須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見異思遷,坐這山望那山。人而無恒,終身一事無成。”并謙虛地舉例自己在當翰林時、讀理性書時和在外帶兵的“不恒”,結果“坐是垂老而百無一成”。他的“持身敬肅、靜坐養性、早早起床、讀書專一、閱讀史書、說活謹慎、保養真氣、愛護身體、每天都應獲知新學問、每月不可荒廢舊技能、寫字、夜晚不出屋門”的修身十二法影響廣泛,對現代人還很有教益。
治家則是《曾國藩家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一部分,曾國藩十分注重對家人尤其是弟弟們的品行教育,特別是要求弟弟們戒除“傲”氣。我初步估算了一下,在《家書》修身篇中共有37封書信,其中專門提出要弟弟們注意戒除“傲”氣的就有10封書信。在《勸弟勿夜郎自大》一篇中,曾國藩對六弟的虎頭蛇尾的行為頗有微辭,說“大抵第一要除驕傲氣習,中無所有,而夜郎自大,此最壞事。四弟九弟雖不長進,亦不自滿,求大人教六弟,總期不自滿足為要。”《勸弟切勿恃才傲物》篇中,曾國藩生恐弟弟們“平日皆恂恂退讓,第累年小試不售,恐因憤激之久,致生驕惰之氣”,特意來信述說自己如何“力除傲氣,力戒自滿”。在《言兇德有二端》一篇中曾國藩更將“傲”視為敗家之端,認為“凡激之凌物,不必定以言語加人,有以神氣凌之者矣,有以面色凌之者矣。”意思是凡屬傲氣欺凌物事,不必一定是言語傷人,有的是那股子傲氣欺人,有的是臉色難看而欺人。甚至在曾國藩打仗行軍的時候,也不忘記詢問“諸子侄無傲氣否?傲為兇德,惰為衰氣,二者皆敗家之道。戒惰莫如早起,戒傲莫如多走路,少坐轎。望弟留心儆戒,如聞我又傲惰之處,亦寫信來規勸。”從勸弟戒傲這一點上,就可以窺見曾國藩對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落實,永遠是先要求到自己做到,然后再要求自己的家人做到,最后才會去要求自己的軍隊做到,這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是有用的。單從“傲”這一點,放眼清華,我覺得這正是清華學生的通病,很多學生在心里有一種“天生”的優越感,帶著這種優越感總覺得自己可以凌駕于別人之上,完全不顧及身邊人的感受,我覺得很多時候如果能夠沉下心來,仔細悟一悟曾國藩家書的道理,看到的不僅是曾國藩的書信表面上的東西,更能看到曾國藩在寫這些書信時的心境,那樣,對于這些道理才會有更深的體會。
雖然曾國藩在歷史上是一個極具爭議性的人物,但只從《家書》的閱讀方面來看,曾國藩在為人處世上的很多地方是值得我們學習的,至于他的很多人生性的選擇留給大家去評判,畢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讀這本書應該放下他的一些爭議,從書本自身的角度去欣賞它。在今天,經濟發展迅速,激發了現代人的雄心壯志,卻也引發了浮躁之氣。很多事情追求短期的效應,做事情不是在基礎工作上下功夫,而是沉浸在“一飛沖天,一鳴驚人”。這部家書值得每個人好好閱讀,在追求很多東西的時候應該重新認識自己,從修身開始,再去治家,最后才應該去“平天下”,或者說叫去創造一份自己的事業。讀罷,才理解青年毛澤東為什么會說出“愚于近人,獨服曾文正”的話語。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25
閑暇之余,總會拾起《曾國藩家書》,品讀中,得以仰望“修、齊、治、平”的心靈世界,得以感悟為人、治學、處事的智慧哲學。而曾國藩的集大成也是對自身經歷堅持“自省”的積淀。說到此,便想到朋友一篇文章中所寫“人生的每段經歷都不會是浪費,都有它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它會讓你看到許多不同的風景,會增加許多色彩斑斕的記憶”。此時,便不由回首自己四年有余的成長經歷,更是讓我感觸頗深。從懷揣夢想執劍走天涯的恰同學少年到踏實崗位書寫青春的紀檢人,更是讓我收獲了太多的成長和厚重的財富。于我而言,何其有幸。
有志有識有恒的感悟,教我在不同崗位如何成長。成長亦如讀書。然,“蓋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有恒,則斷無不成之事”。正是對有志的感悟,才會在四年經歷過村、鎮、縣、市4個層級8個崗位之間,仍能始終保持內心的平和與篤定,更好地在品味“莫問收獲,但問耕耘”中,踏實地在每個崗位上學習如何求知、如何干事、如何做人、如何與人共處,從而更好地汲取成長所必須的養分。正是對有識的感悟,才能始終在每個崗位每次成長中,始終保持初次接觸時的忐忑和興奮激動,“多方取益”。尤其是在重新打開記錄成長的筆記,回看那些孜孜以求的點滴和筆記本上每個知識落筆的痕跡,感受最多的是生怕錯漏任何一個積累激發青春旋律的小心。彈指一揮四年有余,無論是求知過程中的那份渴望,還是領導和同事們的倍加關懷,還是群眾的包容支持,也正是對有恒的感悟和堅守,才讓青澀的我在經歷成長的煩惱和快樂之后,慢慢褪卻了陌生和受挫之下的無助與失落,讓如今的自己越來越“篤實剛毅”,在駕輕就熟之間使得積累的青春旋律歡快躍動。
“君子之道”的諄教,闡述我以追求和責任。“君子之道,以知命為第一要務”。正是對“君子就是要做一個有信仰且能堅守信仰的人”的理解,才更加清醒自身的追求和責任,這正如水滴與大海的價值定位。水滴雖無法決定自身的形態和大小,但它始終清楚只有注入江海才不會干涸,這也正是江海的寬廣賦予水滴存在的空間和意義。這恰如,對待事業的態度,更是對信仰忠誠和堅守的一種折射。我們雖然無法選擇崗位,但可以決定對待崗位的態度,這便是紀檢事業賦予每個紀檢人的價值和意義。對于青春的我們而言,未來很長的路上,都會時刻胸懷夢想、充滿朝氣,而組織這個溫暖的家又總能在我們需要的時候為我們提供實現夢想的機會和釋放朝氣的力量。再回望一路走來的四年,獲得成長之后的得心應手,這無異于是在準確定位之下實現個人價值與事業價值最大化的最佳展現。正如,水滴的價值終能在江海的洶涌澎湃中找尋到更多的存在感,我也始終相信個人的成長終能在紀檢事業的發展進步中獲得更多的成就感。對于每位紀檢干部尤其是正值青春年華的紀檢干部而言,青春賦予我們的總是充滿希望和活力的朝氣與銳氣。也正如此,我們只有置身于孝賢忠誠、敬業奉獻、為民服務的堅守與擔當之中,才能真正理解并踐行知責思為、知任圖進、知德守正,才能用經歷之后的成長激發出屬于我們的青春旋律,才能讓我們不忘初心始終以嶄新的姿態奮力作為。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26
時值學中夏休,家中小妹無事,讀《曾國藩家書》。然書中所言皆為文言,有惑,遂來討教。余讀之,為先生之大智所引,心之向往,不分晝夜,讀罷方休,有感。——小記
官場的春風得意,為人處世及家庭教育的成功,造就了晚清四大名臣之首曾國藩。在官場,人們對他褒貶不一,但在《曾國藩家書》中,我領略到了這位名臣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上的無限智慧。
一、修身之道,只有進德、修業兩事靠得住
“吾人只有進德、修業兩事靠得住。進德,則孝悌仁義是也;修業,則詩文作字是也。此二者有我做主,得尺則我之尺也,得寸則我之寸也。”曾國藩在這封信中告誡家中兄弟,功名富貴變幻莫測,唯有建立功德和修習學業才是把握在自己手里的。功德增一分,學業增進一分,我們就進步一分,但功德和學業的修養需要不斷的累積,不是一日而成的。
大學畢業到現在已三年有余,在現在的工作單位也已將近四年。三年多的時間里,收獲了許多,成長了許多,但最讓我感到幸運的是工作后遇到的領導和同事。領導常告誡我們:“對待工作要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精耕力作。作為一名技術人員,努力提升工作能力才是硬道理”。他的想法與曾先生不謀而合,是以大智慧也。在這里,是領導,也是長輩;是同事,更是朋友。
二、凡事皆貴專
“凡事皆貴專,求師不專,則受益也不入;求友不專,則博愛而不親。心有所專宗,而博觀他涂以擴其識,亦無不可。無所專宗,而見異思遷,此眩彼奪,則大不可”。信中,曾國藩提出“凡事皆貴專”的看法,指出對待老師、朋友都要專一。對老師不專一,學業就會學不好;對朋友不專一,就不會的到朋友的真心。無論擇師還是交友,都要一心一意的去對待。
家中母親并未有多少學識,卻總告誡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一心一意,不要想著眼前能得到多少,努力去做,必然會有回報,凡事要堅持”。我想,這些話語并不是她從圣賢書中所得,而是她人生經驗的總結。母親喜花,她總能想到各種各樣的辦法讓她的花兒茁壯成長,連我養的瀕臨死亡的多肉她也能耐心挽救回來。雖是業余,但附近專門養花的街坊也總來找她尋求養花秘籍,想必這就是她專注于養花一事的成果。母親堅韌而專注的性格對我們兄妹三人影響巨大,而我能樹立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更與她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家有母如此,甚幸。
三、居家惟崇簡可以長久
“居家之道,惟崇簡可以長久,處亂世尤以戒奢侈為要義,衣服不宜多制,尤不宜大鑲大滾,過于絢爛。爾教導諸妹,敬聽父訓,自有可久之理”。曾國藩出生于一個普通的耕讀家庭,寒窗苦讀數十年,從軍數十載才得來名譽、地位和家業,他深知這一切都來之不易,也希望家族的顯赫能夠傳承。在這封曾國藩寫給大兒子曾紀澤的信中,他淳淳教誨兒子要勤儉持家,作為兄長更要做好表率,只有勤儉,家族才可以永不衰敗。
祖父在世時,總會給我們“講古今”,大多時候會回想起曾經的苦日子。家里人多地少,總是吃不飽飯,啃樹皮、煮皮帶絕不是書本中寫寫而已,揉完面的手在水里洗洗就可以做一頓面糊糊(恐怕是水糊糊吧)……我們未曾經歷過這些,兒時也不能理解為何一向和藹的爺爺,會因為浪費糧食而呵斥我們。父親也是,家里的剩飯總是他承包,一點也不舍得倒掉,母親做飯菜時也是“適量而行”,寧可不夠吃點饃,也不留剩飯,這已經成為我們家的習慣。不當家不知柴米貴,工作以后開始逐漸擔負家里的各種支出,才知道即使在物質生活豐富的今天,一米一粟也來之不易。曾公之家業尚能如此,我們又有何理由不勤儉?
四、行公事須深謀遠慮
“公義糧餉一事,果出通邑之愿,則造福無量,至于幫錢墊官之虧空,則我家萬不可出力。凡行公事,須深謀遠慮。此事若各紳有意,吾家不必攔阻,若吾家倡議,萬萬不可。且官之補缺,皆有保法,何缺出輪何班補,雖撫藩不能稍為變動”。曾國藩信中告誡弟弟,公議糧餉的事情,如果真的是家鄉父老的要求,那么造福是不可限量的。至于出錢去墊付官府的虧空,那萬萬不可以出力辦事。官員的補缺,都有固定的辦法,就是撫臺衙門也不能稍微變動。作為一名位居高位的重臣,曾國藩深知,要成就事業,必須要深謀遠慮,要有全局意識。既要順應民情,也要審時度勢,不為求一時之功而忽視潛在的風險和危機,也只有這樣,個人和家族才能長久的發展。
作為一名藥品檢驗人員,日常工作中一個小小的實驗也能反映出“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每天上班,第一件事便是對一天的工作做計劃,今天要完成什么檢品?需要準備哪些器具?要做哪些準備工作?怎么安排時間最合理?整理清楚這些問題,就能做到事半功倍,忙碌的工作也變的井井有條。如果不提前計劃,免不了丟三落四,更影響檢驗進度。日計劃、周計劃、月計劃、年度計劃,雖說計劃趕不上變化,但整體的工作總還是在計劃范圍之內,提前做好準備,考慮好應對措施,工作才能得心應手。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個大道理很玄妙,但曾國藩在給家人們的書信中以兒子、兄長、父親的口吻娓娓道來,將枯燥的人生哲理淺顯地描繪的淋漓盡致,真實而又細密,平常而又深入。大多官宦之家,盛不過三代,而曾氏家族卻代代有英才,曾公之功盛兮。
掩卷深思,曾公警世之言縈繞于耳,吾輩當勉之。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27
曾國藩是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他是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者,同時也是書法家、文學家、晚清散文“湘鄉派”的創立人。毛澤東有曰:“予于近人,獨服曾文正。”表達出對這位鄉人的推崇之情。
曾國藩為人,骨子里刻苦清廉,表面上和光同塵。他的志向,不是做“清官”,而是做大事。以海瑞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清官,他們的特點是寧折不彎。但海瑞一生被官場排擠打擊,無法調動一切可能的力量,來辦成一些真正有益于國計民生的大事。官場之中,行事過于方剛者,表面似乎是強者,實際上卻是弱者。這片土地上真正的強者,恰是表面上看起來謙虛退讓、大度包容之人。曾國藩有意取海瑞一塵不染之實,卻竭力避免一清如水之名。他的選擇,遠比做“清官”更復雜、更沉重、更不易。
我喜讀史書,喜讀傳記,但平日輕易不愿讀近代史,因為讀后往往令人義憤填膺。讀曾國藩家書,更多是出于對斯人的由衷欽佩。讀他與祖父、父母、叔父、諸弟、子女等的封封家書,理解其中每字每句的含義,感悟頗深,這也得益于學生時代良好的古文基礎。“大地數萬里,人于其中,晝僅一室、夜僅一榻”。是啊,人于天地間何其渺小,人的一生于千萬年間何其短暫,即便如此,我們生而為人,要養心、虛心、慎獨、立志,要做謙謙君子,要做于國于家有益之人。從家書中,篇篇可見曾國藩其孝、其儉、其家庭的和睦、治家的威嚴。我總結了幾條,即使今日看來,也頗有教益。
其一,“治家貴嚴”。這是曾國藩一生奉行的準則,他對子女、兄弟的教育,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家人們和睦相處,崇尚儉樸的家風。他穿的衣服,布袍鞋襪,多為夫人親自所做。嫁長女時,陪嫁費用不超過二百兩白銀,遂成定制,嫁幺女亦如此,娶兒媳也絕不鋪張浪費。他吃飯僅一葷,即使當了大學士后仍每餐仍是僅一個葷菜,人稱“一品宰相”,“一品”者,“一葷”也。這樣克勤克儉的總督,天下能有幾人?
其二,知足常樂。他說:“日中則昃,月盈則虧,天有孤虛,地闕東南,末有常全而不缺者。”知足常樂是我們中國人人皆知的古訓,但真正做到的人則寥寥無幾。人們對金錢、權利等世俗欲望的追求常常不能停止。曾國藩教育子女,“境地須看不如我者”,要多想歡樂的事,快歡樂樂過每一天,我們平時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其三,慎獨。“慎獨則心泰、主敬則身強、求仁則人悅、思誠則神欽。”獨處時謹慎,則心胸安泰;端素恭敬,則身體強健;追求仁義,則人們心悅誠服;信守誠意,則神靈欽敬。是啊,一個人獨處時的狀態是最最真實的,于獨處時、細微處最可見一個人的素養。外表要整齊嚴肅、內心要思慮靜定,這也是修身養性的一部分。要有愛民惜物的胸懷,大公無私,到達孟子所說的“俯仰無愧于天地”的境界。讀這些話,我最深的體會就是完全能夠用到我們自身。
其四,立志。“君子有高世獨立之志,而不與人以易窺,有藐萬乘卻三軍之氣,而未嘗輕于一發。”君子要有高遠的志向,有藐視帝王、退卻三軍的勇氣,但不要輕易表現出來。他還說,人在遭遇困境時,正是他的品德修養提高之時。這不僅僅要做到胸懷坦蕩,還要擁有健康的體魄。
其五,理財。“銀錢田產,最易長驕氣逸氣,我家中斷不可積錢,斷不可買田。爾兄弟努力讀書,絕不怕沒飯吃。”他認為居家之道,家中不宜有剩余的錢財,不能過于安逸懶惰,能走著就不騎馬坐轎,要常爬山,鍛煉筋骨。不積攢錢財,子女就沒有什么可依靠的,就會懂得自立。他還時常拿出家里的錢財接濟親戚家里貧困而年紀大的人。
其六,為官。曾國藩認為為官最重要的是勤且廉。這兩字看似平淡,但被上司看中、讓朋友信任、被百姓信服,都需這兩字。這是對歷史經驗的正確總結。為官不是為一己謀私利,要磊落過人,公而忘私,做到“心定、氣定、神定、體定”。為官者要知悔,既知已過,就當"改去毫無吝惜之心"。為官要愛民。曾國藩每一天早晚兩次正餐都和幕僚們一齊吃,席上國事、兵事談得很少,大多談學問文章,甚至街談巷議。這與我們所說的密切聯系群眾有異曲同工之妙,這些對我們今日仍有進取的借鑒意義。
其七,處事。首先要有雅量。曾國藩說,一個人的雅量有天性的方面,也有后天培養的方面。可舉一例:曾國藩與左宗棠都是我所敬佩之人,但兩人素來不和。曾國藩仕途順遂,左宗棠卻懷才不遇。曾國藩曾對左宗棠有舉薦之恩,但兩人在一些問題上觀點政見不一樣,尤其是左宗棠因曾國藩在向朝廷報功的奏折中有不實的成分,向朝廷告狀,使得兩人關系逐漸交惡。曾國藩死后,左宗棠寫挽聯一幅:“謀國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輔;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期無負平生。”表達了對曾國藩的敬佩和悔意。
曾國藩所處之時,國家內憂外患不斷,但正是那樣紛繁復雜的時局,造就了我們中華民族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不圖青史虛名,但求為國為民……引之后者幾多由衷的贊嘆。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28
曾國藩,何許人也?竟在他死去一百多年后的今日,不但沒有在歷史上銷聲匿跡,相反,曾國藩被毛澤東、蔣介石、袁世凱、梁啟超等在中華大地上的有名人物予以很高的評價。
寒假,我懷著崇敬的心境,閱讀了《曾國藩家書》一書,感觸頗深。
孟子曾說過“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當一個人處于失敗與挫折時,正是磨練英雄意志之時。起初曾國藩一個儒生而帶兵打仗,失敗真是一個連著一個。尤其是他以往竟然四次想要自殺,他受到的挫折與失敗,豈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
那么曾國藩是怎樣戰勝失敗的呢?曾國藩一生屢戰屢敗,吃盡了苦頭,但他一點也不怨天尤人,調整情緒,“打脫牙,和血吞”,臥薪嘗膽,屢敗屢戰,最終戰勝了自我,取得了成功。他的不世之功,無不從屢次失敗中來。
而當我們面臨考試失利,又或者遇到了人生的挫折,我們能不能學一學曾國藩呢,勇于應對困難,而不是一味的退縮,雖說不至于“打脫牙,和血吞”,但也要有必須的吃苦精神,就算再巨大的坎坷,也能夠簡便越過。
曾國藩的一生是成功的,是靠著一次次失敗走向成功,我期望我和同學們能找到曾國藩的“寶藏”,以追求人生更高的境界。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29
曾國藩具有高深的學問素養,他一生勤奮讀書,從家書中可以體現他的學識造詣和道德修養。
一部《曾國藩家書》讓我們仰望到曾國藩追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心靈世界,感觸到中華民族傳統的深層積淀。
對于《曾國藩家書》的博大精深,精妙絕倫的語錄,使我受益匪淺。讓我懂得了生活學習之道。
曾國藩的修身表現:為人表里一致,生活有規律、飲食有節、起居有常,為自己樹立了一個遠大方向。他充分利用時間,發奮苦讀,博覽群書,用知識充實自己,為自己的事業儲備,力量。
曾國藩是一個好哥哥,也是個孝順的兒子。他總是告誡弟弟們要好好讀書,認真研究學問。他認為自己能夠幫助父母親教育好弟弟們是一件盡孝道的事情,也就盡心教導弟弟們。遇到問題時,他總能夠先從自身找錯,反省自己的缺陷。在與兄弟間發生矛盾時,他感到很難過,但卻不會意氣用事去追究對方的過錯,而是冷靜處理,仔細維護兄弟之間的感情。兄友在他身上充分體現。他曾對其弟說,凡兄弟有不是處,必須明言,萬不可蓄疑問。如我有不是,弟當明諍婉諷。我若不聽,弟當寫信稟告堂上。我覺得就是要這樣子的。家人之間有什么問題就應該打開天窗說亮話,有什么都說出來。如果有問題而不說,一味地埋藏在心里,那又有誰會知道呢?這樣只會讓之間的矛盾更加的尖銳,一旦矛盾激發,只會讓彼此收到的傷害更大更深。
在家書中,我們看到了曾國藩對長輩的尊敬。凡有什么都會先跟長輩商量或告訴長輩一聲,而不是自作主張,不理會他人的感受,遇事就應該有商有量,這樣才有助于事情更好的解決。曾國藩的父親曾在書中對其弟說過,境遇難得,光陰不再。是啊,時間很快就會過去,人的一輩子說長不長,說短不短,能夠成為一家人是極其不易的,我們應該學會珍惜,懂得珍惜。
曾國藩的這些書信中富有的教育思想,值得我們借鑒,學習。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30
《曾國藩家書》收集、整理了曾國藩和祖父母、父母、兄弟之間信件往來的精華部分,書中通過教導讀書、研究學問、修身、立志、堅持……等方面,讓我們在他平淡的家事中看到了曾國藩的“真”,從而對曾國藩有了更深一層地了解。
讀其家書,我是深深地受教了。
中國自古就有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之說,但要想真正做到這“三不朽”卻不是件易事,而曾國藩用他的實際行動像我們述說了。然而要做到這那該需要多大的決心,多大的毅力啊!在我看來,曾國藩是一個好哥哥,也是個孝順的兒子。他總是告誡弟弟們要好好讀書,認真研究學問。他認為自己能夠幫助父母親教育好弟弟們是一件盡孝道的事情,也就盡心教導弟弟們。遇到問題時,他總能夠先從自身找錯,反省自己的缺陷。在與兄弟間發生矛盾時,他感到很難過,但卻不會意氣用事去追究對方的過錯,而是冷靜處理,仔細維護兄弟之間的感情。“兄友”在他身上充分體現。他曾對其弟說,“凡兄弟有不是處,必須明言,萬不可蓄疑問。如我有不是,弟當明諍婉諷。我若不聽,弟當寫信稟告堂上。”我覺得就是要這樣子的。家人之間有什么問題就應該打開天窗說亮話,有什么都說出來。如果有問題而不說,一味地埋藏在心里,那又有誰會知道呢?這樣只會讓之間的矛盾更加的尖銳,一旦矛盾激發,只會讓彼此收到的傷害更大更深。
在其家書中,我們看到了曾國藩對長輩的尊敬。凡有什么都會先跟長輩商量或告訴長輩一聲,而不是自作主張,不理會他人的感受,只求自己舒服。遇事就應該有商有量,這樣才有助于事情更好的解決。曾國藩的父親曾在書中對其弟說過,“境遇難得,光陰不再”。是啊,時間很快就會過去,人的一輩子說長不長,說短不短,能夠成為一家人是極其不易的,能夠成為和睦家庭中的一員,有人關心,有人呵護就更加不易了,因此,我們應該學會珍惜,懂得珍惜,不要等到失去了才發現原來自己一直苦苦追求的東西,一直在我們眼前,只是我們一直以為是理所當然,不懂珍惜,等到失去才追悔莫及。
《曾國藩家書》給我的啟示遠遠不只這些,我還需要好好的學習。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相關文章: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400字02-09
曾國藩家書的讀后感600字02-09
有關曾國藩的700字讀后感02-08
曾國藩家訓名言【匯總】01-22
《傅雷家書》經典讀后感02-16
傅雷家書讀后感作文05-25
曾國藩經典名言語錄01-22
曾國藩家訓讀書筆記11-25
博雷家書700字讀后感02-08
《傅雷家書》讀后感(15篇)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