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鄉創業先進事跡材料(通用14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都寫過事跡吧,事跡可以起到引導良好風氣、推動工作、激勵后進的作用。那么什么樣的事跡才是規范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返鄉創業先進事跡材料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返鄉創業先進事跡材料 1
xxx、女、漢族、生于1972年7月,鎮村返鄉女農民工。2011年9月,她本著回鄉創業,為家鄉發展做貢獻的宗旨,從山東返回老家創業。通過了解近幾年的各項惠民政策、實地考察、探索、鎮政府的幫扶,借助村的天然優勢,她的養殖創業項目大獲成功,影響了附近群眾創業的熱情,帶動了大家共同致富。兩年來該她多次獲得市、婦聯表彰。
一、毅然決然回鄉創業
她在外打工年頭不算短,工資待遇也相對豐厚,但她始終抱著一顆自主創業的心。她忘不了自己的家鄉,就很難對外面的世界有歸屬感。當初外出打工是因為經濟實在困難,而在外這么多年也多少有點積蓄,面對回鄉創業的艱難和經濟上的危險,她拒絕了家人的勸說,毅然決然的回到了家鄉。她說:“在外干得再好也不如自己的家好!我能在外面干出色,就能在家里干的更出色!”
二、開拓思維肯干肯鉆
創業之路,且堅且險。剛回到老家的她,面對自己要從事的項目一無頭緒,以前的固定收入沒了,好不容易找到好項目,卻又缺技術和門路,最初的`創業嘗試經歷了多次失敗,但她越挫越勇,每天都到村里的圖書屋看書學習,通過圖書屋的電腦上網查資料、尋高人解惑。為了解決飼料草的種植問題,她更是四處奔波,勞心勞力。她創業成功,政府的政策扶持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更多的是她自身開闊的眼界和肯鉆肯干的精神,才促使她從眾人之中脫穎而出,創造了屬于她的事業。
三、輻射全村惠及他人
“做事業不是一個人,沒鄉親們幫襯咋行?我一家富起來不算啥,要大家都跟著我一起富才是真成功!”她的養羊場從最初的100只,發展到現在的小屋寒羊、波兒山羊近500只,占地面積2000余平方米,投資150萬元,建有標準化羊圈,功能齊全。她的養羊場聘請了附近的村民10余人,帶動了周邊7戶村民種植飼料草,同時周圍的老百姓也爭相在她的場里購買羊羔和母羊,學習她的技術辦起了小型家庭式羊場,從而帶動了周邊經濟發展,為農村富余勞動力提供了外出打工之外的解決通道,化為了促進本地發展的巨大力量。
現在,她的養羊場規模還在不斷擴大,其輻射帶動作用也越來越強,談及“中國夢”,她說她的夢想就是養羊場有一天能夠變成涉及養殖、加工、銷售于一體的大公司,走出村子的地域限制,帶領全村走出一條康莊大道。
返鄉創業先進事跡材料 2
2012年10月,巨豐種豬專業合作社在路陽鎮文武村正式掛牌成立。老板付小軍是地地道道的本地小伙,常年在外打工的他年初回到家鄉創業,他希望通過創業開啟致富之路,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同時帶動父老鄉親致富,為自己的家鄉做出一點貢獻。
目前,巨豐種豬專業合作社投資額已達600余萬,占地6700平方米,先后招納30余人到合作社工作,主要對象是返鄉農民工。養殖場主要引進沃爾多原種豬,年出欄種豬3000頭。在經營過程中,付小軍面臨許多問題,他講道在場地建設方面還有待加強,除了常規圈舍,在綠化方面,由于樹種、草源的缺乏導致綠化覆蓋面還不夠;在管理上還缺乏經驗,從一個普通的打工者到自己辦企業,身份的轉換可能在一時間還適應不了,在經營理念上還有待學習;由于養殖廠規模大,引進的原種豬價格貴,到目前,付小軍已經投入600余萬元資金,資金周轉存在不小的困難。面對這些問題,付小軍以樂觀積極的態度去對待,在自身努力和路陽鎮黨委政府積極引導幫助下,逐步解決了這些困難。
付小軍曾經也是一名打工者,知道打工者最看重什么,所以養殖場在勞動用工方面特別注重。養豬場從四方面來保障員工的`合法權益,提高員工的工作積極性。一是與員工簽訂勞動合同,保障勞資雙方的權利;二是勞動強度與工資成正比,保障員工應有的工資待遇;三是經常開展業余文化活動,營造一個快樂、和諧、健康、積極向上的工作環境;四是開展知識講座,提高員工的技能水平。
何昌元是文武村1組的村民,也是養殖場的一名員工。47歲的何昌元有一位82歲高齡的父親,還有一個體弱多病的妻子和兩個在讀的孩子。他家在當地屬于特別貧困的家庭,也被納入農村低保戶中,但是補助金對于這個家庭來講無疑是杯水車薪,根本改變不了現狀。付小軍在了解何昌元家庭后,主動安排了何昌元和他的妻子朱文銀在養殖場工作,考慮到朱文銀的身體狀況,特別給她安排了一份相對輕松的工作。何昌元和妻子都在家鄉工作,不僅照顧到了年邁的父親,也掙到了兩個孩子的學雜費,雖然何昌元一家并沒有過上富裕的生活,但是通過路陽鎮黨委政府和付小軍的幫助,他們一家不再像從前那樣窮困潦倒,家徒四壁。何昌元一家都十分感謝路陽鎮黨委政府和付小軍,在工作中表現特別積極,臟活苦活都是第一個搶著去做。養殖場的員工和鄉親們都十分喜愛這位老板,在付小軍幫助何昌元一家這件事上,我們不僅看到了一個年輕小伙對父老鄉親的熱愛,也看到了未來企業家的影子。
返鄉創業先進事跡材料 3
男,漢族,中共黨員,現任鎮村先生兼任農家書屋管理員。近年來,鎮村以發展農業產業休閑示范園為中心,經濟發展迅速。經濟發展了,村委意識到文化建設步伐必須跟上經濟發展的步伐,才能實現村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在2012年,鎮村干部經過多方努力,建立了農家書屋,并由村先生擔任書屋管理員,這個職位雖小,但是江先生依然兢兢業業,不僅將書屋打理得井井有條,還盡力為群眾創設出一個良好的讀書環境和讀書氣氛。
“江先生是相當出色的書屋管理員,村的書屋從無到有、從圖書的整理、篩選、統計、貼標簽等工作,都是他利用工作之余,加班加點地做好的。”鎮文化分管領導戚曉鵬稱贊到。村農家書屋坐落在鎮村村委,60平方米的閱覽室寬敞明亮,高大的書架依墻而立,1500多冊關于醫學、種植、養殖、政經、文化、少兒等各類書籍將書架塞得滿滿當當,書屋被整理得井井有條,一塵不染。厚厚的借書登記冊里,工整地登記著借書人、所借書目、借書時間、歸還時間等項目。
這一切,都離不開書屋管理員的努力。在書屋建成之初,江先生不辭辛勞,帶領村干部利用周六、日及假期進行圖書分類、粘貼標簽、排序等整理工作并建立圖書目錄。如今村的書屋里,每天都有來借書、看書、還書的村民。群眾對圖書分類不了解,難免將圖書擺放紊亂,江先生都及時將圖書歸位,方便其他群眾查找,設置意見薄,歡迎群眾提寶貴意見。“這里圖書種類多,除了有村民們需要的'農業科學書籍以外,還有世界名著等適合學生看的書,所以我假期都喜歡來這里借書。”在鎮中心校上學的張慧麗說,放寒暑假的時候,書屋成了她經常出入的地方,她還記得第一次來書屋的時候覺得很驚奇,這里的圖書都像正規的圖書館那樣貼著標簽,分門別類擺放,還有規范的借閱手續。
一直以來,江先生都在盤算著如何把書屋辦得更好,他對書屋中的圖書如數家珍,總能針對群眾的實際需求推薦合適的圖書。“以前我去城里書店買書,都有種眼花繚亂的感覺,書太多,也不知道哪本好。但是我們村的書屋管理員江先生根據我們的需要給我們推薦書,這個實在是很貼心。
一天夜里,江先生患重感冒,醫生不讓外出,但聽說有一位村民要借書看,他二話沒說就起床來給村民借書,等村民找好書,并完善手續后已經是夜里12點鐘了,但江先生一句埋怨的話也沒有,反而心里有一種說不出的欣慰!在平常的日子里,同志還利用空閑時間,加強業務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一方面,大量閱讀圖書室現有書籍,既充實自己,又能更好地向農民朋友做好推薦活動;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管理水平,另外他還經常學習電腦知識,不斷向前來借書的人請教,為今后的現代化管理做好準備。自從有了農家書屋以后,村民群眾的文化意思增強了,看了書的農民都覺得知識增多了,見識廣了,思想開放了,眼界開闊了,農家書屋不僅為村民學科學、學技術提供了有效平臺,成為了村民學科學、闖市場、快致富的“加油站”,還彌補了長期以來農村文化的貧乏,給村民帶來了現代科學和現代文明,全村群眾展現出了新的生活、新的面貌、新的風尚。
總之,在鎮、村兩級的正確領導下,在各位農民朋友的積極支持下,他在圖書管理工作方面取得了一點點成績,今后,他一定會更加努力的做好圖書管理工作,為村民營造一個理想的精神家園。為建設新農村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返鄉創業先進事跡材料 4
從搬磚工做起,千萬大老板返鄉種菜
“一個農民進城,賺了1000多萬元,又回老家流轉了?1500畝地種菜去了。”這是一位朋友對袁勝華的介紹。
第一次見到袁勝華,是在漢口循禮門的一家西餐廳。據說,這是他第一次吃西餐。很少西裝筆挺的他,顯得有些不自在。幾次從褲兜里掏出煙來夾在指間,憨笑著問路過的服務員:“抽煙是不是要罰款?”那神態,像極了擔心被老師批評的小學生,讓人忍俊不禁。“你就把我寫成一個中國農民就好了。”他爽朗地一笑,有了些許放松。
從搬磚頭的小工到包工頭——
木地板生意抓住市場機會
“我初中畢業,就是個農民,當過建筑小工,挖過礦……”袁勝華毫不避諱地對記者說。
現年42歲的他,出生于湖北竹溪。1986年初,13歲的他跟隨父母舉家遷移到武漢市蔡X區大集街。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在五個兄弟姐妹中他排行老三,初中畢業后就開始替父母承擔養家重任。
記者面前的袁勝華中等個頭,身材清瘦。很難想象,16歲的他走上社會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建筑工地上當小工,搬磚頭、篩沙子,和水泥。年紀雖小,但他卻是工地上最活躍的一個。不僅和工友們打得火熱,還和工程監理們越走越近。“做哪一行,都不能滿足于現狀,要有上進心和目標。”袁勝華坦承,他從來都不滿足于僅靠做小工養家糊口。僅一年后,他就成了小包工頭,帶領幾十號比他年長的農民工。監理們手上有工程項目,都樂于分一些給這個“腦袋靈光”的小伙子。后來,隨著工程越來越多,他的施工隊規模越來越大。
如果不是因為妹妹的召喚,他可能會一直做建筑行業。2000年2月,做建材生意的妹妹由于生意繁忙,請他抽空幫了一個月的忙。無意之間,讓他看到了建材行業的美好前景。
一個月后,他投入2萬元,毫不猶豫地在漢口金太陽建材城拿下門面,做起了巨寧地板的代理。
那時候,木地板市場競爭還不是十分激烈。天生的好口才,加上熱情爽朗的個性,讓袁勝華結交了不少生意上的好伙伴。初戰告捷,不大的門面檔口最多時一天的營業額就達4萬元。
從副食批發到建材超市、酒樓和足療城——
蔡X大集街上做“老大”
既承包建筑工程,又做木地板買賣,袁勝華的生意做得順風順水。但由于門面拆遷,在2007年前后,他結束了木地板生意。
在關門的前半年,他就已經確定好了新的發展方向——回蔡X大集做副食批發。
這個決定,緣于他對大集的熟悉。當時大集街上小的副食店雖多,但大規模的批發中心卻幾乎沒有。副食小店主,要跑五六十公里路到漢正街進貨。而附近七八萬居民,對副食品的需求是個小不的市場。
看準就下手。2006年下半年,一向果敢的袁勝華帶著妻兒折回大集街。
回到熟悉的地盤后,頭腦活絡、人緣極佳的他如魚得水。副食生意紅火自不必說。“搞副食批發時,我老婆說,地板生意賺的.錢夠下半輩子生活了,沒必要冒風險;我做酒店時,老婆說,已經有這么多錢,買輛好車到處玩玩就行;我做蔬菜基地時,老婆認為我瘋了。”每一次轉型,袁勝華都遇到過反對。
但他不僅做了,而且出手迅速。
2011年,勝華建材超市開張,瓷磚、材料、五金、水暖等裝修用品一應俱全;不僅賣產品,還承接裝修業務,成為當地最大的建材超市。
2012年,大集天凱大廈旁的鄂湘大酒店開業。黃豆粉野菜糊、苞谷米飯、魔芋酸包菜、土豬蹄燉土豆等竹溪老家地道口味,立即喚起了好吃佬的食欲,不僅蔡X的人知道這家店,沌口開發區,甚至漢口等中心區的食客都跑過來嘗鮮。
2013年,鄂湘足療城開門迎客。
如今,論規模和營業額,袁勝華的建材超市、酒店和足療城,在蔡X大集街上都稱得上老大。
指著酒店周邊遠處的高樓,袁勝華對記者說:“你看,那邊是世茂龍灣,這邊是法國風情小鎮、千年美麗、溫莎小鎮……”這些樓盤早被納入了他的“超強大腦”。要知道,他的酒店和足療城,以及建材超市,全是伴隨這些新樓盤而生。
為了那份解不開的農民情結——
竹溪1800米高山上種菜
去年下半年,袁勝華做了一件讓妻子“徹底抓狂”的事兒——他跑回竹溪老家,從農民手中流轉了1500畝土地,在海拔1800米的高山上種蔬菜。
了解他平日生活習性的朋友,對此一點兒都不意外。因為,從始至終,袁勝華都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農民情結”。
前些年,只要閑下來,他就開著小車到處轉,到大集農戶家去摸底。誰家種菜不施肥不打藥,誰家養雞不添加飼料 ,他都搞得一清二楚。后來,他在當地租下50畝地種植蔬菜,不僅供應自家酒店,還帶動當地村民擴大種植規模,因此獲得了農業科技示范人物、農村致富帶頭人等獎項。
有時,他還會開車七八百公里,來回十幾個小時,回老家去收正宗土味兒,因為在老家,農民仍然過著種地靠天收的日子。
武漢的朋友都很了解他,只要知道他回了趟老家,就大老遠到他酒店門口,甚至等上幾個小時,就為他車上那一把山野菜。為了吃上一口真正綠色的蔬菜,幾個朋友組團去他老家既能游玩又能買放心菜,這種活動也變得頻繁起來。
久而久之,袁勝華動起了心思:既然有需求,我何不自己回老家種菜?
這次,袁勝華看上了竹溪境內桃源鄉一個雞心嶺的地方。此地位于重慶、湖北、陜西三省(市)交會處,更有種說法:走上雞心嶺,一腳踏三省。最高山峰海拔近?2000米,景色秀美,山泉豐沛,且日夜溫差大,周邊沒有一家廠礦,是種菜的最佳場地。經與當地政府和農戶協議,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他拿下1500畝地。
袁勝華的想法很簡單,蔬菜種植不施農藥化肥、零污染、不用大棚、采用泉水灌溉,產出銷往武漢。這樣一來,可以幫助當地鄉親擺脫貧困,留住外出打工的年輕人的腳步。
經過一番市場調研,他發現湖北省內沒有一家賣平價山野菜的連鎖專賣店,于是又調整了經營思路,打算開“三省雞心嶺”高山無公害蔬菜專賣店,采取連鎖加盟的形式經營。從產地到店面,每一份菜都打上二維碼,只要手機掃碼便可知道這些菜是何時在哪塊地播種生長,什么時候采摘,通過哪一輛冷鏈運輸車運送過來的。類似于淘寶物流追蹤。
除了蔬菜,專賣店內還將出售竹溪貢米、野生板栗、高山竹筍、烏皮核桃及野生獼猴桃等土特產。
袁勝華告訴記者,第一季蔬菜近20個品種將于5月份上市,目前已經發展了20家加盟商。
“盡管自然種植的蔬菜生產周期比較長,成本較高,但我還是打算走平價路線。”袁勝華表示,未來他還將在山里放養家禽牲畜,發展生態旅游,并計劃開武漢市內最大規模的純天然高山菜主題餐飲。
返鄉創業先進事跡材料 5
蔡X“米王”創新湖北豆絲加工工藝賺大錢
這個夏天,夏長興格外忙碌:一方面,新米即將上市,他的米業公司進入生產旺季;另一方面,他設在玉賢的加工廠正大批量生產湖北特色美食——豆絲,以及油炸蘭花豆和花生米等休閑食品。“湖北人愛吃豆絲,但過去受時令限制,一般只在秋冬兩季做。經過創新加工工藝,今年7月起,我們就能不受季節限制全年加工豆絲,而且還開發出雜糧、蓮藕、綠豆等多種口味。”夏長興自豪地說。
從1994年辭職下海,夏長興在長達20余年的時間里,基本上只做了一件事:賣大米。“創業就是把一件事做精做透,自然也就成功了。”如今,他創辦的天安米業有限公司已經成為蔡X米業加工的龍頭企業,年產值上億元。
“武漢好爸爸”為兒治病辭職賣大米
如果不是因為兒子,或許,夏長興不會邁出創業第一步。
辭職下海前,夏長興在蔡X區糧食局下屬的柏林糧管所工作,當過營業員,下鄉收過糧油,后來做到了業務經理。當時,雖然收入不高,但糧食系統是鐵飯碗,依然有不少人羨慕。
1993年,兒子的出生,徹底改變了夏長興的生活。兒子剛生下來就連續高燒不退,送到醫院檢查,被確診為先天性心臟病,如不能及時治療會有生命危險。而當時他和妻子的月工資加在一起還不到500元,為給兒子治病,他背上了十幾萬元的巨額債務。
為了救兒子,為了還債,夏長興毅然辭職,用身上僅有的幾百元錢買了一輛三輪車,開始了賣大米的生涯。創業之初異常艱辛,夏長興每天清早起床,騎著三輪車到糧油店批發大米,再走街串巷叫賣,經常到晚上八九點鐘,才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家。好在,一年下來,他攢下2萬多元,也有了一些固定客戶。
同時,他也敏銳地意識到,要擴大經營就得有固定的場所。于是,他租下一間門面,開了家糧油門市部,批零兼營。
“中國合伙人”老同事聯手再創業
隨后幾年,夏長興的生意做得風生水起,從一家門市部發展到四五家門店。生意蒸蒸日上的同時,兒子的病經過手術治療也痊愈了。
沒有了后顧之憂,夏長興更是一門心思撲在生意上。1999年,一個新的機遇擺在了他面前:那一年,糧食部門開始整體改制,幾個昔日的同事找到他,希望他能牽頭,把糧食局的大米加工廠盤下來。最終,夏長興拿出20萬元,老同事則拿出自己買斷工齡的錢,一起入股辦廠。
2005年,在大米加工廠的基礎上,夏長興正式成立了天安米業有限公司,注冊了“金碾王”商標,推出了“晚金優”、“農家晚粳米”等系列產品。2009年,“金碾王”被評為武漢市著名商標,2012年被評為湖北省著名商標,2013年被評為武漢名牌。天安米業也被評為武漢市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2012年的產值超過了1億元,產品還銷往云南、廣東、上海等多個省市。
盡管事業越做越大,夏長興并不滿足。他著手在蔡X玉賢鎮新開加工廠,對大米和一些當地農作物進行深加工,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
采訪中,夏長興帶記者參觀了他的豆絲自動化加工車間和蘭花豆加工車間。其中,豆絲是把大米和綠豆混合打成漿,攤成皮切成絲,夏長興還對這款武漢人喜愛的特色小吃進行了創新,推出了雜糧、蓮藕、綠豆、黃豆、蕎麥等多種口味。
僅需2分鐘米漿就變成豆絲 1月19日,記者來到萬順農產品合作社的生產廠區,這里過去曾是當地一所小學,豆絲生產線就建在改造后的教學樓里。“一樓是磨漿車間,核心設備都在二樓。”合作社負責人夏長興大手一揮,帶著記者直奔位于二樓的糊化成形車間。“糊化成形”說得通俗些就是“烙豆皮”,這是整個豆絲制作的關鍵。車間里的兩臺轉輪式電動烙豆皮機器,是合作社與武漢工業學院食品學院歷時兩年,共同研發生產的專利產品。
夏長興說,豆皮的厚度影響豆絲口感,也影響后期曬干的時間。在烙豆皮的過程中,火候大了,豆皮容易烙糊,沒“賣相”,溫度低了,豆皮又不易成形。過去,村民烙豆皮用的都是圓形的平底鍋,以蜂窩煤和木材做燃料,火焰溫度飄忽不定,烙的豆皮既不衛生,品質也不穩定。要想大規模生產豆絲,就必須走機械化道路。用機器生產出來的豆皮,厚薄均勻,顏色亮白,口感和外觀都遠勝傳統手工豆皮。“機器每天可烙豆皮一萬斤,只需一個工人就能操作。”
生產出來的`豆皮厚3毫米,寬60厘米,像玉帶一樣源源不斷地從機器中吐出。在傳送帶末尾,一位工人將豆皮卷成圓筒,送入切絲車間。在切絲車間里,豆皮卷被切成一指寬的濕豆絲。隨后,濕豆絲又隨著傳送帶,送入長約20米,溫度約60攝氏度的高溫烘干車間。經過一次烘干的豆絲落入一樓的低溫烘干車間,經過二次烘干后的豆絲就可以進入包裝車間了。
從米漿到豆絲成品送入倉庫,等待包裝,全過程只需2分鐘。而用傳統工藝制作的干豆絲,僅晾曬就要花費一周以上。
豆絲產值翻番網銷全國各地
2013年2月,合作社豆絲生產線正式投產,到2014年春節前,產值達到800萬元。2014年春節后至今,合作社已經生產豆絲300多萬斤,產值達1300萬元,預計在2015年春節前能達到1600萬元,產值實現翻番。
由于統一購買生產資源,統一收購農產品,統一加工,統一銷售市場,社員去年人均收入1.7萬元。2013年,萬順農產品專業合作社被評為“湖北省省級示范合作社”。
幾年時間,玉賢種植大戶社員從5人發展到現在的260多人,農產品經紀人社員達到40多人。合作社與各大連鎖超市和農貿批發市場都有良好的營銷合作,銷售額逐年遞增。“豆絲產業正在發展的上升期,我們不能急功近利,過節不趕工,保證豆絲品質是關鍵。”“過去還有農戶自家曬了豆絲拿到集市上賣,現在他們棄了老把式,從合作社批發豆絲,去市場零售。”夏長興得意地說。去年9月,夏長興開通了電商平臺,全國人民都可以通過網絡,以廠家價格購買豆絲、荷蘭豆等特色農產品。“現在每天都有至少20單生意,顧客清一色的好評。”
返鄉創業先進事跡材料 6
和許多做農業項目的人不同,景秀大地生態農莊的“莊主”王博,是一名“任性的”80后。套用一句時髦的話,本來可以靠老爸逍遙快活,他卻偏偏選擇了當“泥腿子”。
從一開始踏入這一行,很多人就斷定他“玩”不了多久。如今,4年過去了,年輕的他臉龐上滿是風霜的痕跡,給了當初質疑他的人有力的`回應。
“任性”80后不承父業單干農業——
種火龍果20萬學費入門買教訓
春光明媚的4月,站在蔡X玉賢鎮松林村的水泥路上,滿眼的蔬果和鮮花,空氣中飄蕩著甜甜的果香。一排排農莊規劃齊整、錯落有致。這是現在景秀大地生態農莊的樣子。四年前,這里還是一片湖荒地,雜草叢生。
其實,王博背靠家族企業,父親的公司還是湖北一家行業龍頭企業,接父親的班就有比普通人高很多的起點。但是,大學畢業后,他嘗試走自己的路。賣過房子,做過網絡,做過營銷,還在政府部門上過班。“后來接觸到農業采摘園,覺得這一行大有潛力,于是決定從這一行入手。”對于兒子“種地”,開明的父親選擇了默許。“有些喜好是與生俱來的,做過很多事情后,我發現自己熱愛土地,最喜歡農業。”王博對記者說。為此,他在蔡X拿下1500畝地,開始打造自己的農莊。
五六年前,他就發現武漢市場上火龍果賣得很好,而且與本地橘子桃子等水果相比,經濟效益高很多。他了解到,正常一畝地火龍果產量可達2000公斤。于是,王博決定種火龍果。
2011年,他投入20多萬元試水,從山東引進紅心火龍果。“火龍果為熱帶、亞熱帶水果,我當時考慮,山東冬天的溫度比武漢要低很多,在山東能生長按理在武漢也能生長。”為了給幼苗保溫,王博在幼苗上覆蓋了4層保溫膜。但到了年末成熟之時,他發現自己花了大半年心血,卻一個火龍果都沒有結出來。
懊惱之余,懂行的專家告訴他,火龍果之所以在山東能生長是因為山東冬天雖冷,但日照時間長,武漢溫度略高,但一下雨就連續陰好多天,影響到植株的生長。要想在武漢種好,必須采取技術措施補充光照和控溫。
這次挫敗后,王博開始惡補水果種植技術,并請來農業專家坐鎮。
不僅賣水果,更要賣服務賣健康——
四季采摘?旅游休閑農莊具雛形
近年來,采摘游成為江城旅游行業的熱門項目,而農戶采摘往往品種單一,較難形成集聚效應。“何不建設一個擁有多種果品蔬菜供采摘,集餐飲娛樂為一體的觀光休閑農莊?”順著這條思路,在農業專家的技術支持下,2012年起,王博在自己的農莊陸續引進了近百種水果,僅葡萄就有11個品種;桃子包括油蟠桃、水蜜桃、黃桃;石榴分軟籽石榴和黑籽石榴;梨有翠冠梨、圓黃梨等。并保證了每個月都有兩種以上的水果供游客采摘。比如,11月草莓、冬棗成熟,到第二年的4月草莓下架后又有西瓜、桑葚、櫻桃等,6月份桃子成熟、7月份葡萄成熟,10月份葡萄下架后無花果和石榴也相繼成熟了。
正如他所預想的,豐富的品種聚集效應,每年為他的農莊帶來幾萬人的客流。
2014年,除了蔬果采摘,王博開始走觀光旅游休閑農莊路線,增加了多項游樂設施,以便游客來了后能夠停留更久。2015年,農莊全年接待游客8萬人。“目前農莊還只是一個采摘基地,未來要向景區方向發展,打造華中地區最大的觀光休閑農業采摘園是我的終極目標。”王博信心滿滿地說,“雖然一年接待游客幾萬人,被很多人夸贊我的水果好吃,但這樣我依然是在賣水果,我要做的是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不單純賣水果,還要賣服務、賣健康、賣品牌。”
返鄉創業先進事跡材料 7
創業、創客是時下最火熱的詞匯。湖南省桂陽縣李經武從機關司機崗位退休后,根據自己的愛好轉行養起了泥鰍,憑著一股鉆勁兒,攻克了養殖泥鰍的一個個技術難題,而今不僅年收入過百萬還獲得6項國家實用型發明專利。
他的發明專利包括泥鰍捕撈裝置、泥鰍種苗孵化池、泥鰍催產注射固定套、泥鰍產卵床、泥鰍種苗親鰍催產注射器和泥鰍專用飼料發明專利。
談起創業8年路上的酸甜苦辣,李經武說:“創業選擇有很多,只有選擇自己喜歡的事業,才能苦中作樂,開心充實。”
2007年,時年52歲的李經武在桂陽一機關單位當駕駛員,當年該縣下了一個鼓勵機關單位人員從事農業的文件。從農村出來的'李經偶然從江蘇連云港工作的戰友那里得知連云港很多農戶從事泥鰍養殖,收入不錯。李經武通過調查本地市場發現,桂陽當地每天需要消耗泥鰍600余斤,價格在22元一斤,而本地沒有一家養殖泥鰍的,市場前景廣闊。李經武說干就干,籌資71萬元租賃了33畝拋荒地,在桂陽縣鹿峰街道新澄村開始了創業。
第一次前往連云港進了100萬尾苗,坐汽車、乘飛機、再坐汽車,回到養殖基地后李經武發現只有20萬尾苗子存活。損耗太大,要長期做下去必須自己學會催產自己育苗。有了這個想法后,李經武整個人就像著了“魔怔”。“買資料、做實驗,那時做夢都是催產育苗,幾個月的時間里足足瘦了18斤。”
但試驗的結果不是泥鰍不排卵,就是卵孵化不出來,或者是催產藥量多了,親本被打死了;經過10多次的失敗,李經武終于掌握了泥鰍催產技術,在產床上泥鰍親本終于產出了合格的泥鰍卵。
可是,來不及高興的李經武很快就發現卵雖然產出來了,但由于泥鰍有吃卵的習性,如何避免卵不被吃掉成為一個很大的難題。善于學習喜歡琢磨的個性又一次發揮了作用,通過反復觀察和實踐,李經武發明了他人生中第一個發明專利:泥鰍雙層產床,把傳統泥鰍產床由單層變為雙層,并改變了產床的材質,讓產出的泥鰍卵能通過產床掉到第二層,從而避免了產出的卵被泥鰍吃掉。
圍繞著泥鰍生產中“催產、育苗、捕撈”等過程,李經武不斷在實踐中進行思考創新,先后發明了催產針用固定套、泥鰍幼苗捕撈器等6個實用型發明專利。目前,李經武的泥鰍育苗基地水面面積達100余畝,實現年收入100多萬元,帶動周邊及江西省等240多戶農戶養殖泥鰍。
返鄉創業先進事跡材料 8
楊xx,男,現年40歲,合水縣西華池鎮孫家寨溝村宋堡子自然村村民,現任合水縣怡露水業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從19XX年部隊轉業回鄉,到20XX年創辦怡露水業有限責任公司,20XX年注冊創辦怡露文化傳媒有限責任公司、怡露門窗建筑裝飾有限責任公司,20XX年建立合水縣怡露種植專業合作社。走過了一段艱辛創業的風雨歷程,也取得了創業的豐厚回報。20XX年,怡露水業總產值達20XX萬元,實現利稅65萬元,安排下崗工人和農村剩余勞動力60人,為我鎮的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一、不甘貧窮,立志創業。楊宏斌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家子弟。19XX年出生在合水縣西華池鎮孫家寨溝行政村宋堡子自然村,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兒時的貧困經歷,造就了他吃苦耐勞的精神,三年的從軍生涯培養了他堅忍不拔的。19XX年,從部隊轉業后,他回到家鄉合水縣孫寨溝村,當了一名普通農民。當時,X和國家改革開放的春風和惠農政策的落實,在全國涌起創業發展脫貧致富的新浪潮。經過深思熟慮,他踏上了漫漫的打工路。
二、努力創新,艱辛創業。在北京一家門窗工廠,他開始了自己的打工生涯,先從最基本的工序開始,慢慢積累經驗、增強技術。經過九年的磨礪,他邁出了自主創業的第一步。20XX年他在北京成立了自己的門窗加工公司,萬事開頭難,當時處于“三無”狀態的他,經過幾年的努力,憑著過硬的產品品質和優質的服務理念贏的了客戶的信賴,終于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了腳跟。伴隨著企業的迅速發展壯大,他組建了過硬生產及銷售團隊。北京公司總資產1400多萬元,年創利潤20XX,并在當地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信譽度。
三、富而思源,勤儉創業。光陰似箭,日月如梭。經過十幾年的探索與磨練,他從一個地地道道的普通農民,蛻變為一個有上千萬資產的民營企業家,十多年來,自己發家致富了,但他始終沒有忘記家鄉的父老鄉親。20XX年他毅然放棄了北京得天獨厚的發展空間,回到家鄉合水縣,積極籌建家鄉企業。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他在合水縣西華池鎮孫寨溝行政村宋堡子自然村自籌自建怡露水業有限責任公司。公司總投資3460萬元,占地2640平方米,前期投資2880萬元,建成水源區、辦公區、生產區配貨車和工作用車7輛,新建辦公樓450平方米,生產廠房680平方米,引進國內外自動化生產設備30多臺(套)。于20XX年5月建成運
營。二期投資580萬元,新建銷售網點40處,開發碳酸飲料5種以上,20XX年5月啟動實施,主要實施市場開拓和碳酸飲料生產。廠區周圍環境優美,制水規模大,純凈水、無氣碳酸飲料日生產能力可達15000余桶/瓶。公司生產水源來自高原井水,經水質驗檢,各項指標均達到優質飲用水標準。辦公區設行政部、部、銷售部、會議室等,廠房區購置安裝了過濾器、高溫電爐、恒溫干燥箱、蒸餾水器、消毒器、檢測儀、無菌自動灌裝系統等一流自動生產設備,并按照消毒、分離、生產、包裝的和生產要求嚴格進行分段隔離。擁有純凈水、碳酸飲料廠區,五條生產線,核心設備全部采用進口設備,全封閉無菌電腦自動化灌裝生產線,百級空間凈化間。在產品最終控制上,建有完備的化驗室,能夠進行大腸桿菌,細菌總數等多種微生物指標化驗,對生產關鍵環節,完全按照IS09001標準要求進行關鍵點控制。保證了產品質量的優質、穩定、可靠。公司以“誠信為本、以質取勝”的經營理念,目前產品在市場試運營期間反響熱烈并迅速躍升為合水縣純凈水的龍頭產品。“怡碩”成為市內家喻戶曉的純凈水品牌。伴隨著市場需求、企業的壯大,20XX年公司實現產值20XX萬元,并為國家繳納稅款65萬元,共吸納家鄉富余勞動力60人。20XX年初,他積極響應國家土地流轉政策,成立了怡露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先后在西華池鎮孫寨溝行政村承包土地318畝,大力發展矮化密植蘋果產業,帶動全村60戶村民走上致富路。
四、搏擊商海,誠信創業。企業要發展,要壯大,質量是根本,沒有可靠的質量作保證,產品難有市場。為了確保產品質量,我自己親自操作,掌握技術要領后,再傳授給聘請的師傅。隨著企業規模的不斷擴大,楊宏斌又專門購進了一套質量檢驗設備,嚴把質量關,公司生產的純凈水合格率都是100%。他和他的公司也先后獲得了“慶陽青年返鄉創業典型”“勞動關系和諧企業”“誠信單位”“先進基層X組織”等諸多榮譽。有的人對他說:你現在是一個大老板了,該享享福了。聽到這樣的話,他總是一笑了之。他心里知道,公司能有今天,不僅僅個人吃苦闖出來的,更是X委、政府和社會各界關心、幫助得來的,是家鄉的百姓群眾支持得來的。賺到了一點錢,首先想到的不應該是講享受,而是要富而思源,把有限的錢用到擴大再生產上,用到支援家鄉建設上。于是,楊宏斌開始了自己的另一項,發展無極限,追求無止境。楊宏斌經常說到,人的一生,在不懈追求,不懈創業中度過,更有意義和價值。今后,一定要做大做強企業,力爭通過3X5年的努力,使公司再上一個新的臺階,并帶動著更多的有志之士投入到創家業、辦企業、干事業的洪流中,為建設和諧新干、小康新干奉獻出自己的青春和熱血。
返鄉創業先進事跡材料 9
xx,習水縣二郎鎮人,大專文化,民主建國會會員。xxxx滿堂建筑裝飾有限責任公司、習水騰達農副產品發展有限公司、xx騰達凱旋商貿有限公司、xx鴻森茂商貿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勤勉刻苦白手起家
xx是一名從大山里走出去的農民工企業家,多年在外打拼,干過最辛苦的工作,也跑過銷售,經歷過風雨,磨礪了他堅忍不拔、勇于攀登的性格。多年在外拼搏的他,有成功,有失敗,也有彷徨,他工作能力強,責任心、事業心較強;待人謙和,關心公司職工。2008年,創辦xx騰達凱旋工藝禮品公司,當年實現產值500萬元。2009年—2016年,分別創辦xxxx滿堂建筑裝飾有限公司、習水騰達農副產品發展有限公司、xx騰達凱旋商貿有限公司、紅花崗區騰達凱旋酒類商行、匯川區騰達凱旋禮品經營部、xx鴻森茂商貿有限公司,重慶恒熙酒業銷售有限公司,西安臨潼慶豐酒業銷售有限公司、匯川區興茂設計制作經營部等,累計完成產值貳億陸千萬元。
高標建設打造品牌
目前公司向管理科學、實力雄厚的集團化方向發展,正在建設中的騰達現代農業產業園位于蓉遵高速公路二郎收費站下道口旁,由騰達凱旋集團習水騰達農副產品發展有限公司投資建設,建成以“生態環保、有機高效、綠色健康”為主題、“四心一園”為核心的新型農業綜合體示范工程,竭力打造成xx新農村建設精準扶貧試點項目、返鄉農民工創業基地,成為帶動當地百姓脫貧致富的示范工程。項目總投資約5億元,總規劃用地2050畝,總建筑面積18000平米;項目集騰達習水農副產品加工中心、騰達習水農副產品電子商務中心、騰達習水農副產品交易中心、騰達習水二郎黔北麻羊、生態河魚美食中心、騰達習水二郎生態農業觀光產業園為一體,建成后將是世界走進二郎和二郎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是農副產品線上線下交易、特色生態美食體驗、地方特產深加工、現代示范農業的重要載體和平臺。
敬業奉獻反哺桑梓
騰達現代農業產業園全部建成后,預計可提供500人以上就業崗位,實現就業人口年收入1800萬元以上,實現每年收益1億元,為國家創稅近4000萬元,可幫助二郎鎮近3萬農村人口年均增收3000元,高于農民脫貧增收標準,可助二郎鎮476戶2092人實現脫貧致富,實現農民自產農副產品就地銷售,提高產品增值效益,成為二郎鎮新農村建設財富中心,推動加快二郎鎮新農村建設,帶動和幫助二郎鎮農戶實現脫貧致富。目前,已幫助二郎鎮12名返鄉創業民工辦理返鄉創業手續,組織開展返鄉民工創業培訓800余人次,李子栽培等技能培訓2500余人次,帶動39名農民工返鄉創業創辦肉牛養殖、麻羊養殖、脆紅李種植等特色產業,幫助帶動6戶返鄉創業民工的蜂蜜、黔北麻羊等農特產品帶入全國性的展銷市場。
富而思源回饋社會
作為一名優秀的返鄉創業民工,進一步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弘揚時代新風,致富思源、富而思進,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熱心公益事業,投身光彩事業,不忘回饋社會,履行社會責任,向山區學校開展愛心捐贈活動,2014年5月向慶豐小學捐贈校服、書包、文具等;2016年1月15日向二郎鄉教育促進會捐贈現金10萬元,用于改善山區教學,2016年9月4日通過希望工程向習水縣二郎小學希望家園(沙壩小學、榮峰小學、沙壩幼兒園)捐贈物資、文具等價值10萬元,現金資助優秀貧困大學生4名,每人每年3000元助學金,資助4年合計48000元。累計捐贈100余萬元。
返鄉創業先進事跡材料 10
18歲他離開家鄉踏上了求學之路;22歲他走上社會開始了謀生之路;26歲他回到家鄉開啟了創業之路。
當你走進長白山第一縣——安圖步入安圖縣匯財生態牧業有限責任公司時向你講述大學生回鄉創業的苦辣酸甜。
“不走尋常路”的創業抉擇讓我在差別競爭和錯位發展中搶得先機
20XX年我大學畢業。與其他同學一樣為了找工作曾到處參加招聘會。但是要找一個能讓自己一展才華的崗位談何容易。三年間我輾轉幾家電腦公司奔波在高樓大廈之間。在就業和待業的反復波動中常常使我思忖:人生的路有千萬條與其擠在城市里打工不如回鄉創業實踐做自己想做的事!
就在此間20XX年的春天中央頒布1號文件推出一系列惠農政策。縣里對從事農副產品生產、加工、流通的實行只備案、不審批的“備案制”對確認的備案項目允許兩年內不辦手續、零收費進行試經營。這些優惠政策的出臺點燃了蘊藏在我心底的激情之火。我和同是大學畢業的女友經過一番躊躇和多方考慮之后終于做出勇敢的決定——創辦特種養殖場憑借自己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回鄉創業干出一番事業。
但是傳統觀念的影響巨大。回鄉創業的想法遭致家人的反對和親友的不解父母說:“家里花了那么多心血供你讀大學就是希望你在大城市出人頭地。你把金飯碗扔掉回來要養雞養蠅這不是胡鬧嗎?”我深知父母的善良心愿然而省城高密度的'職場競爭和高強度的生活壓力想要有所成就顯然不是一蹴而就的。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我堅信:只要有知識和本領即便沒有走進城市而是走入農村;沒有選擇做白領而是自主選擇當農民命運也同樣會因知識和本領而改變。我決定用“知識務農”的理念和實踐轉變家人的觀念和自己的命運。我的務農創業之路伴著周圍人不理解的目光啟程了。
“不成不罷休”的創業意志使我在積極探索和辛勤付出中勇立潮頭
“創業可不是一首美妙的歌謠時時伴隨著艱澀、困難、挫折和風險。”20XX年初我通過互聯網了解到了蠅蛆養殖項目并對這一新鮮事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通過查閱資料和市場調查確認這一項目前景看好。于是我先后到河南鄭州和吉林雙河等地的蠅蛆養殖基地考察。通過考察我意識到養殖蠅蛆絕非易事不僅需要一定的資金投入而且要整天與讓人作嘔的蒼蠅、蠅蛆打交道。對于能否發展這個項目我也曾面臨大大的問號。但靜下心來仔細琢磨這是個沒人愿干的“好”項目越是沒人愿干的越“錢”景廣闊。
“看準的事就要干干就干好!”當年3月我東挪西借籌集資金在距縣城十多公里的長興村建立了集蠅蛆繁育、飼料加工、蛋雞養殖、加工銷售于一體的特種雞養殖基地。我邊學邊干精心伺養。當我看到一只只蒼蠅破蛹而出似乎看到了成功的希望。然而事與愿違的是由于地域和氣候等差異種蠅陸續死亡幾近滅絕。幾個月的辛勤努力竟然竹籃打水一場空。面對這一結果我幾乎要崩潰了。陣痛之余我仔細分析原因問題在于技術環節。為此我主動向有關專家、技術人員求教購置蠅蛆養殖資料潛心研讀最終摸索出正確養殖方法重新開始蠅蛆養殖基地建設。其間我的創業舉動得到團委、勞動、就業等部門的支持我參加SYB培訓提高創業本領。經過近半年的努力我終于養殖出白白胖胖的蠅蛆。為實現養蠅蛆、喂雞、產蛋的目標同年9月我引進2000只特種蛋雞。為搞好養殖我勤學習、請專家、找獸醫全身心地撲在養殖場。
“一波方平一波又起。”闖過了飼養關遇到了特色關。我發現用蠅蛆養殖蛋雞做法并不少見要想與眾不同必須研究飼料配方。安圖是長白山藥材大縣有豐富的藥材資源能否把中藥材添加到飼料中呢?我隨即搞起了試驗沒成想大批蛋雞死亡解剖化驗后發現是藥材用量過大。幾番試驗之后終于掌握了藥材選料和添加份量達到了用藥材調節雞體提高雞蛋營養成份的目的。20XX年底我精心培育的特種、優質、健康、生態的雞蛋終于面市了并受到專業人士和消費者的好評。這么好的雞蛋如何包裝怎樣打開市場?一個個問題又隨之而來。基于“安圖特產安全特別”的想法我給雞蛋起名叫“安特”。名字起好了下一步就是定包裝做廣告進市場。在包裝制作上起初做50枚普通包裝但是投放市場效果并不好這種包裝既不利于運輸也不利于提高產品檔次。可是要做新包裝需要4——5萬元在團縣委、勞動局等部門的幫助下我得到5萬元小額貸款委托專業公司設計、制作新款包裝推出10枚小包裝、42枚禮品裝和60枚精包裝。多樣化包裝得到廣大消費者的青睞生態雞蛋銷售量明顯提高。隨著市場的逐步打開養殖規模也相應擴大。20XX年9月和20XX年7月我又先后引進3000只和6000只雞雛。為加強管理和節約成本我在不斷學習、提高技術的同時購進了攪拌機、粉碎機自制了清糞機和喂料機如今飼養2萬多只雞只要兩人就可以輕松完成。
“時光荏苒歲月匆匆”。三年就業之后的三年創業打拼出的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世界。在我的傾心投入下集蠅蛆繁育、飼料加工、蛋雞養殖、加工銷售于一體的特種雞養殖基地已經形成規模基地已經發展到3萬平方米日產鮮蠅蛆500公斤蛋雞存欄30000只年產生態雞蛋300萬枚暢銷于州內大中型超市。
隨著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現有廠房已經不能忙著據需發展的需要在加上周邊的養殖環境不是很好。我決定放棄現有養殖基地到養殖條件更優越的地方進行大規模養殖于是20XX年購買原安圖縣亮兵鎮鹿場進行升級改造同時成立了安圖縣匯財生態牧業有限責任公司在短短的2年多的時間了現已改建廠房5000平方米新建廠房3000多平方米養殖規模已經擴大到12萬只。
“不僅為自己”的創業追求另我在合作互利和致富帶富中彰顯本色
“富而思源回報社會”。我在幾年創業實踐的磨礪中思想和精神也得到了洗禮回報鄉親、服務桑梓的情感日益濃厚。一些村民看到我養雞掙了錢眼也熱了也要跟著建雞棚規模化養雞紛紛向我請教咨詢我都是無償幫助并毫不保留地向我們傳授技術。看著父老鄉親脫貧致富的強烈愿望和充滿期待的熱切目光我心里不由地涌起一個念頭:帶領鄉親們發展養殖業既能共同致富又能擴大規模這不是一件雙贏的好事嗎?我的想法得到了亮兵鎮黨委政府的首肯。在各方支持下利用精準扶貧相關政策帶動農戶養殖生態蛋雞公司進行統一管理飼養、統一技術、統一防疫、統一飼料、統一銷售。在我的悉心指導下貧困戶們很快會嘗到科學養雞的甜頭得到了經濟上的實惠。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20XX年我被團州委評選為延邊州十大創業先鋒所創辦的基地被命名為縣創業示范基地“安特”生態項目榮獲
“吉林銀行杯”20XX第二屆延邊青年創業設計大賽(決賽)一等獎。同年5月我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2021年經過競選我擔任了亮兵鎮東明村黨支部書記我感覺身上的擔子有重了許多怎樣使農民盡快脫貧致富的問題時時壓在我的心頭但壓力越大動力也就越大。我們計劃利用養殖場糞肥優勢生產有機肥帶領村民種植優質無公害的綠色蔬菜。同時配套建設村集體的咸菜、酸菜加工廠讓農民有更多的致富路可以選擇盡快脫貧致富奔小康。
回首幾年的創業歷程我深情地感慨“三個沒想到”:一是沒想到最反對我回鄉創業的父母轉變觀念之后成了我最堅強的后盾;二是沒想到相關部門對大學生回鄉創業給與那么多關心和支持;三是沒想到田野的舞臺如此之大農村創業風光如此美艷。展望未來的創業計劃我已繪就了建設有機肥料生產基地、有機蔬菜種植基地、有機水稻種植基地試驗田”開發“安特”生態系列產品實現“公司加農戶”共同發展的雙贏藍圖。
返鄉創業先進事跡材料 11
從xx場鎮進入青樹村境內,一過桂家溝,就可以看見公路邊上立著一塊牌子:“萬氏養鴿專業合作社”。專業化的養鴿場,15000多對白鴿展翅欲飛。
放棄在外的建筑承包工作
小萬,男,現年56歲,xx鎮青樹村人。上個世紀90年代,轟轟烈烈的三峽移民大潮,讓祖祖輩輩生活在這片土地的小萬一家七口舍小家為大家成為了移民大軍的一員。為了全家人的生計,他走出大山,外出務工。十幾年間,他的打工足跡遍布了祖國的大江南北,并有了一筆積蓄。更重要的是,多年的打工生涯,讓這個大山里走出來的漢子具有了更深遠的眼光和過人的膽識。今年年初,他敏銳的觀察到,家鄉正在開展的農戶萬元增收工程是個千載難逢的創業好機會。于是,經過慎重考慮,他毅然回到家鄉,準備在家鄉這片熱土上大干一場。
返鄉創業搞肉鴿養殖
針對當地的氣候特點和海拔特征,小萬決定發展收入高、市場需求量大的肉鴿。他找到村委會,租賃了8.6畝土地,建起了鴿棚和圍欄,開始引進種鴿發展養鴿產業。然而,創業的道路是曲折的.,由于欠缺經驗,第一次收購的許多種鴿猶xx照看不周,出現了大量死亡。損失不小的小萬并沒有灰心,他清醒的認識到,光靠激情和苦干并不能保證成功。冷靜下來的他開始四處考察學習養殖技術和模式,并參加了縣就業局組織的農民工創業培訓,對自己的創業之路有了更加清晰的思路。2010年5月,經過考察,他從xx引進了4000余對優質種鴿回來養殖,由于有廠家提供的技術支持。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近三個月的精心飼養,所有的肉鴿長勢良好,現有肉鴿15000對,年產值達到了50萬元。
擴大規模大辦專業合作社
嘗到甜頭的小萬并沒有滿足,開始謀劃下一步怎么走.“只有大家一起發展,把養殖規模做大了,才能開拓更廣泛的市場,更具有競爭力。”小萬說,他決定成立養鴿專業合作社,帶動鄉親們共同發展。在政府的支持下,沒用多久他就順利辦好了營業執照。9月,位于青樹村六組松林坡的?“萬氏養鴿專業合作社”正式掛牌成立。目前已有80余戶農戶加入了小萬的合作社。該社以飼養、繁殖、銷售為一體,技術力量過硬,并逐步向產加銷、貿一體化發展,該社引進美國白羽王鴿、歐鴿等優質品種50000余對,月產乳鴿20000羽以上,年產值500萬元,戶均增收4000元,人均增收達到了1200元。
目前他正準備再次擴大規模,籌劃在鄰近的幾個生產隊再建幾個養殖基地。一個紅紅火火的養鴿專業合作社正在蓬勃發展。
小萬,帶領鄉親們在萬元增收的路上越走越寬。
返鄉創業先進事跡材料 12
《返鄉創業鑄輝煌——記返鄉農民工創業事跡范文》適用于記返鄉農民工的創業事跡,經過十一年來的艱苦創業,劉漢平的修理廠也由最初的4個人,發展成現在的擁有48名員工,營業面積擴大到3900多平方米,年收入達500余萬元的留壩縣南城汽車服務有限責任公司,能夠提供汽車修理、汽車保養、汽車美容、汽車裝飾等服務項目,已成為當地修車界一塊響當當的“品牌”。公司先后被陜西省工商行政管理局、陜西省個體勞動者協會、陜西私營企業協會評為“光彩之星”、漢中市機動車維修行業“先進企業”等稱號,劉漢平個人也被縣公路管理段聘為路政行風監
“只要敢打敢拼,就沒有辦不成的事”,這是返鄉農民工劉漢平在十多年打拼歲月中總結出來的經驗,也是他一直以來所遵奉的人生信條。正是憑著這種能吃苦,敢打拼的精神,他由一名農民工轉型為家鄉有名的汽車服務公司老板。
劉漢平,男,1971年9月出生在留壩縣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1990年劉漢平高中畢業后,出外到太白金礦打工,沒有任何技術的他在礦廠每天重復著繁重、危險的體力工作,一月也掙不到幾個錢。惡劣的生計環境,讓劉漢平懂得生活的艱辛和不易,同時也讓他明白要想改變目前的生活狀況,必須要掌握一門技術。經過考察,劉漢平發現汽車修理雖然累些、臟些、可是收入高。于是1995年,劉漢平辭去礦廠的工作,回家鄉后到本縣一家汽車修理廠工作,一邊打工,一邊學習汽車修理技術。由于劉漢平聰明好學,不怕臟累,通過幾年的學習,他成為修理廠的技術骨干。雖然收入高了,可是劉漢平覺得自己總不能給別人打一輩子工,與其給別人打工,還不如自己當老板。于是在一番深思熟慮后,2000年,他在銀行貸款3萬元開辦了一個小型汽車修理廠。創業之初,由于修理廠規模小,資金短缺,沒有幾個員工,劉漢平是即當老板又當員工,常常身先士卒,帶頭干臟活、累活。由于劉漢平的修理廠在經營中一直本著誠信經營、熱情服務的理念,腳踏實地做好每一單生意,使他贏得了越來越多的“回頭客”。初見成效的劉漢平深知創業難、守業更難的道理,要想尋求更大的發展,必須要不斷開拓創新。因此,他不僅自己不斷學習獲得了汽車維修技師的稱號,而且每年都要派遣員工到西安、長春等地的汽車生產廠家進行修理技術深造,不斷提高員工的維修專業水平。在工作中提倡講文明、講質量、講效益的嚴格制度,加強青年職工的思想教育,樹立他們愛崗敬業的精神。職工是企業財富的創造者,是企業得以發展的源動力。在抓經營抓管理的同時,劉漢平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心系職工,體察民情,干群同心,和諧創業。他在全公司強力落實了職工的基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較好地解決了職工的后顧之憂。并專門投資30多萬元修建了職工綜合宿舍樓,改善職工的住宿、餐飲條件。同時對成績突出,在工作中有創新精神的崗位能手給予物資獎勵。正是由于劉漢平心中裝著職工,干群關系密切,廣大員工的工作積極性非常高漲,企業的凝聚力日益增強,呈現出濃厚的“以和共事、以和謀事”的'和諧創業氛圍。作為留壩縣汽車服務行業的領軍企業,劉漢平在注重企業經濟效益持續增長的同時,也極為注重社會效益。多年來,他一直扶貧助困,幫助弱勢群體,累計向社會捐款捐物10余萬元。他在自己致富的同時,還帶動身邊的青年朋友,為他們提供經驗和機會。公司吸收了很多下崗職失業人員和返鄉農民工,48名職工中,除了3名退伍軍人和16名下崗失業人員,其余的都是返鄉農民工,這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當地下崗失業人員和農民工的就業問題。
經過十一年來的艱苦創業,劉漢平的修理廠也由最初的4個人,發展成現在的擁有48名員工,營業面積擴大到3900多平方米,年收入達500余萬元的留壩縣南城汽車服務有限責任公司,能夠提供汽車修理、汽車保養、汽車美容、汽車裝飾等服務項目,已成為當地修車界一塊響當當的“品牌”。公司先后被陜西省工商行政管理局、陜西省個體勞動者協會、陜西私營企業協會評為“光彩之星”、漢中市機動車維修行業“先進企業”等稱號,劉漢平個人也被縣公路管理段聘為路政行風監督員,當選為縣政協委員。作為一名年輕的創業者,劉漢平將倍加珍惜這些榮譽,他將繼續努力,做大做強自己的企業,幫助更多的人實現就業。返鄉創業鑄輝煌——記返鄉農民工創業事跡范文
返鄉創業先進事跡材料 13
他是一個返鄉農民工、家底薄弱、無任何固定收入,為了創業,背上一身債務;為了創業,他使出渾身解數……到深圳做客運,到山東煙臺經商,在家鄉做裝潢……經過數十年的奮斗、拼搏,他被鍛煉成了一個具有新思想、新觀念的新農民。再次回到家鄉,他決心在農村這塊廣闊天地里,以新時代新農民的新氣魄來創辦一番新事業,以引導父老鄉親們共同致富奔小康。他就是XX縣XX鄉XX村的XXX,集“XX省科技示范戶”、“XX市科枝示范戶”、“XX市科普帶頭人”、“XX縣新農村建設帶頭人”、“XX縣科普惠農先進個人”、“產業發展標兵”等多種榮譽于一身的新農民。
緊抓機遇大造林
常言道:發展農業,一靠科學,二靠政策。20XX年冬,劉子健通過看報、看電視,知曉了國家退耕還林的惠民政策,立即緊抓這一機遇,聯合其在皇圖嶺筆田村的姐夫XXX,通過一系列的法定程序跨鄉租得一塊為期30年、面積達450畝、名叫胡沖茶場的大荒山作為創業基地。緊接著,他又在本村的長湖嶺上向村租賃30年、面積50畝的荒蕪茶場作補充,實施荒山造林和退耕還林項目。為此,他竭盡了家中多年的積累,并采取從信
用社貸款及合股籌資辦法,當年籌集資金30多萬元,雇用2臺推土機整地一個多月,后又雇用民工達120XX個工日,全部栽種了良種油茶,成為當時全鄉最大的造林戶。爾后,劉子健年年嚴格按照林業部門的要求,每年精心對油茶林進行2次撫育,使林木長得綠綠蔥蔥,充滿生機。
立體開發重生態
林場不僅旨在經濟效益,而重要的還在于其生態效益。劉子健在不遺余力地實施龐大的`荒山造林和退耕還林工程后,看到長湖嶺山上仍有不少荒山禿嶺未綠化,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于是,一種強烈的責任感驅使他于20XX年春又千方百計地籌資20XX,將組里的近百畝荒山租賃30年,并積極利用縣里的“水保”項目發展“新世紀梨”60畝、砂糖柑40畝。20XX年春,劉子健又將本村其他8個村民小組的500畝荒山全部租賃過來,營造以油茶為主的水土保持林,讓這些昔日飽經雨水沖刷的荒山禿嶺披上了綠裝。為了將林場當花園來建設,20XX年,劉子健在山上建起了一棟紅磚住房和豬場,興修了一條1公里長的林中機耕路,在山上打了一口大水井,建筑了20XX池,房屋周圍和道路旁栽上了綠化樹木,并通過興辦綜合養殖場,利用豬糞辦沼氣,利用沼渣作肥培林子,利用沼氣燒茶煮飯又點燈,走綜合發展利用的生態立場之路。
“以短養長”闖新路
林業生產是項生長周期長、利益見效慢的行業。不少造林大戶常因前期投入大、資金來源枯竭,陷入難以為繼困境。有的人只好中途虧本向外拍賣;又有的人只好無可奈何地中途廢棄。為了做出一番成績,劉子健頂著巨大的壓力,從20XX年開始,全家移居長湖嶺山頭,一年四季吃住在山上,堅持以場為家,全身心地投入到新型農場建設中。經過多年的努力,最終探索出一條以綜合養殖辟收、速生水果催收、油茶穗條增收和油茶生產助收的現代生態農莊。
去年自繁公豬1頭,母豬30頭,產仔豬600頭,年出欄牲豬800頭,牲豬銷售總收入達到228萬元,除去飼料等成本,形成利潤46萬元;出售雞2萬羽,出售鴨1.2萬羽,總收入82萬元,創利潤20XX,綜合養殖場總利潤達到66萬元。
50畝速生水果林“新世紀梨”在他的精心培育下,實現了兩年掛果,去年進入盛產期,并以每公斤5元的高價出售鮮梨37000多公斤,銷售總收入達到18.6萬元,純利潤達到12萬元。千畝油茶林,全部是由良種嫁接苗移栽,成為全縣各大苗圃采穗的大基地。去年,劉子健以每公斤12元的價格出售穗條1.5萬公斤,獲銷售總收入18元,純利潤15萬元。同時,油茶總收入達到8萬元,純收入5萬元。
返鄉創業先進事跡材料 14
男,漢族,中共黨員,現任鎮村先生兼任農家書屋管理員。近年來,鎮村以發展農業產業休閑示范園為中心,經濟發展迅速。經濟發展了,村委意識到文化建設步伐必須跟上經濟發展的步伐,才能實現村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在2012年,鎮村干部經過多方努力,建立了農家書屋,并由村先生擔任書屋管理員,這個職位雖小,但是江先生依然兢兢業業,不僅將書屋打理得井井有條,還盡力為群眾創設出一個良好的讀書環境和讀書氣氛。
“江先生是相當出色的書屋管理員,村的書屋從無到有、從圖書的整理、篩選、統計、貼標簽等工作,都是他利用工作之余,加班加點地做好的。”鎮文化分管領導戚曉鵬稱贊到。村農家書屋坐落在鎮村村委,60平方米的閱覽室寬敞明亮,高大的書架依墻而立,1500多冊關于醫學、種植、養殖、政經、文化、少兒等各類書籍將書架塞得滿滿當當,書屋被整理得井井有條,一塵不染。厚厚的借書登記冊里,工整地登記著借書人、所借書目、借書時間、歸還時間等項目。
這一切,都離不開書屋管理員的努力。在書屋建成之初,江先生不辭辛勞,帶領村干部利用周六、日及假期進行圖書分類、粘貼標簽、排序等整理工作并建立圖書目錄。如今村的書屋里,每天都有來借書、看書、還書的村民。群眾對圖書分類不了解,難免將圖書擺放紊亂,江先生都及時將圖書歸位,方便其他群眾查找,設置意見薄,歡迎群眾提寶貴意見。 “這里圖書種類多,除了有村民們需要的農業科學書籍以外,還有世界名著等適合學生看的書,所以我假期都喜歡來這里借書。”在鎮中心校上學的張慧麗說,放寒暑假的時候,書屋成了她經常出入的地方,她還記得第一次來書屋的時候覺得很驚奇,這里的圖書都像正規的圖書館那樣貼著標簽,分門別類擺放,還有規范的借閱手續。
一直以來,江先生都在盤算著如何把書屋辦得更好,他對書屋中的圖書如數家珍,總能針對群眾的實際需求推薦合適的圖書。“以前我去城里書店買書,都有種眼花繚亂的感覺,書太多,也不知道哪本好。但是我們村的書屋管理員江先生根據我們的需要給我們推薦書,這個實在是很貼心。
一天夜里,江先生患重感冒,醫生不讓外出,但聽說有一位村民要借書看,他二話沒說就起床來給村民借書,等村民找好書,并完善手續后已經是夜里12點鐘了,但江先生一句埋怨的話也沒有,反而心里有一種說不出的欣慰!在平常的日子里,同志還利用空閑時間,加強業務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一方面,大量閱讀圖書室現有書籍,既充實自己,又能更好地向農民朋友做好推薦活動;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管理水平,另外他還經常學習電腦知識,不斷向前來借書的人請教,為今后的現代化管理做好準備。自從有了農家書屋以后,村民群眾的文化意思增強了,看了書的農民都覺得知識增多了,見識廣了,思想開放了,眼界開闊了,農家書屋不僅為村民學科學、學技術提供了有效平臺,成為了村民學科學、闖市場、快致富的“加油站”,還彌補了長期以來農村文化的貧乏,給村民帶來了現代科學和現代文明,全村群眾展現出了新的生活、新的面貌、新的風尚。
總之,在鎮、村兩級的正確領導下,在各位農民朋友的積極支持下,他在圖書管理工作方面取得了一點點成績,今后,他一定會更加努力的做好圖書管理工作,為村民營造一個理想的精神家園。為建設新農村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返鄉創業先進事跡材料】相關文章:
返鄉創業的事跡材料范文(精選12篇)02-23
創業先進事跡材料09-19
大學生返鄉創業優秀事跡材料(精選14篇)05-15
返鄉創業好青年個人事跡材料(精選29篇)06-08
農民創業先進事跡材料(精選10篇)03-29
巾幗創業先進個人事跡材料04-21
返鄉創業大學生典型事跡材料(通用6篇)03-20
返鄉創業工作總結范文05-24
返鄉創業工作匯報范文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