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問課堂》讀書心得
最近一直在讀周彬老師的《叩問課堂》,讀后感慨很深。作者從遠離課堂的一個旁觀者的獨特角度解讀了目前課堂教學中的種種弊端,讀后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叩問課堂》之叩問教師。作者告訴我們:課堂對于教師而言,猶如人的臉面般光艷照人,如果僅從美化臉面上做文章,涂脂抹粉,而不顧及內在的品質,拋棄課堂背后的東西,就課堂論課堂,會漸行漸遠。我們應該跳出課堂看課堂,讓我們離課堂遠一點,就能把課堂看得更清楚更明白,就會消除對課堂已充溢的感性,培育更多的理性。可見,我們不要把目光局限于課堂,一定要把目光放開放遠,從自身專業素養、外部條件等課堂外的宏觀認識上去理性思考,這樣也許你會對課堂教學問題認識得更深刻、更持久。對照自己的課堂不難發現:課堂上的問題只是冰山之一角,真正的根子其實還遠遠地躲在課外呢!
《叩問課堂》之叩問學生。周教授從“學生為什么無心于課堂”談起,原因是有些課堂并不是真正屬于學生的舞臺,或者學生并沒有真正參與課堂。讓學生喜歡上課堂只有兩種可能:一是學生能夠真切地參與課堂,學生參與者課堂的程度越深,學生對課堂的喜歡程度就越大;二是讓學生意識到課堂教學是屬于“自己的”課堂,學生對課堂的主人翁意識越濃,學生對課堂的熱愛程度就越大。從周教授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實質上,學生無心于課堂之責任還在于教師。我們的課堂就好比一個劇場,不管多么精彩的演劇,旁觀者注定是要離場的。學生當不上導演,如果也無法成為主人公,甚至連群眾演員也當不上,也就注定了他們離場的必然。尤其對于公開課的“作秀”作者更是分析得入木三分。
《叩問課堂》之討伐分數。文章一針見血地指出:“分、分、分,學生的命根;考、考、考,教師的法寶”,對于考試分數,又何止是學生的命根;它還是教師的命根、學校的命根與家長的命根。正是考試分數主體多元化,考試分數功利化與教育教學眼前化等現象異化了當前的教育教學。我想:我們教師也許無力改變大環境,可我們完全有責任把我們自身做好,并潛移默化地調整學生的態度和思想,教師是一份良心活,我們既為人師,就要用心搞真教育,走真正的育人之路。第二輯當中“好生與差生:只是教師的一種觀念”的觀點最讓我感觸。什么學生是差生?在當今“分數高于一切”的指揮棒下,很多教育工作者認為學習成績差的學生是差生。那么,學生表現的好壞,也會在教師的眼中形成完全不同的觀念。
對學生的評價也有所不同。學習不是人生的'全部,“差生”不等于樣樣都差,成績僅反映的是孩子的某一方面而不是全部。有些學生雖成績不好,但大腦卻非常靈活,交際能力強,善于處理人際間的關系。古今中外的事實證明,差生同樣也可以成為出類拔萃的人才。德國大詩人海涅是學校里眾人皆知的后進生;數學家巴比基和文學家瑪阿特因為成績差常被罰站在椅子上任人取笑,但后來,卻成為舉世聞名的人物;達爾文讀中學時,因成績不良而被教師、家長視為“智力低下的人”;大詩人拜倫在小學讀書時,成績也是全班倒數第一;愛迪生在讀小學時被譽為“愛搗蛋的孩子”……社會上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成為人才,每個人都應有各自的工作位置,學生也是如此,而我們教師的任務就是幫助學生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作為教師,我們在上好自己課的同時,還要時刻懂得如何關心差生、尊重差生和熱愛差生。
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必將使差生在學習過程有良好的心境、愉悅的情緒來激發積極認識和意志活動。教師要像愛護自己子女那樣無微不至地關心他們,和他們交朋友、鼓勵他們大膽發問,不厭其煩地給予解答、從內心深處注意發現他們的難處和可愛之處,幫助他們解決困難,及時地發現他們的進步并給予表揚和鼓勵,使他們找回自尊、樹立信心。教師應該有一種觀念:在任何一個集體中,所有的人都不可能處在同一起跑線上,總會有優、中、差的區別。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因材施教,樹立每個學生能成才的觀念,當盡一切努力教育學生。
總之,這本書,耐人尋味,為我們的課堂教學指明了方向,是一把打開優質課堂教學之門的金鑰匙。這本書,無論從思想上還是行動上必然給每一位教師帶來深刻的震撼和洗禮。
【《叩問課堂》讀書心得】相關文章:
關于《叩問課堂》的讀書心得04-02
《叩問課堂》讀后感(精選6篇)04-20
叩問課堂讀后感7篇參考04-11
叩問課堂讀后感(通用7篇)05-27
叩問課堂讀后感(通用13篇)08-23
叩問課堂讀后感范文(精選5篇)03-20
《叩問課堂》讀后感(教師版)08-08
課堂密碼讀書心得03-29
叩問詩歌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