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跟師心得體會(精選15篇)
當我們經過反思,有了新的啟發時,不如來好好地做個總結,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能夠讓人頭腦更加清醒,目標更加明確。很多人都十分頭疼怎么寫一篇精彩的心得體會,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中醫跟師心得體會,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醫跟師心得體會 1
中醫臨床學習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過程,如何把自己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到臨床實踐中并很好的掌握,是每個進入臨床階段的學生期盼達到的。但是學生進入臨床后發現臨床學習與理論學習有很大的差別,一時很難掌握,總有每天看病抄方匆匆忙忙但收獲甚微的感覺。跟師學習這么多天,下面結合我的學習經驗談談在臨床中如何跟師。
一、要注意培養動手能力。
中醫的動手能力,即中醫的望、聞、問、切四診的鍛煉。中醫的四診絕對不是簡單地一照、一查,就可以取代的“高級技術”。必須把過去的知識,與當下的病癥結合起來;與患者即時、隨機地進行交流才能獲得。同時,能夠被準確表達,記載于書本上的“明知識”只是一小部分,人類更多的知識,是那些只可意會而難于言傳的東西。俗語說:“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
通過跟師學習,通過老師的言傳身教,才會掌握中醫的精髓。在望診上尤其重視望舌,臨床實踐證明,在疾病的發展過程中,舌的變化迅速而又鮮明,它猶如內臟的一面鏡子,凡臟腑的虛實、氣血的盛衰、津液的盈虧、病情的淺深、預后的好壞,都能較為客觀地從舌象上反映出來,成為醫生診病的重要依據。若見淡白舌,多是氣血兩虛或者陽虛;若見紅舌,多是熱證。若見紫舌多是血行不暢。臨床需仔細觀察,以便獲取準確信息。再如“治小兒外感熱病,看舌之后必察咽喉”,咽喉為“至陰之地”,對于鑒別寒熱虛實有重要意義,如咽喉紅腫,為有實火;紅而干,為陰虛;不紅不腫,為陽虛;咽喉劇痛而不紅不腫,為真寒假熱,咽喉紅腫疼痛卻全身表現為寒證,則為真熱假寒等等。問診應講究技巧,跟師學習就要學會老師問診的方法和技巧,這是一個長期的訓練過程。初上臨床時往往按西醫詢問病史的方法求全求細,可是問過之后頭腦中卻一片茫然,后來不斷地模仿老師問診才有所體會。中醫問診有主有次,有取有舍,全憑醫生的理論水平和臨床功底。問診主要是確診某病某證或排除某病某證。
至于脈診,首先要掌握脈象特征。如浮脈的脈象特征是脈位表淺,輕取即得,重按稍減而不空,如水漂木。反映的是疾病的病位在表。沉脈的脈象特征是脈位較深,輕取不應,重按使得,如石沉水底。反映的是疾病的病位在里。掌握了脈象特征之后再在臨床中細細體會,最好在切脈經驗比較豐富的老師指導下進行,先從浮、沉、遲、數、弦、細、洪脈等幾種常見的、簡單的脈象入手。其次要經常體會。學習切脈好比打球,強調“手感”,必須持之以恒,經常有意識地訓練,久而久之,必有所悟。我第一次跟著老師上門診時,老師指著一位高血壓的老人要我診脈,看是什么脈象,書本上的二十幾種病理脈象的脈象特征我都能脫口而出,《瀕湖脈學》我也熟讀過,可是一旦上臨床就“心中了了,指下難明”,怯怯地說“脈好硬,像繃緊的繩子一樣”,老師笑著說“像繃緊的繩子不就是弦緊脈嗎?”我才恍然大悟,弦脈不就是“端直以長,如按琴弦”嗎?從此以后對于弦脈就不陌生了,而且體會到見到中老年人弦脈,特別是左關脈弦勁有力,直上寸口,多半是肝陽上亢,甚至肝風欲動的前兆,必須大劑量平肝潛陽、鎮肝熄風之品方可防患于未然。
二、要做好病案記錄。
每天跟師出門診都做好病案記錄,記錄的原則是能詳則詳,包括舌脈,以備以后查閱。一些常見病可以簡單記錄,對于疑難病、罕見病則要詳細記錄,包括老師藥物用法都要詳細記錄。
認真做好病案記錄是收集原始資料最好的途徑,每當我臨床遇到棘手的疾病時,總把以前記錄的`病案重溫幾遍,往往茅塞頓開,找到一些好的解決辦法。
三、要勤于思考。
跟師門診要用心去問病史,用心切脈,用心記錄及思考老師的處方。我在四診之后考慮這個病是什么證型,該用什么主方,怎樣加減。然后看和老師的辨證思路是否一致,選方用藥是否相同。如果相同,則知道自己的辨證思維和老師的基本一致,如果不相同則要考慮自己的差距在哪里,甚至請老師指點迷津,我的思路錯在哪里,我的哪些藥用得欠妥,哪些藥用得得當,老師為什么要這樣用等等。有時候老師特殊的用方用藥,或者特殊劑量則更要仔細揣摩。
四、要學會與患者相處,
視患者如親人,體貼患者,這樣患者才會更好的配合你,讓你做檢查,回答你提出的問題。最后,要“用心讀書,用心看病,用心總結,用心做人”。這些讀書、臨證、做人的經驗是我們在課堂以及書本上很難學到的。
中醫跟師心得體會 2
我現在還清晰的記得,在跟師的第一天,陳明老師和藹地問我在學習中的困難以及更多的想了解哪方面知識。由于陳明老師是中醫科班出身,因此推薦我們背誦《醫學三字經》,教導我們一定要多背多記,在中醫的學習過程中記憶是基礎,而且是最重要的,即使還不能完全理解書中所講的內容精髓,但一定要靠死記硬背,這樣在臨床實習中才能更充分的體會到書中的旨意。
在制定了學習計劃后,老師又帶著我游覽了整個醫院,耐心的給我們講述了關于醫院的一些事跡。在跟師過程中,能學到很多在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在和老師的交談中,能了解到她在讀經典學習中有什么好的方法,在自己淺層的理解上能更深層的了解,也能糾正自己理解有偏差的方面。在學習任何一門學科時,最寶貴的就是能得到前人的指導和教誨,在堅定自己學習目標的同時,也能加深自己的理解層面,擴展自己的知識領域。
世界上大多數偉人都是站在別人的肩膀上成功的,之所以有了前人失敗的經驗,才能從更多其他的方面著手研究;也是因為有了前人成功的經驗,才能讓更多的人有信心堅定自己的目標,繼而取得更多更好的成功。就是因為有了前人的經驗,才能幫助我們更快更好的`取得成功,從而在成功的基礎上繼續向更高更深的層面研究,正是這樣社會才能進步。在我的人生軌跡當中,跟師是一項重大的收獲,讓我對中醫學習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讓我明白了理論與實踐的距離,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重要性。在學習中醫的過程中,往往能感受到理論知識的抽象性,讓我們無法真正的理解其含義,而如果沒有扎實的理論功底,在實際臨床中也無法充分理解其理論的含義。因此在跟師的學習過程中,必須要打下堅實的理論功底,必須要記憶更多的理論知識,這一切都是為了更好的結合臨床,更好的融入臨床,在實習中更能充分運用所學的知識。
這個月又可以參加外科醫師討論會了,大家都分成了小組,在每個小組里大家除了可以一起學習外,也可以一起探討臨床中遇到的問題,交流在處理疾病中的不同見解。在大家的交流中能了解更多人的想法,也學會從不同方面去理解同一個問題,也鍛煉了我們的表達能力。因此希望這種制度能夠延續下去,讓我們學到更多的知識。古語云:“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在學習過程中我們要用心去和老師相處,相互尊重,提倡一些傳統的好行為,日久自會見真情,老師定會將學問傾囊相授的。
中醫跟師心得體會 3
8月開始,萬壽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科先后有7名同志分別參加了北京市第四批名老中醫學術經驗繼承以及海淀區首批名老中醫學術經驗繼承的學習,跟師至今,已近一年時間。通過這一年的學習,中醫科的醫生無論是在基礎理論、臨床技能還是醫德、醫風上,都深深受到了帶教老師一言一行的影響,頗有感觸與體會。
我的老師呂培文主任是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原外科主任,她1969年畢業于首都醫科大學醫療系,于70年代分配到北京中醫醫院外科從事臨床及教學工作。中醫啟蒙于外科名老中醫趙炳南、房芝萱等老中醫,在中醫外科治療各類瘡瘍、乳房疾病及周圍血管病,如脈管炎、動脈硬化閉塞癥、大動脈炎等疾病中,受到各名家老師的教誨,醫術上要嚴謹、認真、一絲不茍,要學無止境。1991年國家為了搶救祖國醫學遺產,使傳統醫學后繼有人,呂培文主任成為王玉章老教授的學術繼承人,繼承了王老行醫50年的絕技,如對乳房疾病的辨證論治、對慢性潰瘍的陰陽辨證及一些傳統外用藥的制作與用法等。
呂老師已從醫40年,臨床經驗非常豐富,而我有幸成為了她的學生,跟隨她學習中醫外科學的知識。作為一名社區中醫全科醫師的我,剛剛參加臨床工作近3年,臨床經驗的絕對不足,既往中醫外科知識的零接觸,那么這三年的學習將對我本人來說是一次非常寶貴的經歷和過程。
學習中醫外科以來,我的臨床思維更為開闊了。中醫內科和中醫外科雖同屬于祖國傳統醫學的一部分,但是有很多理念又有所不同。從中醫內科來說,常用的辨證思維側重于臟腑辨證,在于病人的整體,往往忽視了病人的局部;而呂老認為作為一名中醫外科大夫,臨床辨證除了整體辨證之外,局部辨證也顯得非常重要,整體辨證與局部辨證要相結合。因為外科疾患最顯著的特征就在于局部病灶的存在,一般都有比較明顯的外在表現。主要包括紅腫、發熱、疼痛、成膿、麻木、潰瘍、結節、腫塊、瘙癢、功能障礙以及皮膚部位的各種損害等。由于局部病灶存在的直觀性,能夠有效地提供了臨床辨證的`客觀依據。
也有某些全身疾病,其病灶反映卻在局部。但由于疾病的病因不同,程度各異,因而轉歸順逆相差甚遠。因此,外科辨證雖多從局部病變著手,以局部癥狀為重點,但也絕不能孤立地以局部癥狀為依據,只有從整體觀念出發,局部與全身辨證相結合,外在表現與五臟六腑病變相結合,辨證求因,全面分析疾病的性質,綜合起來進行辨證,抓住證候的主要致病因素,才能為施治提供可靠的依據。
另外,呂老始終堅持中西醫結合,辨病與辯證相結合,臨床要注重臨床體格檢查,在辨證施藥的同時也要鞏固西醫基礎知識。呂老在臨床上除了中醫四診“望、聞、問、切”,還很注重臨床的體格檢查,并有著深厚的西醫臨床功底。凡是有需要的病人,不管是初診還是復診,她都一個一個地耐心檢查,仔細詢問及觸診。外科病患比較特殊,像糖尿病足、乳癰等有創傷的疾病,局部創面的流膿、惡臭,有的病人自己都受不了,但呂老師不怕臟和累,親力親為,認真細致的檢查,對于病患的西醫檢查報告也是仔細的查看,就病情及相關注意事項進行講解,使病患對自己疾病有較為深入的了解,深得病人的感謝與感激。呂老師這種敬業和專業的精神,與病人之間良好的醫患關系,提醒我們年輕一輩的醫生,應該好好學習西醫基礎知識,注重臨床最為基本的體格檢查,不要老是依賴各種輔助檢查,同時要與病患進行良好的溝通,為病人增強治療疾病的信心。
一年的跟師學習轉瞬即逝,雖然通過這段時間的學習,我對于外科疾患如乳腺增生、周圍血管疾病、濕疹等疾病的西醫診斷及中醫藥治療有了初步的認知和體會,但僅僅這些是不夠的,自己離老師預想的階段、與上級部門提出的要求還有很大的差距,我將繼續努力,珍惜余下2年的跟師學習,在中醫藥繼承和發展的道路上繼續前行,完善自我,不斷提升自身技術水平,不辜負院領導、同事們以及老師的期望,努力成為一名優秀的社區中醫師,做好社區居民健康的守護者。
中醫跟師心得體會 4
Xx從事中醫婦科專業30余年,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對婦科的常見病及多發病,有自己獨特的見解,臨床療效顯著。主張治病務求其本,以調臟腑之氣為重,而調肝由為首要。認為婦科病多隱微,必須詳問細察、診斷確切,則用藥無不中的。
從跟師的第一天起,老師就教導我:跟師不能僅僅抄抄方,不能只學會看跟師時見過的病,最重要的是學會臨證思維,一定要“學我,像我,超過我”。在中醫學界,業師有“活字典”之稱,他認為只有融古貫今、溯本求源才能發展中醫;反復強調中醫學不是古董,而是實用的科學,只有切實解決病人的疾苦,才是中醫學發展的根本。如何才能解決病人的疾苦?必須學會勤讀、泛讀、精讀古今醫書,博采眾家之長,才能觸類旁通,拓寬臨證思路,提高臨床療效。并認為經典是中醫這門學問的基礎。
中醫四診是醫者調查、分析、研究疾病所出現的各種信息升華成的四種大法,搜集的信息在綜合歸納時應四診合參。對婦科病及其他病證舌診脈診非常重要,必要時亦有舍脈從證和舍證從脈之法。跟師后體會到要認識癥候準確,才能提高療效,在黃院長指點下對舌診、脈診有了更精確的認識。
老師常說,高超的'醫術來自人的聰穎和勤奮,但更重要的是來自高尚的品德和情操。要提高醫術主要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要掌握扎實的醫學基礎知識;第二、對人體和疾病要有全盤的把握度,診斷要明確,問診要詳盡;第三、熟練運用中醫婦科專業技術;第五、學習知識,運用技術,提高水平,升華境界,不斷進步。
中醫跟師心得體會 5
光陰荏苒,不知不覺自己從醫已經二個年頭了,有幸師從于胡劍波老師。令我受益良多,受用終生!在臨床實踐中,胡老師擅長運用中醫藥治療心腦血管疾病、頸肩腰腿疾病及疑難雜病。在跟師學習的日子里,我深深地體會到尹老師是一位博學的老師,他善于把自己行醫多年的臨床診療經驗上升為理論,用于指導學生的工作,使我開拓了思路,活躍了思維,開闊了視野,更新了觀念,逐步提高了診療技術,堅定了對中醫藥的信心。從胡老師的身上感受到的是,他對古老的中醫及其發展前景充滿了信心。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現代醫學在現代自然科學成就的基礎上蓬勃發展,而中醫至今已經幾千年了,是古代醫學。有人認為,中醫是幾千年前的產物,與今天的現代化格格不入,學習中醫是過時的,甚至是歷史的倒退。
雖然,中醫經典理論是陳舊的,但典籍中不少看來是舊的內容,卻能夠發掘出新的功效。例如大柴胡湯是1000多年前《傷寒論》中的方子,在現代西醫治療基礎上治療急性胰腺炎療效就很好。又如令現代醫學棘手的冠心病,西醫治療需長期服藥、副作用較大,用中醫藥的益氣化痰活血法治療有好的療效。胡老師用大劑量黃芪治療血管病以及用大量溫補腎陽藥治療骨質增生等都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師從胡老師后,我的學習態度不一樣了。過去在學校是在“填鴨式”的學習方法下接受教育,死記硬背,不管是否理解,只求能把書本的內容全部背下來,待考試時一字不漏地默寫出來,便大功告成,學習是被動的,以分數作為目標,毫無樂趣可言。而今,跟從胡老師臨床實踐,以醫好病人為目標,胡老師善于把自己行醫多年的臨床診療經驗上升為理論,使我逐漸“開竅”。中醫是一門經驗醫學講究的是辯證論治,目前的`跟師模式恰好是印證這個特點的模式,使自己少走很多彎路。作為一位中醫,胡老師具有博大包容的胸懷和高瞻遠矚的視野,主張扎根中醫,西為中用,中西醫結合。正是由于胡老師這種開明包容、與時俱進的積極向上的心態,使他在病人中有良好的口碑。胡老師常常教導我們“立業先立德”,作為他的學生,我不僅學到了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長,更領悟到了胡老師高尚的醫德和強大的人格魅力。
中醫跟師心得體會 6
之前的我對自己的醫術缺乏信心,已故中醫大家岳美中先生曾說:“治心何日能忘我,操術隨處可誤人”。我曾問自己:“我能像老師們一樣看病嗎?”也許是命運的安排,在我疑惑的時候,20xx年我去xx參加了為期5周的純中醫義診服務。在師兄們的帶領下,加上我們從國內帶去的中藥飲片,我見證了一次又一次以純中醫的方法救人活命,看到了許多病人從中醫藥學這一個偉大的寶庫中獲得了健康,也讓我深深體會到作為一個青年中醫師應有的目標和責任。這個體驗鼓勵我讀研讀博,更深一步探索經典的魅力。
我認為,作為一個學生,真正的跟診是你有一個辨證論治的思索過程。
首先,收集到患者四診信息后,會在你腦海中出現第一個病機,然后去思考這個病機和你收集到的四診信息是否相符合。如果不符合,那就可能是另一個病機了,應再次把病機和四診信息相匹配,重復這種過程幾次,就大致可以找到病人的真正病機了。
其次,你再想一下,這個病機可用什么方呢?《傷寒論》、《金匱要略》以及方劑學里有相對應的方藥嗎?而不是看老師用了什么方藥,重點是你要有這種思考的過程。到了這個階段,千萬不要去看老師的方,因為可能會影響你的思維。因為有可能老師看病太快了,他的辨證論治思維過程太熟了,你追也追不上。
多多訓練這種思維過程,比你抄了或背了某中醫老師專門治某病的常用方更好。因為中醫自古就不分科,最多就分個骨傷與外傷雜病,所謂的外傷就是外感病,所謂的雜病就是內、外、婦、兒等,全都是一以貫之,全都依賴中醫的辨證論治思維。如果連辨證這一步都沒有走好,如何論治?要有針對性地去學習、去提升自己。
首先,學習中醫經典,最好是先看原文。至于版本的問題,我覺得對一個連辨證論治都不太明白的人來說,就先別了解,少走一些不應該走的路。
其次,閱讀條文的時候,我們要去想象自己就是在看病。條文顯示的是一個病人的病情,想象自己就是個醫生,一邊看著條文,一邊去學習如何分析。在閱讀的時候,可能一開始看到一兩個臨床癥候表現,就會去想是不是某個病機,是表是里?是寒是熱?再多幾個臨床癥候出現,就會去想跟自己方才想的病機相對應嗎?有矛盾嗎?多次重復這種思考,最后就得出一個病機,就是這個條文想要表達的中心病機。在這個時候,其實就已經做了一次辨證論治了。所以,張仲景所著的'書被后世認為是辨證論治的模范書,就是因為它里面的內涵、它的重點在于學懂中醫的辨證思維,辨證求機審因論治。
中醫的教育,為的是培養有辨證思維的中醫師。在與不少中醫學生交流時,我發現大家出現了一種“返祖性”的中醫思維。所謂“返祖”現象,就是置辨證論治于不顧,而重視一種類似于西醫的癥候群治療的思維方法。什么寒熱、表里、虛實等,都只是一堆癥候總結,之后美其名曰是什么病機引起的,甚至連病機都不說,辨證論治的過程也棄之不用。
從對《傷寒論》與《金匱要略》等中醫經典的學習中,我們很容易發現中醫的看病方法,也可以說是中醫的“看家本領”是在四診后合參,在一堆臨床癥候表現中找出其本質的問題、疾病的矛盾處,是對病機的總結。而在四診時,在腦海中有可能出現幾次病機,反復思考那些癥候表現,是不是對應這一個病機,也許這一個病機應該有另一個證候表現,然后再去問病人。所以,這其實跟閱讀、分析《傷寒論》與《金匱要略》的條文是一致的。由此可知,我們不應該只著重于對條文的背誦,忽視了對條文的分析,因為缺乏分析也仿佛脫離了臨床,脫離了中醫的辨證論治思維方法。
中醫跟師心得體會 7
一、中醫特色凸顯,內涵豐富,療效明確
“自然堂”是省中醫院的一張特色名片,是針對亞健康人群、疾病恢復期康復理療、防病保健的一個治未病中心。充滿中醫藥文化氛圍的展示大廳擺滿了各種藥茶藥酒,中醫外治器具,研發推出的一系列藥枕、督灸器,彰顯了深厚的中醫內涵,以各種花名命名的治療間裝修溫馨別致,安靜整潔,各具特色,為病人提供貼心的個體化服務。不僅僅在病房,他們把中醫特色服務延伸到門診,在門診設立專區,銷售研發的各種藥枕、藥用肚兜,香囊、灸盒、藥茶等,經濟效益社
會效益都得到提升。在風濕骨病科我們參觀了他們的中醫特色治療室,獨立的中藥熏蒸間有十間,還有十幾張理療床,室內擺放了候診椅,由護士合理安排病人的治療時間,一臺可以同時滿足三位病人進行上下肢中藥熏蒸的儀器吸引了我們的注意,儀器分設三個水槽,可以調節溫度和時間,據護士長介紹對那些肢體功能障礙的病人根據其辨證分型選擇不同的藥物進行熏蒸,療效很顯著。我們在參觀小兒康復病區時,觀看了蠟療操作的全過程,蠟療主要是以蠟為介質,以熱療的方式發揮中藥效用,治療兒童肌肉攣縮、肌張力高有明顯效果,很受患兒家長歡迎。
兒科的中醫特色在門診也有充分的體現,小兒推拿室、小兒灌腸室、小兒穴貼室分區管理,設有中醫基礎理論較深厚的專科護士進行辨證選穴治療,由于病人較多,需要提前預約,體現出中醫專科護士在臨床中醫特色治療中的重要性和自我價值的實現。另外心科的藥物罐、中藥定向透藥、耳穴壓豆、足浴推拿等,婦科的各種大小封包、氣壓肢體血液循環治療儀、盆底肌肉功能障礙治療儀,康復理療科的宮廷正骨手法,疼痛科的萬維注射止痛療法、弧刃針刀治療等都在傳統療法的基礎上有所創新和拓展,很值得我們借鑒學習。
二、注重學習型醫院建設,學術氣氛活躍,科間互動交流頻繁
在學習期間我們有幸參加了三次護理查房,查房時氣氛很活躍,每個護士都能針對病例說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不斷對護理問題及措施進行補充,我們也積極參與其中發表自己的看法,最深刻的體會就是通過這種學習形式不僅使大家對查房病例的相關知識有更全面的了解,還由于不同科室人員的參與,拓寬了思路,以輻射性思維思考解決疾病治療護理中的疑惑。我們還很幸運的被邀請參加了醫務部組織的“主任沙龍”,沙龍活動時間都安排在中午,由承辦科室提供午餐,在45分鐘內對本科室發展及專業、先進診療技術、管理經驗等進行介紹,我們這次參加的是周圍血管科承辦的主任沙龍,沙龍結束時科室全體成員一起給大家演唱了改編版的歌曲“春天里”,讓每個人在歡笑聲中對他們科室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我們覺得他們對“主任沙龍”的主題詮釋的很好:主任沙龍是展示科室發展和專業水平的良好平臺;是學術交流和科室管理經驗互動的真誠紐帶;是各個科室間業務協調配合、共謀發展的穩固橋梁;是挖掘中醫寶庫、傳承名醫經驗和治學之道的'有效途徑。制定嚴格簽到制度的各種業務學習,“西學中”培訓班,理論技能競賽等多種形式提升醫務人員整體業務素質,鍛造出一支業務精、服務優的精品團隊。
三、管理規范,以人為本
我們所到科室都有一個切身體會,那就是整潔安靜,窗明幾凈,病房管理規范,即使有病人加床也沒有鬧哄哄的感覺,護士基本不出病房,醫護配合、分工明確、細致、敬業、和諧,在保證療效的基礎上,中醫傳承觀念強,中醫治療項目形成解決問題的常規,注重健康教育,病人對各種治療護理依從性強,這都得益于科學的管理方法,不斷改進完善的工作流程,各項制度措施抓鐵有痕的落到了實處。
為方便病人,在門診和病房樓都設有自動售貨機,門診還設立了atm取款機,可以24小時服務,營養餐廳配餐送餐服務,點滴處體現出服務品質。通過短短幾天的“走學”經歷,開闊了眼界,轉變了理念,堅定了信心,提升了對中醫藥的認識,有些科室已經開始把學到的技術運用到了工作中。在回來后組織的座談中大家有一個共同的感受就是收獲很大,收獲了寶貴的經驗,真誠的友情,只是由于時間短、任務重,有些內涵還沒有系統學習,我們“走學團”相約爭取下次再有機會相聚“走學”,為我院的發展建設,為我們共同的中醫事業再添濃墨重彩的一筆!
中醫跟師心得體會 8
我是一名中醫大二在校生,一直以來我對中醫都有濃厚的愛好,尤其是學了兩年的專業課程,特殊想身臨其境的體驗中醫看病的全過程。
機會最終來了,經姑姑引薦,趁暑假假期,我懷揣著好奇心從xx來到xxxxx老師的診所學習。這是一次難得的機會,我抱著很大的勇氣與決心來到這里。在我的腦海里,跟診老師一般是鐵面無情,嚴肅冷漠的角色。恰恰相反,x老師是平易近人,幽默風趣的人,師母和爺爺奶奶都把我像家人一樣看待。在這里我就像是個孩子,有家的味道。雖然讀了兩年基礎理論知識,但對于老師有時候講的也是云里霧里,方劑學的300多首方子在學校背的累死要活覺得已經很了不起。而老師隨便講出一個沒聽過的方子,瞬間懵了,才覺得自己孤陋寡聞,才疏學淺。來了個病人如何望聞問切和辯證思路,理法方藥等等,老師還是熱情毫無保留的教我,漸漸地才覺得理論與臨床假如不結合,永恒只會紙上談兵,不會應用,才默默感激不枉此行。
老師經常講辨證論治,切不可以對癥下藥,而證才是指導遣方用藥的根本,所謂“有其證,用其方。”原來抓藥也是一門學問,首先得會識別稱桿,其次如何拿稱,藥物稱重,和分量,講究高效無誤。在其過程中,我還可以親眼熟悉中藥,這和教科書上照片還是有所區別,更加深刻的領悟中藥的.魅力,使我感受良多。
老師講了許多他行醫20多年的親身經歷告訴我,趁還年輕多讀經典和背誦方子,為以后臨床打下堅厚基礎。
中醫講究靈便變通,每病人的特點不一樣,因此盡管同一種病,也要因人而異,辨證施治。老師常說:“中醫是治病的人,而不是治人的病”。這就是中醫和西醫的差別,中醫從整體觀念出發,調和陰陽,扶正祛邪,以人為本,最終達到陰平陽秘。在我看來,中醫既奧秘,又科學。
中醫這條路要想走好,還得下苦功夫,任重而道遠,堅持到底,走好以后的每一步,以后一定把中醫理論知識學扎實,一步一個腳印,永恒保持一顆謙虛好學的心,努力做一個真正能幫患者解決痛苦的好中醫。
中醫跟師心得體會 9
學習中醫,正確掌握和運用中醫知識與技能,有一個最重要的前提就是要明醫理。醫理不明,縱然知道很多中醫學的知識,但使用起來可能會不得要領,甚至動手便錯。
中醫的醫理并不是一大套高深玄妙難以理解的專業術語,而是自然之道,就是人本來如此的、在這個地球上生存了千萬年來都沒更變過的那些生命規律。比如人總是要吃喝拉撒睡,這吃喝拉撒睡的規律或機制,也就是最基本的醫理。失眠、便秘、厭食、胃腸疾病等等,都是這個時代常見的問題,各種對治的藥品或保健品經常在各式的廣告中出現,似乎也能夠說明這些問題的普遍性和對治的乏效。我們如果不清楚這些問題出現的原因和機制,就不知道如何調節以幫助身體回歸到常態,也就無法斷絕出現問題的原因。原因沒有解決,只在業已出現的結果上大做文章,怎么能夠有效地解決問題呢?就像一邊在治理污染,一邊無視污染源的繼續活動一樣,其治理當然是乏效的。
并且這種無視根本的治理過程本身很可能也是一種污染方式,這樣的話,這種所謂的治理也只是治理者一廂情愿地自以為是罷了,對于被治理的對象而言,其實是在承受著更加深重的污染。很不幸的是,這種情況在現實中并不罕見,在醫療領域內可以說是時有發生,我們所能見到的輾轉求醫、久治乏效或病情反復的病人,大多都在不同程度上經歷了“治療”名譽的“污染”。
就像美國的一項研究所顯示的一樣:每年由于醫生誤診、用藥錯誤以及藥物不良反應和手術失誤造成的死亡人數達到了225400人。臨床醫療差錯已經成為美國第三大死亡原因,僅僅排在癌癥和心臟病之后。其中最重大的一類死亡原因是住院患者死于“藥物的有害、意外或不良作用”,而且發生在用藥劑量正常的情況下。盡管所使用的是經過嚴格審批的藥物,用藥的程序也是嚴格無誤的,但是每年仍然有10萬多患者死于這種藥物意外反應。這篇報告總結分析了39項研究工作后,發現大約有7%的住院患者,即每15個住院患者中就有1人曾經歷過嚴重的藥物不良反應,“需要住院,延長住院時間,導致永久性殘疾或死亡”。
在此類病例中,患者都是按照醫囑用藥的。上述數字并不包括那些給藥或用藥方式錯誤的受害者,也不包括“可能”屬于不良藥物反應的受害者,也不包括那些未能達到預期療效的用藥患者。換句話說,“每15個住院患者中就有1位患者經歷過不良藥物反應”還屬于非常保守的估計數字。
很顯然,臨床醫生進行的是“完全正確”的治療,但卻導致了至少每15個住院患者中就有1人曾經歷過嚴重的藥物不良反應,“需要住院,延長住院時間,導致永久性殘疾或死亡”,而且這種事情發生在被普遍認為醫療科技最為先進、現代醫學最為發達的美國。這說明了什么呢?如此的治療當然是在其醫學理論指導下進行的。那么,這樣的事實是不是足以提醒我們反思作為指導醫療的理論的重要性呢?
在當代,這樣的事實并不是只發生在美國,如果指導醫療的理論、觀念出現了偏差,類似的事件可以發生在任何方式的醫療活動中。所以中國有一句古語:“有病不治,常得中醫”,意思是有病時不要盲目地求治,只靠著自身的調整與修復機能,自己會康復過來,不過可能會康復得慢一點或辛苦一些,但也相當于一個中等水平的醫生在給治療了。言外之意是如果遇到了一個中等以下的醫生,那就不如不治了。可見我們學醫,最起碼要當個“中等”以上的'醫生。
很顯然,中等以上的醫生至少應當知道人體自身的功能及其機制,從而保護、幫助它而不是破壞、擾亂它。中等以下的醫生往往是那些驕傲無知地干擾破壞人體的人,就像《靈樞》所說的“下工絕氣危生”,等而下之的醫生更是時常會做出滅絕人體正氣,危害病人生機的事情。這并不一定是因為他們很壞,根本原因在于他們不明醫理。我們學習和運用中醫的人應該時刻謹慎地觀察自己是不是淪為下工之列,觀察的標準就是中醫的醫理。
一個好的醫生不僅在于他治好了多少病人,更在于他明了多少醫理。那么,中醫的醫理是什么呢?就是中醫對人體及人體生命規律的認識。我們學習中醫也就是要如實地了解一直以來能夠經得住時間和實踐檢驗的傳統中醫學對這些認識的描述,然后通過實踐來驗證我們的學習與理解是否正確。
中醫跟師心得體會 10
傳統中醫,很多人很奇怪,這是什么科室,一般醫院似乎好像都沒這個科室的。是的,好像只有在我們醫院才有。雖然省人是中醫院,但其實基本上已經西化了吧。為了保留,或者說是特色,或者說是應付檢查,設立了這么個科室,治療疾病時,保留中醫傳統特色,辨證論治。確實,在這里感受到了比在其他任何一個科室都要濃郁的中醫氛圍,也只有在這里有這種氛圍吧。這里的病人在治療上首選是中藥治療,不得不承認,主任開得方是在是好,很多西醫無法診斷的疾病,在這里都得到很好的解決。但也不得不否認,傳統病房給我感覺,像是個養老院,很多老人常年累月住在這里不肯走,有些是絕癥患者,在這里等待那個day......
這三周,真的是很好的休息了下,實在是太閑了,跟之前的科室打仗似的工作狀態比起來。我跟的這個帶教因為一些個人的原因這幾周
都沒有收病人,我就只好守著手上這兩三個少的可憐的病人。還好其他組的老師有收病人,可以學習學習。在這里,閑也有閑的好處,趕上專業認證的關口,N多的考試和培訓,正好趁這三周好好看書,充實了下理論基礎。其實我們一直在抱怨說考試太多,培訓太多,還讓不讓我們好好實習?其實仔細想一下,這樣也很好,理論知識的強化對上臨床的我們是很有必要的,此外,我們還有很多臨床技能方面的培訓,突然覺得自己能在這里實習,是多么幸運,不能再這么一次次的應付,應該認真對待!這個科室實習結束,就意味我要正式開始大內科的輪轉了。
后面的安排是呼吸內科,心內科,腎內科,內分泌科,過年,消化內科,神經內科,急診科。真正充實忙碌,真正要認真學習的時候來了,終于要來了。前兩天心內科的`病例討論,著實讓我著急了一把,對于那個討論的病例,我是如此的一頭霧水,太久沒看西內了,什么心梗、心絞痛,穩定型不穩定型,診斷鑒別診斷,評級等,居然一竅不通,真的真的覺得好難過,覺得自己要學習的東西真的還好多好多……一定要好好認真的血,不喜歡那種一無所知,不知所措的感覺。
好吧,接下來,收下心,認真實習。
中醫跟師心得體會 11
一、學中醫必須對中醫充滿自信
顏老常把用藥比喻為用兵,祖國醫學就像一個寶庫,里面有許多兵器,對付疾病有很多辦法,諸多疾病都有中醫的用武之地。顏老曾說過,年輕人要把中醫學好用好,就必須把中醫的思維一以貫之,在日常的診療工作中,多加實踐,才能提高療效。中醫的自信,來源于臨床療效,比如在2003年非典猖獗一時的時候,顏老等老一輩中醫學家就積極扛起中醫藥防非抗非的大旗,擬訂了針對該病傳變特點的治法方藥,善后處理,在縮短療程,改善預后等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有些病例,是單純依靠中醫藥治愈的。因此我們深深領會到,作為中醫事業的后學之輩,舍棄中醫的長處,就是舍本而求末。
二、臨床實踐中“一元論”的指導意義
顏老的學術講座,總是座無虛席,我們通過跟師,聽老師講解及研讀顏老專著,發現老師總是在很高的`高度來概括疾病的生理病理、治法方藥,換言之,力圖用“一元論”的思想以總括,在臨床上具有很重要的指導意義。在臨證中,也要求我們能用一元論的思想,對具體的病人作出病機的概括;所謂“一元論”,就是指一種高度的概括,把復雜的因素用一種能代表它們的因素來描述。
首先,在疾病的生理病理方面,顏老提出一個機理:氣血不和,百病乃生。氣血不和是臨床辨證的基礎,氣為百病之長,血為百病之胎,顏老提出疾病不論來自何方,均首先干擾氣血的正常生理功能,而使之紊亂,從氣血角度辨證可以把握疾病中的整體病機,通過疏通調和氣血就可調整臟腑功能活動,使其從病理狀態轉致正常生理狀態,從而達到治愈疾病的目的。這是顏老學術思想中的大綱,診治疾病中把握這個大綱,從氣血立論施治往往能抓住矛盾的關鍵所在。
其次,在治則上,提出一個治則:衡法治則。顏老首創的“衡法”治則實際是與病因病機當中的一元論一脈相承的,即疏其血氣,令其條達,是通過治氣療血來疏通臟腑血氣,使血液暢通,氣機升降有度,達到“衡”的目的,從而祛除各種致病因子。該法之中包含了八法的實質內涵,又不局限于八法之中,以此為指導,在臨床中總能取得良好效果。
三、強調脾統四臟,固本清源
中醫基礎理論教科書當中,闡述各臟腑之間,都存在著生克乘侮的關系,但是五臟六腑關系復雜,在治療過程中面面俱到,則不容易抓住重點,顏老突出脾統四臟對臨床有較大的指導意義。在具體診療中,顏老對“脾統四臟”的見解,有許多靈活運用,并不斷發展,如臨床上顏老喜同用蒼白二術來燥濕健脾,使濕去脾自健,脾健濕自化,在治療多種疑難病時加此二味,常可收到良好的臨床效果。
又如顏老在治療頸椎病難治性眩暈中,常加用葛根、黃芪補氣、升陽,這里注意抓住“脾主升清”的功能,以“升”求“降”,臨床上對頑固性眩暈每獲良效。而治療“胸痹”,主張重在心脾,蓋心主血而貫宗氣,故培補宗氣可使心脈充實而行全身,而“脾統四臟,脾有病,必波及之,四臟有病,亦必待養于脾,故脾氣充,四臟皆賴煦育,脾氣絕,四臟不能自生……凡治四臟者,安可不養脾哉”。臨床應用顏氏益心湯,用黃芪、黨參培補宗氣而養心脾,配丹參、赤芍、葛根、川芎,升發清氣,活血化瘀,降香、決明子以降泄濁氣,使清曠之區得以復原,療效頗佳。
中醫跟師心得體會 12
我們所到科室都有一個切身體會,那就是整潔安靜,窗明幾凈,病房管理規范,即使有病人加床也沒有鬧哄哄的感覺,護士基本不出病房,醫護配合、分工明確、細致、敬業、和諧,在保證療效的基礎上,中醫傳承觀念強,中醫治療項目形成解決問題的常規,注重健康教育,病人對各種治療護理依從性強,這都得益于科學的管理方法,不斷改進完善的工作流程,各項制度措施抓鐵有痕的`落到了實處。為方便病人,在門診和病房樓都設有自動售貨機,門診還設立了atm取款機,可以24小時服務,營養餐廳配餐送餐服務,點滴處體現出服務品質。通過短短幾天的“走學”經歷,開闊了眼界,轉變了理念,堅定了信心,提升了對中醫藥的認識,有些科室已經開始把學到的技術運用到了工作中。在回來后組織的座談中大家有一個共同的感受就是收獲很大,收獲了寶貴的經驗,真誠的友情,只是由于時間短、任務重,有些內涵還沒有系統學習,我們“走學團”相約爭取下次再有機會相聚“走學”,為我院的發展建設,為我們共同的中醫事業再添濃墨重彩的一筆!
研修期間,我們按照由公共管理、教育管理及人文素養三大知識模塊組成的課程體系,進行了強化學習。可以說,這期研修班起點高、模式新穎、效果良好。整個課程體系設計科學合理,既關注了當今公共管理和理論前沿,又關注了教育管理的工作實際,既有前瞻的視野,又有豐富的案例分析。雖然本期研修班只有短短的17天時間,但我覺得感觸很多,收獲也很大。下面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匯報一下個人的感受:
中醫跟師心得體會 13
我的老師李硯民主任是開封市中醫院風濕腎病科的主任,現已從事中醫事業30余年,在30余年的行醫生涯中,她從未離開過病人,從未離開臨床第一線,可謂名副其實的中醫臨床家。而我僅僅跟隨學習不足2年,在這短暫的時間里,李硯民老師不僅在技術方面給我以指導、更是教導我何為醫德。她認為“醫乃仁術”,“為醫者,應待患者如親人,至精至誠,讓飽受病痛的患者飲桔之甘泉,啖杏林之蜜果,擺脫困境,步入坦途。”
專攻疑難重癥是李硯民臨證的一大特點,經她治愈和挽救的重患究竟有多少,誰都很難數得清。
例如,一位久患心臟病的阿姨,在西醫院已經宣判無藥可醫,患者阿姨抱著一線希望找到李硯民主任,李硯民主任經過詳細的.檢查后,覺得這種疑難重癥治療很棘手,但一個醫生的責任感促使她一定要挽救這個病人。于是,她研究病情開出了第一個處方。以后根據病情變化,不斷調整藥方,并鼓勵病人堅定信心。服藥50多劑后,病人奇跡般地恢復了健康,可以正常生活。
又如一位脾腫大的患者,在多家醫院都沒有查找出病因,也是聽到病友介紹,找到了專看疑難雜癥的李硯民主任,在李硯民主任的詳細問診及檢查下,幫患者找到了病因——寄生蟲!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再如,從新西蘭乘飛機慕名而來的杰克貝蘭克,尻以代踵,脊以代頭,步履蹣跚。國內外多種療法幾乎用盡,這次他要找李硯民主任碰碰運氣,醫好他的腰痛病。神奇的中醫中藥使他站穩了腳,直起了腰,邁開了堅實的步子。回國后,興奮地用電報向他的恩人報喜:李硯民女士,萬分感謝您用神奇的醫術治好了我的腰痛病,一切感覺良好。雖然我已經61歲了,可是身體卻象16歲少年一樣充滿活力。
李硯民主任精通中醫內科、婦科、兒科,尤擅內科,對中醫腎病、心病、脾胃病、風濕病、溫熱病、消渴病等均有較深的造詣,臨床上獨具特色,經驗豐富,療效卓著。
李硯民主任不但繼承了前賢精湛的醫術,同時也繼承了中華民族優秀的醫德醫風,她以“大醫精誠”之訓,鑄成“救死扶傷”之心。她崇拜仲景論證之精辟,更佩服仲景“下以救貧賤之厄”之至誠。她雖已久負盛名,但毫無名醫架子。多年來,她廢寢忘食地工作,耐心地接待每一個就診者。一般來說,來請李硯民主任診病的人,大都為重患或疑難病。人們常常看到,下班時間已經過了很久,她還在為“號外號”的病人悉心看病,特別是對那些慕名遠道而來或一時掛不上號的農村病人,寧肯犧牲自己的休息,也要為他們診治。有的病人跟到家中,或截在路上,她都是和顏悅色地接待,安排時間為他們耐心診治,從不厭煩。對于一些來信、來電尋醫問藥的病人,她總是認真回復,或調劑藥方,或鼓勵病人增強信心。因此,許多患者不僅把她看作救病的醫生,還把她當成自己的朋友,精神的寄托,康復的希望。
李硯民主任作為開封市中醫院人,以其高超的醫術,堅韌不拔的科研作風,帶動了開封市中醫院的發展,慕名前來診治的患者眾多,并于20xx年成立了開封市中醫院風濕腎病科。李硯民主任扎實的中醫理論功底,精確的辨證論治,豐富的臨床經驗,使她練就了勝人一籌的醫療技術,有多少患了所謂“不治之癥”的病人,在她的精心治療下恢復了健康。她謙虛謹慎,從不滿足自己的成就,雖已患者眾多,仍手不離卷,孜孜以求。
中醫跟師心得體會 14
作為一名中醫學專業的本科生,在學習中醫理論知識的同時,我們還需要不斷地進行規培跟師實踐,以便更好地掌握醫術,更好地為人民服務。在這個過程中,我收獲了很多經驗和體會。下面,我將從五個方面背景、對比、獨立操作、實操以及反思與總結,詳細描述我的中醫規培跟師心得體會。
背景。
在一所醫學院中學習中醫,我們的教學內容大多還是理論知識。但僅僅停留在書本知識上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地提升自己的能力。這時,規培跟師便成了我們必不可少的一環。
對比。
相較于理論知識的學習,規培跟師實踐更具有操作性,此時我們需要面對各種疑難雜癥,需要全神貫注的認真分析,仔細觀察病人的'反應,再根據中醫經驗去做出相應的診斷和治療。這一點,與純粹的理論學習形成了鮮明對比。規培跟師實踐中還需要考慮現實市場對醫療技術的需求,需要更好地將自己的醫學技能家化,否則就無法在未來的工作中立足。
獨立操作。
規培跟師的最大特點就是獨立操作。在這一過程中,我們需要從頭到尾地負責一個病人的治療,包括診斷、治療和隨訪。這一過程的全過程都需要我們獨立完成,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要熟悉完整的操作流程,融合自己的理解與實踐技巧。
實操。
在規培跟師實踐中,僅有理論依然不夠,真正的醫學實踐還是在于實操。尤其是在疫情期間,隨著人們的健康意識的提高和環境的變化,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也在不斷變化,這也需要我們及時調整自己的治療手段和方法。在實操過程中,我們不僅需要注意手法的正確性,還需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畢竟患者們寄托著自己的信任和希望。同時,需要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調整治療方案,而不僅僅是按照書本上的標準執行操作。
反思與總結。
在規培跟師實踐后,我們還需要進行反思和總結,以此不斷提升自己的醫術。在治療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情況,都應當記錄下來,經過梳理和回顧,找到自己治療中的不足之處并加以改正。同時,也可以向其他的有經驗的中醫專家請教,尋求更加優秀的治療方案。總結自身經驗的過程可以讓我們在下一步的治療中更加從容自信,更加理智地面對復雜的醫療情況。
總之,中醫規培跟師實踐對于每一個中醫專業學生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它讓我們更加深入理解和掌握醫術,更好地為病人提供有效的治療。我們要始終保持謙虛和開放的最佳狀態,不斷培養獨立思考和創新的能力,以便更好地為人民群眾的健康事業做出自己的貢獻。無論是現在還是未來,這都是我們不斷前進的動力。
中醫跟師心得體會 15
隨著中醫藥學的日益興盛和發展,對中醫內科規培跟師的需求逐漸增加。規培跟師是指中醫藥專業畢業后進行繼續教育和實踐,以提高臨床能力和醫德醫風。本文將從五個方面闡述中醫內科規培跟師的心得體會,分別為培養科學精神、加強病證辨析、提高臨床技能、完善醫德醫風和強化自我修養。
一、培養科學精神。
中醫內科規培跟師的初衷是為了提高臨床能力。在每天的規培實踐中,我不斷強調科學、嚴謹的思維方式,嚴格遵循中醫內科規培的要求和標準。尤其是在病證辨析和處方思路上,必須貫徹以證居首、以辨為本的原則,做到科學、精準、細致地處理每一個病人的情況,以便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
二、加強病證辨析。
作為中醫內科規培跟師,必須具備深厚的中醫理論功底和病證辨析能力。要在繼承和發展傳統中醫學的基礎上,結合現代醫學知識,提高病證辨析的準確性和診斷的科學性。在規培實踐中,我經常利用網絡和醫療院所提供的各種專業書籍,查閱疾病的癥狀和診斷方法,有針對性地開展病證辨析。
三、提高臨床技能。
中醫內科規培跟師必須具備扎實的臨床技能,不斷開拓新療法和療效較好的治療方案。規培跟師的實習團隊和導師都會根據臨床狀況、病人訴求和病例種類等要素綜合分析,進行針對性的講解和指導,并提出治療建議和醫學思考方式,以便提高臨床效果和治愈率。
四、完善醫德醫風。
中醫內科規培跟師在實習過程中應該注意完善職業素養和醫德醫風。即使在最為困難和緊張的情況下,我們也要堅持患者至上、身體第一的原則,做到悉心照顧每一個病人的情況,耐心回答患者的疑問和擔憂,以便在醫患關系和信任方面建立良好的基礎。
五、強化自我修養。
中醫內科規培跟師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強化自我修養。在工作中,我們總是面對繁忙的臨床工作和生活壓力,對于自我修養要特別重視。可以適當休息和鍛煉,保持心理平衡、身體健康。因為良好的自我修養能夠對每天的工作和生活帶來積極的影響,使我們更加自信和穩定的.面對和處理各種事情。
總之,中醫內科規培跟師是一項綜合性的實踐活動,需要我們以更高的規范化和標準化的程序和體系來去處理和解決每個病人的問題,從而提高工作水準和專業素質。只有不斷總結和反思自己的工作實踐,從而提高臨床能力、增強職業修養,才能為更多的病人提供健康和福利的保障。
【中醫跟師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中醫跟師心得體會04-14
中醫跟師學習總結04-21
中醫跟師心得體會通用03-07
跟師的心得體會10-20
中醫心得體會03-14
小學教師跟師跟班培訓心得體會02-28
中醫史的心得體會09-05
學習中醫的心得體會12-27
學習中醫心得體會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