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讀后收獲心得體會(精選23篇)
我們有一些啟發后,通常就可以寫一篇心得體會將其記下來,這么做可以讓我們不斷思考不斷進步。那么問題來了,應該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史記》讀后收獲心得體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史記》讀后收獲心得體會 篇1
今天我讀了史記里的《垓下之戰》。
鴻門宴之后,項羽如愿以償的率兵新進,將秦國的土地燒成了連渣都沒有的一片廢墟。并封楚懷王為義帝。還將巴蜀給了劉邦。但是,項羽只把肥沃的土地給了與自己親近的將領,把那些貧瘠的連草都沒有的土地給了眾多諸侯,諸侯們一肚子怨氣。
沒過多久,劉邦叛變,率領著對項羽憤憤不平的英雄豪杰們準備廝殺項羽,項羽見大事不妙,帶著重兵急忙逃走。
劉邦、韓信、劉賈、彭越、英布漢軍約計與楚軍于垓下展開決戰。漢軍以韓信率軍居中,將軍孔熙為左軍將領、陳賀為右軍將領,劉邦率部跟進,將軍周勃斷后。韓信揮軍進攻失敗,引兵后退,命左、右大軍繼續攻擊。楚軍次次打敗仗,韓信再讓漢軍進行大反擊。楚軍大敗,退入壁壘堅守,被漢軍重重包圍。楚軍屢戰不勝,由于被斷了糧食,楚兵筋疲力盡、無精打采。韓信命漢軍士兵夜唱楚歌,致楚軍士兵開始還念家鄉,丟下手中的武器,軍心瓦解。項羽見楚軍大勢已去,乘夜率800騎兵突圍一直向南逃。劉邦讓灌嬰率5000騎兵馬不停蹄的日夜追擊,到了最后能堅持下來的只剩了一百余人,項羽迷路,被漢軍追至烏江,見大事不妙,拔起利刃自殺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對每個人都要公平對待,不能歧視任何人,否則后果不堪設想。
《史記》讀后收獲心得體會 篇2
史記是西漢時期司馬遷所作的,司馬遷(前145—?),字子長,我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夏陽龍門(今陜西韓城南)人。司馬遷所著《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魯迅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記》這本書記敘了上自黃帝下至漢武帝太初年間共計三千多年的歷史它的敘事簡明生動非常得吸引人。《史記》是歷史的“實錄”具有非常高的文學價值。它的文學價值表現在運用真實的歷史材料并且成功地塑造出眾多性格鮮明的人物。在人物塑造上司馬遷真正做到了將歷史、人物和主題統一起來這樣既寫活了歷史人物也栩栩如生看完了每一篇故事好像每個人物就出現在我的眼前,他還非常善于通過人物的言行舉止來完成對人物性格的刻畫。我覺得《史記》的語言真不愧后來被奉為“古文”的最高成就。
在《史記》這本書中使我印象最深的歷史故事是:《五張羊皮的故事》。這則故事主要講了:春秋戰國時候愛惜人才的秦穆公為了贖回聰明才干的百里奚用五張羊皮去跟楚人交換他最后秦穆公贖回了自己最喜歡的大臣百里奚。讀了這篇故事后我懂得了一個道理:凡事都要換一個角度去思考就像文中的秦穆公一樣他如果用重金去贖回百里奚的話楚人覺得秦穆公很看重他一定不會輕易交換。但是如果用五張羊皮去交換的話楚人必定會很輕視百里奚而同意交換。聰明的秦穆公就換了一個角度去思考問題最終如愿以償。我覺得我應該向秦穆公學習。
通過《史記》讓我更加深刻的了解中華民族淵源歷史,還學會了做人的道理,了解歷史人物的豐功偉績,懂得了一些歷史典故,知道了一些歷史事件發生的背景、過程以及對當時社會帶來的深刻歷史影響。
《史記》讀后收獲心得體會 篇3
《左傳》是在中國漢朝優秀的歷史學家、作家司馬遷盡心竭力、傾一生精力創作的我國古代第一部通史。它記述了上起三皇五帝,下到漢武帝階段中國三千年的歷史時間,包含政冶、國防、文化藝術等各個方面。在《左傳》五十多萬字的江河中,令我記憶能力刻骨銘心的便是司馬遷那令人悲痛而又令人同情的短故事。司馬遷是官府的史官,他寫《左傳》秉筆直書,文章公正,歷史事實可靠,不空講好聽話,不謊報蠢事。
他要敢斥責官府,把漢武帝劉徹的荒謬行為一一寫在左傳中,從而惹怒了漢武帝劉徹。那時,李陵進攻匈奴人,因勢單力薄,不得已潰不成軍,當上俘虜。漢武帝因此火冒三丈,眾大臣一個都害怕上前為李陵辯駁。只有司馬遷上前為李陵發言,他例出了好多個層面:第一,李陵攻打匈奴,援軍一拖再拖不上,才造成戰敗;第二,李陵投降匈奴,是為了更好地存儲整體實力,未來能夠更好地報效祖國。可漢武帝如何聽得進來,一氣之下,想講司馬遷懲處死刑。眾重臣爭相向漢武帝劉徹為司馬遷道歉,漢武帝劉徹才免了司馬遷的死緩,但還是將司馬遷改判為宮刑。
司馬遷遭到了這般奇恥大辱,好想一死了之。但他立刻清醒過來: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假如就是這樣去世了,并不是輕于鴻毛嗎?因此,他發奮圖強,忍受著精神和肢體上所承擔的痛楚,日夜不停地著作著《史記》。我看了《史記》后,對司馬遷的遭受倍感憐憫。他盡管遭受了這般大的污辱,但堅持不懈把《史記》寫完。我能學習培訓司馬遷那類鍥而不舍的精神,搞好每一件事情。
《史記》讀后收獲心得體會 篇4
八月中的一天,我和爸爸媽媽一起來到了山西雁門關,車行一路群山連綿,雖然綠色覆蓋,但和南方的山脈比起,總透著一股蒼涼。坐在車里,腦海中浮現的是《少年讀史記》中趙國名將李牧、漢高祖劉邦、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想到馬上就能看到這見證幾千年歷史的雁門關,心里很激動……
下了車,站在明月樓前,大路的兩邊一字排開楊家將和楊門女將,騎在馬上,個個英姿颯爽、威風凜凜。穿過明月樓是雁門寨,沿著斜坡往上走前面就是邊貿街,古時候這里是關外和關內物資交換的地方。走出邊貿街,從甕城穿過時,腳下的古道已經被磨的異常光滑,深深的車轍印仿佛在告訴我們這里曾經的車水馬龍。出了甕城,右手邊是關帝廟,而左手邊就是“地利門”。沿著一條小路往前,過了“關署”,就到了“天險門”,雄偉、震撼!站在“天險門”上,真有一種“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氣勢!城樓下有好幾孔窯洞,帝王洞、將軍洞、公主洞……歷代22位帝王、李牧、霍去病等22位大將以及漢昭君等5位出塞的公主都曾在此居住過。我們拾階而上,站在雁門關的城墻上,看著群山中綿延起伏的明長城、烽火臺,磅礴的氣勢令人嘆為觀止!作為萬里長城重要關口的雁門關,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這里留下了太多精忠報國、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了。話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當我站在這原先只在書上看見名字的古跡前,李牧大破匈奴,昭君回望關內、楊家將誓守邊關,保衛家園……一幕幕場景仿佛從書中騰空而起,浮現眼前……
一座“雁門關”,半部中國軍事史-——無數英烈勇士的鮮血鑄就了這漫漫雄關,今天處在“和平年代”的我們,更應銘記歷史,負重前行!
《史記》讀后收獲心得體會 篇5
毛主席愛讀《史記》,因為它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更因為它的作者——司馬遷有著豐富的社會實踐,能夠妥帖的安排史實。
司馬遷“南游江、淮,上會稽,探禹穴,規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嶧,乙困鄱薛彭城,過梁楚以歸”,走訪名山大川,拜訪鄉里老人,搜集了十分豐富的歷史資料。他敢于發表自己的看法,幾乎每篇史記后都有發表意見的“論贊”,哪怕身“在阘茸之中”還希望自己能“卯首舒眉,論列是非”。讀《史記》,不僅是讀其中的歷史故事,更是要在那一篇篇凝結著作者心血的“論贊”中感受司馬遷哪怕身受奇恥大辱還要為理想茍活的偉大精神。正如他自己所說: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圣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明代方孝孺曾評價《史記》“如決江河而注之海,不勞余力,順流直趨,終焉萬里;勢之所觸,裂山轉石,襄陵蕩壑,鼓之如雷霆,蒸之如煙云,登之如太空,攢之如綺縠,回旋曲折,抑揚噴伏,而不見艱難辛苦之態,必至于極而后止”。它氣勢磅礴,“拾遺補缺,成一家之言”,它“不虛美,不隱惡”。
都說“史不寫當代”,可身為推翻了秦朝的漢朝臣子,既肯定了秦朝的歷史意義,又批判了當朝皇帝劉徹迷信求仙的事實。不惜得罪統治者也要寫出真實的歷史。正因《史記》有這種突出的成就,才使它高標獨樹于我國史林。他是一顆不落的星辰,永遠照耀在歷史長河之上;它是不倒一棵樹,上面結滿了歷史的碩果;它是一座山,永遠矗立與世界文化之林!
《史記》讀后收獲心得體會 篇6
輕輕地翻開《史記》,歷史的年輪旋轉著重現于我的眼前,王侯將相的人生無比絢麗,吸引著人們的目光。然而紙上談兵的慘淡并沒有人去關注,宰予晝寢的故事也引不起別人的思考。
戰國時期,趙國大將趙奢曾以少勝多打敗入侵的秦軍,被趙惠文王提拔為少卿。他有一個兒子叫趙括,從小熟讀兵書,張口愛談軍事,別人往往說不過他。因此很驕傲,自以為天下無敵,然而趙奢卻很替他擔憂,認為他不過是紙上談兵,并且說將來趙國不用他為將罷,如果用他為將,他一定會使趙軍遭受失敗。果然,公元前259年,秦軍又來犯,趙軍在長平堅持抗敵。那時趙奢已經去世,廉頗負責指揮全軍,他年紀雖高,打仗仍然很有辦法,使得秦軍無法取勝。秦國知道長久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間計,派人到趙國散布“秦軍最害怕趙奢的兒子趙括”的話,趙王上當受騙,派趙括替代了廉頗。趙括自認為很會打仗,死搬兵書上的兵文。到長平后完全改變了廉頗的作戰方案。結果,40多萬趙軍被殲滅,他自己也被秦軍射死。
那么從認識論的原理來看,實踐決定認識,認識對實踐具有能動的反作用,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動力目的,實踐也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兵法是經過實踐而來的,是一種認識,認識需要經過實踐的檢驗。而且我們看問題要用發展的眼光,紙上談兵則用靜止的觀點看待問題,違背了發展觀,所以我們要想某件事情成為現實,不能只憑口頭言論,更重要的還是要加強實踐。
《史記》讀后收獲心得體會 篇7
在歷史的長河中,《史記》記載了一些豐富的歷史知識,開闊了我們的眼界,更加深入的了解了一些歷史知識,使我收獲不小啊!
《史記》是我國最早的紀傳體通史,這本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多字,此書也開創了紀傳體史書的形式,對后來了解歷朝歷代的歷史,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從秦始皇到唐朝這一段期間,是這本書的重點,在這里面我印象最深的是:李廣為將廉潔,常把皇上給自己的賞賜分給部下,與士兵同吃同飲。他做了四十多年的官,家里沒有多余的財務,即使皇上下令賞賜他也從不談購置家具的事情,深得官民的愛戴。李廣身材高大,臂長如猿,有射箭的天賦,他的子孫和同僚的子孫向李廣學習射箭的技術,但最后都不及李廣。李廣不善言辭,與人亦已射箭賭酒為樂,一生都以射箭為消遣。李廣愛兵如子,凡事都身先士卒。行軍打仗遇到缺水斷食之時,遇見水、食物的時候,士兵不全喝到水,他不近水邊;士兵不全部吃飽,他不嘗飯食。李廣對士兵寬緩不苛,這就使得士兵為他甘愿出死力。李廣射殺敵人時,要求自己箭無虛發,所以非在數十步之內不射,常常是箭一離弦,敵人應聲而亡,也由此多次被敵人圍射,射猛獸時也由于距離太近而幾次受傷,但李廣從不畏懼。
這么一位可敬的大將,在最后還是自盡了,哎,這真是可惜中的可惜啊!
看《史記》就仿佛在讀一本有趣的故事書。生動形象的歷史人物有聲有色的為你講述他們身上發生的有趣的故事,帶你進入他們的世界。讀《史記》就仿佛在和一個歷史學家面對面的談話,深深地被他那準確到位的語言所打動。在不知不覺中增長的必要的歷史知識,豐富了頭腦。
《史記》歷史中的寶書,可貴的史書!
《史記》讀后收獲心得體會 篇8
在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學寶庫中有這樣一本書,它記載著偉大祖國的復興,記載著中華民族艱辛的歷程,記載著從征討蚩尤到舜傳曉位,記載著本紀、世家、列傳。這本永不腐朽的經典就是司馬遷的《史記》,貫通祖國三千余年的輝煌歷史,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是一部經典之作。
《史記》是我國最早的紀傳體通史。這部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多字。此書也開創了紀傳體史書的形式,對后來歷朝歷代的正史,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我喜歡的英雄是項羽和勾踐: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川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三千越甲可吞吳,臥薪嘗膽。
我欣賞的刺客是專諸、聶政、還有荊軻等人,對君王赤膽忠心,一心為君。就像荊軻臨走時在易水河邊“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不復返。”的悲壯,更有那后來身中八劍卻仍然一心想著太子丹,這就是他們赤膽忠心的最好表現。
我印象最深的謀士是韓信,從小忍辱負重,念念不忘曾經幫助過自己的人。在他的第一場戰役里,就以成功告終。他的一生中有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背水一戰;四面楚歌等戰役,無一失敗。關于韓信的一生有一副極佳的對聯:“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婦人。”前半句講的是蕭何和韓信的故事,蕭何是韓信一生中的貴人,也可以說斷送了韓信的的一生,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后半句中的兩婦人,講的是漂母和呂后:漂母就是韓信小時候,給他一飯之恩的老婆婆,呂后就是劉邦的妻子,后來殺害了韓信……
《史記》,魯迅譽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是一本令我們每個中國人都應該細細閱讀的經典!是一本既生動有趣又能增長知識的值得一看的好書!
《史記》讀后收獲心得體會 篇9
《史記》這是一本豐富頭腦,補充知識的神奇的書。
《史記》是我國最早的紀傳體通史。這部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多字。此書也開創了紀傳體史書的形式,對后來歷朝歷代的正史,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史記》這部書偉大,它的作者更偉大。我們一定要讀他的《太史公自序》和《報任安書》。《太史公自序》當然很重要,因為只有讀這篇東西,你才能了解他的學術背景和創作過程,知道他有學識淵源、名師傳授,“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人生到老,所以文筆也到老。但我們千萬不要忽略,他還有一則《報任安書》。如果我們說《太史公自序》是司馬遷的“學術史”,那么《報任安書》就是他的“心靈史”。為什么呢?因為這是一篇“欲死不能”之人同“行將就死”之人的心靈對話,每句話都掏心窩子,里面浸透著生之熱戀和死之痛苦。
司馬遷筆下的人物個個栩栩如生,有著鮮明的個性,生動的語言,優美的文字讓讀者讀起來仿佛置身于一個個優美的意境中。隨著情節的起,我的心情也在為之而改變。喜著主人公的喜,憂著主人公的憂,感受著主人公的感受。輕松幽默的語言,緊張刺激的情節,仿佛把我帶到了那個遙遠的時代。
看《史記》就仿佛在讀一本有趣的故事書。生動形象的歷史人物有聲有色的為你講述他們身上發生的有趣的故事,帶領你進入他們的世界。
《史記》讀后收獲心得體會 篇10
自人類有意識以來,死亡一直是個歷久彌新的話題。因其超體驗的實質,造成了人類最原始的恐懼,也成了所有恐懼的終極指向。任何生命都只有一次,所以貪生怕死也自然成了人的本能與本性。值得一提的是,正是在明知必死的前提下,人類懷著對死亡的極度恐懼,強烈地追求永生,并為此做出不懈努力,從古至今都不曾停歇。因為理智知道永生是不可能實現的事情,于是自然就衍生出了不朽的理念。
古人對不朽有三個衡量標準,即“太上立德,其次立言,其次立功。”并很有把握地認為,只要做到了其中之一,就可以名垂青史,流芳百世。但是在變化莫測,無跡可尋的命運軌道上,這樣的標準顯然不能放之四海皆準,因著突如其來的命運降臨,歷史不斷演繹出了一幕幕生死抉擇的畫面。是擇生還是擇死?這一難住了哈姆雷特的選擇題也常常就擺在了人們的面前。而這一難題也由于不朽標準的存在,就使得無論是選擇生還是選擇死都不能單純地用勇敢或怯懦來劃定。面對生死抉擇,人們常常認為死能明志,生卻踐志。但是成敗與否更不能單憑這樣的標準來衡量。所以,當這樣的選擇出現在司馬遷面前時,他經過深思熟慮和無數次的自我思想抗爭之后艱難的選擇了比死還痛苦的生,并且最終提出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的生死觀念。這一觀念不僅為后人樹立起生命的價值尺度,同時也貫穿著整部《史記》的創作過程的始終。
擇生還是擇死。時至今日,我們依然能夠從鴻篇巨制的《史記》和激切感人的《報任安書》中感受到司馬遷在這個選擇上的煎熬。擇生意味著肉體的痛苦,人格的侮辱,靈魂的漂泊。而此時的擇死似乎看起來更加容易些,但一了白了地逃避之后,也就永遠喪失了永垂不朽的機會,成為了“輕于鴻毛”的死。此間的孰輕孰重不僅一次又一次的拷問著司馬遷飽受重創的心靈,與此同時,也無時無刻地向后人發出深刻的疑問。但最終慶幸的是,司馬遷還是選擇了艱難地生,中華民族因此才得以增添一部可以引以為自豪的歷史文學杰作,中華民族的早期歷史也因此有了大致可以確認的輪廓。我們可以認為,經此一役,司馬遷已經完全經受住了生與死輪回的考驗。因此他的生死觀不僅是靈與肉的不斷碰撞的結晶,也是維護人格尊嚴與追求永恒不朽的偉大結晶。
《史記》讀后收獲心得體會 篇11
《史記》是由司馬遷撰寫的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自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
《史記》記述了上自黃帝下至漢武帝年間約三千多年的歷史。全書分為十二本紀、十表、三十世家、七十列傳五大部分,共一百三十篇,五十多萬字。其中本紀主要記載帝王的言行政績;表是以表格的形式寫成的歷代帝王和諸侯國的簡要大事記;書是典章制度的專篇,內容涉及經濟、天文、歷法、水利、文化等重要領域;世家主要記載王侯封國的歷史變遷;列傳主要是人物專記,上自大臣大夫,下至某些領域的代表人物,均在傳中,還包括部分境內外少數民族的專篇。《史記》五大部分中以本記和列傳所占篇幅最大,是書中的主體,因此后世的世學家將這種世書編纂體裁為記傳體,這也是司馬遷在史學界的創舉。
史記讓我了解到了許多故事,如:為人們嘗百草的神農氏(炎帝)、平定天下大亂的軒轅氏(黃帝);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治水英雄大禹。還有春秋戰國時期的管仲射傷齊桓公,但還被齊桓公重用,完成了齊桓公當時的春秋霸業,這體現出了齊桓公的大度,才讓諸侯臣服他;廉頗與完璧歸趙的藺相如故事,藺相如在澠池相會上維護了趙惠文王的尊嚴,趙王讓他當了大官,他也知道廉頗嫉妒,但為了國家利益忍氣吞聲,最后竟讓廉頗主動負荊請罪。輔佐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的大將軍韓信在少年時因別人威脅,忍受了胯下之辱,也受過一位漂母的恩惠,當上大將軍后不忘報恩,送了那位漂母許多酒菜,還賞給她一千兩黃金。
看完《史記》就仿佛看了一步宏偉的歷史巨片,深深的被其中的人物所吸引了,也在不知不覺中也增長了必要的歷史知識,豐富了頭腦,不愧是被魯迅先生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不僅是一部史家著作,魯迅先生曾高度贊揚《史記》,這本書還能讓我們在提高古文閱讀能力的同時增加歷史知識。
《史記》讀后收獲心得體會 篇12
《史記》是漢朝司馬遷之作,它記載了上至皇帝下至漢武帝的三千多年歷史。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商紂王。
傳說,商紂王長得十分英俊,力氣也十分之大得到王位之后更是變本加厲的欺壓老百姓,還發明了炮烙等武器殘害無辜的人民們。
商紂王的皇宮更是奢華,盡管外面的人們十分貧苦,吃了上頓沒了下頓,衣著破爛不堪,紂王都不管,照樣吃喝玩樂,津津樂道,他把肉掛的像樹林一樣,稱作“肉林,”把酒倒在一個池子里,稱作“酒池,”他還把毒蛇毒蟲之類的東也放在一個池子里,只要有人對他不滿意,紂王便會把他丟進這個池子里,把他活活折磨死,真是殘忍至極,有時倉庫里的錢不夠,紂王竟派人去搶老百姓的錢……
《史記》這本書讓我們學到了一些道理,認識到了以前是個怎么樣的中國。
《史記》讀后收獲心得體會 篇13
記得很小的時候,家里有一套這樣的書《史記》,在父母的指導下,走馬觀花的看了一些,在我的印象里,那是多么枯燥而晦澀難懂的書啊。后來很長時間,我的目光都不敢碰觸它。直到有一天,我重新從書架上取下它。因為要查一個資料,我不得不又一次翻開,我的眼睛只在書上掃視了幾分鐘,就忽的發現,我已經被吸引住了。
首先它的真實性,客觀性。原來我所了解的大多都是通過看影視,小說等,在腦海里形成一個或好或壞的歷史人物,他們經過編者的再創造,加工,已經變得面目全非。比如秦始皇,之前他在影視里的一直是個暴君的形象,僅統治數年就滅亡。但是史記里,卻記敘了他的歷史功過,政治上有作為,有創新,同時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又采用了極端暴虐的刑法,這正是一個血肉豐滿的真實的人物。還有項羽,原以為,他就是一個魯莽,無智慧,有勇無謀的壯漢,但是,看了史記,才知道他也有善的一面,也有才華,所以才能聚人氣,成就霸業。雖然他最終失敗了,可是他的不屈不撓的氣節廣為后人傳頌。難怪后來的大詞人李清照說: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其次,史記的語言很有特色,線索條理。雖然記敘的是史事,人物繁雜,事件頻繁,但是脈絡清楚,關系分析得很清晰,緊湊。所以我看的時候,經常會急于知道后文而迫不及待的讀下去。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鴻門宴,它描寫的氣氛相當濃烈,人物的一言一行一顰一笑都刻畫得栩栩如生。
史記的另一特色是歷史人物之全面,不僅有帝王將相,還有政治家,軍事家,文人,學者,游俠,醫者等各類人物,他們各具特色,形象生動,性格鮮明突出,卻又不虛構虛夸,正因為如此,就更加吸引人去看。
但是,從文中也不難看出,作者是有情感傾向的,比如,他對帝王將相,基本是客觀敘事,而對下層勞動人民卻又透露出一種情感,有同情有贊揚,有肯定有表彰。如《陳涉世家》,陳涉本不是帝王將相,卻把他編入本記,為他立傳,這充分說明了作者的情感立場。而這種情感也會影響讀者,使讀者與人物命運相呼吸,產生共鳴。
《史記》的特色很多,讀的越多,越能發現它的價值。有人總結:以史為鑒,知千秋盛衰興替;前事不忘,明萬代是非得失。而魯迅先生評價它: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實在叫絕。
《史記》讀后收獲心得體會 篇14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是魯迅先生對《史記》的精妙評價。2000前多年前,司馬遷在肉體和心靈收到了巨大傷害后,忍辱含垢,寫下了《史記》這一部皇皇歷史巨著。
《史記》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到漢武帝元年共3000多年的歷史,記錄了大量的歷史名人與重大史實:從三皇五帝到秦皇漢武,有“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趙氏孤兒”、“商鞅變法”、“將相和”、“荊軻刺秦”、“秦始皇統一中國”、“劉邦建漢”……其中,“楚漢爭霸”這一段歷史最讓人驚心動魄、蕩氣回腸。這一段主要講述了楚王項羽和漢王劉邦爭天下的故事。其間,英雄豪杰輩出,如陳平、張良、蕭何、韓信等等,但最讓人扼腕嘆息、唏噓不已的非項羽莫屬了。
項羽這個人物十分復雜。在群雄逐鹿的秦末,背負國仇家恨的項羽立志圖秦,舉兵起義,志向高遠;巨鹿之戰中,他破釜沉舟,背水一戰,以少勝多,可謂武功蓋世,勇氣超人。正是這種志向、勇猛與霸氣使項羽逐鹿中原,問鼎咸陽,裂土封王,終于成就了一代霸王。但他身上也有致命的缺點:鴻門宴中,他優柔寡斷,婦人之仁,沒有聽從亞父范增的建議,錯失了殺掉劉備的最佳時機,養成后患。項羽攻破咸陽之后,思念故鄉想回去,說:“富貴不歸故鄉,就像是穿著錦繡衣裳在黑夜中行走,有誰能知道呢?”可見,項羽的虛榮心極強。韓生譏諷他:“人說楚國人像是獼猴戴了人的帽子,果真是這樣。”項羽聽后十分憤怒,把韓生扔進鍋里煮死,由此可見項羽心胸狹隘,殘暴無常。正是這些致命的缺點最終導致一世英雄終的悲劇命運——兵敗垓下,四面楚歌,最終自刎烏江!烏江渡口的那一道長劍血光,為項羽的悲劇命運劃上了一個令人遺撼的句號。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項羽連同他所處的那個金戈鐵馬的時代已經被歷史的'滾滾紅塵所湮沒了……但透過歷史的塵埃,我們仍可以借古懷今,以史明鑒。從項羽的身上,我學習到人生應該有高遠的目標和挑戰困難的勇氣。《論語》說過“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拿破侖也說過:“勇敢堅毅真正之才智乃剛毅之志向。”古往今來,但凡有大作為者必有大志向、大氣魄、大勇氣,古有秦始皇、項羽、劉邦……,今有康有為、梁啟超、周恩來……遠大的志向和無畏的勇氣引領他們的人生綻放出絢爛的光芒。
我們不僅要學習古人的優點,同時還要以史為鑒,不要重蹈前人的覆轍。如我們不要學習項羽的優柔寡斷,而應該有謀略,有主見,學會審時度勢,當機立斷;我們不應有虛榮心,好面子,而應該實事求是,腳踏實地,做真實的自己!我們更不應該心胸狹隘,動不動就發火,遷怒于人,而應該修養心性,寬和待人……
歷史是一面鏡子,《史記》這本書讓我懂得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值得我永遠珍藏!
《史記》讀后收獲心得體會 篇15
今年暑假,我讀了一本書。深紅色的封面上,寫著“史記”兩個大字,是那樣的入目三分,矯若驚龍,閃爍著歷史的光芒。翻開書,一股書香氣撲鼻而來。這書就是《史記》,“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本傳記體通史,撰寫一個個璀璨的人物,如足智多謀的藺相如,英勇無比的項羽,焚書坑儒的秦始皇……這多繁星般的人物,深深地烙在我的心上,揮之不去。其中,伊摯從孤兒變成丞相令我折服,荊軻刺秦王反被殺使我惋惜,伍子胥白了頭發也要復仇,就算會被殺死,讓我十分敬仰……就這樣,書里的人物個個特點鮮明,讓我難以忘懷。
《史記》中有一個故事讓我喜愛,那是伍子胥的故事,伍子胥一夜白頭,不斷她努力爬升,終于完成了自己的心愿,確實是“烈丈夫“所為,能為自己復仇,真厲害!
想到這兒,我的臉通紅通紅的,伍子胥能千辛萬苦地往上爬,努力的復仇,豁出自己的性命也要復仇,可是我呢?
記得8歲那年,我剛升入小學一年級,我就結識了位好朋友,和她聊著就聊到會什么才藝,她說:“我會騎自行車!”我想了想說:“我會的多著呢!”一回家,我就和爸爸媽媽說:“我要學騎自行車!”爸爸媽媽立馬答應了,“三輪車”立馬變成了“兩輪車”。一開始學車,媽媽在后面扶著,爸爸在旁邊看,我經常問:“媽媽還扶著?”爸爸會說:“我看著呢!放心,媽媽會扶著的。”我開心地騎了好久,又過了一會兒,我再問:“媽媽,還扶嗎?”爸爸不說話,我往后一看,呀!媽媽呢,媽媽突然昌了出來,嚇得我倒在了地上……我終于學會了騎自行車。
從這件事,我明白了:遇到任何困難,我們都要勇敢面對。我的分享完了,謝謝大家!
《史記》讀后收獲心得體會 篇16
韓信是著名的四大軍事奇才之一,兵家四圣之一,也是我比較敬佩的一位將軍。他的特點就是能屈能伸,善于打仗,為人忠誠。韓信幼年喪父母,靠釣魚掙錢,身背長劍。經常受一位漂婦的施舍,經歷了胯下之辱。后來韓信衣錦還鄉,報答漂婦。韓信面前,被羞辱過的惡霸跪著,韓信給他封了官。這一點可以看出韓信不斤斤計較,有遠見。但致命的是他的性格,韓信初出茅廬就敢跟相項羽提意見,殊不知項羽注重出身。韓信到漢營更是目中無人,這是最大的缺點。
廉頗,戰國四大名將之一,趙國軍事家,與藺相如發生矛盾,后來了解事實,于是負荊請罪。這個事例可以看出來廉頗知錯就改,身知大義。廉頗驍勇善戰,但又有勇無謀。廉頗犯了大錯,逃亡魏國,但自己仍然思戀趙國。趙悼襄王派臣前往魏國探望廉頗,廉頗十分興奮,“飯斗米,肉十斤”表示自己身體依舊硬朗,想在為魏國出力。這件事可以看出廉頗熱愛祖國,為國奉獻的性格特點。
“當一件事情變成天下大事之時,凡天下人都無法置身事外,不管他是否愿意”——張良
張良是秦末漢初劉邦杰出謀臣,是“漢出三杰”之一。劉邦與項羽兵力相差懸殊,但劉邦先攻破咸陽,于是項羽舉辦鴻門宴,打算暗中刺殺劉邦,但張良深謀遠慮,在鴻門宴上卑辭言和,憑借高超的語言技巧,讓劉邦虎口逃生。后來又協助劉邦贏得楚漢戰爭。顯然,張良有勇有謀,并非弱小書生,為人謙遜。但缺乏謀斷,思想固執。
《史記》讀后收獲心得體會 篇17
漢武帝是第一個用“罪已詔”進行自我批評的皇帝。武帝的晚年生活非常寂寞,失去了自己的長子,他后悔不已,開始反思自己的一生。想到他即位以來長年征戰,勞民傷財;輕信小人,力求長生;殺伐任性,亡涂無辜。于是下詔書。這份詔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帝王“罪己詔“他首開先河,知錯能改,愛憎分明讓我們一窺一代霸主復雜的內心世界。
我對漢武帝時期夢繞神牽,當看完有關他的那些故事時,心潮澎湃。我佩服武帝的才干;我痛恨小人江充的老奸巨滑;我氣憤武帝的武斷與固執;我同情太子的身不由己;我擔心太子的孩子無依無靠;我更是惋惜劉據的自刎身亡。漢武帝是一個多面性且富有爭議的皇帝,他聰明機智卻抵不過江充的句句讒言;他洞察秋毫卻看不見朝廷后宮的鉤心斗角;他文濤武略卻陷進別人栽贓誣陷的圈套。
正是他的偏聽偏信,導致了太子劉據的自殺,導致了抗匈名將衛青的長子長平侯身亡;導致了戰功卓越的公孫賀父子死于獄中,滿門抄斬;導致了他兩個女兒的雙雙死亡。一莊莊血案,這是哪一位“偉人”造就的呢?是江充,是江充這個卑鄙的小人。
《史記》讀后收獲心得體會 篇18
今天,我讀了《史記》中的《孫子吳起列傳》和《廉頗藺相如列傳》。讓我深切感受到這本書里的故事,都是沿著智賢名相們的人生軌跡,呈現他們治國安邦、運籌帷幄的人格魅力。他們的人生際遇、功過成敗甚至喜怒哀樂都給我們帶來許多啟發。
藺相如面對強秦毫無懼色,憑自己的機智讓和氏璧完璧歸趙,還在澠池之會上滅了秦王的威風,而對于廉頗卻是一再禮讓,不與其針鋒相對,使廉頗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而負荊請罪。這些都讓我明白,他們為了國家可以不顧生死,知錯就改,留下千古美名。難怪連司馬相如都對藺相如肅然起敬,改成跟藺相如一個名。想想自己,明明有不少壞習慣卻始終改不了,上課還經常說話,作業也不認真完成,這已經嚴重影響到自己的學習了,我得趕緊從這壞習的睡夢中醒來,追上同學們。
再看孫臏,僅僅調整了賽馬的出場順序,不僅贏得比賽的勝利,還贏得齊威王的青睞。從而告訴我們遇事還得多動腦筋,不需要多么復雜的算計,只要從大局出發進行微調,就能看到勝利的曙光。
歷史是人創造的,反過來歷史也可以改變人的命運。我想,他們靠著勤奮,靠著實干,在混亂的時代都可以抓住機會,成為建功立業的大英雄,名垂千古。那生在和平年代的我們,為什么不學習他們呢?
《史記》讀后收獲心得體會 篇19
《史記》記載了許多古代的名人名將:漢高祖劉邦,西楚霸王項羽,“烈丈夫”伍子胥,助秦稱霸的李斯,商人政客呂不韋,橫掃齊國的樂毅,以奇制勝的田單,“至圣先師”孔子,賢相管仲、晏子,枉死的彭越等等生動形象的人物,而且每個人都有描述他們各自的故事,使這本書更栩栩如生。讀起來,就好像回到了那一戰爭連連、動蕩不安的歷史場面,使我身臨其境。
《史記》最吸引我的人物是“烈丈夫”伍子胥。伍子胥是吳國的大臣,畢生都對吳王忠心耿耿,常向吳王獻良策,吳王也十分重用他,這就是吳國為什么多年來都國泰民安的原因了。可是好景不長,到了吳王夫差的時候,吳王居然聽信奸臣的讒言,不再重用伍子胥,還賜伍子胥寶劍,命他自殺。伍子胥死前,老淚縱橫,悲憤交加,他說:“我畢生都對吳國忠心耿耿,我獻良策,夫差反而覺得我煩悶,整天就顧著飲酒作樂,國家政事一點兒也不理,再這樣下去,吳國遲早會被鄰國越國吞噬啊!”說完便自刎而死。終于,果然不出伍子胥所料,過了不久,越王勾踐率領大軍攻打吳國,打敗吳軍,吳國滅亡。從中我體會到夫差沒有慧眼識人,把奸臣收入國家,那也算了,還要聽信他,把忠臣全殺光了,以導致吳國滅亡。我覺得,這簡直就是自取滅亡!
《史記》里記錄了許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大家可以平時讀一下這本書,除了了解我國古代的歷史,還可以知道中國的古代文化,一舉兩得!
《史記》讀后收獲心得體會 篇20
中華民族國學博大精深、歷史悠久,留給我們的卻是何等財富!
兒時記憶,剛學會說話時媽媽就教我學《弟子規》,《三字經》雖不懂什么意思,媽媽說我讀的還很認真,我一年年長大,就越來越喜歡讀國學,尤其對《史記》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史記》這本書是由我國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忍辱負重用心血寫成的。全面地記述了我國在這時期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的發展歷程,通過這本書,我看到了繁榮昌盛的唐朝、殘暴兇惡的秦始皇……
司馬遷在寫史記時,吃了不少的苦頭。原來,他為了一位將軍求情,得罪了漢武帝,入獄遭到酷刑,但是他為了父親遺愿,堅強的活了下來,完成了史記。
司馬遷筆下的人物個個栩栩如生,優美的語言,生動而又形象的把每一個鮮明的個性描述的此起彼伏。在《項羽本記》這一篇文章中,筆下的項羽氣宇軒昂,躊躇滿志,一心想要干成大事業,但項羽的性格目空一切,自以為是,戰略上的失誤,雖有大志但無謀,最終走投無路、烏江自刎的下場。項羽為什么會落此下場,在《項羽本記》一文中司馬遷生動傳神的描寫,項羽少年時學書學劍都不成,他卻總有自己的道理: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意思是說,讀書寫字只要能用來記姓名就行了,擊劍只能對付一個人,不值得學,要學會對付萬人的本領。他的一番話體現出了不懂得循序漸進,逐步積累自己的能力和實踐經驗,要使自己有足夠的能力來對付在作戰中所遇到的各種突發情況。見此情形,他的叔父又讓他學兵法,最終還是半途而廢。
但項羽的雄心大志也是很難得,在鉅鹿,面對秦軍,是他率領江東的子弟以少勝多,楚軍的吶喊響徹云霄,震懾諸侯,和秦軍展開生死決戰,殺死宋義,大破秦軍。那時起,他是楚人的驕傲。
面對危難,把死置之度外,不退縮終將成功,是項羽為人們所立的榜樣,項羽的缺點和優點在司馬遷的描述下是個非常鮮明的人物。
司馬遷把一個個耐人尋味的故事世世代代流傳下去,當我讀了這本偉大的史學巨著之后,使我更加了解歷史,讓我深深地體會到要想國家強大,自己強大,就在必須努力學習,有所作為,如果不付出艱辛,就不會有好成績!
《史記》讀后收獲心得體會 篇21
燈下讀《史記》,當讀到荊軻刺秦的故事時,不禁撫卷長思,感慨不已。
閉上雙眼,靜靜品味著這個千百年流傳久遠的故事,心潮澎湃,熱血烈烈。窗外,大風呼號,偶然夾雜低沉的雷聲。一道閃電劃進狹小的書屋,燈下的我,瞑目而坐,恍然間走向那遙遠的故事中……
天空布滿了厚厚的烏云,如同千噸巨鼎系在毫發之上,危懸在我的心頭;瑟瑟秋風,如同封存了千萬年的寒冰,令我手足冰涼。
我是荊軻,是此番前去刺秦的俠客,亦是拯救大燕國的勇士!
我雖非燕國的子民,卻胸懷著一顆報效燕國之心。如今,秦欲亡我大燕,置大燕于岌岌可危之地,大丈夫,豈能坐視不管!
我憤怒的心如同深埋在火山底滾燙的熔漿,帶著大燕子民的滿腔熱血,帶著他們的國仇家恨,帶著千萬戰死沙場的燕兵的英魂沖了出來,沖碎了懸掛在我心頭上的千噸巨鼎,融化了令我寒戰的萬年寒冰!
舞陽手持地圖卷,緊跟在我身后。我手捧著將軍樊於期頭顱的鐵函,心情低沉。樊將軍,你雖是秦國的叛將,卻是大燕的烈士,你為了此番刺秦的行動能夠成功,竟不惜拔劍自刎,你用你那沾滿了自己鮮血的利劍,宣告世人:你非貪生怕死怕死之輩!你用你的軀殼告訴我:人固有一死,或輕于鴻毛,或重于泰山!
身上穿戴著白色衣帽的太子丹等人前來為我送別,那白色的衣帽,在這蕭瑟秋景中,格外顯眼。我深知,此番無論成敗,定是有去無還,他們既是與我送別,亦是與我訣別……
在這烽火連天的歲月里,我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對我而言,生亦何歡,死亦何懼!
但,我也有著血肉,在這生命最后一程,我又何嘗無半點留戀之情?我昂首望了望天空,依舊烏云密布,仿佛同此時我的心情一般,壓抑而又惆悵……我感到空氣在凝固。
一曲筑音激越而起,方才密布的烏云漸漸被撥散開來,南飛的雁排成“人”字緩緩飛過。我的知音高漸離此時正在河岸旁為我送別。我含著淚,環視著四周為我送別的人,欲言又止。沉默了片刻,我忽然和著漸離的節拍,昂首挺胸,對著秦地的方向,引吭高歌: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唱罷,飽含在眼里多時的淚水奪眶而出,兩行熱淚順著臉頰滴在了燕國的這片土地上,前來為我送別的人也紛紛留下了眼淚,漸離更是痛哭失聲,甚至連兩岸的悲鳥也同我們一樣,對著古木,幽幽哀鳴……
渡過冰寒的易水,我同舞陽來到了河對岸。懷著一份留戀,我回首望了望:天是那么的藍,兩只欲南飛的孤雁在燕城上來回盤旋著,久久不肯離去。遠山如黛,遍地霜寒。送行的人群依依相隨,白衣如雪。筑音轉為低咽,悲壯而凄惻。
我同舞陽帶著行李,頭也不回地徑直朝秦地方向策馬奔去,為了這破損的大燕山河,我想:我們只有對強秦奮力一擊。我的生命即將如曇花一般,在秦庭短暫而又燦爛地綻放……
《史記》讀后收獲心得體會 篇22
二千多年前,一位文人遭受了莫大的屈辱,卻“不墜凌云之志”,以血作墨,以心靈為紙,完成了堪稱“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歷史巨作,這就是司馬遷的《史記》。
我初讀《史記》就因為它與其他史傳不同。作為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的《史記》,它記載了上起黃帝,下至漢武帝約二千多年的歷史。整部《史記》分表十篇,本紀十二,書八篇,世家三十,列傳七十,共130篇。縱觀《史記》洋洋灑灑五十三萬言,對人物刻畫,場景描寫,事件的記述,司馬遷都顯示出高超,多樣的文學技藝。《史記》不愧為二十四史之首。
還記得《史記》中的項羽嗎?英雄氣概的他讓多少人羨慕!從小就學習兵法的他為的就是長大后有所作為。項羽隨叔父南征北戰,既有破釜沉舟的豪氣,也有霸王別姬的柔情,是他的那份心高氣傲的心成就了他,同時也摧毀了他。他心里的苦也許只有他的馬才明白。項羽的勇氣我們應該學習,但項羽傲氣應該正確看待,不可盲目學習。盡管項羽戎馬一生,人生經歷了大起大落但也應該正確看待失敗。項羽烏江自刎的做法我并不贊同。俗話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正確對待失敗也是人生的必修課程——我讀到勇氣,領悟了失敗。
《史記》讀后收獲心得體會 篇23
《史記》約成書于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本來是沒有書名的,司馬遷完成這部巨著后曾給東方朔看過,東方朔非常欽佩,就在書上加了“太史公”三字。“太史”是司馬遷的官職,“公”是美稱,“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誰的著作而已。班固的《漢書?藝文志》在著錄這部書時,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后人則又簡化成“太史公記”、“太史公書”、“太史公傳”。《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一般稱為“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記”,也省稱“太史公”。從三國開始,“史記”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名。《史記》開創了政治、經濟、民族、文化等各種知識的綜合編纂方法,它是我國第一部規模宏大、貫通古今、內容廣博的百科全書式通史;還開創了我國史學家秉筆直書的治史傳統。
說到這本書一定要提的是書的作者司馬遷。寫這本史書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他是一位史官,所以自小司馬遷在耳濡目染下對歷史發生濃厚興趣。并且一旦遇到問題,司馬遷總會追根究底,直到完全弄清楚為止。如果書本上找不到答案,他便會求教他人或親自實地考察以辨真假。當司馬談患重病時,他緊緊握住兒子的手,再三叮嚀他繼承父業。因此司馬遷痛下決心要完成父親的遺志,編寫史記。后來,司馬遷不幸遭遇了宮刑,他克服了宮刑的恥辱,忍辱負重,繼續編寫《史記》,經過了整整16年的不懈努力,才終于完成《史記》這本傳世千年而被后人贊嘆不絕的名著。他的這種不屈不撓,堅持不懈的精神是我們學習的榜樣。近人梁啟超稱贊這部巨著是“千古之絕作”。魯迅譽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以個人榮辱看歷史,固然易生偏見,但司馬遷講歷史,卻能保持清醒客觀,即使是寫當代之事,即使是有切膚之痛,也能控制情緒,頂多在贊語中發點感慨,出乎人生,而入乎歷史,寫史和評史,絕不亂摻乎。他總是能保持一種客觀的態度去評判歷史。為大漢天子所不能容忍的韓信,司馬遷為他記轉;墻倒眾人推的李廣,司馬遷仍從正面為他寫下《李將軍列傳》。在他筆下,即使是“成者為王”的漢高祖也大有流氓氣,即使是“敗者為賊”的項羽也不失英雄相。就連當時的好戰分子,他也會說“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就連李斯這樣的“大壞蛋”,他也會描寫其臨死之際,父子相哭,遙想當年,牽黃犬,逐狡兔的天倫之樂。歷史上的哪些呼風喚雨的大人物,都被他請下神壇,還原成一個又一個和你我一樣的普通人。這種寫法當然得罪了不少人,以至于后來“仆誠已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補償前辱之責,雖萬被戮,豈有悔哉!”連太史公也不知所蹤。但太史公的這份客觀,這份執著,以及這部史書所飽含的“不虛美不隱惡”精神從我一翻開它,就深深吸引了我。在《史記》里,他介紹了智勇雙全的藺相如,立木取信的商鞅,巧言退兵的陳軫,少年有為的孟嘗君,錯失良才的魏惠王,貪利失地的楚懷王等等。
【《史記》讀后收獲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讀后感:史記04-20
《史記》讀后感04-11
《史記》讀后感12-31
史記的讀后感01-25
《史記》的讀后感05-30
史記讀后感05-29
史記的讀后感想07-05
史記 讀后感05-01
史記讀后感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