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銜接主要內容心得體會(精選6篇)
當在某些事情上我們有很深的體會時,往往會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能夠培養人思考的習慣。那么寫心得體會要注意的內容有什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幼小銜接主要內容心得體會(精選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幼小銜接主要內容心得體會1
幼小銜接問題,雖早已引起專家,教師的高度重視,并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和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從總體來看,還存在不少問題。
1、表面性
不少幼兒園的幼小銜接工作只停留在表面上。如:在幼兒園大班,課桌的擺放形式有所改變,課節時間延長,游戲時間、活動數量減少,有些最多組織幼兒到小學參觀一下或請小學生回園介紹一下小學生活。而兒童的適應能力,有意注意的持久性,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自制力等常常被忽略了。
2、片面性
幼小銜接工作往往出視片面性,重知識準備,輕能力培養,只關注兒童認識了多少字,會做多少算術題,不關心兒童的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及學習能力,不關注孩子獨立生活能力、交往能力、挫折的承受能力等;只關注兒童的生理健康,忽視了兒童的心理健康。
3、盲目超前性
有的幼兒園為了迎合家長,將小學部分學習內容提前教給幼兒,致使兒童在入學后出現這樣一種情況:入學初感到學習很輕松,出現上課不專心、做作業不認真等現象,形成了不良的學習態度和習慣;隨著學習內容的加深,難度的增加,“儲備知識”用完,又缺乏認真學習的習慣,這時就出現了適應困難,導致學習“沒后勁”等問題。
4、單向性
不少幼兒園把幼小銜接當作一項重要工作來做,積極開展幼兒入學前的準備工作,無論是在教學要求、內容、方法還是作息時間方面都主動向小學靠攏,而小學卻無動于衷,不主動與幼兒園接觸,也很少考慮初入學兒童的身心特點,形成銜接工作的單向性。事實證明,雙向準備才是解決幼小銜接問題的有效途徑。
5、突擊性
有的小學在招收新生時,進行所謂的摸底測驗,內容包括識字、計算等方面,并以此為依據決定是否接受新生入學或給新生編班。摸底測驗的成績也成為小學教師、幼兒家長衡量幼兒園教育、教學質量的標準。幼兒園則不得不在大班對幼兒進行相應的突擊訓練。
上述問題需要家長、幼兒園老師、小學教師在共同提高認識的基礎上共同解決,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孩子順利渡過人生的第一過渡期。
幼小銜接主要內容心得體會2
大班幼兒即將“畢業”,升學成為一名小學生。幼兒能能否很快地適應小學生活,完成階段性轉變,做好幼小銜接工作尤為關鍵。
幼小銜接,是幼兒園教育向小學教育模式轉變的過渡性階段,是小學教育的開始階段,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幼小銜接主要目的在于:一是讓幼兒非常自然、順利地適應小學學習生活;二是通過學習,培養幼兒的自主意識、自理能力、和生活能力。本學期,我們幼兒園大班成立了"幼小銜接"小組,并積極開展研討會,制定幼小銜接具體計劃,在家園共育的基礎上幼小聯手,實現幼兒向小學生順利過渡。
如何做好幼小銜接工作呢?我們主要采取以下幾個措施:
1、我園建立了合理的幼小銜接制度
我園積極鼓勵家長配合做好“幼小銜接”的準備工作,在家園共育的基礎上,采用多種形式讓家長了解幼小銜接進展情況,加強幼兒園與家長、家長與家長之間的溝通交流,為家長提供各種有價值的資料。
2、時間上與小學作息時間互相靠攏
按規定幼兒園大班集體活動時間是三十分鐘左右,以游戲的方式開展,注重動靜交替,注重幼兒活動參與;而小學上課時間規定是四十分鐘,與幼兒園相比,靜多動少,并且要求學生嚴格遵守課堂紀律。因此,對很多一年級小學生來講,這無疑是一場嚴峻的考驗,這時孩子對小學生活的美好向往可能會破滅,心里開始失望。為了緩解這種情況,幼兒園適當延長了集體活動時間,大班下學期集體活動時間安排在四十分鐘左右,課后并安排孩子10分鐘的自由活動時間,逐步使幼兒在心理、時間概念上做好準備。
3、培養幼兒的綜合素質
大班教師注重幼兒綜合素質的培養,如加強幼兒生活能力和動手能力的培養、語言和閱讀能力的培養、注意力的培養、心理素質和人格的培養以及團隊合作能力的培養等。
其次在大班后期還可以對幼兒進行專門的語言、數字訓練和指導,還可以組織大班年級的"坐姿、寫姿、握筆姿勢"的比賽,組織幼兒觀看有關錄像等。
4、培養幼兒的任務意識和責任感
為了培養幼兒的任務意識和責任感,孩子升入大班后,教師制訂了“今天我值日”計劃,給每位孩子安排了值日。現在,大班自然角每天由值日生負責澆水,有些孩子會粗心大意,忘記照料自然角,對此,教師采用“小紅花”的激勵形式,鼓勵幼兒自己完成自己的任務。對于整理玩具、圖書角、學習用品等事情,我們也很重視,鼓勵孩子認真仔細地完成,最后對認真完成任務的幼兒進行表揚、鼓勵。現在,大班幼兒的責任感明顯增強,完成任務由老師提醒變成幼兒間相互提醒或自己自覺完成。
總之,老師和家長要積極配合,增進交流,共同努力做好幼小銜接工作,共同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習慣,掌握豐富的知識和技能,使幼兒愿意上學,喜歡上學,同時又具有一定的克服困難的能力,順利成為一名優秀的小學生。
幼小銜接主要內容心得體會3
為了能更好地讓孩子適應小學的生活,作為家長,我們也是多方取經,與身邊家里有小學生的朋友多交流,了解小學生在學校的日常學習情況,同時結合自家孩子的情況,注重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和興趣,讓學習成為常態化,讓學習成為孩子的一部分,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第一,為孩子營造學習的環境,通過言傳身教,告訴孩子,學習并不是只有小孩子要做,爸爸媽媽也是要學習,學習是一件每個人都要做的事情,是一件持之以恒,一件終身受益的事情,我們作為父母也是在家多看書,陪孩子一起學習,通過良好的氛圍,將學習這件事情融入到孩子的日常中。同時,在平時的生活中,告訴孩子學習、吃飯、睡覺一樣,是我們每天必須要去做的一件事情,強化孩子學習的意識。
2、第二,讓孩子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在日常和孩子的交流中,通過孩子的興趣,找準切入點,讓孩子意識到學習對我們的生活有很大的幫助,比如說,識字以后,可以自己讀書,不需要爸爸媽媽有時間才能給他講故事,想看故事書,自己在家隨時可以看,讓孩子意識到通過學習他可以獲得很多東西,讓他更有動力去學習。當孩子意識到了學習的好處時,自然學習不會成為他的敵人,就會從被動你要他學,成為我想學,至少現在哆哆對于識字這件事情是沒有任何的抗拒,會經常主動問這個字怎么讀,因為他愛看書,想看書,就要識字,自然看的書多了,識字也就會更多,還會引以為豪的說爸爸媽媽的書上面的字他也認識。其實,這時候他已經意識到識字是很重要一件事情,因為只有不斷的多識字,他才能看更多的書。
3、第三,習慣的養成,這是最難做的一件事情,需要你和孩子一起為之努力的。因為人都有惰性,更不提一個五六歲的孩子,在玩具與書本之間,孩子肯定毫不猶豫的選擇前者,就像我們大人在手機與書本之間,大部分人會選擇手機一樣,因為畢竟書本是枯燥的。那么習慣的養成更顯的尤為重要,我們要通過習慣的養成來讓孩子更加自律,前提是你也要自律,這是我們家長必須明白的一件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何況是對自己的孩子呢。在這事情上,我也并沒有做的很好,尤其是在哆哆四歲多的時候,我就開始讓他學習一些文化知識,畢竟初為人母,自己也需要學習,在堅持和孩子學習溝通上,都沒有做的很好,尤其在學習過程中,對孩子的態度也不是很好,因為內心的焦急,總是看重孩子學習的結果,在無形中給孩子很大的壓力,后來也是在不斷的學習過程中,調整自己的心態,告訴自己學習是需要細水長流,不能急于一時,放平心態,學會享受和孩子一起學習的過程,陪孩子一起養成每天學習的習慣,讓你的陪伴幫助孩子渡過一個個枯燥難熬的前期學習階段,這個階段大約會持續一個月,當我們順利的渡過這個一個月,雖然孩子有時候也會有不愛學習的時候,但是學習已經成為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可或缺,對于要完成的學習任務不會有太多的抗拒。
4、第四,增加學習的趣味,學習的方式多種多樣,孩子的天性還是玩,我們可以增加學習的趣味性,通過和孩子的互動,讓孩子知道學習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讓孩子看到學習的多面性,激發孩子探索學習的奧秘。還拿識字為例,我會和哆哆玩識字比賽,看誰認識的字多,互換角色,我們雖然作為家長,但是在學習面前我們是平等的.,我會讓哆哆當提問人,我來回答,然后我故意答錯,然后他很有成就感的說他認識,讓孩子在這種小游戲中體會到學習給他帶來的小小“成功感”。
5、第五,不要吝嗇你的表揚,對于孩子的每一點進步,我們都可以具體的提出來,并適時的給予鼓勵,告訴他,他很優秀,不斷給孩子心理暗示,他可以做的好,他可以做的到,甚至可以做的更好。當然,如果表現的不好,自然就要批評,獎罰一定要分明,增加孩子的抗挫能力,畢竟上小學以后,面對學業的壓力,他們會來自于各方面的比較,突如其來的變化,孩子的心理不一定能及時的轉變,所以做好孩子的心理疏導才是最重要的事情,鼓勵和贊揚會讓孩子更加陽光,但是一定要告訴他做錯事是要承擔責任,樹立孩子正確的價值觀。
6、第六,做最充足的準備,在家的日常學習對于文化知識的儲備畢竟有限,7月份我們也為孩子報了幼小銜接班,幫助孩子從生理、心理、行為習慣等方面做好入學準備,以積極的心態迎接小學生活。除此以外,我們在孩子這三年的幼兒園學習生活中,根據孩子的興趣愛好,給孩子報過樂高,英語和跆拳道,經過1年多的學習,孩子無論在智力開發還是學習習慣養成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
總而言之,孩子的學習并不是孩子一個人的事情,需要我們父母陪同孩子一起,在孩子慢慢心理成熟后,自主學習才能實現,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一直堅定的陪伴孩子,在我們的陪伴中,也會告訴孩子學習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是我們一生都需要堅持做的一件事。
幼小銜接主要內容心得體會4
幼小銜接教育,光靠幼兒園是難以實現的,必須實行家園聯系,采取家園共育的措施。即幼兒園與家庭、教師與家長經常性的雙向溝通,相互配合,共同促進幼兒發展,家長的作用尤其不能忽視了。《綱要》中明確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
1、情感銜接——家園合作激發孩子對校園的向往之情
孩子在進入小學前,既有對小學生活的向往,為馬上成為小學生而感到興奮,同時也擔心上了小學后老師要求嚴、受拘束、有作業任務而產生恐懼畏難心理,家長和老師都要注意保護和放大兒童前一種心理,讓孩子在興奮與期待中開始小學生活。
此時,老師應指導家長細心體察孩子的情緒和心態,和孩子一道,以滿腔熱情來迎接他們的新生活。比如,家長一起帶著孩子去挑選孩子自己喜歡的書包及文具,故意用羨慕的口吻對孩子說:“寶貝長大了,真了不起,馬上就要成為一名小學生了。”讓孩子產生當小學生的光榮感、自豪感。再如,利用節假日或散步的機會,帶著孩子到校園轉一轉,熟悉熟悉環境,乘機誘導孩子:“這所學校多美麗,多干凈!這里的老師可有學問啦,他們教小朋友認字、數數、唱歌、跳舞、學知識。在這里讀書,你也會跟小哥哥、小姐姐一樣變得更加聰明、能干。”以此來培養孩子對學校的向往之情和渴望獲得知識的熱情。指導家長千萬不要隨便嚇唬孩子:“你再調皮,等上了學,讓老師好好整你!”等等,諸如此類的語言會使孩子未入學校就產生恐懼感,容易形成心理障礙。
2、作息銜接——家園協調適當改變孩子的作息制度
幼兒園和小學在作息時間上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如幼兒園的孩子每天早上入園的時間是很寬松的,一般在7:30—8:30之間;但到了小學,學生必須在規定時間到校;在教學時間的安排上,大班一次活動是在25—30分鐘左右,而到了小學每一節課的時間是45分鐘;在幼兒園一般都能保證充足的午睡時間,而到了小學可能就沒有午睡時間或只有短暫的午休。上面種種差異就必然形成許多不適應,我們認為幼兒園應與家庭相互溝通,在作息時間上做出適當的調整。
(1)規定幼兒來園時間,養成良好的生活規律。
為了使幼兒入學后能較快地適應小學生活節奏,在大班第二學期我園就對孩子來園時間作了調整,請家長配合務必讓孩子8:00前來園。在孩子來園時間的同時,教師引導他們對照活動室內鐘表的時間,在“來園時鐘”記錄單上做好記錄;評選出“遵守時間的小明星”通過活動的開展,孩子們逐漸形成了時間觀念。
(2)逐步減少睡眠時間,適應小學生活
針對很多一年級老師反映部分孩子一到下午精神就難以集中的現象,適當減少了孩子午睡時間,有2小時調整為1。5小時以適應小學生活。我們利用減下來的時間組織一些安靜的區域活動,如:棋類游戲、智力拼圖、搭積木、畫畫、做手工等一些操作性的游戲,讓孩子能集中注意力,認真的進行各類活動。
3、“意識”銜接——家園互動培養幼兒的任務意識和規則意識
幼兒心理學表明4—5歲的幼兒已經具備完成指定任務的能力,因此,在幼兒入園初期我們就有意識的在區域活動中培養幼兒的任務意識及規則意識,幼兒可采取自選的方式學會自己安排自己的活動,做活動的主人,了解活動與規則的關系。
我們還通過值日生安排小任務并設置情景的方法,讓幼兒完成各類任務,讓幼兒掌握完成任務的基本方法,記清小任務的要求,引導幼兒變被動完成為主動完成。同時還根據主題內容設計一些親子小任務,讓幼兒養成按時完成小任務的好習慣。剛升入大班的孩子沒有任務意識,時間觀念也是迷糊的。孩子常會把老師布置的任務忘記了,還說:“是爸爸忘給我做了。”現在,大班幼兒的責任感明顯增強,完成任務由老師提醒變成幼兒間相互提醒或自己自覺完成。還懂得了與同伴比較完成任務的情況好壞。另外在一日活動的各個環節中,我們積極利用環境以及各個活動的準備環節,讓幼兒養成遵守紀律的好習慣,如走路要靠右行,回答問題要舉手,別人發言不插嘴等等,慢慢地變練習為習慣。我們在設立學習內容時從幼兒感興趣的活動開始,逐漸延長活動時間,使幼兒注意的堅持性不斷提高,提高活動的堅持性以適應小學的生活。當然這一切都離不開家長的支持和配合。
4、習慣銜接——家園一致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幼兒生活學習有一半的時間是在家庭中度過的,尤其在親人的關心、愛護、指導、鼓勵、教育和共同活動的影響下得到發展。為了鞏固幼兒良好的學習習慣,我們指導家長在家庭教育中還可以開展以下一些活動:
(1)親子新聞快遞活動。
每天利用一點時間,請幼兒向家長講一個小新聞,并每次讓孩子按時看新聞,并堅持不懈。意圖在于引起幼兒對身邊事物的關注,培養其有意的觀察力、注意力和記憶力。也是從另一個角度為孩子入學后能主動按時地完成作業做準備。
(2)親子模擬作業活動。
讓孩子在指定的時間里完成一些小任務,如畫一幅畫,聽一個故事后復述故事的內容,寫幾行數字。在完成小任務的過程中,孩子慢慢地知道了一定要完成作業的道理和怎樣快速完成作業的方法(抓緊時間,集中注意力,不能隨便玩耍)。提高孩子完成作業的興趣和完成任務的意識。
5、行為銜接——家園共同進行安全意識教育,增強自我保護能力。
離開幼兒園,走進小學,孩子更多面對的是復雜的社會大環境,會遇到很多不安全因素。家長、老師就更應該教孩子很好地保護自己,例如告訴孩子,不隨便與陌生人說話,遇到困難如何求助等等。另外,還要教育他們懂得和遵守交通規則,注意自我安全。于是,幼兒園每周都會安排一次專門的安全教育活動,每次活動都有內容、目標、以及過程,平時的隨機教育就更不少。在指導家長時這方面的內容也不含糊。
幼小銜接主要內容心得體會5
進入大班,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是做好幼小銜接的一項最重要的工作。什么是“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其實就是一種相對固定的積極的態度和行為方式,幼小銜接工作就是幫助幼兒形成一種適應小學生活規律的行為模式。而這項工作要想取得良好的成效,需要的不僅僅是說教、檢查,最重要的是教師如何將其細化,具體的融入到幼兒的一日生活中,點滴積累、培養、逐步的形成、完成的。
1、關注生活細節促進培養幼兒的獨立、自立能力的培養。
幼兒園的教育是保教結合的,老師會對孩子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都給予細心的照顧。而升入小學后,在僅僅10分鐘的課間休息時間里,孩子們要完成喝水、小便、放松調節自己等多項內容,容易出現下課了先去玩,等到上課鈴聲響起的時候才會急急忙忙去廁所或是來不及喝水和上廁所就上下一節課的現象,久之對學習和生活都會造成不良的影響。所以,在做好幼小銜接工作的時候,這是不容忽視的一個重要方面。雖然大班的孩子們已基本形成了良好的常規習慣,但幼兒園里教師不間斷的提醒造成了孩子的依賴性,許多孩子如果沒有教師提醒的話,自己是想不起來該喝水還是入廁的,所以從本學期開始,我們的工作重點就不僅包括進一步提高孩子們的自我服務能力,更重要的是通過教師指導行為中細節的轉變來促進培養孩子自理、自立的意識。如:
(1)從最初的每次活動后都要求孩子們去小便、喝水改變為每次活動前詢問剛才是不是都去喝水和小便了,同時由生活班的老師負責監督飲水量、幼兒記錄喝水次數等來使孩子養成在活動間歇時間里首先做這些事情的習慣。
(2)在天氣預報的環節中,加入與昨天氣溫相比較的過程,讓孩子們感受溫度的升高與下降,討論應該增還是減衣服。同時,在戶外活動前,孩子們穿脫外衣的環節中逐步減少教師的幫助成分,教會孩子自己想辦法解決困難,如學習自己拉衣服拉鏈;對著鏡子系圍巾、戴帽子;當羽絨服太長、太厚系不好拉鏈的時候,兩個人一組互相幫助等,讓幼兒學會照顧自己,解決一些經常會遇到的小問題。
(3)提供自我服務工具,培養保持著裝整理的習慣。在生活區提供鏡子、梳子、發夾等,男孩子和短頭發的女孩子午睡后自己梳頭、進餐后看自己的臉是否清潔、外出前戴帽子圍巾等。而對于冬季里幼兒露肚皮的現象,我們由原來的多次提醒和幫忙改為要求幼兒隨時掖好衣褲,并請小朋友互相檢查督促,使孩子懂得注意自己的儀表和著裝,既是尊重別人,也對自己的身體健康有益。
2、調節說話方式提高幼兒的聽覺理解能力。
進入小學后,孩子容易出現的問題還包括由于聽不懂老師提出的要求,造成完成任務的自覺性差。分析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小學教師與幼兒園教師的講話方式不同;二是孩子不會傾聽,不能夠抓住老師說話的重點。而要解決這個問題,教師調節講話方式是關鍵。
(1)講話突出重點,忌羅嗦。
針對幼兒的年齡特點,我們幼兒園的教師在組織幼兒的活動時,都比較有耐心,會很細致的說明要求,有的時候還會形象化、具體化的加以說明,這對于幼兒園的孩子來說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對于大班教師來說,要控制自己的就是要避免羅嗦,不要怕孩子聽不明白而反復強調要求,如:在集體活動前,我們就會提出好多相關的要求,像玩具收好,手放好,別講話,眼睛看老師等,其實一句“請小朋友坐好”就可以表達所有的要求了。久之,形成了孩子們聽話時只聽老師不讓做什么而不明白老師到底讓做什么,行為的自覺性必然會降低。所以說:教師提出要求前一定要先理清思路,明確自己想達到一個什么樣的目的,然后用最直接簡潔的語言提出要求,使孩子能明白老師讓自己做什么、怎么做就可以了。也許一開始的時候幼兒會出現一些抓不住重點,無所適從的現象,但是,教師說話方式的改變一定會促進幼兒傾聽方式的改變,所以改變中的不適應和出現問題是很正常的,這是一個必要的過程,而我們要做的工作就包括把這個適應過程提前到幼兒園而不是推到幼兒升入小學以后。
(2)要求只講一遍,忌反復提醒。
留意到自己的說話方式,我又發現了一個工作中常會出現的問題,就是雖然在活動前強調了要求只說一遍,但是在活動的過程中卻由于擔心孩子們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而不斷的提醒孩子們注意這樣、注意那樣,結果孩子們會產生依賴性:我聽不清要求沒關系,反正老師一會兒還會說的。所以,在活動中我們還要學會管住自己的嘴巴,不反復提醒,使幼兒懂得老師提出要求的時候不認真聽所造成的后果是不容易彌補的,從而督促幼兒形成認真傾聽的好習慣。
(3)教師要及時采取與要求相對應的措施,忌虎頭蛇尾。
也許是由于幼兒園里工作的瑣碎,我們在日常工作中很喜歡隨口就提出一些要求來,也容易出現執行起來虎頭蛇尾的現象,這就造成部分孩子對老師提出的要求不以為然,得過且過的不良習慣。發現這個問題后,我就盡量少說一些不必要的要求,而對必要的要求提出后則一定堅持嚴格的執行,并針對幼兒的表現及時總結,采取相應的獎懲措施,一個要求就有一個結果,讓孩子知道老師提出的每一個要求都是非常重要并應該自覺、認真地去完成它。
3、 循序漸進的引導、培養幼兒的自律能力。
大班強調學前準備工作的重要性并不等于這項工作只局限于大班階段,其實,整個幼兒園的教育都是在為幼兒進入小學乃至一生的發展奠定基礎。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和自我意識的不斷完善,教師的指導重點也應該更多的傾向于幫助幼兒完成由他律到自律的過程。所以,我們的教育目標不是一成不變的,教師的引導也是循序漸進的,每當一個要求轉化為幼兒自覺的行為習慣后,教師就可以在這個基礎上提出新的要求,一切好的習慣都是這樣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如:從中班時期開始就有的值日生工作,原來是由教師每天插卡,在值日板上顯示出來并由教師每天提醒,后來變成值日生插卡家長督促提醒,現在是不需要提示,每個幼兒都記得自己哪天值日,該做些什么工作;而值日生的天氣預報也由原來的有人記就可以,到約定誰記錄再到現在全體值日生參與預報;幼兒記錄天氣預報的方式也由最初的繪畫記錄到符號記錄或是文字記錄再到現在一些幼兒不用記錄而直接憑記憶預報,關注天氣變化已成為幼兒生活當中的一部分。看起來每天都在重復的值日生工作,卻在這循環的重復之中悄悄的發生著變化:孩子們行為的動力由最初的教師推動逐漸進入到了幼兒自覺在集體中承擔一定義務和責任的階段。要促進這一轉變,教師必須善于從幼兒的現狀中發現問題,找到幫助孩子實現行為自律的突破點。
以做智力訓練為例:我們發現做題時有的孩子很認真,但是不得法,做起來很吃力,還有的孩子很聰明,但是不認真,常常由于馬虎出現問題。這里就包含了學習態度、思維方式和良好學習習慣的教育契機。于是,我們從最小的環節抓起:拿到智力訓練題第一件事——在第一頁的上方寫名字;接下來觀察每一道題,根據提示中的符號猜測題意;然后聽教師講解每題的要求,操作,最后自己檢查一遍,交上來。這是一個流程,在經歷了由教師提示到慢慢自覺完成的過程里,大部分的孩子都形成一個良好的答題習慣。但習慣不等于定式,實現自律還必須學會解決一些問題,如:我們發現在做題的過程中有的孩子遇到難題后會停滯不前,就教他們在遇到不會的問題時先放下,做后面會的題目,最后想這個問題,以免耽誤答題;有的孩子在檢查中發現問題后為了改正錯誤把卷面畫的亂七八糟很沮喪,我們就告訴孩子盡量想好再做,一旦發現錯誤后可在上面打個叉,在旁邊寫上新的答案等等。這些看似瑣碎的小事,卻對幼兒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度、習慣和意志品質都有著重要的影響。
4、 注重個體差異的不同教育方式、方法的訓練培養
有句話叫“細節決定成敗”,我們的教育目標要著眼于幼兒一生的發展,但在具體工作上則一定要落實在每一個細節中。學前教育準備工作所涵蓋的內容是非常廣泛的,而我們希望能夠通過教育、教學活動過程中的這些具體細節的訓練、培養和引導,來幫助孩子們積累起更多的生活、學習經驗,讓他們有足夠的能力和自信心去迎接展現在他們面前的越來越廣闊的世界!
幼小銜接主要內容心得體會6
我參加了鄞州區舉行的“幼小銜接”研討活動,在活動中,來自不同幼兒園和小學的老師為我們展示了五大領域教學活動,我們教師選擇自己想聆聽的領域進行聽課,然后進行各領域的研討活動,在研討中我們幼兒教師們紛紛提出了自己對幼小銜接中的困惑,小學教師也紛紛講述了希望幼兒園教師在幼小銜接中能對幼兒進行哪些方面能力的培養。孩子們從幼兒園生活進入小學,幼小銜接則是關鍵所在,通過今天的研討讓我了解到我們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對幼兒進行重點培養,這樣能讓幼兒能更好的去適應小學的生活。
一、培養幼兒規則意識,形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
通過日常生活活動,培養幼兒理解每個活動的規則,幫助幼兒掌握執行規則的能力,鼓勵幼兒在活動中發現規則,及沒有規則帶來的后果破壞圖書等)
二、培養幼兒的責任感
讓幼兒認識任務的含義,意識到成人信任你,才給你布置任務,培養幼兒樂意接受任務的意識,并且幫助他們在實踐中學習并掌握完成任務的本領。
三,培養獨立性和生活自理能力
入小學后,許多事情不能由父母代辦,而且要獨立完成老師布置的力所能及的學習、勞動等任務。給幼兒鍛煉的機會,讓他們獨立完成家長布置的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讓他們自己疊衣服,自己吃飯、穿衣,幫家長整理生活用品,收拾自己的教具、學具,整理書包等等。
四、培養幼兒大膽與人交往的能力
孩子入學后,進入新的大家庭,需要重新建立新的人際關系,接受新老師,結交新朋友。而能否很快融入新集體與老師同學和睦相處,則有賴于一定的與人交往的能力。因而我們特別注重培養幼兒的交往能力。例如:叫孩子學會謙虛、有禮貌,不與小朋友搶玩具,不大聲喧嘩,不與小伙伴搶玩具等等。這些事情看起來很小,但卻有利于創造出友好合作的氛圍,讓孩子成為一個樂于交往和善于交往的人。
五、進行安全意識教育,增強自我保護能力
離開幼兒園,走進小學,孩子更多面對的是復雜的社會大環境,會遇到很多不安全因素。我們教孩子如何很好地保護自己,例如告訴孩子,不隨便與陌生人說話,遇到困難如何求助等等。另外,還教育他們懂得和遵守交通規則,注意自身安全。
六、加強幼兒對環境的適應能力
為了消除幼兒入學后對環境的陌生感,帶領幼兒參觀小學,引導和激發幼兒對學校生活的向往和興趣。對教學做相應的調整,適當減少孩子活動、游戲的時間,讓孩子與小學生交流,觀察他們做作業的情況,從而激發孩子愛上小學的強烈愿望。這樣,從思想、習慣和認識技能上逐步過渡,孩子入學后,就比較容易適應學校環境。
本次活動為我們幼兒園教師和小學教師之間搭建了幼小銜接的對話平臺,讓我們了解了幼兒園與小學的教學方式區別,也認識到孩子在入小學前應該做哪些準備工作,真的是受益匪淺。
【幼小銜接主要內容心得體會(精選6篇)】相關文章:
疫情幼小銜接方案(精選9篇)05-26
雙向幼小銜接方案(精選10篇)05-26
幼兒幼小銜接方案(精選13篇)05-26
幼小銜接雙向銜接方案(通用7篇)05-26
幼小銜接講話稿05-07
大班下冊幼小銜接方案(精選10篇)05-26
小學教師幼小銜接方案(精選13篇)05-26
幼小雙向科學銜接方案(精選8篇)05-26
幼小雙向銜接方案(通用5篇)05-26
線上幼小銜接方案(通用6篇)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