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閱讀教學論文
從小學、初中、高中到大學乃至工作,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論文吧,論文是學術界進行成果交流的工具。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論文該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淺談閱讀教學論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向來是農村小學語文教學的一道門檻。由于有大部分農村家庭沒有意識到閱讀的重要性,缺乏對孩子的閱讀督促。另外,也因農村學校藏書有限,或形同虛設,造成學生閱讀面窄。因此,在新課標的推行下,給農村的語文教學帶來了極大的難度。那么,如何在新課標下指導農村孩子進行閱讀教學并養成習慣呢?下面就此淺談本人的幾點體會。
一、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新課程怎樣教》中講到:“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動機的內在起點,是培養探索精神的直接動力。”而在農村這塊“閱讀的沙漠”中崛起“閱讀的種子”并非易事。如何激勵學生對閱讀感興趣?我所采取的一些做法是:
1.教師范讀,感染學生,激發興趣
我慎重考慮到農村學生的識字程度、朗讀水平和學生對課文語言文字品賞能力差的弱點,我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的最有效的方法是范讀。則教師的有感情范讀就顯得十分重要了。只有教師自己進入了角色、動了感情,才可能使學生領會“文美”,才可能把學生引入意境,激發閱讀興趣。范讀時要求學生邊聽邊想,邊看邊畫,細心、正確聽出教師的語速、輕重緩急等,讓學生進入文章意境,從而營造了氣氛,激發了學生閱讀的興趣。例如在我教《第一場雪》一課時,通過有感情范讀描寫下雪后的句子,作者寫雪景時運用了動態描寫和靜態描寫的寫法,[即(靜態描寫):“好大的雪啊!山川、樹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層厚厚的雪,
萬里江山變成了粉妝玉砌的世界。落光了葉子的柳樹上,掛滿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銀條兒;冬夏常青的松樹和柏樹,堆滿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動態描寫):“一陣風吹來,樹枝輕輕地搖晃,銀條兒和雪球兒簌簌地落下來,玉屑似的雪末兒隨風飄揚,映著清晨的陽光,顯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突出了雪大和雪美的特點,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為理解課文做了鋪墊。整個過程使學生的間接興趣轉化為直接興趣,感受到語言的美,便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
2.熟讀成誦,興趣升華
“讀書百遍,其意自見”,可見閱讀就應讓學生獲得讀的成功體驗。所以在閱讀教學中,多層次、多渠道的朗讀能使人感受文中的景物美、思想美、情感美,又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如在教《桂林山水》時盡多讓學生在抓住漓江水的靜、清、綠,桂林山的奇、秀、險的與眾不同的特點,學生用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去讀,邊讀邊想象文中一幅幅生動美麗的畫面映入眼簾,感受到祖國山河的壯麗,使學生獲得了美的情感,興趣得到了升華。又如在教《廬山的云霧》一課時,我引導學生抓住“廬山的云霧千姿百態”、“廬山的云霧瞬息萬變”這兩大中心句,結合課文插圖有感情地朗讀,并在腦海中浮現出廬山云霧的千姿百態和瞬息萬變,讓學生感受到廬山云霧千姿百態的獨特形態美及云霧變化之快的動態美,使人如臨其境、如見其景,給學生留下了鮮明的、深刻的印象,從而大大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
此外,在閱讀教學過程中還應采用各種方式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以保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或以情設趣,或以疑激趣,或以電教媒體引趣等。
二、以讀為本
在新課標教學中,我們盡可能讓學生從閱讀中獲得樂趣、得到知識,才能更好地實現《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的目標。
1.以讀代解
《語文課程標準》里講到,朗讀是把文字作品轉化為有聲言語的閱讀活動,是眼、口、耳、腦并用的心智活動,是能發展學生思維、激發學生的情感,是最重要的`、最經常的閱讀訓練,是理解課文的重要方法。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把更多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讀中思考,讀中理解,讀中體會,讓學生通過讀書去解決自己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如有些教師在教學《宋慶齡和她的保姆》一課時講了“后來,李姐(保姆)身體不大好,宋慶齡不但不再讓她照顧自己,還用自己的薪金另請了一個小保姆,自己也盡可能地親自照顧李姐,噓寒問暖,端湯喂藥,讓她和自己一起在樓上吃飯,還讓李姐坐上座,自己在邊座相陪。李姐十分不安。”其中,作為國家的名譽主席,她為什么能這樣做?李姐為何感到十分不安?這時教師大可不必給學生做詳細、理性的分析,而應采用以讀代解的方法,讓學生通過反復閱讀,聯系上下文及預習中的人物簡介,便可悟出其中的意義,并真切地體會到宋慶齡和保姆之間的情誼。
2.以讀促“思”
我曾聽過一位教師在教《一夜的工作》中第2自然段時,他讓學生齊讀了一遍,就緊接著問:“這一自然段主要寫了什么?是圍繞哪些重要語句寫的?”此時,課堂間鴉雀無聲,很多同學一臉茫然,沒有一個學生舉手發言。于是,教師急了,便指名一位女同學站起來回答,結果還是無言以對。可看出該教師沒有考慮到學生讀書思考的重要性,沒給學生留出讀書待思的空間。學生不是電子計算機,不是一讀便知。如果是這樣,那學生還用得來上學嗎?因此,教師首先要明確:讀,是閱讀教學中的首要部分。不要只是表面上擺個教學的形式出現在課堂上,那樣會很難使學生走進文本,品詞析句,體會情感,揣摩表達,想象意境及讀出韻味。所以,在閱讀教學中要充分地、盡可能地讓學生自主地閱讀、思考、親身體驗學習的過程。只有充分給予學生閱讀的自由和思考空間,允許學生有自己的獨立見解,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他們各抒已見。同時,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閱讀,保護學生的個性,學生才會在閱讀中融入自己的知識和情感,才會閃現出思想的火花。他們才會在閱讀《一夜的工作》時質疑:那么高大的宮殿式的房子,為什么室內陳設那么簡單?在讀《我的戰友邱少云》時就會發問:邱少云為什么能耐得住烈火燒身呢?在讀《獄中聯歡》時才會納悶:“革命者們為什么敢在敵人的監獄中載歌載舞,而又不會遭到敵人的射殺?這樣的讀,才能真正讓農村學生逐步活躍于閱讀教學中,提高閱讀水平。
3.以讀悟“情”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且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特別是在農村小學的實際閱讀教學中要悟出文中的“情”,逐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必須要給學生留出充足的讀書時間。而且還要加以引導,加強語感因素,注意語感訓練。例如,在教《開國大典》一課時,我引導學生有感情地讀出群眾游行時的高呼“中國共產黨萬歲!”“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中華人民政府萬歲!”“毛主席萬歲!”及毛主席向群眾的高呼“人民萬歲!”“同志們萬歲!”由于學生讀出悟感,所以給人以極大的鼓舞,讓人感到場面的再現,心中無比興奮與激動。同時,還讀出了人民群眾對新中國、毛主席無比熱愛、崇敬的感情,與作者產生共鳴。這樣的讀既訓練了學生的語感,又滲透了高尚的人文因素,真切地體現了文中的“情”。
三、培養閱讀習慣
在新課標教學中,我們提倡“授人以漁”。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對學生提高閱讀興趣及閱讀能力無不有益。基于農村小學生的閱讀特點,更需要在每篇課文的教學中堅持不懈、科學的訓練,才能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學以致用。首先,要養成認真的閱讀態度。必須口到、眼到、心到,不要三心二意,這樣才有利于準確地從閱讀中獲取信息。第二,要養成動手的閱讀習慣。教師應要求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習慣地對重點詞句、不解之處,做上記號,再勤于動手去查閱工具書及向老師提問。在閱讀中“君子動口不動手”是難以提高自身的閱讀能力的。第三,養成邊讀邊想的習慣。讀書動口不動腦,則純屬“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便無法理解課文更談不上創新,也將失去了閱讀的意義。因此,在讀中應著力培養學生的讀思結合,不斷地去發現問題,在積極的思考中,盡可能地去解決問題。這才是課改中我們想要達到的目的。
只要通過對學生閱讀興趣、以讀為本、閱讀習慣的緊密結合去培養,從農村學生閱讀的角度說,定會扭轉、刷新學生的閱讀觀念,更好地提高其閱讀能力。
【淺談閱讀教學論文】相關文章:
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論文05-02
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論文05-08
淺談初中閱讀教學的目標層次論文04-11
淺談小學生閱讀教學論文01-21
淺談閱讀教學課堂的創新論文07-05
淺談閱讀教學中的朗讀訓練的論文07-05
淺談加強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論文04-30
淺談閱讀教學中的情感滲透論文05-08
淺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論文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