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新課程培訓心得體會范文(精選8篇)
當我們受到啟發,對學習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常常可以將它們寫成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可以不斷更新自己的想法。你想好怎么寫心得體會了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22新課程培訓心得體會范文(精選8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新課程培訓心得體會1
此次新課程培訓以網上學習(歷時約3個月)和集中學習(兩天)共同進行,對于我們剛剛踏入教師崗位的年輕教師來說是通過學習其他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技巧的一個途徑,為我們新教師提供了很好的學習平臺。
今年2月初,打開了重慶市20xx年度高中新教師培訓遠程研修階段的網站,并開始學習相關課程,有高中地理新課程創新教學設計、教師課堂教學能力的培養與訓練、教育的藝術——怎樣做個好老師、新課程學習方法指導——高中地理等等。特別是在教育的藝術這塊,是由裴純禮教授主講的,讓我深深的感受到:只滿足于教好書,只是一個“教書匠”;好的老師應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應與學生做心靈的溝通,應成為學生心靈可以信賴的港灣;好的教師應努力自覺提高教師專業能力,尤其是教育技術與信息技術能力。所以作為新教師的我們更要不斷地學習,取得最快的進步。
我們是在5月5日和6日在重慶是教育學院進行的集中培訓,我們地理組主要是由張文革老師、劉鋒老師和盧中華老師主講的高中新課程改革實踐反思和名師經驗交流以及新課程標準解讀和教材分析與教學方法研究。在此次的培訓中,通過三位專家老師的分析,讓我明白新課程是在舊課程的基礎上,對舊課程的改革。地理新教材中,增添了許多探索活動、閱讀材料、案例分析等內容。對于一名教師,要想教給學生一碗水,自己必須成為源源不斷的自來水。并且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我們應當要握知識的深度與廣度,要因材施教等等。
通過新課程培訓,我認為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1、以學生發展為本。
2、尊重學生,還學生自由,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3、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教學過程。
4、強化交流合作,倡導開放的教學活動方式。
經過一段時間遠程新課程培訓,我深深的認識到,當今時代,擁有知識量的多少,不再是用來來衡量一個人素質高低的唯一尺度,而關鍵是創新能力的提高。發展和創新是新時代教育的主題,新課程改革,無論是改革課程結構,還是樹立新的課程理念,也不管是改革教學目標,還是改革教學方法,其最終目的都在于改變學生現有的學習狀況。新課程培訓活動為每一位教師的進步成長提供了保障,通過培訓學習,本人受益匪淺,下面就從“新課程,學生要有什么樣的學習意識”這一問題來談談我的體會。
一、新課程改革有助于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此次課程改革首先是一場教育思想的變革,課程改革同時也需要一批有正確教育思想、改革意識和專業化知識的教師來執行。所以在課程改革中,既要擺脫傳統教育的束縛,又要避免一味的課堂形式上的創新,要時刻把握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和發展方向,牢記教育過程的不可逆性,肩負歷史責任感。為此,我認為教師應樹立以下幾種意識:
1、學習意識:加強理論學習,關注新課程改革的發展動向、經驗與誤區;
2、學生意識: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
3、專業意識:既要抓緊時間提高本學科專業知識,又要豐富其他學科專業知識,如心理學、課程論、探究教學方法論等知識,特別是樹立終身學習習慣;
4、過程意識: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關注知識的有效形成過程,而不是結論,還知識原有生命力,關注過程中學生學習方法的養成和評價;
5、研究意識:熟練掌握探究教學模式,引領學生進行有效探究;
6、困難意識:課程改革不是一帆風順的,改革初期教師都普遍歡迎,躊躇滿志,一旦實施,將會面臨巨大困難與困惑,教師應做好一定的心理準備;
7、開放意識:教學中要不斷引入新觀點、新知識、新方法,注重學科知識間的橫向聯系,以開放教學培養開放學生;
8、社會意識:此次課程改革采用模塊教學,弱化知識結構,體現知識的社會意義,所以教學中,要樹立社會意識,挖掘生產生活中的化學知識來教學。
二、新課程改革有助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傳統教學過于關注的知識體系,看重學生的學習成績,教師教學過分依賴系統講授和題海訓練,學生的學習過分依賴死記硬背和強化訓練,從而形成了“聽著學科學,坐著看科學,紙上算科學,脫離社會想科學”的局面,這都是我們平時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傳統教學有其長處,但也存在許多不足,傳統教學有利于短時期內知識體系的傳授,但不定都是知識的建構,不利于學生可持續發展,許多知識的探究過程以及實驗驗證經常被結論、定理和考綱不要求所代替,長此以往,學生哪有學習興趣、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新課程倡導“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的核心理念,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如引入模塊選修機制,讓學生自主學習,關注學生個性發展,在注重知識與技能學習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科學素養的養成,建立健全學生完美人格。個性化選課,學分制管理,豐富多彩的探究活動,密切聯系生活的學科知識,這些都將使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學生也必將更加發揮其學習的主動性、能動性和獨立性,從而使學生熱愛科學、應用科學、探究科學、親近科學。
三、密切注意課程改革試驗中存在的誤區。
新課程馬上就要來了,有些人歡呼雀躍,展望憧憬美好的未來,有些人還在疑惑觀望,消極迷茫。的確,新課程改革是美好的,但不是萬能的,如果沒有先進的教育理論和專業化知識支持,新課程改革也將會“穿新鞋走老路”,走形式上的過場,在教學中,我們要避免走進課程改革的一些誤區,在理論培訓中,培訓給我們許多啟示,例如:
1、合作學習不是小組討論
師生之間是民主、平等的關系,但教師不應失去教學主導作用,不要把課堂變成“小組合作秀”。合作學習是尊重學生認知規律,有一定目標,達到某種效果(如學習目標,科學方法、團隊意識、競爭意識等)的學習方式,討論不是漫無目的、漫無時間、漫無探究欲望的討論。
2、自主學習不等于自學
新課程體現自主學習理念,但絕不是學生想到哪,教師就講到哪,學生想學什么,教師就教什么,教師沒有主見。自主學習是由學生決定為什么學、如何學、何時學、學什么、在哪里學、和誰一起學,不能等同于自學。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諸如這樣思辯性的觀點還有許多,如:課堂不等于課件展示會,探究活動不等“滿漢全席”宴,問題意識不等于提問,對話不等于問答,教學有效性不等于立竿見影等等,這些觀點都有利于我們提高認識,避免走進課改誤區,使課程改革落到實處。
四、對新課程的幾點困惑
1、課程改革會不會半途走樣?
2、考試評價能否作相應改革?
3、教師需要怎樣的專業支持?
再次,感謝各位專家老師和班主任及輔導老師對我們的細心培訓!
總而言之,新課程改革對教師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們只有作好充分的準備,努力更新觀念,認真研讀課程標準、運用課程標準貫徹教學過程,進行精心地設計,才會在教學中使學生真正地動起來,才會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張揚,“一切為了學生”的目標也才能真正得以實現作為新時代的教師,還要響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提高信息技能與學科教學有機結合的能力,增強對課程的綜合能力和具備課程開發的能力,盡快提高自己的教學素質,以適應時代的需要,推動新一輪課程改革的順利進行和全面推廣,做一名合格的新時代教師。
新課程培訓心得體會2
經過培訓學習,使我清楚地認識到高中數學新課程資料的增減與知識的分布;怎樣把握知識的深度與廣度,即專家們所提醒的在對學生講解時應當把握的尺度;新的課程標準所提出的要求。使我不僅僅要從思想上認識到高中數學新課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且也要從自身的知識儲備上為高中數學新課程改革作好充分的準備。
一、要能發揮學生主體性和進取性:
應對新課程,教師應確定更高層次的教學目標。對于教學課而言,不能光是知識的傳授,而是包括知識與技能、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等幾個方面。那種追求“能夠教好一節課”或“教出了幾個能考高分的學生”為目的的教學已經不貼合課改精神了。教會學生知識,教給學生方法,教給學生獨立和生存的本事應成為所有教師的職業追求。
在新課程下,教師應當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激發學生的學習進取性、創造性,為學生供給從事活動的機會,構建開展研究的平臺,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靈活使用挖掘教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現有水平,在認真領會教材編寫意圖的同時,學會靈活、能動地運用教材,根據學生實際進行必要的增刪、調整,這樣才能從“有限”的教材中無限延伸。
二、追求形式和效果統一的課堂:
對于課堂教學,首先問題情境必須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活動資料必須與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同步;其次要讓學生有一個獨立思考的過程,讓他們帶著自我的觀點去充分地討論研究,發現自我的不足,構建完整全面的知識體系;還有對不一樣層次的學生要有不一樣的要求,允許學生有不一樣的方法和觀點,讓學生在交流、探究、比較的過程中將知。
課程改革為我們帶來了新的教學理念,為學生發展供給了更廣闊的空間,我認為,凡是學生能夠探索出來的,教師決不替代,凡是學生能夠獨立發現的,絕不暗示,讓學生從生活、活動、思索、合作交流中學習,盡可能多給一點思考的時間,多給一點活動的空間,多給學生一點表現自我的機會,讓學生多一點活動的空間,多給學生一點表現自我的機會,讓學生多一點創造的信心,多一點成功的體驗。
總之,21世紀的教育對教師的素質要求是越來越高。數學教師除了在新形勢、新環境下要注意研究學生的學習特點及規律外,還應更深入進行體育教學實踐,不斷自我發展,自我完善,才能成為實施創新教育需要的具有高素質的重新型的教師。
新課程培訓心得體會3
當今世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教育也不斷地改革更新,數學教學目標,也正發生著時代性的變化。在注重學生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同時,更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本事、關注對數學的情感與態度,關注學生的發展。使數學教學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一樣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一樣的發展”。就此,在新課程實驗中談點體會:
一、設置問題情境化
新課程實驗教材注重了兒童心理學,一年級學生從無知好動的幼兒轉變為小學生,對任何事物的興趣不能具有持久性,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盲目性和隨意性,注意力易于分散。新教材中經過設置問題情境,讓學生從中去發現新的數學知識與方法,構成個體認識,在發現新知識的同時,不知不覺地進入數學學習世界。如:第一冊教材中所創設的情境具有直觀、想象、猜測的特點,是現實生活中的真實情境再現,把一些抽象的數學問題真實、趣味地展現出來,異常易于誘導學生的求知欲望,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認知活動,使學生在進取的情感中自主地、能動地探索、發現新的方法,實現數學的再創造。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注重創設情境,依托情境,在情境中讓學生學習數學、發展數學、體驗數學的價值。
如:教學“0”的初步認識時,我先創設全班同學吹泡泡,學生邊吹邊數、教室里充滿了五顏六色的泡泡,一會兒泡泡沒有啦,這時我抓住時機,誰能講一講你吹了幾個泡泡此刻有幾個泡泡全破了、沒有了;沒有用什么數表示這就是我們今日要探究的知識。從而揭示課題,緊之后再創設“小貓釣魚”的故事情境;讓學生數一數第一只、第二只、第三只、第四只小貓各釣幾條魚當學生講第四只貓沒有釣著時用什么數表示用“0”表示,充分讓學生體會把問題情境故事化;讓學生從中體會到學數學的樂趣,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也增強了學習數學的信心。
二、學習資料生活化
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滿數學。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充滿著許多數學知識,在教學時融入生活中的數學,能使學生對數學感到不陌生,化枯燥的學習為生動理解,進而使他們感到生活與數學密切相關的道理,感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發現數學的熱望。一年級教材,借助于學生的生活經驗,把數學課題用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貼近于他們實際生活的素材來代替,如:學習得數是“10”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用“分蘋果”,學習得數為“0”的減法用“小貓吃魚”,學習“5”以內的減法用“摘果子”,認識時間用“小明的一天”等一些趣味的課題表示,使學生學習既不陌生,又不枯燥,體現了教學資料的生活化,增加了教學的實效性。
三、學習方式活動化
活動是學生所喜歡的學習形式。創設學生喜歡的活動,使其在自由、寬松、活躍的學習氛圍中積極主動地感知、探索、發現數學問題、從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新教材在學生探究知識的過程中重視了以下活動:
1、重視操作活動。動是兒童的天性,將學生置于“學玩”結合的活動中,既能滿足動的需求,又能到達啟智明理的效果,化枯燥的知識趣味化,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如:教學“大家來鍛煉”時,帶領全班同學參觀學校讓他們發現身邊的數學,從而提出數學問題,再解決問題。教學得數是“8”和“9”的加減法時,讓學生擺一擺、涂一涂,在擺和涂中去發現加法和減法算式。悟出方法,既發展思維,又開發智力。
2、重視游戲活動。愛做游戲是兒童的天性。異常是小學生經過游戲能激發學習興趣,正如孔子說:“如之者,不如好之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如果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變苦學為樂學,就會產生強烈的欲望,積極主動地學習。實驗教材異常重視游戲活動,如:“猜數游戲”,“出手指游戲”,“幫小動物找家游戲”,“下棋游戲”等,讓學生從游戲中去體驗,去發現方法,從而享有玩中學的樂趣。3、重視模擬活動。好奇也是兒童的天性,在教學中,創設一些模擬活動。如:教學“認識前后”設置模擬賽車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充分發散,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本事,模擬父母整理房間,模擬宇航員“游星空”,“數星星”,提出數學問題,在情理交融中到達迅速理解,使課堂喚發出生機與活力。
4、重視合作交流活動。合作交流是新課程標準提出的新的教學理念,是自主學習的重要形式,教學時以同桌或小組為單位合作學習,互相交流,在交流中引導學生注意傾聽別人的意見。在教學中教師要多給學生供給交流的機會,多留給學生合作學習的空間,充分滿足學生的活動欲望。使學生在合作中學到知識,在交流中解決問題,找到方法。
5、重視評價活動。在整個數學學習過程中,評價活動是重要的一環,它是對知識、對問題的反饋。評價的手段,首先用教師的反饋評價影響帶動學生的自我反饋和評價。教師的反饋要全面、具體、民主,評價要公正、合理、具有激勵性,使學生明白從哪些方面和以什么樣的標準評價自我的學習過程。其次要鼓勵學生自我評價,培養反思本事。如“你覺得這節課學得怎樣你覺得自我的解法正確嗎你選用的方法最好嗎引導學生從比較中全面評價自我,既要看到自我的長處,又要看到自我的不足。最終開展互評,既要會評價自我,還要會評價別人,發揮評價地主體作用,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本事。
四、運用知識實踐化
學生在自主學習交流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領悟數學“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所以讓學生在生活的空間中學習,在實踐中感知學會從生活中解決問題。如:教學得數是9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時,放手讓學生去實踐,經過自我涂一涂總結出加法和減法算式。當學生初步學會統計知識后,放手讓他們去統計自我的身邊的數量,如:春、夏、秋、冬的衣服各幾件,春夏秋冬的褲子幾條、鞋幾雙。小書架上的書,家中餐具、一月的水、電、氣等。這樣的教學安排,將學生在課堂中學到的知識回到到生活中去,學生同時在實踐中學會了解決問題,獲得了一些數學的情感體驗。
總之,在新課程實驗中,教師要帶著新的理念,轉變教學觀念,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學生才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才能貼合社會發展的需求。
新課程培訓心得體會4
自20xx年參加“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來,我們一路走得很辛苦。然而有付出就會有收獲,在學習和具體實踐的過程中,我們收獲的更多。除了各級教師培訓中接觸最新觀念和了解學科前沿,觀摩其他老師研究成果外,學校組織的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動,也為我們的常規教學提供了一個交流平臺,指導著我們每一次的教學活動。我們也因此能取人之長,補已之短,不斷豐富自身的教育教學經驗,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水平。在此談談自己的幾點感想和收獲,希望能夠引起老師們共鳴。
一、新課程對教師的.要求提高
新課程改革,給教師帶來了嚴峻的挑戰,但同時也為教師提供了開發自身潛力,發揮自己能力的機遇。每一位教師在這場改革中都需要重新認識定位自己的角色,重新改進自己的教學。為了適應課程改革的需要,老師們都付出了不少心血去探索、尋求積極有效的教學方法。我是學英語的,擔任地理教學,在知識水平以及地理的教學經驗方面有很多不足,但通過每周的教研活動以及自已的不斷學習,地理教育教學水平提高了很多,感覺已經能基本勝任地理教學了。
二、教師是活動的指導者,學生是活動的主體
因材施教是一項古老的教育教學原則,全面、深入地了解每一個學生,是實施因材施教,進行有效教學的基礎。教師需要通過多種多樣的課堂和課外活動,關心關注每一個學生,了解和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才能為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教育和指導。傳統的教學,課堂是教師預設好的課堂,教師怎樣教學生就怎樣學。學生根據教師的思路一步一步來掌握知識,教學過程基本忽略了學生的存在,是學生適應教師的過程。而新課程標準下的課堂是教師和學生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互動的過程。課堂教學重在學生怎么學而不是老師怎么教,活動過程要保障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活動成功與否,關鍵取決于是否讓學生主動參與了學習的過程,獲得了成功的體驗。
我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充分激發和調動學生興趣,培養學生各種能力。例如,在講解地球公轉時,由于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引起晝夜長短的變化和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變化,如果教師只是憑空講理論,學生聽得云里霧里,總是認為很難很難。我在課前準備了一個簡單的道具,就能讓學生直觀地分析出晝夜長短的變化和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變化:用兩根細鉛絲綁成垂直狀態,一根表示晨昏線,另一根用紅線繞起來且可上下移動,表示直射光線。教師演示給學生看太陽直射點的移動引起晨昏線的相應移動。讓所有學生隨意拿兩支筆就可做同樣的演示。演示過程中學生就能看出:晨昏線隨著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相應移動,而晨昏線的移動引起全球晝夜長短的變化;同時,太陽直射點的移動引起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變化。如此輕而易舉就能讓學生領悟地球公轉的意義。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動手動嘴動腦,全部精力集中于學習中,一次性就能帶動學生掌握重點難點知識,在迎刃而解的基礎上學生的積極性很高。
三、教師與學生的和諧關系
師生關系的和諧,首先在于教師對學生的愛。老師對學生的那份愛是溢于言表的,是沒有對學生的隔閡,也沒有偏愛。這種愛是無私的、公正的、是面向全體學生的。其次,也是更為重要的,是老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是平等、民主、合作的。馬斯洛健康心理學告訴我們:任何一個健康人心里都有一些需要,當滿足了基本需要,一個更高的需要才得以出現。當學生滿足了師生間的平等、互尊、合作的需要,學生才會因此發展了自尊、自重。當學生的情感需要得到滿足,在和諧的學習環境里,感到自身的價值、人格得到尊重、承認,才會輕松地、愉快地投入學習,避免了無謂的爭端、煩惱以及恐懼。
四、團結協作,培養學生與人相處的能力
“很難想象一個不會與人相處的人在當今的社會將如何生存。”美國商界某知名人士的這一感嘆,無疑給教育提出了新的命題:必須把我們的學生培養成會交往的人。有分工、有協作的合作練習,不僅增長了學生的技能,提高了課堂效率,更重要的是在潛意識里教會學生如何與人相處,促進了學生之間情感的交流。開展合作學習,讓他們并肩作戰,一起完成任務,這樣可以讓每個學生都認識到對方的重要性,體會到集體智慧的力量,從而無形中培養了學生團結互助的好品德,讓他們樂于與人交往,善于與人交往。
五、在欣賞中引導學生學習彼此的長處
“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它意味著以下三層含義:第一,關注每一位學生。關注的實質是尊重、關心和牽掛;第二,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我們精心設計教學內容、教學過程,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一段愉悅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自信心;第三,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我們不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學中的各種道德因素,還要積極關注和引導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各種道德表現和道德發展,從而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一種高尚的道德生活和豐富的人生體驗,幫助學生建立愛心、同情心、責任感。在新課程“欣賞·評述”學習領域,欣賞可以是組織學生看展覽,也可以是同學的優秀作業的相互觀摩。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欣賞同學的優秀作業更有價值。因為對于初一學生來說,模仿同學更勝于模仿老師。這是因為他們的水平接近,更易于模仿。我們在課堂中巧妙地安排一些欣賞,讓他們一起討論、評價,取長補短,這樣很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這種欣賞有的是課前的,也有課后的。我們更多的是在課堂中間組織學生觀摩,因為這樣可以學習到別人的繪制過程和技巧,利于學生及時地對自己的實踐進行調整,從而取百家之長,釀自家特釀。這對拓寬思路以及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是極有意義的。
總之,新課程下的課堂教學,應是通過師生互動、學生之間的互動,共同發展的課堂。它既注重了知識的生成過程,又注重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和能力的培養。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對教材的處理、教學過程的設計以及評價的方式都要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以提高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宗旨,這才是課改的最終目標。
以后的路還長,我的教學經驗還是很不夠的,為全面提升學生的水平,我會繼續探索、繼續努力。著名教師李鎮西曾經說過,教師“首先是認清自己的教育活動的目標,不是一張張的成績單,不是一堆分數,不是高一級學校的錄取通知,而是活生生的人,是人才,是能夠在未來社會中站住腳跟,開創事業的人才”,我會以此為鑒的。
新課程培訓心得體會5
新世紀小學參加了xx市數學新課程培訓,一天的培訓內容安排得很多,聽了1堂課了學習了2個教材分析,聆聽了11個專題論談。通過這次培訓我收益、感想頗多,此將我培訓的所思所想付諸筆下,作為自己在今后教學道路上的提醒和鼓舞。
一、耐住寂寞,潛心鉆研教學
從這次培訓來看,新課程對學生的要求低了對老師的要求確大大的提高了不再是過去照本宣科了也不再是作秀式的上課了需要的真真切切的有效課堂,要向40分鐘要效率。要想做到這一點,老師只有在課余時間潛心鉆研教材,有時也許還要占用你工作之外的時間。鉆研教材是枯燥的要耐得住寂寞,從枯燥中尋找樂趣,從孩子們好奇閃爍的目光中,從孩子們獲得知識的興奮表情中獲取我成就感。那么鉆研教材需要讀懂教材,詮釋本質,理解本質,活用教材。對教材內容進行有效的整合,現在書本上的內容并不完全適合你所教的班級,內容也沒有像老教材那樣有條理清晰,因此備課時我需要吃透教材,深入淺出,對學生的任何表現都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這就需要我付出大量的準備工作。
二、做一個細心的數學老師
數學課好像是一個追求結果的課程,因而我數學老師也很注重學生的學習結果,考試考了幾分,作業的答案對不對,卻忽略了學生在題中出現的錯誤,以及解題的過程。有時看到學生做錯了只是讓他去訂正,或是說太粗心了等。那么我老師是不是也太粗心了呢?忽視了學生有價值的錯誤呢?要善待課堂、作業中出現的錯誤,有時學生的錯誤是有價值的要從學生的錯誤中剖析解決的方法。經驗不正是從錯誤中一步步積累起來的嗎,讓我做一個細心的老師,關注學生的細小錯誤,也許它就是擦亮你思維之火的星光。另外我要堅持不懈的抓學生的學習慣,培訓學生的數學素養,從最生活的開始,從身邊最簡單最容易操作的開始。
三、注重自身的專業成長,成為一名專業教師。
為什么我小學教師大家覺得是誰都可以當,而醫生卻不是人人都可以當的想主要原因是小學老師不夠專業,似乎老師能做的其他人也能做,那么如何變得專業呢?想教師要注重自身的專業成長,首先從模仿開始,向我所欣賞的名師教學片斷中學習他過人之處。二是從磨課開始,磨一堂課,磨同一類課,讓自己成為這類課的權威。三是從讀書開始,每天給自己哪怕十分鐘也好讀些書,看些書,總能從書中有所體會。四是從反思開始,教師的成長等于經驗加反思,每天對自己所上課的否滿意,把滿意的不滿意的做一些記錄,對自己今后的教學都是很好的積累。五是從寫作開始,自己對某些東西有想法了可以將想法付諸筆下,哪怕只是支言片語,可以寫寫精品案例,現場課堂評斷,或是自己的教學反思。
只有我提高對自己的要求了才能進步才能更專業,別人也就無從仿效了愛我工作,愛我學生,也就能從中體會出我工作的偉大之處了。
新課程培訓心得體會6
這次新課改的培訓對象大都是在職教師,他們已經用經驗的雙腳走出了一段路,有些教師還收獲了豐碩成果。半路折回,重頭再來無疑是痛苦的,他們需要放棄,需要重建,更需要整合。因此培訓工作要扎深根,這個根,一是課堂深處,二是教師心靈深處。扎根課堂就是貼近課堂教學的實際,用理念灌注課堂;扎根教師心靈,就是激活教師的內在需求,使教師積極主動地進修學習。
一、理論學習與觀念轉變,是走進新課程的必然起點
理論學習與扎根課堂并不矛盾。有不少教師認為,新課程理念高高在上,距離課堂實際太遙遠,對課堂教學起不到具體的指導作用,其實這種想法是片面的。有什么樣的理念,就有什么樣的行動,一個人的教育教學行為往往受他的意識理念所支配。新課程理念,相對一線教師是陌生的,實施新課程,必須進行理念翻新,并且入心研究,深刻領會其內涵精要。觀念不變,理念不明,根本無法走進新課程。沒有教育觀念上的徹底轉變,即使用上新教材新教法,新理念也只是停留在表層,甚至發生曲解,如果遭遇坎坷,還會拿出老一套來拯救。所以有效地搞好理論學習,是進入新課程的第一重要關口。
二、研究新課標與新教材,提高把握新課程的能力
研究新課標與新教材必須和比照舊大綱舊教材同時進行,這樣才能在實施新課程的時候心中有數,知道哪些地方是更新的,哪些地方是保留的,哪些地方是舍棄的,才能更好地把握新課程的實施方向。我個人觀點是:在聆聽專家進行新課程新教材的解析之后,組織教師將本學科新舊課標與教材中的相同與不同之處列出,進行比較研究。查閱網絡、雜志等有關資料,吸收其他實驗區新舊教材探索的成果,和本校的研究結果匯總一起,形成文字,記錄下最初始的探索,為今后的正式實施準備寶貴的參照資料。通過比較分析,教師的研究視野開闊了,目光更明亮了,把握新課程的能力增強了。
三、研討課例與回讀理念,將理論落實到課堂細微處
從新理念到課堂的實際操作,是一個艱難的轉化過程,老師們普遍感到,前期的理論、課標以及教材的學習比較明白,理念已經深入內心,模擬實驗也做了充分準備,但是真正實施起來,卻又困惑重重。要么是各種新招一齊上,一節課成了耍花槍;要么無法調控學生發言,老師無所作為;要么仍然迫不及待地把結論和盤托出……這些情況的發生在意料之中,但是應該盡量減少走彎路,盡快使實驗成熟起來,那么研討課例是最現實的做法。
新課程培訓心得體會7
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一個基本取向就是要改革學校教育與社會、生產、生活實際嚴重脫節的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新課程理念的核心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我想這就是評價新課程課堂教學的惟一標準。通過教學實踐,下面談談自己的一點體會:
1、創設情境,發揮最佳效果。
在教學實踐中,試圖從日常生活入手,創設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學習化英語、理解英語,同時把學習到的英語知識應用到生活實際,使學生親近英語,感到學習英語的快樂,初步體現與現時生活的聯系。
2、獎勵激勵,提高學習積極性。
在教學中,充分關注學生情感態度變化,采取積極的評價,較多地運用激勵性的語言。如:Very good!You are excellent!You are very clever!等等!調動了學生積極探求知識的欲望,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情感,讓每個學生體驗成功,增強自信心。課改:要能發揮學生主體性和積極性,有一個創新思維活動的空間,關鍵在于教師;教師如何引導,啟發,點撥?能否真正地把學生引到這一領域?教師在平時備課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盡量地搜集,制作與教材有關的知識,教具;又要善于把握學生的心里,使學生能夠與老師發生共鳴。英語學科與現實生活緊密相聯,和日常活動密切相關。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從熟悉的事物、話題出發,根據學生掌握的情況,創設情境提出問題,激勵學生共同參與,發揮想象,積極思維來解決問題的意向。
3、面對新課程,教師應確定更高層次的教學目標。
對于教學課而言,不能光是知識的傳授,而是包括知識與技能、合作探究、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等幾個方面。那種追求“能夠教好一節課”或“教出了幾個能高分的學生”為目的的教學已經不符合課改精神了。教會學生知識,教給學生方法,教給學生獨立和生存的能力應成為所有教師的職業追求。
4、學生應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環顧周圍,在我們的教學中還存在許多這樣的現象:一些學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東西,教師還在不厭其煩地從頭講起;一些具有較高綜合性和較高思維價值的問題,教師卻將知識點分化,忽視了學生自主探究和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的培養;一些本該讓學生自己去著手、練習、討論、歸納、總結的內容卻被老師取而代之;一些學生經過自己的深思熟慮形成的獨特見解和疑問,往往因為老師的“就照我教的來”而扼殺。在新課程下,教師應當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創造性,為學生提供從事活動的機會,構建開展研究的平臺,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5、靈活使用挖掘教材
有許多教師不適應新教材,不知道把教材與實際聯系起來。實際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現有水平,在認真領會教材編寫意圖的同時,學會靈活、能動地運用教材,根據學生實際進行必要的增刪、調整,這樣才能從“有限”的教材中無限延伸。
6、追求形式和效果統一的課堂
現在,一些課堂濫用討論、合作學習的方式,不給學生足夠的機會和科學的指導,使課堂流于形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設計組織有效的、科學的活動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問題情境必須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活動內容必須與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同步;其次要讓學生有一個獨立思考的過程,讓他們帶著自己的觀點去充分地討論研究,發現自己的不足,構建完整全面的知識體系;還有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許學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觀點,讓學生在交流、探究、比較的過程中將知識優化組合,完成篩選,做出正確判斷。
總之,新課程改革,符合時代的要求。新的課程、新的起點、新的重任都需要發揮每位課改教師的聰明與辛勤勞動。“功夫不負有心人”,相信我們的汗水不會白留,耕耘過的土地一定會結出碩果。
新課程培訓心得體會8
近期,我在網上參加了xxxx市xxxx—xxxx年中小學教師遠程非學歷培訓。如何更深入地理解新課程,進一步解放思想,把課程改革推向深入,是擺在每一個教師面前亟待解決的新課題。新課程理念的核心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我想這就是評價新課程課堂教學的惟一標準。通過這次培訓,我解決了平常教育教學工作中的迷惘和困惑,下面就這次的學習情況圍繞“轉變”一詞談談自己的一點體會:
一、教師角色的轉變
對教師來說,研究是學習、反思、成長、發展的同義詞,與專業人員的研究具有質的區別。它是“以解決問題為目標的診斷性研究及實踐者對自身實踐情境和經驗所做的多視角、多層次的分析和反省。”通過學習,從“過去的我”與“現在的我”的對話交流,是努力擺脫“已成的我”,為不斷獲得新生的過程。努力研究自己,其目的就是為了提高自己、發展自己、更新自己。
教師是學生成長的守護人,也是學習者、研究者、實踐者。教師首先是學習者,不僅要善于向實踐學習,向理論學習,而且要向學生學習。教師是研究者,帶領學生主動積極參與科研課題的研究。教師是實踐者,實踐的內涵是“變革”。
在傳統的學習方式中,課堂成了“教案劇”出演的“舞臺”,好學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數學生只是“觀眾”與“聽眾”。在課堂上,學生被當成是單獨的學習個體,而教師往往居高臨下地對待學生,有點唯老師獨尊的架式,而且一味地強調學生接受老師灌輸的現有知識,很少甚至沒有考慮過學生的真實感受。而此次課改中強調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同時認為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老師應盡可能地把課堂還給學生,讓盡可能多的學生參與課堂,把“主宰”權還給學生。我認為,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學以致用,而不是單純地為了考試,為了升學,因此,作為教師確實有必要轉變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順應課改的需求,把放飛心靈的空間和時間留給學生,營造寬松自由的課堂氛圍,在這種輕松的氛圍里真正地引導學生們積極、主動地學習,這樣一來,學生有了較自由的學習窨,有了與老師平等對話的機會,變得越來越大膽,在課堂上踴躍發言,積極地表現自我。
二、學生地位的轉變
就人格而言,無論在任何時代、任何地域、任何學段,師生之間都應該是天然平等的。教師和學生不但在人格上、感情上是平等的朋友,而且也是在求知識的道路上共同探索前進的平等的志同道合者。”
在教育中,教師要用自己的行動去感染學生,要用自己的言語去打動學生,把自己對人或事的真情實感流露出來,以此使師生間產生心靈的共鳴。學生只有感受到教師的善良和真誠愛心,才樂于聽從老師的教誨。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教師要抓住機會,適時地把自己的喜、怒、哀、樂表現給學生,與學生通過交流達到心與心的溝通。教師的語言要有魅力,要富有人情味、趣味,同時又要富有理性。這樣的語言才能讓學生愿意接受,達到教育的目的。暖人話語,滋潤心田。溫暖的的話語,可以使學生深深感到教師真誠的關愛,從而拉近師生的距離。教師對學生還要有一種充滿責任感和理智感的愛,這種愛就是嚴格要求,嚴而有度,更要嚴而有理。
在教學中,變過去傳統的被動學習狀態的客體地位為主動學習的主體地位,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我愛學”、“我會學”,真正讓學生成為主宰學習的主人,學習活動參與者、探索者與研究者。學生是共同管理學習過程中的參與者,這個觀點必須牢固地札根于教師的頭腦中,切實貫徹于課堂教學的實踐中,這是培養學生主體的必然要求。因為只認識到這一點,教師傳統的一些做法才會相應地改變,才不會像以往那樣強迫學生學習,使得大部分的學生失去學習的主動性。而今,通過課改,教師的觀念轉變了,方法也改變了,成為學生學習的幫助者、引導者。如此一來,學生學習的積極自然而然地提高了,變得愛學習了。
三、教學評價體系的轉變
打破過去單一地以“考試”分數為評價手段的一統天下,建立全方面、多角度,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多元化的教學評價體系。以往,不管是評價教師的教學能力,還是評價學生的學習能力,都是以考試作為手段,從而形成了“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的局面。而今,按照課改的精神,將不再以分數作為唯一的評價手段。我們都知識評價與考試主要是為了發現學生的進步與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礎上促進學生發展和改進教學。如果只在學習期末對學生評價和考試則不能有效地達到這一目的;而且有很多的學業與非學業的內容不適合通過一次評價與考試進行檢查,某些考試也要求評價不能局限在很短的時間內,如需要較長時間的任務和活動。因此,現在我們提倡學期末對學生的評價應根據不同的內容確定期末評價與平時評價相結合,這樣既能減輕學生的期末考試的負擔,避免出現“臨時抱佛腳”的現象,同時也有助于通過不斷的日常評價更好地促進學生發展和改進教學。
最后,我想要說的是教育無小事。一個細節可能會影響一個孩子的一生。一個教師最可貴的品質在于他能從日復一日的教學生涯中領悟和體會到教育的真諦,開掘出散發著新鮮芳香、體現著高尚情操的教育細節。學生是具有極大可塑性的個體,是具有自立發展能力充滿創造力的生命體。概括地說,“教育的真諦在于啟發自覺,在于給心靈以向真、善、美方向發展的引力和空間。
總之,我們應該要珍惜這樣的遠程培訓的機會,更要好好地學習學習,采納別人好的教學法和教學思想為自己所用,也讓我們的學生學得輕松又快樂!有收獲的同時,不能忘了感謝人,那就是遠程培訓項目組、指導老師以及一起學習探討過的所有老師。在這里,我只想用五個字“你們辛苦了”來表達我內心最真誠的謝意!
【新課程培訓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新課程培訓心得體會01-20
關于新課程的培訓心得體會11-30
化學新課程培訓心得體會02-22
新課程改革培訓心得體會02-18
數學新課程培訓心得體會01-11
新課程培訓心得體會范文01-10
關于新課程培訓心得體會01-06
新課程培訓工作的心得體會02-11
教師新課程培訓心得體會04-11
地理新課程培訓心得體會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