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心得體會
當我們受到啟發,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時,可以尋思將其寫進心得體會中,這樣就可以通過不斷總結,豐富我們的思想。很多人都十分頭疼怎么寫一篇精彩的心得體會,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學生心得體會,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學生心得體會1
一個學期的校本學習已經結束,再次回首,在這其中,學習到了不少知識,也讓我有所領悟。在校本教研培訓中我認識到了:教學方式是直接影響學習方式形成、完善以及改變的重要因素,是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根本。
一、教師角色的轉變,由過去的管理者、控制者、主導者、仲裁者為現在的組織者、幫助者、引導者、促進者。由施與者轉變成引路者,從講壇走向學生中間,參與學習發生的全過程,體會共同成長的快樂。面對飛速發展的科技知識,在今天教育信息化的平臺上,教師的絕對權威已不復存在,因而教師作為終身學習的首當其中者具有非凡的意義。從前倡導的換位思考、思維平等、理解學生等觀念,在今天自然地成為教師的行為。
二、教學策略的轉變,研究適應學習方式轉變的教學設計的改變,構建符合學習方式轉變的教學模式群,開發、利用教學資源,為學生學習提供平臺,探索長假、短假、平時作業形式的改變,為學生提供實踐場、體驗場,感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快樂,心得體會
三、教學方式的轉變,重情景、重民主、重過程、重引導、重體驗。要注重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和訓練,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的有意義的語言實踐活動,營造輕松愉快、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
四、教學呈現方式的轉變,注重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為學生學習搭建快捷、高效、大容量的信息高速公路,促進學習方式的轉變。注重了教師信息素養的培養和提高,進行培訓,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基于信息技術的網上學習已經成為眾多教師探索的課題,因此可以創造了豐富多樣的課型。常識課堂的開心詞典等都是生動有效的形式。
工作和生活,使學習內容更豐富,工作更高效,生活更有樂趣。信息技術的發展,既向教育提出了嚴峻的挑戰,也為教育創造了無限的機遇。為了迎接時代的挑戰,教育工作者必須自覺地運用當代信息技術革新教育思想。
通過校本培訓學習,使教師更新教育觀念、樹立現代教育思想、掌握現代教育技術、優化教師知識結構、提高教師專業水平。更好地實現學校的辦學理念和辦學特色,促進學校的可持續發展和教師的專業化成長。通過本期的培訓,我的專業知識得到了鞏固和提高,我相信自己繼續努力,今后我一定會用信息技術及專業技術處理教學工作。
學生心得體會2
這段時間我通過學習《有效教學》,深有感觸。課堂教學是一個雙邊活動過程,應營造一個寬松和諧、興趣盎然的學習氛圍。教與學必須有一個和諧課堂步驟,形成一個完整的教學步驟來實施素質教育,使學生學得積極主動,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達到有效教學,創設情境,形成問題,使學生愿學。情境的創設關鍵在于情,以情激境,以最好的境、最濃的情導入新課,形成問題。提出的問題要擊中思維的燃點,這樣不但能對全體學生的認知系統迅速喚醒,從而提高單位時間里的學習效率。學生因情境的巧妙刺激,學習熱情激發起來,萌芽學習興趣,認知系統開始運轉。
具體還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始抓:
1、不要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有的學生是由于自尊心受到了傷害,比如遭到諷刺,挖苦;受到不應有的干涉,與家長、同學、教師發生矛盾,尤其是當和教師發生矛盾時,他就更不可能把精力專注與學習。
2、對學生的`期望值不要太高
有的學生是因為教師、家長對學生的期望太高,孩子因為沒有達到預期目標而產生了負罪感和內疚感,因此也就產生了厭學的情緒,這樣也就不能去聽教師所教的課程了。
3、真正的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
有的學生是因為我們教師沒有適應人本教育,沒有改正自己的教育觀念和習以為常的教學方式和教學行為。同時自己不能做到以身作則,對學生的愛心不夠,不能真正的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與學生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
4、教師要幽默
有的課堂過于死板,氣氛過于沉悶,激發不了學生學習的興趣,這樣他更不會去學了。學生很喜歡幽默的教師
5、教師要講究對學生評價的方法
評價很重要,無論是課堂評價還是學生的自評、互評都要準確。課堂上要多鼓勵,及時鼓勵,肯定評價要多于否定評價;學生之間的評價要把握好,不要使學生的自評、互評變成自我夸耀、自我貶低,或互相進行攻擊、互相挑刺,評價要中肯,要切合實際。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更專注地投入到學習中來。
6、教師應做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合作者、引導者和鼓勵者。
學生心得體會3
為期一個星期的mba學習結束了,但是我還能沉浸在做一個無憂無慮的學子的心情中,看著他們,感覺又回到了以前上學的日子。我離開學校已經三十五年,再次從工作崗位返回校園,專職學習,感慨頗多,收獲頗豐。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就是學習了很多管理專業及相關知識,這也是此次讀mba的目的。
由于成都電業局的信任,我從20xx年起擔任修試所主任,管理300余人的單位。雖然在工作中得到了鍛煉,學到了經驗,但是畢竟不是科班出身,缺少理論基礎,總覺得需要通過學習進一步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在這次成都電業局統一組織的赴清華大學學習讓我如愿以償。
標準的mba學制實際是兩年,至少需要修23門課,因此在一周的時間內只能淺嘗則止,即使是這樣學習安排也相當滿。每天從早到晚幾乎都在上課。開始時真怕自己吃不消,但是我還是用親身實踐驗證了一句話“一個人最不了解的是自己的潛能”。經過一周左右的時間,我便從身體上、心理上適應了這種快節奏的學習生活。
我深切的體會到這次學習與曾經的校園學習有很大區別。主要是學習方法不同,這一點也體現在學習效果上。因為許多年都不曾這樣系統的學習,加上年齡的原因,因此記憶力差了很多,注意力也不容易集中,這是不足的一面;但另一方面,因為有多年的工作實踐,管理學的很多課程都與實踐有一定聯系,這又使理論知識很容易通過理解來掌握。比如《生產運作管理》,研究各個生產流程、工藝流程,我們覺得很簡單,因為會自然而然的聯想到生產車間,對于沒離開過校園的普碩生則覺得神秘難懂。于是我嘗試了新的學習方法,先理解,后掌握,與老師充分溝通,與同學密切配合,力爭把知識都消化在課堂上(因為基本上沒有上自習的時間),再利用周末時間閱讀相關的書籍,擴大知識面,人也更充實、更自信了。
其次,在mba學習過程中學會了做學問、作研究的方法。從前的校園學習可以說是一種“應試學習”,對于升學可能很有效,但是對于知識的'掌握我卻不敢茍同。就像被人們普遍認可的“社會大學”,不論是本科畢業生還是研究生,進入工作崗位都要重新學習,甚至包括許多專業技能的學習。可是我的這次mba學習,是從實用角度來學習,是有針對性的學習,是具備一定工作能力基礎上的學習,真正理解了知識、掌握了知識,并把它變成了自身的能力。同時也學習了如《統計學》、《應用運籌學》等非常有用的研究方法,它使我能夠站到一個更高的平臺上來學習知識、運用知識。
再次,mba學習使我開擴了思路,改變了思維方式。記得有句名言“不會思考的人,就不會生活”。現在想來我以前就好像不會思考,或者說只會“微觀”的思考。即只是對具體問題、具體事件有針對性的思考,往往不能夠通盤考慮,更少有長足的打算。而管理學的理論發源于西方,通過這些理論的學習,使我對西方的學問有了一定的了解并產生了興趣,思考范圍也國際化了。最后,mba的學習使我深深感受到了團隊的力量,再次深刻理解了協同作戰的重要性。mba的學習目的之一就是培養大家的團隊意識,許多課程都安排有案例分析,同學們分成若干小組進行討論、分析,最后交出報告。在小組的分工合作中,我感到信息收集快速又全面;并且在看似亂七八糟的討論中,能透徹的分析問題,且很快能理清思路,拿出最佳方案,比一個人閉門造車好多了。同時在討論、合作中也鍛煉了我的協調和溝通能力。
總之就是說,我認為mba學習并不像社會上的傳言中說的“mba什么也學不到,只是混個文憑罷了”,相反它使我豐富了知識,提高了能力,開擴了視野……收獲太多了。真心奉勸想在管理方面有所建樹的朋友們,快點加入到mba隊伍里來吧,這是一個值得你學習、進步的平臺!正在進行mba學習的朋友們,請珍惜這難得的機會,學費以及這樣的環境已經不多了,努力加油吧
學生心得體會4
首先,徐根榮老師對語文學科學科性質的定位,即“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讓我明確了語文教育的根本任務是促進學生“語言實踐能力”的發展。徐根榮老師在題為《制約小學語文教學質量和效率的問題和改進對策》的主題報告中指出:制約小學語文教學質量和效率的三個關鍵問題是:
其一,語文課教什么、學什么的`問題,人們的認識相當模糊。語文教學存在著重課文內容,輕課文語言的傾向,嚴重偏離了語文教學的正確軌道,沒有能很好的完成語文教學的任務。
其二,語文課“怎么教”的問題,沒有清醒的、科學的認識,存在著重教輕學,重知識講解,輕語言實踐的傾向,違背了語文課的學科特點,不符合學習語文的一般規律,直接導致了課堂教學的高耗低效。
其三,對于學習語文需要大量閱讀、大量積累,需要課內外結合這條傳統經驗,沒有好好傳承,缺乏足夠的重視,對新課標提出的許多建議缺乏大膽的實踐,導致語文教學的質量和效率長期徘徊不前。
徐老師針對上述三個關鍵問題,提出了三個對策:
一是語文教學要從學習和理解課文內容,轉變為學習和理解課文語言。
二是語文教學,要從“以教師的分析講解為主”轉變為“以學生的學習和實踐為主”。
三是語文教學要從課內教學一條腿走路轉變為課堂教學與課外閱讀兩條腿走路。
在參加培訓以前,我根本沒有認識到自己的不足。通過培訓我才認識、了解到自己是怎樣糊里糊涂地教語文。我要好好學習,認真實踐,在實踐中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語文教學之路。
其次,關于教學目標有了新的認識。
以往我們做得最多的就是照搬教學目標,這樣的結果是導致了語文教學的錯位現象(把語文課上成思品課,常識課),越位現象(教不該教的,不能教懂的)、語言訓練的不到位現象。最終讓學生產生了厭學情緒。
學生心得體會5
學習authorware制作課件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也積累了一些經驗和心得,現在跟大家分享分享。它給我的第一感覺是雖然這個軟件容易入門、容易上手,但是要想學好、學透、學精卻絕非易事;先通過閱讀課本中提供的各種范例,大大開闊了自己對authorware軟件的使用思路。深刻的體會到課件制作除了有扎實的知識基礎之外,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也是不可或缺的。
本課件是利用authorware軟件制作的,因此要運用到authorware軟件的一些工具諸如移動圖標、導航圖標、框架結構、交互結構、決策圖標、控件、函數等等。移動圖標是對某些元素進行移動產生動畫效果;導航圖標用來實現對各個部分的跳轉;框架結構用來對每個部分內容的布局,框架圖標的內部結構是由導航圖標為主體的結構,其功能主要通過導航圖標完成;交互結構用以實現各人機之間的交互功能,設計交互程序的三個要素是:交互方式、用戶響應和程序的反饋結果;決策圖標可以實現隨機結構,進行隨機圖片瀏覽;控件可以播放聲音、flash、gif等動畫;函數就是完成某一功能的基本程序模塊,具有可以進行跳轉、音樂的管理等功能。
本次我選擇制作的是主題是《計算機基礎》知識的內容。首先要做的必然是確定主題,再確定基本的框架結構,再根據主題內容收集圖片、文字材料、聲音材料,那些細微的東西那才是最大的工程。
本次我的作品基本思路就是剛剛進入主界面的時候我采用的是一個進度條的方式,里面還做了一個聲音的控制的下拉菜單,可以控制音樂的播放。再進入用戶驗證的界面,驗證下面有系統時間顯示,通過驗證為合法用戶后正式進入計算機基礎的學習,主界面:首先設計背景圖片,圖片上制作需要的導航內容,然后采用熱區域交互,使鼠標移到對應區域上即顯示用鉛筆畫的框,這樣就實現了按鈕的效果,點擊對應導航會跳轉到相應內容。
里面采用的是主要框架,群組,導航圖標。里面分為一大章節、四個小節、練一練、還插入了一段組裝臺式電腦的視頻和輕松一下。計算機基礎的章節包括計算機的發展及應用,計算機的分類及特點,計算機信息的.表現方式,和計算機的一些基本操作。通過練一練交互區域可以進一步鞏固課堂上學習的內容,同時可展示計算機圖像,如:計算機的一些基本的硬件包括主板、電源、硬盤、內存條、顯示器、和光驅,這對對學生的吸引力相當大,可提高教學效益,增加學習的趣味性。插入視頻可以進一步了解電腦的組成結構了解其組裝的方法,從而進一步鞏固學習的內容。
課件其風格比較統一,界面符合現代多媒體教學,操作起來比較方便。教學內容也比較豐富,不僅僅只是學習的內容還有欣賞的內容,可以吸引到學習者,觀賞性比較好。但是課件設計方面也還存在著缺陷,比如說課件的互動方面很少,內容的排版,總體的美感。制作課件花了一些時間,很有趣,也很開心,當然要學習的知識也挺多的。只有經過實踐,才能有好的技術,說是這樣,可我也沒有練很多,雖然技術是我現在制作動畫最大的難點,但我認為制作一個好的動畫作品,最關鍵的還是創意和構思。
我對制作課件有了新的認識:制作課件既要講究精美又要講究實用。不同的制作軟件具有不同的特點,在制作課件時,應根據需要選擇合適的制作軟件。制作課件是一個艱苦的創作過程,優秀的課件應融教育性、科學性、藝術性、技術性于一體,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習者的潛能,強化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不僅要熟練運用authorware軟件的相關知識,使教學內容得到合理的呈現以期達到教學目標,還要結合ps、flash等軟件制作需要的圖片、動畫等,使課件具有觀賞性。當然還要使課件的交互性不斷得到提高,方便用戶使用。
學生心得體會6
有幸聆聽了陳老師的課,收獲頗豐。陳老師在教學方法上靈活善變,不應“循規蹈矩”不能運用“千篇一律”的教法,打破“常規”、“改變格局”大膽改革教學法,收到了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凡卡》是俄國著名作家契訶夫的作品,它以小說的形式,主要以凡卡給爺爺寫信的過程為線索,敘述了寫信前、寫信時、寫信后的故事內容。
教學《凡卡》,如果通篇串講,不但使文章特色蕩然無存,學生感到索然無味,其效果也會事倍功半。因為文章篇幅較長,內容縱橫交錯,它交織著寫信、回憶、側面烘托三條線索,多層次、多角度地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此錯綜復雜的事件關系,便構成了本文的教學難點。
首先,陳老師從整體入手,直奔中心,扣住學生的情感世界。待學生完成自習預習,了解課文大意后,鐘老師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初讀課文,你對本文有什么總的感受?”目的是讓學生悟出文中的情感,使整個身心沉浸在這一氛圍中,以縮小教學因時間、空間的差距所造成的困難。同時明確文章之所以感人,是因為作者采用了多層次、多角度的表現手法,來突出同一個中心:沙俄時代窮孩子的悲慘命運。這樣抓住關鍵,直奔要害,能給學生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
其次,有意識地把文章按線索破為三大塊,為突破重點做好準備,陳老師先請同學們自讀課文,找出凡卡給爺爺寫信的內容,旨在讓學生抓住文章的主線。再采用以點帶面、發散思維的方法進行引導:“凡卡給爺爺寫信的內容,哪一點最讓你感動?”這是抓住學生情感世界的一次延伸,所以他們不難得出共識:向爺爺述說悲慘學徒生活一段。接著精讀細讀:“凡卡受了哪些罪?”“凡卡的敘述使你的眼前展現了一幕幕怎樣的畫面?”目的之一在于讀懂內容;目的之二在于感染情緒,使學生的心始終與凡卡的心緊緊地貼在一起,而且能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進而明確此種描寫細膩、逼真的寫作手法。
再繼續抓住情感:“試想一下,凡卡寫到這兒是一種什么心情?”發散學生思維,培養想像力,進一步感染學生的情緒。“如果你就是小凡卡,你會怎樣訴說?”請同學們有感情地朗讀這一段,提高朗讀能力。“凡卡苦苦地哀求爺爺帶他回去,這一內容信中多處出現,請大家有感情地朗讀,體會凡卡痛苦的心情。”這樣一來,原來一封長信,就濃縮在一個重點段上,再放手讓學生朗讀,從中悟情明理。既節省了時間,又發展了學生的品評鑒賞能力!到此,教學的第一板塊結束。
“我們除了凡卡的語言敘述和城鄉生活的對比中感受到他悲慘的命運外,你還能從文中哪些內容體會到凡卡生活的悲慘,內心的痛苦?”這一問題使學生的思維自然導向第三板塊。而且稍微拔高了難度,讓學生“跳一跳,摘到桃子”,使他們獲得探求知識的樂趣。學習好的同學動動腦子可能會想到凡卡寫信前后的心情,中下等同學可在老師的提示中得到啟示,進而明白:原來文中細致入微地
刻畫凡卡寫信前擔心、害怕的神情;寫信中多次嘆氣;寫信后還做了一個好夢,也充分地表現了凡卡悲慘的命運。到此,教學第三板塊結束。
最后,把三大塊有機地結合起來。“同學們,聯系剛才所講的內容,說說作者是什么樣表達中心,突出凡卡悲慘命運的?”此時,學生的腦海中已有清楚的三條線索:信中訴說悲慘學徒生活,揭示了中心;回憶往事,對比現實,襯托出中心;結尾的美夢,暗示了文章的中心。到此,教學任務全部完成。
這樣,抓住情感因素,以朗讀法為主,以問題教學法和討論法為輔,交替使用,使學生不但理清了文章縱橫交錯的三條線索,感悟到了相互之間的關系,而且提出的問題,由淺入深,擊中要害,還使學生在朗讀、討論中深切感悟到語言的精髓,做到了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教學效果令人滿意。其次我覺得陳老師在以下兩方面很值得學習。
教師的魅力,課堂中無處不在。置身于課堂教學中,他們氣定神閑,信手拈來,不時激起一個個教學的浪花,他們不僅令學生陶醉、癡迷,更讓聽課的教師們連聲贊嘆。教師扎實的基本功與深厚的文化底蘊在每一個環節的設置、課堂生成,教師點撥引導中處處彰顯,播音員是的嗓音,富有穿透力的聲音、標準的普通話,不僅聽課者欣賞,這樣的課堂學生怎能不喜歡哪呢?來自福建的林莘老師執教《凡卡》一課時,緊緊地抓住了每位聽課者的心,在引導學生感受凡卡在鄉村的快樂生活與雇主家的'悲慘命運進行對比時,老師自己的情緒也隨著文本起伏跌宕,鮮明對比。或朗讀、或想象、或表演,在林老師的引導中,真正的帶領大家進入文本,與凡卡共歡喜,同悲傷。“什么樣的文本還它什么樣的味道。”至今我還記得竇桂梅老師的這句話。讓我深深地感慨,教師要有當演員的基本功。
還記得看見過這樣一段話“李家棟老師作為山東省小語學科的帶頭人,帶領青年教師參加全國閱讀教學大賽做指導,僅僅用兩天的時間備課,每次都得到一等獎中的第一名。當別人問他的秘訣時,他的回答就是——解讀教材。”這次向我們所展示的12節課,無非都在教材的解讀上下了功夫。解讀作者、解讀語言、解讀文意、解讀時代背景等等。課堂中呈現的都是自己的思想。真的做到了語文課上不是在教教材,而是在教語文。而想起自己備課的方法,實在慚愧。平常只要上研討課、評比課,不管三七二十一,文章略讀大概,還沒弄清楚、沒讀通文章,都不知道分幾個自然段就開始大量搜集別人的教案。不是在備教材,而是備教學設計,教學效果可想而知。通過此次學習,讓我深刻的感悟到了教學不能急功近利,忌燥忌急。忘記教師的身份,教學的目的,只有以一個閱讀者、欣賞著的角度去讀,沉下心來深入研讀、讀透文本,才能設計如何去教。
現在很流行這樣一句話“培訓就是福利。”通過培訓給我們帶來的是寶貴的知識財富。非常感謝各級領導給我們提供的學習機會,今后我將在在各方面不斷地深入鉆研,對課堂教學不斷探索,努力提高自身的整體素質,走出適合自己的教學路子。
學生心得體會7
20xx年7月3號周五早上,我有幸再次聆聽吳海虹老師的專題講座無比的激動。每次聽完吳老師的講座,我好象從里到外受到了一次洗禮,是對心靈的震撼和思想理念的轉變,但感覺又都是幸福而充實的,吳老師的這節課實在是給我啟發很大,我拼命地吸收著知識的養分,想把這些理念和知識帶回去融入到我的教育活動中。
吳海虹老師的講座,給我們營造的是一種輕松愉悅的談話氛圍,在她娓娓道來的講述中,我們不由的反省自己,尋找自己與一位合格幼教工作者的差距與不足在哪里。雖然我對“以游戲為基本活動”這句話早就熟記于心,但在實際工作中對幼兒園應該開展更多的游戲活動還缺乏清醒的認識。聽了吳海貫虹老師的貫徹落實《指南》----慣性、改變。的講座后給了我很大的觸動。讓我對“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和認識。知道了只有游戲才是學齡前兒童積累經驗、獲得體驗、開闊視野的一種重要方式,是兒童生命成長的一個重要通道,是符合兒童生命特征的一種重要的學習手段,游戲對于兒童成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就顯而易見了。游戲可以把孩子不能理解、難以接受、不易掌握的.知識進行包裝,讓教學變得色彩斑斕,不是枯燥的、乏味的,讓孩子的學習不是一種被動的接受而是愉悅的主動探索的過程。孩子應該有嬉笑游樂的快樂童年,這不僅是對孩子的童年負責,也是對孩子未來的成長負責。如何去給孩子們一個天真、快樂、游戲的童年。
今天,吳老師的貫徹落實《指南》----慣性、改變、講座中提到幼兒園游戲的類型分為兩大類。
一、一是幼兒自發生成的游戲。
二、一類是教師設計的游戲,常見在集體活動中。
這里面還提到了三個關鍵點:
1、兒童以一出生就是主動的,有能力和自信的學習者。
2、我們嚴重的兒童的形象和我們同年的經驗,深刻影響著我們的課程觀,兒童觀,教育觀。
3、教學就是傾聽,教學就是回應。今天聽完講座后,我才真真正正的了解到,在幼兒園游戲是如此的重要。
作為一名教師,此次培訓中我深刻認識到,在新的時代和新的教育背景下,只有進一步更新教育觀念,改進教學方法、教學行為和教學手段,擴大知識面,完善知識結構,從實踐中學習,在反思中進步,提高專業化水平才是我們成長的途徑和最大的收獲。
【學生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大學生教學生心得體會08-25
學生軍訓心得體會07-02
學生軍訓的心得體會07-20
學生講座心得體會08-20
軍訓心得體會學生09-13
對軍訓的學生心得體會09-13
學生課堂心得體會02-21
學生實習心得體會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