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程標準》心得體會
我們得到了一些心得體會以后,可以通過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這樣有利于我們不斷提升自我。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數學課程標準》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數學課程標準》心得體會1
8月24、25日兩天時間,在第二中學多媒體教室,我認真學習了《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通過本次學習,使我進一步認識到數學課程改革從理念、內容到實施,都有較大變化。
新課標已走進中學數學教學,作為中學數學教師,如何正確理解新課標理念,樹立正確中學數學教學觀,開展中學數學教學的同時,如何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已成為目前首要思考與解決的問題。針對現實數學教學的實際狀況與新課標理念的沖突,明確作為數學教師應該建立起的新的教學理念,展開具體教學實踐策略的分析,特別強調了對數學課堂教學應樹立正確的 評價 理念與采取的態度方法。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
首先要求教師與學生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以新角色實踐教學。所謂“親其師言其道”,這要求教師破除師道尊嚴的舊俗,與學生建立人格上的平等關系,走下高高講臺,走進學生身邊,與學生進行平等對話與交流;要求教師與學生一起討論和探索,鼓勵他們主動自由地思考、發問、選擇,甚至行動,努力當學生的顧問,當他們交換意見時的積極參與者;要求教師與學生建立情感上的朋友關系,使學生感到教師是他們的親密朋友。
要求教師與學生建立互動型的師生關系。在課堂教學中建立教學中的師生互動實際上是師生雙方以自己的固定經驗(自我概念)來了解對方的一種相互交流與溝通的方式。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的目標重心在于改變學生、促進學習、形成態度、培養性格和促進技能發展,完成社會化的任務。學生的.目標在于通過規定的學習與發展過程盡可能地改變自己,接受社會化。只有縮小這種目標上的差異,才有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與實現。這首先要求教師轉變三種角色。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成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由傳統的教學支配者、控制者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和指導者;由傳統的靜態知識占有者成為動態的研究者。新課改改變了以往的教師滔滔不絕地講,學生規規矩矩地聽,小心翼翼地學。當學生平等、互尊的情感得到滿足時,才會輕松、愉快地投入學習,才會主動探究。現代課堂教學應確立師生平等的教學觀念,構建平等對話的教學平臺,使教學在師生平等的過程中進行,將師生關系理解為愉快的合作,而不是意志間的沖突,讓學生在率真、坦誠、互尊的環境里一起學習。使學生處于一種心理放松、精力集中狀態,思維活躍,敢說敢做的氛圍中學習。因為教師不是萬能之人,作為教師應該放下架子向學生學習;使學生明白,不管是誰都要學習,只要會就能成為別人的老師。一旦課堂上師生角色得以轉換和新型師生關系得以建立,我們就能清楚地感受到課堂教學正在師生互動中進行和完成。師生間要建立良好的平等互動型關系。
以上就是我此次學習的一點心得體會,可能某些方面的認識還很膚淺,但我相信,用我對一顆對教育的執著追求的奉獻之心,在以后的工作中會不斷的提升自己,完善自己,時刻看到自己、認識自己、豐富自己。
《數學課程標準》心得體會2
在省級優秀教學能手周林茜老師工作站的引領下,我認真的學習了《20xx年版數學課程標準》。通過學習,我深刻領悟到,教學中既要加強學生對基礎知識的學習,又要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和創新能力,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合作交流,在探究中享受學習數學的樂趣。在今后的教學中應要盡量做好以下幾點:
更新教育理念,夯實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
新課標把全面發展放在首位,強調學生學習要從以獲取知識為首要目標轉變到首先關注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和一般能力的培養,創造一個有利于學生生動、活潑、持續發展的教育環境。在教學中,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實踐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和態度。
做好教學引導,重視學生的自我探究意識
新課標理念下的數學教學,要設法營造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觀察、思考、動手實踐中發現規律,與同伴交流,達到學習經驗共享,并培養他們合作的意識和交流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和理解接受能力。
面向全體學生,課堂教學要尊重個體差異
我們在教學中要先了解所教學生的情況,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思維水平、學習態度、意志強弱、智力和能力,按新課標的基本要求因材施教,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情況,引導學生在他人的交流中選擇合適的策略,由此來豐富數學教學活動的經驗,提高思維水平。
總之,通過新課標的學習,讓我對它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新課標的發布加上“雙減”政策的落實,無疑對我們一線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快速的轉變觀念,緊跟新課標的步伐,提高自我修養,改變課堂模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要擺正位置,教師只是作為引導者,而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要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多思考、多表達、多動手、多實踐。另外,新課標明確界定了數學核心素養,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描述現實世界。所以,在關注知識技能的同時,更應當關注這些知識技能中所蘊含的核心素養,所需要的核心素養,以及可以培養的核心素養。只有這樣,數學知識學習的質量才能提升,數學內容的本質特征和真正價值才能體現。
《數學課程標準》心得體會3
20xx版的數學課程標準中新增了核心素養,就是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新的數學課程標準中導向很明確,就是讓數學回歸現實世界、回歸實際應用。因此在教學中要注意緊密聯系實際,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認識周圍的事物,用數學的概念與語言去反映和描述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能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
下面是我學習新課標的一些收獲。
一、確立核心素養導向的學習目標
20xx年提出的核心素養,刪除了數感和符號意識,這兩部分內容已經成為在小學階段需要培養的核心素養。相較于小學,初中階段的數學核心素養更抽象、更側重能力,更加強調從實際情景中抽象出核心問題,并用數學符號表示出來。
在初中階段,新課標不僅僅要求學生學會具體知識,更要求學生掌握知識的本質,能夠合乎邏輯地論證數學的基本方法與結論,更鼓勵學生運用數學知識和數學模型分析與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把學生的全面發展放在首位,強調摒棄“題海戰術”。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強調學生的學習要從獲取知識的首要目標轉變成首先關注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和一般能力的培養,創造出一個有利于學生可持續發展的教育環境。
二、課程內容的變化趨勢
在學習內容方面,初中階段的數學依然是四個領域:數與代數、
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綜合與實踐,數學課程的四個領域有了部分內容的調整和整合,教學內容更注重結構化。數與代數:強調整體性和一致性,負數、方程、反比例移到初中;圖形與幾何:強調幾何直觀,增加尺規作圖的內容;統計與概率:強調統計量,把百分數作為統計量;綜合與實踐:強調與其他學科的融合,與生活、傳統文化的聯系,課程內容加強了幾何直觀及代數推理。
課程內容的`轉變,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能夠創造合適的情境,教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問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問題、會用數學語言表達問題,教師要更加明確知識的本質與蘊含的數學核心素養。
三、基于數學核心素養的評價
20xx年課標,在原有的對學生的評價標準上,提出新的要求,融合“四基”、“四能”和核心素養的主要表現,形成階段性評價的主要依據,采用多元的評價主體和多樣的評價方式,鼓勵學生自我學習的過程和結果。
(1)提高自主學習能力,拋開傳統的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學會
主動思考與提問,學會利用觀察、猜測、實驗、計算、推理、驗證、數據分析、直觀想象等方法發現一般規律與數學模型,加強學習過程中的自我監控與自我評價。
(2)以大概念的方式進行數學學習,認識數學的本質。例如在初
中階段,學生會在不同的年段學習到不同的方程,但是我們可以找
到相同的核心概念,體會多種方程間的區別與聯系,從而理解方程
的本質。
(3)強化綜合應用能力,主動參與數學探究活動,學會從現實生
活中抽象出數學問題,結合方程與不等式、函數、圖形的變化、抽樣與數據分析等內容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培養創新意識,從而發展出能夠靈活應對考試中的應用型、探究性和綜合性試題的能力。
四、在自主合作中體驗數學的探索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信賴模仿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學習方式”。而實踐證明,小組合作互動學習更是一種有效的學習形式,通過合作學習不僅可以學到課本上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參與意識,使學生學會與他人合作的方法,進而認識自我、發展自我,充分體驗合作探索成功的喜悅。學生在合作、交流中掌握了探究的方法,不但確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還培養了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滿足了他們的成功欲,從而讓學生享受學習數學的快樂。
通過學習,使我了解新課標數學教學的特點,課堂不再是以教師為主體的單邊教學活動,而是師生雙向交流。作為教師應嚴格按照課標的要求,上好每一節課,選用恰當的教學手段,多關注學生、尊重學生,努力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教學情境,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教學中來,讓學生享受“快樂數學”。
《數學課程標準》心得體會4
王老師主要從數與代數的內結合教材進行了詳細的介紹,數感主要是指對于數與數量、數量關系,以及運算結果的直觀感悟。能夠在真實的情境中理解數的意義,能用數表示物體的個數或事物的順序,能夠體會事物背后簡單的規律,能用數表達這樣的規律。數感是形成抽象能力的經驗基礎,建立數感有助于理解數的意義和數量關系,初步感受數學表達的簡潔與精確,增強好奇心,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數與代數是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習的重要領域,在小學階段包括“數與運算”和“數量關系”的兩個主題,學科之間的內容相互關聯,由淺入深,層層遞進,螺旋上升,構成相對系統知識結構。
“數與運算”包括整數、小數和分數的認識及其四則運算,數是對數量的抽象,數的運算重點在于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數與運算之間有著密切的關聯。學生經歷由數量到數的形成過程,理解掌握數的概念,經歷算理和算法的探索過程,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初步體會數是對數量的抽象,感悟數的概念本質的一致性,形成數感和符號意識,感悟數的運算以及運算之間的關系,體會數的運算本質上的一致性,形成運算能力和推理意識。
數的認識與運算,從自然數-分數-小數,數的認識具有一致性,用計數單位貫通。自然數是十進位值計數原理,是小學數學的基礎和核心,是理解算理的基礎,學生從一年級開始,應逐步理解十進位制計數原理,核心概念有,數位、計數單位、十進制,10的產生是一個里程碑。從歷史上追溯,商朝甲骨文就產生了十進制,產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十進位制完全可以和中國的四大發明相媲美。
王老師從數的認識,從數的表達來看9比8大是量變,10比9大是質變,可見數的產生是有根源的,添一根捆起來的進位。再到100以內數的認識,10個十是一百,于是百位就產生了。小數的產生也有本質,通過測量身高活動,學生與老師的單位用米做單位,在操作活動中積累經驗,一般情況下,量完之后,剩余的部分用米作單位,怎么精確表達身高?把1米分成10份,小數也是有歷史可以追尋的,十進位制始于春秋戰國,只要把個位確定了,個位后面的就是小數位了。《九章算術》第四章少廣章中,開方的運算結果用十進分數表示,成為微數,也就是今天所說的小數,小數最初是有限小數,到18至19世紀才開始無限循環小數和無限不循環小數,把小數的范圍擴大到實數。這樣小數就和整數統一起來,在數位順序表里面,從左到右,單位越來越小,相鄰兩個單位是10倍關系,任意一個小數都是以10為基底的.展開式。
分數的定義和運算是這樣一個邏輯順序,首先定義分數,然后定義兩個分數的等與不等,在此基礎上,再去推導兩個分數的基本性質,分數的本源是真分數,1個餅用自然數1表示,以1個餅為單位,半個餅比一個餅小,無法用一個自然數表示,那么用兩個自然數加一條線表示,感悟分數單位,比較1/2和的大小。通過兩個同樣大小的圓被平均分成2份或3份,孩子11到12歲是邏輯能力培養的關鍵時期,理解分數單位之間的關系,知道在同樣單位下才能比較分數的大小。
百分數就是穿了馬甲的分數,這次《新課程標準》劃分到統計里面,分母化100,只表示關系,不帶單位。
運算整數、小數分數的一致性,乘除法運算是一致的,能夠通過運算促進數學推理能力的發展,運算本質上是推理,理解算理的算法就是推理,計算具有一致性,計數單位的重新分解與組合。通過學習,感受到數學邏輯思維之美,體味到數學的淵源流長。
《數學課程標準》心得體會5
教學設計是教師在教學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好的教學設計是一節課走向成功的開端。一直以來我都認為教案與教學設計是一回事,我也總是參照著教案去上課,因為這樣很方便,不用花太多的時間。通過今天幾位老師的解說,我意識到這種做法的弊端,讓我很慚愧!因為這不僅阻礙了自己的專業成長,更重要的是對學生的發展不利。今天聽了四位老師的講座后,我知道了什么是教學設計,什么是教案,更重要的是懂得了教學過程設計的一些策略。下面我談談學習的幾點體會:
一、知道了教學設計的理念
教學設計以《新課程標準》理念為指導,根據教學對象和教學目標,確定合適的'教學起點與終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優化地安排,形成教學方案的過程。它是一門運用系統方法科學解決教學問題的學問,它以教學效果最優化為目的,以解決教學問題為宗旨。
二、明確了教學反思該從哪里著手
葉瀾教授說:“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難以成為名師,但如果寫三年反思則有可能成為名師。”由此可見,寫教學反思的重要。但我一直都不知該如何寫,直到昨天,龍老師的分享如醍醐灌頂般敲醒了我。龍老師表示寫反思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寫成功之處。如:為達到教學目標的一些做法;課堂中臨時應變的得當的措施;教學方法上的改革與創新等。
2、寫不足之處。如:情境的設計不能很好為教學服務;任務設計的不當;小組的分工與合作是否流于形式;評價的實施等;
3、寫學生創新。如:學生精彩得回答;見解;作品等。
4、我的分析、再次教學設計的思考等等。
此次培訓幾位教師的講座,就像為我打開了數學世界的一扇窗,撥云見日,使我在一次次的感悟中豁然開朗,讓我感受到了基于新課程標準下的一個全新的教學舞臺。
《數學課程標準》心得體會6
這次有幸參加了__市一中小學數學20__版《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標》的學習報告,而感到高興。雖然是一天短暫的學習時間,但收獲不少,能夠得到這樣的學習是我的幸運。這天的上午是由__市教研員張教授對《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修訂的背景、修訂的目標和修訂的基本原則為我們做出詳細的分析。下午是__市教研員湯教授對數學課程標準新改編的一年級教材詳細的做出了解讀和分析。課程標準(20__年版)》提出:“數學課程應致力于實現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是對人的主體性地位的回歸與尊重,不僅需要正視學生的差異,尊重學生的個性,而且應注重學生自主發展。
我覺得一天的學習對新修訂的課程標準有了初步的了解,從基本理念、課程目標、內容標準到實施建議等定位上更加準確,我們的教學一直以來是在繼承和揚棄中前行的,我經常問自己:真正熟悉課標嗎?其實每次在學習的時候很了解,可是就是過后忘記了,不能把學到的新理念靈活的運用到教育教學中,只有備課時,能熟悉本單元或本課時,所以總是很慚愧。8月8日在湘潭學習了一天,在8月23日這天我們教研組又一起學習課標,分析對比新舊課標的一些變化,理解了課標改變的意義。
我們組的每個數學都教師認真地閱讀分析了課標,發現新的數學課程標準從學習者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情景出發,提供給學生充分進行數學實踐活動和交流機會,體現了學生是學習數學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數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明確提出“四基”是數學課程與教學的基本目標。下面談一下自己膚淺的體會與想法:基本技能對于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要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怎樣學習,還要加強基本技能的訓練。除了“雙基”所要求的,基于“四基”的教學,在注重學生分析問題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的'基礎上,還要注重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和提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在培養學生演繹推理能力的基礎上,還要注重歸納推理能力的培養。掌握數學基本思想就是掌握數學的精髓。基本活動經驗是學生在教學中老師給他們提供動手實踐的機會,變“聽數學”為“做數學”。
還發現新課標比舊課標更理性些、數學教材的編排更完美些、數學教學更有層次些,教材的結構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新教材比舊教材教學內容的編排更為科學合理,我想:無論是課標的修改還是教材的改編,最終目的是促使數學課程更加完善,更適應社會發展與教育改革的需要,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應用的價值。而課標的修改需要很多專家親臨一線的教學與研討,只有這樣修改的課標才更加符合學生的認知。
十年的新課改給我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要繼續加強課改學習,不斷的探討,使新課標的學習與實踐之中,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不斷沖擊著站在課改浪尖上的教師們。我們曾經多次在教學中困惑,不知所措,但通過學習,我們又引來了新的姿態站在教育前沿。無論遇到多大的艱難,我們始終緊跟著新課標、新理念,才不會迷失自己的方向,切實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服務。領悟教學精神,落實好新課標的要求,教好書,培養好學生!才是我作為一名教師一生中最大的愿望和幸福。
《數學課程標準》心得體會7
暑假再一次學習了《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其實以前都是匆匆一瞥,沒有細細的品讀。經過這一次的抄寫《新課程標準》,我感受頗深。
《新課標》的基本理念指出:課程內容既要反映社會的需要、數學學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它不僅包括數學的結論,也應包括數學結論的`形成過程和數學思想方法。課程內容要貼近學生的生活,有利于學生經驗、思考與探索。內容的組織要處理好過程與結果的關系,直觀與抽象的關系,生活化、情境化與知識系統性的關系。在現在的素質教育下,教師不只是要教會學生這一道數學題,教師應該起主導作用,引領學生把數學與生活聯系起來,在數學中體驗生活,在生活中學習數學。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新課標》中指出,數學活動是師生共同參與,交往互動的過程。數學課本里每學期都會出現幾節活動課,但是很多教師在平常的教學中都會把它忽略掉,或是簡單的一筆帶過。學習過新課標后,才明白數學活動對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性。在數學活動中應該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并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去體驗數學活動經驗。同時,在數學活動中,教師給學生適實的評價。教師的評價可以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增強信心。
我作為一名年輕的教師,在以后的教學工作中,我將不會迷惑、彷徨,我相信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將會嚴格按照新課標的要求,上好每節課,教好每一個學生,做一個合格的教師。
《數學課程標準》心得體會8
為期一周的新課程標準培訓結束了,時間雖然短暫,但我卻好像又接受了一次心靈的洗禮。
一、對“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在新課程標準培訓會上,北京的劉堅教授講了一個小故事,題目是《父親的腳后跟》。內容是:兒子經常跟在父親身后來回于城里鄉間。當有一次天黑了,父親又急著給生病的母親送藥的回家的.路上,兒子找不到父親的腳后跟,在岔路口大哭。直到父親回到家發現兒子走丟了,順著哭聲才在岔路口找到了兒子。后來,兒子想:如果有一次讓“我”走在前面,父親只在“我”找不到正確的路時指點一下,“我”也不會找不到回家的路。這個故事讓我深受感觸。學習又如何不是這樣,只有我們讓學生走在前面,讓學生自己主動探究、發現,自己學會學習,學生才會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而我們教師一定要敢于放手,大膽放手。
二、個人業務能力又進一步得到提升。
不論是課堂語言還是信息技術教育,尤其是多媒體課件制作方面都受益。以前,我只會從電腦上下載一些課件,做一些簡單修改。上課時往往被這些課件束縛,自己的設計思路往往得不到充分發揮。在培訓中學習了幻燈片和flash動畫制作后,我就可以實踐著按自己的思路得心應手地設計課件,更好的為課堂服務。
三、要學會深入課標本質,靈活運用教材。
新教材改變了過去注重書本知識的狀況,更注重學生學習方法、能力的培養。這就要求我們教師適應新教材,把教材與實際聯系起來。實際上,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現有水平,在認真領會教材編寫意圖的同時,學會靈活、能動地運用教材,根據學生實際進行必要的增刪、調整,這樣才能從有限的教材中無限延伸。總之,培訓中各個異彩紛呈的講座,讓我更明確了課改的方向,更堅定了課改的信念。我會以這次培訓為起點,踏上更廣闊、更光明的課改征程。
《數學課程標準》心得體會9
新課程走近我們已有多年的時間了,對其每一次的研讀都有一種“溫故而知新”的感覺,讓我一次又一次對自己的教學思想和行為進行反思,對自己曾經被視為經驗的觀點和做法進行重新審視,這讓我在數學教學方面有很多收獲。
對于小學數學教學來說,既要轉變教的方式又要轉變學的方式, 培養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這兩個轉變中,教的方式轉變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轉變,學的方式也隨之轉變。學的方式轉變可以理性地在課堂中呈現,證明教的方式轉變,證明教師新理念的真正樹立。課改實踐告訴我們,沒有堅定的新課程理念,真正意義上的教與學方式的轉變是不可能的。
把課標學習與教材教法研究結合起來;要鉆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視教學反思、個案研究和收集;要牢記驗證課標和檢驗教材的實驗任務。
在教學實踐中,我將力求打破傳統封閉、單項、機械的教學模式,主要將采取了以下幾點作法:
1、認真學習新課標,深入領會《數學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切實轉變觀念,克服以往在數學教學中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養、過分追求學科知識系統的錯誤傾向,真正確立數學教育的新理念,通過教學任務的完成,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數學素養,注重提高學生的數學實踐能力,積極倡導、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學習方法,拓寬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聯系生活、跨學科的學習和探究式學習,使學生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終身受用的數學能力。
2、講授新課程時應從整體上把握實驗教科書,弄清其編寫意圖、體系特點,弄清教科書與《課程標準》、教科書各教程之間的內在聯系,弄清教科書各種編輯設計的意圖和著力點,比較新課程與舊教材的區別和聯系,有哪些改進,教法上有那些變化,有那些獨到的進步和收獲,以在備課和教學活動中準確設定教學的重點,找準達到《課程標準》提出的課程目標的落腳點,有效地實施數學教學。
3、在準確把握教科書編輯思想的基礎上,從本班學生的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不同教學內容,創造性地靈活地選擇和運用教科書的各種設計,采取合適的教學策略,把綜合實踐活動落到實處;大力改進課堂教學,提倡啟發式、討論式、師生互動等新的教學模式;積極開發課堂學習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溝通課堂內外,溝通平行學科,創造性地開展各種活動,增加學生數學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豐富積累,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打下扎實的數學基礎;鼓勵學生采用各種手段擴大見識面,增強學生在一切場合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積極參加各種課改活動,促進學生數學素養的整體提高。
《數學課程標準》心得體會10
圖形與幾何是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數學學習的重要領域,在小學階段包括“圖形的認識與測量”和“圖形的位置與運動”兩個主題。學段之間的內容相互關聯提升,有著清晰的知識架構與方法積累。
在圖形的認識和測量方面,學生經歷從具體形象的實物中抽象出幾何圖形的過程,從而認識圖形的特征,感悟點動成線、線動成面、面動成體的關系。圖形的測量教學中,學生從自主確定單位展開度量過渡到基于度量單位理解圖形長度、角度、周長、面積、體積,經歷從“單位多樣”到“單位統一”的過程——從自主量到統一量。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逐步理解量的大小是可以度量的,理解度量需要一個標準去比—單位,這個單位可以多樣。理解用統一的單位去度量是必要的。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不能僅僅停留在知識技能在傳遞上,而是關注學生通過學習知識技能形成了什么樣的一個人,形成什么樣的素養,關注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不再是讓學生作為旁觀者,而是發生情感意義的聯系。以下是我對于圖形與幾何領域第二學段的學習體會。
圖形與測量中的內容要求之一是:“認識長度單位千米,知道分米、毫米;認識面積單位厘米^2、分米^2、米^2;能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能恰當地選擇單位估測一些物體的長度和面積,會進行測量。”
一、深度體驗,建立表象
我想,在進行長度單位教學時,我們可以依托生活中的豐富材料,通過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畫一畫、找一找、估一估和量一量等系列活動,讓學生擁有深度體驗,在頭腦中建立清晰的表象,比如通過在學具中尋找厚度大約1毫米物品的活動,用手比劃1毫米,借助實際物品的比較,進一步建立1毫米的表象。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李江輝老師在《杭州市20xx年小學數學“量感培養”專題教學研討活動》中所執教的《1千米有多長》,他引導學生選擇素材介紹1千米,如熟悉的操場、1個小朋友手臂張開的長度、大巴車的長度、樓房的高度、來福士的高度、前測中步行100米的步數時間、跑100米的時間等。借助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實踐體驗,通過推理、想象,從不同維度和路徑將“千米”具體化、形象化,幫助學生初步形成1千米的`表象,發展量感。
在認識面積單位時,要注重實踐操作,允許學生自由尋找活動材料,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積累豐富的面積測量經驗,交流個性化學習成果。通過確立標準,到優化標準,再到統一標準,最后“度量”,讓學生體驗與理解度量的本質結構和數學方法,甚至能跳出數學學科,建立生活中的度量價值觀,滲透學科育人。王力明在《面積單位》一課中,先引導學生用本子去度量兩幅畫的大小,學生發現本子的表面就可以作為衡量這兩幅畫面積大小的工具。緊接著引導學生發現物體的表面和平面圖形的大小如圓、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都可以作為衡量面積的標準。度量單位可以有多種,僅僅是描述大小并且可以理解的時候,不一定需要用規定的度量單位。但為了便于交流和比較,需要有統一的度量單位。如果度量單位不統一,我們就難以進行交流和比較,在認知沖突中啟發學生建立面積單位標準的必要性。這是多種單位去度量到同一單位去度量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感悟到原來度量單位可以多種多樣,但是為了便于交流和比較,我們還是需要用統一的度量單位。
二、明晰產生,正確度量
恰當地選擇單位估測一些物體的長度和面積,就需要明晰知識的產生過程。只有學生對度量的對象有比較清晰的感知時,才能做出判斷、才能利用頭腦中的單位表象、度量經驗和空間想象,合理判斷或估計度量結果。這不是技能而是一種能力,是思維層面上的。能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是指能基于度量單位的變化轉化度量結果。比如紙板箱用1立方分米去度量,是幾立方分米?如果換成立方米去度量,是多少立方米?可能1立方米不到。如果用立方厘米去度量,可能是幾千、幾萬立方厘米。
三、建立結構,生發新知
郭華老師《新課標:讓核心素養落地》這一講座中提到:課程結構化的意義是讓學生成為主體,讓學生的活動進來,不斷反復理解和運用。不僅僅有分析、歸納、綜合、思維的部分,還有悟的部分,發生意義關聯。一切舊的東西都能生發成新的東西,一切新的東西都蘊含著舊的東西。發現學習可以縮短高級知識和低級知識的距離。讓學生發現新知識,越來越有自信。數學知識隨著學段的增加,呈現著螺旋式上升的結構,各學段之間的知識和方法都是關聯的,我們要讓學生搭建清晰的知識結構,在不斷容納新知的過程中豐富充盈知識結構。讓舊知得到鞏固與拓展,讓新知在舊知的滋養下不斷生長、開出燦爛的花朵。
最近我外出培訓時,我發現每節課的尾聲,老師都會問學生“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這是基于數學的知識技能展開回顧,而當我聽到一個老師問“今天這節課你是怎么學會的?”時,我感受到了老師對于知識形成過程的關注。這是基于數學學習的方法經驗和數學的思想方法來培養學生的各項能力。在今后的課堂中,我也會多多提問“你是怎么學會的?”讓學生完整經歷探究的過程,明晰知識的產生由來,這是高于知識層面的數學本質理解,也是高于技能層面的數學思維活動。注重體驗與經驗積累,讓學生在增長知識與技能的同時發展思維與能力素養。
《數學課程標準》心得體會11
讀《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關于現在信息技術對數學課堂應用的幾點所思。課標強調:“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進教與學的方式,使學生樂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現代技術手段的運用,也可以幫助學生探索數學規律,理解數學的概念和法則,發展學生的數感,同時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現代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廣泛應用,對于我們的數學課堂有哪些幫助呢?
一、多媒體的利用,有助于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興趣是學習的動機和動力,在學習活動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想學生能主動參與學習,積極思考,親自參加學習實踐,就必須首先培養學生對學習的興趣。
小學兒童思維的基本特點是從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逐步過渡到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教師在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時,能更直觀地、形象地演示知識的發生過程,揭示概念。多媒體教學還可以使靜態的教學內容變為動態的畫面,加上鮮艷的色彩引起學生注意,用直觀的圖形及和諧的聲音使枯燥而又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生動而又具體,使數學教學具有很強真實感和表現力。從而使學生在愉悅的狀態下主動地獲取知識,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現代教育技術在數學課堂中的應用,能促使教師提高自身的素質。
要想給學生一碗水,教師不能僅僅只有一桶水,教師應該是一條流動的河,是取之不盡的長流水。時代在進步,知識在變革,那教師還單純講解答案就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了。本學期,學校要求我們利用的希沃白板5制作課件。希沃白板5與PPT相比,希沃5制作課件時,可以插入“課堂活動”里的游戲,孩子們在游戲的過程中鞏固所學知識,課堂更活潑,趣味性更強一些。那如何制作精彩的課件呢?教師要有電腦操作以及課件制作的基本技能,獨特的教學設計,這就需要教師提高自身的素質。
總之,現在信息技術對于現如今的數學課堂教學,是必不可少的!
《數學課程標準》心得體會12
今天再次學習《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使我領悟到了教學既要加強學生的基礎性學習,又要提高學生的發展性學習和創造性學習,從而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讓學生享受“快樂數學”,
小學數學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因此,本人通過對新課程標準的再學習,有以下的認識:
一、備課:變“備教材”為“備學生”
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備教的方法很多,備學生的學習方法少。老師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如語言應簡明扼要、準確、生動等),注意到實驗操作應規范、熟練,注意到文字的表達(如板書編寫有序、圖示清晰、工整等),也注意對學生的組織管理,但對學生的學考慮不夠。老師的備課要探討學生如何學,要根據不同的內容確定不同的學習目標;
要根據不同年級的學生指導如何進行預習、聽課、記筆記、做復習、做作業等;要考慮到觀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維能力、推理能力及總結歸納能力的培養。一位老師教學水平的高低,不僅僅表現他對知識的傳授,更主要表現在他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
二、上課:變“走教案”為“生成性課堂”
教學過程是一個極具變化發展的動態生成的過程,其間必然有許多非預期的因素,即便教師對學情考慮再充分,也有“無法預知”的場景發生,尤其當師生的主動性、積極性都充分發揮時,實際的教育過程遠遠要比預定的、計劃中的過程生動、活潑、豐富得多。
教師要利用好即時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靈活的教學機智,不能牽著學生的鼻子“走教案”。要促成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教師要創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如果我們的課堂還是師道尊嚴,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不回答,不予理睬,或馬上表現出不高興,不耐煩,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一定大打折扣,心得體會《小學數學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因而要讓我們的課堂充滿生氣,師生關系一定要開放,教師要在教學中真正建立人格平等、真誠合作的民主關系。
同時教師要高度重視學生的一言一行,在教與學的平臺上,做到教學相長,因學而教,樹立隨時捕捉教學機會的意識,就必定會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更加活潑有趣,更加充滿生機,也更能展示教師的無窮魅力。課堂提問注意開放性。開放性的提問,沒有統一的'思維模式與現成答案,學生回答完全是根據自己的理解回答。
答案一定會是豐富多彩,這可以作為我們教師的教學資源。教師根據這些答案給予肯定、或給予引導,使學生的思想認識在教師的肯定或引導中得到提高。要促進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還要充分發揮教師的教學智慧,教師對教育過程的高超把握就是對這種動態生成的把握。
三、變“權威教學”為“共同探討”
新課程倡導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對我們教師的職能和作用提出了強烈的變革要求,即要求傳統的居高臨下的教師地位在課堂教學中將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師站在學生中間,與學生平等對話與交流;過去由教師控制的教學活動的那種沉悶和嚴肅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師生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真誠和激情。因而,教師的職能不再僅僅是傳遞、訓導、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勵、幫助、參謀;師生之間的關系不再是以知識傳遞為紐帶,而是以情感交流為紐帶;教師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滿倉庫,而是要點燃火炬。學生學習的靈感不是在靜如止水的深思中產生,而多是在積極發言中,相互辯論中突然閃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被壓抑,本有的學習靈感有時就會消遁。
四、變“教師說”為“學生多說”
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引導學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礎上,理解數學概念或通過數量關系,進行簡單的判斷、推理,從而掌握最基礎的知識,這個思維過程,用語言表達出來,這樣有利于及時糾正學生思維過程的缺陷,對全班學生也有指導意義。
教師可以根據教材特點組織學生講。有的教師在教學中只滿足于學生說出是與非,或是多少,至于說話是否完整,說話的順序如何,教師不太注意。
這樣無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數學教師要鼓勵、指導學生發表見解,并有順序地講述自己的思維過程,并讓盡量多的學生能有講的機會,教師不僅要了解學生說的結果,也要重視學生說的質量,這樣堅持下去,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上好數學課應該盡量地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不能把學生埋在越來越多的練習紙中。例如,口算,現在已經名不副實,多數用筆算代替,學生動手不動口。
其實,過去不少教師創造了很多口算的好方法,尤其在低年級教學中,寓教學于游戲、娛樂之中,活躍了課堂氣氛,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其它教材也可以這樣做。
我們不能把數學課變成枯燥無味、讓學生學而生厭的課。在數學課上,教師要引導學生既動手又動口,并輔以其它教學手段,這樣有利于優化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也必然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
總之,面對新課程改革的挑戰,我們必須轉變教育觀念,多動腦筋,多想辦法,密切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做數學、理解數學和發展數學,讓學生享受“快樂數學”。
《數學課程標準》心得體會13
為了貫穿落實《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xx年版)》和《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xx年版)》的精神與要求,引領教研人員和一線老師開展研究,定于20xx年7月12日舉辦山東省小學數學“新課標新課堂”系列研討活動一一“數學文化與學習方式變革”如約在線上展開。
首先由省教科院徐云鴻帶來數學文化與學習方式變革的主題報告,徐老師的從新課標中的數學文化;新方案與新課標中的教學方式;新課標中的核心素養;數學文化教學研究回顧等四個方面做了說明。通過徐老師的解讀有助于我們更好的觀摩學習今天的研討活動。
接下來由濰坊市濰城區的幾位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不同形式的數學文化課堂以及相關主題報告。包括了數學繪本課、實踐活動課、主題閱讀課以及數學戲劇等多種形式。這些課堂精彩有趣,學生積極參與其中。
趙老師的數學繪本課《快樂的一天——認識時間》以繪本其獨特的趣味性和童真性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通過圖畫故事的方式向學生講述相關的數學知識,這樣會使學生的數學學習變得更加有趣。趙老師通過引導學生講故事講述給他人和繪畫的形式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為學生自主創作繪本做了基礎鋪墊。
在數學實踐課《綠蘿的秘密——多邊形面積》,整堂課由學生自主提出問題,課下自行分組分工,自己搜集材料,課堂上小組為單位學生按照自己分工上臺展示,高效有序,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數學戲劇——八戒分碗,通過學生們惟妙惟肖的演繹,解決了數學問題。數學與戲劇有機融合,既能讓學生在較為輕松、具象的環境中學習數學,又能把學生從課堂引向課外,在戲劇表演中加深數學知識理解,感悟數學魅力,在孩子們的心里播下親近數學的.種子。
濰坊教科院孫俊勇關于數學閱讀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發展主題報告使我受益匪淺。數學閱讀是指對數學材料進行數學化分析,即信息提取、轉譯、內化,形成并表達自己數學觀點的過程,是數學教學重要的創新探索。“數學閱讀”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通過為學生提供豐富、適當的閱讀材料,組織開展有效的閱讀活動,讓小學生換一種有趣的方式學數學,進而促進數學核心素養的提升和發展。
下午的活動是由臨沂三所學校的老師就各自的學校的特色做法進行匯報展示,最后由臨沂小數帶頭人于科長做補充總結。
樸園小學借一系列的數學競賽、趣味活動為載體,讓每一個學生真正走進數學,同時學校致力搭建數學文化傳播平臺,讓學生感受數學的樂趣,發現數學的奧秘,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展現思維的風采。
杏園小學的特色實踐作業設計給我眼前一新。臨沂杏園小學的數學老師們在學生實踐作業設計上做了深入研究,力求讓學生在實踐作業中發展數學的應用意識,加深對數學知識的體會和理解,獲得對數學良好的情感體驗。這些付出和努力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沂水實驗四小的特色數學活動也是豐富多彩。通過舉辦數學節給學生一個儀式感,不僅為學生營造了一個濃郁的數學學習氛圍,使學生們充分感受到數學的魅力,開發了學生們的數學潛能,培養了數學能力和素養,提供了展示數學才能的個性舞臺。
于科長從改變數學學習方式;轉換數學研究場所;拓寬數學學習內容等三個方面詳細介紹了臨沂各小學的不同數學特色活動做法,不同的活動有共同的特點,都包含了數學文化,數學與生活聯系密切。
生活即數學。《數學課程標準》提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須的數學。”強調了大眾數學學習的內容的應用價值——能適應未來社會生活的需要。因此,我們的數學教學除了系統的數學知識的教學外,還應密切聯系生活實際,調整相應的數學內容,做到生活需要什么樣的數學內容,就教學什么樣的數學知識,讓生活中人們所必須的知識與技能成為數學教學的目標與追求。如過去我們數學內容中計算有些難,而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計算器、計算機的√面普及,計算難度有所降低,更注重計算的必要性和算理。改變了課程過去“繁、難、偏、舊”和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了課程內容與數學學習生活以及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數學課程標準》心得體會14
圖形與幾何是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數學學習的重要領域,在小學階段包括“圖形的認識與測量”和“圖形的位置與運動”兩個主題。學段之間的內容相互關聯,螺旋上升,逐段遞進。
“圖形的認識與測量”包括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的認識,線段長度的測量,以及圖形的周長、面積和體積的計算。
圖形的認識主要是對圖形的抽象。學生經歷從實際物體抽象出幾何圖形的過程,認識圖形的特征,感悟點線、面、體之間的關系;積累觀察和思考的經驗,逐步形成空間觀念。圖形的認識與圖形的測量有密切關系。圖形的測量重點是確定圖形的大小。學生經歷統一度量單位的過程,感受統一度量單位的意義,基于度量單位理解圖形長度、角度、周長、面積、體積。在推導一些常見圖形周長、面積、體積計算方法的過程中,感悟數學度量方法,逐步形成量感和推理意識。“圖形的位置與運動”包括確定點的位置,認識圖形的平移、旋轉、軸對稱。學生結合實際情境判斷物體的位置,探索用數對表示平面上點的位置,增強空間觀念和應用意識。學生經歷對現實生活中圖形運動的抽象過程,認識平移、旋轉、軸對稱的特征,體會運動前后圖形的變與不變,感受數學美,逐步形成空間觀念和幾何直觀。
學會這部分教材對于學生培養空間觀念,發展思維力、想象力,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它同時也為學生以后學習幾何知識打下扎實的基礎。但是,在概念教學中往往存在以下兩個問題:一是忽視概念的形成過程,教師往往把一個新的概念和盤托出,讓學生死記硬背法則、定義;二是忽視概念間的聯系,把許多本來有聯系的概念,拆散成一粒粒散落的珠子,分散、孤立地保存在學生的腦海里,沒能將珠子串成項鏈,概念不成系統,不能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要改變這些問題,我覺得應該以鍛煉和發展學生的“思”為主線,把“看”、“動”、“練”、“理”有機地串聯成一個思維體系,從而順利達到“通”的目的。
看—全面觀察。實踐證明:兒童接觸事物,探究事物的本質屬性,經常是從觀察開始和發現的。在現實生活中,學生對簡單圖形已有初步了解,如書的封面是長方形,紅領巾是三角形,文具盒是長方體……,但他們對此的了解往往是表面的、模糊的,還不能說出其本質特征,往往是口欲言而無聲。所以教學時,我因勢利導,結合教學內容,充分利用實物、模型和多媒體等教學手段,豐富學生表象。引導學生用眼看、用手摸,做到上下、左右、前后和正反進行全面、仔細地觀察,以此加強直觀教學,加深學生對物體的`初步認識,使他們由具體物體的形狀在大腦中形成表象,繼而上升為概念,初步培養或形成空間觀念。
動—動手操作。由于小學生生性喜歡動手操作,而且抽象思維依賴于動作思維或形象思維展開,因此動手操作對小學生掌握知識、技能,培養動手能力,提高學習興趣積極性等都有一定的實踐意義。所以教學時,我盡量組織學生開展“剪”“拼”“量”“擺”“數”“做”等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自己動手做出物體模型,學會對圖形或模型進行分解、組合、平移、翻轉等轉化方法,使他們在動眼、動手、動腦、動口等親身體驗中加深對幾何形體的感化方法,進一步理解掌握其本質特征,初步掌握幾何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和轉化方法,同時也更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想象能力。
練—鞏固訓練。通過全面觀察和動手操作,學生對幾何知識初步理解和掌握后,為了把知識轉化成技能,形成能力,教師必須精心設計習題進行鞏固訓練。教學時教師要注重精講多練,注意數形緊密聯系,逐步做到“物體——圖形——表象——物體”的循環,使學生看到圖形名稱就想象出物體形狀、特征和計算方法等,并能解決一些實際問題,不斷開拓思路,增強思維的靈活性,增強空間觀念及其理解應用能力。
理—系統梳理。實踐證明:學生對于散亂、零碎的知識容易遺忘或發生混淆。因此在一定階段的學習之后,我及時對知識進行歸納、整理,串點成線,舉一反三,擴線成面,形成網絡,并使之根植于學生原有的知識體統中,使學生更進一步理解和掌握幾何圖形的本質特征和相互之間的聯系與區別,進一步增強空間觀念及其理解、應用能力。通—觸類旁通。為了促進事物的整體形象在頭腦中得到全面深刻的反映,使學生更深刻地認識幾何圖形的本質特征,促進空間觀念的形成,教師要注意溝通幾何圖形的內在聯系,注意知識的綜合運用,使學生能由此及彼、觸類旁通。因此教學時,我充分結合學生的認識規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適時歸納出圖形的本質特征,及時溝通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幫助學生分辨異同,達到溝通、同化知識,增強理解及其應用的能力。
《數學課程標準》心得體會15
一、挖掘教材,挖掘學生
數學課程標準要求不僅要讓學生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同時也要培養他們的數學思維、問題解決能力以及情感態度。然而,數學本身并不是所有學生都喜歡的學科,因此教師需要尋找新穎的教學形式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新版教材中,有許多活動和探究類題目,讓學生自己去動手實踐、動腦思考,這樣能夠更好地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創造力。教師應該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和總結,因為他們自己總結出來的內容會比課堂上老師講授的更加深刻和有用。因此,對于教師而言,挖掘教材,設計啟發性的教學方法將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注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好的,有效的數學教學活動應該將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相結合,以“以人為本”的理念為出發點,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獲得新知識的過程中,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到教師設計的活動中,通過解決問題、思考數學和培養情感態度等多方面得到全面的發展。教師在課堂中要扮演組織者和引導者的角色,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在成功和挫折中不斷成長,分享自己的發現和成果。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教育的目標,讓每個學生都能夠得到充分的發展。
三、注重學生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學習和掌握數學知識,不能僅靠死記硬背,而應在理解基礎上,在實際應用中不斷鞏固和內化。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記憶和鞏固新知識,老師應該善于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幫助學生理清相關知識之間的區別和聯系。這樣,學生才能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將其應用于實際生活中。
四、關注學生情感態度的發展
為了實現新課程目標,我們需要將情感態度的體現融入到教學中。那么什么樣的課堂才符合學生的喜好?學生喜歡何種形式的學習呢?我們該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呢?我們需要建立一種平等的教育教學方式,以促進師生之間的相互尊重。
【《數學課程標準》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課程標準解讀心得體會數學12-08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的心得體會02-07
《數學課程標準》心得體會08-24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心得體會03-25
學習數學新課程標準心得體會07-20
學習《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心得體會07-14
數學新課程標準學習心得體會07-13
數學課程標準心得體會01-29
《初中數學課程標準》心得體會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