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論語的學習心得
我們從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后,可以通過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這樣就可以通過不斷總結,豐富我們的思想。那么寫心得體會要注意的內容有什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論語的學習心得,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論語的學習心得 篇1
孔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意思是說:“學了做人處事的道理,并在適當的時候印證練習,不也覺得快樂嗎?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相聚,不也感到快樂嗎?別人不理解你,而你并不生氣,不也是君子的風度嗎?〞短短的幾句話,包含了做人、做事、交友、處世的道理。在論語中,孔子表達的“學〞不僅僅是讀書學知識,而是泛指學習做人處事的道理。孔子一生熱愛學習,而且樂此不疲,一直到了晚年還刻苦鉆研非常深奧難懂的《周易》,故有“韋編三絕〞的美傳。
《論語》中對于教育思想方面的內容對我啟發很大。在教育對象的選擇上,他主張“有教無類〞,不分貴賤、賢愚,時機均等。用今天的話來說,孔子非常尊重學生。在教育的方法上,孔子主張“因材施教〞,重視誘導式的啟發教育,觸類旁通,強調在實行啟發誘導的根底上必須注意循序漸進。本學期我所教的課文中,講的就是孔子與學生的故事,再次重讀孔子的《論語》,讓我再次接受了教育。在教育的培養目標上,孔子認為進行教育的目的除了用仁義禮凈化人們的靈魂,協調人們的社會行為之外,其重要的目的在于培養具有仁義之心的“仕〞、“君子〞,以為當時的社會效勞,這就是他著名的“學而優那么仕〞的思想。
讀孔子的《論語》,讓我想到了我們今天的教育教學實際,發現孔子的很多教育思想在今天仍被繼續沿用,仍是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的一部經典著作。如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認為追求學問首先在于愛學、樂學,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愛好;子曰:“學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學那么殆。〞講了,提出了“學〞是“思〞的根底,“思〞又能使“學〞不斷深化和擴大,說明了學和思的辨證關系,就是我們今天常說的學思結合。再如今天的因材施教、寫作參考循序漸進、舉一反三等這些教學原那么、方法在《論語》中都能尋找到痕跡,除了教學,孔子關于做人也有自己的獨樹見解。他強調做人要正直磊落,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在孔子看來,一個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們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僥幸而防止了災禍。他還強調做人要重視“仁德〞。這 是孔子在做人問題上強調最多的問題之一。在孔子看來,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處于第一位的.。孔子說:“弟子入那么孝,出那么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那么以學文。〞又曰:“人
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這說明只有在仁德的根底上做學問、學禮樂才有意義。做人還要重視修養的全面開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即: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幫助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竭力了呢?與朋友交往是否講信用了?老師傳授的學業是否溫習了呢?強調從自身出發修養品德的重要性。在此根底上,孔子強調做人還要重視全面開展。子曰:“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做人。
孔子認為,學習必須有明確的目的,重點在于“學以致用〞。孔子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意思是說,品德不去修養,學問不去講習,聽到正義的事不能去做,有錯誤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論和實際不能結合,這才是我們憂慮的啊。由此可見,讀書的目的,不在于死記書本,而在于應用,在于實踐。
以上是我學習《論語》后的一點感受,通過這次學習我才知道自己的知識面是多么的狹窄,讓我有一種“人生處處盡學問,世間人人是我師〞的感覺。今后,我一定要多看一些文學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
論語的學習心得 篇2
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
一天,子路與老師孔子閑聊,子路說,老師啊,我看衛靈公有把您留在衛國從政的意思,假如這是真的,您將怎樣做呢?孔子回答說,我會先正名。子路表示驚訝,他說,有這樣的事啊,正名這么重要嗎?請老師指教。孔子說,子路啊,你真愚笨啊,先正名你都不懂嗎。什么事情不懂就說不懂好了。
孔子對名正言順重要性的解釋是:“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這里的名,不等同于名字,而是指名分。什么是名分?在《論語·泰伯》篇中孔子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在其位就是有名分,有授權,該你負的責任,該你挑的擔子。名分是權利的來源,與利益緊密相聯系。作為從政來說當然是名分第一,授權第一,然后是利益。授給你名分的同時,也就授給了你權利,并獲得相應的利益。
中國古代非常重視名分,“守慎正名,偽詐自止。”[1]每個人都按照自己的名分,該干什么干什么,該得什么得什么,虛偽詐騙的事情就不會有了。現在看這些話,過于理想化了。從理想的角度看該你得的,你得;不該你得的,你不得,“偽詐自止”,但,這是建立所有的人都在一個水平上而言的,關鍵的是,人的思想覺悟不在一個水平上。因此“名分”是無法束縛人的思想行為的。超越名分就叫僭越,就叫越軌,就叫貪婪,貪欲。
孔子講正名,還是就從政而言的。所以孔子接著說,“名不正,則言不順。”道理很淺顯,你是一名后勤人員,你偏要管作戰部門的事情,誰聽你的?讓你去某某處擔負責任,你卻不是該處的處長、副處長,誰聽你的?說話沒人聽,什么事情都辦不成;什么事情都辦不成,你的理想就不能實現,你的'才干就不能發揮,你再宏偉計劃,也一定要落空。孔子的原話是“事不成,禮樂不興”,這里說的“禮樂”,當是指法律制度的健全,因此孔子說:“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也就是說,你對合理社會的構想,不能落實,也就無法建立健全的社會體系,法律制度,就會賞罰不明,就會是非不分,就不知道如何約束自己、約束別人,不知道如何處事,如何與人交往,如何生活在社會上。因此作為君子,你必須把你的名分告訴大家,公布于眾,把你該負的責任說出來,該挑的擔子擔起來,而且說了就要做,承諾了就要兌現,不說假話,兢兢業業。
名分不僅對于權利、利益而言,也是對于物質的性質而言,正名的重要性還在于“舉善援能,官方定物,正名育類”[2]。什么東西,什么特性;什么特性,該有什么名字,給予分門別類,已備其“別物致用”,否則就亂套了。“正名”當然還包括思想認識,與對相對真理的把握上。南懷瑾先生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包括了文字及理論。在理論上講不過去的事,就是不合理的事,一定不會成功的。”[3]在理論上“講不過去的”和“不合理的事情”卻干的很帶勁,做得很帶勁,實在是司空見慣了,“掛羊頭賣狗肉”的事情,比比皆是。所以說人認識的偏差,與具體行動,與認識的準確與否,總是有距離,有偏差的。是不是聰明人,是不是君子,就在名實把握的尺度上。你說你是唯物主義者,你講的話,你寫的文章,你做的事情都是以唯物主義為圭杲,才能叫名實相符。中國文化重視名正言順,更重視名實相當,名實相符,名實一致,否則就是名不副實。
論語的學習心得 篇3
暑假里本是為了應付檢查才捧起丟在案頭已近乎遺忘的《論語》,最初總覺得上學時已經學過多篇關于《論語》的文章,感覺自己已經讀得很透,可是今天當我再以教師的身份去拜讀它的時候,卻有了另外一番的收獲。或許是作為一名人民教師的職業習慣,我對孔子的教育思想給予了更多的關注。被孔子的言行深深感動,為他的胸襟和智慧所折服。
一、嚴肅認真的教學態度子曰:“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做人要不斷學習,不感到厭煩;教育學生要有耐心,不感到疲倦。教師要做到“誨人不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們許多老師經常會在課堂上生氣發火,缺乏耐心。如果孩子犯了錯誤,老師應該耐地去調查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找出孩子存在的問題,有的放矢的去跟孩子談,幫他認識自己的錯誤。比如,當孩子上課走神的時候,提醒他;當課堂秩序亂的時候,不要對孩子大呼小叫,而應該反思是不是我們的課堂對孩子沒有吸引力?當孩子沒有完成作業,幫他找出沒有完成作業的原因,使孩子體驗及時完成作業的成功感。
再說說“學而不厭”。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我們希望學生做一個終生學習的人,首先教師自己要做一個終生學習的人。正像陶知行先生所說:“要想學生學好,必須先生好學。”為了教育好學生,教師自己不但需要廣博的文化基礎知識,還需要精深的專業知識和扎實的教育科學知識。為了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教師就需要有一種不斷學習的精神,讓自己成為學生心目中一本活的教科書。
二、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在《論語》中孔子采用了多種教育方法,其中我感觸最深的就是“因材施教”。作為教師我們的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生活環境肯定會讓他們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面對學生的差異我們不能一把尺子下來,十個手指伸出來還有長有短,所以對于不同的學生應該有不同的要求。我們要讓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特長,讓學生能體會到不同的快樂。《論語》中孔子的學生之所以各有所長,也正是他因材施教的結果。《論語》中孔子還提到了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的思想。“知新”的.前提是 “溫故”,“為師”的前提是“知新”,不能知新,又怎能為師?
三、快樂的為師之道教師的工作是一件繁瑣、勞心的工作,如何在一種清貧的生活世界中尋找快樂,在清貧中保持著做人的尊嚴和內心的快樂呢?這就需要我們在自己的心里開出一片樂土,追求自我的完美。在《論語》中,孔夫子告訴他的學生應該如何去尋找生活中的快樂。子曰:“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通過學習《論語》,感覺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一要熱心教育事業,愛崗敬業;二要在教學中要因材施教,講究教育教學方法;三是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不斷提高自身的知識水平。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我們要發揚《論語》中所提倡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勤于思考,不斷將所學知識與日常教學相結合,在實踐中不斷將理論知識轉化成為實際行動,教育好學生。讓我們一起在這份職業中尋找我們的快樂吧!
論語的學習心得 篇4
《論語》是一本成就于春秋時期偉大作品。這本書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論。《論語》是一顆燦爛的明珠,在過去的2500多年中,世界人們最熟讀恐怕就是《論語》。今年,暑假我有幸讀了這部書,去感受里面無窮的智慧。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在自省也。”它使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靜,,它像一面警鐘一樣時時刻刻提醒著我見到比自己還有賢能的人,應該要虛心學習,以她為榜樣,不應該存有嫉妒之心。如果是見了沒有才德的人,也應該自我反省一下想一想自己有沒有和他(她)一樣的缺點,以便及時調整自身的修養。
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同樣的我們也要調整自己的心態,反思當天的所作所為,就像《論語》里面所說的:“吾日三省吾身”:替人做事有沒有盡心盡力?跟朋友交往有沒有不誠信的地方?老師所傳授的課業,有沒有不用心溫習?總而言之。我們每天都要做到這一點,這樣才能讓我們自己不斷進步。
我還覺得“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也就是說求學不僅是為了明白道理,更要去實踐以此為樂,如果我們把學習當成臆見無聊、枯燥的事情,那就很難將課業學好,所以嘗試著用快樂的心情去學習,這樣必定會學得更好。我們的許多同學也像我說的'這樣,把學習當成一件無比痛苦的事情,如果他們讀了這句話一定會振聾發聵的。
正如宋朝宰相趙普所說的:“以半部論語治天下。”有心的同學何不妨去讀一讀《論語》,相信你會比我的收獲更多的。
論語的學習心得 篇5
上小學二、三年級的時候,我就聽說過《論語》這本書,但卻沒有真正地去看過。當時,在我的想象中:《論語》這本書和其他的書沒什么兩樣的,當我現在真正地讀完《論語》后,才覺得二、三年級時我那幼稚的想象是大錯特錯啊!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是我讀完《論語》后,感觸最深的一句話。三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學習的人。選擇他們的優點照著做,借鑒他們的缺點注意改正,這是這句話的意思。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會接觸各行各業的人,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還可成為我們良師益友。個人有個人的優點。只有向別人的優點學習,來彌補自己的缺點,這樣,自己才會變得更加優秀啊!
其實,“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句也是出自《論語》的話,和上一句意思大概相同。這一句話告訴我們:聰明而又好學習,不認為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羞恥。在現實生活中,一個人是不可能完美的,肯定有許多方面不如別人,那么我們要不恥下問,將自己更加完美些。我記得偉人毛澤東曾經說過:“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是啊,只有做到不恥下問,那么,我們不是離完美更加近些了嗎?
人們常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人的朋友是相當重要的。朋友是我們最好的.環境,你從他的身上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也就是說交什么樣的朋友,你也就會成為什么樣的人。于丹告訴我們,《論語》中對交友有非常明確的標準,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說人好朋友有三種,壞朋友也有三種。什么叫益友呢?叫友直,友諒,友多聞。直是直率坦率,諒是寬容原諒,多聞是博學多才,這三種是好朋友。三種壞朋友呢?友便辟,就是性情特別暴躁的。遇事不能冷靜理性地幫你分析判斷。友善柔,就是特別優柔寡斷的。在你需要選擇時,他的優柔讓你失去機會。友便佞,就是心懷鬼胎的朋友。不走正道,阿諛諂媚之人。選擇一個朋友,就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自己在朋友心中的地位。從自身修養做起。不斷完善自己,才能交到好的朋友.
于丹以為,人與人之間不是越親密越好,要保持合適的距離,不管是上下級,朋友間,父母和子女間,皆如此。凡事“過尤不及”。子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意思是說:“對待君主勸諫過多,就會遭到侮辱;對待朋友規勸過分,就會被疏遠。”還說,帶刺的豪豬就是多次在靠近和遠離之間試探出一個最佳距離,既可以彼此獲得溫暖,又可以不傷害對方。人,亦如此。
論語的學習心得 篇6
通過學習于丹《論語》心得講座和董事長《致全體黨委委員的一封信》,我感觸頗深,受益匪淺。下面就談談自己的學習體會。
今年星會議的主題是"如何進一步增強對企業的忠誠度,對文化的認同感"。11月份董事長專門致信全體黨員委員,提出"做事先做人,治企先修身",并且推薦全體骨干觀看于丹《論語》心得講座,希望大家"修己以敬,內省不疚"。為何臨近年終,董事長不談如何創利,如何加強管理;反而要談忠誠度,文化認同感,我認為這蘊含著深刻的哲理。
董事長在《致全體黨委員的一封信》高屋建瓴的指出最大的風險不是來自外部,而是來自我們自身。目前正處于高速發展期,在高速發展階段還存在一些與企業發展背道而馳的事情。如有對企業不忠誠的、有居功自傲、有不思進取,有抵御不了誘惑。這些現象都需要我們修己以敬,修身立德,修己以治企業,把企業利益放在第一位,我們的企業才能立于不敗之地。我想這才是我們董事長《致全體黨委員的一封信》的良苦用心。因此,我想首先談一談自己對學習論語的心得體會。
通過對于丹教授《論語》心的講座的學習,使我感覺到事業成敗的`關鍵在于領導者。我們骨干要秉承"修身持家治天下"的使命感,要具備強烈的事業心和堅強的意志力。"修身"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一直占有很高的地位。儒家所謂"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皆以修身為本","欲先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等,都是強調領導者要注重個人道德素質的培養、陶冶和完善。
領導者要使員工信服,一要"敬事",即要有敬業精神。二要"克己",要自覺地約束自己,克制私欲,行正道,不做一切非禮之事。三要"不驕",在企業取得一定績效時,不沾沾自喜,千萬不可隨之驕傲起來,滿足于現狀。四要"寬眾",要嚴于律己,寬以待人。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先做到。五是"知禮"。不管在工作中或生活中,無論是對直接公眾或是間接公眾都堅持恭敬、誠懇、有禮貌。
修身是搞好企業是萬事之本,我們骨干只有全方位修煉自己的經營管理水平和決策能力,才能在紛繁復雜的市場上穩操勝券,立于不敗之地。
去年在普瑞會議上董事長提出了集團公司發展規劃,為我們描繪了美好的藍圖,然而前途是光明,但道路亦非常曲折,如何克服困難,亮劍爭贏,這就需要集骨干隊伍的精氣神,聚我們企業魂。正如我們常說的三流企業靠老板,二流企業靠制度,一流企業靠文化。要完成發展規劃,必需要讓企業文化統領我們的心志,建設一只團結廉潔的骨干隊伍。
接下來,我談一談為何要加強企業文化認同感。
什么是企業文化?企業文化是企業的靈魂和精神支柱,它包涵了企業的精神、宗旨、核心價值觀、經營理念、最高目標、行為規范、形象標識、產品品牌與立業使命等基本內涵和功能,可以說企業文化無所不包、無所不在,是一個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巨大精神力量。企業家們從自身的實踐中體會到,創建企業文化是用心錘煉的過程,自醒自悟比學習借鑒還重要。
所以,我們每個員工,應該用企業文化武裝自己的頭腦,學企業文化,用企業文化,行企業文化。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做宣貫企業文化的排頭兵。而我們企業文化無論如何都要落實在日常工作中去,即讓企業文化落地。
最后,我談一談自己對企業忠誠的理解。
在企業里,什么是忠誠?我認為,在一個不斷追求發展的企業里,忠誠同樣也是品性、靈性和韌性三者的有機結合。在企業里,忠誠是服從于企業的價值觀,以企業的發展為己任,是一種強烈的責任心;忠誠是出色的理解判斷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是完成使命所必須具備的手段;忠誠又是不隨波逐流、百折不撓的意志,是一種面對困難"任憑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的良好心態。一個員工,只有同時具備了這幾方面的品質,才談得上"忠于職守、忠于使命",才能為建設和發展企業發揮作用。否則,所謂"忠誠"只能是一句空話。
如果努力去培養塑造自己的品性、靈性和韌性,提高自己的忠誠度,那么,不論你在哪個崗位上,都一定會創造出色的業績,為企業作出貢獻。對企業來說,一個以優秀的品性、靈性和韌性為企業作出杰出貢獻的人就是英雄,是一個忠誠的員工。
因此我作為一名員工要司其職,要忠誠,忠誠企業法人治理機構,忠誠全體員工,忠誠企業法人治理機構的主要表現就是自己工作讓他們放心,忠誠全體員工就是自己工作讓他們滿意。
xx人對我寄予厚望,我想我也一定會加倍努力工作,以優異的工作業績回報。
論語的學習心得 篇7
《論語》是一本成就于春秋時期宏大作品。這本書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論。《論語》是一顆絢爛的明珠,在過去的2500多年中,世界人們最熟讀唯恐就是《論語》。今年,暑假我有幸讀了這部書,去感受里面無窮的才智。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在自省也。”它使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安靜,,它像一面警鐘一樣時時刻刻提示著我見到比自己還有賢能的人,應當要虛心學習,以她為榜樣,不應當存有嫉妒之心。假如是見了沒有才德的.人,也應當自我反省一下想一想自己有沒有和他(她)一樣的缺點,以便準時調整自身的修養。
社會進展日新月異的今日,同樣的我們也要調整自己的心態,反思當天的所作所為,就像《論語》里面所說的:“吾日三省吾身”:替人做事有沒有盡心盡力?跟伴侶交往有沒有不誠信的地方?老師所傳授的課業,有沒有不專心溫習?總而言之。我們每天都要做到這一點,這樣才能讓我們自己不斷進步。
我還覺得“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也就是說求學不僅是為了明白道理,更要去實踐以此為樂,假如我們把學習當成臆見無聊、枯燥的事情,那就很難將課業學好,所以嘗試著用歡樂的心情去學習,這樣必定會學得更好。我們的很多同學也像我說的這樣,把學習當成一件無比苦痛的事情,假如他們讀了這句話肯定會振聾發聵的。
正如宋朝宰相趙普所說的:“以半部論語治天下。”有心的同學何不妨去讀一讀《論語》,信任你會比我的收獲更多的。
論語的學習心得 篇8
《論語》所記載的,是孔夫子從生活中演繹出來的為人處世的經驗,和他對弟子的教導。誠然,經過兩千多年歷史淬煉的經典著作值得一代代人去重溫,經典著作之所以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為一代代人去閱讀賞鑒。中國古代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我們今天學習它,研究它,非但不是開倒車,更要以最新的觀念去理解它。
古人云:開卷有益。這些先哲圣賢有價值的生活經驗是我們現代人形成健全人格的良藥,有時這劑良藥是大瀉之藥,瀉掉身上一些不良的東西。有時候則是大補之藥,補上身體一些不可或缺的人格根本要素,提升精神文化層次和素養。要想使自己具有深厚文化內涵、想讓自己人格健全、想讓自己有所出息,就必須喝上這些大瀉藥和大補藥。只有這樣,才能成為一個不憂不惑不懼的君子,才能擔當創新創優的重任。
學習《論語》,就是蕩滌我們的'思想浮塵,升華我們的道德因子。一切從修身立德開始。確實,誠以為人,誠以立業,誠以威國。誠實守信是文明社會不可缺少的道德規范,也是社會行為導向和價值取向的重要體現。才能推動經濟社會健康和諧發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義,必先讀其書。”加強學習是現在的首要的任務;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領會學習與思考的辯證法很重要,一個人要增長知識和才干,必須認真讀書并進行思考,兩者不可偏廢,即“學以治之,思以精之”。我對學習方法的理解,核心在一個“悟”字,自我修煉、自我思考、自我循環、自我完善過程求的就是一個“悟”。能“悟”,才能提高,才能在自我成長的過程中事半功倍;得“悟”,就會豁然開朗,對于新問題就會有辦法,而不是束手無策。當然這也是我對自己的要求。
要使自己學習后的藍天更加遼闊,還要及時總結,總結是提高的基礎。每個人都要求養成經常思考問題和總結自己的好習慣,通過自身的知識儲備和思維,形成自己有理有據的判斷,并不是每一個問題都請示匯報。隨時將自己對某一問題的感悟記錄下來,雖然有時只是只言片語,但卻是有感而發,是自己對某一觀點的總結。我在學習和工作當中,深切地感受到只有定期對自己所感所悟進行梳理和提煉,包括關聯性的思考,才能使自己不斷溫故舊學、收獲新知識。總之,這次學習讓我體味人生要“言寡尤,行寡悔”般淡定從容,要做到心靈的勇敢,要讓生命提升效率泛出光芒。手捧一顆心來,無愧于人、無愧于崗位,永遠保持朝氣蓬勃、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牢記使命,不負重托,奮力拼搏,演繹精彩。
論語的學習心得 篇9
暑假里本是為了應付檢查才捧起丟在案頭已近乎遺忘的《論語》,最初總覺得上學時已經學過多篇關于《論語》的文章,感覺自己已經讀得很透,可是今天當我再以教師的身份去拜讀它的時候,卻有了另外一番的收獲。或許是作為一名人民教師的職業習慣,我對孔子的教育思想給予了更多的關注。被孔子的言行深深感動,為他的胸襟和智慧所折服。
一、嚴肅認真的教學態度子曰:“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做人要不斷學習,不感到厭煩;教育學生要有耐心,不感到疲倦。教師要做到“誨人不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們許多老師經常會在課堂上生氣發火,缺乏耐心。如果孩子犯了錯誤,老師應該耐地去調查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找出孩子存在的問題,有的放矢的去跟孩子談,幫他認識自己的錯誤。比如,當孩子上課走神的時候,提醒他;當課堂秩序亂的時候,不要對孩子大呼小叫,而應該反思是不是我們的課堂對孩子沒有吸引力?當孩子沒有完成作業,幫他找出沒有完成作業的原因,使孩子體驗及時完成作業的成功感。
再說說“學而不厭”。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我們希望學生做一個終生學習的人,首先教師自己要做一個終生學習的人。正像陶知行先生所說:“要想學生學好,必須先生好學。”為了教育好學生,教師自己不但需要廣博的文化基礎知識,還需要精深的專業知識和扎實的教育科學知識。為了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教師就需要有一種不斷學習的`精神,讓自己成為學生心目中一本活的教科書。
二、在《論語》中,孔子展示了多種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其中我最深受觸動的是他所倡導的“因材施教”。作為教師,我們的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生活環境各異,必然存在著各種差異。面對這些差異,我們不能一概而論,就像十根手指的長度并不完全一樣。因此,我們對待每個學生都應該有個體化的要求。我們應該充分發揮學生個人的特長,讓他們能夠體驗到不同的快樂與成就。正如《論語》中孔子的學生各具所長,這正是因材施教的成果。《論語》還提到了“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的思想。只有通過“溫故”,我們才能真正地“知新”,也只有真正“知新”,我們才能成為合格的教師。
三、快樂的教師之道作為一名教師,我們的工作是繁瑣而勞心的。在這個清貧的生活世界中,如何尋找快樂,并在清貧中保持尊嚴和內心的愉悅呢?這需要我們在內心中建立一個快樂的樂土,追求自我的完美。孔子在《論語》中告訴學生如何尋找生活中的快樂:“未必貧窮而快樂,富裕而重視禮儀的人。”
通過學習《論語》,感覺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一要熱心教育事業,愛崗敬業;二要在教學中要因材施教,講究教育教學方法;終身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知識水平。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我們要發揚《論語》中所提倡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勤于思考,不斷將所學知識與日常教學相結合。
論語的學習心得 篇10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本意:氣質比理性強的人,有野性;而理性比氣質強的人則會慢條斯文。有理性,又有氣質的人,就可以成為君子。
大而言之,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來理解,“質”是指人類樸素 的本質,“文”則指文化的累積。那么,“質勝文則野”就是指人沒有文化,就會像原始人一樣粗野、落后。“文勝質則史”就是指文化過于發達后人類失去了原來樸素的本質,顯得虛浮而沒有根基,所以要“文質彬彬”,文化的發展要與人類的本質相適應,相 協調。 小而言之,從個人修養的.角度來理解,“質”是指質樸的品質,“文”則是指文化的修養。那么,“質勝文則野”就是指一個人沒 有文化修養就會很粗俗;“文勝質則史”就是指一個人過于文雅就 會顯得像個酸秀才,書呆子,注重繁文得節而不切實際。所謂 “百無一用是書生”,就是典型的“文勝質則史”,忘了做人的根本。 所以要“文質彬彬”,既要有文化修養,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 這樣,才能夠稱得上是真正的君子。廣而言之,“文質彬彬”還可以從寫作、藝術、審美的內容和 形式、內在美與外在美、質樸與文飾等各個方面來力。以理解和發 揮,從而使“文”與“質”成為一對內涵豐富而外延廣泛的范疇 得到深入研究。所有這些,當然不是我們在這里能夠討論得清楚 的。
論語的學習心得 篇11
一個萬里無云的早晨,我還在賓館的大床上睡覺。忽然,我想起了什么,一個鯉魚打挺,從床上蹦了起來。浦江學堂的知本班,也就是我所在的《論語》班,由于下學期要學《孟子》,所以在祭拜完至圣孔子后,還要到孟廟參觀。
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的速度,刷好牙,洗好臉,拉著媽媽向電梯奔去。六點三刻,我們知本班坐車前往孟廟。
我們剛進孟廟的門,就見路邊立著大大小小的石碑。有一些石碑是皇帝立的,下面有赑屃馱著。它是龍王的九個兒子之一,長著龍頭、龜背、鷹爪和蛇尾。
接著,我們又去看了孟廟里的.一棵大槐樹。它因為被閃電劈過,所以變成了一個“Y”字形。最特別的是它的樹干,它是空心的,就像一個天然望遠鏡,人們能從里面看見天空。據說古代,有一位詩人從里面看見了天空中的明月,便給其起了一個富有詩意的名字——“洞槐望月”。
最后,我們去了供奉孟子像的地方。我和兩位同學一起對孟子誠心誠意地行了三拜禮,希望他能讓我們快快樂樂、萬事如意。
一天的孟廟之旅就這樣結束了,雖然孔子和孟子已經不在了,但他們永遠留在我們心中。
論語的學習心得 篇12
7月4日那天一大早,我便和媽媽一起與知本班的同學坐上了開往孔子的故鄉“曲阜”的列車,帶著無比興奮的心情去參加浦江學堂為我們舉辦的“祭孔大典”,這是我們學完了一年《論語》后,學堂送給我們最好的結業禮物!
到站后,我們坐上了6號大巴車。在路上,導游說:“接下來我們要去孔林。”到了孔林后,我們買票坐上了觀光車觀看。途中,導游給我們介紹了許多孔子后人的墓。快到終點了,我們看到了孔伋(孔子孫子)的墓,接著是孔鯉(孔子兒子)的墓,最后是圣人孔子的墓。聽導游說,孔子死后,他的弟子們還守墓三年呢!
觀光完孔林后,我們去了酒店,第一天的行程就結束了。
第二天早上,我們吃完早餐,就去了孔廟祭拜孔子。到了后,我們和各位老師,包括浦江學堂創始人鮑教授一起舉辦了一場隆重的.祭孔大典,一共舉行了六項儀式。當天驕陽似火直射著大地,非常炎熱,儀式也很繁瑣,但我們每個學子和老師都懷著無比敬仰的心情認真地完成,一點也沒覺得熱和累。祭拜完孔子后,我們坐著電車前往吃飯的場所。
吃完飯,我們又坐著大巴去孔府公園做游戲。就是在拓板上印字。我努力把墨水輕輕拍在拓板上面,一邊一邊地均勻涂抹,經過我不懈地努力,終于把墨水印在上面了,露出了栩栩如生的字。這就是當地有名的拓片技術。
印完后,我們回到了賓館,第二天的行程結束了,我甜甜地進入了夢鄉。
第三天上午,我們去孟廟府祭拜孟子。導游還給我們講了“孟母三遷”的故事:孟子的母親為了讓孟子有良好的學習環境,搬了三次家。
看完孟廟后,我們吃完午飯,就前往火車站,依依不舍地離開了曲阜。
論語的學習心得 篇13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君子不爭》看到《論語》中的這句話,馬上想到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這是說做人應如水,水滋潤萬物,但從不與萬物爭高下。在這一點上,孔子與老子觀點有相似之處。孔子的觀點是君子之人是坦蕩蕩的,光明磊落,他不與人一爭雌雄,即便是爭也要爭在明處,或者是事業上的競爭對手,生活中的好友。君子之人不與人爭高低,不與人為敵,待人以禮。成為刎頸之交的廉頗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為重。君子不爭利,若要爭,也是以切磋技藝為主,射場上的競技者,射場下的好朋友。有時就是最嚴酷的戰爭,也要互派使者,約時間,約地點,約人員,約回合,不以暗箭傷人。因此,君子明明白白做事,坦坦蕩蕩做人,人格至上,待人以禮。
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哀樂適度》這則語錄本來是孔子用來評價《關雎》的情感風格的,《關雎》是《詩經》的第一首,是愛情詩,是男子追求心儀中的女子,心懷喜悅,充滿了對愛情的執著、追求、渴盼,這是“樂”,但又思而不見,追而不謀面,充滿痛苦,這是“哀”,但這首詩卻恰當地處理了情感的度,樂但不過分,傷感但不感傷,這是一種中道思想。
這個評論的可貴之處是它告訴人們怎樣去合理調控自己的情感。人生在世,大喜大悲在所難免,莊子想通過“逍遙游”的方式告訴人們要真正做到至人神人圣人,只有擺脫功名利祿。范仲淹告訴我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些思想都告訴我們要學會調適自己的心理,修煉自己,寵辱不驚,樂觀曠達,恰到好處。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論語·里仁》
《仁者安仁》孔子告訴人們應當向仁者智者的方向努力,這是做人的目標,因為一個人如果不仁不智,他就不可以長久處于貧困之中,不可以處于安樂的環境之中,他不會約束自己的行為,會做出犯上作亂之事,會損害他人利益。
真正達到生命自覺的人,他會安于仁德,利于他人,他會以寬厚之風靈動之氣呈現自己高尚的人格,他能一貫把持自己高尚的人格,不因貧困,不因利益,不因權勢。孔子認為自己的'弟子中最賢德的人是顏回,就是因為他住在簡陋的街巷,吃著粗糙的飯菜,仍然能不改其樂,老師以有這樣高度生命自覺的弟子為自豪。孟子也說:貧賤不能移,就是處于困頓的境地不能動搖自己的做人底線,不做茍且之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安于仁,利于仁,行于義。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論語·里仁》
《不失仁道》孔子的這則言論有兩個關鍵詞,即“道”和“仁”,其實在這里“仁”是對“道”的闡釋,無論是富貴還是貧賤都要依從于道,不做背離道之事,到孟子對這一觀點進行了進一步的闡釋,他說“富貴不能淫 ,貧賤不能移”,就是說君子之人要保持一貫的操守。仁是對道的進一步闡釋,君子之人不能在很短時間和很困頓的時間違背仁,仁成為君子之人的道德底線,如果背離仁,那就違于道。
現實生活中,我們應具備人道之心,富貴不離道,貧賤不違道,時時事事將道存于心間,時常檢查反省自己,做真君子。
【論語的學習心得】相關文章:
《論語》學習心得03-30
論語的學習心得12-05
論語課學習心得06-22
論語學習心得15篇01-05
《論語》學習心得15篇04-28
關于論語怎樣學習心得05-09
論語學習心得體會11-25
論語的學習心得體會06-02
《論語》學習心得體會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