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關于世界糧食日國旗下演講稿-節日慶典演講稿
演講稿的內容要根據具體情境、具體場合來確定,要求情感真實,尊重觀眾。在學習、工作生活中,我們都可能會用到演講稿,還是對演講稿一籌莫展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小學生關于世界糧食日國旗下演講稿-節日慶典演講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學生關于世界糧食日國旗下演講稿-節日慶典演講稿1
國家教委早在1991年1月1日發出關于教育系統認真開展愛惜糧食、節約糧食教育活動的通知,通知指出:在不少學生中,節約糧食的觀念十分淡薄。這不僅反映了不少青少年學生和兒童不懂得珍惜人民群眾的勞動果實,而且也直接反映出他們在思想品德方面存在的嚴重缺陷。為此,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各類學校領導,一定要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高度重視這一問題,要把節約、愛惜糧食的教育活動,作為學校德育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長期抓下去,并努力抓出成效。教育學生樹立“節約糧食光榮、浪費糧食可恥”的觀念,培養他們勤儉節約的良好習慣。
所以,我們要愛惜糧食、節約糧食。它也是“養成良好習慣”的一個重要的方面,也是我們創建“綠色學校”、創建“節約型學校”的實際行動,同學們,你想做個文明的小學生嗎?那就從文明就餐、節約糧食開始吧!其實節約糧食,做起來很簡單:吃飯時,吃多少盛多少,不要剩飯菜;吃飯的時候,也要集中注意力,認真吃飯,不挑食。無論爸爸媽媽給我們吃的,還是學校里的飯菜,我們都要把肚子吃飽,吃飽才有利于我們身體成長的。為了自己的健康,我們都要通通吃掉它!
我們要樹立節約意識。愛糧、惜糧、節糧,不能是空洞口號,它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節約糧食光榮,浪費糧食可恥”的風尚不僅過去需要、現在仍然需要。我們的糧食遠未充裕,我們沒有糟蹋糧食的權力,也沒有糟蹋糧食的條件。希望前面我提到的那些浪費現象不再發生。
我們要發掘節約潛力。我們雖然不種田、不產糧,但節約糧食也相當于種了糧食。我們的一張張餐桌就相當于一方方糧田,除了吃進肚子里的糧食外,不浪費一粒糧食。
我們要強化節約行為。不管在家里還是在學校里,都不能浪費糧食。吃多少,燒多少;吃多少,盛多少;不偏食,不挑食;少吃零食,買了就要吃完,不隨手扔掉……。對浪費的現象,我們要堅決反對,堅決抵制。只要我們牢記“節約”,就會養成良好的習慣。
同學們,讓我們從今天開始,做一名愛惜糧食,節約糧食的好學生吧!
小學生關于世界糧食日國旗下演講稿-節日慶典演講稿2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大家上午好。我是六一(3)班的xx,今天我國旗下講話的主題是“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或許,大家是第一次聽說“10.16世界糧食日”。當今的我們生活在一個匆忙的時代里,我們身邊的一切都在飛速地運轉著,我們的目光在這個浮躁的世界里關注得太少太少。也許有人會說:我們早已遠離食不果腹的年代,吃飽飯、吃好飯已經成了司空見慣的事情,還有誰會關注糧食,還有誰會在意隨手丟棄的糧食?然而,現實情況令人堪憂:全世界人口與日俱增,糧食供應日益緊張。全世界還有許多地方和我國的一些偏遠貧困地區一樣,人民生活水平極其低下,連最基本的溫飽問題尚未解決。
糧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物質基礎,是人類文明得以發展的先決條件。
節約糧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經歷了太多的戰火與災難,并且當時糧食生產又是靠天吃飯,產量極低。古代勞動人民對于糧食就非常的重視,我們說“手中有糧,災年不慌”,正是源于前人對糧食的深厚情感和節約糧食的習慣,使他們度過了一年有一年,迎來了光輝的新世紀。節約糧食,是對他人勞動的尊重。古人有“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詩句,描述了農民在炎炎烈日下耕耘的場景,可以想象農民種糧的艱辛。有的人說:吃飯的錢我繳了,我浪費的是自己的,跟別人沒有關系。從表面上看,浪費只是個人的消費方式,但從本質上講,它卻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一個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節約糧食,是我們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而不是說你的生活好了,你浪費得起就可以浪費。浪費是一種不尊重自然和他人勞動果實的可恥行為。即使在發達國家,節儉也被視為一種美德。這是對勞動的尊重,也是一種社會責任。
在發展中國家,糧食短缺問題尤為嚴重,約有五分之一的人無法獲得足夠的糧食。據統計,今年頭9個月,全球有624萬人死于饑餓和相關疾病,其中約500萬為兒童。非洲南部地區和一些西非國家,由于地區沖突和艾滋病,饑餓形勢尤其嚴重。枯瘦的非洲兒童似乎已經成為饑餓的代名詞。1994年,南非“自由記者”凱文·卡特憑借自己的攝影作品《饑餓的蘇丹》獲得美國新聞界最高獎——普利策新聞獎。照片記錄著一個令人震驚的場景:一個瘦得皮包骨頭的蘇丹小女孩在前往食物救濟中心的路上再也走不動了,趴倒在地上。而就在不遠處,蹲著一只禿鷲,正貪婪地盯著地上那個黑乎乎、奄奄一息的瘦小生命,等待著即將到口的“美餐”。人類,通常站在食物鏈的最頂端,通常作為最終的捕食者,而這樣一個錯位的場景,錯位的角色,讓每一個人看后都震撼不已、唏噓不已。
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以見到浪費糧食的現象。也許你并未意識到自己在浪費,也許你認為浪費這一點點算不了什么,也許你仍然以為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然而事實是:我國人口已超過12.5億,每年的凈增長是 1200萬人;人均耕地面積1.2畝,是世界人均值的1/4;目前耕地面積正以每年30多萬畝的速度遞;全國40%的城市人口消耗的糧食依靠進口。從1981-1995年間,全國共減少了耕地8100萬畝,因此而減少糧食生產500億斤。而且現在這個減少速度仍然在不斷加快。亂占耕地、挖沙、土地質量下降、荒漠化等種種現象在蠶食著耕地。我們不妨算這樣一筆賬:倘若我們每天節約一粒大米,那么十億人可節約多少?五千多公斤!一年可節約將近兩千萬斤,折合人民幣兩千萬元。這筆錢若按每所希望小學五十萬元算,則可蓋四十所希望小學;按每人學雜費三百元記,則可使七萬名失學兒童重返校園!
因此,光盤行動,是我們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
這些事例和數據提醒著我們每一個人:節儉自持,從點滴做起,從身邊做起。
在我們的校園里,仔細觀察,也能發現許多浪費的現象。不僅僅是糧食的`浪費,還有生活中的細節,例如跑操時有些無人的班級沒有關閉電源,洗手間的水龍頭在無人使用時仍然大開、垃圾桶中丟棄著吃了一半的面包等。
在此,我提倡每一位同學讓節儉成為習慣,節約資源,從我做起。
古人云:“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節約是一種美德、是一種素質、是一種修養、是一種智慧。節約資源,健康生活,讓我們從珍惜糧食開始做起吧。
我的講話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小學生關于世界糧食日國旗下演講稿-節日慶典演講稿3
尊敬的領導、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我講話的題目是:節約糧食
同學們,你們知道嗎?
1979年,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第20屆大會決定從1981年起,把每年的10月16日定為“世界糧食日”,旨在引起全世界人民對世界糧食短缺問題的重視,敦促各國采取行動增加糧食生產,與饑餓和營養不良作斗爭。此后每年的世界糧食日,糧農組織等國際機構、各國政府及一些民間組織都要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進行紀念。
“民以食為天”糧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物質基礎,是人類文明得以發展的先決條件。然而,由于全球人口數量不斷增長、全球可耕種土地面積的減少以及地區發展不平衡等因素,世界農業和糧食生產形勢依然十分嚴峻。聯合國糧農組織公布的數字顯示,目前全球仍有8.52億人處于饑餓狀態,每年約發展中國家的糧食短缺問題尤為嚴重,約有五個人中就有一個人長期無法獲得足夠的糧食。饑荒已成為地球人的第1號殺手,每年平均奪去1千萬人的生命,500多萬兒童因饑餓和營養不良而夭折。由于直接或間接的營養不良,全球每4秒鐘大約有1人死亡!
再讓我們把目光聚焦國內:看看我們國家的糧食是不是已經富裕到了可以不提節約的地步了?我國是農業大國,我國是一個:用占世界可耕地面積為6%的土地,養育著為世界22%的人口。近幾年糧食年產量徘徊在4.5億噸左右,人均糧食占有量長期處于不足400公斤的低水平。從目前形勢來看,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國糧食的供需仍將在緊張中度過。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糧食進口國。
古代先農們種植過多達數千種的農作物,而現在只有大約150種被廣泛種植,成為人們主要的食物來源。其中,玉米、小麥、水稻約占60%,而大多數的其它農作物品種已處于滅絕的邊緣。面對如此嚴峻的糧食問題,有許許多多像“世界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爺爺一樣的科研人員,正在利用高科技手段,開發糧食新品種,增加糧食產量,以保證正常的生活需要。
因為,一粒粒糧食從播種到收割,再加工成成品糧,至少要經過20道工序,這中間包含了農民多少辛勤的勞動呀!可以說,每一粒糧食都浸透了農民伯伯的心血和汗水。
是的:我們沒有體會過“鋤禾日當午”的艱辛,便會覺得“粒粒皆辛苦”有些單薄;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浪費糧食的現象,在家中大碗大碗的剩飯倒進垃圾桶。在食堂,飯只吃幾口就倒掉,這些現象比比皆是。這不僅反映我們不懂得珍惜勞動人民的勞動果實,而且也直接反映出他們在思想品德方面存在的嚴重缺陷。
我們要發掘節約潛力。我們雖然不種田、不產糧,但節約糧食也相當于種了糧食。讓我們把一張張餐桌相當于一方方糧田,除了吃進肚子里的糧食外,不浪費一粒糧食。
同學們:節約是一種美德,節約是一種品質,節約是一種習慣,節約是一種責任,讓我們潤浸在附中優質的教育中,從節約每一顆糧食做起,共建節約型校園,共創節約型社會。
【小學生關于世界糧食日國旗下演講稿-節日慶典演講稿】相關文章:
世界地球日國旗下演講稿09-17
關于世界糧食日廣播稿10-11
關于世界糧食日的廣播稿10-11
關于世界睡眠日的演講稿01-02
世界糧食日廣播稿范文10-11
世界糧食日手抄報內容11-02
世界問候日學生演講稿03-19
世界糧食日廣播稿400字10-11
世界糧食日的廣播稿范文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