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燈》閱讀參考答案
在日常學習和工作生活中,我們都經常看到閱讀答案的身影,通過對照閱讀答案可以有效檢驗我們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還在為找閱讀答案而苦惱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燈》閱讀參考答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燈
王魯彥
我憤怒地躺在母親的懷中。母親緊緊地摟著我,嗚咽地哭泣著,她的淚紛紛地落在我的頸上。我只是憤怒地躺著。
“你不生我不好嗎,母親?”我怨忿地問。
母親沒有回答,母親的臉色極其蒼白。
我憤怒地伸出右手,竭力地撕我胸上的衣服。
“為了母親,孩子……”母親按住我的手,嗚咽地說。
“咳咳……”我哭了。
風凄凄地搖蕩著窗外的枇杷樹,雨蕭蕭地滴在我心上。母親的臉色是那樣的蒼白。我悲苦地挽住了她的頸,她的頸如柴一般的消瘦。
“讓我死了罷。母親……”我哭著說,緊緊地挽著她的頸。
“不能,不能,孩子,我的孩子……”她的淚紛紛地落在我的臉上。
燈光暗淡地照著她的頭發,她的頭發如絲一般的亂,如霜一般的白。
靜寂,靜寂,世界上除了我和母親外,沒有一個人影,除了風和雨的哭聲外,沒有半點響聲。
“罷了,罷了,母親。我還你這顆心,我還你這顆心!你生我時不該給我這顆心,這在世界上沒有用處!”說著,我用兩手竭力地撕我胸上的衣服,怨忿而且悲傷。
“啊,孩子!”……母親號啕地哭了。她緊緊地按住了我的手,我竭力地掙扎著。
風凄凄地搖蕩著窗外的枇杷樹,雨蕭蕭地滴在我的心上。燈光暗淡地照著母親的頭發,母親的頭發如絲一般的亂,如霜一般的白,母親的淚如潮一般地流著。我抱住她的消瘦的頸,也號啕地大哭了。
有一滴淚,從母親的眼中落了下來,滴在我的眼上,和我的淚融合在一處,漸漸地匯成了一道河。
我溯著河流走去,進了母親的眼簾,一直到了母親的心坎上。
在那里,我看見母親的心萎枯了。
“母親,為了你的孩子,你將你自己的心萎枯了。然而你分給你孩子的那顆心,在世界上只是受人家的咒詛,不曾受人家的祝福,只能增加你孩子的悲哀,不能增加你孩子的歡樂。現在,取出來還了你罷。母親!”我哭著說,跪倒在母親的心旁,解開胸衣,用指甲劃開胸皮,我伸手進去從自己的腔中挖出一顆鮮血淋淋的心,放在母親的心上。母親的心和我的心合成一個,熱血沸騰了。
我急忙合上自己的胸皮,扣上了胸衣,忽忽地離開了母親的心,出了母親的眼簾,由原路回到了母親的膝上。
母親不知道。
“母親,我不再灰心了,我愿意做‘人’了。”我拭著眼淚對母親說。
母親微笑了。母親的心中充滿了無限的歡樂,母親的眼前露出了無限的希望。
只有燈,只有站在壁上的燈,他知道我在母親心中所做的什么,不忍見那微笑,漸漸地慘淡了下去……
一九二四年作
(選自王魯彥處女集《柚子》)
12.小說中多處描寫“風”“雨”,請簡析其作用。(5分)
13.小說從“我”的角度敘事,有什么好處?(4分)
14.請賞析文中畫線語句的表現特色。(5分)
15.請結合全文,探究“燈”在文中的豐富內涵。(6分)
參考答案
12.(5分)①交代了故事發生的自然環境,用“風和雨的哭聲”反襯環境毫無人氣的“靜寂”,渲染了凄涼的氛圍,襯托了“燈”的“暗淡”。(2分)②“風”“雨”具有象征性,暗示社會環境的惡劣;其反復出現,推動情節發展,加劇了人物內心的情感沖突,更好地暗示了小說主題。(3分)
13.(4分)①從“我”的角度敘事,使用“我”與母親的對話形式,使敘事更為集中,且增強了故事的真實性。②從“我”的角度敘事,便于人物心理變化過程的表達,且增強了小說的抒情性和親切感。(每點2分)
14.(5分)從外到內、由物及人(或“情景交融”)(1分),運用比喻、排比、夸張的修辭(1分,須答對其中兩種),塑造了外表蒼老消瘦、內心痛苦不堪的母親形象,表達了“我”的悲憤之情(2分);使人如臨其境,如見其人(1分)。
15.(6分)①“暗淡”的“燈”渲染了陰暗凄冷的氛圍,為“我”夢幻般地將心還給母親提供了背景。②用擬人手法,形象地寫出了“燈”既是母親不幸遭遇的見證人,又是母親凄苦命運的憐憫者。③“燈”具有象征意味,表現了作者對污濁現實社會的憎恨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每點2分)
篇三:燈閱讀答案
①倚燈夜讀,有蟲聲自院角黃菊叢內傳來,時停時續,忽高忽低,帶點詩詞里的平仄音律,不緊不慢地在秋夜里彈唱。“燈下草蟲鳴”,想著這幾個字,指尖慢慢滑過書頁,伴著秋蟲的淺吟讀書,心內竟是溫暖得很。
②古人說,春聽鳥聲,夏聽蟬聲,秋聽蟲聲,冬聽雪聲。我覺得,這四種聲音里,春夏的鳥聲蟬聲過于激烈,浮躁張揚了些,冬天的雪聲又過于清寂,單調孤寒了些。而端坐在秋蟲聲里,聽蟲們一唱三嘆的唧唧聲,不緊不慢,清越激昂,猶如詩人們的雅集聚會,心內不由自主地跟著抒情起來,或捧卷展讀,或邀友煎茶,才不負這詩意秋聲。
③“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詩經》里描述了季節的轉變。西風起,月冷霜寒,蟲鳴斷續,伴著搗衣的砧聲,夜風中的簫聲,思婦遠望征人,蟲語的低吟亦如她的心聲:唧——唧唧——,分明是“盼——盼啊——”。她仰頭觀天,雁陣穿過暗夜的云朵長鳴而過,俯首看地,草叢里秋蟲聲聲低語,天地間響徹它們的叫聲,大雁知道南飛,蟋蟀知道歸家,良人又在哪里?她的身影在秋燈里愈發孤凄。
④這種意象定格在詩書里,便是一幅幽凄傷情的畫卷,也是文學里的抒情美,讓人回味有加,如葉圣陶所言,蟲聲會引起勞人的感嘆,秋士的傷懷,獨客的微喟,思婦的低泣,是無上的美的境界。而常人世界里的秋蟲聲,又是另一番自然詩篇。幼時在一鄉下親戚處,跟著嬸嬸去田野里守秋。我們爬上木柱搭成的高高的草棚,田野里的作物盡現眼底,花生、山芋、玉米等,黑黝黝的藤蔓輪廓伏在野地里,有新稻的清香從遠處飄來。嬸嬸略有睡意,讓我注意有無田鼠野獾的出沒。我靜靜聆聽,耳中灌滿的卻都是蟲聲。分不清哪是蟋蟀,哪是螞蚱,哪是蟈蟈……有的聲若大提琴,有的若豎琴,有的若風笛,仿佛一場絕妙的交響曲,此起彼伏響地響個不停。當時頭頂上有金黃的秋月,田野中有成熟的莊稼,草棚里有醒著的我,我們都是蟲們的肅穆聽眾。那晚我為這秋之天籟音所著迷,到黎明方才睡去。
⑤有時覺得,塵世蕭瑟的秋里,因了蟲音而生動起來。一個秋夜經過小區的桂樹下,聽幾個女子唱小曲。她們都是鄉下來的保姆,夜晚得閑,唱一些做姑娘時的俚曲消磨時間。在桂花香的包圍中,我坐在她們中間,陶醉地聽。其中一個唱著唱著,卻突然靜默下來,發現她眼里有淚花閃爍。問原因,她說,聽到草叢里的蟲子叫,想起年輕時一個秋天的晚上,和鄰村的二牛哥在田埂頭唱《摘石榴》,當時蟲子就這樣唧呀唧呀地叫個不停。她的臉上閃過一絲羞澀笑意,又繼續唱:“聽說下揚州正中我心頭,打一個包袱跟上你就走……”她有沒有和她的二牛哥下揚州,我沒有問。但陣陣的蟲鳴聲,讓她的愛情在回憶里倏然喚醒,回到某個美好的時刻,已使得這個秋夜溫馨滿滿。
⑥我鐘情秋天的蟲聲,是因為它們譜在大自然里的音符,更能令我的內心充滿寧靜。我品味著劉墉《點一盞心燈》里的這句話:“秋蟲聲就是要這樣聆聽的,在那細小的音韻中去感觸,即使到了極晚秋,只要以心靈觸動,仍然可以感受到那微微的音響。”通常在這樣的細小音韻中,一杯滾燙的熱茶,一本心儀的書,窗前的燈影里,我在閱讀,窗外的草叢里,秋蟲們在吟唱。它們的話語和我心靈的聲音一起相匯合,那是無比美妙的體驗。
燈下草蟲鳴閱讀答案
11.簡要分析文章第③節在內容方面的作用。(4分)
12.文章結尾說“它們的話語和我心靈的聲音一起相匯合,那是無比美妙的體驗”,請結合全文概括作者經歷了哪些美妙體驗。(6分)
13.第④節劃線句子描寫作者守秋時的聽覺享受,請分析其表現特色。(4分)
14.文中描寫的秋蟲聲“忽高忽低”“此起彼伏”“叫個不停”,作者在第6節卻說“令我的內心充滿寧靜”,請結合全文內容探究其中的原因。(6分)
參考答案:
11.①引用《詩經》中的句子,表明秋蟲聲里積淀深厚的傳統文化,增加文章的內涵;②通過想象描述古代思婦在秋蟲聲里的愁苦,具體表現秋蟲給人的凄美之感(每點2分)
12.①詩書里探尋蟲聲中蘊含的傳統文化,體會抒情美;②田野中聆聽天地間紛繁的天籟之音,感悟自然美;③桂樹下伴著蟲音欣賞塵世(民間)俚曲,領略愛情(情感)美;
13.抓住秋天野外的典型動物的聲音,運用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2分),并且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1分),生動形象地寫出大自然中秋蟲發出的美妙音響(1分)。
14.①蟲聲帶點詩詞里的平仄音律,讓人溫暖;②蟲聲引發對古代文化的遐想,讓人回味;③蟲聲是大自然絕妙的音響,讓人著迷;④蟲聲里充滿世俗生活的情韻,讓人陶醉;(每點2分,任意答出三點得滿分)
《燈》閱讀參考答案 1
《燈》
師陀
黃昏從空中降下來了,降落到小城的屋背上和小胡同里了。賣煤油的遠遠從小胡同的轉角上出現,肩上擔著挑子。“賣煤油啊!”梆!梆梆!他喊著,敲著木魚。胡同里沒有人。一條狗望望他,接著又自行走開。有個門響著,有人從里頭走出來。“賣煤油的!”走出來的人站在門口臺階上喊,手里端著燈。!梆梆!賣煤油的在臺階前面停住,挑子放到街沿上了。這是個裝著架子的煤油桶,另一頭配一口箱子,上面貼著紅斗方,里頭放的是各種雜貨:火柴、香煙、紙、糖和煙絲。買油的說:“打四兩。”“不說也知道。”賣煤油的接住燈。賣煤油的用提子把油吊出來,量夠了數目。
“自來火又漲價了?”“又漲價了!”賣煤油的并不高興,比打油的還不高興。他數過錢——梆梆!重新擔起挑子。“越漲越沒利看!”他回頭又加上一句,“你想想——饅頭現在幾個錢一斤?從前自來火三錢兩盒,賺你一個;現在三十錢一盒,不說謊,賺你兩個半制錢!”在冷落的小胡同里,賣煤油的擔著挑子,木魚敲得動天響。他有他的調子:梆!梆梆!他有他的老聲音,從來不變的聲音:“賣煤油啊!”挑子活躍地跳動著,他就這樣順著胡同走下去,一路上迎著他是開門關門的響聲。“喂,賣煤油的!”又有個小門打開,又有個聲音向他喊。這喊他的是個老太太,一聽下面的談話就知道。“你真是上輩子燒香燒來的福氣,老齋公,娶這么一房好媳婦,兩天點一燈油!”賣煤油的看了看燈,一看他就準知道是新娘子的。老太太喜歡得幾乎把眼淚都流出來。
“會做活呢,”她說,“你給夠數就好了!”“老天爺是見證。”當他們談話時候,遠遠地又有一個人喊了。賣煤油的擔起挑子,極和氣地跟老太太分了手梆!梆梆!“賣煤油啊!”他喊著,盡量敲著木魚。這一盞是廚房里的燈,上面落了許多灰塵。喊他的是個中年女人,臉紅紅的,被煙熏得滿眼淚“該吃飯了。”沒有放下挑子,賣煤油的就笑著招呼。買油的并不直接回答。“有銅版紙嗎?”她問。“有,有!”賣煤油的趕緊打好油,趕緊到另一頭打開箱子,或是說他的雜貨店。“今天又是記賬嗎?”“又是的!”“可是前面老早三吊多了?”“四吊多終歸要還你的——怕什么?跑了和尚跑不了寺!”真沒有辦法!賣煤油的笑著嘆口氣,賣煤油的擔起挑子,天漸漸暗下來了,小胡同里不再有人出現了。梆!梆梆!他順著小胡同走下去,一路上喊著,比先前更響更急地敲著木魚。所有的燈他都認識,只要摸摸他就知道是誰家的,甚至是誰用的。現在它們已經被點起來,光亮照耀著每間房子,不管是發霉的熏黑的整潔的傾倒的全照耀到了……梆!梆梆!木魚越來越急,越響越遠。最后只剩下空洞沒有行人的.小胡同,轉個彎,他的影子隨即消失在昏暗中。可不是,他自己家里的燈也該點起來了。
一九四二年二月
(節選師陀《果園城記》,解放軍文藝出版社2000年10月版,有刪改)
【注】:《果園城記》是師陀抗日戰爭時期在淪陷的上海寫成。“果園城”既是師陀的心靈棲息地,也是中國人的精神家園。
6.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在寂靜胡同深處,反復出現的這種“梆!梆梆!”聲,是一種讓胡同里的人聽慣的聲調,也是這里多年仍舊沒有改變的事物。
B.“賣煤油的并不高興,比打油的還不高興”,其中“不高興”是為了突出賣油者的心地善良,有替他人著想的傳統美德,沒有私心。
C.《燈》里的胡同世界是作者的情感載體,不僅僅是詩意表達,這里既有詩意般的靜謐安閑,也有底層百姓生活的窘迫。
D.賣煤油者對待不同顧客態度不同,或對顧客真誠而坦率,或對顧客夸贊而和氣,或對顧客無奈而同情。
7.下列對小說藝術特點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文章開頭連用“降下來”“降落”等一系列動詞呈現的動態場景,增加了故事背景的意境美,體現了古樸典雅的文風。
B.《燈》中的賣油者雖是小人物,卑微堅韌,身上卻散發著“牧歌風味的悠閑”,在平凡瑣碎中體現了良好的職業操守。
C.“燈”在文中具有象征意味。如“現在它們(燈)已經被點起來……”,這里的“燈”象征著百姓對生活的希望。
D.文中寫了三個買賣煤油的片段,以點帶面,反映出居住在胡同里的人們的生活境況,簡潔的對話折射出人物的心理。
8.“梆!梆梆!”的木魚聲在文中多次出現,有什么作用?(6分)
9.著名學者馬桂君評價本文時說道:散文化小說,可以從那些給予小說的規約中游離開來,拓展更寬松的活動余地,從而有針對性地表現作品一些非小說的特質。請結合全文談談你對“散文化小說”的理解。(4分)
答
6.(3分)B
7.(3分)A
8.(6分)
①“梆!梆梆!”聲在文中多次出現,突出了胡同環境的寂靜。
②用“梆!梆梆!”聲串聯起主要情節,并推動情節發展,胡同里有需求的人聞聲開門購物。
③“梆!梆梆!”聲體現主人公的職業特點,他是挑著擔子在胡同里叫賣的生意人;“梆!梆梆!”作為胡同里“從來不變的”聲音體現賣油者雖身處困境仍奔忙求生計;常年飄蕩在胡同深處的“梆!梆梆!”聲也襯托出賣油者內心的孤獨。
9.(4分)
①小說語言平淡舒緩,散淡洗練。文字簡潔洗練,少鋪陳少夸飾,以此來表現小人物的真實生活,語言間充滿著抒情特色。
②小說情節結構舒散。文章不追求情節的突轉、延宕、起伏,也沒有尖銳的矛盾沖突,語言簡潔,展示了當時的社會生活狀態和人物的心理狀況;文中僅用三個“梆梆”聲串聯起文章主要片段,敘事結構相對簡單散淡。
③小說主題散淡。文章以小見大,通過敘述生活在貌似平靜的胡同里的人物的瑣事,來表現現實生活背后潛藏著深刻的歷史內容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每點2分,答出2點即可,共4分)
【《燈》閱讀參考答案】相關文章:
《閱讀雜談》閱讀訓練及參考答案06-25
《燈》閱讀答案09-14
《燈》閱讀答案11-25
《風箏》閱讀及參考答案01-11
星星閱讀參考答案06-21
《鼾聲》閱讀及參考答案06-25
《豐碑》閱讀參考答案07-04
綠閱讀參考答案01-29
《小溪》閱讀參考答案06-01
《手》閱讀參考答案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