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三國志魏書十荀彧傳》閱讀答案
荀彧字文若,穎川穎陰人也。彧年少時,南陽何颙異之,曰:“王佐才也。”永漢元年,舉孝廉,拜守宮令。董卓之亂,求出補吏。除亢父令,遂棄官歸。謂父老曰:“穎川,四戰之地也,天下有變,常為兵沖,宜亟去之,無久留。”鄉人多懷土猶豫,莫有隨者,彧獨將宗族至冀州。
自太祖之迎天子也,袁紹內懷不服。紹既并河朔,天下畏其強。太祖方東憂呂布,南拒張繡,而繡敗太祖軍于宛。紹益驕,與太祖書,其辭悖慢。太祖大怒,出入動靜變于常,眾皆謂以失利于張繡故也。鐘繇以問彧,彧曰:“公之聰明,必不追咎往事,殆有他慮。”則見太祖問之,太祖乃以紹書示彧,曰:“今將討不義,而力不敵,何如?” 彧曰:“古之成敗者,誠有其才,雖弱必強,茍非其人,雖強亦弱。劉、項之存亡,足以觀矣。今與公爭天下者,唯袁紹爾。紹貌外寬而內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達不拘,唯才所宜:此度勝也。紹遲重少決,失在后機;公能斷大事,應變無方:此謀勝也。紹御軍寬緩,法令不立,士卒雖眾,其實難用,公法令既明,賞罰必行,士卒雖寡,皆爭致死:此武勝也。紹憑世資,從容飾智,以收名譽,故士之寡能好問①者多歸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誠心不為虛美,行己謹儉,而與有功者無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實之士咸愿為用:此德勝也。夫以四勝輔天子,扶義征伐,誰敢不從?紹之強其何能為!”太祖悅。
十七年,董昭等謂太祖宜進爵國公,以彰殊勛,密以咨彧。彧以為太祖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會征孫權,表請彧勞軍于譙,彧疾留壽春,以憂薨,時年五十。明年,太祖遂為魏公矣。
評曰:“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風,然機鑒先識,未能充其志也。”
(選自《三國志魏書十荀彧傳》,有刪節。)
①問:通“聞”,名聲,虛名。
4.對下列語句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
A.彧年少時,南陽何颙異之 異:看重 B.除亢父令 除:廢除
C.殆有他慮。殆:恐怕,大概 D.會征孫權 會:正趕上,恰逢
5.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都說明荀彧有“王佐之才”的一組是( 3分) ( )
①彧曰:“古之成敗者,誠有其才,雖弱必強,茍非其人,雖強亦弱。劉、項之存亡,足以觀矣。②董卓之亂,求出補吏。除亢父令,遂棄官歸。③公之聰明,必不追咎往事,殆有他慮。 ④董昭等謂太祖宜進爵國公,以彰殊勛,密以咨彧。⑤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
⑥會征孫權,表請彧勞軍于譙,彧疾留壽春。
A.①③④ B.②⑤⑥ C. ①③⑤ D. ②④⑥
6.下列對文中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 )
A.荀彧年少的時候,南陽何颙就認為他不同于一般,有王佐才,很看重他。
B.太祖迎天子后,四面受敵。袁紹給他寫了一封言辭傲慢無禮的`書信,太祖看后很生氣,出入的舉動不同于平常,眾人都說是因為失利于張繡的緣故,只有荀彧認為有其他憂慮。
C.荀彧死后的第二年,太祖就升為魏公了。
D.十七年,董昭等認為太祖應該晉升爵位為國公,以表彰他的特殊功勛,荀彧也認為應該這樣做,太祖因此對他更加重用。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①公明達不拘,唯才所宜:此度勝也。(5分)
答:
②然機鑒先識,未能充其志也。(5分)
答:
參考答案:
4.B(除:授予,任命)(3分)
5.C(②寫在董卓之亂時改任他做亢父縣令,他放棄不做之事,④是敘述董昭向他請教讓太祖進爵之事,⑥寫太祖對他的“打擊報復”,與他“有王佐之才”無關。排除此三句,只剩C項。)(3分)
6.D(“荀彧也認為應該這樣做,太祖因此對他更加重用”與原文相反。)(3分)
7.①而您明白豁達,不拘小節,用人唯才,這說明您在度量方面勝過袁紹。(“明達”,“唯…所…”,“宜”各1分,文句通暢2分。)(5分)
②然而預先看出了曹氏篡位的苗頭,因而沒有能夠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才智。(機鑒:機敏地察出,預先看出;先識:事先識破;充:動詞,充分地發揮;其:自己的。各1分,句子通暢1分)(5分)
【《三國志魏書十荀彧傳》閱讀答案】相關文章:
三國志魏書王粲傳的閱讀附答案12-14
《三國志魏書賈詡傳》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03-16
《魏書·盧淵傳》閱讀答案09-28
《魏書封軌傳》閱讀答案10-04
《三國志·魏書六》閱讀答案03-18
《三國志·魏書》閱讀及答案參考03-07
《三國志·魏書》閱讀訓練及答案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