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丘記》閱讀答案
在各領域中,我們都離不開閱讀答案,借助閱讀答案我們可以檢查自己的得與失,分析原因及時總結。相信很多朋友都需要一份能切實有效地幫助到自己的閱讀答案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虎丘記》閱讀答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虎丘記》閱讀答案1
【甲】廿二日天稍和,偕數友出東直,至滿井。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于時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鮮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條將舒未舒,柔梢披風,麥田淺鬣寸許。游人雖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亦時時有。風力雖尚勁,然徒步則汗出浹背。凡曝沙之鳥,呷浪之鱗,悠然自得,毛羽鱗鬣之間皆有喜氣。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節選自袁宏道《滿井游記》)
【乙】虎丘①去城可七八里。其山無高巖邃壑,獨以近城故,簫鼓樓船,無日無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來,紛錯如織。而中秋為尤勝。每至是日,傾城闔戶,連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迨蔀屋②,莫不靚妝麗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間③。從千人石上至山門,櫛比如鱗,檀板丘積,樽罍云瀉,遠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鋪江上,雷輥電霍④,無得而狀。布席⑤之初,唱者千百,聲若聚蚊,不可辨識;分曹部置⑥,竟以歌喉相斗,雅俗既陳,妍媸⑦自別。未幾,而搖頭頓足者,得數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練,一切瓦釜⑧,寂然停聲,屬而和者,才三四輩⑨;一簫、一寸管,一人緩拍而歌,竹肉相發⑩,清聲亮徹,聽者魂銷。
(節選自袁宏道《虎丘記》)
【注釋】①〔虎丘〕山名,位于蘇州市西北,有虎丘塔、千人石等名勝古跡。②〔下迨(dài)蔀(pǒu)屋〕下至小戶人家。③〔交衢間〕指路邊。④〔雷輥(ɡǔn)電霍〕雷鳴電閃。⑤〔布席〕安設筵席。⑥〔分曹部置〕分批安排。曹,成對。⑦〔妍媸(chī)〕美和丑。⑧〔瓦釜〕比喻粗俗的歌子。⑨〔屬(zhǔ)而和(hè)者,才三四輩〕隨著唱和的就只有三四群人。⑩〔竹肉相發〕簫管聲伴著歌唱聲。竹肉,管樂器和歌喉。袁宏道《滿井游記》
1.下列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髻鬟之始掠也(梳掠) B.風力雖尚勁(猛,強有力)
C.得數十人而已(得到) D.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大約)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于時冰皮始解 告之于帝 B.罍而歌者 一人緩拍而歌
C.竟以歌喉相斗 屬予作文以記之 D.郊田之外 齊國之美麗者也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柳條將舒未舒,柔梢披風,麥田淺鬣寸許。
4.文段理解。
(1)甲文寫 景,以 景觀為主,重點描繪了水光山色、柳條麥田等優美景色;乙文繪秋景,以人文景觀為主,重點描述了()()() 的熱鬧場面。
(2)甲、乙兩文都采用了點面結合的取景方式,由面到點,極富層次感。請以乙文為例具體說明(可借用原文語句回答)。
[答案]
1.C
2.B
3.柳條將要舒展卻還沒有舒展,柔軟的梢頭在風中飄蕩,麥苗破土而出,短小如獸頸上的毛,才一寸左右。或:柳樹枝條好像在舒展又沒有舒展開,柔軟的柳梢在風中飄搖,麥苗像獸頸上的鬃毛,約有一寸來長。
4.(1)春(初春之、早春之) 自然 游人聚飲斗歌
(2)答案示例:① 面:“簫鼓樓船,無日無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來,紛錯如織。” 點:“而中秋為尤勝。每至是日,傾城闔戶,連臂而至。”
② 面:“中秋為尤勝。每至是日,傾城闔戶,連臂而至。” 點:“從千人石上至山門,櫛比如鱗,……無得而狀。”
③ 面:“布席之初,唱者千百,聲若聚蚊,不可辨識。” 點一:“分曹部置,……才三四輩。” 點二:“一簫、一寸管,一人緩拍而歌,……聽者魂銷。”
《虎丘記》閱讀答案2
(1)虎丘去城可六七里,其山無高巖邃壑,獨以近城,故簫鼓樓船,無日無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來,紛錯如織,而中秋為尤勝。
(2)每至是日,傾城闔戶,連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迨蔀屋,莫不靚妝麗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間,從千人石上至山門,櫛比如鱗。檀板丘積,樽罍云瀉,遠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鋪江上,雷輥電霍,無得而狀。布席之初,唱者千百,聲若聚蚊,不可辨識。分曹部署,競以歌喉相斗;雅俗既陳,妍媸自別。未幾而搖頭頓足者,得數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練,一切瓦釜,寂然停聲,屬而和者,才三四輩。一簫,一寸管,一人緩板而歌,竹肉相發,清聲亮徹,聽者魂銷。比至夜深,月影橫斜,荇藻凌亂,則簫板亦不復用,一夫登場,四座屏息,音若細發,響徹云際,每度一字,幾盡一刻,飛鳥為之徘徊,壯士聽而下淚矣。
(3)劍泉深不可測,飛巖如削。千頃云(山名)得天池諸山作案,巒壑競秀,最可觴客。但過午則日光射人,不堪久坐耳。文昌閣亦佳,晚樹尤可觀。面北為平遠堂舊址,空曠無際,僅虞山一點在望。堂廢已久,余與江進之謀所以復之,欲祠韋蘇州、白樂天諸公于其中;而病尋作,余既乞歸,恐進之之興亦闌矣。山川興廢,信有時哉!
(4)吏吳兩載,登虎丘者六。最后與江進之、方子公同登,遲月生公石上,歌者聞令來,皆避匿去,余因謂進之曰:甚矣,烏紗之橫,皂隸(差役)之俗哉!他日去官,有不聽曲此石上者,如月!今余幸得解官稱吳客矣。虎丘之月,不知尚識余言否耶?
虎丘離蘇州城只有七八里,那山上沒有高聳的山巖幽邃的溝谷,只是因為接近蘇州城的緣故,(達官貴人)裝飾豪華、滿載聲歌的游船,沒有一天沒有的。凡是有月亮的晚上,有花的早晨,有雪的傍晚,游人來來往往,紛繁錯雜得像織布一樣。中秋時節(這景象)就更加繁盛。
每到這一天,蘇州城家家戶戶傾城而出,肩挨肩,人擠人,接踵而來。無論是官宦人家的男男女女,還是平民百姓,沒有誰不是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很多人都在路邊,用墊子擺上酒,席地而坐。從千人石到山門,密密麻麻緊挨著的游客多如魚鱗。檀木所制的歌板堆積得就像山丘,酒器里盛的酒如云彩一樣奔瀉不停。遠遠望去,就像無數大雁落在平坦的沙灘上,又像彩霞鋪在江面上。即使用電閃雷鳴也無法形容那熱鬧的場面。剛擺上酒席時,唱歌的人成百上千,聲音像蚊蟲齊鳴,分不清(唱些什么)。分部安排好后,都競相以最新流行的歌曲一爭高低,雅樂俗樂都有,唱得好壞也自有分別。過了一會兒,搖頭踏腳按節拍唱歌的人,就只剩數十人了。不久,明月高懸在空中,山石反射著月光,如同白練,所有粗俗之樂,都悄悄停了下來。應邀唱歌的人只有三四個了,他們伴著一只簫,一只笛,一人舒緩地敲著歌板歌唱。管樂和人的歌聲一起發出,清幽嘹亮,使聽眾陶醉不已。到了深夜,月影疏疏落落,月下樹影斑駁,這時,連簫和歌板也不用了。一個人登場歌唱,四座的人都屏心靜息地傾聽。他的歌聲細如發絲,直沖云霄。每唱一字,差不多要一刻時間。飛鳥仿佛也為這舒緩悠長的歌聲所感動,徘徊不忍飛去,壯士聽到這樣的歌聲,也忍不住要落淚。
劍泉深不可測,飛聳的巖石像刀削的一樣峭立。千頃云好像是以天池等山作幾案,山巒溝壑秀麗無比,這里最適合饗宴賓客。但中午過后,陽光強烈,(游客在此)無法久坐。文昌閣(景色)也好,傍晚的樹更好看。它的北面是平遠堂舊址,空曠無際,只有遠處的虞山一點遙遙在望。平遠堂荒廢已久,我和江進之商量修復它,想在這里建個祠堂,祭祀韋應物、白居易等先賢。但不久我就生病了,我已經請求辭官歸去,恐怕江進之修復平遠堂的興致也大減了。(可見)山川景物的興盛荒廢,確實是有時運的啊!
我在吳縣做了兩年縣令,曾六次登上虎丘。最后一次是和江進之、方子公同去的。我們坐在生公石上等待月亮出來。唱歌的人聽說縣令來了,都躲開藏了起來。我就對進之說:官吏的橫暴,差役的庸俗,也太過分了啊!以后我辭官后,一定要在這生公石上聽曲,以月為證。現在我幸好解免官職,客居吳地,虎丘的明月啊,不知道還記得我當年的話嗎?
1、白樂天指的是詩人
2、第二段對斗歌場景寫得極有層次:(2分)
3、第二段沒有運用到的手法是(2分)
A.層層烘托 B.夸張借代 C.點面結合 D.對比反襯
4、請分別概括第三段的景物特點? 并簡析作者寫景的角度。(4分)
5、文末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請作簡要評價。(4分)
答案
1、白居易。(1分)
2、環境由喧鬧到到寂靜,感情由熱烈到凄涼
3、D
4、劍泉之深;千頃云之高、秀;文昌閣之佳,平原堂之曠。(任寫出2點得1分,3點得2分)先山水后人文;俯仰結合;遠近結合。(寫出任一角度1分,分析1分)
5、表達對官場生活的鄙薄之情,(1分)渴望與民同樂的真性情。(1分)作者認識到官民之間的尖銳對立,這種對立使得他無法領受聽曲此石上的迷人情趣,于是他甘愿以吳客的身份來游虎丘,這種走進人民的姿態是值得肯定的;(1分)而其揭示官民之間的對立關系具有批判意義。(1分)
《虎丘記》閱讀答案3
虎丘記
(1)虎丘去城可六七里,其山無高巖邃壑,獨以近城,故簫鼓樓船,無日無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來,紛錯如織,而中秋為尤勝。
【譯文】虎丘離蘇州城只有七八里,那山上沒有高聳的山巖幽邃的溝谷,只是因為接近蘇州城的緣故,(達官貴人)裝飾豪華、滿載聲歌的游船,沒有一天沒有的。凡是有月亮的晚上,有花的早晨,有雪的傍晚,游人來來往往,紛繁錯雜得像織布一樣。中秋時節(這景象)就更加繁盛。
(2)每至是日,傾城闔戶,連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迨蔀屋,莫不靚妝麗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間,從千人石上至山門,櫛比如鱗。檀板丘積,樽罍云瀉,遠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鋪江上,雷輥電霍,無得而狀。布席之初,唱者千百,聲若聚蚊,不可辨識。分曹部署,競以歌喉相斗;雅俗既陳,妍媸自別。未幾而搖頭頓足者,得數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練,一切瓦釜,寂然停聲,屬而和者,才三四輩。一簫,一寸管,一人緩板而歌,竹肉相發,清聲亮徹,聽者魂銷。比至夜深,月影橫斜,荇藻凌亂,則簫板亦不復用,一夫登場,四座屏息,音若細發,響徹云際,每度一字,幾盡一刻,飛鳥為之徘徊,壯士聽而下淚矣。
【譯文】每到這一天,蘇州城家家戶戶傾城而出,肩挨肩,人擠人,接踵而來。無論是官宦人家的男男女女,還是平民百姓,沒有誰不是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很多人都在路邊,用墊子擺上酒,席地而坐。從千人石到山門,密密麻麻緊挨著的游客多如魚鱗。檀木所制的歌板堆積得就像山丘,酒器里盛的酒如云彩一樣奔瀉不停。遠遠望去,就像無數大雁落在平坦的沙灘上,又像彩霞鋪在江面上。即使用電閃雷鳴也無法形容那熱鬧的場面。剛擺上酒席時,唱歌的人成百上千,聲音像蚊蟲齊鳴,分不清(唱些什么)。分部安排好后,都競相以最新流行的歌曲一爭高低,雅樂俗樂都有,唱得好壞也自有分別。過了一會兒,搖頭踏腳按節拍唱歌的人,就只剩數十人了。不久,明月高懸在空中,山石反射著月光,如同白練,所有粗俗之樂,都悄悄停了下來。應邀唱歌的人只有三四個了,他們伴著一只簫,一只笛,一人舒緩地敲著歌板歌唱。管樂和人的歌聲一起發出,清幽嘹亮,使聽眾陶醉不已。到了深夜,月影疏疏落落,月下樹影斑駁,這時,連簫和歌板也不用了。一個人登場歌唱,四座的人都屏心靜息地傾聽。他的歌聲細如發絲,直沖云霄。每唱一字,差不多要一刻時間。飛鳥仿佛也為這舒緩悠長的歌聲所感動,徘徊不忍飛去,壯士聽到這樣的歌聲,也忍不住要落淚。
(3)劍泉深不可測,飛巖如削。千頃云(山名)得天池諸山作案,巒壑競秀,最可觴客。但過午則日光射人,不堪久坐耳。文昌閣亦佳,晚樹尤可觀。面北為平遠堂舊址,空曠無際,僅虞山一點在望。堂廢已久,余與江進之謀所以復之,欲祠韋蘇州、白樂天諸公于其中;而病尋作,余既乞歸,恐進之之興亦闌矣。山川興廢,信有時哉!
【譯文】劍泉深不可測,飛聳的巖石像刀削的一樣峭立。千頃云好像是以天池等山作幾案,山巒溝壑秀麗無比,這里最適合饗宴賓客。但中午過后,陽光強烈,(游客在此)無法久坐。文昌閣(景色)也好,傍晚的樹更好看。它的北面是平遠堂舊址,空曠無際,只有遠處的虞山一點遙遙在望。平遠堂荒廢已久,我和江進之商量修復它,想在這里建個祠堂,祭祀韋應物、白居易等先賢。但不久我就生病了,我已經請求辭官歸去,恐怕江進之修復平遠堂的興致也大減了。(可見)山川景物的興盛荒廢,確實是有時運的啊!
(4)吏吳兩載,登虎丘者六。最后與江進之、方子公同登,遲月生公石上,歌者聞令來,皆避匿去,余因謂進之曰:甚矣,烏紗之橫,皂隸(差役)之俗哉!他日去官,有不聽曲此石上者,如月!今余幸得解官稱吳客矣。虎丘之月,不知尚識余言否耶?
【譯文】我在吳縣做了兩年縣令,曾六次登上虎丘。最后一次是和江進之、方子公同去的。我們坐在生公石上等待月亮出來。唱歌的人聽說縣令來了,都躲開藏了起來。我就對進之說:官吏的橫暴,差役的庸俗,也太過分了啊!以后我辭官后,一定要在這生公石上聽曲,以月為證。現在我幸好解免官職,客居吳地,虎丘的明月啊,不知道還記得我當年的話嗎?
23、白樂天指的是詩人白居易。(1分)
24、第二段對斗歌場景寫得極有層次:(2分)
環境由喧鬧到到寂靜
感情由熱烈到凄涼
25、第二段沒有運用到的手法是D(2分)
A.層層烘托 B.夸張借代 C.點面結合 D.對比反襯
26、請分別概括第三段的景物特點? 并簡析作者寫景的角度。(4分)
劍泉之深;千頃云之高、秀;文昌閣之佳,平原堂之曠。(任寫出2點得1分,3點得2分)
先山水后人文;俯仰結合;遠近結合。(寫出任一角度1分,分析1分)
27、文末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請作簡要評價。(4分)
表達對官場生活的鄙薄之情,(1分)渴望與民同樂的真性情。(1分)作者認識到官民之間的尖銳對立,這種對立使得他無法領受聽曲此石上的迷人情趣,于是他甘愿以吳客的.身份來游虎丘,這種走進人民的姿態是值得肯定的;(1分)而其揭示官民之間的對立關系具有批判意義。(1分)
《虎丘記》閱讀答案4
布席之初,唱者千百,聲若聚蚊,不可辨識。分曹①部署,競以歌喉相斗;雅俗既陳,妍媸自別。未幾而搖頭頓足者,得數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練,一切瓦釜②,寂然停聲,屬③而和者,才三四輩。一簫,一寸管,一人緩板而歌,竹肉相發,清聲亮徹,聽者魂銷。比至夜深,月影橫斜,荇藻凌亂,則簫板亦不復用。一夫登場,四座屏息,音若細發,響徹云際,每度一字,幾盡一刻,飛鳥為之徘徊,壯士聽而下淚矣。
注釋:①分曹:分組 ②釜:鍋 ③屬:跟隨著
10. 解釋下列句子中的加點字(2分)
(1)妍媸自別 妍:
(2)比至夜深 比:
11.用現代漢語解釋句子。(2分)
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練,一切瓦釜,寂然停聲。
12.根據上文,完成表格。(4分)
時間
歌者
歌聲
歌效
布席之初
唱者千百
不可辨識,雅俗既陳
數十人
已而
清聲亮徹
比至夜深
一夫
音若細發,響徹云際
參考答案:
10.(1)美麗(2)等到。
11.一會兒,明月升到天空,月光照在石上猶如潔白的絹綢,所有粗俗的歌樂,不再發出聲響。
12. 未幾;三四輩;聲若聚蚊,不可辨識;飛鳥為之徘徊,壯士聽而下淚。
《虎丘記》閱讀答案5
閱讀《虎丘記》,回答問題:
虎丘記①
袁宏道
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其山無高巖邃壑,獨以近城,故簫鼓樓船,無日無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來,紛錯如織,而中秋為尤勝。
每至是日,傾城闔戶,連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迨蔀屋②,莫不靚妝麗服,重茵累席③,置酒交衢④間。從千人石上至山門,櫛比如鱗,檀板⑤丘積,樽罍云瀉,遠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鋪江上,雷輥⑥電霍,無得而狀。
布席之初,唱者千百,聲若聚蚊,不可辨識。分曹部署,竟以歌喉相斗,雅俗既陳,妍媸⑦自別。未幾而搖手頓足者,得數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練,一切瓦釜,寂然停聲,屬而和者,才三四輩;一簫,一寸管,一人緩板而歌,竹肉⑧相發,清聲亮徹,聽者魂銷。比至夜深,月影橫斜,荇藻凌亂,則簫板亦不復用;一夫登場,四座屏息,音若細發,響徹云際,每度一字,幾盡一刻,飛鳥為之徘徊,壯士聽而下淚矣。
劍泉深不可測,飛巖如削。千頃云⑨得天池諸山作案,巒壑競秀,最可觴客。但過午則日光射人,不堪久坐耳。文昌閣亦佳,晚樹尤可觀。而北為平遠堂舊址,空曠無際,僅虞山一點在望,堂廢已久,余與江進之謀所以復之,欲祠韋蘇州、白樂天諸公于其中;而病尋作,余既乞歸,恐進之之興亦闌矣。山川興廢,信有時哉!
吏吳兩載,登虎丘者六。最后與江進之、方子公同登,遲月生公石上。歌者聞令來,皆避匿去。余因謂進之曰:“甚矣,烏紗之橫,皂隸之俗哉!他日去官,有不聽曲此石上者,如月!”今余幸得解官稱吳客矣。虎丘之月,不知尚識余言否耶?
【注釋】
①萬歷二十三年(1595)作者曾任吳縣令,期間六次游覽虎丘。萬歷二十四年,解職離吳前,留連虎丘勝景,寫下這篇描寫吳中民俗的散文。虎丘,蘇州名勝之一。相傳春秋時吳王闔閭葬在這里,三日有虎來踞其上,故名。 ②迨:及,至。蔀(bù):遮光之物。蔀屋:草席蓋頂的屋子,貧家昏暗之屋,這里指貧民。③山上多石,游者們席地而坐,多帶褥席做鋪墊。④交衢:上虎丘的大道。⑤檀板:用檀木制的歌唱拍板。⑥雷輥(gǔn):像雷轟鳴。⑦妍媸:美丑。⑧肉:歌唱之聲。⑨千頃云:山名。
【參考譯文】
虎丘離城約六七里路,這座山沒有高峻的山峰與幽深的峽谷,只不過因為靠近城市,因此奏著音樂的游船,沒有一天不到那兒去。凡是有月亮的夜晚,開花季節的早晨,下雪天的黃昏,游人來往穿梭,猶如織布一樣,而以中秋最為繁盛熱鬧。每到這一天,全城閉戶,攜手并肩而來。士大夫鄉紳、大家婦女,以至貧民百姓,全都涂脂抹粉,鮮衣美服,重重疊疊地鋪設席氈,將酒肴擺在大路中間,從千人石一直到山門,如梳齒魚鱗般密集相連。檀板聚積如小山,樽罍似云霞般傾瀉,遠遠望去,猶如成群的大雁棲落在平坦的沙灘,彩霞鋪滿江面,電閃雷鳴,無法具體描繪它的形狀。
剛開始陳設席位時,唱歌的人成百上千,聲音如團聚在一起的蚊子,沒法分辨識認。等到分隊安排,爭相以歌喉比高低;雅樂和俗樂各各陳獻后,美和丑自然區別開了。不多時,搖頭頓腳按節拍而歌的,只不過幾十個人而已。一會兒,明月升到天空,月光照在石上猶如潔白的絹綢,所有粗俗的歌樂,不再發出聲響,跟隨著唱和的,只有三四個人。一支簫,一寸管,一人慢慢地打著歌板唱著,管樂伴著歌喉,聲音清脆嘹亮,使聽的人深受感動。等到夜深,月亮西斜,樹影散亂,于是連簫板也不用,一個人登場,四圍的人屏住聲息,聲音如細而直上的毛發,響徹云端,每吐一字,幾乎拖長達一刻之久,飛鳥聽了為之回翔盤旋,壯士聽了感動得流下眼淚。
劍泉深得無法測量,陡峭的巖石如斧削一般。千頃云因為有天池等山作為幾案,山峰峽谷,爭奇斗秀,是請客飲酒的好地方。但是過了中午便陽光逼人,不能久坐。文昌閣也不錯,晚上林中的景色尤為迷人。朝北為平遠堂舊址,空曠沒有遮攔,僅僅遠遠望見虞山,如小小的黑點。堂荒蕪已經很久了,我和江進之商量修復它的辦法,想在里面供奉韋應物、白居易等人,但不久生了病,我既然已經辭了官,恐怕進之的興致也消盡了。山川的興旺和荒廢,確實有它的運數啊!
在吳縣作了兩年官,登虎丘山六次。最后一次和江進之、方子公一起登,坐在生公石上等候月出。唱歌的人聽說縣令到來,都躲避開了。我因此對進之說:“做官的橫行氣盛,衙役庸俗粗野,是多么厲害呀!以后不作官了,有不在這石上聽歌的,有月亮為證!”現在我有幸得以免去官職,客居吳縣,虎丘的月亮不知道還記得我的話嗎?
【閱讀訓練】
1. 解釋下列加點詞的意思。
① 傾城闔戶( ) ②重茵累席( ) ③櫛比如鱗( ) ④恐進之之興亦闌矣( ) ⑤烏紗之橫( ) ⑥皂隸之俗( )
2. 第二段主要寫了什么內容?
3. 第三段寫作線索和順序各是怎樣的?
4. 第四段從幾個方面寫虎丘景色?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慨?
5. 第五段作者發出怎樣的感慨?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參考答案】
1.①合戶,全家。②重疊。③如梳齒的靠攏。④盡。⑤橫行氣盛。⑥庸俗粗野。
2.虎丘中秋月夜游人云集的情景。
3.線索:狂飲高歌(歌聲高低)。順序:時間。
4.劍泉,飛巖,天池諸山,文昌閣,平遠堂。(泉、山、閣、堂)“山川興廢,信有時哉”。
5.“甚矣……如月!”作者懷著與民同樂的心情登游虎丘的,但卻因“烏紗之橫,皂隸之俗”,使之同群眾隔絕開來,對此深有感慨。揭露封建社會官民之間的矛盾,表現作者對自己為官的鄙棄。
【《虎丘記》閱讀答案】相關文章:
《記承天寺夜游》《游虎丘小記》的閱讀答案11-04
《禿禿記》閱讀答案11-10
《學舍記》閱讀答案10-03
木假山記閱讀答案08-20
豐樂亭記閱讀答案05-26
《大龍湫記》閱讀答案04-21
右溪記閱讀答案04-04
《墨池記》節選閱讀答案11-09
《廣德湖記》閱讀答案11-04
《南軒記》閱讀答案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