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公問治民于管子閱讀答案
無論是在學習還是在工作中,許多人都需要跟閱讀答案打交道,閱讀答案可以給我們提供解題指導和解題思路。什么類型的閱讀答案才能有效幫助到我們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桓公問治民于管子閱讀答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桓公問治民于管子閱讀答案1
桓公問治民于管子①。管子對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憂之以德,勿懼以罪,勿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 桓公曰:“善,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 管仲對曰:“質信極忠,嚴以有禮,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桓公曰:“請聞其說。”管仲對曰:“信也者,民信之;忠也者,民懷之;嚴也者,民畏之;禮也者,民美之。語曰,澤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堅中外正,嚴也;質信以讓,禮也。”桓公曰:“善哉!
桓公又問曰:“寡人欲修政以干時②于天下,其可平?”管子對曰:“可。”公曰:“安始而可?”管子對曰:“始于愛民。”公曰:“愛民之道奈何?”管子對曰:“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連以事,相及以祿,則民相親矣。放舊罪,修舊宗,立無后,則民殖矣。省刑罰,薄賦斂,則民富矣。鄉建賢士,使教于國,則民有禮矣。出令不改,則民正矣。此愛民之道也。”
桓公在位,管仲、隰朋見。立有間,有二鴻飛而過之。桓公嘆曰:“仲父,今彼鴻鵠有時而南,有時而北,有時而往,有時而來,四方無遠,所欲至而至焉,非唯有羽翼之故,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管仲、隰朋不對。桓公曰:“二子何故不對?”管子對曰:“君有霸王之心,而夷吾非霸王之臣也,是以不敢對。”桓公曰:“仲父胡為然?盍不當言,寡人其有鄉乎?寡人之有仲父也,猶飛鴻之有羽翼也,若濟大水有舟楫也,仲父不一言教寡人,寡人之有耳將安聞道而得度哉?”管子對曰:“君若將欲霸王舉大事乎?則必從其本事矣。”桓公變躬遷席,拱手而問曰:“敢問何謂其本?”管子對曰:“齊國百姓,公之本也。人甚憂饑,而稅斂重;人甚懼死,而刑政險;人甚傷勞,而上舉事不時。公輕其稅斂則人不憂饑;緩其刑政則人不懼死;舉事以時,則人不傷勞。”桓公曰:“寡人聞仲父之言此三者,聞命矣,不敢擅也,將薦之先君。”于是令百官有司,削方墨筆。明日,皆朝于太廟之門,朝定令于百吏。使稅者百一鐘,孤幼不刑,澤梁時縱,關譏而不征,市書而不賦,近者示之以忠信,遠者示之以禮義。行此數年,而民歸之如流水。
(節選自《管子》,《四部叢刊》本,有刪改)
【注】①管子:名仲,字夷吾,齊國國相。②干時:謀求定時會盟諸侯。
9.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 已:停止
B.澤命不渝,信也 渝:堅持
C.公修公族,家修家族 修:治理
D.若濟大水有舟楫也 濟:渡過
【解析】B、 渝,改變、違背。可以用成語聯想法:矢志不渝,立誓決不改變自己的志向。
10.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 故燕王欲結于君
B.拱手而問曰 朝濟而夕設版焉
C.緩其刑政則人不懼死 三人行則必有我師
D.寡人聞仲父之言此三者 此亡秦之續耳
答案C.。
【解析】表條件,那么。 A、介詞,在;介詞,跟。B、表修飾,連接狀語;表轉折。D、用于主謂間;的。
11.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部直接體現以民為本思想的一組是
①必知其疾,而憂之以德 ②人甚憂饑而稅斂重,人甚懼死而刑政險
③省刑罰,薄賦斂 ④皆朝于太廟之門,朝定令于百吏
⑤齊國百姓,公之本也 ⑥近者示之以忠信,遠者示之以禮義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④⑤
解析:A. ①、體現了。②、不是。③、是。④、為官吏立法令,不是。
⑤、很直接,是。⑥、是。
12.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解析,下列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信”“仁”“嚴”“禮”是為政的重要原則,也就是國君要對百姓講究信用,施行仁愛,嚴肅法紀,提倡禮儀。
B.齊桓公想通過修明政事,提高齊國的政治地位,達到會盟諸侯的目的,因此他希望得到管仲的認可和輔佐。
C.對于桓公稱霸天下的想法,管仲采取以退為進的策略,明確表達了反對意見,并表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張。
D.齊桓公有抱負,能納諫,接受了管仲的民本思想,并采取相應的措施,得到了四方百姓的擁護。
答案C.。
【解析】以退為進,錯誤。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加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勿懼以罪,勿止以力。
答:(治理百姓的人),不要用刑罰讓百姓害怕,不要用強力阻止百姓。
(2)出令不改,則民正矣。”
答:(國君)發出的政令不隨意更改,那么百姓就會走上正軌。
(3)君若將欲霸王、舉大事乎?則必從其本事矣。
答:國君你想要稱霸諸侯成就大事嗎,那么就一定要從它根本的事情做起。
【參考譯文】
桓公問管仲如何治理百姓,管仲回答說:“凡治理人民,一必須知其疾苦,二是要厚施德惠,三是不用刑罰恐嚇,四是不用強力禁制。注意這四點,就足以治理百姓了。”桓公說:“很好,但事情還沒有停止,像這樣又該怎么辦呢?”管仲回答說:“誠信而極仁,嚴肅而有禮,認真注意這四者,就可以實行。”桓公說:“請詳細加以說明。”管仲回答說:“守信用,人民就相信;行仁政,人民就懷德;嚴肅,人民就敬畏;有禮,人民就贊美。常語說,舍掉性命而不食言,就是信;非其所欲不強加于人,就是仁;內心堅定而儀表端正,就是嚴;誠信而謙讓,就是禮。”桓公說:“好呵!
桓公又問說:“我想修明政事來謀求天下會盟,可以做到么?”管子回答說:“可以。”桓公說:“從哪里做起呢?”管子回答說:“從愛民做起。”桓公說:“愛民之道如何?”管子回答說:“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他們事業互相關系,俸祿互相補助,人民就相親了。寬放舊罪,救助舊宗,為無后者立嗣,人口就增殖了。減少刑罰,薄收賦稅,人民就富裕了。各鄉選用賢土,使之施教于國,人民就有禮了。出令不改,人民就務正了。這些就是愛民之道。”桓公說:“人民富裕而又團結了,該如何使用他們呢?”
管子說:“開發財源提倡百工,以保障人們的需用;貢獻才力而尊崇賢士,以獎勵人們求知;施刑罰不要苛刻,以有利于百姓。實行這些措施沒有私心,就能夠團結眾人;說話一定算數,法令就不會失靈。這就是役使人民的.辦法。 ”
桓公坐在位置上,管仲、隰朋進見。站了一會兒,有兩只鴻雁飛過。桓公嘆息說:“仲父,那些鴻雁時而南飛,時而北飛,時而去,時而來,不論四方多遠,愿到哪里就到哪里,是不是因為有兩只羽翼,所以才能把它們的意向通達于天下呢?”管仲和隰朋都沒有回答。桓公說:“你們兩位為什么都不回答?”管子回答說:“君上您有成就霸王之業的心愿,而我則不是成就霸王之業的大臣,所以不敢回答。”桓公說:“仲父何必這樣,為什么不進直言,使我有個方向呢?我有仲父,就像飛鴻有羽翼,過河有船只一樣,仲父不發一言教導我,我雖然有兩只耳朵,又怎么聽到治國之道和學得治國的法度呢?”管子回答說:“您要成就霸王之業興舉大事么?這就必須從它的根本事情做起。”桓公移動身體離開席位,拱手而發問說:“敢問什么是它的根本?”管子回答說:“齊國百姓,便是它的根本。百姓很怕饑餓,而當前收稅很重;百姓很怕死罪,而當前刑政嚴酷;百姓很怕勞頓,而國家舉事竟沒有時間限定。您若能輕征賦稅,百姓就不愁饑餓;寬緩刑政,百姓就不愁死罪;舉事有時間限定,百姓就不愁勞頓了。”桓公說:“我聽到仲父說的這三點,算是懂得了。我不敢私聽這些話,要舉薦給先君才行。”于是命令百官有司,削好木板并備好墨筆。第二天,全體都在太廟的門庭朝見,為百官確立了法令。使納稅者只出百分之一,孤幼不準處刑,水澤按時開放,關卡只查問而不征稅,市場只書契而不深稅,對近處示以忠信,對遠處示以禮義。這樣實行了幾年,人民歸附之眾,竟好像流水一樣。
桓公問治民于管子閱讀答案2
桓公問治民于管子①。管子對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憂之以德,勿懼以罪,勿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桓公曰:“善,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 管仲對曰:“質信極仁,嚴以有禮,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桓公曰:“請聞其說。”管仲對曰:“信也者,民信之;仁也者,民懷之;嚴也者,民畏之;禮也者,民美之。語曰,澤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堅中外正,嚴也;質信以讓,禮也。”桓公曰:“善哉!”
桓公又問曰:“寡人欲修政以干時②于天下,其可乎?”管子對曰:“可。”公曰:“安始而可?”管子對曰:“始于愛民。”公曰:“愛民之道奈何?”管子對曰:“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連以事,相及以祿,則民相親矣。省刑罰,薄賦斂,則民富矣。鄉建賢士,使教于國,則民有禮矣。出令不改,則民正矣。此愛民之道也。”
桓公在位,管仲、隰朋見。立有間,有二鴻飛而過之。桓公嘆曰:“仲父,今彼鴻鵠,有時而南,有時而北,有時而往,有時而來,四方無遠,所欲至而至焉。非唯有羽翼之故,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管仲、隰朋不對。桓公曰:“二子何故不對?”管子對曰:“君有霸王之心,而夷吾非霸王之臣也,是以不敢對。”桓公曰:“仲父胡為然?盍不當言,寡人其有鄉乎?寡人之有仲父也,猶飛鴻之有羽翼也,若濟大水有舟楫也,仲父不一言教寡人,寡人之有耳,將安聞道而得度哉?”管子對曰:“君若將欲霸王、舉大事乎?則必從其本事矣。”桓公變躬遷席,拱手而問曰:“敢問何謂其本?”管子對曰:“齊國百姓,公之本也。人甚憂饑而稅斂重;人甚懼死而刑政險;人甚傷勞而上舉事不時。公輕其稅斂則人不憂饑;緩其刑政則人不懼死;舉事以時則人不傷勞。”桓公曰:“寡人聞仲父之言此三者,聞命矣,不敢擅也,將薦之先君。”明日,皆朝于太廟之門,朝定令于百吏。使稅者百一鐘,孤幼不刑,澤梁時縱,關譏而不征,市書而不賦,近者示之以忠信,遠者示之以禮義。行此數年,而民歸之如流水。
【注】
①管子:名仲,字夷吾,齊國國相。②干時:謀求定時會盟諸侯。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 已:停止
B.澤命不渝,信也 渝:堅持
C.公修公族,家修家族 修:治理
D.若濟大水有舟楫也 濟:渡過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 故燕王欲結于君
B.拱手而問曰 朝濟而夕設版焉
C.緩其刑政則人不懼死 三人行則必有我師
D.寡人聞仲父之言此三者 此亡秦之續耳
3.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都直接體現以民為本思想的一組是
①必知其疾,而憂之以德 ②人甚憂饑而稅斂重,人甚懼死而刑政險
③省刑罰,薄賦斂 ④皆朝于太廟之門,朝定令于百吏
⑤齊國百姓,公之本也 ⑥近者示之以忠信,遠者示之以禮義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4.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信”“仁”“嚴”“禮”是為政的重要原則,也就是國君要對百姓講究信用,施行仁愛,嚴肅法紀,提倡禮儀。
B.齊桓公想通過修明政事,提高齊國的政治地位,達到會盟諸侯的目的,因此他希望得到管仲的認可和輔佐。
C.對于桓公稱霸天下的想法,管仲采取以退為進的策略,明確表達了反對意見,并表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張。
D.齊桓公有抱負,能納諫,接受了管仲的民本思想,并采取相應的措施,得到了四方百姓的擁護。
5.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加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勿懼以罪,勿止以力。(3分)
(2)出令不改,則民正矣。(3分)
(3)君若將欲霸王、舉大事乎?則必從其本事矣。(4分)
1、B 渝,改變,違背。
2、C 表假設,可譯為“那么”。
3、A 用排除法,先排除②,再排除④。
4、C “明確表達了反對意見”錯,原文是“管仲、隰朋不對”。
5、(1)(治理百姓的人)不要用刑罰讓百姓害怕,不要用強力讓百姓止步不前。(或“不要用刑罰恐嚇百姓,不要用強力制止百姓。”)
(2)(國君)發出的政令不隨便更改,那么百姓就會走上正軌(或“百姓的秩序就正常了”)
(3)你想要稱霸諸侯、成就一番大事嗎?那么就一定要從它的根本(或“根本的事情”)做起。
參考譯文:
桓公問管仲如何治理百姓,管仲回答說:“凡治理人民,一必須知其疾苦,二是要厚施德惠,三是不用刑罰恐嚇,四是不用強力禁制。注意這四點,就可以治理好了。”桓公說:“我知道這四條很好,但是人民少,該怎么辦呢?”管仲回答說:“人民少,并不可怕。從前天子立在中央,地方千里,只要具備上述四條,怎么怕人民少呢?治理人民,不知其疾苦則人民憎恨,不厚施德惠則人民多怨,用刑罰恐嚇則人民多行欺詐,用強力禁制則是去者不肯再回,來者也裹足不前了。所以,圣王治理人民,不在乎人口的多少。”桓公說:“好,既然如此,又該怎樣具體實行呢?”管仲回答說:“誠信而極仁,嚴肅而有禮,認真注意這四者,就可以實行。”桓公說:“請詳細加以說明。”管仲回答說:“守信用,人民就相信;行仁政,人民就懷德;嚴肅,人民就敬畏;有禮,人民就贊美。常語說,舍掉性命而不肯食言,就是信;非其所欲不強加于人,就是仁;內心堅定而儀表端正,就是嚴;誠信而謙讓,就是禮。”桓公說:“好呵!
桓公又問說:“我想修明政事以行時于天下,可以做到么?”管子回答說:“可以。”桓公說:“從哪里做起呢?”管子回答說:“從愛民做起。”桓公說:“愛民之道如何?”管子回答說:“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他們事業互相關系,俸祿互相補助,人民就相親了。寬放舊罪,救助舊宗,為無后者立嗣,人口就增殖了。減少刑罰,薄收賦稅,
人民就富裕了。各鄉選用賢土,使之施教于國,人民就有禮了。出令不改,人民就務正了。這些就是愛民之道。”桓公說:“人民富裕而又團結了,該如何使用他們呢?”
管子說:“開發財源提倡百工,以保障人們的需用;貢獻才力而尊崇賢士,以獎勵人們求知;施刑罰不要苛刻,以有利于百姓。實行這些措施沒有私心,就能夠團結眾人;說話一定算數,法令就不會失靈。這就是役使人民的辦法。”
桓公坐在位置上,管仲、隰朋進見。站了一會兒,有兩只鴻雁飛過。桓公嘆息說:“仲父,那些鴻雁時而南飛,時而北飛,時而去,時而來,不論四方多遠,愿到哪里就到哪里,是不是因為有兩只羽翼,所以才能把它們的意向通達于天下呢?”管仲和隰朋都沒有回答。桓公說:“你們兩位為什么都不回答?”管子回答說:“君上您有成就霸王之業的心愿,而我則不是成就霸王之業的大臣,所以不敢回答。”桓公說:“仲父何必這樣,為什么不進直言,使我有個方向呢?我有仲父,就像飛鴻有羽翼,過河有船只一樣,仲父不發一言教導我,我雖然有兩只耳朵,又怎么聽到治國之道和學得治國的法度呢?”管子回答說:“您要成就霸王之業興舉大事么?這就必須從它的根本事情做起。”桓公移動身體離開席位,拱手而發問說:“敢問什么是它的根本?”管子回答說:“齊國百姓,便是它的根本。百姓很怕饑餓,而當前收稅很重;百姓很怕死罪,而當前刑政嚴酷;百姓很怕勞頓,而國家舉事竟沒有時間限定。您若能輕征賦稅,百姓就不愁饑餓;寬緩刑政,百姓就不愁死罪;舉事有時間限定,百姓就不愁勞頓了。”桓公說:“我聽到仲父說的這三點,算是懂得了。我不敢私聽這些話,要舉薦給先君才行。”于是命令百官有司,削好木板并備好墨筆。第二天,全體都在太廟的門庭朝見,為百官確立了法令。使納稅者只出百分之一,孤幼不準處刑,水澤按時開放,關卡只查問而不征稅,市場只書契而不深稅,對近處示以忠信,對遠處示以禮義。這樣實行了幾年,人民歸附之眾,竟好象流水一樣。
【桓公問治民于管子閱讀答案】相關文章:
《扁鵲見蔡桓公》閱讀答案03-30
《管子·小匡》閱讀練習及答案07-04
“龍井問茶”閱讀答案11-18
《聊齋·于成龍》閱讀答案11-21
《隋書于仲文傳》閱讀答案06-26
“龍井問茶”閱讀理解答案11-18
閱讀答案:我的叔叔于勒08-24
《至于負者歌于途》閱讀答案12-14
《隋書·于仲文傳》閱讀訓練及答案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