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性的美閱讀答案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我們會經常接觸并使用閱讀答案,閱讀答案有助于我們領會解題思路,掌握答題技巧。那么問題來了,一份好的閱讀答案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音樂性的美閱讀答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音樂性的美閱讀答案1
音樂性的美
在中國所有藝術門類中,詩歌和書法最為源遠流長,歷時悠久。書法和詩歌同在唐代達到了無可比擬的高峰,既是這個時期最普及的藝術,又是這個時期最成熟的藝術。正如工藝和賦之于漢,雕塑、駢體之于六朝,繪畫、詞曲之于宋元,戲曲、小說之于明清一樣。它們都分別是一代藝術精神的集中點。唐代書法與詩歌相輔而行,具有同一審美氣質。其中與盛唐之音若合符契、共同體現出盛唐風貌的是草書,又特別是狂草。
與唐詩一樣,唐代書法的發展也經歷了一個過程。初唐的書法,就極漂亮。由于皇室(如太宗)宮廷的大力提倡,其風度體貌如同從齊梁宮體擺脫出來的詩歌一樣,以一種欣欣向榮的新姿態展現出來。唐太宗酷愛王羲之。蘭亭在唐初如此名高和風行,像馮、虞、褚的眾多摹本,似有更多理由把傳世蘭亭作為初唐美學風貌的造型代表,正如把劉(希夷)張(若虛)作為初唐詩的代表一樣。馮(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的多種蘭亭摹本,確是這一時期書法美的典型。或輕盈華美、婀娜多姿,或娟嬋春媚、云霧輕籠,或高謝風塵、精神灑落……,這不正是《春江花月夜》那種“當時年少春衫薄”式的風流、瀟灑和婷婷玉立么?它們與劉、張、四杰的詩歌的氣質風神恰好一致,鮮明地共同具有著那個時代的審美理想、趣味標準和藝術要求。
走向盛唐就不同了。孫過庭《書譜》中雖仍遵初唐傳統,但他強調“達其情性,形其哀樂”,“隨其性欲,便以為姿”,明確把書法作為抒情達性的藝術手段,自覺強調書法作為表情藝術的特性,并將這一點提到與詩歌并行,與自然同美的理論高度,這與詩中的陳子昂一樣,是一個重要的突破。它就像陳子昂“念天地之悠悠”以巨大的歷史責任感,召喚著盛唐詩歌的到來一樣,孫過庭這一抒情哲理的提出,也預示盛唐書法中浪漫主義高峰的到來。以張旭、懷素為代表的草書和狂草,如同李白詩的無所拘束而皆中繩墨一樣,它們流走快速,連字連筆,一派飛動,“迅疾駭人”,把悲歡情感極為痛快淋漓地傾注在筆墨之間。“詩仙”李白與“草圣”張旭齊名并非偶然。一切都是浪漫的,創造的,天才的,一切再現都化為表現,一切模擬都變為抒情,一切自然、世事的物質存在都變而為動蕩情感的發展行程……。然而,這不正是音樂么?是的,盛唐詩歌和書法的審美實質和藝術核心是一種音樂性的美。
盛唐本來就是一個音樂高潮。當時傳入的各種異國曲調和樂器,如龜茲樂、天竺樂、西涼樂、高昌樂等等,融合傳統的“雅樂”、“古樂”,出現了許多新創造。從宮廷到市井,從中原到邊疆,從太宗的“秦王破陣”到玄宗的“霓裳羽衣”,從急驟強烈的跳動到徐歌慢舞的輕盈,正是那個時代的社會氛圍和文化心理的寫照。或武或文,或豪壯或優雅,正如當時的邊塞詩派和田園詩派一樣。這些音樂歌舞不再是禮儀性的典重主調,而是人世間的歡快心音。
正是這種音樂性的表現力量滲透了盛唐各藝術部類,成為它的美的魂靈,故統稱之曰盛唐之音,宜矣。內容前面已說,就是形式,也由這個靈魂支配和決定。絕句和七古樂府所以在盛唐最稱橫唱,道理也在這里。它們是能入樂譜,為大家所傳唱的。五古從漢魏起,到唐代實已基本做完;五律則自初唐沈(佺期)、宋(之問)搞定形化以來,成為終唐之世的考試體裁、正統格式;七律要到杜甫才真正成熟,宋以后才大流行,所有這些形式都基本是文學的,而不是音樂的。只有“入俗”的絕句和尚未定形的七言(即其中夾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等等)才是當時在整個社會中最為流行而可歌可唱的主要藝術形式,它們也是盛唐之音的主要文學形式。
選自于《美的歷程》
1.“詩歌和書法同在唐代達到了無可比擬的高峰”,對書法發展的原因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宮廷的大力提倡下,初唐的書法以一種欣欣向榮的新姿態展現出來,其風度體貌如同從齊梁宮體擺脫出來的詩歌一樣。
B.馮、虞、褚的多種蘭亭摹本,是這一時期書法美的典型,它們為那個時代確立了共同的審美理想、趣味標準和藝術要求。
C.以張旭、懷素為代表的草書和狂草,如同李白詩的無所拘束而皆中繩墨一樣,把悲歡情感極為痛快淋漓地傾注在筆墨之間。
D.孫過庭在強調“達其情性,形其哀樂”,明確把書法作為抒情達性的藝術手段,為書法的`發展提供了新的理論基礎。
2.關于“盛唐之音”,以下說法不當的一項是()
A.音樂歌舞不再是禮儀性的典重主調,而是人世間的歡快心音,它們是那個時代的社會氛圍和文化心理的寫照。
B.“入俗”的絕句和尚未定形的七言,是當時在整個社會中最為流行而可歌可唱的主要藝術形式,它們也是盛唐之音的主要文學形式。
C.“盛唐之音”表現在書法上,即是流走快速,連字連筆,一派飛動,“迅疾駭人”,把悲歡情感極為痛快淋漓地傾注在筆墨之間。
D.草書,又特別是狂草,融合了當時傳人的各種異國曲調和樂器,出現了許多新創造,具有音樂美,體現了出盛唐風貌。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內容的一項是()
A.在唐代,書法和詩歌既是最普及的藝術,又是最成熟的藝術,它們都是唐代藝術精神的集中點,都在唐代達到了高峰。
B.唐太宗酷愛王羲之,他就讓馮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等人臨摹王羲之的《蘭亭集序》,這些蘭亭摹本,就成了這一時期書法美的典型。
C.陳子昂強調書法作為表情藝術的特性,從與自然同美的理論高度,以巨大的歷史責任感,召喚著盛唐詩歌的到來。
D.五古、五律、七律等體裁是在唐代以后才成熟的,這些形式都基本是文學的,而不是音樂的。
答案
1.【答案】C題干是“書法發展的原因”,C項是現象。
2.【答案】D“融合了當時傳入的各種異國曲調和樂器,出現了許多新創造”的是“盛唐音樂”而非“狂草”。
3.【答案】AB唐太宗就讓馮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等人臨摹王羲之的《蘭亭集序》錯。C“強調書法作為表情藝術的特性,從與自然同美的理論高度”是孫過庭,而非陳子昂。D“五古”從漢魏起,到唐代實已基本做完,并非到唐代以后才成熟。
音樂性的美閱讀答案2
音樂性的美
①在中國所有藝術門類中,詩歌和書法最為源遠流長,歷時悠久。書法和詩歌同在唐代達到了無可比擬的高峰,既是這個時期最普及的藝術,又是這個時期最成熟的藝術。正如工藝和賦之于漢,雕塑、駢體之于六朝,繪畫、詞曲之于宋元,戲曲、小說之于明清一樣。它們都分別是一代藝術精神的集中點。唐代書法與詩歌相輔而行,具有同一審美氣質。其中與盛唐之音若合符契、共同體現出盛唐風貌的是草書,又特別是狂草。
②與唐詩一樣,唐代書法的發展也經歷了一個過程。初唐的書法,就極漂亮。由于皇室(如太宗)宮廷的大力提倡,其風度體貌如同從齊梁宮體擺脫出來的詩歌一樣,以一種欣欣向榮的新姿態展現出來。唐太宗酷愛王羲之。蘭亭在唐初如此名高和風行,像馮、虞、褚的眾多摹本,似有更多理由把傳世蘭亭作為初唐美學風貌的造型代表,正如把劉(希夷)張(若虛)作為初唐詩的代表一樣。馮(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的多種蘭亭本,確是這一時期書法美的典型。那么輕盈華美、婀娜多姿,或娟嬋春媚、云霧輕籠,或高謝風塵、精神灑落……,這不正是《春江花月夜》那種“當時年少春衫薄”式的風流、瀟灑和婷婷玉立么?它們與劉、張、四杰的詩歌的氣質風神恰好一致,鮮明地共同具有著那個時代的審美理想、趣味標準和藝術要求。
③走向盛唐就不同了。孫過庭《書譜》中雖仍遵初唐傳統,但他強調“達其情性,形其哀樂”,“隨其性欲,便以為姿”,明確把書法作為抒情達性的藝術手段,自覺強調書法作為表情藝術的特性,并將這一點提到與詩歌并行、與自然同美的理論高度,這與詩中的陳子昂一樣,是一個重要的突破。它就像陳子昂“念天地之悠悠”以巨大的歷史責任感,召喚著盛唐詩歌的到來一樣,孫過庭這一抒情哲理的提出,也預示盛唐書法中浪漫主義高峰的到來。以張旭、懷素為代表的草書和狂草,如同李白詩的無所拘束而皆中繩墨一樣,它們流走快速,連字連筆,一派飛動,“迅疾駭人”,把悲歡情感極為痛快淋漓地傾注在筆墨之間。并非偶然,“詩仙”李白與“草圣”張旭齊名。一切都是浪漫的,創造的,天才的,一切再現都化為表現,一切模擬都變為抒情,一切自然、世事的物質存在都變而為動蕩情感的發展行程……。然而,這不正是音樂么?是的,盛唐詩歌和書法的審美實質和藝術核心是一種音樂性的美。
④盛唐本來就是一個音樂高潮。當時傳入的各種異國曲調和樂器,如龜茲樂、天竺樂、西涼樂、高昌樂等等,融合傳統的“雅樂”、“古樂”,出現了許多新創造。從宮廷到市井,從中原到邊疆,從太宗的“秦王破陣”到玄宗的“霓裳羽衣”,從急驟強烈的跳動到徐歌慢舞的輕盈,正是那個時代的社會氛圍和文化心理的寫照。或武或文,或豪壯或優雅,正如當時的邊塞詩派和田園詩派一樣。這些音樂歌舞不再是禮儀性的典重主調,而是人世間的歡快心音。
⑤正是這種音樂性的表現力量滲透了盛唐各藝術部類,成為它的美的魂靈,故統稱之曰盛唐之音,宜矣。內容前面已說,就是形式,也由這個靈魂支配和決定。絕句和七古樂府所以在盛唐最稱橫唱,道理也在這里。它們是能入樂譜,為大家所傳唱的。五古從漢魏起,到唐代實已基本做完;五律則自初唐沈(佺期)、宋(之問)搞定形化以來,成為終唐之世的考試體裁、正統格式;七律要到杜甫才真正成熟,宋以后才大流行,所有這些形式都基本是文學的,而不是音樂的,只有“入俗”的絕句和尚未定形的七言(即其中夾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等等)才是當時在整個社會中最為流行而可歌可唱的主要藝術形式,它們也是盛唐之音的主要文學形式。
(選自李澤厚《美的歷程》)
4. 第①段中畫線詞語“集中點”的含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第②段中引用詩句“當時年少春衫薄”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分析第③段劃線句的作用。
7.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內容的一項是( )
A. 初唐的書法由于宮廷的大力提倡,以一種欣欣向榮的新姿態展現,其風度體貌如同當時皇室倡導的齊梁宮體詩歌一樣。
B. 詩仙”李白與“草圣”張旭齊名,根本原因是他們都具有浪漫的、創造的、天才的特質。
C. 盛唐是一個音樂高潮,或武或文、或豪壯或優雅的樂聲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社會氛圍和文化心理。
D. 五古、五律、七律等體裁是在唐代以后才成熟的,這些形式都基本是文學的,而不是音樂的。
8. 結合文章內容概括標題“音樂性的美”的內涵。
【答案】
4. 時代最普及、最成熟的藝術形式
5. 表明初唐詩歌風流、瀟灑的特點,以此類比馮、虞、褚書法的輕盈華美、婀娜多姿,進一步說明初唐的審美理想(或趣味標準、藝術要求)。
6. 承上啟下,承接上文初唐書法之漂亮,開啟下文盛唐書法抒情浪漫特點的論述。
7. C
8. (1)音樂性的美表現為浪漫性、抒情性,是盛唐詩歌和書法的審美實質和藝術核心。(2)這種音樂性的表現力量滲透進盛唐各藝術部類,傳遞了那個時代的社會氛圍和文化心理,成為盛唐時藝術的美的靈魂。(3)形式上表現為盛唐時“入俗”的絕句和尚未定形的七言,與它們的音樂性特征密切相關。
音樂性的美閱讀答案3
在中國所有藝術門類中,詩歌和書法最為源遠流長,歷時悠久。書法和詩歌同在唐代達到了無可比擬的高峰,既是這個時期最普及的藝術,又是這個時期最成熟的藝術。正如工藝和賦之于漢,雕塑、駢體之于六朝,繪畫、詞曲之于宋元,戲曲、小說之于明淸一樣。它們都分別是一代藝術精神的集中點。唐代書法與詩歌相輔而行,具有同一審美氣質。其中與盛唐之音若合符契,共同體現出盛唐風貌的是草書,特別是狂草。
與唐詩一樣,唐代書法的發展也經歷了一個過程。初唐的書法,就極漂亮。由于皇室(如太宗)宮廷的大力提倡,其風度體貌如同從齊梁宮體擺脫出來的詩歌一樣,以—種欣欣向榮的新姿態展現出來。唐太宗酷愛王羲之,王羲之的真實面目究竟如何,蘭亭真偽應是怎樣,仍然可以做進一步的探究。但蘭亭在唐初如此名高和風行,像馮、虞、褚的眾多摹本,像陸柬之的文賦效顰,似有更多的理由把傳世蘭亭作為初唐美學風貌的造型代表,正如把劉希夷、張若虛作為初唐詩的代表一樣。馮承素、虞世南、褚遂良、陸柬之和多種蘭亭摹本,確是這一時期書法美的典型。那么輕盈華美、婀娜多姿,或娟嬋春媚、云霧輕蘢,或高謝風塵、精神灑落。
走向盛唐就不同了。孫過庭《書譜》中雖仍遵初唐傳統,揚右軍(王羲之)而擬大令,但他提出“質以代興,妍因俗易”,以歷史變化的觀點,強調“達其情性,形其哀樂”,明確把書法作為抒情達性的藝術手段,自覺強調書法作為表情藝術的特性,并將這一點提到與詩歌并行、與自然同美的理論髙度。“情動形言,取會風騷之意;陽舒陰慘,本乎天地之心”。就像陳子昂“念天地之悠悠”以巨大的歷史責任感,召喚著盛唐詩歌到來一樣,孫過庭這一抒情哲理的提出,也預示盛唐書法中浪漫主義高峰的到來。
以張旭、懷素為代表的草書和狂草,如同李白詩的無所拘束而皆中繩墨一樣,它們流走快速,連字連筆,一派飛動,“迅疾駭人”,把悲歡情感極為痛快淋漓地傾注在筆墨之間。并非偶然,“詩仙”李白與“草圣”張旭齊名。是的,盛唐詩歌和書法的審美實質和藝術核心是一種音樂性的美。
盛唐本來就是一個音樂高潮。當時傳入的各種異國曲調和樂器,如龜茲樂、天竺樂、西涼樂、高昌樂等等,融合傳統的“雅樂”“古樂”,出現了許多新創造。從宮廷到市井,從中原到邊疆,從太宗的“秦王破陣”到玄宗的“霓裳羽衣”,從急驟強烈的跳動到徐歌曼舞的輕盈,正是那個時代的社會氛圍和文化心理的寫照。“自破陣舞以下,皆擂大鼓,雜以龜茲之樂,聲震百里,動蕩山谷。”“惟慶善樂獨用西涼樂,最為閑雅。”或武或文,或豪壯或優雅,正如當時的邊塞詩派和田園詩派一樣。這些音樂歌舞不再是禮儀性的典重主調,而是人世間的歡快之音。
正是這種音樂性的表現力量滲透了盛唐各藝術部類,成為它的美的魂靈,故統稱之曰盛唐之音。就是形式,也由這個靈魂支配和決定,絕句和七古樂府所以在盛唐最稱橫唱,道理也在這里。它們是能入樂譜,為大家所傳唱的。“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詩與琵琶是渾然一體不可分割的。新聲、音樂是它的形式,絕句、七古是它的內容。總之,它們是緊相聯系在一起的。只有“入俗”的絕句和尚未定形的七言(即其中夾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等等)才是當時在整個社會中最為流行而可歌可唱的主要藝術形式,它們也是盛唐之音的主要文學形式。
在唐代,絕句、草書、音樂、舞蹈,這些表現藝術合為一體,構成當時詩書王國的的冠冕,它把中國傳統重旋律重感情的“線的藝術”,推向又—個嶄新的階段,反映了世俗知識分子上升階段的時代精神。
(選自李澤厚《音樂性的美》,有刪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內容的一項是( )(3分)
A. 在唐代,書法和詩歌既是最普及的藝術,又是最成熟的藝術,它們都是唐代藝術精神的集中點,都在唐代達到了無可比擬的高峰。
B.唐太宗酷愛王羲之,他就讓馮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等人臨摹王羲之的《蘭亭集序》,這些蘭亭摹本,就成了這一時期書法美的典型。
C. 孫過庭在理論上將書法提到了與詩歌并行、與自然同美的高度,即所謂“情動形言,取會風騷之意;陽舒陰慘,本乎天地之心”。
D.詩歌在盛唐最稱橫唱,因此,詩歌音樂性的表現力量滲透了盛唐各藝術部類,成為了唐朝美的靈魂,稱之為盛唐之音。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3分)
比如同在初唐展現新姿態,盛唐時都突出抒情特征,都有其代表人物等。A同為一代藝術精神的集中點,唐詩與唐代書法的發展相似之處不少,
B. 雖然王羲之的真實面目和蘭亭之真偽仍可作進一步探究,但從蘭亭在初唐受到熱烈追捧看,似有更多的理由把蘭亭作為初唐美學風貌的造型代表。
C.盛唐之音中最為流行的主要文學形式是指可歌可唱的“入俗”的絕句和尚未定形的七言。
D.唐代書法與詩歌相輔相成,具有相同的審美氣質,與盛唐之音相符,共同體現盛唐風貌的是狂草。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 盛唐詩歌和書法的核心相同,都是一種音樂性的美。張旭、懷素的草書和狂草,和李白的詩歌一樣,把悲歡離合極為痛快淋漓地傾注在筆墨之間。
B.唐代時,絕句、草書、音樂、舞蹈這些藝術融合為一個整體,可以稱之為詩書的王國,把中國又推上了一個新的時期,也反應了世俗知識分子上升階段的時代精神。
C.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可以看出詩歌和音樂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音樂以詩歌為內容,詩歌以音樂為形式,詩歌為主,音樂為輔。
D.盛唐時期,音樂歌舞不再是禮儀性的典重主調,而是人世間的歡快之音。如田園詩派和邊塞詩派,或優雅或雄壯,或文或武,有豐富的意蘊。
閱讀答案:
1.A 試題分析: B項,曲解文意,唐太宗就讓馮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等人臨摹王羲之的《蘭亭集序》錯。C項,偷換概念,不是將“書法”,而是將“這一點”即書法作為抒情達性手段這個藝術特征提到與詩歌并行、與自然同美的高度。D項,因果顛倒,根據原文所知是音樂性導致詩歌在盛唐盛行。故選A。
2.D試題分析:曲解文意,唐代書法與詩歌是“相輔而行”而非“相輔相成”;以偏概全,原文是“共同體現出盛唐風貌的是草書,特別是狂草。”
3.C試題分析:“詩歌為主,音樂為輔”于文無據。
【音樂性的美閱讀答案】相關文章:
美與同情閱讀答案 美與同情豐子愷閱讀12-18
淡之美閱讀答案12-10
簡單之美閱讀答案07-26
《論美》閱讀練習及答案02-23
林清玄心美一切皆美閱讀答案11-08
戰爭美邁爾尼閱讀答案09-04
淡之美閱讀答案3篇12-10
《唐詩的建筑美》的閱讀題及答案12-23
林清玄心美一切皆美閱讀答案2篇11-08
《林清玄:心美一切皆美》閱讀練習及答案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