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自傳現代文閱讀答案
在日常學習和工作生活中,我們或多或少都會接觸到閱讀答案,閱讀答案有助于我們領會解題思路,掌握答題技巧。大家知道什么樣的閱讀答案才是規范的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季羨林自傳現代文閱讀答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我于一九四五年秋,在呆了整整十年之后,從哥廷根到了瑞士,等候機會回國;在瑞士Fribourg住了幾個月,于一九四六年春夏,經法國馬賽和越南西貢,又經香港,回到祖國。先在上海和南京住了一個夏天和半個秋天。當時解放戰爭正在激烈進行,津浦鐵路中斷,我有家難歸。當時我已經由恩師陳寅恪先生介紹,北大校長胡適之先生、代理校長傅斯年先生和文學院院長湯錫予(用彤)先生接受,來北大任教。在上海和南京住的時候,我一點收入都沒有。我在上海賣了一塊從瑞士帶回來的自動化的Omega金表。這在當時國內是十分珍貴、萬分難得的寶物。但因為受了點騙,只賣了十兩黃金。我將此錢的一部分換成了法幣,寄回濟南家中。家中經濟早已破產,靠擺小攤,賣炒花生、香煙、最便宜的糖果之類的東西,勉強糊口。對于此事,我內疚于心久矣。只是阻于戰火,被困異域。家中盼我歸來,如大旱之望云霓。現在終于歷盡千辛萬苦回來了,我焉能不首先想到家庭!家中的雙親——叔父和嬸母,妻、兒正在嗷嗷待哺哩。剩下的金子就供我在南京和上海吃飯之用。
我于一九四六年深秋從上海乘船北上,先到秦皇島,再轉火車,到了一別十一年的故都北京。從山海關到北京的鐵路由美軍武裝守護,尚能通車。到車站去迎接我們的有陰法魯教授等老朋友。我們終于到了北大的紅樓。我暫時被安排在這里住下。按北大當時的規定,國外歸來的留學生,不管拿到什么學位,最高只能定為副教授。清華大學沒有副教授這個職稱,與之相當的是專任講師。至少要等上幾年,看你的教書成績和學術水平,如夠格,即升為正教授。我能進入北大,已感莫大光榮,焉敢再巴蛇吞象有什么非分之想!第二天,我以副教授的身份晉謁湯用彤先生。湯先生是佛學大師,暗想在他領導下工作是一種幸福。
我曾多次提到,在印度學領域內,我的興趣主要在印度古代及中世佛典梵文上,特別是在“混合梵文”上。然而做這樣的工作需要大量的專業的專著和雜志。哥廷根大學圖書館和梵文研究所圖書室是具備這個條件的。在哥廷根十年,我寫論文用了上千種專著和雜志,只有一次哥廷根缺書而不得不向普魯士國家圖書館去借,可見其收藏之富。反觀我國,雖然典籍之富甲天下,然而,談到印度學的書刊,則幾乎是一片沙漠。這個問題,我在離開歐洲時已經想到了。我的所謂“思想斗爭”就是圍繞著這個問題而開始萌動的。
我雖少無大志,但一旦由于天賜良機而決心走上學術研究的道路,就像是過河卒子,只能勇往向前,義無反顧。可是我要搞的工作,不是寫詩,寫小說,只要有靈感就行,我是需要資料的,而在當時來說,只有歐洲有。而我現在又必須回國,顧彼失此,顧此失彼,“我之進退,實為狼狽”。在激烈的'思想斗爭之余,想到祖國在災難中,在空前的災難中,我又是親老、家貧、子幼。如果不回去,我就是一個毫無良心的、失掉了人性的人。如果回去,則我的學術前途將付諸東流。最后我想出了一個折中的方案:先接受由Haloun先生介紹的英國劍橋大學的聘約,等到回國后把家庭問題處理妥善了以后,再返回歐洲,從事我的學術研究。這實在是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想出來的一個辦法。
一回到祖國,特別是在一九四七年暑假乘飛機返回已經離開十二年的濟南以后,看到了家庭中的真實情況,比我想象的還要嚴重得多,我立即忍痛決定,不再返回歐洲。我不是一個失掉天良的人,我為人子、為人夫、為人父的責任,必須承擔起來。我寫信給Haloun教授,告訴了他我的決定,他回信表示理解和惋惜。有關歐洲的“思想斗爭”,就這樣結束了。
然而新的“思想斗爭”又隨之而起。我既然下定決心,終生從事。
研究工作,我的處境已如京劇戲言中所說的:“馬行在夾道內,難以回馬。”研究必有對象,可是我最心愛的對象印度古代混合梵文已經渺如海上三山,可望而不可及了。新的對象在哪里呢?我的興趣一向駁雜,對好多學問,我都有興趣。這更增加了選擇的困難。只因有了困難,才產生了“思想斗爭”。這個掂一掂,那個稱一稱,久久不能決定。我必須考慮兩個條件:一個是不能離開印度,一個是國內現成的資料不夠充足。離開了印度,則我十年所學都成了無用之物。資料不夠充足,研究仍會遇到困難。我的考慮或者我的“思想斗爭”,都必須圍繞著這兩個條件轉。當時我初到一個新的環境中,對時間的珍惜遠遠比不上現在。“斗爭”沒有結果,就暫時先放一放吧。
1.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上項是(3分)()
A.一九四五年秋,在國外十年的季羨林輾轉回國,當時解放戰爭正在激烈進行,鐵路中斷,他只好先后住在上海和南京,無法回濟南老家。
B.季羨林回國后經老師陳寅恪先生介紹去北大任教,來到北大的第二天他就去拜謁時任北大文學院院長的佛學大師湯用彤先生。
C.季羨林在國外研究的是印度學領域,特別是“混合梵文”。而這門學問在國內還是一片空白,根本沒有關于印度學的書刊。
E.本文是一篇自傳,季羨林以時間為序自述生平,只是擷取了自己留學回來后的經歷,重點講述了自己所面臨的思想斗爭,真實可信。
2.季羨林在為人和為學上有著怎樣的品質?請結合材料簡要概括分析。(4分)
3.季羨林回國后的“思想斗爭”表現在哪些方面?你是否同意他“‘斗爭’沒有結果,就暫時先放一放”的觀點?請結合材料說說你的看法。(5分)
答案:
1.B(A項,時間錯誤,季羨林回國的時間是一九四六年春夏。C項“根本沒有關于印度學的書刊”的說法過于絕對,原文是說“談到印度學的書刊,則幾乎是一片沙漠。”D項,錯在“只是擷取了自己留學回來的經歷”,文章第一段還寫了他在回國前的一段經歷。)
2.為人:①熱愛祖國,對家庭負責。在戰亂中輾轉回國任教,對家人充滿愧疚,把賣金表的錢寄回濟南老家,回到老家后立即打消回歐洲的想法。(1分)②不計名利,謙遜低調。不計較副教授的職稱,覺得能進入北大已是莫大光榮。(1分)
為學:精研學問,孜孜不倦。在哥廷根十年,寫論文用上千種專著和雜志,甚至去他國圖書館借書。(2分)
3.①研究學術與回國的思想斗爭:季羨林主要研究印度古代及中世佛典梵文,國內沒有研究的條件。然而面對親老、家貧、子幼的家庭境況,如果不回去,對不起自己的良心;如果回去,學術前途將付諸東流。②面對新的研究對象充滿思想斗爭:印度古代混合梵文不能研究,對于研究的新對象久久不能決定。(每點2分)
觀點一:同意。①季羨林對很多學問都感興趣,選擇新的研究對象難免猶豫,不能急于一時。②確立新的研究對象要考慮自身和外部的條件,暫時放一放會有助于做出正確的選擇。(觀點明確,理由充分,每點1分)
觀點二:不同意。①時間不等人,如果對新的研究對象遲遲不能確定,會浪費時光,甚至沒有建樹。②有了思想斗爭就要及時解決,暫時放一放是一種消極的人生態度,不值得提倡。(觀點明確,理由充分,每點1分)
【季羨林自傳現代文閱讀答案】相關文章:
遲子建自傳現代文閱讀答案09-23
季羨林論包裝閱讀答案09-01
游天池季羨林閱讀答案10-30
季羨林《忘》閱讀答案2篇05-29
布衣鴻儒季羨林的閱讀答案10-11
文哲季羨林閱讀及答案09-01
聽雨季羨林的閱讀答案11-27
拱橋現代文閱讀答案12-10
《春雨》現代文閱讀答案08-17
禮物現代文閱讀答案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