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鷓鴣天》閱讀答案
無論是在學習還是在工作中,我們很多時候都不得不用到閱讀答案,借助閱讀答案我們可以分析自己學習過程中的得與失。你知道什么樣的閱讀答案才算得上好閱讀答案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鷓鴣天》閱讀答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鷓鴣天》閱讀答案 1
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回答問題。
鷓鴣天
蘇庠
楓落河梁野水秋,澹煙衰草接郊丘。醉眠小塢黃茅店,夢倚高城赤葉樓。
天杳杳,路悠悠。鈿箏歌扇等閑休。灞橋楊柳年年恨,鴛浦芙蓉葉葉愁。
詞人簡介
蘇庠(1065~1147)南宋初詞人。字養直,初因病目,自號眚翁。本泉州人,隨父蘇堅徙居丹陽(今屬江蘇)。因卜居丹陽后湖,又自號后湖病民。蘇堅有詩名,曾與蘇軾唱和,得蘇軾賞識,并因蘇軾稱譽其詩而聲名大振。徽宗大觀、政和之際,蘇庠曾依蘇固與徐俯、洪芻、洪炎、潘淳、呂本中、汪藻、向子諲等結詩社于江西。在澧陽(今湖南澧縣)筑別墅以供游憩。其后居京口。高宗紹興年間,蘇庠與徐俯同被征召,獨不赴,隱逸以終。
1.詞的上片描寫了怎樣的情景?請試做簡要描述。(5分)
2.“灞橋楊柳年年恨,鴛浦芙蓉葉葉愁”表達出了詞人怎樣的思想情感。(6分)
參考答案
1.寫旅途上所見的秋郊景色:楓葉已經凋落,站河橋上望去,野水退落,呈現出秋季的寂寥。這兩句準確而傳神地抓住最能表現秋月黃昏郊外景色的典型化意象,富有立體感地描繪出一幅旅人眼中的秋色圖景,渲染出秋的.寥廓與蒼涼、蕭瑟。
2.結尾兩句抒寫別恨和遲暮之感。漢人送別,灞橋折柳,故“灞橋楊柳”即代指離別。“年年恨”是說離別的頻繁。繁華凋落后,無人垂顧。作者借物言情,表達了詞人哀嘆流年、自傷遲暮的深沉悲慨。
《鷓鴣天》閱讀答案 2
閱讀下面兩首詩詞,完成14—15題。
夏日田園雜興(其八)
南宋范成大①
槐葉初勻日氣涼,蔥蔥鼠耳翠成雙。
三公/只得三株看,閑客清明滿北窗。
[注]
①范成大(1126—1193):南宋詩人,歷任知處州、知靜江府兼廣南西道經略安撫使、四川制置使、參知政事等職,晚年退居故鄉石湖>
②三公:古代最高級的官吏,一般指太師、太傅、太保。周代宮廷有三株槐樹,拜見天子時,三公立于三槐之下。
鸛鶴天
南宋辛棄疾
游鵝湖,醉書酒家壁。
春入平原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鴉。多情白發春無奈,晚日青簾酒易賒“閑意態,細生
涯,牛欄西畔有桑麻。青裙縮袂誰家女,去趁蠶生看外家氣
[注]
①辛棄疾(1140—1207):作此詞時詩人被罷官而閑居在江西上饒,年僅42歲。
②女子出嫁后稱娘家為外家。
習題
1 、下列對這兩首詩詞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第一首詩前兩句描寫了槐葉像鼠耳一樣對生,蒼翠茂盛,遮住了炎炎夏II、,
B、第二首詞前兩句描寫了春人平原、葬菜花開、新耕雨后、群鴉覓食的鄉鄴存色“
C、兩首詩寫作手法完全不同,范詩化用典故,運用對比;辛詞則白描勾勒,借攻抒悄。
D、兩首詩都著筆于眼前,描繪出一幅寧靜恬淡而又充滿生機的鄉村風景新。
2、兩首詩均塑造了詩人“閑”的形象,其中情志是否相同?請結合詩句比較臨賞“(6分)
閱讀答案:
1、C(“完全不同有誤”,辛詞范詩都借景抒情。)
2、(1)不相同。前者閑適自得,后者卻是“閑而不適”。(2分,指出不同各1分)
(2)范詩通過炎炎夏日立于三槐之下等候拜見天子的“三公”和倚在涼爽的北窗前的“閑客”形象對比,抒發了詩人退出朝堂、閑居石湖后的了無牽絆、輕松愉悅的心情。(結合詩句具體分析,2分)
(3)辛詞雖有“閑意態”之句,展現詩人農村生涯的歡快自然,但上片一句“多情白發春無奈”,卻透露了詩人英雄無用武之地,不甘閑居又無可奈何的'的復雜心態。因為“多情”,所以閑居中仍心念國是,希望為國出力,卻面對生機勃勃的春天,聯想到自己罷官的現實,報國無門而年齒徒增的惆悵便油然而生。(結合詩句具體分析,2分)
《鷓鴣天》閱讀答案 3
【原文】
一點殘紅欲盡時,乍涼秋氣滿屏幃。梧桐葉上三更雨,葉葉聲聲是別離。
調寶瑟,撥金猊,那時同唱《鷓鴣詞》。如今風雨西樓夜,不聽清歌也淚垂。
【注釋】
①殘紅:此指將熄滅的燈焰。
②“梧桐”二句:化用溫庭筑《更漏子》詞:“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調寶瑟,撥金猊,地時同唱《鷓鴣詞》。寶瑟:指琴。金猊:香爐。
③調:撫弄樂器。
④金猊:獅形的銅制香爐。這句指撥去爐中之香灰。
⑤西樓:作者住處。
習題
(1)詞的上闋運用寫景很有特點,請具體分析上闋是從哪些方面寫景的。(4分)
(2)詞的下闋說“不聽清歌也淚垂”,請結合全詞分析詞中人物“淚垂”的原因。(4分)
參考答案:
(1)①視覺方面,首句寫室內一燈熒熒,燈油將盡而燈光轉為暗紅。(1分)②其句轉到寫身上的感覺上。雖說是乍涼天氣未寒時,但那凄清的氣氛已充溢在畫屏幃幕之間。(1分)③“梧桐”二句,寫出詞人的聽覺,點出“三更秋雨”這個特定環境。(1分)④多感官結合,寫出了夜深、燈暗而又清冷的秋夜景況,以雨滴梧桐的音響來暗示秋夜無寐所感受到的別離之悲,深入地刻繪出別離所帶來的悲苦心情。(1分)
(2)①結末“如今”兩字,由“那時”折回眼前。那時同唱小調,歡樂異常;如今卻獨居西樓,唯聞風聲蕭蕭,雨聲滴滴,(1分)昔歡今悲的.鮮明對照,更加突出了眼前的孤獨與愁苦。(1分)②因為別離(1分),經常聞歌而引起懷人的傷感,記憶中的美妙歌聲無時不縈回耳際,而在今夜那風雨凄凄、“萬葉千聲皆是恨”的情況下,即使不聽清歌也就足以使人淚下而不能自止了。(1分)
《鷓鴣天》閱讀答案 4
家住東吳近帝鄉, 平生豪舉少年場。十千沽酒青樓上, 百萬呼盧①錦瑟②傍。
身易老, 恨難忘, 尊前贏得是凄涼。君歸為報京華③舊, 一事無成兩鬢霜。
注:① 呼盧:古代一種博戲。 ② 錦瑟:代指歌女。 ③ 京華:南宋都城臨安
習題
(1)上闋中“十千”和“百萬”兩詞有何妙處?(2分)
(2)詞人說“恨難忘”,他有什么難忘之恨?(4分)
(3)這首詞最主要的表現手法是什么?請簡要分析。(4分)
答案:
(1)“十千”“百萬”,語氣夸張(1分),寫出了詞人年輕時一擲千金(或“豪放不羈”“放蕩不羈”等)的性格(1)。
(2)一恨歲月匆匆,年華老去 ;二恨抗金不成,報國無門。(或“功業未成”、“壯志難酬”等)。
(3)對比(2分,答“今昔對比”、“虛(年少)實(眼前---年老)對照”、“反襯”(以少襯老)也可)。將上闋描繪的.豪放不羈、意氣風發的詞人少年形象(1分),與下闋年老衰頹、凄涼落寞、一事無成的詞人形象(1分)形成鮮明對比。
《鷓鴣天》閱讀答案 5
鷓鴣天 辛棄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東鄰蠶種已生些①。平崗細草鳴黃犢②,斜日寒林點暮鴉。
山遠近,路橫斜,青旗沽酒有人家③。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
[注釋:①些:語氣詞。②犢:牛。③青旗沽酒有人家:指山村酒家。青旗,酒家招牌。沽,賣。]
習題1
1.請展開想像,描寫 “平崗細草鳴黃犢,斜日寒林點暮鴉”所表現的田園春光。(2分)
2.詞中加點的一個“破”字,用得非常傳神,請簡要分析它的表現力。(2分)
參考答案:
1.(2分)示例: 鄉村小路邊柔嫩的桑枝上有了點點綠色,吃草的小黃牛在山坡上時不時哞哞的叫著,太陽偏西,回巢的烏鴉點綴著有幾分春寒的樹林。
2. (2分)一個“破”字,用擬人手法,傳神地寫出了桑葉在春風的催動下,逐漸萌發、膨脹,終于撐破了原來包在桑芽上的透明薄膜。“破”字不僅有動態,而且似乎能讓人感到桑芽萌發的力量和速度。
習題2
①這首詞的上闕寫早春景象,抓住了早春景物的特點,極富有情趣,試對此作簡要分析。
②“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句在寫法上有何特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參考答案:
4.(8分)
(1)(4分)上闋寫景,抓住“柔桑”“平岡細草”“黃犢”等有代表性的能表現農村早春景象的意象著力刻畫,(1分)同時詞人注意煉字,把早春景象寫得生動傳神,(1分)如寫柔桑的嫩芽用一“破”字,不僅有動態,而且讓人感受到了桑芽萌發的力量和速度,一個“鳴”字又寫出了黃犢乍見春草的歡快無比,用“點”寫寒鴉讓人不覺得傷感、凄涼。(1分)詞人用喜愛的筆觸把農村平常事物納入筆下,寫得充滿生機與活力,讀來情味盎然。(1分)
(2)(4分)運用襯托之法,把“城中桃李”與“溪頭薺菜花”對比著寫,(2分)反襯出作者對農村生活的欣賞、留戀之情,表達出作者對充滿活力的農村、農村春色的熱烈贊美之情。(2分)主觀性試題,意思正確即可給分。
《鷓鴣天》閱讀答案 6
鷓鴣天詠桂
李清照
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應羞,畫欄開處冠中秋,騷人可煞無情思,何事當年不見收。
【注】①傳說屈原當年作《離騷》,遍收名花珍卉,以喻君子修身美德,唯獨桂花不在其列。
練習
(1)試簡析第一、二句在全詞中的作用。(4分)
(2)這首詞以議論為主,作者借助議論表現了怎樣的情懷?試簡要概括。(4分)
(1)(4分)詞的第一、二句描寫了桂花色淡形柔而香濃的特點,(2分)這樣寫為后邊圍繞桂花的品性進行議論做了鋪墊。(2分)
(2)(4分)作者認為顏色并不艷麗的桂花是百花中的上品,讓梅花嫉妒,令菊花害羞,因為屈原在《離騷》中沒有將其收列而為桂花抱屈。(2分)詞人借助對桂花的議論,表現了自己清高淡泊、追求高潔品行的情懷。(2分)
【賞析】
李清照(1084-約1151),南宋女詞人,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山東濟南)人。早期生活優裕,晚年遭兵火戰亂,夫死國滅,境遇孤苦。南渡前的詞作多寫兒女相思離別,南渡后主要表現國破家亡后的凄慘心境。詞作善用白描手法,刻畫細膩,語言清麗,感情色彩濃烈。
這首詠桂詞《鷓鴣天》托物詠懷,表面上為桂花鳴不平,實是抒發自己的幽怨之情。
詞的上片描繪桂花的色彩與馨香。桂有金桂、銀桂、丹桂三種,常生于深山之中,以秋天開花者居多,香味濃郁。作為觀賞類花卉,色彩艷麗是重要前提。詞作開篇二句正面描繪桂花的色彩與馨香。“暗”“淡”“輕”分別表現桂花暗黃、淡黃、輕黃的多樣色澤,表明桂花不以明亮炫目的光澤和艷麗嬌媚的色彩取悅于人。“體性柔”,言桂花雖則色澤暗淡,卻有著柔情溫雅的體性。接著盛贊桂花之“香”。敏感的'詞人體悟到了桂樹情懷疏淡,遠跡深山,唯將濃郁芳香播灑人間的特點。由此轉入議論:“何須……自是……”淺碧、深紅堪稱美妙奪目的色彩,令人賞心怡情的了。但對桂樹來說,這些美妙的色彩是無須添加的。因桂之溫雅體性、濃郁馨香,足可令其成為第一流的名花,花色暗淡一點又何妨呢?這里表現出李清照敏銳而獨特的審美觀,她看重桂花內在的馨香,而將外在的色澤放在其次。“何須”二字表明她特別推崇色淡跡遠而香濃的桂花。
詞的下片側面表現桂花的色澤與馨香。先以梅、菊反襯:“梅定妒,菊應羞。”在歷代詩客騷人眼里,姿容秀麗、儀態萬千的梅花是傲雪怒放的報春使者,是眾人爭相詠贊的對象。象征隱逸者的菊花獨放深秋,幽香襲人。作者一生酷愛梅花,對菊花也頗為稱許。可是,在“暗淡輕黃體性柔”的桂花面前,梅花忍不住心生忌妒,菊花也不由得掩面含羞,自嘆弗如。于是,作者得出結論說桂花“畫欄開處冠中秋”,盛贊中秋八月開放的桂花無愧為花中之冠了。在對比反襯的基礎上,作者為桂花不受重視的遭遇鳴不平:“騷人可煞無情思,何事當年不見收。”“騷人”指楚國大夫屈原。他在《離騷》中多列奇花異卉,用以盛贊君子修身養性之嘉行懿德,唯獨不收桂花在其文。作者覺得屈原不收桂花入《離騷》是不可理解的事情,不由得有些憤然地批評屈原,說他情思不足,才如此委屈了桂花。
全詞以贊譽桂花是“冠中秋”的“花中第一流”為主旨,緊扣桂花的色澤與馨香行文,正面描繪與側面反襯相結合,借物抒懷,既為桂花的遭遇鳴不平,又抒寫自己的一腔幽情。
《鷓鴣天》閱讀答案 7
鷓鴣天
魏初
去歲今辰卻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
一春心事閑無處,兩鬢秋霜細有華。
山接水,水明霞,滿林殘照見歸鴉。
幾時收拾田園了,兒女團圓夜煮茶?
閱讀練習一:
(1)綜觀全詞,試分析心事具體指的是什么?(3分)
(2)山接水,水明霞,滿林殘照見歸鴉在景物描寫上運用了哪些藝術手法?該處景物描寫在全詞中有何作用?試具體分析。
答案:
(1)思鄉,思親,想與家人團聚,安享天倫之樂;慨嘆年華易逝,人生易老;厭倦仕途與奔波,希望歸隱田園。(3分,每點1分)
(2)寫法:①寫景由遠及近,(層次分明),山水霞是遠景,林鴉是近景。②動靜結合,(鮮活靈動),山水霞林是靜景,歸鴉是動景。作用:①以景寫情(或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通過山水、殘照、歸鴉等景物,抒發思鄉之情;②烘托氣氛,營造出一種清冷而悵然的意境,突出客居他鄉的孤寂之情。(寫出一點給1分,答出兩點給3分)
閱讀練習二:
⑴鷓鴣天 室人降日 以此奉寄 的.前兩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表達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親人之情。又字暗示他不止一次浪跡天涯,飽含愁苦與無奈。
⑵滿林殘照見歸鴉一句,在表達技巧上有什么特點?請略加分析。
答:這里以鴉歸巢與人不能歸家對比,運用的是反襯手法。
⑶有一部分人認為室人降日 以此奉寄的最后兩句寫得極為感人,請談談你的看法。
答:作者企盼與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倫之樂。語言樸素平實,親切動人,能喚起讀者強烈共鳴。
閱讀練習三:
(1)詞的前兩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3分)
(2)滿林殘照見歸鴉一句,在表達技巧上有什么特點?請略加分析。(2分)
(3)有人認為詞的最后兩句寫得極為感人,請談談你的看法。(3分)
參考答案
(1)表達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親人之情(1分)。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跡天涯,飽含愁苦與無奈(2分)。
(2)以鴉歸巢反襯人不能歸家,更凸顯出游子有家不能歸的思家之苦。(2分)
(3)作者企盼與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倫之樂(1分)。語言樸素平實,親切動人,能喚起讀者強烈共鳴(2分)
《鷓鴣天》閱讀答案 8
鷓鴣天
魏初
去歲今辰卻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閑無處,兩鬢秋霜細有華。
山接水,水明霞,滿林殘照見歸鴉。幾時收拾田園了,兒女團圓夜煮茶?
習題
(1)綜觀全詞,試分析“心事”具體指的是什么?(3分)
(2)“山接水,水明霞,滿林殘照見歸鴉”在景物描寫上有什么特點?在全詞中有何作用?試具體分析。(4分)
參考答案:
(1)思鄉,思親,想與家人團聚,安享天倫之樂;慨嘆年華易逝,人生易老;厭倦仕途與奔波,希望歸隱田園。(3分,每點1分)
(2)寫法:①寫景由遠及近,(層次分明),“山”“水”“霞”是遠景,“林”“鴉”是近景。②動靜結合,(鮮活靈動),“山”“水”“霞”“林”是靜景,“歸鴉”是動景。
作用:①以景寫情(或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通過山水、殘照、歸鴉等景物,抒發思鄉之情;②烘托氣氛,營造出一種清冷而悵然的`意境,突出客居他鄉的孤寂之情。(4分,每點1 分,言之有據即可)
《鷓鴣天》閱讀答案 9
鷓鴣天 蘇軾
林斷山明竹隱墻,亂蟬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鳥時時見,照水紅蕖細細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轉斜陽。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涼。
【注】①1080年,蘇軾謫居黃州時寫下了這首詞。②浮生,語出《莊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一句,意為人生在世,虛浮不定,指短暫虛幻的人生。
習題
1.聯系全詞,“林斷山明竹隱墻,亂蟬衰草小池塘”這兩句描寫了一幅怎樣的景象?(5分)
2.簡析“又”字在全詞中的含義和作用。(6分)
3.上片描寫景物運用了哪些技巧?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6分)
4.有人說,這首詞的最后兩句是畫龍點睛之筆,說說從中可以讀出詞人怎樣的感慨(6分)
5.詞的上片是從哪幾個方面寫景的?請對此進行分析。(6分)
6.最后兩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涼”畫龍點睛,反映了作者怎樣的感慨?(5分)
7.這首詞上片寫的是(季節)雨后院落周圍的景色。
8.有人認為這首詞體現了作者被貶黃州之后苦悶、抑郁的心境,也有人認為本詞表現了作者貶居黃州后自得其樂的隱逸生活。請結合下片中刻畫的人物形象及表現手法談談你的看法。
參考答案
1.這兩句描繪了一幅夏末秋初雨后村舍周圍煩亂衰落的景象。遠處樹林高山,近處竹叢院墻,腳下小池衰草,耳畔蟬聲四起。這兩句由遠到近,由視覺到聽覺,極有層次地描繪出詞人所處的環境,流露出詞人謫居黃州時落寞煩亂的心緒。
2.“又”字表現了詞人得過且過、日復一日地消磨歲月的無可奈何的心緒。“又”用于“浮生一日”前,加深了詞人的感慨,深化了詞的主題。“又”“一日涼”表現出詞人的落寞失意,與前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形成對比,造成反差,“又”更加突出了詞人失意無聊的心情。
3.①遠近結合②動靜結合③聽覺、視覺和嗅覺相結合(一點2分,必須結合詩句分析)
4.因“烏臺詩案”,蘇軾被貶黃州,政治打擊和仕途挫折使他的心情時感悲涼。最后兩句表面看,寫感謝天公的深情厚意,使自己度過了涼爽的一天。實際上卻傳達出詩人被貶黃州后無所事事、消磨時光的無奈和失落,含有辛酸的`自嘲之意。(大意對即可)參考答案:
5.從聽覺寫聲:“亂蟬”描寫雨后蟬的鳴叫;從視覺寫色:“白鳥”翻飛與“紅蕖”照水;從嗅覺寫味:“細細香”香氣綿長。
6.從表面上看,作者感謝天公的深情厚意,使自己度過了涼爽的一天;其實從“又”、“浮生”等中隱隱可見作者被貶黃州后無所事事,得過且過,日復一日消磨歲月的無可奈何失落情緒。
7夏末(秋初),幽狹淡雅(清新)
8.①苦悶、抑郁的心境下片寫太陽在即將落山的時候,詞人拄著藜杖在村邊小道上徐徐漫步。最后兩句畫龍點睛,詞句的表面是說:天公饒有情意似的,昨天夜里三更時分下了一場好雨,又使得詞人度過了一天涼爽的日子。“殷勤”二字,運用擬人手法,說天公殷勤送來涼雨,卻含有自嘲的酸辛,隱藏著詞人的感慨。“又得浮生一日涼”中,“涼”,雙關,既指天氣涼爽,又指生活無聊,“浮生”,是說人生飄忽不定,是一種消極的人生哲學。“又”字,分量很重,對揭示主題起著重要的作用,它表現詞人得過且過、日復一日地消磨歲月的消極情緒。刻畫了一個抑郁不得志的隱者形象。
《鷓鴣天》閱讀答案 10
鷓鴣天(4分)
辛棄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東鄰蠶種已生些①。平崗細草鳴黃犢,斜日寒林點暮鴉。
山遠近,路橫斜,青旗沽酒有人家②。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
[注釋:①些:語氣詞。②青旗沽酒有人家:指山村酒家。青旗,酒家招牌。沽,賣。]
習題
1、該詞上闋中加點的三個詞用得非常傳神,請自選一個說說它的表達效果。(2分)
2、“春在溪頭薺菜花”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2分)
參考答案:
1、(2分)“破”字不僅有動態,而且似乎能讓人感到桑芽萌發的力量和速度;“鳴”字雖寫聲音,但可以令人想見黃犢吃草時的得意神態。“點”字寫烏鴉或飛或棲,有如一團墨點,精確地寫出了早春的寒林沒有樹葉,烏鴉黑色,在林中歷歷可見。
2、(2分)表達了作者對農村生活的.欣賞、流連之情。(其它相同意思的答案,均給分)
《鷓鴣天》閱讀答案 11
鷓鴣天·鵝湖①歸,病起作 辛棄疾
著意尋春懶②便回,何如信步兩三杯?山才好處行還倦,詩未成時雨早催。攜竹杖,更芒鞋。朱朱粉粉野蒿開。誰家寒食③歸寧④女,笑語柔桑陌上來?
注釋:①鵝湖,風景優美之地,詞人閑居時常游之所。②懶,指了無情趣。③寒食,寒食節,清明節前一天。④歸寧:歸家省親,即出嫁之女回娘家。
習題
1.下列對本詞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著意”兩句意思是:刻意尋春,未必盡如人意;信步而行,把酒漫游,卻樂在其中。
B.“山才”兩句意思是:勝景在前,不料人倦思憩;雨來更添游興,能意外地啟人詩思。
C. “攜竹杖,更芒鞋”,創造出輕松而隨意的氛圍,為邂逅鄉村春色做了不露痕跡的鋪墊。
D. 這首詞上片寫刻意尋春所感,下片寫率意出游所見,聯系緊密,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2.下片“朱朱粉粉野蒿開”一句的特點是通過具體的自然景物展現美好的春光,下面的'詩句能體現這一特點的兩項是(4分)
A. 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宋祁《玉樓春·春景》)
B.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朱熹《春日》)
C. 谷口春殘黃鳥稀,辛夷花盡杏花飛。(錢起《暮春歸故山草堂》)
D. 野鳧眠岸有閑意,老樹著花無丑枝。(梅堯臣《東溪》)
E.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3.有評論者認為,“誰家寒食歸寧女,笑語柔桑陌上來”這一畫面是作者此次賞春過程中看到的“最美的風景”。請根據這兩句所描繪的畫面談談你對這一看法的理解。(5分)
答案
1.(3分)B(詩還未做好,偏偏又下雨,令人遺憾。)
2.(4分)A D(B項不是具體的景物,C項為春光凋零的傷感之景,E項所寫為夏天的景色。)
3. (5分)答案示例:這兩句寫的是寒食節回娘家的村女,正說笑著沿著長滿桑樹的田間小路走過來;春光明媚,桑葉柔嫩,笑語聲聲,其樂融融。“村女”的出現使得美麗的自然春光中融入了人的幸福感和歸寧的人情美,這一畫面的內涵比單純的自然之景更豐富(或:這一畫面有了高于單純自然風景的美感),因此是“最美的風景”。
以上是答題示例,學生的答案不必拘泥于此,意思對即可。解說“畫面”2分:應包括“人”與“景”兩個方面。說明是“最美的風景”3分:“村女的快樂”或“歸寧的人情美”2分,“畫面的內涵更豐富”或“蘊含人性美的畫面高于單純自然風景”等1分。若學生不認可這一說法,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給分。
《鷓鴣天》閱讀答案 12
鷓鴣天
賀鑄
重過閶門①萬事非,同來何事不同歸?梧桐半死清霜后,頭白鴛鴦失伴飛。
原上草,露初晞②,舊棲新垅兩依依。空床臥聽南窗雨,誰復挑燈夜補衣?
注 ①閶門:蘇州西門,詞人舊居。②晞:曬干。此二句化用古樂府喪歌《薤(xiè)露》“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復落,人死一去何時歸”。
習題
6.這首詞上片的后兩句主要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請結合詞句進行賞析。
答案 比喻,窗前的梧桐在經歷了清霜之后已經枝葉凋零,生意索然;而池中原先那對比翼雙飛的白頭鴛鴦如今也只剩下孤零零的一只,它肯定也經歷了失伴之苦吧!以“梧桐半死”和“鴛鴦失伴”為喻,將自己喪偶之痛和老來孤獨之境表現得格外悲涼。
7.這首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請結合下片作簡要分析。
答案 這首詞表達了作者對亡妻的深厚感情和無限思念。“原上草,露初晞”,借景抒情,既實寫墳場之雜草凄凄景象,又暗示妻子逝世不久,感嘆人生短暫,以引發下句“舊棲新垅兩依依”的深情。最后兩句通過細節描寫來寫人。作者躺在妻子曾睡過的床上,聆聽著南窗的`夜雨,遙想當年妻子在深夜里為自己補衣的情形,沉痛地表達了對夫妻患難與共、相濡以沫之情的深切懷念。
《鷓鴣天》閱讀答案 13
閱讀下面這首詞,然后回答問題。
鷓鴣天
辛棄疾
欲上高樓去避愁,愁還隨我上高樓。經行幾處江山改,多少親朋盡白頭。
歸休去,去歸休。不成人總要封侯?浮云出處元無定,得似浮云也自由。
習題
(1)請賞析“欲上高樓去避愁,愁還隨我上高樓”兩句。(4分)
(2)請簡要說明作者有哪些“愁”。(4分)
(3)“得似浮云也自由”中“也”字表現了詞人什么樣的情感?(2分)
【參考答案】(10分)
(1)(4分)
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1分)
生動形象地表現了作者心中的惆悵無法排解的境況;(1分)
首句抒情,(1分)
奠定全詞的情感基調。(1分)
(2)(4分)
山河破碎的悲愁;年華逝去的苦愁;壯志難酬的`哀愁;退居田園的閑愁。(每點1分)
(3)(2分)
壯志難酬的憤激,(1分)
故作曠達的無奈。(1分)
《鷓鴣天》閱讀答案 14
鷓鴣天
辛棄疾
讀淵明詩不能去手,戲作小詞以送之
晚歲躬耕不怨貧,只雞斗酒聚比鄰。都無晉宋之間事,自是羲皇以上人。
千載后,百篇存,更無一字不清真。若教王謝諸郎在,未抵柴桑陌上塵。
【注】柴桑:地名。位于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陶淵明的家鄉,陶淵明晚年居住于此。
習題
1.下列對這首詞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3分)
A.詞的上闋是對陶淵明晚年生活的描寫,向我們展現了陶淵明躬耕田畝的清貧生活,也寫出了他安貧樂道的樂觀心態。
B.這是一首表達作者對陶淵明的喜愛的詞作,寫陶淵明其實也是寫自己,流露出對陶淵明生活狀態的羨慕和對自身無法擺脫世俗生活的煩惱。
C.“晉宋之間事”指的是陶淵明所生活的'時代戰亂不斷,亂世下,陶淵明只能選擇獨善其身,就像其筆下桃花源中的人一樣不問世事。
D.“羲皇以上人”是說陶淵明像遠古先民一樣自足地生活,與“晉宋之間事”形成對比,突出了陶淵明在亂世中生活的恬淡、安寧。
2.詞的下闋是怎樣贊頌陶淵明的?請結合詞句簡要分析。(6分)
閱讀答案:
1.B【解析】B.詞作主要表達的是作者對陶淵明的贊頌,要以陶淵明為榜樣,而“對自身無法擺脫世俗生活的煩惱”則無法看出。
2.以陶淵明的詩歌歷經千年還有百篇傳世,突出了世人對他的詩歌的認可,以此直接贊頌陶淵明的詩才。將出身高貴的王謝子弟與陶淵明進行對比,說王謝子弟比不過“柴桑陌上塵”,以此贊頌陶淵明的超凡脫俗。
《鷓鴣天》閱讀答案 15
鷓鴣天·蘭溪舟中
韓 淲
雨濕西風水面煙。一巾華發上溪船。帆迎山色來還去,櫓破灘痕①散復圓。
尋濁酒,試吟篇。避人鷗鷺更翩翩。五更猶作錢塘夢,睡覺方知過眼前。
[注]①灘痕:灘上水紋。
1.“帆迎山色來還去,櫓破灘痕散復圓”這兩句詩是歷來被傳誦的名句,任選其中一句賞析其動靜之妙。(5分)
2.簡要分析詞的最后兩句表達的思想感情或人生感悟。(6分)
答案:
1.“帆迎山色來還去”句寫山,“帆迎”,描寫了船迎著山前去,是動態描寫。(1分)“山色來還去”,化靜為動,寫出了山迎面而來,又離船而去的景象,(2分)表現了舟行之快,別具情趣。(2分) “櫓破灘痕散復圓”句寫水,船過灘時,擊散了灘上的圓圓的水紋,此為動態描寫;(1分)船過之后,灘上的水紋又復合為圓形,則灘上又呈靜態。(2分)動靜結合,靜中有動,極具情趣。(2分)
2.參考答案一:詞的最后兩句作者借寫船行迅速:五更舟中,夢見到了錢塘(杭州)。(2分)一覺睡醒,才知道錢塘果然到了眼前。(2分)抒發對人生、世事變化迅疾,難以預測、把握的'感慨。(2分)
參考答案二:詞的最后兩句作者借寫船行迅速:五更舟中,夢見到了錢塘(杭州)。(2分)一覺睡醒,才知道錢塘果然到了眼前。(2分)表達作者面對時空變化、世事變遷的泰然、灑脫之情。(2分)
《鷓鴣天》閱讀答案 16
鷓鴣天
劉著①
雪照山城玉指寒,一聲羌管怨樓間。江南幾度梅花發,人在天涯鬢已斑。
星點點,月團團。倒流河漢入杯盤。翰林風月三千首②,寄與吳姬忍淚看。
【注】①劉著:舒州皖城(今安徽潛山)人。原是北宋人,后由宋仕金,久居北國。②“翰林”
句:用歐陽修《贈王安石》詩句,“翰林”原指李白。
習題
1、下列對本詞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5分)
A、前兩句為全詩定下感情基調。“雪照”暗示為冬日;“玉指寒”一語雙關,既表天氣之寒,又寓心情凄寒。
B、三四句緊承“羌管”二字:羌笛幽怨,使人回想江南的梅花;人在天涯,可惜雙鬢已斑,詩人自嘆仕金太遲。
C、“倒流”句運用夸張手法,詞人想象相聚后開懷暢飲,美酒如同天河倒流入杯中,把滿腔愁怨忘得一干二凈。
D、這首詞的上片寫離別滋味,追懷往日那難舍難分的場面,下片由當年寫到此夕,思緒萬千,抒發思念情懷。
2、請從景情關系角度賞析“星點點,月團團”二句。(6分)
答案:
1、(5分)
BC(答對一項給2分,答對兩項給5分。B項,“詩人自嘆仕金太遲”不正確。詩人這是自嘆滯留北國時間太長。C項,“詞人想象相聚后開懷暢飲”不正確。此句意為只有借助忘乎所以的暢飲才能忘記滿腔愁怨,含有借酒澆愁之意。)
2、(6分)
此二句描寫出一幅美麗迷人的夜空畫面:繁星點點,明月團圓。(2分)詞人觸景生情,看到星月而生思家歸園之情;(2分)同時,以樂景襯哀情,如此美好的'月夜更能襯托出人事的缺憾,寄寓無盡的離愁。(2分)(意思答對即可)
《鷓鴣天》閱讀答案 17
閱讀下面這首詞,然后回答問題。(7分)
鷓鴣天
魏初
去歲今辰卻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閑無處,兩鬢秋霜細有華。
山接水,水明霞,滿林殘照見歸鴉。幾時收拾田園了,兒女團圓夜煮茶?
習題
(1)綜觀全詞,試分析“心事”具體指的是什么?(3分)
(2)“山接水,水明霞,滿林殘照見歸鴉”在景物描寫上有什么特點?在全詞中有何作用?試具體分析。(4分)
參考答案:
(1)思鄉,思親,想與家人團聚,安享天倫之樂;慨嘆年華易逝,人生易老;厭倦仕途與奔波,希望歸隱田園。(3分,每點1分)
(2)寫法:①寫景由遠及近,(層次分明),“山”“水”“霞”是遠景,“林”“鴉”是近景。②動靜結合,(鮮活靈動),“山”“水”“霞”“林”是靜景,“歸鴉”是動景。
作用:①以景寫情(或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通過山水、殘照、歸鴉等景物,抒發思鄉之情;②烘托氣氛,營造出一種清冷而悵然的意境,突出客居他鄉的'孤寂之情。(4分,每點1 分,言之有據即可)
【《鷓鴣天》閱讀答案】相關文章:
鷓鴣天閱讀及答案06-12
《鷓鴣天》閱讀答案03-16
《鷓鴣天》閱讀答案09-28
辛棄疾鷓鴣天閱讀答案04-08
《鷓鴣天》蘇軾閱讀答案03-22
鷓鴣天閱讀附答案06-10
鷓鴣天的閱讀理解及答案07-07
《鷓鴣天》閱讀題答案07-05
鷓鴣天周紫芝閱讀答案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