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馬與龍的文化緣》閱讀答案
在社會的各個領域,我們很多時候都不得不用到閱讀答案,閱讀答案是我們在解答閱讀題時的參考。你知道什么樣的閱讀答案才能切實地幫助到我們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馬與龍的文化緣》閱讀答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龍是中國古人對自然界中的諸多動物和天象經過多元融合而創造的一種神物,其實質是先民對自然力的神化。經過不斷的創造、演進和升華,龍已成為中華民族的廣義圖騰、精神象征、文化標志、信仰載體和情感紐帶。
在龍的諸多“模特”中,有馬的身影。從形象上看,馬頭給龍頭以取材參照。甲骨文中的某些“龍”字,頭部窄長,就比較像馬頭。漢代王充《論衡龍虛》篇,言“世俗畫龍之像,馬首蛇尾” 。并由此推斷,龍乃“馬、蛇之類” 。宋代羅愿《爾雅翼釋龍》稱龍“頭似駝”——駝頭近似于馬頭。還有龍形似馬形的說法。如《錄異記王宗郎》:“有群龍出水上,行入漢江,大者數丈,小者丈余,如五方之色,有如馬、驢之形。”在古人心目中,馬具有龍性,龍和馬可以相互變化。反映在古籍中,如《周禮夏官司馬》:“馬八尺以上為龍。” 《山海經圖贊》:“馬實龍精,爰出水類。” 《全唐文上龍馬奏》:“有馬生龍駒……身有鱗而不生毛。”柳宗元《龍馬圖贊》:“明皇時,靈昌郡得異馬于河,其狀龍鱗、虺尾……后帝西幸,馬至咸陽西入渭水化為龍,泳游去,不知所終。”
看來,形象上,馬是把高揚的頭顱、飄逸的身姿等貢獻給了龍;內涵上,馬是把剛毅、堅強、友好、善良、奔放、灑脫等品質貢獻給了龍。
上世紀七十代,內蒙赤峰市翁牛特旗賽沁塔拉村一農夫將自己發現的一件“寶物”送到翁牛特旗文化館,后經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專家實地考察和鑒定,確認該“寶物”為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玉龍” 。作為中華文明起源和初步生成的見證物,這件玉龍的重要性非同小可。
那么,此玉龍造型以何物為取材對象呢?有專家根據玉龍“口閉吻長,鼻端前突,上翹起棱,端面截平,有并排鼻孔二”的特征,判斷其取材于豬。另有專家則將其推斷為“馬龍”,或“馬型原龍” 。理由是:該龍頭不是近似于豬頭的三角形,而是近似于馬頭的長方形;該龍頭上沒有豬那樣的大耳朵;該龍脖后頸與脊梁上有幾占全身三分之一的飛掠而起的飾物,這飾物近似于馬鬃而不是豬鬃。
我國先民飼養馬是較晚的事,中國北方新石器遺址中普遍不見家馬骨骼出土。紅山文化遺址中常發現牛、羊、豬等家畜的骨骼和鹿、獐等獸骨,但一直未發現家馬或野馬的骨骼。1959,考古工作者在青海的塔里他里哈遺址內發現畜圈,圈內有馬的糞便,斷代在公元前2200左右,即距今約4400 。這是目前在我國發現的代最早的先民養馬的證據。看來,說距今5000左右的紅山文化賽沁塔拉玉龍的取材對象是馬,缺乏考古發現的支持。馬與龍的文化緣,還體現在語言文字中。古代常用“龍駒”“龍驤”稱駿馬。成語中有“車水馬龍”“龍神馬壯”“龍馬精神”等。“龍馬精神”這個成語,無論其表層意思還是其深層,都帶著文化意味。對這一成語,一般辭典把“龍馬”解釋為“駿馬”,說“龍馬精神”就是像駿馬一樣的精神,喻指人體質強,魂魄健。我覺得,“龍馬”應解釋為“龍”和“馬” 。按我的考察,龍的精神是融合(兼容、包容、綜合、化合之概稱)、福生、諧天、奮進的精神,而其中的“奮進”和“福生”,就很適合馬,尤其是駿馬、千里馬。這樣,“龍馬精神”就可以理解為龍的精神與馬的精神的結合,就是以強健的姿態奮發進取,從而造福眾生的精神。
5.關于“馬與龍的文化緣”,以下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龍的形象得之于諸多動物,其中就有馬的身影。甲骨文中的某些“龍”字,頭部窄長,就比較像馬頭,這說明,在一定程度上,龍頭的造型參照了馬頭。
B.龍在其不斷創造、演進和升華的過程中,既融入了馬的頭顱高揚、身姿飄逸的形象,也融入了馬的剛毅、堅強、友好、善良、奔放、灑脫等品質。
C.馬與龍的文化緣雖然悠久深厚,但若認為這種文化緣早在距今5000左右的紅山文化時代就已開始,則屬無稽之談,因為這樣的見解缺乏考古發現的支持。
D.古代常用“龍駒”“龍驤”稱駿馬,成語中有“車水馬龍”“龍神馬壯”“龍馬精神”等,這些現象說明馬與龍的文化緣已凝聚在中國語言文字中。
6.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從《錄異記王宗郎》關于龍的描述“有群龍出水上……如五方之色,有如馬、驢之形”中可以看出,我國古代有人認為龍與馬形態相似。
B.柳宗元《龍馬圖贊》一文對馬的生動描述,證明了馬都具有龍性,龍和馬都可以相互變化,而這正是我國古代人對馬和龍的認知。
C.紅山文化賽沁塔拉玉龍的造形特征是:口閉吻長;鼻端前突,上翹起棱,端面截平,有并排鼻孔二;方頭,耳不大,后頸與脊梁似有飛掠鬃毛。
D.在青海的塔里他里哈遺址內發現的古代馬糞遺跡,距今約4400,是目前在我國發現的代最早的先民養馬的證據。
7.根據原文內容,下列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無論形象還是品格,龍都具有馬的特征,但又不惟馬的特征。或許正是這種兼容并蓄,才使得它逐漸成為中華民族的廣義圖騰、精神象征、文化標志、信仰載體和情感紐帶。
B.賽沁塔拉玉龍的重要性之所以非同小可,并不是因為它的造型,而是因為它存在于紅山文化時代,可作為紅山文化是中華文明重要源頭的見證物。
C.紅山文化遺址一直未發現家馬或野馬的骨骼。正是由于當時的先民對馬或野馬的骨骼的特點很不了解,他們也就不太可能在造型藝術創作中取材于馬。
D.與一般辭典的解釋相比,把“龍馬精神”理解為龍的精神與馬的精神的結合,理解為以強健的姿態奮發進取從而造福眾生的精神,顯得更全面,內涵更豐富。
參考答案:
5.C(“若認為這種文化緣早在距今5000左右的紅山文化時代就已開始,則屬無稽之談”誤。據原文第5段意,一些專家將賽沁塔拉玉龍推斷為“馬龍”,或“馬型原龍”,是有一定依據的,并非“無稽之談” 。)
6.B.(說“柳宗元《龍馬圖贊》一文……證明了馬都具有龍性,龍和馬都可以相互變化”以偏概全。柳宗元《龍馬圖贊》里描述的是“異馬”,而非所有的或一般的馬。且第3段段首句也沒有說“馬都具有龍性,龍和馬都可以相互變化”)
7.C(說先民“不太可能在造型藝術創作中取材于馬”的原因是他們“對馬或野馬的骨骼的特點很不了解”,誤解了原文的因果邏輯。原文邏輯是:紅山文化遺址一直未發現家馬或野馬的骨骼,說明當時先民還未能獵取野馬或飼養家馬;正因為這樣,他們對馬的形態性狀就不會很熟悉,也就不太可能在造型藝術創作中取材于馬。)
【《馬與龍的文化緣》閱讀答案】相關文章:
馬踏飛燕現代文閱讀答案08-19
孔子馬逸文言文閱讀答案11-16
橘子現代文龍之介閱讀答案09-23
中考文言文《馬說》漢書閱讀答案05-08
《馬說》文言文閱讀片段答案02-02
馬語閱讀答案10-21
馬一手現代文語文閱讀答案08-20
《變色龍》閱讀答案11-09
《變色龍》閱讀答案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