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陸游《鵲橋仙·夜聞杜鵑》閱讀答案及翻譯賞析
從小學、初中、高中到大學乃至工作,我們有時需要做一些閱讀題,這時最離不開的就是閱讀答案了,閱讀答案是我們解答閱讀題的金鑰匙。你知道什么樣的閱讀答案才是規范的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陸游《鵲橋仙·夜聞杜鵑》閱讀答案及翻譯賞析,歡迎閱讀與收藏。
茅檐人靜,蓬窗燈暗,春晚連江風雨。林鶯巢燕總無聲,但、常啼杜宇。
催成清淚,驚殘孤夢,又揀深枝飛去。故山猶自不堪聽,況半世、飄然羈旅!
【注】
①春晚,即,暮春時節。
②杜宇,杜鵑,總在春末時候叫,叫聲似“不如歸去”。
③故山猶自不堪聽,意思是即便在故鄉,聽到這杜鵑的鳴聲也夠難受的。
相關試題及閱讀答案
⑴這首詞的重點是寫“夜聞杜鵑”,請分別概括上下兩片所寫的內容。(3分)
⑵詞中“林鶯巢燕總無聲,但月夜常啼杜宇”兩句,采用了怎樣的藝術手法?這樣寫有什么好處?(3分)
⑶清人陳廷焯在《白雨齋詞話》中,推崇它是一篇“借物寓言”的佳作,說說這首詞寄寓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4分)
4、這首詞表達了詞人怎樣一種思想感情?
5、為了表達這種思想感情,詞人運用了什么藝術手法?簡要分析。
6.這首詞運用了多種表現手法,試就其中一點作簡要分析。(5分)
7.詞的最后兩句“故山猶自不堪聽,況半世、飄然羈旅”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6分)
答案:
(1)上片以“茅檐”、“蓬窗”等交待夜聞鵑鳴的環境,( 1分)著重于氣氛的渲染;(1分)下片主要寫啼聲觸發作者羈旅愁思,表現其內心的痛楚。(1分)
(2)反襯。(1分)暮春之時,夜闌人靜,村中黃鶯、巢里燕子都不飛鳴,只有杜鵑常在月夜悲鳴,(1分)以無聲襯有聲,從而更突出了杜鵑啼鳴的悲涼和因之勾起的作者的愁緒。(1分)
(3)杜鵑啼鳴悲涼勾起的作者的鄉土之情;(1分)寫作者夢被啼聲驚醒,表現詩人形單影只的孤寂;(1分)也寫出作者壯志未酬、抱負未展的抑郁感傷。(1分)
總之,整首詞由聞鵑感興,由表及里、由淺入深,曲折婉轉地傳達了作者內心的苦悶。(1分)
4、表達了詩人歲月蹉跎,英雄遲暮,功業無成的無限感慨和悲嘆。
5、鋪墊的手法:前三句描繪了晚春寂靜、昏暗、風雨凄迷的景象,為杜鵑的出場,為表達飄零身世、凄涼心境作鋪墊。襯托的手法:用“林鶯巢燕總無聲”來襯托杜鵑的日夜常啼,用“故山猶自不堪聽”來襯托飄零羈旅中聽杜鵑的凄涼感受。
6.(1)運用起興手法,以啼聲凄厲的杜鵑起興,從而勾起羈旅之人的愁思和感慨。(2)運用襯托(反襯)的表現手法,以“人靜”“無聲”的氛圍,山林的幽邃深遠,映襯出作者只身旅居他鄉的孤寂;以夜闌人靜,林鶯巢燕無聲,襯托杜鵑的悲鳴聲,更突出了由杜鵑啼鳴傳遞出來的悲涼。
(3)對比,暮春之時,夜闌人靜,村中黃鶯、巢里燕子都不飛鳴,只有杜鵑常在月夜悲鳴,以無聲襯有聲,從而更突出了杜鵑啼鳴的悲涼和因之勾起的作者的愁緒。
(4)借景,前三句描繪了晚春時節寂靜昏暗、風雨凄迷的景象。營造了凄清悲涼的氛圍(或渲染了孤寂凄涼的氣氛,為詞中的主角“杜鵑”的出場作鋪墊)為后文表達詞人飄零身世或凄涼心境作鋪墊。
7.①人在羈旅的寂寞之情,②半生飄零的悲涼之情,③壯志未酬的惆悵之情(歲月蹉跎、英雄老卻、事業無成)
二:
(1)詞人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請聯系全詞,簡要回答。(4 分)
(2)“林鶯巢燕總無聲,但日夜常啼杜宇”兩句為人稱道,請結合全詞,簡要賞析(4 分)
參考答案
(1)全詞通過寂靜、昏暗、風雨凄迷的景象,悲切的杜鵑啼聲表達了詩人寂寞孤獨的思鄉之情,半生飄零的身世之感,壯志未酬的惆悵之情。
(2)這兩句使用了反襯(或對比)的手法。以林鶯巢燕無聲,反襯杜鵑的啼鳴,突出了杜鵑悲切的叫聲,以此表現詩人“不堪聽”的凄苦。
大意:
暮春時節,眺望江面,風雨連天。篷蔽的茅屋里,燭燈明滅,悄無人言。連樹林里的黃鶯都停止了鳴叫,惟有杜鵑,在月夜里孤苦哀啼。
啼聲越來越遠,帶著深深的漆黑的影子,驚醒了我的夢,讓人清淚欲灑。年已半百,一畸零人,漂泊在孤旅的路上,想那只故園的杜鵑,帶著故園的山水,讓我不堪聽聞矣。
「注釋」
①杜鵑:鳥名,又稱“杜宇”、“子規”、“鶗鴂”、“怨鳥”。傳說古蜀國王,名“杜宇”,號“望帝”,禪位于開明之士,隱于西山,死后,其魂化為杜鵑鳥。啼聲哀苦,每至血流于喙。
②蓬窗:猶蓬戶,即編蓬草為窗,謂窗戶之簡陋。《莊子·讓王》:“原憲居魯,環堵之室,茨以生草,蓬戶不完,桑以為柜。”宋劉克犀《打夕詩》:“蓬窗亦有精勤士。”《剪燈新話·至正妓人行》:“土炕蓬窗愁寂夜,挑燈快讀解愁頤。”皆可證。
③春晚:即晚春,暮春時節。
④杜宇:即杜鵑。
⑤深枝:樹林深處的枝條。
⑥故山:故鄉的山林,即故鄉。
⑦羈旅:寄居他鄉。羈,停留。
「翻譯」
暮春時節,眺望江面,風雨連天。篷蔽的茅屋里,燭燈明滅,悄無人言。連樹林里的黃鶯都停止了鳴叫,惟有杜鵑,在月夜里孤苦哀啼。
啼聲越來越遠,帶著深深的漆黑的影子,驚醒了我的夢,讓人清淚欲灑。年已半百,一畸零人,漂泊在孤旅的路上,想那只故園的杜鵑,帶著故園的山水,讓我不堪聽聞矣。
賞析:
乾道八年(1172)冬陸游離開南鄭,第二年在成都任職,之后又在西川淹留了六年。據夏承燾《放翁詞編年箋注》,此詞就寫于這段時間。杜鵑,在蜀也是常見的暮春而鳴。它又名杜宇、子規、鵜鴂(?),古人曾賦予它很多意義,蜀人更把它編成了一個哀凄動人的故事。(《成都記》:“望帝死,其魂化為鳥,名曰杜鵑。”)因此,這種鳥的啼鳴常引起人們的許多聯想,住在蜀地的文士關于杜鵑的吟詠當然就更多,入蜀就有不少這樣的作品。陸游在成都時的心情本來就不大好,再加上他“夜聞杜鵑”,自然會驚動敏感的心弦而思緒萬千了。
“茅檐人靜,蓬窗燈暗,春晚連江風雨。”“茅檐”、“蓬窗”指其簡陋的寓所。當然,陸游住所未必如此,這樣寫無非是形容客居的蕭條,讀者不必拘執。在這樣的寓所里,“晻晻黃昏后,寂寂人定初”,坐在昏黃的燈下,他該是多么寂寥。同時作者想象出“連江風雨”、“蕭蕭暗雨打窗聲”。其愁緒便躍然紙上。 “ 林鶯巢燕總無聲,但月夜、常啼杜宇。”這時他聽到了鵑啼,但又不直接寫,而是先反襯一筆:鶯燕無聲使得鵑啼顯得分外清晰、刺耳;鶯燕在早春顯得特別活躍,一到晚春便“燕懶鶯殘”、悄然無聲了,對這“無聲”的怨悱,就是對“有聲”的厭煩。“總”字傳達出了那種怨責、無奈的情味。接著再泛寫一筆: “但月夜、常啼杜宇。”“月夜”自然不是這個風雨之夜,月夜的鵑啼是很凄楚的—— “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 何況是此時此境呢! “常啼”顯出這刺激不是一天兩天,這樣寫是為了加強此夜聞鵑的感受。
上片是寫夜聞鵑鳴的環境,著重于氣氛的渲染。杜鵑本來就是一種“悲鳥”,在這種環境氣氛里啼鳴,更加使人感到愁苦不堪。接著下片就寫愁苦情狀及內心痛楚。
“ 催成清淚,驚殘孤夢,又揀深枝飛去。”“孤夢”點明。客中無聊,寄之于夢,偏又被“驚殘”。 “催成清淚”,因啼聲一聲緊似一聲,故曰“催”。就這樣還不停息,“又揀深枝飛去”, 繼續它的哀鳴。 “又”,表明作者對鵑夜啼的無可奈何。杜甫《子規》寫道:“客愁那聽此,故作傍人低!”—— 客中愁悶時那能聽這啼聲,可是那杜鵑卻似故意追著人飛!這里寫的也是這種情況。鵑啼除了在總體上給人一種悲凄之感、一種心理重負之外,還由于它的象征意義引起人們的種種聯想。比如它在暮春啼鳴,使人覺得春天似乎是被它送走的,它的啼鳴常引起人們時序倏忽之感,如《》“恐鵜鴂之先鳴兮,使夫百草為之不芳”。同時,這種鳥的鳴聲好似說“不如歸去”,因此又常引起人們的羈愁。所以作者在下面寫道:“故山猶自不堪聽,況半世、飄然羈旅!”“ 故山”,故鄉。 “半世”,陸游至成都已是四十九歲,故說半世。這結尾的兩句就把他此時聞鵑內心深層的意念揭示出來了。在故鄉聽鵑當然引不起羈愁,之所以“不堪聽”,就是因為打動了歲月如流、志業未遂的心緒,而今坐客他鄉更增加了一重羈愁,這里的“猶自”“況”就是表示這種遞進。《詞林紀事》卷十一引《詞統》云: “去國離鄉之感,觸緒紛來,讀之令人於邑”(於邑,通嗚咽)。解說還算切當,但是這里忽略了更重要的歲月蹉跎的感慨,這是需要加以注意的。如果聯系一下作者此時的一段經歷,我們就可以把這些意念揭示得更明白些。
陸游是在他四十六歲時來夔州任通判的,途中曾作詩道:“四方男子事,不敢恨飄零”(《夜思》),情緒還是不錯的。兩年后到南鄭的王炎幕府里贊襄軍事,使他得以親臨前線,心情十分振奮。他曾身著戎裝,參加過大散關的衛戍。這時他覺得王師北定中原有日,自己“英雄用武之地”的機會到了。可是好景不長,只半年多,王炎幕府被解散,自己也被調往成都,離開了如火如荼的前線生活,這當頭一棒,是對作者的突如其來的打擊可以想見。以后他輾轉于西川各地,無路請纓,沉淪下僚,直到離蜀東歸。由此看來,他的歲月蹉跎之感是融合了對功名的失意、對時局的憂念:“況半世、飄然羈旅!”從這痛切的語氣里,可以體會出他對朝廷如此對待自己的嚴重不滿。
陳廷焯比較推重這首詞。《白雨齋詞話》云:“放翁詞,惟《夜聞杜鵑》一章,借物寓言,較他作為合乎古。”陳廷焯論詞重視比興、委曲、沉郁,這首詞由聞鵑感興,由表及里、由淺入深,曲折婉轉地傳達了作者內心的苦悶,在構思上、表達上是比陸游其它一些作品進究些。但這僅是論詞的一個方面的標準。放翁詞大抵同于、之作,雖有些作品如陳氏所言“粗而不精”,但還是有不少激昂感慨、敷腴俊逸者,揚此抑彼就失之偏頗了。
【陸游《鵲橋仙·夜聞杜鵑》閱讀答案及翻譯賞析】相關文章:
鵲橋仙夜聞杜鵑閱讀答案08-30
鵲橋仙·夜聞杜鵑閱讀答案11-08
陸游《鵲橋仙·夜聞杜鵑》賞析06-30
鵲橋仙·夜聞杜鵑原文翻譯09-12
鵲橋仙·夜聞杜鵑原文及賞析05-11
《鵲橋仙.夜聞杜鵑》詩詞10-08
范成大《鵲橋仙》閱讀答案及賞析06-13
鵲橋仙閱讀答案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