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實秋閱讀答案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我們有時需要做一些閱讀題,這時最離不開的就是閱讀答案了,通過對照閱讀答案可以發現自己的知識盲區。大家知道什么樣的閱讀答案才是規范的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梁實秋閱讀答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梁實秋閱讀答案 1
雅舍
梁實秋
這雅舍,我初來時僅求其能蔽風雨,并不敢存奢望,現在住了兩個多月,我的好感油然而生。雖然我已漸漸感覺它是并不能蔽風雨,因為有窗而無玻璃,風來則洞若涼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來則滲如滴漏。縱然不能蔽風雨,雅舍還是自有它的個性。有個性就可愛。
雅舍的位置在半山腰,下距馬路約有七八十層的土階。前面是阡陌螺旋的稻田。再遠望過去是幾株蔥翠的遠山,旁邊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糞坑,后面是荒僻的榛莽未除的土山坡。若說地點荒涼,則月明之夕,或風雨之日,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遠,路遠乃見情誼。客來則先爬幾十級的土階,進得屋來仍須上坡,因為屋內地板乃依山勢而鋪,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客來無不驚嘆,我則久而安之,每日由書房走到飯廳是上坡,飯后鼓腹而出是下坡,亦不覺有大不便處。
雅舍共是六間,我居其二。篦墻不固,門窗不嚴,故我與鄰人彼此均可互通聲息。鄰人轟飲作樂,咿唔詩章,喁喁細語,以及鼾聲,噴嚏聲,吮湯聲,撕紙聲,脫皮鞋聲,均隨時由門窗戶壁的隙處蕩漾而來,破我岑寂。入夜則鼠子瞰燈,才一合眼,鼠子便自由行動,或搬核桃在地板上順坡而下,或吸燈油推翻燭臺,或攀援而上帳頂,或在門框掉腳上磨牙,使得人不得安枕。但是對于鼠子,我很慚愧的承認,我沒有法子。沒有法子一語是被外國人常常引用著的,以為這話最足代表中國人的懶惰陷忍的`態度。其實我的對付鼠子并不懶惰。窗上糊紙,紙一戳就破;門戶關緊,而相鼠有牙,一陣咬便是一個洞洞。試問還有什么法子?洋鬼子住到雅舍里,不也是沒有法子?比鼠子更騷擾的是蚊子。雅舍的蚊虱之盛,是我前所未見的。聚蚊成雷真有其事!每當黃昏時候,滿屋里磕頭碰腦的全是蚊子,又黑又大,骨骼都像是硬的。在別處蚊子早已肅清的時候,在雅舍則格外猖獗,來客偶不留心,則兩腿傷處累累隆起如玉蜀黍,但是我仍安之。冬天一到,蚊子自然絕跡,明年夏天誰知道我還是住在雅舍!
雅舍最宜月夜地勢較高,得月較先。看山頭吐月,紅盤乍涌,一霎間,清光四射,天空皎潔,四野無聲,微聞犬吠,坐客無不悄然!舍前有兩株梨樹,等到月升中天,清光從樹間篩灑而下,地上陰影斑斕,此時尤為幽絕。直到興闌人散,歸房就寢,月光仍然逼進窗來,助我凄涼。細雨蒙蒙之際,雅舍亦復有趣。推窗展望,儼然米氏章法,若云若霧,一片彌漫。但若大雨滂沱,我就又惶悚不安了,屋頂濕印到處都有,起初如碗大,俄而擴大如盆,繼則滴水乃不絕,終乃屋頂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綻,素然一聲而泥水下注,此刻滿室狼藉,搶救無及。此種經驗,已數見不鮮。
雅舍之陳設,只當得簡樸二字,但灑掃指試,不使有纖塵。我非顯要,故名公巨卿之照片不得入我室;我非牙醫,故無博士文憑張掛壁間;我不業理發,故絲織西湖十景以及電影明星之照片亦均不能張我四壁。我有一幾一奇一榻,酣睡寫讀,均已有著,我亦不復他求。但是陳設雖簡,我卻喜歡翻新布置。西人常常譏筆婦人喜歡變更桌奇位置,以為這是婦人天性喜變之一征。誣告且不論,我是喜歡改變的。中國舊式家庭,陳設千篇一律,正廳上是一條案,前面一張八仙桌,一旁一把靠椅,兩旁是兩把靠椅夾一只茶幾。我以為陳設宜求疏落參差之,最忌排偶。雅舍所有,毫無新奇,但一物一事之安排布置具不從俗。人入我室,即知此是我室。笠翁《閑情偶寄》之所論,正合我意。
雅舍非我所有,我僅是房客之一。但思天地萬物之逆依,人生本來如寄,我往雅舍一日,雅舍即一日為我所有。即使此一日亦不能算是我有,至少此一日雅舍所給予之苦辣酸甜我實躬受親嘗。劉克莊詞:家里似家家似寄。我此時此刻占居雅舍,雅舍即似我家。其家似家似寄,我亦分辨不清。
(1940年11月15日《星期評論》第一期,有刪改)
1.雅舍雖以雅為名,實乃是一棟典型的陋室,文章第二、三自然段極力描繪雅舍之陋、缺點之多有什么作用?
2.文章末尾其實似家似寄,我亦分辨不清一句應該如何理解?
3.文中說:雅舍還是自有它的個性。有個性就可愛。作者認為雅舍有哪些個性讓人覺得可愛。
4.有人說,本文表現了作者這樣一種人生態度:對于那些與自己相依為命,須臾不可相離的伙伴和朋友,不論他是一種無生命物體還是一個有生命的人,我們都必須能夠容納其缺點和不足。你如何看待這種人生態度?
參考答案:
1.①體現作者對待困境釋然、達觀、超脫、豁達的人生態度。(作者閑適、散淡的心態與隨遇而、知足長樂的情懷;淡泊、豁達、安貧樂道的樂觀精神。)②運用欲揚先抑的手法,為后文寫雅舍之雅和自己對雅舍的喜愛蓄勢。
2.雅舍并非作者所有,作者只是寄居于此,但作者住了兩個多月好感油然而升;并且作者從雅舍嘗到了苦辣酸甜之味,領悟到如何對待困境的人生態度,所以作者似家似寄,我亦分辨不清。
3.①位置雖偏,但好友來訪足見情誼;②地勢較高,得月較先,便于欣賞自然美景;③陳設簡樸,易于安排,最能彰顯主人個性。
4.表面看來,這是一種消極妥協的人生觀,實際上它卻是有積極意義的,因為唯有能夠寬容對待某事物或某人的缺點或不足我們才能更加充分地感受它的優長并與之和諧相處,相扶相助。正如梁實秋之于雅舍,如果僅僅看到它的簡陋和破敗,僅僅為它的不便而愁苦,又怎能像作者這樣享受它的良辰美景、月夜風光呢?
梁實秋閱讀答案 2
讀畫
梁實秋
①《隨園詩話》:“畫家有讀畫之說,余謂畫無可讀者,讀其詩也。”隨園老人這句話是有見地的。讀是讀誦之意,必有文章詞句然后方可讀誦,畫如何可讀?所以讀畫云者,應該是讀誦畫中之詩
②詩與畫是兩個類型,在對象、工具、手法,各方面均不相同。但是類型的混淆,古已有之。在西洋,所謂“詩既如此,畫亦同然”,早已成為藝術批評上的一句名言。我們中國也特別稱道王摩詰的“畫中有詩,詩中有畫”。究竟詩與畫是各有領域的。我們讀一首詩,可以欣賞其中的景物的描寫,所謂“歷歷如繪”。如詩之極致究竟別有所在,其著重點在于人的概念與情感。所謂詩意、詩趣、詩境,雖然多少有些抽象,究竟是以語言文字來表達最為適宜。我們看一幅畫,可以欣賞其中所蘊藏的詩的情趣,但是并非所有的畫都有詩的情趣,而且畫的主要的功用是在描繪一個意象。我們說讀畫,實在是在畫里尋詩。
③“蒙娜麗莎”的微笑,笑得美,笑得甜,笑得有味道,但是我們無法追問她為什么笑,她笑的是什么。盡管有許多人在猜這個微笑的謎,其實都是多此一舉。有人以為她是因為發現自己懷孕了而微笑,那微笑代表女性的驕傲與滿足。有人說:“怎見得她是因為發覺懷孕而微笑呢?也許她是因為發覺并未懷孕而微笑呢?”這樣地讀下去,是讀不出所以然來的。會心的微笑,只能心領神會,非文章詞句所能表達。
④也許中國畫里的詩意較多一點。畫山水不是《春山煙雨》,就是《江皋煙樹》;不是《云林行旅》,就是《春浦帆歸》。只看畫題,就會覺得詩意盎然。尤其是文人畫家,一肚皮不合時宜,在山水畫中寄托了隱逸超俗的思想,所以山水畫的境界成了中國畫家人格之最完美的反映。即使是小幅的花卉,像李復堂徐青藤的作品,也有一股豪邁瀟灑之氣躍然紙上。
⑤畫中已經有詩,有些畫家還怕詩意不夠明顯,在畫面上更題上或多或少的詩詞字句。自宋以后,這已成了大家所習慣接受的`形式,有時候畫上無字反倒覺得缺點什么。中國字本身有其藝術價值,若是題寫得當,也不難看。西洋畫無此便利,《拾穗人》上面若是用鵝翎管寫上一首詩,那就不堪設想。在畫上題詩,至少說明了一點,畫里面的詩意有用文字表達的必要。一幅酣暢的潑墨畫,畫著有兩棵大白菜,墨色濃淡之間充分表示了畫家筆下控制水墨的技巧,但是畫面的一角題了一行“不可無此味,不可有此色”的大字,這張畫的意味不同了,由純粹的畫變成了一幅具有道德價值的概念的插圖。金冬心的一幅墨梅,篆籀縱橫,密圈鐵線,清癯高傲之氣撲人眉宇,但是半幅之地題了“晴窗呵凍,寫寒梅數枝,勝似與貓兒狗兒盤桓也……”的詞句,頓使我們的注意力由斜枝細蕊轉移到那個清高的畫士。畫的本身應該能夠表現畫家所要表現的東西,不需另假文字為之說明,題畫的辦法有時使畫不復成為純粹的畫。
⑥我想畫的最高境界不是可以讀得懂的,一說到讀便牽涉到文章詞句,便要透過思想的程序,而畫的美妙處在于透過視覺而直訴諸人的心靈。畫給人的一種心靈上的享受,不可言說,說便不著。
16. 請簡要概括本文的論述思路。(6分)
17. 文章第⑤段舉了金冬心的例子,有何作用?(6分)
18. 結合全文,談談對作者所說的“讀畫”的理解。(6分)
答案:
16.首先由《隨園詩話》引出“讀畫一說,應該是讀誦畫中之詩”的觀點;(2分)然后指出讀詩和看畫的不同方法;(1分)接著比較論證了中國畫里的詩意較多一點。(1分)最后得出“畫的最高境界是給人心靈上的享受”的結論。(2分)
17.①從正面闡述了中國字本身有其藝術價值,畫家用文字表達畫里面的詩意的必要。②從反面論證了作者的觀點:畫的本身能夠表現畫家所要表現的東西,不需另假文字題畫。③使文章內容豐富,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每點2分)
18.①畫與詩本是不同的領域,讀畫是讀誦畫中之詩,讀畫是在畫中尋詩。②畫的最高境界不是可以讀得懂的,畫的美妙處是給人心靈上的享受,不可言說。(每點3分)
梁實秋閱讀答案 3
鳥
梁實秋
①我愛鳥。
②以前我常見提籠架鳥的人,清早在街上蹓跶。我感覺興味的不是那人的悠閑,卻是那鳥的苦悶。胳膊上架著的鷹,有時頭上蒙著一塊皮子,羽翮不整的蜷伏著不動,哪里有半點雄視昂藏的神氣?籠子里的鳥更不用說,常年的關在柵欄里,飲啄倒是方便,冬天還有遮風的棉罩,十分的“優待”,但是如果想要“扶搖而直上”,便要撞頭碰壁。鳥到了這種地步,我想它還有快樂嗎?
③我開始欣賞鳥,是在四川。黎明時,窗外是一片鳥囀,那一片聲音是清脆的,是嘹亮的,有的一聲長叫,包括著六七個音階,有的只是一個聲音,圓潤而不覺其單調,有時候是獨奏,有時候是合唱,簡直是一派和諧的交響樂。不知有多少個春天的早晨,這樣的鳥聲把我從夢境喚起。等到旭日高升,市聲鼎沸,鳥就沉默了,不知到哪里去了。一直等到夜晚,才又聽到杜鵑叫,由遠叫到近,由近叫到遠,竟是凄絕的哀樂。客夜聞此,說不出的酸楚!
④在白晝,聽不到鳥鳴,但是看得見鳥的形體。世界上的生物,沒有比鳥更俊俏的。多少樣不知名的小鳥,在枝頭跳躍,有的曳著長長的尾巴,有的翹著尖尖的長喙,有的是胸襟上帶著一塊照眼的顏色,有的是飛起來的時候才閃露一下斑爛的花彩。幾乎沒有例外的,鳥的身軀都是玲瓏飽滿的,細瘦而不干癟,豐腴而不臃腫,真是減一分則太瘦,增一分則太肥那樣的秾纖合度,跳蕩得那樣輕靈,腳上像是有彈簧。看他高踞枝頭,臨風顧盼,好銳利的喜悅刺上我的心頭。不知是什么東西驚動它了,它倏地振翅飛去,它不回顧,它不悲哀,它像虹似的一下就消逝了。有時候稻田里佇立著一只白鷺,拳著一條腿,縮著頸子,有時候“一行白鷺上青天”,背后還襯著黛青的山色和釉綠的梯田,就是抓小雞的鳶鷹,啾啾的叫著,在天空盤旋,也有令人喜悅的一種雄姿。
⑤我愛鳥的聲音鳥的形體,這愛好是很單純的,我對鳥并不存任何幻想。有人初聞杜鵑,興奮的一夜不能睡,一時想到“杜宇”“望帝”,一時又想到啼血,想到客愁,覺得有無限詩意。我曾告訴他事實上全不是這樣的。杜鵑原是很健壯的一種鳥,并不特別美,而且自己不知構巢,依仗體壯力大,硬把卵下在別個的巢里,孵育的責任由別個代負了,孵出來之后,羽毛漸豐,就可把巢據為已有。那人聽了我的話之后,對于這豪橫無情的鳥,再也不能幻出什么詩意出來了。我想濟慈的《夜鶯》,雪萊的《云雀》,還不都是詩人自我的幻想,與鳥何干?
⑥鳥并不永久的給人喜悅,有時也給人悲苦。詩人哈代在一首詩里說,他在圣誕的前夕,爐里燃著熊熊的火,滿室生春,桌上擺著豐盛的筵席,準備著過一個普天同慶的夜晚,驀然看見在窗外一片美麗的雪景當中,有一只小鳥在寒枝的稍頭踞立,正在啄食一顆殘馀的僵凍的果兒,禁不住那料峭的寒風,栽倒地上死了,滾成一個雪團!詩人感喟曰:“鳥!你連這一個快樂的夜晚都不給我!”我也有過一次類似經驗,在東北的一間雙重玻璃窗的屋里,忽然看見枝頭有一只麻雀,戰栗的跳動抖擻著,在啄食一塊干枯的葉子。但是我發見那麻雀的羽毛特別的長,而且是蓬松戟張著的:像是披著一件蓑衣,立刻使人聯想到那垃圾堆上的大群襤褸而臃腫的人,那形容是一模一樣的。那孤苦伶仃的麻雀,也就不暇令人哀了。
⑦自從離開四川以后,不再容易看見那樣多型類的鳥的跳蕩,也不再容易聽到那樣悅耳的鳥鳴。只是清早遇到煙突冒煙的時候,一群麻雀擠在檐下的煙突旁邊取暖,隔著窗紙有時還能看見伏在窗欞上的雀兒的映影。喜鵲不知逃到哪里去了。帶哨子的鴿子也很少看見在天空打旋。黃昏時偶爾還聽見寒鴉在古木上鼓噪,入夜也還能聽見那像哭又像笑的鴟梟的怪叫。再令人觸目的就是那些偶然一見的囚在籠里的小鳥兒了,但是我不忍看。
11.請簡要概括這篇散文的寫作思路。(4分)
11.①先說我愛鳥,然后回憶鳥的苦悶情景(1分);②再寫欣賞鳥鳴、鳥的形體以及對鳥的愛好單純(1分);③接著說鳥也給人悲苦(1分);④最后寫現在很難看到鳥聽到鳥鳴。(計4分)
12.第二段寫鳥兒的“苦悶”,有什么作用?(4分)
12.①表現作者對苦悶的鳥兒的'同情;②與下文那些歡快的鳥兒形成鮮明的對比;③和第6段寫鳥的悲苦相呼應。(第1點1分,第2點2分,第3點1分,計4分)
13.文章第四段的語言表達很有特色,請結合文章內容進行賞析。(6分 )
13.①“曳”“翹”等動詞的運用,寫出鳥的形體之美;②“顧盼”,“它不回顧,它不悲哀”, “像虹似的一下就消逝了”運用擬人、比喻的手法來表現作者對鳥兒的深情;③有的……,有的……,有的……,排比句式的運用展現了鳥的各種姿態;④句式整散結合,錯落有致(每點2分,答出3點即可,計6分)
14.這篇散文作者善于聯想,在寫鳥的各種情態時,十分自然地聯想到了濟慈、雪萊、哈代有關鳥的作品,還聯想到自己經歷中有關鳥的種種鏡頭。請聯系作品探究這樣聯想的好處。(6分)
14.①聯想到濟慈、雪萊的詩是想表明詩中鳥兒的形象都是詩人自我的幻想,與鳥兒并無關系;②聯想到哈代的作品是說明鳥兒有時會給人帶來悲苦;③聯想到以前自己所見苦悶的鳥兒特別是東北看到的那孤苦的麻雀,使文章更真實感人;④這些聯想豐富了文章的內容,表現了作者的情感,突出了主旨。(每點2分,答出3點即可,計6分)
梁實秋閱讀答案 4
我以為放風箏是一件頗有情趣的事。人生在世上,局促在一個小圈圈里,大概沒有不想偶然遠走高飛一下的。出門旅行,游山逛水,是一個辦法,然亦不可常得。放風箏時,手牽著一根我以為放風箏是一件頗有情趣的事。人生在世上,局促在一個小圈圈里,大概沒有不想偶然遠走高飛一下的。出門旅行,游山逛水,是一個辦法,然亦不可常得。放風箏時,手牽著一根線,看風箏冉冉上升,然后停在高空,這時節仿佛自己也跟著風箏飛起了,俯瞰塵寰,怡然自得。我想這也許是自己想飛而不可得,一種變相的自我滿足罷。春天的午后,看著天空飄著別人家放起的風箏,雖然也覺得很好玩,終不若自己手里牽著線較為親切,那風箏就好像是載著自己的一片心情上了天。真是的,在把風箏收回來的時候,心里泛起一種異樣的感覺,好像是游罷歸來,雖然不是掃興,至少也是盡興之后的那種疲憊狀態,懶洋洋的,無話可說,從天上又回到了人間。
放風箏還可以“送幡”(俗呼為“送飯兒”)。用鐵絲圈套在風箏線上,圈上附一長紙條,在放線的時候絲圈和長紙條便被風吹得慢慢地滑上天去,紙幡在天空飛蕩,直到抵達風箏腳下為止。在夜間還可以把一盞一盞的小紅燈籠送上去,黑暗中不見風箏,只見紅燈朵朵在天上游來游去。
放風箏有時也需要一點點技巧。最重要的是在放線松弛之間要控制得宜。風太勁,風箏陡然向高處躍起,左右搖晃,把線拉得繃緊,這時節一不小心風箏便會倒栽下去。栽下去不要慌,趕快把線一松,它立刻又會浮起,有時候風箏已落到視線所不能及的地方,依然可以把它挽救起來,凡事不可操之過急,放松一步,往往可以化險為夷,放風箏亦一例也。技術差的人,看見風箏要栽筋斗,便急忙往回收,反而加強其危險性,以致于不可收拾。風箏落在樹梢也不要緊,這時節也要把線放松,乘風勢輕輕一扯便會升起,性急的人用力拉,便愈糾纏不清,直到把風箏扯碎為止。在風力弱的時候,風箏自然要下降,線成兜形,便要頻頻扯抖,盡量放線,然后再及時收回,一松一緊,風箏可以維持于不墜。
⑴好斗是人的一種本能。⑵放風箏也可表現出戰斗精神。⑶發現鄰近有風箏飄起,如果位置方向適宜,便可進行爭斗。⑷法子是設法把自己的風箏放在對方的線兜之下,然后猛然收線,風箏陡的直線上升,勢必與對方的線兜交纏在一起,兩只風箏都搖搖欲墜,雙方都急于向回扯線,這時候就要看誰的線粗,誰的手快,誰的地勢優了。⑸優勝的一方面可以扯回自己的風箏,外加一支俘虜,可能還有一段的線。⑹我在一季之中,時常可以俘獲四五只風箏,把俘獲的風箏放起,心里特別高興,好像是在炫耀自己的勝利品。⑺可是有時候戰斗失利,自己的風箏被俘,過一兩天看見自己的風箏在天空飄蕩,那便又是一種滋味了。⑻這種爭斗并無傷于睦鄰之道。⑼這是一種游戲,不發生侵犯領空的問題,并且風箏也只好玩一季,沒有人肯玩隔的風箏。
18、抄出能概括這四段文字內容的中心句。
19、第2段中運用的表達方式有。
20、第3段中,作者從放風箏中得到的啟示是什么?(用段中文字回答)
21、概括第4段的⑶⑷⑸句每句話的內容,并用3個字的動賓短語概括這三句話的.內容。
第⑶句:
第⑷句:
第⑸句:
這三句話的內容可概括為:。
22、仔細揣摩第4段的⑻⑼兩句的意思,簡略說說這兩句話間的內容聯系。
參考答案:
18、我以為放風箏是一件頗有情趣的事。
19、答案:敘述、說明、描寫
20、凡事不可操之過急,放松一步,往往可以化險為夷。
21、爭斗的條件(時機)、爭斗的方法(經過)、爭斗的優勝者的收獲、斗風箏
22、第⑻句講爭斗風箏不會傷害睦鄰關系,第⑼句講爭斗風箏無傷睦領關系的原因,兩句間是被解釋與解釋的關系。
梁實秋閱讀答案 5
在從前,寫字是一件大事,在“念背打”教育體系當中占一個很重要的位置,從描紅模子的橫平豎直,到寫墨卷的黑大圓光,中間不知有多勤苦。記得小時候寫字,老師冷不防地從你腦后把你的毛筆抽走,弄得你一手掌的墨,這證明你執筆不堅,是要受懲罰的。這樣惡作劇還不夠,有的在筆管上套大銅錢,一個,兩個,乃至三四個,搖動筆管只覺頭重腳輕,這原理是和武術家腿上綁沙袋差不多,一旦解開重負便會身輕似燕極盡飛檐走壁之能事,如果練字的時候筆管上馱著好幾兩重的金屬,一旦握起不加附件的竹管,當然會龍飛蛇舞,得心應手了。寫一寸徑的大字,也有人主張用懸腕法,甚至懸肘法,寫字如站樁,挺起腰板,咬緊牙關,正襟危坐,道貌岸然,在這種姿態中寫出來的字,據說是能力透紙背。現代的人無須受這種折磨。“科舉”已經廢除了,只會寫幾個“行”“閱”“如擬”“照辦”,便可為官。自來水筆代替了毛筆,橫行左行也可以應酬問世,寫字一道,漸漸地要變成“國粹”了。
當作一種藝術看,中國書法是很獨特的。因為字是藝術,所以什么“永字八法”之類的說數,其效用也就和“新詩作法”“小說作法”相差不多,繩墨當然是可以教的,而巧妙各有不同,關鍵在于個人。寫字最容易泄露一個人的個性,所謂“字如其人”大抵不誣。如果每個字都方方正正,其人大概拘謹;如果伸胳臂拉腿的都逸出格外,其人必定豪放;字瘦如柴,其人必如排骨;字如墨豬,其人必近于“五百斤油”。所以鄭板橋的字,就應該是那樣傾斜古怪,才和他那吃狗肉傲公卿的氣概相稱,顏魯公的字就應該是那樣的端莊凝重,才和他的臨難不茍的品格相合,其間無絲毫勉強。
在“文字國”里,需要寫字的地方特別多,擘窠大字至蠅頭小楷,都有用途。可惜的是,寫字的人往往不能用其所長,且常用錯了地方。譬如,鑿石摹壁的大字,如果不能使山川生色,就不如給當鋪醬園寫寫招牌,最不濟也可以給煤棧寫“南山高煤”。有些人的字不宜在壁上題詩,改寫春聯或“抬頭見喜”就合適得多。
有的人寫字技術非常嫻熟,在茶壺蓋上寫“一片冰心”是可以勝任的,卻偏愛給人題跋字畫。中堂條幅對聯,其實是人人都可以寫的,不過懸掛的地點應該有個分別,有的宜于掛在書齋客堂,有的宜于掛在飯鋪理發館,求其環境配合,氣味相投,如是而已。
“善書者不擇筆”,此說未必盡然,禿筆寫鐵線篆,未嘗不可,臨趙孟頫“心經”就有困難。字寫得堅挺俊俏,所用大概是尖毫。筆墨紙硯,對于字的影響是不可限量的。有時候寫字的人除了工具之外還講究一點特殊的技巧,最妙者無過于某公之一筆虎,八尺的宣紙,布滿了一個虎字,氣勢磅礡,一氣呵成,尤其是那一直豎,頂天立地的筆直一根杉木似的,煞是嚇人。據說,這是有特別辦法的,用馬弁一名,牽著紙端,在寫到那一豎的時候把筆頓好,喊一聲“拉”,馬弁牽著紙就往后扯,筆直的一豎自然完成。
寫字的人有癮,癮大了就非要替人寫字不可,看著人家的白扇面,就覺得上面缺點什么,至少也應該有“精氣神”三個字。相傳有人愛寫字,尤其是愛寫扇子,后來腿壞,以至無扇可寫;人問其故,原來是大家見了他就跑,他追趕不上了。如果字真寫到好處,當然不需腿健,但寫字的人究竟是腿健者居多。(有刪改)
1.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D ) A.文章從不同角度逐層展開,既有趣聞枚舉、知識點撥,也有人生世相的勾勒,既讓讀者長見識,又給人審美雅趣。
B.“寫字”在古代教育體系中占重要地位。到了現代已日漸式微,漸漸蛻變成“國粹”了。
C.文章列舉寫字人不能用其長的.種種弊病,語帶提醒和規勸,可見作者雅正的書藝識見。
D.末段對“愛寫扇子癮者‘后來腿壞,以至無扇可寫’”的情狀進行勾畫及點評,這個“癮”可以理解為“癡迷”和“熱愛”。
2.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C )
A.文章夾敘夾議,首段敘寫老師教學生寫字的種種惡作劇,語言凝練,同時闡釋“惡作劇”背后的原理,要言不煩。
B.“字瘦如柴,其人必如排骨;字如墨豬,其人必近于‘五百斤油’”句運用比喻、夸張,強調字體與個性的關系,言過其實中風趣橫生。
C.第三節舉例子從反面論證“寫字各有用途”但“寫字的人往往不能用其長”乃至“常用錯”的弊病。
D.“禿筆寫鐵線篆,未嘗不可,臨趙孟頫‘心經’就有困難”為了證明“善書者不擇筆”的說法未必完全正確。
3.結合全文,分析文中“寫字一道,漸漸要變成國粹”的原因。(6分)
現代人不愿經歷勤苦地練字訓練;寫字的人常把自己的長處用錯地方;寫字的人常用錯工具也不講究技巧;寫字的人修養不夠。(6分)評分建議:一點2分,任意三點即可,共6分。
梁實秋閱讀答案 6
我的父親梁實秋(節選)
梁文薔
父親翻譯莎士比亞劇本始于抗戰前,那時我只有四五歲。后來因抗戰,顛沛流離,只譯了10本,便停頓下來,因為翻譯莎士比亞是沒有錢的,為了我們一家,父親必須謀生,教書、寫文章。生活相對安定下來后,他又開始有計劃地翻譯。父親給自己規定,每天要譯兩千字。臺灣的天氣很熱,那時也沒有冷氣,父親這個北方人對氣候頗不適應,他又很胖,非常怕熱,經常揮汗如雨。父親非常有毅力,如果因為有事未能完成預計的工作,加班也要把拖下的工作補上。
翻譯莎士比亞,是胡適先生的建議,最初是父親與另外兩個人一起翻譯,但那兩位后來中途退出,只剩下父親一人堅持。翻譯莎士比亞是件苦事,因為他全部用古英文寫作,我曾向父親抱怨說,我根本看不下去莎士比亞的原文,父親笑著說:你若能看懂的話,那就不是莎士比亞了。
父親每譯完一劇,就將手稿交給母親裝訂。母親用古老的納鞋底的錐子在稿紙邊上打洞,然后用線縫成線裝書的樣子。沒有母親的支持,父親是無法完成這一浩大工程的。
我在臺灣與父母一起生活了10年,因為哥哥姐姐的失散,成了獨生女。父親與母親的感情很好,他們后來跟著我到西雅圖生活了一段時間,我時常在汽車的后視鏡里很嫉妒地發現,他們還經常手拉手坐在一起。1974年4月30日上午,父親與母親照樣手拉手到附近市場購物,市場門口一個梯子突然倒下,正好擊中了母親。母親被送到醫院進行搶救,因傷勢很重,需要動大手術。臨進手術室前,母親以一貫的自我克制力控制自己,既不抱怨,也不呻吟。進手術室前,她似乎已有所預感,對父親說:你不要著急,治華(注:梁實秋的學名為梁治華),你要好好照料自己。幾個小時后,護士出來通知,母親已不治。我永遠忘不了那一刻,父親坐在醫院長椅上開始啜泣,渾身發抖,像個孤苦無依的孩子
就在母親去世后一個月,父親終于輾轉知道了哥哥、姐姐仍然在世的消息。他特地跑到西雅圖母親的墓地前,告慰母親。
1981年夏,我第一次回大陸探親,回到了兒時居住的庭院,卻已是物是人非。臨行前,大姐文茜折了一小枝棗樹葉,上面還有一個小青棗,讓我帶回臺灣,送給父親。這棵棗樹是我們在北京時老棗樹的后代,老樹早已被砍去。我小心翼翼地把棗葉包好,回到臺灣后,把在大陸的見聞一五一十地向父親匯報,其中包括姐姐文茜、哥哥文騏33年的經歷,講到激動處,與父親相對而泣。那個棗和樹葉后來都枯萎了,父親把葉子留下來,放在書里,珍存著。
1986年,我最后一次赴臺探望父親。臨走時與父親在客廳中道別,父親穿一件藍布棉外衣,略彎著腰,全身發抖。他用沙啞的聲音不厭其煩地告訴我怎么叫出租車,怎么辦出境手續等,那一刻,他又把我當做他的沒出門的小女兒。那一次,我充滿了不祥之感。
1987年11月3日,父親因突發心臟病住院。當時,小量地輸氧已經不夠。父親窒息,最后扯開小氧氣罩,大叫:我要死了!我就這樣死了!此時,醫生終于同意給予大量輸氧,卻發現床頭墻上大量輸氧的氣源不能用,于是索性拔下小量輸氧的管子換床。就在這完全中斷輸氧的5分鐘里,父親死了。父親強烈的求生欲望一直支持他到心臟停止,他留下的最后五句絕筆之一是:我還需更多的氧。沒想到父親留在人間最后的字跡,竟然是這樣的`求生呼號。每想到此,我便有肝腸寸斷之感。
(選自《三聯生活周刊》)
16.節選部分回憶了梁實秋先生到臺灣以后的生活,作者重點回憶了父親的哪幾件事?(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中有多處細節描寫,找出其中兩處,并簡要分析這樣寫的好處。(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文中作者說那一次,我充滿了不祥之感,結合有關內容,簡要分析作者為什么會有這種感覺。(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從這篇節選的回憶性文章中,你可以看出梁實秋先生具有哪些性格特點?(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6、①翻譯莎士比亞劇本。②父母之間的恩愛和母親去世的情況。③對故土的熱戀。④對我的關心。⑤父親去世時的情形。(答到四點即可。)
17、①寫父親在醫院長椅上啜泣,渾身發抖,像個孤苦無依的孩子。準確地表現了母親的去世給父親帶來的打擊之大,側面表現了父母之間的恩愛。②把我從故鄉帶來的棗樹葉子珍存在書中,表現了父親對故鄉的眷戀和思念。
18、①父親年老了,略彎著腰,全身發抖,表明他身體不再健康。②對我不厭其煩地叮囑,表明他已感到自己將不久于人世,對小女兒格外留戀。③從父親這些言行中,我感到了不祥。
19、梁實秋先生具有如下品格:有學識,有毅力;關愛家人,眷戀故土;熱愛生活,有強烈的求生欲。
梁實秋閱讀答案 7
勤
梁實秋
勤,勞也。無論勞心勞力,竭盡所能黽勉從事,就叫做勤。各行各業,凡是勤奮不怠者必定有所成就,出人頭地。即使是出家的和尚,息跡巖穴,徜徉于山水之間,勘破紅塵,與世無爭,他們也自有一番精進的功夫要做,于讀經禮拜之外還要勤行善法不自放逸。且舉兩個實例:
一個是唐朝開元間的百丈懷海禪師,親近馬祖時得傳心印,精勤不休。他制定了“百丈清規”,他自己篤實奉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一面修行,一面勞作。“出坡”的時候,他躬先領導以為表率。他到了暮年仍然照常操作,弟子們于心不忍,偷偷的把他的農作工具藏匿起來。禪師找不到工具,那一天沒有工作,但是那一天他也就真個的沒有吃東西。他的刻苦的精神感動了不少的人。
另一個是清初的以山水畫著名的石谿和尚。請看他自題《溪山無盡圖》:“大凡天地生人,宜清勤自持,不可懶惰。若當得個懶字,便是懶漢,終無用處。……殘衲住牛首山房,朝夕焚誦,稍余一刻,必登山選勝,一有所得,隨筆作山水數幅或字一段,總之不放閑過。所謂靜生動,動必作一番事業。端教一個人立于天地間無愧。若忽忽不知,懶而不覺,何異草木?”人而不勤,無異草木,這句話沉痛極了。過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生活,英文叫做vegetate,義為植物的生活。中外的想法不謀而合。
勤的反面是懶。早晨躺在床上睡懶覺,起得床來仍是懶洋洋的不事整潔,能拖到明天做的事今天不做,能推給別人做的事自己不做,不懂的事情不想懂,不會做的`事不想學,無意把事情做得更好,無意把成果擴展得更多,耽好逸樂,四體不勤,念念不忘的是如何過周末如何度假期。這就是一標準懶漢的寫照。
惡勞好逸,人之常情。就因為這是人之常情,人才需要鞭策自己。勤能補拙,勤能損欲,這還是消極的說法,勤的積極意義是要人進德修業,不但不同于草木,也有異于禽獸,成為名副其實的萬物之靈。
【賞析】
勤奮對于人的一生至關重要,而實際情況是,人,總是有惰性。懶是人的天性:早晨起床,被子沒疊,算了吧;屋子沒收拾,由他去……不要以為這是小事。豈不聞:一室不掃,何以掃天下?
春天的花萌發在冬天的白雪間,秋天的果實生長在盛夏的枝頭上。趁著春天的氣息,讓我們振作精神,時時鞭策自己,勤勤懇懇,在學業上,在生活上發奮努力,為收獲豐碩的果實努力耕耘吧。
從文章第一自然段看,作者提出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10.文章第二、三自然段舉的都是和尚的事例,他們的共同之處是什么?
11.文章第三自然段中有“這句話沉痛極了”三句,聯系文意這句話的含意是什么?
12.根據作者的闡述,“勤”有什么意義?(回答不超過30 個字。)
參考答案:
9.解析:判斷中心論點,關鍵要看下文的材料(論據)能否緊扣它,它是否表達了作者對議 論的問題所持的見解和主張。
參考答案:各行各業,凡是勤奮不怠者必定有所成就,出人頭地。
10.解析:此題關鍵是看兩個例子與作者觀點的對比。
參考答案:勤行善法不自放逸。
11.解析:要聯系文章的主旨來回答。
參考答案:人不勤,失去了做人的意義,不能實現人生價值,這是最令人痛心的。
12.解析:總結全文,這是文章的主旨,對文章前面出現的觀點進行歸納即可得出結論。
參考答案:勤能補拙,勤能損欲,勤要人進德修業,成為名副其實的萬物之靈。
梁實秋閱讀答案 8
①我愛鳥。
②從前我常見提籠架鳥的人,清早在街上溜達。我感覺興味的不是那人的悠閑,卻是那鳥的苦悶。胳膊上架著的鷹,有時頭上蒙著一塊皮子,羽翮不整的蜷伏著不動,哪里有半點瞵視昂藏的神氣?籠子里的鳥更不用說,常年地關在柵欄里,飲啄倒是方便,冬天還有遮風的棉罩,十分的優待,但是如果想要摶扶搖而上,便要撞頭碰壁。鳥到了這種地步,我想它的苦悶,大概是僅次于粘在膠紙上的蒼蠅,它的快樂,大概是僅優于在標本室里住著罷?
③我開始欣賞鳥,是在四川。黎明時,窗外是一片鳥囀,不是吱吱喳喳的麻雀,不是呱呱噪啼的烏鴉,那一片聲音是清脆的,是嘹亮的,有的一聲長叫,包括著六七個音階,有的只是一個聲音,圓潤而不覺其單調,有時是獨奏,有時是合唱,簡直是一派和諧的交響樂。不知有多少個春天的早晨,這樣的鳥聲把我從夢境喚起。等到旭日高升,市聲鼎沸,鳥就沉默了,不知到哪里去了。一直等到夜晚,才又聽到杜鵑叫,由遠叫到近,由近叫到遠,一聲急似一聲,竟是凄絕的哀樂。客夜聞此,說不出的酸楚!
④在白晝,聽不到鳥鳴,但是看得見鳥的形體。世界上的生物,沒有比鳥更俊俏的。多少樣不知名的小鳥,在枝頭跳躍,有的曳著長長的尾巴,有的翹著尖尖的長喙,有的是胸襟上帶著一塊照眼的顏色,有的是飛起來的時候才閃露一下斑斕的花彩。幾乎沒有例外的鳥的身軀都是玲瓏飽滿的,細瘦而不干癟,豐腴而不臃腫,真是減一分則太瘦,增一分則太肥那樣的秾纖合度,跳蕩得那樣輕靈,腳上像是有彈簧。看它高踞枝頭,臨風顧盼好銳利的喜悅刺上我的心頭。不知是什么東西驚動它了,它倏地振翅飛去,它不回顧,它不悲哀,它像虹似的一下就消逝了,它留下的是無限的迷惘。有時候稻田里佇立著一只白鷺,拳著一條腿,縮著頸子,有時候一行白鷺上青天,背后還襯著黛青的山色和油綠的梯田。就是抓小雞的鳶鷹,啾啾地叫著,在天空盤旋,也有令人喜悅的一種雄姿。
⑤我愛鳥的聲音,鳥的形體,這愛好是很單純的,我對鳥并不存在任何幻想。有人初聞杜鵑,興奮得一夜不能睡,一時想到杜宇望帝,一時又想到啼血,想到客愁。覺得有無限詩意。我曾告訴他事實上全不是這樣的。杜鵑原是很健壯的一種鳥,比一般的鳥魁梧得多,扁嘴大口,并不特別美,而且自己不知構巢,依仗體壯力大,硬把卵下在別個的巢里,如果巢里已有了夠多的卵,便不客氣地給擠落下去,孵育的責任則由別個代替了,孵出來之后,羽毛漸豐,就可把巢據為己有。那人聽了我的話之后,對于這豪橫無情的鳥,再也不能幻出什么詩意來了。我想濟慈的《夜鶯》、雪萊的《云雀》,還不都是詩人自我的幻想。與鳥何干?
⑥鳥并不永久地給人喜悅,有時也給人悲苦。詩人哈代在一首詩里說,他在圣誕的前夕,爐里燃著熊熊的火,滿室生春,桌上擺著豐盛的筵席,準備著過一個普天同慶的夜晚,驀然看見在窗外一片美麗的雪景當中,有一只小鳥縮縮地在寒枝的梢頭踞立,正在啄食一顆殘余的僵凍的'果兒,經不住那料峭的寒風,栽倒地上死了,滾成一個雪團!詩人感喟曰:鳥!你連這一快樂的夜晚都不給我!我也有過一次類似經驗,在東北的一間雙重玻璃窗的屋里,忽然看見枝頭有一只麻雀,戰栗地跳動抖擻著,在啄食一塊干枯的葉子。但是我發現那麻雀的羽毛特別地長,而且是蓬松戟張著的:像是披著一件蓑衣,立刻使人聯想到那垃圾堆上的大群襤褸而臃腫的人,那形容是一模一樣的。那孤苦伶仃的麻雀,也就不暇令人哀了。
⑦自從離開四川以后,不再容易看見那樣多型類的鳥的跳蕩,也不再容易聽到那樣悅耳的鳥鳴。只是清早遇到煙突冒煙的時候,一群麻雀擠在檐下的煙突旁邊取暖,隔著窗紙有時還能看見伏在窗欞上的雀兒的映影。喜鵲不知逃到哪里去了,帶哨子的鴿子也很少看見在天空打旋。黃昏時偶爾還聽見寒鴉在古木上鼓噪,入夜也還能聽見那像哭又像笑的鴟梟的怪叫。再令人觸目的就是那些偶然一見的囚在籠里的小鳥兒了,但是我不忍看。
練習題:
1.第②段中作者用了哪幾種修辭手法來說明鳥兒的苦悶?請舉例說明。(6分,回答兩種即可
2.聯系全文,作者愛鳥體現在哪幾方面?請簡要說明。(6分)
3.作者著力寫了鳥給人的喜悅和鳥的生活的悲哀,從這些描寫中,你感悟到作者希望有怎樣的社會和人生?(7分)
4.下列對這篇文章的分析,不恰當的兩項是()(6分)
A.本文敘述、議論、抒情相結合,由現實到回憶,既寫出鳥兒的喜又寫出鳥兒的悲,但中心始終圍繞著作者對鳥兒的真摯感情展開回憶與聯想,符合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點。
B.第④段,作者運用生動的描寫,從多角度多層次表現對鳥兒令人喜悅的雄姿的真切贊嘆。
C.第⑥段,引用哈代的詩里描寫的鳥兒與自己的親身經歷來說明鳥兒的凄慘遭遇,用在此處顯得與愛鳥的主題不一致。
D.結尾作者再次提到令人觸目的囚在籠里的小鳥兒,既與前文照應使文章形成一個整體,又發人深思回味悠長,深化了主題。
E.本文語言質樸、簡練直白、干脆利落、富于變化。美中不足的是僅寫出作家自身的感受,不免有一定的局限性
答案:
1.引用:摶扶搖而直上說明鳥兒的自由翱翔與籠子里的鳥對比,表達了作者的同情。反問:胳膊上架著的鷹,有時頭上蒙著一塊皮子;羽翮不整的蜷伏著不動,哪里有半點瞵視昂藏的神氣?作者對空中霸主鷹遭遇的同情。類比:粘在膠紙上的蒼蠅與籠子里的鳥類比,形象直白。反語:優待。對比。(答對修辭各1分,舉列各2分)
2.⑴愛鳥的聲音:清脆、嘹亮,圓潤而不覺單調,簡直是一派和諧的交響樂。⑵愛鳥的形體:身軀玲瓏飽滿、跳蕩輕靈、讓人無限迷惘、有令人喜悅的雄姿。(每個要點3分)
3.作者希望建立自由、平等、幸福、美好、沒有強權、沒有欺壓、沒有貧困的社會。希望有個能夠自由地發展個性和才能的人生。(6分,言之有理即可。)
4.CE(每個3分)
梁實秋閱讀答案 9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
梁實秋
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談政治,專心學術。大約在民國十年左右,清華學校請他作第一次的演講,題目是“中國韻文里表現的情感”。我很幸運地有機會聽到這一篇動人的演講。那時候的青年學子,對梁任公先生懷著無限的景仰,倒不是因為他是戊戌政變的主角,也不是因為他是云南起義的策劃者,實在是因為他的學術文章對于青年確有啟迪領導的作用。過去也有不少顯宦,以及叱咤風云的人物,蒞校講話。但是他們沒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任公先生的這一篇講演稿,后來收在《飲冰室文集》里。他的講演是預先寫好的,整整齊齊地寫在寬大的宣紙制的稿紙上面,他的書法很是秀麗,用濃墨寫在宣紙上,十分美觀。但是讀他這篇文章和聽他這篇講演,那趣味相差很多,猶之乎讀劇本與看戲之迥乎不同。
我記得清清楚楚,在一個風和日麗的下午,高等科樓上大教堂里坐滿了聽眾,隨后走進了一位短小精悍禿頭頂寬下巴的人物,穿著肥大的長袍,步履穩健,風神瀟灑,左右顧盼,光芒四射,這就是梁任公先生。
他走上講臺,打開他的講稿,眼光向下面一掃,然后是他的極簡短的開場白,一共只有兩句,頭一句是:"啟超沒有什么學問 "眼睛向上一翻,輕輕點一下頭:“可是也有一點嘍!”這樣謙遜同時又這樣自負的話是很難得聽到的。他的廣東官話是很夠標準的.,距離國語甚遠,但是他的聲音沉著而有力,有時又是洪亮而激亢,所以我們還是能聽懂他的每一字,我們甚至想如果他說標準國語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我記得他開頭講一首古詩,《箜篌引》:
公無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
這四句十六字,經他一朗誦,再經他一解釋,活畫出一出悲劇,其中有起承轉合,有情節,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我在聽先生這篇講演后約二十余年,偶然獲得機緣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但見黃沙彌漫,黃流滾滾,景象蒼茫,不禁哀從中來,頓時憶起先生講的這首古詩。
先生博聞強記,在筆寫的講稿之外,隨時引證許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誦得出。有時候,他背誦到酣暢處,忽然記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禿頭,敲幾下之后,記憶力便又暢通,成本大套地背誦下去了。他敲頭的時候,我們屏息以待,他記起來的時候,我們也跟著他歡喜。
先生的講演,到緊張處,便成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時掩面,有時頓足,有時狂笑,有時太息。聽他講到他最喜愛的《桃花扇》,講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從中來,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淚,聽講的人不知有幾多也淚下沾襟了!又聽他講杜氏講到"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張口大笑了。
這一篇講演分三次講完,每次講過,先生大汗淋漓,狀極愉快。聽過這講演的人,除了當時所受的感動之外,不少人從此對于中國文學發生了強烈的愛好。先生嘗自謂"筆鋒常帶情感",其實先生在言談講演之中所帶的情感不知要更強烈多少倍!
有學問,有文采,有熱心腸的學者,求之當世能有幾人?于是我想起了從前的一段經歷,筆而記之。
4. 下列對文章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賞鑒,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 課文題為記一次演講,好像是記事,其實是寫人,通過寫一次演講的情景來表現梁任公的一些特點,并表達對老師的崇敬之情。
B. 作者是在描寫刻畫梁任公先生的性格特征時,運用了肖像、語言、心理、動作等細節的正面描寫,在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中展示人物性格特征。
C. 作者在文中提到顯宦及叱咤風云的人物,運用了反襯的手法,說明只有梁任公的演講給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表現梁任公演講的動人和受歡迎。
D.作者抓住鮮活的細節,刻畫出一個栩栩如生的梁任公先生。出口成章,倒背如流,即使偶有阻塞,敲擊腦瓜兒延續,其情態可掬,令人莞爾。
5、梁任公講演到緊張處便成為表演,表現了他怎樣的性格特點?(6分)
答:
6.作者引用《箜篌引》有什么作用?(6分)
答
4. B(沒有心理描寫。)
5.①表現了梁任公研究學問的認真,他全身心地投入,與書中的主人公同歡笑、共命運,②從側面表現出他的富有激情、認真的性格特點。
6.①《箜篌引》簡短鮮明,有起承轉合,有情節,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當年就給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②后來又遇到實際的環境,因此,印象更深刻。③引用這首詩充分說明先生講得逼真、深刻,側面表現出先生才華橫溢。
梁實秋閱讀答案 10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25分)
最具中國性的文人——梁實秋
提起梁實秋,很多人都會條件反射般地想到“資本家的乏走狗”“與抗戰無關論”之類的名稱,想到他與魯迅,與左翼文人之間的爭論和恩怨。如果我們拋開這些,而以一個客觀的立場來衡量他,就會發現一個與我們的成見不一樣的梁實秋。
魯迅、梁實秋都是現代中國屈指可數的大家,他們一個深刻,一個通達;一個銳敏,一個溫煦;一個憂郁沉痛,一個曠達瀟灑;一個終生與現實苦斗而身心疲憊,一個與現實保持距離而潔身自愛。兩人區別甚大,然又各具風采。梁實秋晚年曾云:“曳杖街頭人不識,綠窗前營自家生計,富與貴,浮云耳。”誠如此言,梁實秋一生淡漠名利,胸襟灑脫,對人生,他總是保持著一種充滿智慧的微笑,而且,一直笑到最后。梁錫華在《一葉知秋》中評論他說:“他有胡適先生的溫厚親切,聞一多先生的嚴肅認真,徐志摩先生的隨和風趣。”而余光中對他的印象是:“他的談吐,風趣中不失仁藹,諧謔中自有分寸,十足中國文人的儒雅加上西方作家的機智,近于他散文的風格。”
梁實秋是他那一代作家中最具有“中國性”的作家之一,他的生活習慣、審美趣味、處世態度等都具有傳統中國的影子。他出生、成長于北京,受傳統文化影響很深,對古老中國在情感上具有一種親切感。因而盡管他在清華學校受的是美式教育,后又赴美留學,但他骨子里卻還是中國化的。
然而,恰是這個最具“中國性”的作家后半生卻是飄零孤島,遠離故土,飽受相思之苦。1987年11月,梁實秋病逝于臺北,遵照他“覓地埋葬,選臺北近郊墳山高地為宜,地勢要高”的遺囑,被安葬在臺灣淡水北新莊北海公園墓地。梁夫人透露說:“為的是讓他能夠隔海遙望魂牽夢繞的故鄉。”此時,讓人不禁想起那千古名句:“鳥飛反故鄉兮,狐死必首丘。”既惜且悲,唏噓不已。
1937年7月28日,北京城陷入日軍的鐵蹄之下,作為一個最具中國性的文人,梁實秋內心無比沉痛,他涕泣著對大女兒梁文茜說:“孩子,明天你吃的燒餅就是亡國奴的燒餅了。”
北京淪陷后,梁實秋面臨著走或留的兩難選擇。走,意味著要拋妻別子,遠離年邁的父母,任由他們在日軍的鐵蹄下浮沉;留,則意味著要忍受亡國奴的恥辱,甘當日軍鐵蹄下的順民。考慮再三,他最終決定只身逃離北京。他先到天津,后轉道濟南奔赴南京。在濟南車站,梁實秋遇到他從前的一位學生。兩人之間的對話耐人尋味:“老師到哪里去?”“到南京去。”“去做什么?”“赴國難,投效政府,能做什么就做什么。”“師母呢?”“我顧不得她,留在北平家里。”
輾轉抵達南京后,情況并不像他所預期的那樣樂觀:“到南京我很失望”,“南京在敵機轟炸之下,人心浮動”,“各方面的情形很亂”。南京政府對于梁實秋等知識分子如何安置遲遲沒有著落,他油然生出“報國有心、投效無門之感”。周旋兩天后,梁實秋接到的命令是 “急速離開南京,在長沙待命”。在開往長沙的船上,面對“傷兵難民擠得船上甲板水泄不通”的情景,梁實秋“精神陷入極度痛苦”。三天后,邸達岳陽,洞庭湖煙波浩淼,岳陽樓巍然高聳。于此地,梁實秋想起了飄泊一生、有家難歸的杜甫,感慨萬端,心頭涌起杜甫的詩句:“留滯才難盡,艱危氣益增。圖南未可料,變化有鯤鵬。”亂世羈旅,千古同嗟,想必梁實秋此時對杜甫這首詩的理解更有一份身世之慨吧。
1938年夏,梁實秋以參議員身份來到重慶,幾經周折,定居于重慶北碚。他與吳景超、龔業雅夫婦合建了一所瓦房,取名“雅舍”,不過是一所標準的四川鄉下的低級茅舍,“窗戶要糊紙,墻是竹篾糊泥制灰,地板踩上去顫悠悠的吱吱作響”。
居重慶期間,梁實秋受邀出任教科書編委會主任一職。“抗戰期間我有機會參加了這一項工作,私心竊慰,因為這是特為抗戰時期需要而作的”。盡管任編委會一職全天工作,他卻拒絕接受薪金,原因是他認為自己作參政員已領了一份津貼。當時他并不寬裕,以至于家人來到重慶后,生活立即陷入困頓之中,即使這樣,他仍然堅持拒絕接受薪俸,并坦言:“人笑我迂,我行我素。”
梁實秋具有深厚的中國文學基礎,他的散文集《雅舍小品》,能在平凡中顯真誠,于小節處蘊含哲理,最合乎知識分子的品味和格調,既博且雅,一派從容,篇幅雖不長,但能讓人體會人生,參悟智慧。梁實秋精研西洋文學,但下筆卻是最道地的中文,在溫柔敦厚中又能力求儒雅簡潔,絕無生硬歐化的痕跡。同時,我們也該看到他由家國之痛所引發的身世之感:“冬天一到,蚊子自然絕跡,明年夏天誰知道我還是否住在‘雅舍’。”跳躍的筆鋒,轉折的語意,清晰地傳送出梁實秋內心的飄泊感和憂患感。
(1)下面對作品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確的兩項是(5分)( )
A.提起梁實秋的名字,很多人都會條件反射般地想到“資本家的`乏走狗”之類的名稱,可見人們對梁實秋的成見頗深。
B.從字里行間,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對梁實秋是飽含著深深敬意與贊美之情的,相較于魯迅,作者更喜愛梁實秋。
C.梁實秋因深受傳統文化影響,生活習慣、審美趣味、處世態度等都具有傳統中國的影子,是迄今最具有“中國性”的作家之一。
D.面對“傷兵難民擠得船上甲板水泄不通”,梁實秋“精神陷入極度痛苦”。這其中既有國破之痛,也有自己不被重用的失落之感。
E.全文主題鮮明,思路清晰,語言暢美,運用敘述、描寫、議論等多種表達方式為讀者客觀地呈現了梁實秋先生可敬的精神風貌。
答案(1)D E解析:D項2分,E項3分,A項1分;A項“可見人們對梁實秋的成見頗深”說法錯,不是全部,只是“很多”。B項錯在“相較于魯迅作者更喜愛梁實秋”,屬主觀臆斷、無中生有,C項錯在“是迄今最具有‘中國性’的作家之一”,據原文“梁實秋是他那一代作家中最具有‘中國性’的作家之一”可知,屬無視限定、擴大范圍。)
(2)簡析第二自然段中引用傳主以及梁錫華、余光中言論的作用。(6分)
參考答案①引用傳主的言論,表現其淡漠名利、胸襟灑脫的思想意識。②引用梁錫華、余光中的言論,從側面(或間接)表現傳主的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更真實感人、具體豐滿。③豐富文章的內容,使文章更具可讀性。④表達了對梁實秋的贊賞之情。(每點2分,答3點給滿分)
(3)作者為什么說梁實秋是那一代最具“中國性”的文人?結合全文,分析其“中國性”具體表現在哪些地方。(6分)
參考答案:因為受傳統文化影響很深,有深厚的中國文學基礎,所以生活習慣、審美趣味、處世態度等都具有傳統中國的影子。(觀點2分)
具體表現在:
①后半生飄零孤島,遠離故土,飽受相思之苦,死后要葬于高地,遙望故鄉。
②北京淪陷,無比沉痛,不做亡國奴,拋家棄子,勇赴國難。
③投效政府,為國做事,生活困頓,仍然堅持拒絕接受編委會薪俸。
④他的散文集《雅舍小品》,最合乎知識分子的品味和格調,雖然精研西洋文學,但下筆卻是最道地的中文,絕無生硬歐化的痕跡。
(闡發每點2分,答出三點即可)
(4)文章說“魯迅、梁實秋都是現代中國屈指可數的大家”“兩人區別甚大,然又各具風采”,二者你更喜歡哪一位,請簡述理由。(8分)
答案示例一:
我更喜歡魯迅。(2分)
理由如下:
(1)魯迅深刻、銳敏、憂郁沉痛、終生與現實苦斗,是勇猛的戰士。如:他的《阿Q正傳》揶揄了“精神勝利法”,《藥》揭示了國民的愚昧。國難當頭,他的文章引領了民族的方向。國難當頭之際,魯迅的作品更能拯救民族,他不愧為“民族魂”。
(結合文本闡述1分;聯系實際2分,舉一例即可)
(2)梁實秋通達、溫煦、曠達瀟灑,與現實保持距離而潔身自愛,是中國式的文人。他的身上雖然有種種美德,但和魯迅先生相比,他的做法對于抗戰無更大的實質性幫助。
(結合文本闡述1分,和梁實秋先生進行比較2分)
答案示例二:
我更喜歡梁實秋。(2分)
理由如下:
(1)梁實秋具有中國文人的種種美德,他通達、溫煦、曠達瀟灑,與現實保持距離而潔身自愛,不僅如此,他熱愛自己的國家,熱心為國家效力。他的散文集《雅舍小品》,能在平凡中顯真誠,于小節處蘊含哲理,既博且雅,一派從容,篇幅雖不長,但能讓人體會人生,參悟智慧,在溫柔敦厚中又能力求儒雅簡潔。
(結合文本闡發1分;聯系實際2分,舉一例即可)
(2)魯迅深刻、銳敏、憂郁沉痛、終生與現實苦斗,是令人尊敬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風格和梁實秋不同,但不因此而影響我對梁實秋的喜歡。
(以上一條3分,有理有據即可)
【梁實秋閱讀答案】相關文章:
梁實秋《送行》閱讀答案12-20
孩子梁實秋閱讀答案06-08
梁實秋《駱駝》閱讀答案08-09
鳥梁實秋閱讀答案08-29
“鳥 梁實秋”閱讀試題及答案08-20
梁實秋《論散文》閱讀答案04-07
放風箏梁實秋閱讀答案04-02
下棋梁實秋閱讀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