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宜陽之役,馮章謂秦王曰”閱讀答案及翻譯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我們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閱讀答案,通過對照閱讀答案可以有效檢驗我們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你知道什么樣的閱讀答案才算得上好閱讀答案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宜陽之役,馮章謂秦王曰”閱讀答案及翻譯,歡迎大家分享。
宜陽之役,馮章謂秦王曰:“不拔宜陽,韓、楚乘吾弊,國必危矣!不如許楚漢中以歡之。楚歡而不進,韓必孤,無奈秦何矣!”王曰:“善。”果使馮章許楚漢中,而拔宜陽。楚王以其言責漢中于馮章。馮章謂秦王曰:“王遂亡臣,因謂楚王曰:‘寡人固無地而許楚王。’”
(或)謂秦王曰:“臣竊惑王之輕齊、易楚,而卑畜韓也。臣聞,王兵勝而不驕,伯王約而不忿。勝而不驕,故能服世;約而不忿,故能從鄰。今王廣德魏、趙而輕失齊,驕也;戰勝宜陽,不恤楚交,忿也。驕、忿非伯王之業也。臣竊為大王慮之而不取也。”
“《詩》云:‘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故先王之所重者,唯始與終。何以知其然?昔智伯瑤殘范、中行,圍逼晉陽,卒為三家笑;吳王夫差棲越于會稽,勝齊于艾陵,為黃池之遇,無禮于宋,遂與勾踐禽,死于干隧。二者非無功也,能始而不能終也。”
“今王破宜陽殘三川而使天下之士不敢言雍天下之國徙兩周之疆而世主不敢交塞陽侯取黃棘而韓楚之兵不敢進王若能為此尾,則三王不足四,五伯不足六;王若不能為此尾,而有后患,則臣恐諸侯之君,河、濟之士,以王為吳、智之事也。”
“語云:‘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此言末路之難。今大王皆有驕色,以臣之心觀之,天下之事,依世主之心,非楚受兵,必秦也。何以知其然也?秦人援魏以拒楚,楚人援韓以拒秦。四國之兵敵而未能復戰也。齊、宋在繩墨之外以為權。秦先得齊、宋,則韓氏鑠,韓氏鑠,則楚孤而受兵也。楚先得之,則魏氏鑠,魏氏鑠,則秦孤而受兵矣。若隨此計而行之,則兩國者必為天下笑矣。”
(選自《戰國策·秦策》,有刪改)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今王破宜陽/殘三川/而使天下之士不敢言雍/天下之國徙兩周之疆/而世主不敢交/塞陽侯/取黃棘/而韓楚之兵不敢進/
B.今王破宜陽/殘三川/而使天下之士不敢言/雍天下之國/徙兩周之疆/而世主不敢交塞/陽侯取黃棘/而韓楚之兵不敢進/
C.今王破宜陽/殘三川/而使天下之士不敢言/雍天下之國/徙兩周之疆/而世主不敢交/塞陽侯/取黃棘/而韓楚之兵不敢進/
D.今王破宜陽/殘三川/而使天下之士不敢言雍/天下之國徙兩周之疆/而世主不敢交塞/陽侯取黃棘/而韓楚之兵不敢進/
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寡人固無地而許楚王”與“必固其根本”(《諫太宗十思疏》)兩句中的“固”字含義不同。
B.伯,即“霸”,本指春秋時代勢力大且取得統治地位的諸侯,代天子管理天下諸侯。齊桓公、晉文公均為公認的“伯王”。
C.《詩》,即《詩經》,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現存305篇。“風雅頌”與“賦比興”合稱為《詩經》“六義”。
D.繩墨,本指木工打直線用的墨線,后引申為法度或規矩。“背繩墨以追曲兮”(《離騷》)中的“繩墨”取本義,與文中不同。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宜陽之戰中,為避免韓楚結盟使秦國陷入危機之中,馮章向秦王進言,若拉攏楚國,韓國便孤立無援,對秦國沒有威脅了。
B.宜陽之戰達到目的后,馮章又向秦王進言,以“馮章已逃,秦無地”為由,拒絕履行“許楚漢中”的諾言。
C.諫者的進言既肯定了秦王已取得的成就,也表達了對諸侯之君、河濟之士會讓秦王步智伯、夫差后塵的擔憂。
D.諫者認為,秦國應改變援魏抗楚的策略,與楚國交好,對抗齊、宋,否則楚國、秦國都可能遭受兵禍,最終淪為天下笑柄。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果使馮章許楚漢中,而拔宜陽。楚王以其言責漢中于馮章。
(2)今王廣德魏、趙而輕失齊,驕也;戰勝宜陽,不恤楚交,忿也。
14.同樣是向秦王進言,馮章和諫者的出發點有什么不同?請簡要分析。(3分)
參考答案
10.C(“雍”是堵塞、切斷、隔阻之意,不能充當前句的賓語,排除AD;“陽侯”是要塞名,同時結合句子結構分析,排除B。故選C。)
11.D(“背繩墨以追曲兮”中的“繩墨”用的是引申義,意為規矩、法度,與文中意思相同。)
12.D(“對抗齊、宋”錯,從文中“齊、宋在繩墨之外以為權”“秦先得齊、宋,則韓氏鑠,韓氏鑠,則楚孤而受兵也”可看出,齊宋兩國是秦國要去爭取的援助國。)
13.(1)(秦王)果然派馮章出使楚國,許諾把漢中之地割讓給楚國,于是秦國攻下了宜陽。楚王根據馮章所說,向馮章索要漢中之地。(拔:攻取、攻占;責:求取、索要;責漢中于馮章:狀語后置句;各1分,句意1分,共4分)
(2)如今大王對趙、魏廣施恩德,卻輕視了失去齊國一事,這是驕傲(的表現);攻克了宜陽,不顧及與楚國的交情,這是怨恨(的原因)。(德:施加恩德;輕:輕視,不認為重要;恤:顧及;各1分,句意1分,共4分)
14.①馮章從眼前利益出發,只注重秦國當下的一戰之勝、一地之失(沒有考慮眼下的做法對未來的影響);②諫者從國家的長治久安出發(從秦國長久穩定的角度出發),建議做好秦、韓、楚、魏四國之間的平衡。(答出馮章的出發點給1分,答出諫者的出發點給2分,兩點都答對給3分。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給分。)
【參考譯文】
宜陽之戰中,馮章對秦(武)王說:“如果不攻下宜陽,韓、楚兩國趁我國兵力疲敝(前來進犯),秦國處境必然危險了!不如答應把漢中之地割讓給楚國,使楚國高興。楚國一高興,就不會進兵,韓國一定會孤立無援,(這樣),韓國對秦國就沒有辦法了!秦王說:“好。”(秦王)果然派馮章出使楚國,許諾把漢中之地割讓給楚國,于是秦國攻下了宜陽。楚(懷)王根據馮章所說,向他索要漢中之地。馮章對秦王說:“大王您就讓我逃走,然后對楚王說:‘我本來就沒有答應割讓土地給楚王。’”
(有人)對秦王說:“我私下感到疑惑,大王您輕視齊國和楚國,小看韓國。我聽說,王者取勝而不驕傲,霸王約束自己而不怨恨發怒。取勝了也不驕傲,所以能使世人信服;約束自己不怨恨發怒,所以能使鄰國順從。如今大王對趙、魏廣施恩德,卻輕視了失去齊國一事,這是驕傲(的表現);攻克了宜陽,不顧及與楚國的交情,這是怨恨(的原因)。驕傲、怨恨不是王者取得功業應有的風范,我私下為大王考慮,認為這種做法不可取。”
“《詩經》說:‘萬事都有一個(良好的)開端,但少有保持到最后的。’所以先王所看重的就是善始善終。怎么知道是這樣呢?過去智伯瑤滅掉了范氏、中行氏,又圍攻晉陽,最終失敗,被韓、趙、魏三家恥笑;吳王夫差迫使越王勾踐退守至會稽山,又在艾陵戰勝齊國,召集黃池會盟,對宋國無禮,最后被勾踐擒獲,死在干隧。這二人并不是(最初)沒有戰功,但都只有(好的)開始而不能善終啊。”
“如今大王您攻破宜陽,橫掃三川,使天下的士人不敢開口議論;切斷諸侯之間的聯系,改變二周的疆界,使得國君之間不敢往來;堵塞陽侯隘口,奪取黃棘,使得韓、楚的軍隊不敢西進。大王如果能保持這種好勢頭到最后,三王不難成為四王(秦武王成為夏禹、商湯、周武之后的第四位開國之王),五霸也不難成為六霸(秦武王成為五霸之后的第六個霸主)。大王如果不能保持這種好勢頭到最后,以后就會有大的禍患,那么我擔心各國的君主和河、濟一帶的謀士會使大王步夫差、智伯的后塵。”
“古語說:‘走百里的路程,走了九十里只算走到了一半。’這是說走完最后一程的艱難。如今大王常常有驕傲的神色,以我的見解來看,天下的事情,根據國君的想法,不是楚國遭受兵禍,就一定是秦國遭受兵禍。怎么知道是這樣的呢?秦國援助魏國抵抗楚國,楚國援助韓國抵抗秦國。四國的兵力相當,不能再開戰。齊、宋在四國框架法度之外,把它們當作秤錘(調節雙方力量)。秦國先拉攏到齊、宋,韓國就會被削弱,韓國削弱了,楚國就會被孤立而遭受兵禍。楚國先拉攏到齊、宋,魏國就會被削弱,魏國削弱了,那么秦國就會被孤立而遭受兵禍。如果照這樣行事,秦、楚兩國定會被天下人嘲笑。”
【“宜陽之役,馮章謂秦王曰”閱讀答案及翻譯】相關文章:
宜陽之役馮章謂秦王原文及翻譯10-02
《宜陽之役馮章謂秦王》原文及翻譯09-24
《秦王謂唐雎曰》閱讀答案及翻譯10-23
初,權謂呂蒙曰閱讀答案03-17
秦穆公謂伯樂曰原文翻譯05-29
謂周最曰仇赫之相宋原文及翻譯10-02
越王問于大夫文種曰閱讀答案及翻譯04-18
關于客卿為韓謂秦王原文及翻譯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