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故鄉》閱讀練習及答案
《故鄉》閱讀練習及答案1
故鄉的槐樹
孫守名
再過幾個月,絮暖的春日就會蹣跚而至。站在逼仄的庭院中,留戀地打量著這棵虬勁蒼然的古槐,一片茫然;我決計在冬末春初開解她。
古槐移栽至此已有百年,滄海桑田,猶然春萌夏華,枝葉豐茂。槐根盤根錯節,破土兀立,穿屋基而出。枝干側仰,右側有碗大空洞;枝條旁逸斜出,貼墻而上。槐體枯干蔥蘢,枯干處,樹洞存貯清水斗許,澄澈可鑒,至冬日而不枯;蔥蘢處郁郁蒼蒼,參天而立,槐葉隨風飄逸可人,花朵串串,清香四逸,滿園春色。秋風蕭瑟處,遍地秋葉秋蕊,腳踏上去,松軟沁骨,心神俱靜,秋的韻致便清清爽爽地駛入眼底。這時,泡一壺釅茶,夜坐槐樹下,聽秋風穿墻而過,聽槐蕊落地有聲,聽秋蟲鳴唱心曲,仿佛進入一個通靈的天地。
關于這棵槐樹,據說,祖父曾游華硯山慧覺寺,得道高僧看中他慧根超凡,意欲引度出家為僧。怎奈祖父尚未窺破紅塵,并無普渡眾生之意。高僧萬般無奈,只得授意弟子從寺院中移槐苗一棵相贈,并告知祖父待塵緣已了,自當赴寺修行。祖父回家,掘坎培土,將槐苗栽于屋門右側,囑祖母日日以瓊漿玉液澆溉。翌日,隨大軍南下,一去二十余載。冬去春來,夏歸秋至,祖母望眼欲穿,苦守著那棵漸長漸高的槐樹,看她春意萌動,看她繁花似錦,看她秋日落蕊……待到祖父風塵仆仆,榮歸故里,槐樹已消融了青春的三分之一。
庭院暗狹,前后被大伯、二伯兩家院墻夾堵,拘謹而急促。父親幾欲搬遷,但又對老屋戀戀不舍,安土重遷。后來家中人口漸次增多,院落更顯得捉襟見肘。最后,家人反復磋商,決定伐掉古槐,挪開一片天地,備兄弟姐妹舒腰展足。不過,父親后來還是改變了初衷。父親講,就在當晚,一位布衣布袍、手拄龍頭木拐的老者進入他的夢鄉。老人神情黯然,面容憔悴,自言身為槐神,歷陳功過是非,只說得父親心酸凄愴,欷?不已,難以自持。颯然驚覺,竟是南柯一夢。父親披衣出戶,但見月色如洗,清幽蒼涼,古槐枯葉,飄落滿地。自此,父親打消了開解她的念頭。
古槐屢遭困厄禍災,想來令人凄悲。日軍入村,各家搜尋,凡能值錢的物品盡被掠奪。祖母拿不出像樣的東西,一個軍官模樣的人揮舞著軍刀向槐樹猛砍,借此恐嚇祖母。日軍離去后,深身顫栗的祖母用厚厚的棉布把槐樹的傷口裹了又裹,心疼流淚,擔心她會枯萎而逝。國軍駐扎在離村子不遠的高山上,經常進村騷擾。母親養了幾只下蛋的老雞,國軍餓虎撲食,進家猛追,可雞偏偏飛上了槐樹,幾個兵端起步槍一陣猛掃,那只母雞自然難以幸免,就連槐樹也枝斷葉殘,傷痕累累。母親急得哭天抹淚,對槐樹全然是內疚和心疼。破四舊那些年,斗來斗去,沒有什么花樣,不知怎地就扯到我家的百年古槐。隊長出語驚人,沒有比這更舊的了,不破她破誰?天才的構想自然是悲苦的結局,一村人將我家圍得里三層外三層,槐樹被用粗麻繩捆綁起來,村長拿著幾張破紙煞有介事地胡說了一通,三十八條罪狀成立,隨之,山呼海嘯,三五個彪形大漢用粗壯的狼牙棒對樹猛擊,可憐那棵古槐轉眼間皮開肉綻。我就站在驚魂中的母親背后,滿眼含淚地看著這慘烈的場面,腦中一片空白。
后來,古槐又屢遭大火,險些焚毀殆盡。最厲害的一次,是在冬末春初。鄰家是村里大戶,屋宇連舍,牛羊成群,柴草靠墻,成片成堆。一夜火起,風助火勢,拉拉雜雜,延燒幾家,濃煙蒸騰,烈火升空。從著火至撲滅,兩頓飯工夫,偌大的院落夷為平地。大火殃及古槐,靠右半的槐身枝干枯焦,一家人魂飛魄散。對于這棵槐樹,我覺得她對塵世已然倦怠,必不會復活。誰知,來年開春,嫩芽從枯枝下悄無聲息鉆出,綠油油,嫩青青,給這塵世頓時帶來些許暖意。
對這棵百年古槐,我充滿萬千感激。艱難歲月,她向困窘中的全家無私地獻出槐葉槐蕊,讓我們渡過難關;在我精神極度消沉時,她以昂然的姿態和溢眼的綠意給了我精神的慰藉。
我的決計開解古槐,其實是私心在作祟。古槐百年,天災人禍,滄桑歲月,磨折不斷。千難萬險中,她可曾有過傷心苦痛的淚水?可曾想尋得一絲溫心的.安慰?可曾有清風細雨、雨露甘霖?我將以刀砍斧削這種最殘酷的方式讓她得以解脫對今世的愁腸百結,或許,她將在春意盎然中像鳳凰涅?般獲得永生。
站在院落里,仰望古木參天,肅然中有點愧疚和不安。再過幾個月,又會春意濃濃,對這棵生死相依相伴的古槐,我會改變開解她的初衷嗎?
1、下列對原文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2分)
A、這篇抒情散文寫故鄉的一棵百年老槐,充滿感激和悲憫之心,也引發讀者對中某些現象的思考。
B、文章材料豐富,以樹和人兩條線索貫穿,一明一暗,結構清晰,體現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點。
C、父親因夢見槐神心生恐懼而改變了開解槐樹的初衷,而我又因私心作祟而決計開解古槐。這是父子二人對古槐不同方式的留戀。
D、文章結尾行文簡潔,用疑問句作結,既呼應開頭,又耐人尋味。
E、本文語言生動豐富,多用整句,敘述、描寫中充滿強烈的抒情色彩。
2、本文對槐樹使用的是代詞“她”,請分析這樣寫的作用。(2分)
3、請分條敘述槐樹曾遭哪些“困厄禍災”。(2分)
4、第二段中對“枯干處”和“蔥蘢處”的描寫有何作用?(2分)
5、你認為再過幾個月,“我”會改變開解古槐的初衷嗎?請你深入思考文本并結合生活經驗,回答這個問題。200字左右。(10分)
參考答案
1、B、(線索只有一條,槐樹)C、(不是心生恐懼而是心生留戀)(2分)
2、⑴運用人稱代詞(把槐樹擬人化),生動形象。⑵表明槐樹像母親一樣給我家物質和精神上的庇護。⑶表明作者對槐樹的敬意和愛意。(共2分,答對兩點即可)
3、⑴日軍用軍刀猛砍;⑵國軍用步槍猛掃;⑶破四舊的彪形大漢用狼牙棒猛擊;⑷屢遭大火。(2分)
4、⑴“枯干處”展現槐樹歷經滄桑的形象,引出下文對槐樹屢遭困厄經歷的敘述。(1分)
⑵“蔥蘢處”描寫槐樹充滿生機的昂然姿態,象征槐樹從物質和精神上給我們家的奉獻。(1分)
5、閱讀延伸題,共10分。直接或間接回答“是”或“否”給1分;原因2分;結合生活經驗3分;總結1分;語言3分。
《故鄉》閱讀練習及答案2
故鄉(節選) 魯迅
①“哈!這模樣了!胡子這么長了!”一種尖利的怪聲突然大叫起來。
②我吃了一嚇,趕忙抬起頭,卻見一個凸顴骨,薄嘴唇,五十歲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兩手搭在髀間,沒有系裙,張著兩腳,正像一個畫圖儀器里細腳伶仃的圓規。
③我愕然了。
④“不認識了么?我還抱過你咧!”
⑤我愈加愕然了。幸而我的母親也就進來,從旁說:
⑥“他多年出門,統忘卻了。你該記得罷,”便向著我說,“這是斜對門的楊二嫂,……開豆腐店的。”
⑦哦,我記得了。我孩子時候,在斜對門的豆腐店里確乎終日坐著一個楊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但是擦著白粉,顴骨沒有這么高,嘴唇也沒有這么薄,而且終日坐著,我也從沒有見過這圓規式的姿勢。那時人說:因為伊,這豆腐店的.買賣非常好。但這大約因為年齡的關系,我卻并未蒙著一毫感化,所以竟完全忘卻了。然而圓規很不平,顯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國人不知道拿破侖,美國人不知道華盛頓似的,冷笑說:
⑧“忘了?這真是貴人眼高……”
⑨“那有這事……我……”我惶恐著,站起來說。“我并沒有闊哩。我須賣了這些,再去……”“阿呀呀,你放了道臺了,還說不闊?你現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門便是八抬的大轎,還說不闊?嚇,什么都瞞不過我。”我知道無話可說了,便閉了口,默默的站著。
⑩“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錢,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錢……”圓規一面憤憤的回轉身,一面絮絮的說,慢慢向外走,順便將我母親的一副手套塞在褲腰里,出去了。
11、下列對課文的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2分)
A.“我惶恐著,站起來”,表明了“我”對楊二嫂說“我”“貴人眼高”的否定態度。
B.“迅哥兒,你闊了,搬動又笨重,你還要什么這些破爛木器,讓我拿去罷。我們小戶人家,用得著”,楊二嫂說這些話的意思是:笨重的木器搬運不便;破爛的木器與“迅哥”“闊”的身份不匹配,不如讓自己拿去。
C.“圓規一面憤憤的回轉身”,其中“憤憤”表現了楊二嫂對“我”認不出她而生氣。
D.“一面絮絮的說,慢慢向外走”,其中“慢慢”表現了楊二嫂故意走慢,爭取時間,搜尋適合順手拿走的東西。
12、根據選文內容,說說眼前的楊二嫂是一個怎樣的人?(4分)
13、結合全文,分析作者塑楊二嫂的意圖。(4分)
答案:
11C
12、楊二嫂是一個尖酸刻薄、信口開河、行為放縱、為占便宜費盡心機的小市民。
13、作者用楊二嫂的變化反映故鄉的變化;揭示苛稅、兵、匪、官、紳對人民群眾的盤剝壓榨是變化的原因;引發對社會弊病的注意;啟發探索改善社會的希望之路。
《故鄉》閱讀練習及答案3
⑴我躺著,聽船底潺潺的水聲,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與閏土隔絕到這地步了,但我們的后輩還是一氣,宏兒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們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來、、、、、、然而我又不愿意他們因為要一氣,都如我的辛苦展轉而生活,也不愿意他們都如閏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別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們應該有新的生活,為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
⑵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來了。閏土要香爐和獨臺的時候,我還暗地里笑他,以為他總是崇拜偶像,什么時候都不忘卻。現在我所謂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遠罷了。
⑶我在蒙中,眼前展開一片海邊碧綠的沙地來,上面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
小題1: ⑴⑵兩段文字所寫的主要內容是什么?(2分)
小題2:在畫直線的句子中,三個“辛苦”各指哪三個人?(3分)
小題3: “他們應該有新的生活,為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這一句中的“新的生活”是一種怎樣的生活呢?(2分)
小題4:人們都說“月是故鄉明”,你認為這次離開故鄉的“我”還會有這種感受嗎?(2分)
參考答案:
小題1: “我”坐在船上,漸離故鄉的感受。
小題2:第一個“辛苦”指的是“我”,在當時是一個向往美好生活的知識分子;第二個“辛苦” 指的是閏土,是一個辛苦民眾的代表;第三個指的是楊二嫂是一個典型的人格被扭曲的庸俗小市民。
小題3:“新的生活”實質上就是消除封建思想意識造成的人與人之間的隔膜的生活。
小題4:“我”漂泊在外,對故鄉一直懷有美好的回憶,看到故鄉變得衰敗,人情變的冷漠的現實,深感悲哀和失望,但內心深處還是懷著對故鄉美好未來的`憧憬。
試題分析:
小題1:
試題分析:兩段主要寫的人物是“我”,主要事情是“坐船”,還寫了“我”的心里感受,從這個角度去概括即可。
小題2:
試題分析:注意問題的指向“各指哪三個人”,而不是“在個辛苦各是什么意思”,當然回答“各指哪三種人”,要理解這個種“辛苦”的含義。
小題3:
試題分析:這個問題要結合作品的內容和作者魯迅的思想去理解,魯迅在文章中傷感進而批判的是什么?魯迅希望的又是什么?思想這兩個問題作答。
小題4:
試題分析:要針對文章中作者所敘述的事情和感受從“傷心失望”和“懷念希望”兩個角度去理解作答。
《故鄉》閱讀練習及答案4
①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親告訴我,閏土來了,我便飛跑的去看。他正在廚房里,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這可見他的父親十分愛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許下愿心,用圈子將他套住了。他見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沒有旁人的時候,便和我說話,于是不到半日,我們便熟識了。
……
②這來的便是閏土。雖然我一見便知道是閏土,但又不是我這記憶上的閏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圓臉,已經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眼睛也像他父親一樣,周圍都腫得通紅,這我知道,在海邊種地的人,終日吹著海風,大抵是這樣的。他頭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著;手里提著一個紙包和一支長煙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記得的紅活圓實的手,卻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③我這時很興奮,但不知道怎么說才好,只是說:④“阿!閏土哥,——你來了?……”⑤我接著便有許多話,想要連珠一般涌出:角雞,跳魚兒,貝殼,猹,……但又總覺得被什么擋著似的,單在腦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⑥他站住了,臉上現出歡喜和凄涼的神情;動著嘴唇,卻沒有作聲。他的態度終于恭敬起來了,分明的叫道:
⑦“老爺!……”⑧我似乎打了一個寒噤;我就知道,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說不出話。
……
⑨老屋離我愈遠了;故鄉的山水也都漸漸遠離了我,但我卻并不感到怎樣的留戀。我只覺得我四面有看不見的高墻,將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氣悶;那西瓜地上的銀項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來十分清楚,現在卻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⑩母親和宏兒都睡著了。⑾我躺著,聽船底潺潺的水聲,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與閏土隔絕到這地步了,但我們的后輩還是一氣,宏兒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們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來……然而我又不愿意他們因為要一氣,都如我的辛苦展轉而生活,也不愿意他們都如閏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別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們應該有新的生活,為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⑿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來了。閏土要香爐和燭臺的時候,我還暗地里笑他,以為他總是崇拜偶像,什么時候都不忘卻。現在我所謂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遠罷了。⒀我在朦朧中,眼前展開一片海邊碧綠的沙地來,上面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11.選文第1、2段都運用了哪種描寫方法?從描寫內容看有何不同?請作具體分析。這種描寫的作用是什么?(6分)
答:
12.選文第8段“可悲的后障壁”是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3分)
答:
13.比較閱讀選文第13段劃線句和下面的鏈接文字,回答后面問題。(5分)
我懂得他的意思,他們正辦《新青年》,然而那時仿佛不但沒有人來贊同,并且也沒有人來反對,我想,他們許是感到寂寞了。但是說:“譬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里面有許多睡熟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么?”
“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絕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
①兩段文字在內容上的相同點是什么?(2分)
答:
②兩段文字都用了什么修辭手法?請結合內容作具體分析。(3分)
答:
答案:
11、.描寫方法:外貌(肖像)描寫(1分);內容上的不同:第1段描寫少年閏土,表現出他的活潑剛健(或樸質、有活力、或純真)(1分),第2段描寫中年閏土,表現他的蒼老憔悴(1分)(大意對即可);作用:對比(1分),突出了中年閏土的憔悴、頹廢,悲哀、痛苦,失去活力,被生活壓得喘不過氣來的遭遇(1分),從而揭示了那個可悲的社會對人民的摧殘(1分)。(共6分)
12.、“可悲的厚障壁”是一種人的觀念、地位、生活環境差異所帶來的精神上的隔膜(1分)。原因是封建秩序(等級)觀念長期的侵蝕形成的(2分)。(共3分)
13、(1)滿懷希望去奮斗,就會迎來新生活。(2分)
(2)都用了比喻手法(1分);選文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1分),鏈接文字把希望比作毀壞這鐵屋(1分)。(共5分)
《故鄉》閱讀練習及答案5
離開故鄉很久很久了,可故鄉的一山一水依舊那么清晰。最令我難以忘懷的,是外婆家屋后那一片青青的竹林。
這是一片美麗的竹林。春天一到,整個山坡嫩筍萌發、萬竿吐翠,顯得生機勃勃、春意盎然。漫步林中,和風佛面,呼吸著竹子清新的氣息,聽到樹葉發出的簌簌聲,真讓人心曠神怡。
故鄉的竹林有一種說不出的韻味。青青的干、青青的葉,一叢叢,一根根,在風中搖曳。那秀麗挺拔、楚楚動人的,叫青竹;那一節節挺著大肚子的,叫佛肚竹;還有那蒼勁偉岸、昂首挺胸的鞭竹……一簇簇,一叢叢,迎著風兒呼啦啦地往上躥,不禁使人感到有一種奮發向上的力量。
早晨的竹林,在我眼里,又是一番絕妙的景致。胖胖的佛肚竹,似乎做了個美夢,一副樂哈哈的樣子;翠綠的青竹經過一夜露水滋潤、柔風愛撫,顯得更加修長俏麗;鞭竹依舊偉岸挺拔,不失男子漢的氣概,還有那可愛的小竹筍正在迷迷糊糊地伸懶腰、打哈欠呢!
寒冬來臨,枝條折斷,落葉紛飛,寸草不生。然而,故鄉那片竹林,依舊是青青的`干、青青的葉,依舊是蒼勁挺拔、直指蒼穹。
噢,故鄉竹,不屈不撓的竹、英雄的竹、頑強的竹!
如今,故鄉已離我千里萬里,那片青青的竹林也已濃縮成一個遙遠的記憶。然而,我無時無刻不在思念著那些青色的朋友。每當起風的時候,這種感情更加強烈,我仿佛又回到了那片竹林,又在呼吸著清新的空氣,聽著簌簌的竹葉聲,和葉子們的喃喃細語……
1.在文中第四自然段中,請你用橫線畫出作者看到的景物,用“~~”畫出作者的聯想。
2.去掉句中的修飾詞語,并比較與原句有什么不同。
(1) 和風佛面,呼吸著竹子清新的氣息,聽到樹葉發出的簌簌聲,真讓人心曠神怡。
(2) 那可愛的小竹筍正在迷迷糊糊地伸懶腰、打哈欠呢!
3.你對下列句子是怎樣理解的?
(1) 寒冬來臨,故鄉的竹林,依舊是青青的干、青青的葉,依舊是蒼勁挺拔、直指蒼穹。
(2)這種感情更加強烈,我仿佛又回到了那片竹林,又在呼吸著清新的空氣,聽著簌簌的竹葉聲,和葉子們的喃喃細語……
4.這篇文章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感?請你仔細地閱讀,體會一下作者的情感。
5.把你最喜歡的幾個小節背誦下來。
6.讀了本文一定引發了你對家鄉景物的思考,請試著寫一篇描寫家鄉景物的作文。
《故鄉,那片竹林》答案:
1.(1)漫步林中,呼吸著竹子的氣息,聽著竹林發出的聲音,真讓人心曠神怡,與原句比較,竹林顯得失去了生氣。
(2)那小竹筍正在伸懶腰、打哈欠呢!與原句比較,竹筍有失可愛。
3.(1)寫出了竹子的不畏嚴寒,敢于與困難做斗爭的精神。
(2)作者與竹林有著很深厚的感情,已經與竹林融為一體了。
4.對竹子美好形態的贊美和對竹子頑強精神的歌頌之情
《故鄉》閱讀練習及答案6
這座曾經長滿古榕的城市是我的出生地,我在那里度過難忘的童年和少年時光。可是如今,我卻在日夜思念的家鄉迷了路:它變得讓我辨認不出來了。通常,人們在說“認不出”某地時,總暗含著 變化真大 的那份歡喜,我不是,我只是失望和遺憾。
我認不出我們熟悉的城市了,不是因為那里蓋起了許多過去沒有的大樓,也不是那里出現了什么新鮮和豪華,而是,而是,我昔時熟悉并引為驕傲的東西已經消失。
我家后面那一片梅林消失了,那迎著南國凜冽的風霜綻放的梅花消失了。那里變成了嘈雜的市集和雜沓的民居。我在由童年走向青年的熟悉的小徑上述了路。我沒有喜悅,也不是悲哀,我似是隨著年華的失去而一起失去了什么。
為了不迷路,那天我特意約請了一位年青的朋友陪我走。那里有夢中時常出現的三口并排的水井,母親總在井臺邊上忙碌,她洗菜或洗衣的手總是在冬天的水里凍得通紅。井臺上邊,幾棵茂密的龍眼樹,春天總開著米粒般的小花,樹下總臥著農家的水牛。水牛的反芻描寫著漫長中午的寂靜。
那里蜿蜒著長滿水草的'河渠,有一片碧綠的稻田。我們家坐落在一片鄉村景色中。而這里又是城市,而且是一座彌漫著歐陸風情的中國海濱城市。轉過龍眼樹,便是一條由西式樓房組成的街巷,紫紅色的三角梅從院落的墻上垂掛下來。再往前行,是一座遍植高大檸檬桉的山坡,我穿行在遮蔽了天空和陽光的樹陰下,透過林間迷蒙的霧氣望去,那影影綽綽的院落內植滿了鮮花。
那里有一座教堂,有繪著宗教故事的彩色的窗欞,窗內傳出圣潔的音樂。這一切,如今只在我的想象中活著,與我同行的年青的同伴全然不知。失去了的一切,只屬于我,而我,又似是只擁有一個依稀的夢。
我依然頑強地尋找。我記得這鮮花和叢林之中有一條路,從倉前山通往閩江邊那條由數百級石階組成的下山坡道。我記得在斜坡的高處,我可以望見閩江的帆影,以及遠處傳來的輪渡起航的汽笛聲。那年北上求學,有人就在那渡口送我,那一聲汽笛至今尚在耳畔響著,悠長而纏綿,不知是惆悵還是傷感。可是,可是,我再也找不到那通往江邊的路,石階和汽笛的聲音了!
這城市被閩江所切割,閩江流過城市的中心。閩都古城的三坊七巷彌漫著濃郁的傳統氛圍,那里誕生過林則徐和嚴復,也誕生過林琴南和謝冰心。在遍植古榕的街巷深處,埋藏著飄著書香墨韻的深宅大院。而在城市的另一邊,閩江深情地拍打著南臺島,那是一座放大了的鼓浪嶼,那里蕩漾著內地罕見的異域情調。那里有伴我度過童年的并不幸福,卻又深深縈念懷想的如今已經消失在蒼茫風煙中的家。
我的家鄉是開放的沿海名城,也是重要的港口之一。基督教文化曾以新潮的姿態加入并融匯進原有的佛,儒文化傳統中,經歷近百年的共生并存,造成了這城市有異于內地的文化形態,也構造了我童年的夢境。然而,那夢境消失在另一種文化改造中。人們按照習慣,清除花園和草坪,用水泥封糊了過去種植花卉和街樹的地面。把所有的西式建筑物加以千篇一律的改裝,草坪和樹林騰出的地方,聳起了那些刻板的房屋。人們以自己的方式改變他們所不適應的文化形態,留給我此刻面對的無邊的消失。
我在我熟悉的故鄉迷了路,我迷失了我早年的夢幻,包括我至親至愛的故鄉。我擁有的悵惘和哀傷是說不清的。
1.作者在第二自然段中說“我昔時熟悉并引為驕傲的東西已經消失”,根據文章內容,作者寫到哪些東西消失了?請用自己的話分條概括。(6分)
2.第九自然段中作者所寫的“有異于內地的文化形態”和“另一種文化改造”分別指的是什么?(4分)
3.文章開頭和結尾都寫到“迷了路”,它們的含義是否相同?這樣寫有什么作用?(5分)
4.對“消失的故鄉”作者懷著怎樣的情感?表達了怎樣的思想認識?(5分)
【答案】
1.一片梅林和迎著風霜綻放的梅花消失了;媽媽洗菜和洗衣時的水井、井臺邊上茂密的龍眼樹樹下的水牛消失了;有著長滿水草的河渠以及碧綠的稻田的鄉村景色消失了;充滿歐陸風情的建筑消失了;“我”北上求學時走過的小路、石階以及聽到的汽笛聲消失了。(寫出3點給4分,寫出4點即可得滿分)
2.前者是指基督教文化與原有的佛、儒文化融匯后形成的文化形態;后者指依據所謂“現代文化”改裝西式建筑,用水泥封糊地面,建筑刻板房屋。(每點2分)
3.開頭寫“迷了路”是指家鄉的變化讓我認不出,為下文做鋪墊。(2分)結尾寫“迷了路”是指在家鄉的變化面前,“我”找不到了童年的夢幻、至愛的故鄉和特有的文化情結。(2分)這樣寫既前后呼應,又深化主題。(1分)
4.哀傷和惆悵。(2分)對童年的懷念,對充滿歐陸風情以及異域情調的故鄉的懷念,對特有的有異于內地文化形態的懷念。(3分)
【解析】
1.本題考查篩選信息的能力。第二段的這句話引起下文,答題時可從每段開頭搜尋有用的信息整理即可。
2.本題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語句的含意。答題時注意前后文的關系。這句話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所以前半句指代前面的內容,后半句指代后面的內容。
3.本題考查文章的寫作特色,可謂首尾響應,既有伏筆又有回應,作用可抓住與主題的關系作答。
4.本題考查鑒賞作者的思想感情,可從最后一段中提取答案。
《故鄉》閱讀練習及答案7
故鄉的胡同
史鐵生
40年前,一個男孩艱難地越過一道大門檻,驚訝著四下張望,對我來說,胡同就在那一刻誕生。很長很長的一條土路,兩側一座座院門排向東西,紅而且安靜的太陽懸掛西端。男孩看太陽,直看得眼前發黑,閉一會眼,然后頑固地再看太陽。因為我問過奶奶:“媽媽是不是就從那太陽里回來?”
奶奶帶我走出那胡同,可能是在另一年。奶奶帶我去看病,走過一條又一條胡同,天上地上都是風、被風吹淡的陽光、被風吹得斷續的鴿哨聲。那家醫院就是我的出生地。打完針,號啕之際,奶奶買一串糖葫蘆慰勞我,指著醫院的一座西洋式小樓說,她就是從那兒聽見我來了,我來的那天下著罕見的大雪。
是我不斷長大所以胡同不斷地漫展呢,還是胡同不斷地漫展所以我不斷長大?可能是一回事。
有一天母親領我拐進一條更長更窄的胡同,把我送進一個大門,一眨眼母親不見了,我正要往門外跑時被一個老太太拉住,她很和藹但是我哭著使勁掙脫她,屋里跑出來一群孩子,笑鬧聲把我的哭喊淹沒。我頭一回離家在外,那一天很長,墻外磨刀人的喇叭聲尤其漫漫。這幼兒園就是那老太太辦的,都說她信教。
幾乎每條胡同都有廟。僧人在胡同里靜靜地走,回到廟里去沉沉地唱,那誦經聲總讓我看見夏夜的星光。睡夢中我還常常被一種清朗的鐘聲喚醒,以為是午后陽光落地的震響,多年以后我才找到它的來源。現在俄國使館的位置,曾是一座東正教堂,當我把那鐘聲和它聯系起來時,它已被推倒。那時,寺廟多也消失或改作他用。
我的第一個校園就是往日的寺廟,廟院里松柏森森。那兒有個可怕的孩子,他有一種至今令我驚詫不解的能力,同學們都怕他,他說他第一跟誰好時誰就會受寵若驚,說他最后跟誰好誰就會憂心忡忡,說他不跟誰好了誰就像被判離群的鳥兒。因為他,我學會了諂媚和防備,看見了孤獨。成年以后,我仍能處處見出他的影子。
18歲去插隊,離開故鄉三年。回來雙腿殘廢了,找不到工作,我常獨自搖了輪椅一條條再去走那些胡同。它們幾乎沒變,只是往日都到哪兒去了很費猜解。在一條胡同里我碰見一群老太太,她們用油漆涂抹著美麗的圖畫,我說我能參加嗎?我便在那兒拿到平生第一份工資,我們整日涂抹說笑,對未來抱著過分的希望。
母親對未來的祈禱,可能比我對未來的希望還要多。她在我們住的院子里種下一棵合歡樹。那時我開始寫作,開始戀愛,愛情使我的心魂從輪椅里站起來。可是合歡樹長大了,母親卻永遠離開了我,幾年前愛過我的那個姑娘也遠去他鄉,但那時她們已經把我培育得可以讓人放心了。然后我的妻子來了,我把珍貴的`以往說給她聽,她說因此她也愛戀著我的這塊故土。
我單不知,像鳥兒那樣飛在不高的空中俯看那片密如羅網的胡同,會是怎樣的景象?飛在空中而且不驚動下面的人類,看一條條胡同的延伸、連接、枝枝杈杈地漫展以及曲曲彎彎地隱沒,是否就可以看見了命運的構造?
1、從全文看,作者所稱的“珍貴的以往”包括哪些典型的生活場景?請分條列出。(6分)
2、以第二段為對象,分析作者的遣詞造句對表情達意所起的作用。(4分)
3、文題為“故鄉的胡同”,聯系作者的人生,說說“命運的構造”與“胡同”究竟有什么關系。(4分)
4、下列對這篇散文的賞析,正確的兩項是(4分)( )
A.第一段說“對我來說,胡同就在那一刻誕生”,意在表示,從那一刻起,作者的命運就和胡同聯系到了一起。
B.“那誦經聲總讓我看見夏夜的星光。睡夢中我還常常被一種清朗的鐘聲喚醒,以為是午后陽光落地的震響”,作者運用比喻和擬人的手法,生動地表達出胡同中這兩種聲響帶給作為少年的自己的獨特感受。
C.“它們幾乎沒變,只是往日都到哪兒去了很費猜解”一句,表現出身殘之后的作者對于人生的懷疑和對命運的困惑。
D.“她在我們住的院子里種下一棵合歡樹”,表現了母親對殘疾兒子的殷切希望;作者特意選取這個材料,表達了對早逝的母親的深切而悠遠的懷念之情。
E.本文取“總—分—總”的結構形式,文末收結于兩個疑問句,似乎是在表示:已屆“知命”之年的作者已經洞察了命運和人生的真諦。
參考答案:
1.六個典型的生活場景:①凝看紅日望母歸,②奶奶帶我打針還慰勞我,③母送我去幼兒園時日難耐, ④胡同廟中誦經聲和鐘聲,⑤可怕的同學帶給我陰影,⑥雙腿殘廢,找到工作。評分標準:意近即可。
2.這段寫幼時生病被奶奶帶著去看病打針,極符合兒童的心理特征:
①“一條又一條”寫感覺看病路途的漫長難挨。
②對風、陽光和鴿哨的描寫表現了看病兒童心情的暗淡和無奈。
③“慰勞”表現祖母對孫子的疼愛,孫子被疼愛的溫馨感受。
④“罕見的大雪”似乎預兆著將來一生命運的坎坷。
評分標準:意對即可,以上4條每條1分。
3.作者人生故事以“胡同”為背景,作者的成長和命運與“胡同”的漫展融合在一起—一“胡同”的“密如羅網”似乎暗示著自身的宿命(注:此說可參考《我與地壇》“我常覺得這中間有著宿的味道”),“胡同”的“延伸、連接、枝枝杈杈”意味著個人命運的坎坷不平:總之,胡同浸透了作者的經歷,是作者成長成熟的見證。評分標準:意對即可;如果看法合理,有新意,應酌情給分,答得好的可給滿分。
4.BD
《故鄉》閱讀練習及答案8
這里是新詩的故鄉
謝 冕
這是一座詩的校園,詩歌的花在這里盛開。先前,在紅樓的花壇和人行道旁,也在漢花園寧靜的院落中;當校園遷徙到遙遠的春城,詩歌的花依然盛開在翠湖邊。隨著時光的推移,在勺園,在朗潤園,也在燕園的垂柳依依的湖濱,依然延續著詩歌的花事,每時每地,開得燦爛、也開得浪漫!
這里從來是詩的國土。古典詩歌和外國詩歌,在這里星月交輝,從來都不乏知音和吟者,這些來自故國和異邦的詩的精靈,在這里繁衍了鮮艷的詩之花。現在要說的是有別于前二者的新詩,一種適應著時代呼喚的新型的詩。胡適先生是“嘗試”新詩的第一人。一個夜晚,月光透過窗簾,灑了滿地。先生立于窗前,他感恩似的低語:“多謝你殷勤好月,提起我過來的哀怨,過來的情思。我就千思萬想,直到月落天明,也甘心情愿!”沈尹默先生好像是受到了感染,他吟的也是月夜情懷:“霜風呼呼的吹著,月光明明的照著。我和一株頂高的樹并排立著,卻沒有靠著。”
白話寫詩,對于那些習慣了文言寫詩的人,不免顯得有點生,有點澀,有點“乏味”,但用的是全新的語言,卻是全新的感受,全新的氣象。有人開了風氣之先,就有人接著做推動風氣的事。北大的人,就這樣破天荒地開啟了新詩的閘門。教授們和學生們好像是飆著勁兒,開展著新詩的賽事:先生們辦了《新青年》,首先發難登了新詩;學生們不甘落后,也辦起了《新潮》,也大量地刊登新詩。《新青年》也好,《新潮》也好,都是新思想、新文學,也都是新詩的園地。
北大是屬于詩的,從這里走來了一代又一代的新詩人,他們走來了,又走遠了,留下了詩的神采和芬芳。這些北大詩人,他們的名字組成了一長串明亮的星辰。他們幾乎涵蓋了一部中國新詩史。很難設想,要是抽去了北大以及與北大有關的那些詩人,一部中國新詩的歷史是否還能成立?正是因此,林庚先生才把北大比喻為新詩的搖籃——搖籃旁的母親的心。
北大從來也不曾辜負詩歌的撫慰和托付,不管是風霜雨雪,還是月夕花朝,這里的詩之花依然燦爛地綻放著時代的芳香和美麗。從周作人到康白情,從徐志摩到馮至,從廢名到漢園三詩人。這個詩歌原野散發的`芬芳感染了所有的人,連一貫尖銳凝重的魯迅也寫詩,從舊體詩到新詩,再到《野草》,從而使他的作品融進了詩的柔情,連專擅小說的沈從文也把詩帶進了他的湘西風情,使他的作品充滿了田園牧歌的情調。
在中國詩歌復興的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北大師生也始終站在引領新詩潮崛起的前列,一直到“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這一路詩歌行進的鮮明足跡,一直激勵著世代的北大人,他們與中國詩歌共命運。正是因此,作為這一光輝事業的后續者,他們不論是曾為詩人,還是曾為研究者,從來沒有忘記這一莊嚴的使命。
現在奉獻給諸位的詩歌小冊子《詩歌北大》,原是為印證這一切而印制的。它不僅是一個總結,一種紀念,我們希望它還是詩歌原野的向導和饋贈,一種答謝和感恩。有幸得到它的人們,要是因而擁有了關于詩歌與北大歷史淵源的一點認識,對于我們這些編者而言,那就是莫大的欣慰。(選自《文匯報》)
1.下列對文章有關內容的理解與分析,最恰當的兩項是( )
A.在新詩出現之前,北大的校園里已經是星月交輝,北大從來都不缺少古典詩歌和外國詩歌的知音和吟者。
B.作者描述胡適和沈尹默吟詩的情景,既表現了北大富有詩意的氛圍,又突出了兩位先生開創吟詠新詩風氣的作用。
C.在新詩創作剛剛開啟的年代,北大的教授們和學生們對新詩創作充滿了熱情,《新青年》和《野草》見證了他們的熱情。
D.作者以林庚先生把北大 比喻為“新詩的搖籃——搖籃旁的母親的心”來說明北大在中國新詩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E.這篇文章以時間為線索,詳細敘述了新詩在北大校園的發展歷程,表達了作者對北大及北大新詩的喜愛之情。
6.結合文章內容,指出“現在奉獻給諸位的詩歌小冊子《詩歌北大》,原是為印證這一切而印刷的”句中“這一切”所指代的具體內容是什么。
7.本文是以怎樣的結構方式選材組材來說明北大是新詩的故鄉的?請根據文章內容加以概括。
8.本文第一段的語言有何特色?這樣的語言對你有何啟示?請你結合自己的寫作對這樣的啟示作出探究。
參考答案:
1.解析 A項中的 “在新詩出現之前”不符合文意;C項應是“《新青年》和《詩潮》見證了他們的熱情”;E項“以時間為線索”“詳細敘述”不正確。
答案 BD
6.答案 ①北大是詩的國土。②北大是屬于詩的,北大為新詩的搖籃。③北大從來不曾辜負詩歌的撫慰與托付。④北大師生始終引領新詩潮崛起的前列,從沒忘記與中國詩歌共命運這一莊嚴使命。
7.答案 ①以縱橫結合的結構方式來進行說明。②以時間順序從縱向說明北大新詩發展的歷程。③在時間發展的過程中橫向列舉各個不同時期北大引領新詩潮的代表人物,說明他們為北大新詩的故鄉作出的貢獻。
8.答案 (1)語言特色:形象生動,飽含情感,富有表現力。作者運用比喻的手法,將北大描繪成一個盛開著詩歌之花的美麗的花園,字里行間充滿了作者對這個美麗花園的喜愛與自豪的情感,使讀者感受到北大校園的濃濃詩意,激起了讀者閱讀的深厚情趣。
(2)啟示:(示例)我平時的作文語言偏重辭藻與文采,忽略了自我情感的表達,本文第一段充分表現出北大詩歌創作的濃厚氛圍,自然流露出對北大詩歌園地的熱情與鐘愛,給人以難忘的印象。這樣的語言給我以深刻的啟示:好的語言既要生動形象,又要富有情感,要能夠充分地表達出自己的認識看法和真實感受。
《故鄉》閱讀練習及答案9
綜覽蘇軾關于故鄉、異鄉的眾多文字表達,可以看出蘇軾是一個有濃厚懷鄉情結的人。故鄉首先是地理意義的出生之所。對此蘇軾有明確交代,多次說他的家在劍外之地、岷峨之間、蜀江之上。“吾家蜀江上, 江水綠如藍。”他雖總在異鄉漂泊,但總忘不了其“蜀士”身份。其次,故鄉是宗族意義的團聚地。在異地他鄉,遇到兩類人最易牽起懷思故鄉的心腸。一是來自故鄉的鄉人。“我家峨眉陰,與子同一邦。相望六十里,共飲玻璃江。”那種共飲一江水的同里感覺讓身在異鄉的他難忘。二是到故鄉去做官的人。蘇軾總會夸故鄉的山水、風物等:“膠西高處望西川,應在孤云落照邊。”最后,故鄉是文化心理的生活區。在異鄉,蘇軾常用故鄉的山水、風物、典故來比照,在黃州見到美麗的海棠,他不禁發出是否來自故鄉的疑問:“陋邦何處得此花,無乃好事移西蜀? ”不僅如此,他還將故鄉的文化移植到他鄉,讓異鄉充滿故鄉的氣息。他在湖州寫的《何滿子》詞中的岷峨、江漢、當壚人等都是故鄉的符號。
不斷懷念故鄉的蘇軾,事實上卻是于三十三歲時第三次出川后,就再也沒有回過老家。蘇軾的后半生在貶謫流放中度過,長期處于“無家”的狀態,“逐客如僧豈有家”,不得不忘記地理、家族和文化心理意義上的故鄉,認他鄉為故鄉。
但要認他鄉為故鄉,又要經歷幾個必要的思維階段。首先將故鄉具化, 與異鄉對立。蘇軾常以比眉州更大的地名或山水、云月來代表故鄉,如成都、青城、峨眉、岷江等。故鄉的具化一定程度上就是遷移人對異鄉的排斥,這既可發生在遷移初期的鳳翔,又可發生在飽經遷移之苦的惠州。其次是將故鄉泛化。不具述與眉山有關的地名,而只說“故園”、“故山”、“歸路”、“歸去”等泛化字眼,以表現對宦途世味的夢幻感受。此時的故鄉是煩惱人生的虛化寄托,是對現實漂泊處境的抗衡工具,不再是地理意義上的眉山。然后是將故鄉意念化。所謂意念化,就是不執泥于出生地的故鄉,一切隨緣,適意,將足之所履和心之所安處都視為故鄉,“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此時的故鄉只是一種意念,一種理想的曠達人生態度,不再與異鄉對立。最后是,實現故鄉的異鄉化,甚至是異鄉的故鄉化。對蘇軾而言又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與異鄉的和睦相處,把異鄉變成要歸去的“家”之所在地。如果異鄉的風景足夠好,蘇軾甚至會“貶低”故鄉:“我本無家更安往,故鄉無此好湖山。”對異鄉的山水、人情等的好感至極, 蘇軾就會用佛教思維
,將異鄉“前生”化為故鄉:“前生我已到杭州,到處長如到舊游。”另一種是受命運驅策打擊,顛沛異鄉,與魂牽夢縈的故鄉阻隔時,擴大心胸,寓寄于物,發現異鄉的種種優點。先將異鄉寄托甚至實體化為身體和心靈棲息的故鄉, 最后實現對故鄉和異鄉阻隔的超越,以一種處處吾鄉處處家的心態來對待每一次實際非常痛苦的貶謫經歷。 (選自《蘇軾的故鄉觀》,有刪改)
1.下列對于“蘇軾故鄉觀”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故鄉的內涵之一是地理意義的出生之所,蘇軾多次說他的家在劍外之地、岷峨之間、蜀江之上就是這種觀點的體現。
B.故鄉是蘇軾文化心理的'生活區,在異鄉見到美麗的海棠蘇軾也要發出是否來自故鄉的疑問,充分體現了他對故鄉的依戀。
C.故鄉是蘇軾煩惱人生的虛化寄托,是蘇軾對現實漂泊處境相抗衡的工具,此時的故鄉不僅僅是地理意義上的眉山。
D.當故鄉是個意念化的概念時,蘇軾把足之所履和心之所安處都當作故鄉,此時的故鄉代表的是一種理想的曠達人生態度。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來自故鄉的鄉人和到故鄉去做官的人往往會勾起蘇軾對故鄉的思念之情,這在其詩歌中都有所體現。
B.蘇軾雖然有濃厚的懷鄉情結,但他在被貶謫遠離故鄉之后就對故鄉的情感日益淡薄,乃至把他鄉認作故鄉。
C.為了表現對宦途世味的夢幻感受,蘇軾將故鄉泛化,只說“故園”、“故山”、“歸路”、“歸去”等泛化字眼。
D.“故鄉的異鄉化”是指蘇軾把異鄉變成要歸去的“家”之所在地以及身體和心靈棲息的故鄉。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吾家蜀江上, 江水綠如藍”中的“蜀江”是蘇軾地理意義的故鄉,“此心安處是吾鄉”中的“吾鄉”是意念化的故鄉。
B.蘇軾對故鄉的具化就是他對異鄉的排斥,這既可發生在遷移初期的鳳翔,又可發生在蘇軾飽經遷移之苦的惠州。
C.蘇軾長期過著貶謫流放的生活,處于“無家”狀態,因此他有時貶低自己的故鄉:“我本無家更安往,故鄉無此好湖山。”
D.泛化了的故鄉讓蘇軾實現了對故
鄉和異鄉阻隔的超越,使他能夠以曠達的心態來對待每一次實際非常痛苦的貶謫經歷。
答案:
1. C “不僅僅是”錯,原文說的是“不再是地理意義上的眉山”。
2. B “對故鄉的情感日益淡薄,乃至把他鄉認作故鄉”錯,本文闡述蘇軾把他鄉認作故鄉是為了說明蘇軾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
3. A (B.原文說的是“一定程度上就是遷移人對異鄉的排斥”;C.因果關系不成立;D.“泛化了的故鄉”錯,應該是“異鄉的故鄉化”。
《故鄉》閱讀練習及答案10
小升初語文《故鄉人》閱讀練習及答案
今年暑假,我回故鄉——石家莊。誰知第一次單獨旅行就遇上了不測風云,車站翻建,火車開出十里外停車,這下我可傻了眼!我還背著兩個大包袱呢!真是難上加難呀!我走了幾里路,找到了公共汽車站,可是人太多,擠不上去,急得我直想哭。我準備坐三輪車回家,可是又一想,我兜里帶的錢因為嘴饞,早就變成了巧克力、冰棍、汽水進肚子啦!剩下的錢不多了,給錢少誰肯拉我?再說,要遇上壞人,把我拉到沒人的地方,搶了我的包袱怎么辦?我猶豫不定,背著包袱轉來轉去。
喂,小孩,你要坐車嗎?一個洪鐘般的聲音在我耳邊響過。我一看,一個三輪車工人在我面前停下來。他中等個兒,一張黑瘦的臉上有著一雙炯炯有神的大眼睛,上身穿背心,下身穿短褲,沖(①chng ②chōng)我憨厚地笑著。我問:叔叔,拉我去西建街好嗎?接著我向他說明了情況。他笑著說:行,小北京,俺送你去。哈哈!
那——得(①dé ②děi)等我姥姥給你錢。我不安地說。
錢,要啥錢!他笑著說。
說著,他伸出大手把我抱上車,又把包袱給我放好,就上車,一蹬,車子飛快地在大街上跑起來。當他聽說我父母都是石家莊人,顯得更熱情了。我樂了,真乃天無絕人之路,我遇上好人了。唉!可麻煩又來了,大約騎了四十分鐘,他說:到了!我四下一看,不對呀,這不是我要去的地方呀!原來,我說西建街,他聽成了新玉街。當我說明時,他忙說:對不起,我聽錯了,不過,小北京,我包你見到姥姥。說著,掉過車頭就走。天真熱啊!汗從他的雙肩往下淌。忽然,他摘下草帽扔給我說:小北京,戴上!我深受感動,趁他不注意,拿出紙筆,寫了幾個字:感謝您,故鄉人!落筆是:一個迷路的北京少年。寫完,把紙條塞在草帽里。
他終于把我拉到了家。姥姥對他千恩萬謝,給他錢。他懇切地說:我是給工廠送貨,順路送小兄弟回家,不能收錢!說著親切地拍拍我的'頭,蹬上車,走了。忽然,我想起了什么,忙追出院大聲喊:叔叔,您貴姓?此時,一陣清風吹送來他的回答:故鄉人!
閱讀訓練
一、給短文中沖和得字選擇正確的讀音,在序號上畫√。
二、旅字,用音序查字法,應查大寫字母______;用部首查字法,應先查_____部,除部首外有_______筆。
三、不測風云在本文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讀短文,找出一處細節描寫,在下面劃上橫線;這一細節描寫的好處(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本文主要敘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贊揚了__________________。
六、下列句子屬于什么問句,寫在括號里。
1、剩下的錢不多了,給錢少誰肯拉我?()
2、再說,要遇上壞人,把握拉到沒人的地方,搶我的包袱怎么辦?( )
答案:
一、①②
二、﹂方六
三、車站翻建,火車開出十里外停車。
四、汗從他的雙肩往下淌。忽然,他摘下草帽扔給我說:小北京,戴上!表現了這個故鄉人助人為樂、舍己為人的高尚品質。
五、本文主要敘述了故鄉人送我回家,贊揚了故鄉人助人為樂的高尚品質。
六、1、反問句2、疑問句
《故鄉》閱讀練習及答案11
悠悠故鄉情
曉風
①又是一個月圓之夜。月光如水,勻勻的,緩緩的,在我心底潺潺流淌;月光如紗,輕輕的,柔柔的,縈繞了我多少鄉夢?
②那句“月是故鄉明”,該是我們這些漂泊他鄉的游子才有的感懷吧?是我們對故鄉帶有那么一點兒私心的偏愛吧?這句話也將自己說不完道不盡的鄉愁全部包含其中了!
③故鄉,是我們在那里出生,在 那里長大,離別之后又最讓人牽腸掛肚的地方!
④兒時的我們,從不去留意時光飛轉,任其在童戲間、在喧鬧中輕輕滑過,悄悄地溜走。可是當有一天,我們忽然感覺自己已強壯得如一匹馬兒,便開始不再甘于馴服,不甘于寂寞,于是躍躍欲試,踏蹄出征。于是,我們把濃濃的鄉情珍藏心底,告別父母,告別鄉親,告別故土,不管千里萬里,也要奔赴他鄉。
⑤又在不知不覺中,步履已把光陰遠遠地甩在身后,多少喜悅,多少憂愁,編織了滄桑歲月;多少歡聚,多少離別,匯聚在人生旅途。可是,不管我們奔波了多遠的行程,輾轉了多少個地方,也不管我們與他鄉結下了怎樣的情感,只要身在他鄉,就有一種漂泊的感覺,仿佛自己是一朵流云,漂浮在途中,卻又不知歸期,不知歸處;不管我們或閑暇或忙碌或貧窮或富有,也不管我們那一脈傳承的鄉音已經改變了多少,只要身在他鄉,那個生你養你的地方總能讓你魂牽夢繞,思緒 總能牽起故鄉的山,故鄉的水,故鄉的人,故鄉的事。
⑥一次又一次,我將思念疊成一只小小的紙船,企圖滿載著我的鄉愁,穿越茫茫煙霧,繞過綿綿群山,駛入我故鄉的河彎,駛入我遠去的童年……
⑦我仿佛又看見了:絢麗的夕陽,烘托著矮房上升起的裊裊炊煙;夏日的和風,梳理著那一望無際的碧綠麥苗;秋夜的深處,傳來收割歸來的串串牛鈴;還有那冬日的火爐,母親的一把干柴,將本來的窮日子烘烤得熱熱乎乎。我還能回想起:那一句句耳熟的鄉音依舊讓你感到親切和溫暖;那一張張純樸的面孔仍然讓你感到慈祥和信任;那一件件鄉間故事至今還讓你癡迷和神往。
⑧門前的老槐樹下啊,那是鄉人勞累一天后傍晚喘歇的地方。月光透過枝葉,如撒碎銀,斑斑駁駁地灑在臉上,印在脊背上。男人們卷起旱煙,夾在嘴角一邊有滋有味地深吸著,一邊飽有興致地說“三國”道“西游”,間或也敞開喉嚨唱一段“二人轉”,也有的會滿懷著期望估摸年景,盤算收成;女人們或做著針線,或哄著孩子,聊起因白天忙碌而沒有說完的家長里短。而我們一幫淘氣鬼則穿梭在大人中間,渲染著熱鬧,有的竟然猴躍枝丫間,揪一把青葉,伴隨著嬉笑故意散落進大人的'脖頸里,引一句笑罵責怨,換來惡作劇后的滿足。
⑨屋后的小菜園啊,那是父母閑暇的園地,從春到秋,總是把它侍弄得郁郁蔥蔥,鮮鮮潤潤,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幾個玩伴聚在一起,趁人沒留神的空當,偷偷溜進去,潛藏在蔥翠茂密之中,專心致志地玩弄欲滴的露珠兒,玩累了,順手摘一根比自己手指還細嫩的黃瓜,可是剛剛塞進嘴里,又被父母一聲嚴厲的呼喚聲嚇跑,頃刻間,松軟的田壟上便留下一串慌亂的小腳印,交錯掩映的綠葉間蕩漾起一串稚嫩的笑聲。
⑩還有那東 山坡上撲蝴蝶、逮蟈蟈,興致勃勃,淋漓酣暢;西場院里摔跤、捉迷藏,各顯神通,互不相讓。又總是優而得意,劣而黯然,盡現在一張張童稚的臉上。
?還有村邊那條的小河,清澈的河水“嘩嘩、嘩嘩”,如撥動的琴弦,沿著兩岸綠草黃花,留下一路悅耳的歡歌,那是故鄉永不停息的脈搏;村口那座破舊的磨坊,沉重的碾砣 “吱吱、吱吱”,似車輪的呼喚,碾進一年一年的收獲,碾出一天一天的溫飽,碾進的心酸,碾出生活的歡樂。
?身在他鄉,心卻在故鄉。不知漂泊的路還有多長,而鄉愁卻早已填滿行囊。
?此時,故鄉是雨,又一次在我的眼眶里濕潤了;故鄉是風,又一次載走了我的思緒,故鄉就如眼前的這輪明月,是我心中永不衰敗的風景。
18.本文的線索是什么?(2分)
19.說說第⑥段在全文中的作用。(2分)
20.故鄉的哪些記憶讓作者魂牽夢繞,難以忘懷?(3分)
21.蕭乾寫的《棗核》一文中友人對“我”說“年紀越大,思鄉越切”,選文中哪句話與這句話的意思相近?(2分)
22.下列句子富有表現力,請任選一句賞析。(3分)
①又是一個月圓之夜,月光如水,勻勻地,緩緩地,在我心底潺潺流淌;月光如紗,輕輕地,柔柔地,縈繞了我多少鄉夢。
②那一句句耳熟的鄉音依舊讓你感到親切和溫暖;那一張張淳樸的面孔仍然讓你感到慈祥和信任;那一件件鄉間故事至今還讓你癡迷和神往。
參考答案:
18.答案:悠悠故鄉情或思鄉之情。
19.答案:承上啟下(過渡)作用,引出下文對童年生活的回憶。
20.答案:(每點1分,任意答出三點即可)
四季的美景:耳熟的鄉音:淳樸的面孔:老榆樹下人們休息的情景;屋后的小菜園:東山坡西場院玩耍的情景;村邊的小河;村口的磨坊;(或答:故鄉的山;故鄉的水;故鄉的人;故鄉的事中的三點也可)
21.答案:身在他鄉,心在故鄉,不知漂泊的路還有多長,而鄉愁卻早已填滿行囊。
22.答案:①用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的寫出了作者在月圓之夜對月光的獨特感受,(或: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月光勻稱,輕柔的特點)表達了作者對月光的喜愛、依戀之情。(或:表達了作者的思鄉之情。)
②用排比句將故鄉那些令我不能忘懷的情景羅列出來,句式整齊美觀,節奏鮮明,使所抒發的思鄉之情更有感染力。
《故鄉》閱讀練習及答案12
故鄉的桂花雨
琦 君
故鄉是近海縣,八月正是臺風季節。母親稱之為“風水忌”。桂花一開放,母親就開始擔心了,“可別作風水啊。”她擔心的是將收成的稻谷,第二就是將收成的桂花。桂花也像桃梅李果,也有收成呢!母親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遭,嘴里念著:“只要不作風水,我可以收幾大籮,送一斗給胡宅老爺爺,一斗給毛宅二嬸婆,他們兩家糕餅做得多。”原來桂花是糕餅的香料。桂花開得最茂盛時,不說香聞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幾家鄰居,沒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桂花成熟時,就應當“搖”,搖下來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鮮,如任它開過謝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風吹落,那就濕漉漉的,香味差太多了。“搖桂花”對于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盯著母親問:“媽,怎么還不搖桂花嘛?”母親說:“還早呢,沒長足,搖不下來的。”可是母親一看天空陰云密布,云腳長毛,就知道要“作風水”了,趕緊吩咐長工提前“搖桂花”,這下,我可樂了。幫著在桂花樹下鋪篾簟,幫著抱住桂花樹使勁地搖,桂花紛紛落下來,落得我們滿頭滿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母親洗凈雙手,撮一撮桂花放在水晶盤中,送到佛堂供佛,父親點上檀香,爐煙裊裊,兩種香混合在一起,佛堂就像神仙世界。于是父親詩興發了,即時口占一絕:“細細香風淡淡煙,競收桂子慶豐年。兒童解得搖花樂,花雨繽紛人夢甜。”詩雖不見得高明,但在我心目中,父親確實是才高八斗,出口成詩呢。桂花搖落之后,全家動員,揀去小枝小葉,鋪開在簟子里曬上好幾天太陽,曬干了,放在鐵罐子里,和在茶葉中泡茶,做桂花鹵,過年時做糕餅。全年,整個村莊,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念中學時到了杭州,杭州有一處名勝滿覺瓏,一座小小山塢,全是桂花,花開時那才是香聞十里。我們秋季遠足,一定去滿覺瓏賞桂花。“賞花”是借口,主要的是飽餐“桂花栗子羹”。因為滿覺瓏除桂花以外,還有栗子。秋季栗子正成熟,軟軟的新剝栗子,和著西湖白蓮藕粉一起煮,再撒上幾朵桂花,那股子淡雅清香是無論如何沒有字眼形容的。即使不撒桂花也一樣清香,因為栗子長在桂花叢中,本身就帶有桂花香。我們邊走邊搖,桂花飄落如雨,地上不見泥土,鋪滿桂花,踩在花上軟綿綿的.,心才有點不忍,這大概就是母親說的金沙鋪地,西方極樂世界吧。母親一生辛勞,無怨無悔,就是因為她心中有一個金沙鋪地的西方極樂世界。
我回家時,總捧一大袋桂花回來給母親。可是母親常常說:“杭州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得家鄉舊宅院子里的金桂。”于是我也想起了在故鄉童年時代的“搖花樂”,和那陣陣的桂花雨。
1、文段中“桂花一開放,母親就開始擔心了”。母親為什么要擔心?請用文段中原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文中原句回答為什么“桂花成熟時就應當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當桂花收好后母親“洗凈雙手,撮一撮桂花放在水晶盤中,送到佛堂供佛”。母親的做法是迷信嗎?談談你自己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題目是《故鄉的桂花雨》,而后卻又介紹杭州滿覺瓏的桂花,你是怎樣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請用自己的語言概括一下本文要表達的主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把自己濃濃的思鄉之情寄托于故鄉的土特產之中,寫得鄉土氣息十足,別有一番風味,你的家鄉有什么令你銘記于心的事物嗎?請你寫一篇短文,寫進自己對家鄉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因為故鄉八月正是臺風季節,是“風水忌”,影響稻谷和桂花的收成。(意思對即可)
2、因為搖下來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鮮。(意思對即可)
3、不是迷信。(理由合理,突出民俗及心理即可)
4、用杭州滿覺瓏的桂花來襯托故鄉的桂花。(意思對即可)
5、通過回憶兒時在故鄉的生活情景,以清香四溢的桂花為載體,寄托自己的思鄉之情。(意近即可)
6、“略”(突出自己對家鄉的感情即可)
《故鄉》閱讀練習及答案13
閱讀下面《故鄉》片段,完成1~4題。
老屋離我愈遠了;故鄉的山水也都漸漸遠離了我,但我卻并不感到怎樣的留戀。我只覺得我四面有看不見的高墻,將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氣悶;那西瓜地上的銀項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來十分清楚,現在卻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母親和宏兒都睡著了。
我躺著,聽船底潺潺的水聲,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與閏土隔絕到這地步了,但我們的后輩還是一氣,宏兒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們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來……然而我又不愿意他們因為要一氣,都如我的辛苦①展轉而生活,也不愿意他們都如閏土的辛苦②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別人的.辛苦③恣睢而生活。他們應該有新的生活,為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
1 .這是課文《故鄉》中“我”離開故鄉時的幾段文字,這幾段文字集中反映出“我”當時怎樣復雜的思想情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中用到三個“辛苦”,其含義有所不同,請結合語境,分別作解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請指出“我”所希望的“新的生活是什么樣的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有同學讀到“故鄉的山水也都漸漸遠離了我,但我卻并不感到怎樣的留戀”時,認為文中的“我”對故鄉已失去了感情。對此,你有何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惘然、氣悶、悲哀、希望。(意對即可)
2.①奔波勞碌。②辛勤勞苦。③處心積慮、挖空心思。
3.自由、平等、幸福。
4.因為“我”對故鄉的記憶與故鄉的現實相去甚遠,故鄉沒有給“我”留下好印象。(言之成理即可)?
《故鄉》閱讀練習及答案14
槐花香漫故鄉情
秋楠
①那是一個天朗氣清的日子,我無意想念起槐花的模樣,于是就有了想去看她的沖動。大片的槐樹當屬于鄉下那條河床了,河床兩岸成排的老槐樹,仍然蒼勁挺拔。走近郊條河,遠遠的就會望見槐花掛滿枝頭,那花朵在陽光的映射下,閃爍著耀眼的光芒,滿樹的花香鋪滿整個河床,惹得蜜蜂翩翩起舞,那滿心的喜悅與暢快,你若不去走近田野,貼近自然,尋不來,也找不到。于是,我常常想起我與槐花成長的日子,一部分記憶已經模糊了,或是殘缺了,但能讓我想起孩提時,短暫的歡快。
②故鄉的槐花有著和他處別樣的趣事,在故鄉有一棵老槐樹,她很奇特,開著五種顏色的花,因此叫五花槐。在全國沒有幾棵這樣的樹,方圓百里遠近聞名,這村莊也就叫五花槐村了。冬去春來,老槐樹發出嫩芽,五顏六色的花照例綻放。雖幾經風雨,她依然枝繁葉茂,花香宜人。每到夕陽西下孩子們放了學,都會在這里捉迷藏,圍著她跑來跑去,孩子們的笑聲傳遍整個村莊,那情景印刻在我腦海里,不會丟去只有收藏了。
③聽老人家講槐樹村的故事最開心不過了,相傳宋太祖趙匡胤下河東,時值三伏天,騎馬路過五花槐村,人困馬乏,他把馬拴在廟前的槐樹上,進廟安歇,但廟外的青蛙“呱呱”地叫個不停,趙匡胤心煩意亂,長嘆一聲,說道:寶蛙啊,寶蛙,你們別叫了,讓我休息一會兒吧,要叫的話,你們就到村外叫去吧。頓時,蛙聲戛然而止。至現在,每到夏天村里還不會出現蛙鳴,這也成了后來專家們怎么也解釋不了的疑問。蛙聲剛停,馬兒又“咴咬”地大叫起來,趙匡胤急忙出來,見馬又踢又跳,把樹弄得傷痕累累,他趕快制住了馬,惋惜地說:老槐樹啊,老槐樹,是我連累了你,實在對不起,愿你傷口早日愈合,枝繁葉茂,花放五彩。從那以后,這棵槐樹的花就由黃色變成了五色。近來,再回去見到老槐樹,她根部的馬蹄印痕依然清晰可見。
④遙望故鄉的春天,已是百花謝了春紅,而濱海小城的春天遠遠遲于故鄉,我想故鄉的腳步總是早于進入我的夢鄉,或是因為感受不到故鄉槐花的味道,而晚于用這樣的文字來懷想那時的美好。身在鬧市久了,總會讓人留戀一些往事,這根思緒也許是扎得很深,才引得常常去想它。既然不會常常去看望,那就跟隨風兒,一起走近自然,欣賞那一抹風景,也是一件最大的幸事。
⑤又是一年槐花香,城市邊緣的槐花與故鄉的槐花有著不同的美,一個載著兒時的記憶,一個記錄成長的足跡。無論哪種美都有著一種空是的美。那么就讓我做一棵槐樹吧,被這綠色包圍,整個軀體被綠蘢罩,呼吸著清新的空氣,一路走著與綠色奔向遠方。讓我們握緊槐花的平和,回味一路走來的歡歌笑語,以一種寬宏和寧靜直面人生,感悟上蒼賜給的緣分,珍惜一路陽光,一路風雨所帶給我們的無怨無悔。 (有刪改)
16.下列對原文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兩頊是(4分,兩項都對得4分,答對一項得2分,有錯項得O分)
A.文章多次提到了故鄉的槐花香,前后照應,反復強調,讓讀者能從中體會到作者豐富的感情。
B.第一段中“你若不去走近田野,貼近自然,尋不來,也找不到”,作者告訴人們,只有走近田野,走近自然,才能體會到大自然的勃勃生機,并從中收獲快樂。
C.第④段中“身在鬧市久了,總會讓人留戀一些往事”,表達了作者對喧鬧的`濱海小城深深厭倦,渴望回歸兒時的淳樸、寧靜。
D.無論是城市邊緣的槐花,還是故鄉的槐花,它們都記錄著人生的足跡,都表現出一種空靈的美。
E.“我”希望自己能做一棵槐樹,能“被綠籠罩,呼吸著清新的空氣”,是因為當下的環境污染嚴重,表現了作者對未來的擔憂。
17.文章第③段寫宋太祖趙匡胤的傳說有什么作用?(4分)
18.綜觀全文,作者為什么對故鄉的槐花特別迷戀?(4分)
19.本文帶給我們很多啟示,結合文章內容及社會現實,就故鄉的山水風物、神話傳說與人類文化的關系,談談自己的思考。(8分)
16.(4分)C、E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C項,“對喧鬧的濱海小城深深厭倦”于文無據。E項,“因為當下的環境污染嚴重,表現了作者對未來的擔憂”分析錯誤,作者想化身槐樹,是表現對槐樹、對故鄉的愛。
17.(4分)①交代槐樹村得名的原因,②表現槐樹村深厚的歷史底蘊,③增加文章的文學情趣,提高讀者的閱讀興趣。(答對一點1分,兩點2分,三點都答對4分)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文章內容及分析文章結構的能力。寫宋太祖趙匡胤的傳說,是告訴讀者五花槐村得名的原因,也顯示小村悠久的歷史。同時也使作品情趣盎然,從而打動讀者。
18.(4分)①故鄉的槐花掛滿枝頭,花香四溢,勾起“我”的思鄉之情;②故鄉的槐花有很多趣事,留下了美麗的傳說,讓人沉醉;③故鄉的槐花見證了“我”的成長,給“我”的童年生活帶來了很多樂趣;④故鄉的槐花給故鄉帶來了美,帶來了生機。(一點1分)
解析:本題考查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作答此題,只要抓住作者描寫槐花的段落,再結合作者的感情篩選整合即可。第一段寫槐花美,并引發“我”的思鄉情;二、三兩段寫有關槐花的趣事和傳說,“我”在槐花村中成長的情況;最后一段寫槐花的美及槐花帶來了生機。
19.(8分)故鄉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與這些山水風物相關的、年代久遠的神話傳說是故鄉傳統文化的深厚積淀,滋養了故鄉的人,也滋養了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文化。如今這些文化正面臨著逐漸消逝的危險,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不應以破壞故鄉文化為代價,否則將會給人類及其文化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
解析:本題考查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的能力。故鄉的山水風物、神話傳說實質上是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可結合作品,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與課堂上所學的保護鄉土文化的知識來對本題進行解答。答題時要注意結合原文中的槐花形象與主題,由點到面,由個別到一般地展開分析。
《故鄉》閱讀練習及答案15
《故鄉》(節選)
①“你休息一兩天,去拜望親戚本家一回,我們便可以走了。”母親說。
②“是的。”
③“還有閏土,他每到我家來時,總問起你,很想見你一回面。我已經將你到家的大約日期通知他,他也許就要來了。”
④這時候,我的腦里忽然閃出一幅神異的圖畫來: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的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
……
⑤一日是天氣很冷的午后,我吃過午飯,坐著喝茶,覺得外面有人進來了,便回頭去看。我看時,不由的非常吃驚,慌忙站起身,迎著走去。
⑥這來的便是閏土。雖然我一見便知道是閏土,但又不是我這記憶上的閏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圓臉,已經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眼睛也像他父親一樣,周圍都腫得通紅,這我知道,在海邊種地的人,終日吹著海風,大抵是這樣的。他頭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著;手里提著一個紙包和一支長煙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記得的紅活圓實的手,卻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
⑦我這時很興奮,但不知道怎么說才好,只是說:
⑧“阿!閏土哥,——你來了?……”
⑨我接著便有許多話,想要連珠一般涌出:角雞,跳魚兒,貝殼,猹,……但又總覺得被什么擋著似的,單在腦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⑩他站住了,臉上現出歡喜和凄涼的神情;動著嘴唇,卻沒有作聲。他的態度終于恭敬起來了,分明的叫道:
11A“老爺!……”
12我似乎打了一個寒噤;我就知道,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說不出話。
13他回過頭去說,“水生,給老爺磕頭。”便拖出躲在背后的孩子來,這正是一個廿年前的閏土,只是黃瘦些,頸子上沒有銀圈罷了。“這是第五個孩子,沒有見過世面,躲躲閃閃……”
14母親和宏兒下樓來了,他們大約也聽到了聲音。
15“老太太。信是早收到了。我實在喜歡的了不得,知道老爺回來……”閏土說。
16“阿,你怎的這樣客氣起來。你們先前不是哥弟稱呼么?還是照舊:迅哥兒。”母親高興的說。
17“阿呀,老太太真是……這成什么規矩。那時是孩子,不懂事……”閏土說著,又叫水生上來打拱,那孩子卻害羞,緊緊的只貼在他背后。
18“他就是水生?第五個?都是生人,怕生也難怪的;還是宏兒和他去走走。”母親說。
19宏兒聽得這話,便來招水生,水生卻松松爽爽同他一路出去了。母親叫閏土坐,他遲疑了一回,終于就了坐,將長煙管靠在桌旁,遞過紙包來,說:
20“冬天沒有什么東西了。這一點干青豆倒是自家曬在那里的,請老爺……”
21我問問他的景況。他只是搖頭。
22B“非常難。第六個孩子也會幫忙了,卻總是吃不夠……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錢,沒有定規……收成又壞。種出東西來,挑去賣,總要捐幾回錢,折了本;不去賣,又只能爛掉……”
23他只是搖頭;臉上雖然刻著許多皺紋,卻全然不動,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約只是覺得苦,卻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時,便拿起煙管來默默的吸煙了。
15.當閏土見到分別二十年的“我”時,他的神情經歷了一個變化過程,這個過程反映了他心態的變化。請按要求填寫下表。(3分)
神情
心態
歡喜、凄涼
①見到分別多年的好伙伴,內心激動
欲言又止
心中有很多想傾訴的東西,卻又不知從何說起
②恭敬
③意識到自己和對方在身份上存在著很大差異
16.面對中年閏土,“我”對少年閏土仍念念不忘,對往事仍印象清晰。選文中哪些地方流露出“我”的這種感情?請用自己的話概括出其中的兩處。(2分)
答案示例:對少年閏土的外表記憶深刻;腦海中仍能想起角雞、跳魚兒、貝殼、猹等許多趣事。
17.選文在對中年閏土的語言描寫中出現了多處省略號。說說文中A、B兩處的省略號分別表現了閏土內心怎樣的情感。(3分)
答:A處的省略號表現了中年閏土矛盾復雜的心態,B處的省略號表現了閏土對自己生存狀況的無奈與內心的悲苦。
18.選文運用多種人物描寫方法,細致入微地表現出人物形象特點。請舉例作簡要分析。(不超過150字)(6分)
答案示例一:“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的'刺去”,這處外貌和動作的描寫以及對猹迅速逃脫的描寫,都直接、間接地表現出少年閏土的勇敢無畏。這些描寫與“深藍的天空”“金黃的圓月”“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所構成的神奇畫面有機融合,景物描寫襯托出少年閏土活潑的生命。
答案示例二:作者在描寫中年閏土外貌時,與記憶中的少年閏土進行對比,在巨大的反差之下,突出了中年閏土內心和命運的變化。其間還穿插著外貌描寫和細節描寫,“灰黃”的臉、“很深的皺紋”、“腫得通紅”的眼睛、“松樹皮”般的手以及單薄的衣著,形象地表現了閏土辛苦勞作,飽經風霜,極度貧困的生存狀況。
【《故鄉》閱讀練習及答案】相關文章:
《故鄉》閱讀練習及答案09-13
《故鄉》閱讀練習及答案06-24
《故鄉,那片竹林》閱讀練習附答案10-14
高考語文《故鄉的槐樹》閱讀練習及答案06-14
《等》閱讀練習及答案09-12
黃河浪《故鄉的榕樹》閱讀練習題及答案01-03
《故鄉》閱讀答案11-12
《故鄉》的閱讀答案10-26
《故鄉》閱讀答案11-12
《故鄉》閱讀答案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