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閱讀理解合集(15篇)
初中語文閱讀理解1
①我5歲的時候,正處于中國歷史上一個艱難的歲月。生活留給我最初的記憶是母親坐在一棵白花盛開的梨樹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紅色的棒槌,在一塊白色的石頭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綠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濺到母親的胸前,空氣中彌漫著野菜汁液苦澀的氣味。那棒槌敲打野菜發出的聲音,沉悶而潮濕,讓我的心感到一陣陣地緊縮。
②這是一個有聲音、有顏色、有氣味的畫面,是我人生記憶的起點,也是我文學道路的起點。這個記憶的畫面中更讓我難以忘卻的是,愁容滿面的母親,在辛苦地勞作時,嘴里竟然哼唱著一支小曲!我母親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難,真是難以盡述。戰爭、饑餓、疾病,在那樣的苦難中,是什么樣的力量支撐她活下來,是什么樣的力量使她在饑腸轆轆、疾病纏身時還能歌唱?我在母親生前,一直想跟她談談這個問題,但每次我都感到沒有資格向母親提問。
③有一段時間,村子里連續自殺了幾個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種巨大的恐懼。那時候我們家正是最艱難的時刻,父親被人誣陷,家里存糧無多,母親舊病復發,無錢醫治。我總是擔心母親走上自尋短見的絕路。每當我下工歸來時,一進門就要大聲喊叫,只有聽到母親的回答時,心中才感到一塊石頭落了地。有一次下工回來已是傍晚,母親沒有回答我的呼喊,我急忙跑到牛欄、磨房、廁所里去尋找,都沒有母親的蹤影。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發生了,不由地大聲哭起來。這時,母親從外邊走了進來。母親對我的哭泣非常不滿,她認為一個人尤其是男人不應該隨便哭泣。她追問我為什么哭。我含糊其詞,不敢對她說出我的擔憂。母親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對我說:孩子,放心吧,閻王爺不叫我是不會去的!這是一個母親對她的憂心忡忡的兒子做出的莊嚴承諾。現在,盡管母親已經被閻王爺叫去了,但母親這句話里所包含著的面對苦難掙扎著活下去的勇氣,將永遠伴隨著我,激勵著我。
④在那些饑餓的歲月里,我看到了許多因為饑餓而喪失了人格尊嚴的情景,譬如為了得到一塊豆餅,一群孩子圍著村里的糧食保管員學狗叫。保管員說,誰學得最像,豆餅就賞賜給誰。我也是那些學狗叫的.孩子中的一個。大家都學得很像。保管員便把那塊豆餅遠遠地擲了出去,孩子們蜂擁而上搶奪那塊豆餅。這情景被我父親看到眼里。回家后,父親嚴厲地批評了我。爺爺也嚴厲地批評了我。爺爺對我說:嘴巴就是一個過道,無論是山珍海味,還是草根樹皮,吃到肚子里都是一樣的,何必為了一塊豆餅而學狗叫呢?人應該有骨氣!他們的話,當時并不能說服我,因為我知道山珍海味和草根樹皮吃到肚子里并不一樣!但我也感到了他們的話里有一種尊嚴,這是人的尊嚴,也是人的風度。人,不能像狗一樣活著。
⑤饑餓的歲月使我體驗和洞察了人性的復雜和單純,使我認識到了人性的最低標準,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質的某些方面。我的父母、祖父母和許多像他們一樣的人,為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這些普通人身上的寶貴品質,是一個民族能夠在苦難中不墮落的根本保障,也正是文學的靈魂。
19、文章第①段,母親捶打野菜情景的描寫很有特點,試作賞析。(3分)
20、理解文中兩處劃橫線句子的含義。(4分)
(1)愁容滿面的母親,在辛苦地勞作時,嘴里竟然哼唱著一支小曲!
(2)孩子,放心吧,閻王爺不叫我是不會去的!
21、第③段中,畫曲線句子有一段時間,村子里連續自殺了幾個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種巨大的恐懼。在文章結構和內容上有何作用?(4分)
22、根據文意,請補寫出第④段中父親嚴厲批評我的話。(不超過40字)(3分)
23、本文題目為母親,但文中又用了不少文字寫了父親和爺爺,請結合全文探究作者這樣安排的原因。(4分)
參考答案:
19、從聽覺、視覺、嗅覺方面描寫母親捶打野菜的情景,構成了一幅有動作、有聲音、有顏色、有氣味的勞動場面。
20、1)母親不逃避困難和不幸,樂觀頑強的面對困難;2)面對苦難要堅強的活下去,表現母親的堅強和責任感;這種莊嚴的承諾,是為了消除兒子的擔憂,體現了母愛的偉大。
21、照應前文正處于中國歷史上一個艱難的時期,引出下文我對母親的擔憂;體現生活的艱難、人性的脆弱,反襯母親的堅強。
22、內容要圍繞人應該有骨氣、有尊嚴地活展開;語言要口語化,且符合人物身份。
23、參考實例:1)從內容上,為了更好的全面的揭示普通人身上的寶貴品質,豐富了文章內容;如果不寫父親、爺爺,內容就顯得單薄。2)從主旨上看,我的母親教育我,人要忍受苦難,不屈不撓的活下去;我的父親和爺爺又教育我,人要有尊嚴的活著,互為補充,文章有厚重感。3)從人物形象上,母親和父親、爺爺相互映襯補充,為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4)其他方面,可以使我體驗和洞察人性的復雜和單純,不光使我認識到了人性的最低標準,也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質的某些方面。
初中語文閱讀理解2
這是繼散文集《品嘗時光的味道》之后,我在四年里寫下的文字。字里行間,有光陰的記錄,生命的留痕。我發現,信手拈來的文字,往往比鄭重寫出的更為率性、真實和可靠,更忠實自己內心的感受。我的文字少有對俗世生活瑣碎的記錄,更多是和寫作與閱讀有關,與靈魂相連。寫作使我在瞬間飛離現實,我用閱讀和書寫隔開了與喧囂塵世的距離。
一位作家說:“寫作是搭救人生虛無的一條船。”其實,一個在深夜里提起筆來寫作的人,心中一定是有隱痛的。因為,生命的痛苦與憂傷無處安放。一個人精神的痛苦,其實沒有任何人能分擔,似乎只有文字可以擔當。
常有讀者問我,你的文字如涓涓清流,那樣潔凈和溫情,難道你的生活中不曾遇見污濁和冷酷?我說,是寫作教會我懷著一顆對萬物敏感之心。我用這顆心感受生之美好,在平淡的生活中尋找一點點詩意。
歲月的沙漏里,細沙流走的是丑陋、邪惡、寒冷,留下來的,永遠是美好、至善和溫暖。不是嗎?
我對于文字的情感,仿佛一段不能割舍的戀情。一直深愛著,迷戀著,癡情不悔。如同此刻,翻閱這本書中的文字,那些遠去的`時光一時間又重回心底,我看見了自己埋藏在文字里深深的情感。那些文字,表達我生命里不同瞬間的呼吸,那也是我對理想真實的追求,我珍愛它們。
《幽夢影》中言:“花之嬌媚者,多不甚香。”其實,文字也是這樣。我追求自己的文字里,少一份姹紫嫣紅,多一份雅潔、閑逸。與幾年前的文字相比,如今的文字漸漸在做減法,刪繁就簡三秋樹,把枝頭的繁華慢慢卸下,簡潔不蕪,沉靜從容,留下清瘦的枝椏伸向天空,不再絢麗繽紛。如一幅水墨丹青,山寒水瘦,有了秋水長天的開闊和靜氣。
一直認為,真正的寫作其實是謀心,而不是謀生。一個寫作者不為迎合任何人的口味,不為功利的寫作,才是心靈泉水的自然流淌,是靈魂的自由呼吸。一個人寫作的高度來自廣闊的視野與精神的自省。只有忠實自己內心的寫作,才有意義。
大師齊白石說:“作畫要形神兼備,不能太像,太像則匠氣,不像則妄。”原來,寫作和繪畫一樣,文字不能匠氣,匠氣就缺少靈性,沒有了飛翔感,好文字從來都是云端上的紫燕。
霜嚴雪寒的季節,我在中國美術館看“搜盡奇峰”二十世紀中國山水畫展,徘徊在吳昌碩、齊白石、林風眠、吳冠中等大師的畫前,我才明白,唯有對塵世懷著深深眷戀的人,才能如此細膩傳神的表現俗世之美,自然之美。似水流年里,他們遠去了,但是,每一幅作品里依然有一顆跳動的靈魂。
文字有著穿透光陰,超乎尋常的力量。它引領我,躲避俗世一切的浮躁和喧囂,尋找到靈魂的安寧,令我在文字的芬芳里自由地呼吸。而我的世界,因為寫作和閱讀變得如此豐盈和美好。
文字饋贈我的,大概也是任何人、任何物質都不能饋贈于我的。那些時光深處細膩的感受,彌足珍貴。我懷抱著文學的夢想,走在孜孜以求的路上。
早春時節,迷戀在法國畫家米勒的畫里。這位一生貧困交加,食不果腹,步履艱難的農民畫家,奉獻給塵世的,卻是一幅幅溫情、靜謐、圣潔安詳的畫卷。他這樣說:“生活是悲苦的,可是我決不忽視春天。”
我仿佛是那幅《拾穗》①里的婦人,低著頭,彎腰在收割后的麥田里,無比虔誠地拾起一個個麥穗。
生活給予我的都是金黃的麥穗。似水流年里,所有的過往,疼痛、歡顏、善美、溫暖都是沉甸甸的麥穗。我以一支筆,俯身拾起它們。因為,我決不忽視美,如同決不忽視春天。
但愿這本書,能帶給你靈魂的安然和靜美。
注①《拾穗》:法國畫家米勒的畫作。
19.對于寫作的緣由和目的,作者在文中闡述了怎樣的觀點?(4分)
20.文中引用了法國畫家米勒的話:“生活是悲苦的,可是我決不忽視春天。”作者又說;“生活給予我的都是金黃的麥穗。”請分別闡述這兩句話在文中的含義。(4分)
(1)
(2)
21.結合文意,賞析文中劃線的句子。(4分)
(1)把枝頭的繁華慢慢卸下,簡潔不蕪,沉靜從容,留下清瘦的枝椏伸向天空,不再絢麗繽紛。
(2)歲月的沙漏里,細沙流走的是丑陋,邪惡、寒冷,留下來的,永遠是美好、至善和溫暖。
22.本文是散文集《光陰毒描》的自序,請根據序言內容推測散文集《光陰素描》的大致內容、情感主旨和語言風格。(6分)
初中語文閱讀理解3
這個新的形象包含了作者的美的追求。包含了作者美好理想幻滅的痛苦。
第一,古人在詩里以丁香結本身象征愁心。《雨巷》則想象了一個如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般的憂愁,也有丁香一樣的美麗和芬芳。這樣就由單純的愁心的借喻,變成了含著憂愁的美好理想的化身。
第二,詩人在《雨巷》中運用了新鮮的現代語言,來描繪這一雨中定西那個一樣姑娘倏忽即逝的形象,與古典詩詞套用陳詞舊典不同,也與詩人早期寫的其他充滿舊詩詞調子的作品迥異,表現了更多的新時代的氣息。“丁香空結雨中愁”,沒有“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更能喚起人們希望和幻滅的情緒。在表現時代的憂愁的領域里,這個形象是一個難得的創造。
第三,在古代詩詞里,雨中丁香結是以真實的生活景物來寄托詩人的感情。《雨巷》中那個在雨中飄過的丁香一樣的姑娘的形象,就帶上了更多的.詩人想象的成分。它既是生活中可能出現的情景,又是作家馳騁藝術想象的結晶,是真實與想象相結合所產生的藝術真實的形象。戴望舒說:“詩是由真實經過想象而出來的,不單是真實的,也不單是想象的。”(《詩論零札》十三)
我們說《雨巷》的意境形象借鑒于古典詩詞,又超越于古典詩詞,最主要的即因為它是詩人依據生活的經驗而又加上了自己想象的創造。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藝術想象的產物。
總結:《雨巷》最初為人稱道,一個重要的方面是它的音節的優美。葉圣陶盛贊這首詩“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的紀元”,雖然未免有些過譽。
初中語文閱讀理解4
江南水鄉的眾多古鎮,我獨鐘千燈。于是,坐飛機,乘汽車,趕去尋訪。
千燈果然有燈。清水滋潤的河邊是一條古舊的石板街,就在那石板街邊的店鋪中間,有一座古屋,里面陳列著很多的燈,據說,真夠上千盞了。那些燈有陶捏的,有瓷質的,有鐵鑄的,有銅制的。品類眾多,造型各異,幾乎每一盞燈都閃射著人們心靈中智慧的光芒。
無疑,千燈在江南水鄉里是亮色獨具的。然而,我追溯的卻不是這聚合起來的文物拼盤。流動的河水,飛翹的屋檐,都能夠標示本土文化的輝澤。流動的河水名為尚書浦,因為曾經疏浚河道的是明朝尚書夏元吉,尚書名氣就不小了,可他手下主事的一位官員竟然是比他名氣還要大的海瑞。這河流豈可小瞧!凝固的屋檐也不弱,他的羽翼下名人輩出,有江南絲竹的首創者、陶淵明的后裔陶峴,有世人尊為昆曲鼻祖的顧堅,有明代的抗倭英雄陳先鋒,還有昆山市出自南宋的第一位狀元衛涇……一個小鎮,孕育出這么多的人杰精英,實屬罕見。更罕見的`是,明清以來考中的進士居然多達35人!
這樣濃郁的文化氛圍令人陶醉,也令人叩問:是否千燈這方水土當真不凡?當真有千盞明燈輝映著人們的心智?我遠道造訪,莫非就是奔這智慧的明燈來的?其實不然。我傾心的是石板街最南端的一座院落。屋舍不能算闊大,花園不能算精巧,陳設不能算豪華,不要說和山西的喬家、常家等大院相比,即使和周莊的沈園,同里的退思園相比也有差距。然而,就是這個院落令我頂禮膜拜,因為這里走出了一個令世人刮目相看的文士,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顧炎武。
顧炎武原來叫繼坤,改名炎武是因為清兵南下,社稷將傾。為了抵御外侵,他決心投筆從戎,抗擊敵寇。只是,寡難敵眾,失敗后他不得不背井離鄉,遠走北國。然而,他立定志向,誓不叛明,決不屈膝為官。顧炎武四處游走,嚴謹治學,撰出《日知錄》、《亭林詩文集》等著作,成為名聲顯赫的思想家、史學家、語言學家,在明末清初與黃宗羲、王夫之并稱作三位大儒。
在我眼里,一位思想家不在于他的著作有多么繁富,學說有多么縝密,如果缺少了獨具慧眼的發現,缺少了照亮心靈的光色,那只能是平庸的再造或翻版。不要說他筆下那浩瀚的論著,就一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便具有晴天霹靂的震驚效應,它照亮了我愚暗的心扉,給了我新的啟迪。我知道這不是他的原話,這話是梁啟超為之合成的。他的原話是:“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辯?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于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時光逝去數百年了,我坐在書齋輕輕掀動《日知錄》,當字行里跳出這段話時,眼睛竟亮得如電光閃射,神魂竟震撼得如驚雷炸響!我把顧炎武尊為補天者,他要補的天是仁愛的蒼穹,道德的星空。誠如那個陰沉沉的午后,我走進尚書浦畔的顧家宅第,頓覺陰霾四散,華光迸射,心胸亮堂得少見。是的,仁愛是天,一旦失去仁愛,人和獸還有何種差別?若是世道真的淪為“率獸食人,人將相食”,那可是最為恐怖的災難啊!這災難不是天塌,其危害甚于天塌;不是地陷,其危害甚于地陷。要免除這人為的天塌地陷有何良策?顧炎武已明確指出:“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是的,匹夫有責,匹夫履責,才會民風和洽,才會其樂融融,才會重現堯天舜日的美景。
顧炎武點起了一盞燈,一盞照亮人心的明燈!顧炎武就是一盞燈,一盞閃爍在中華大地的思想明燈!
我在千燈的清流秀水邊徘徊,我在千燈的老街故宅里追溯,尋訪的就是顧炎武這盞明燈.我不敢貪婪,若是千燈容許我帶走一盞燈,那我就帶走顧炎武這一盞!
16.下列對這篇散文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兩項是(選對一項2分,共4分)
A.本文首段多采用短句,表現了作者探訪千燈古鎮的急切之情。
B.本文以作者的游蹤為線索,略寫千燈古鎮的自然景觀,詳寫該鎮的人文氛圍,詳略得當,言近旨遠,觸人深思。
C.第二段,作者不厭其煩地列舉了不同質地的燈,既回扣題目“千燈”又暗示此行目的就是了觀賞這些造型各異的千燈。
D.“千燈”一語雙關,既指江南水鄉陳列千盞明燈的古鎮——千燈鎮,也指這個古鎮的獨具亮色的文化特點。
E.“誠如那個陰沉沉的午后,我走進尚書浦畔的顧家宅第,頓覺陰霾四散,華光迸射,心胸亮堂得少見。”這一句生動形象地寫出了顧炎武仁愛思想給我帶來的巨大震撼。
17.請分析文中劃線句子的表達效果。(4分)
18.第三段中,作者列舉千燈鎮許多歷史文化名人,有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4分)
19.結合文本內容及現實,探究作者為什么在“千燈”中只取顧炎武這一盞明燈。(8分)
16.(4分)BC(A項“以游蹤為線索”錯誤;C項“此行目的就是了觀賞這些造型各異的千燈”錯誤)
17.(4分)連用三個設問(1分),體現了“我”對千燈文化的多重思考(1分);承上啟下,引出對顧炎武這盞思想明燈的鐘愛(2分)。
18.(4分)列舉千燈鎮眾多的人物精英,充分體現千燈濃郁的文化氛圍(2分);起到鋪墊作用,以此襯托(突出強調)顧炎武對人們思想的啟迪作用(2分)。
19.(8分)①顧炎武用他獨具慧眼的發現,照亮了“我”愚暗的心扉,給了“我”新的啟迪。②顧炎武提出了“匹夫有責”思想是構建仁愛社會的基礎。(或:顧炎武提出了“匹夫有責”思想會帶來民風和洽,其樂融融。)③當今社會,經濟高速發展,而精神世界滑坡,我們需要顧炎武這樣的思想明燈,來照亮愚暗的心扉,帶給我們以無窮的力量和莫大的精神鼓舞。(前2點各3分,聯系現實2分)
初中語文閱讀理解5
枯枝與鮮花
①那是一棵什么樹呢?在這深秋,黃葉已紛紛墜落的時候,它卻是繁花滿枝,顯出一種青春和歡樂來。這是什么樣的一棵充滿了奇跡的樹呢?
②清晨,走進園子,遠遠的,就看見一樹鮮花,紅的花,紫的花,在晨風中輕輕搖曳著。當我一步步走近那樹時,才看清了,那不過是一株秋葉落盡的枯枝,纏繞著剛剛綻開的牽牛花。枯樹,把它的身軀借給了柔弱的牽牛花的長藤,而牽牛花,也便把鮮艷的花簪上了枯樹的頭頂。于是它們便復活了,和諧地美麗地生活在一起,使你猛然間感到他們原本就是渾然一體的。
③枯樹喲,你不厭棄新生者的柔弱,以你的堅硬支持了它,所以你也得到了美。
④柔藤喲,你不厭棄那長者的衰老,以你的活力裝點著它,所以你的美得到了發揮。
⑤看過一些枯枝傲然地挺立著,身上落滿了骯臟的鳥糞,腳上卷過蕭條的風。我也看過一些牽牛花,找不到支撐,委棄在地上,被荒草吞沒。
⑥望著這一棵樹,我微笑著。
1、在第①段,作者描寫了一棵充滿了奇跡的樹 (2分)
①作者看到了什么奇異的景象?(不超過10個字)
②聯系全文看,作者為什么稱這是奇跡?
2、在第③段中,作者寫枯樹和牽牛花各做了什么?結果怎樣?(2分)
3、閱讀第④⑤⑥段,填寫下面的空白:(3分)
文章的這部分運用了 的'修辭手法和 的寫法,表達了對枯樹和柔藤的生命現象的贊美。
4、文章在結尾說望著這棵樹,我微笑著,你覺得作者從枯樹和鮮花的生命現象中獲得了怎樣的人生感悟?(2分)
答案:
1、(1)①深秋時分落葉時節卻繁花滿枝 ②枯枝與牽牛花(柔藤)復活
2、枯枝把身軀借給牽牛花,牽牛花把鮮艷的花簪上枯樹頭頂,結果他們復活了,和諧地美麗地生活在一起。
3、擬人對比相互依存、相互幫助頑強生存
4、人生只有彼此依賴、寬容、幫助、合作才能超越自我,充分實現生命價值。(言之有理就好)
初中語文閱讀理解6
前不久,與朋友有約,走了一趟西海固。那是夏日,干旱正無情地折磨著這塊土地。車窗兩邊的土地上罩著一層薄薄的蟬翼般透明的淺綠,看不到農人,甚至看不到牛羊,看久了就感到沉重與滄桑。有幾聲花兒①吼過來,也是干澀僵直。
車到黑城附近,路上忽然橫出一個人來,他站在路中央,揚起的手臂如展開的鷹翼一般,使勁地搖動著,那架勢很有剪徑者的氣派,仿佛在說:停!只有停,否則休想過去。
車停了,擋車人走上來時我才看清是一個少年。他提著一個破舊的帆布提包,上面有許多油漬。一雙老式的褐色牛皮鞋很笨重地套在夏天的腳上,穿一件單衫,上面印有一只展翅的老鷹,下身穿一件已經很舊很破很臟的牛仔褲。
司機顯然給他擋車的姿勢惹火了,惡惡地說不要命了,擋車有這樣擋的?
那少年瞪著一雙眼睛,一動不動地盯著司機,司機終究有些不想惹事,他一定是怯于少年那目光,便不再言語。車啟動了,少年依然站在那里盯著司機看,許久,這才向著座位走了過來。他掃視著車上,不回避這車上任何一雙眼睛。他的目光甚至帶有挑釁的意味。他走到了我的旁邊,將包放到了行李架上,然后盯著我看了足足有半分鐘,直到我本能地將屁股往里挪挪,他才坐了下來。
我對他沒有什么惡感,甚至喜歡他坐到我的旁邊來,只是有點不習慣他看人時的眼神。他坐了下來,坐得有些僵硬,給人的感覺是一塊石頭落在了座位上。他摸出一支煙點著,深深地吸了一口,然后悠悠地吐出來。他吸煙的姿勢十分的老練而瀟灑,應該至少有三年的煙齡了吧。那是一種低價煙,煙味很是嗆人。
他吸著煙,那神情仿佛在思考著什么,又仿佛什么也沒有思考,他的眼睛確實放射著鷹眼的光芒。“少年心事當拿云”②,如此貼近,如此深刻,是誰的詩句我記不清了,但這句詩我卻牢牢記著,因為我曾經年少過,而且這句詩也是在少年時期讀的,此時此刻面對他,我又想起了這句詩。
我很想與他對話,他讓我看到了我少年時期的影子,然而,他顯然沒有要和我對話的.意思,他甚至坐下后連看我一眼都不曾有過,兩眼只是一味地注視著前方——漫漫長路,仿佛我以及車上所有的人都不存在一樣。
他吸完了那支煙,連過濾嘴的味兒都吸出來了。我掏出煙來遞給他一支,他疑惑地看了我一眼,然后接過煙拿到鼻子上嗅了嗅,這才對我笑笑,十分的真誠。
我替他點了,自己也點了一支,這才問道:“今年多大了?”
“十六!”
“要出遠門么?”
“出去闖闖!”
“怎么一個人出去?”
“一個人出去不好么?”
我不知道如何回答他,連點頭或搖頭的動作都做不出來。
他看看我又說:“一群人出去有啥意思,唧唧喳喳地像一群麻雀。”
我說:“去省城么?”
他搖搖頭說:“省城有啥意思,太小太窮。”
我有些驚訝于他的這種說法,便問:“那你要去哪里?”
他甩了一下頭上的長發說:“去南邊,深圳、海南、云南……那邊才有闖頭!”
我笑笑問:“你知道深圳、海南、云南在哪里么?”
他說:“在南邊。”
我說:“南邊是很大的。”
他吐出一個煙圈來說:“這我知道,它有美國大么?說個不怕你笑話的話,美國我也找得到!”
我笑了,他說:“你不信?”
我點點頭說:“我信。”
他就笑了。
我說:“那地方是有錢,可那地方的錢不好掙。”
他說:“錢多的地方不好掙也總比在錢少的地方好掙要強得多。”停了一下他又說:“那地方有錢的人很多,可誰一開始就是有錢的呢?”
看著少年,這個因對外面世界陌生與無知而充滿自信與希望的少年,想到我的第一次出門,覺得他比我有一種更深刻的東西。
我要下車了,我想對他說幾句什么,卻又不知道該對他說些什么。車上正放著《祝你平安》。
我想權且作為我對他的臨別的贈言吧。
下車時,我掏出剩下的半包煙想遞給他,可想到他還是個孩子,不應該吸煙的。我又裝了進去,握握他的手,他的手雖然稚嫩,但憨實有勁。
車揚起一道灰塵,向著遠方奔馳而去。
(本文有刪改)
【注】 ①花兒:流行于甘肅、青海、寧夏等廣大地區的一種山歌。②少年心事當拿云:言少年人應有高遠的理想。拿云:高舉入云。
11.文章第一段環境描寫有何作用?(4分)
12.“西海固少年”是個什么樣的人?文章又是怎樣來刻畫的?請作簡要分析。(6分)
13.文中“想到我的第一次出門,覺得他比我有一種更深刻的東西”一句中的“更深刻的東西”指的是什么?(4分)
14.“少年心事當拿云”,相信少年的你也曾經讀過這方面的文章,也曾經有過如“西海固少年”般的想法甚至做法。請結合文章內容,談談你的成長感悟。(7分)
答案:
11.①渲染環境的荒涼沉悶,貧瘠靜寂;②為下文作鋪墊,突出少年出現的突兀,點明他出去闖蕩的原因。
12.形象:是一個飽受生活磨礪的貧苦人家的孩子,看上去桀驁固執,倔強自信,刁野機警,實則天真單純,渴望美好生活。
描寫手段:神態描寫、對話描寫、動作描寫、外貌描寫、細節描寫
13. ①雖然對外面世界陌生與無知但充滿著自信與希望。②比“我”年輕的時候更獨立、更執著、更有闖勁。
14. ①成長并非一帆風順,有美好的理想也有無奈的現實;②年輕人是需要有闖勁的,應該有自信執著的精神;③做事情還得考慮周全,不能盲目更不能固執;④敢于打拼,同時也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識。(答對三個即可給滿分)
初中語文閱讀理解7
初中語文閱讀理解解題技巧之琵琶行寫作手法,下面的一大段,通過描寫琵琶女彈奏的樂曲來揭示她的內心世界。
先用“轉軸撥弦三兩聲”一句寫校弦試音,接著就贊嘆“未成曲調先有情”,突出了一個“情”字。“弦弦掩抑聲聲思”以下六句,總寫“初為《霓裳》后《六幺》”的彈奏過程,其中既用“低眉信手續續彈”、“輕攏慢捻抹復挑”描寫彈奏的神態,更用“似訴平生不得志”、“說盡心中無限事”概括了琵琶女借樂曲所抒發的思想情感。此后十四句,在借助語言的音韻摹寫音樂的時候,兼用各種生動的比喻以加強其形象性。
“大弦嘈嘈如急雨”,既用“嘈嘈”這個疊字詞摹聲,又用“如急雨”使它形象化。“小弦切切如私語”亦然。這還不夠,“嘈嘈切切錯雜彈”,已經再現了“如急雨”、“如私語”兩種旋律的交錯出現,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盤”一比,視覺形象與聽覺形象就同時顯露出來,令人眼花繚亂,耳不暇接。
旋律繼續變化,出現了先“滑”后“澀”的兩種意境。“間關”之聲,輕快流利,而這種聲音又好象“鶯語花底”,視覺形象的優美強化了聽覺形象的優美。“幽咽”之聲,悲抑哽塞,而這種聲音又好象“泉流冰下”,視覺形象的冷澀強化了聽覺形象的冷澀。
由“冷澀”到“凝絕”,是一個“聲漸歇”的過程,詩人用“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的佳句描繪了余音裊裊、余意無窮的藝術境界,令人拍案叫絕。彈奏至此,滿以為已經結束了。誰知那“幽愁暗恨”在“聲漸歇”的`過程中積聚了無窮的力量,無法壓抑,終于如“銀瓶乍破”,水漿奔迸,如“鐵騎突出”,刀槍轟鳴,把“凝絕”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才到高潮,即收撥一畫,戛然而止。一曲雖終,而回腸蕩氣、驚心動魄的音樂魅力,卻并沒有消失。詩人又用“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的環境描寫作側面烘托,給讀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廣闊空間。
如此繪聲繪色地再現千變萬化的音樂形象,已不能不使我們驚佩作者的藝術才華。
總結:但作者的才華還不僅表現在再現音樂形象,更重要的是通過音樂形象的千變萬化,展現了琵琶女起伏回蕩的心潮,為下面的訴說身世作了音樂性的渲染。
初中語文閱讀理解8
當下中考語文試題基本上由閱讀和作文兩大塊構成,而閱讀題的分值占了整個中考語文分值的半壁江山。因此,閱讀題做得如何、得分高低,不僅影響到語文成績而且還影響到整個中考成績。為此,提高解答語文閱讀理解題的能力顯得特別重要。事實上,對于初中同學來說,閱讀理解確實是一個讓人頭痛的問題,好像怎么答都難以得到高分。“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為此。”我僅是將自己以往閱讀理解中所犯錯誤如何得以改正的正確方法和經驗做一個簡單介紹,希望能幫助到那些正在為閱讀理解題苦惱的同學們。(閱讀理解已經發展成為一門博大精深的教育產業,一一道來太過細碎,先做一個覆蓋面的簡介
一、精讀課本文章課本所選文章皆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有代表性的文章,學懂課文,你就具備了考試的條件。
所謂“照葫蘆畫瓢”,課文的存在就是一種例子,如何分析理解課文也就是如何做閱讀理解,把老師教給你修理課文的各樣方法,用到考試題上,沒有超出范圍的題,只有試卷里似曾相識的選文。
二、讀懂文章 讀懂文章這四個字可不容易做到。
文章寫的是什么人、什么事、什么物,寫這些人事物目的是什么、作者想表達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作者運用了哪此寫寫作手法表達文章中心思想,這些寫法對中心思想有什么作用。例如一些曾常犯的錯誤 :
1.不認真閱讀文章,容易以偏概全。 2.信息篩選不準確,答題時答非所問或過于籠統。3.必考的寫作表達技巧,如環境描寫、對比、映襯、照應、鋪墊、欲揚先抑等知識點 4.借助題目理解文章,借助文章回答題目,問題總是建立在文章的基礎之上,文章的相關描述加上自己的語言渲染,避免答非所問。
三、讀文章,寫筆記
老生常談的是做好閱讀理解要多讀文章、散文,試卷中的.閱讀理解跟課文,跟時下的文學總是相似相符的,見的多了總會有些心得技巧,甚至一眼中的。但總是讀是不行的,翻翻而過,如風如云,過后兩相忘,所以必須要同學們讀一篇有一篇的效果,寫在紙上,更能夠明白自己的得失,更便于查缺補遺,完善自己的閱讀理解答題技巧。
有一個簡單的小方法,讀一篇短文,記錄三個問題:
1.文章主要人物有哪幾個(三四個為佳)2.每個人物身上發生什么事用簡短的語言概括3.列舉這篇短文從頭至尾都用了哪些寫作手法,這三項應該就是大多是人們在語文學習中的綜合精華,看似老生常談卻也是永不過時的,精確的技巧固然一目了然,但每個人都是不同的,不論你的優勢和欠缺,這三項總能幫到你,給你努力的一個方向。
初中語文閱讀理解9
①歲末的北京,冷,下著小雪。最是乞丐難耐時。無處不在的寒冷,侵襲著他們單薄的身子。在西單一地下通道,就有這么一位老人,在那里乞討度日。身邊的腳步來來往往,但少有為他停下的。
②一個女孩偶然路過那兒,無意中看到蜷縮在一邊的老人,動了惻隱之心。她先是跑到老人跟前,給老人錢。后來看到老人凍得瑟瑟,她又脫下身上的外套送給老人,并把自己脖子上的圍巾摘下來,給老人圍上。這才放心地離開,隨后消失在人群里。
③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我在看這個故事時,窗外的西北風,吼得呼啦啦。云層低垂,又一場寒冷降臨。心卻因這個故事,溫暖地濕潤著。寒冷夜,那個老人,不冷了。
④久未聯系的高中同學,突然電話來,他很突兀地問我,你是不是曾給四川災區的孩子寄過禮物?
⑤我一愣,想起來了,兒童節時,我曾給他們寄過一些花的種子。
⑥那是一家報社組織的大型愛心活動,號召一批作者,每人給災區的孩子寫一封鼓勵的信,并隨信附上一份特別的禮物。我當時搜遍我在的小城,把所有能找到的花的種子,收集齊了快遞過去。我希望那些花的種子,能在孩子們疼痛的廢墟上,開出一片絢爛來。
⑦同學說,可以把地址給我嗎?我準備了些御寒的衣服,想給他們寄去。
⑧這真令我意外。同學不是個富裕的人,平時生活節儉得近乎吝嗇。他在一家單位做門衛,一個月的工資,不過八九百塊。妻子無業,且多病,家里還有個上中學的兒子要供養。
⑨我把地址找到告訴了他,心情卻再難以平靜。2008,我們有過太多的沉重:雪災,地震,洪災。但讓人欣慰的是,我們也看到了,更多的真情與愛,匯成涓涓不息的暖流,流向那些受傷的心靈,一點一點,捂暖了它們的凄涼與寒冷。人心不冷漠。
⑩一個我曾經的學生,在這個歲末,也給我發來郵件。學生大學畢業了,留在一座大城市里工作。本來一路順風順水的,在公司里,都快做到主管的位置了。卻因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公司裁員,他被裁減下來。他很灰心很沮喪,他說他一直很努力地工作,回報他的,卻是這樣的打擊。他茫然地問我,老師,你說這個世界會好起來嗎?
11我剛好在網上瀏覽到一則新聞,是關于地震中斷腿的女孩廖智的。那曾是一個幸福陽光的女孩,有著健美修長的雙腿,熱愛舞蹈,舞動起來,像一只飛著的白天鵝。然而地震奪去了她的健全,她被迫鋸掉雙腿。但是夢想卻不肯放棄,她用斷腿在鼓上跪舞出《鼓舞》,紅衣紅褲,在鼓上舞蹁躚,如一枝紅蓮,盛開在鼓上。她的堅強,感動了這個歲末。大家把掌聲和淚水,傾囊送給她。有網友這樣留言:美麗的天使,你很棒,為你的堅強而感動,加油!
12我把這則新聞轉給我的學生。我說,我感動的是,不放棄——廖智的,無數素不相識的'人們的。只要生命不放棄,這個世界會好起來的。
小題1:整體感知全文,說說作者認為“這個世界會好起來的”依據是什么?(2分)
小題2:文章前八段寫了三個人與人之間“關愛”的故事,請你概括。(每個故事概括語句不超過25個字)(3分)
故事一:
故事二:
故事三:
小題3:從上下文看,第⑧段畫線句子能否刪去?為什么?(2分)
小題4:從修辭角度品味下列語句表達的妙處。(2分)
她用斷腿在鼓上跪舞出《鼓舞》。紅衣紅褲,在鼓上舞蹁躚,如一枝紅蓮,盛開在鼓上。
小題5:假如你是文中那個“我的學生”,在收到“我”轉發的關于斷腿女孩廖智的新聞后,會作何感想?請你幫助他給“我”回一封簡短的電子郵件,表達自己讀了該新聞后的感受。(30字以上)(3分)
參考答案:
小題1:面對災難,人們都有“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熱心與個人的不放棄。(意思對即可)
小題1:(1)小女孩送溫暖給乞丐。(2)“我”送禮物并激勵四川災區孩子。(3)生活不富裕的同學給災區孩子送衣服。
小題1:不能。因為這樣不僅能寫出朋友生活的不富裕,還能體現出朋友在這樣的生活下還能想到幫助別人的濃濃愛心。(側面描寫了朋友生活不富裕,表現他的愛心。)
小題1:把女孩比作紅蓮,這一比喻形象生動地寫出了女孩的堅持不懈,堅強,把女孩對生活的熱愛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告訴我們遇到困難,只要不放棄,生活就永遠會精彩下去。
小題1:略
小題1:試題分析:根據文章中“女孩幫助寒冷中的乞討老人,我寄花種給災區,不富裕的朋友要寄衣物去幫助災區的人,斷腿女孩用堅持為自己撐起了一片天空”的詳細描寫,表明只要有“八方的支援以及個人的努力”,這個世界一定會好起來的。
小題1:試題分析:根據文章第“2”段的內容概括出第一個“關愛”的故事為“小女孩送溫暖給乞丐”。根據文章第“6”段的內容概括出第二個“關愛”的故事為“送禮物并激勵四川災區孩子”。根據文章第“8”段的內容概括出第三個“關愛”的故事為“生活不富裕的同學給災區孩子送衣服”。
小題1:試題分析:第8段寫“朋友”生活并不富裕,可是他要幫助那些受災的地區,這體現出他的愛心。他的這種幫助,比起那些富裕的人奉獻自己的愛心,更讓人感動,更能體現文章的主旨。所以,不能刪去,如果去掉,就不能體現這種效果了。
小題1:試題分析:為了表現出對女孩的贊美,作者把“女孩”比作“紅蓮”,一方面寫出了女孩的美,另一方面也寫出了女孩的堅強。同時,也告訴我們,只要不放棄,再大的困難,我們也能克服,我們的世界一定會變得更加的美好。
小題1:試題分析:斷腿女孩廖智的事跡定然會深深的感染了你,你的內心也定會有許多要說的話。示例:老師:我覺得很慚愧,與這斷腿的女孩比起來,我遇到的這點困難根本談不上是困難。通過這個斷腿女孩,我明白工作沒了可以再找,但是生活的熱情沒了,人的一生與精彩無緣了。我應該做到不放棄。
初中語文閱讀理解10
這天晚上,六根對女人說:“再過幾天就中秋了。你明天去買十斤月餅,三斤糖塊,三十掛小鞭炮……煙我已買了。”
每年的中秋晚上,許多村里人都在六根家掛一盞燈籠。鄱陽湖一帶有這種風俗,一到中秋這晚,村里人便在德高望重的人門前掛盞燈籠,表達自己的敬意。這幾年,六根門前掛的燈籠最多。村里人在哪家門前掛燈籠,哪家就得放鞭炮迎接。大人敬煙,小孩散糖,女人吃月餅。
六根的女人有點不愿意:“每年花一百多塊錢換幾十只燈籠,一點也不值。那些燈籠既當不得衣服穿,又頂不得飯吃。”
六根沉了臉說道:“這燈籠拿多少錢也買不到的。別人想自己門前多掛幾個燈籠還想不到呢。這是村里人對我的信任,對我工作的肯定。”
女人說:“錢呢?”
六根問:“家里一百多塊錢也沒有?”
女人說:“兒子前幾天上學,把家里的三千塊錢全帶走了。”
六根就翻口袋,口袋翻盡了,才翻出五十多塊錢。
六根說:“要不,你明天提一只母雞去賣。”
女人小聲嘟囔:“哪有你這個當村長的!別人當村長,家里要啥有啥,可你每年只得幾十只燈籠。”
六根再懶得搭理女人了。每年村里人掛的燈籠,他都沒扔,都堆放在一間房里。
中秋節這天,六根早早吃過了晚飯。女人買來的糖塊、月餅也擺放在桌上。鞭炮拆了封。只等提燈籠的人一來,就放鞭炮。月餅樣的圓月好不容易從鄱陽湖里爬起來了,一些小孩已在月光下瘋鬧了。
六根坐在門前悠然地吸著煙,眼光卻不時往路邊上掠。終于來了一個紅紅的燈籠,六根興奮地站起來,喊女人:“快拿鞭炮放,燈籠來了。”
鞭炮劈里啪啦地響了。可是燈籠并沒進他家,而是進了春生的家。六根氣得罵女人:“誰叫你這么早放鞭炮?”女人不敢辯,反而安慰六根:“急啥?等會兒,燈籠不就都來了?”
又來了一只燈籠。拎燈籠的是谷子。六根喊:“谷子,這么早來了?”可是谷子沒聽見樣徑直往前走。片刻春生家響起歡歡悅悅的鞭炮聲。六根驚得傻傻地立在那。往年,谷子每回給他送燈籠。今年卻把燈籠送給了那個發了橫財的春生。
六根氣得大罵:“這世道變了。人都被金錢蒙住了眼。”
六根的女兒勸:“爹犯得著生氣嗎?春生早在村里傳出話,誰送他一盞燈籠,他就給誰一百塊錢。”
春生先是在城里辦了個皮包公司,騙了一些單位的貨款卻不給貨,只給單位的頭送些錢。春生有了錢,就在村里辦了個罐頭廠,錢大把大把地進。可交稅時卻說廠子虧損。春生辦了廠后,村里人都想進他的廠,村里人給春生的笑容越來越多,看春生的目光越來越諂媚了。
“唉——”六根就長長地嘆氣。六根掏出枝煙,點了,狠狠地吸。煙霧整個裹住了六根滿是陰云的臉。
春生家的鞭炮劈里啪啦地響個不停,春生門前已掛了二十幾個紅燈籠了。可六根門前還一只燈籠都沒掛。六根感到極難過。自己當了十幾年村長,愛村,敬業,沒為自己多撈一根柴火,沒做一件昧良心的事。可在村里人眼里竟不如一個壞事干盡的春生。
一只只大紅燈籠從六根眼前飄走了,進了春生的家。
女人把六根拉進屋:“犯得著生氣嗎?別氣壞了身體。”女人關緊門,可劈里啪啦的鞭炮聲仍是那么刺耳。女人就開了電視機,有多大聲開多大的聲。
女兒說:“爹,村里人送的燈籠沒有一點價值。我們給自己家掛個燈籠吧。”
六根罵:“別丟人現眼。”
此時,門被拍得砰砰響。六根開了門,一個小孩舉著燈籠,燈籠后跟著十幾個小孩。小孩齊聲說:“村長,我們給您送燈籠來了,這是一盞電子照明燈。”六根的睛睛竟濕了。六根忙放鞭炮,又不住地給小孩散糖。一小孩說:“六根叔你別生氣。爸媽被錢迷了心竅,為一百塊錢給春生送燈籠。今天我們給您送燈,今后,我們每年都給您送燈。您開山修路,讓我們上學有路走……”六根聽了這話,眼一澀,臉上竟有兩條小蟲子爬。
六根把三十掛小鞭炮全放了。
六根又喊女人與女兒:“你們把房里的燈籠全拿來。”
幾百只燈籠很快堆了一地。六根拿出打火機,點了火。片刻,燈籠全著火了。
一小孩問:“六根叔,你咋燒燈籠?”六根說:“這些燈籠沒點用途,燒了,讓你們開開心。”片刻,幾百只燈籠就化為一堆過眼的火紅。
六根把這盞電子照明燈掛在門口。夜來燈亮,不失光明;風吹雨淋,永不變色。
(選自《小說選刊》20xx年第6期,有刪改)
(1)下列本文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和鑒賞,最恰當的兩項是(5分)
A.六根自己買了煙,讓女人去買月餅、糖塊、小鞭炮燈東西,目的是迎接中秋晚上在自家門前掛燈籠的村里人,顯示自己作為主人的誠意。
B.六根的女人對燈籠的看法與六根有很大的不同,造成這種情形的直接原因是手里沒錢,兒子上學,把家里的三千塊錢全帶走了。
C.往年中秋晚上,村里人在六根家門前掛許多燈籠,這是對他的信任;今年卻把燈籠送給了那個發了橫財的春生,這說明村里人已經不信任他了。
D.小說情節起伏跌宕、語言含蓄簡潔,作者以先揚后抑的手法塑造了鮮活的人物形象,如村長六根、村民等,進而揭示小說的主旨。
E.小說圍繞中秋節門前掛燈籠的故事展開情節,讓人們看到了在經濟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中的美丑善惡,弘揚正氣,抨擊時弊。
(2)六根是一個什么樣的人?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6分)
(3)標題“燈殤”寓意頗深,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6分)
(4)小說中孩子們給村長送燈的情節,有人為之叫好,也有人認為不合理,請結合全文談談你的看法。(8分)
答案:
(1)EB(選E得3分,選B得2分,選A得1分。)
【解析】A項中“顯示自己作為主人的誠意”不妥。C項中“村里人已經不信任他了”錯,小說要表達的不是“不信任”,而是村里人財迷心竅、見利忘義之意。D項中“含蓄”“先揚后抑”不對,小說沒有這些特點。
(2)六根是一個長期工作在最基層的村長,他既敬業清廉又清醒自尊,有時簡單粗暴。(3分)
小說中寫到自己當了十幾年村長,沒為自己多撈一根柴火,沒做一件昧良心的事;開山修路,讓村里的孩子上學有路走;清醒地認識到“這世道變了。人都被金錢蒙住了眼”;對妻子女兒動輒就罵,顯得有點粗暴簡單。(3分,言之成理酌情給分)
(3)①“殤”本意是指人沒有到成年就死去;常用于指重大的災難、事故;心理上的劇烈悲痛、創傷;(事件所折射出的)巨大的悲哀、遺憾等。②本文指六根面對門前掛燈籠這件事的變化,內心產生的劇烈傷痛。③也指在經濟大潮的'沖擊下,在社會轉型時期,作者對人心傾斜、真善美被拋棄的感傷。
(每點2分,言之成理酌情給分)
(4)示例一:這個情節寫得好。(2分)
①它把小說的情節推向高潮,孩子們的到來點燃了村長心中的信心和希望,村長拿出珍藏好久的所有燈籠點了火,情節達到了高潮;②它使情節發展曲折起伏有波瀾,豐富情節,引起讀者思考;③此情節把孩子的舉動和前面情節中成人的行為作了對比,表明雖然現實中不乏丑惡的事物,但成人的勢利庸俗并不代表孩子心中沒有正義;④有利于刻畫村長這個人物,揭示主旨,歌頌美好,樹立正氣,傳達正能量。
(每點2分,答對三點即可,言之成理酌情給分)
示例二:這個情節安排不合理。(2分)
①小說的上文對該情節缺少鋪墊,沒有暗示,這樣孩子們給村長送燈的情節就顯得較為突兀。②此情節的安排沒有現實依據,因為成人都那么勢利,孩子難免不會不受影響;情節雖然合乎人們善良的美好愿望,但總的來說也脫離實際。③憑空虛構的情節,對塑造村長的形象、突出小說的主旨作用不大,對讀者來說缺少感染力、震撼力。④這樣喜劇性的結尾,雖然讓讀者的內心感到溫暖,但對現實社會中的丑惡事物的抨擊力度不夠,缺乏現實的批判意義。
(每點2分,答對三點即可,言之成理酌情給分)
初中語文閱讀理解11
①再過幾天就是父親節了。那天,躺在床上,隨意地翻閱一張報紙,忽然一句話躍入我的眼簾:您的前半生我無法參與,您的后半生我陪伴到底。下面解釋說,這是臺灣舉辦的我最想對父親說的一句話征文中的一件獲獎作品。
②默讀這句話,我沉思良久,第一次,我被這樣一句話深深感動。父親,那個白發已染雙鬢的父親,那個身軀不再偉岸的父親,那個開始變得嘮叨的父親,一下子闖進我的腦海。真是歲月如流啊,不知不覺間,我來到這個世界已經三十多個年頭,而曾經意氣風發的父親也在悄無聲息地慢慢變老了。
③少年時代,對父親是一種崇拜和依戀,隨著年齡的增長,對父親的感情似乎逐漸疏遠,特別是我最近幾年工作變動頻繁,與父親的實際距離越來越遠,交流也是越來越少。每次回老家,匆匆忙忙住上兩天,期間辦一些閑雜事情,見一些有用或者沒用的朋友,說一些有用或者沒用的話,而對父親很少傾心地交談了。
④人常說樹老了根多,人老了話多。父親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后,變得嘮叨起來,有時候,一件雞毛蒜皮的事情,也會重復三四遍,以至于常常讓我不耐煩,甚至會頂撞父親幾句。我忽然想起,在我年少時,頂撞父親肯定會招來一頓訓斥,而現在,在我的`頂撞之下,父親卻有一絲妥協與唯諾。我一下子感覺到一種角色的互換,繼而,內心生起一種酸楚。這就是父親,已經變老的父親啊!
⑤是這一句話,再一次勾起我心底的酸楚,讓我想起遠在老家的父親。是的,父親的前半生我們無法參與,但是,父親的后半生我們是否會真正地陪伴到底?當父親已經是一本發黃的書籍時,我們是否還愿意仔細閱讀那塵封的文字?當父親是一棵葉落滿地的老樹時,我們是否還愿意撫摸那干瘦的樹枝?當父親漸漸老去,我們容易忽視的卻是陪伴父親,無論是在時間上,還是在心靈上。
⑥記得傅雷先生在給兒子傅聰的信中曾說:我長篇累牘的給你寫信,不是空嘮叨,我時時刻刻,隨處給你做個警鐘,做一面鏡子是的,對于子女而言,父親永遠是一面鏡子,這面鏡子里有父親灑過的汗水,有父親走過的足跡,更凝聚了父親大半生的心路歷程。以父親為鏡,其實就是在翻閱人生的一本大書,它給我們思索、啟迪,更讓我們默默體會那份濃烈而深沉的父愛。
⑦有些事情,當我們年輕的時候,無法懂得。當我們懂得的時候,已經不再年輕。世界上有些東西可以彌補,有些東西無法彌補。能夠陪伴父親的后半生,實在是人生中最大的幸福。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也許我們無以回報流淌的歲月所賦予我們的愛,但我們會時時感受到來自父愛的溫暖,并當作一種驅策,使自己在歲月之河中毅然前行;也許我們無法挽留這如水般的歲月,但我們可以留下對生命的感激;也許我們無法阻止生命年輪的遞增,但我們可以用愛來回報、慰藉父親。
⑧父親是一段歲月,永遠值得我們感激的歲月。陪伴父親,讓我們陪伴一段永遠值得感念的時光。
(選自《華南新聞》)
【閱讀訓練】
1、閱讀第5段,結合文章內容,說說您的前半生我無法參與,您的后半生我陪伴到底。這句話為什么會勾起我心底的酸楚?(4分)
2、閱讀第5段,請仿造劃線句子格式再補寫一個句子。(3分)
3、閱讀第7段,思考作者為什么說能夠陪伴父親的后半生,實在是人生中最大的幸福。(3分)
4、假設你參加了我最想對父親說的一句話征文活動,那么你最想說的一句話是什么?(3分)
【參考答案】
1、隨著年齡的增長,對父親的感情似乎逐漸疏遠,特別是我最近幾年工作變動頻繁,與父親的實際距離越來越遠,交流也是越來越少。每次回老家,很少與父親傾心地交談。當父親漸漸老去,我無論是在時間上,還是在心靈上都忽視了對父親陪伴。
2、示例:當父親已經是一部落滿灰塵的相冊時,我們是否還愿意慢慢欣賞那退色的照片?
3、因為父親是一段歲月,永遠值得我們感激的歲月。陪伴父親,就是陪伴一段永遠值得感念的時光。在陪伴父親的歲月里,我們會時時感受到來自父愛的溫暖,并當作一種驅策,使自己在歲月之河中毅然前行;在陪伴父親的歲月里,我們可以留下對生命的感激;在陪伴父親的歲月里,我們可以用愛來回報、慰藉父親,不至于讓自己的人生留下遺憾。(意對即可)
4、不做統一要求,言之有理即可。
初中語文閱讀理解12
古時候,有一只累極了的驢子,連走回自己驢圈的力氣都沒有了。
那是在冬天,非常寒冷。所有的街道蓋滿了冰雪。
“我要在這停下。”驢子說著躺在地上。
一只饑餓的小燕子拍著翅膀飛到他旁邊,細聲對他耳語:“驢子,你不是躺在街道上而是躺在結了冰的湖上,可要小心啊!”
驢子累極了,他沒理會,打了個大大的哈欠,就睡著了。他身體的體溫一點點把冰雪融化,最后,“咔嚓”一聲,冰面破裂了。
當他落進水里,才嚇得驚醒過來。等他在冰水中游過來時,他想早知如此,就該聽從那友善的燕子的勸告。
1.用“”畫出表示“驢子累極了”的句子。
2.驢子落水的.原因是。
3.驢子沒理會燕子的勸告,“勸告”指什么?
4.這篇文章是一則寓言,它告訴你什么道理?
參考答案:
1.連走回自己驢圈的力氣都沒有了
2.沒有聽從燕子的勸告,躺在結了冰的湖上不起來。
3.“驢子,你不是躺在街道上而是躺在結了冰的湖上,可要小心啊!”
4.對別人友善的勸告,應該聽從。(意思對即可)
初中語文閱讀理解13
常見的說明方法:為了把事物特征說清楚,或者把事理闡釋明白,就要使用恰當的說明方法。常用的說明方法有如下
1.舉例子:為了說明事物的情況或事理有時光從道理上講,人們不太理解,這就需要舉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來加以說明。如(中國石拱橋)把古代的趙州橋和盧溝橋作為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對我國建設石拱橋歷史的悠久、成就的杰出作了說明。
2.分類別:要說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從單方面往往不容易說清楚,可以根據形狀、性質、成因、功能等方面的異同,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標準分成若干類,然后依照類別,逐一加以說明。如《向沙漠進軍》一文將沙漠進攻的方式分成游擊戰和陣地戰兩類。
3.列數據:數字是從數量上說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確、最科學、最又說服力的依據。如《死海不死》一文用大量的數字說明死海之所以浮力大的原因,非常清晰。
4.作比較:為了把事物或事理說得通俗易懂,有時可以從人們已有的感性知識出發,利用人們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理作比較,從而喚起讀者的想象,獲得一個深刻的印象。如《人類的語言》一文將鸚鵡、猩猩的語言與人類的語言作比較,得出只有人類才有真正的語言的`結論。
5.下定義:為了突出事物或事理的主要內容或主要問題,常常用簡明扼要的語言給事物下定義。如《統籌方法》一文,開頭就給統籌方法下了定義:統籌方法,是一種安排下作進程的數學方法。這樣,就把統籌方法和其他的數學方法區別開來了。
6.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辭方法中的比喻。在說明文中運用打比方的方法,可以使人們不了解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變得具體、生動、形象。如《中國石拱橋》中石拱橋的橋洞成弧形,就像虹,讓讀者更形象、更清晰地了解了石拱橋的特點。
總結: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較中顯現出來。使用作比較這種說明方法,能更好地突出被說明對象的特征,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增強說明的效果。
初中語文閱讀理解14
【甲】 世上最溫暖的花
①兒時的家鄉,到處種的都是棉花,在陽光燦爛的日子里,它們開出一地的明朗,溫馨著大地和農人的心。春天,剛聽到布谷鳥的鳴叫,人們就開始不停地忙碌了。記憶中,母親好像天天泡在棉田里,雙手染滿了棉葉的顏色,衣褲鞋子沾滿泥水,全身上下都帶著棉田里特有的氣息。
②在盛夏的熱風中,棉花很快就長成了茂密的灌木林,等到棉花開花時,棉田里則是另一番景象。棉花的花兒美如蝶翅,顏色不一,紅的,白的,嬌艷柔嫩。有趣的是每一朵花的底部都包裹著一個棉桃,初如豌豆,逐日漸長,直至變成一個碩大的桃子形狀,那花兒才黯然謝去。等到了秋天,棉桃綻開,白色的橘瓣一樣的果肉呈現眼前時,那才是真正的開花了,是它一生豐厚的積蓄在展示。
③最喜歡那滿田的棉桃吐蕊了,放眼望去,似乎是天上的云不小心走失了,一下子掉進棉花地一樣。等大多數花朵全白了,母親帶著我一起去摘棉花。棉田里,母親頭裹方巾腰系棉兜,一會兒側身,一會兒彎腰,五根手指同時伸向盛開的花瓣,一捏,就將一朵棉花收進棉兜里。母親的神情專注,動作嫻熟,腰間的布兜也越來越鼓,看上去宛若幸福的孕婦,通體洋溢著母性的光輝。
④剛摘的棉花是潮濕的,還要在燦爛的晴天暴曬兩日。它們薄薄地攤開來,像天上的朵朵白云落到門前。有時候我也會幫忙翻曬,讓每一點棉絮都盡情吸收陽光的味道和溫暖,棉花的清香也會混合著一股濕漉漉的水汽時不時地撩著鼻翼。等忙完一陣后,母親會瞅個時間,忙著彈棉花、套棉被、縫棉衣、做棉鞋。柔韌的棉裹起秋陽的味道,母親的手掖了又掖,拍了又拍,看著平坦溫厚的棉被和胖嘟嘟的棉衣,她的心里好像就有了著落。
⑤母親做的棉衣、棉鞋像是一堵厚實的墻,擋住了寒冷,留下了溫暖。穿著母親做的棉衣,哪怕是走在零下十幾攝氏度的寒冬里,依然溫暖而又幸福。等我有了女兒后,每到冬天女兒都會穿著母親做的小碎花棉褲棉襖,不罩外衣,中式的棉襖有些溜肩,使女孩子看上去清秀而嬌好,一張小臉反而生動起來。
⑥棉花,世上最溫暖的花,也是世上唯一擁有陽光氣質的花朵。棉不斷,母愛不斷,溫暖不止。特別是在寒冷的冬日,只要有了棉,就有了溫暖,就有了熱度。
——摘自《思維與智慧》20xx 年第3 期
【乙】 棉花!棉花!
①什么樣的詞,無論如 何也沒法大聲念出來?
②是棉花。
③你只能用耳語般的嗓音低低地說出來——棉花!棉花!
……
④母親和幾位阿姨各占據被子的.一邊,專心致志地忙活著,銀針閃爍,長線飄飄,她們 看上去強壯、結實、胯骨寬大,頭發和乳房卻日漸干枯荒蕪,這是無盡的生育和勞累所致。
縫被子時,她們把身子低伏下去低伏下去,像對棉花表達虔誠的敬意,又像滿心滿懷去擁抱棉花。她們圓潤、臃腫,鉛華褪盡, 是另一種棉花。
⑤人們熱情歌頌這世界的山川河流、名花異草,高聲贊美這個世界的飛揚、偉岸和多姿多彩,可有誰會注意到它的底座——棉花?正是棉花給予這世界廣大的慈悲、安寧和貼心貼肺的溫暖,但沒有人會常常想起它,偶爾一次在逆境的寒風中裹緊棉襖擁一擁被子想起了棉花,也沒法大聲贊美放歌抒情,只能用耳語般的嗓音低低說出來——棉花!棉花!
——摘自《散文》20xx 年第2 期
17.思考文題:①甲文文題“世上最溫暖的花”有何含義?②乙文文題為什么連用了兩個感嘆號?(3 分)
答:
18.理解詞義:結合文意,談談你對甲文第④段加點詞語“有了著落”含義的理解。(2 分)
答:
19.賞析語句:甲文第③段畫線句運用了兩種修辭手法,請任選一種做點賞析。(3 分)
答:
20.分析結構:雖然乙文中間刪減了幾個段落,但仍能看出結構上的首尾呼應。請具體說明。(2 分)
答:
21.探究寫法:作為抒情散文,甲乙兩文都采用了象征的手法來表達情感。請說說兩文中的“棉花”分別象征了什么。(3 分)
答:
參考答案
17. ①棉花“是世上唯一擁有陽光氣質的花朵”,有熱度,能驅走寒冷(1分);棉花也帶有暖暖的母愛(1分)。②用感嘆號表達了作者對棉花強烈的贊美之情(1分)。(共3分)
18. “有了著落”是指母親在冬天來臨之前,已經為孩子準備好了棉被與棉衣,不再擔心孩子受凍,心里踏實了。(意對即可,2分)
19. 示例1:這句話采用比喻的修辭手法(1分),把“棉花吐蕊”比作“云掉進棉花地”,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棉桃吐蕊的盛大場景和棉花的潔白、柔軟(1分),表達了作者對棉花的喜愛之情(1分)。(共3分) 示例2:這句話采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1分),把云人格化,賦予“云”以人的行為 “小心走失”(1分),表達了作者對棉花(云)的喜愛之情(1分)。(共3分)
20.乙文開頭說“你只能用耳語般的嗓咅低低地說出來——棉花!棉花!”結尾句又說“只能用耳語般的嗓音低低說出來——棉花!棉花! ”照應幵頭,起到了首尾呼應的作用。(2分)
21.甲文中的“棉花”象征了母愛(2分);乙文中的“棉花”象征了母親和幾位阿姨(或:為無盡的生育和勞累奉獻一生的偉大女性)(1分)。(共3分)
初中語文閱讀理解15
①在新公園散步,看到一個“剪影”的中年人。
②他擺的攤子很小,工具也非常簡單,只有一把小剪刀、幾張紙,但是他剪影的技巧十分熟練,只要三兩分鐘就能把一個人的形象剪在紙上,而且大部分非常的酷肖。仔細地看,他的剪影上只有兩三道線條,一個人的表情五官就在那三兩道線條中活生生的跳躍出來。
③那是一個冬日清冷的午后,即使在公園里,人也是稀少的,偶有路過的人好奇地望望剪影者的攤位,然后默默地離去;要經過好久,才有一些人抱著姑且一試的心理,讓他剪影,因為一張二十元,比在相館拍張失敗的照片還要廉價得多。
④我坐在剪影者對面的鐵椅上,看到他生意的清淡,不禁令我覺得他是一個人間的孤獨者。他終日用剪刀和紙捕捉人們臉上的神采,而那些人只像一條河從他身邊匆匆流去,除了他擺在架子上一些特別傳神的,用來做樣本的名人的側影以外,他幾乎一無所有。
⑤走上前去,我讓剪影者為我剪一張側臉,在他工作的時候,我淡淡的說:“生意不太好呀?”設想到卻引起剪影者一長串的牢騷。他說,自從攝影普遍了以后,剪影的生意幾乎做不下去了,因為攝影是彩色的,那么真實而明確;而剪影是黑白的,只有幾道小小的線條。
⑥他說:“當人們太依賴攝影照片時,這個世界就減少了一些可以想像的美感,不管一個人多么天真爛漫,他站在照相機的前面時,就變得虛假而不自在了。因此,攝影往往只留下一個人的形象,卻不能真正有一個人的神采;剪影不是這樣,它只捕捉神采,不太注意形象。”我想,那位孤獨的剪影者所說的`話,有很深切的道理,尤其是人坐在照相館燈下所拍的那種照片。
⑦他很快地剪好了我的影,我看著自己黑黑的側影,感覺那個“影”是陌生的,帶著一種連我自己都不敢相信的憂郁,因為“他”嘴角緊閉,眉頭深結。我詢問著剪影者,他說:“我剛剛看你坐在對面的椅子上,就覺得你是個憂郁的人,你知道要剪出一個人的影像,技術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觀察。”
⑧剪影者從事剪影的行業已經有二十年了,一直過著流浪的生活,以前是在各地的觀光區為觀光客剪影,后來觀光區也被照相師傅取代了,他只好從一個小鎮到另一個小鎮出賣自己的技藝,他的感慨不僅僅是生活的,而是“我走的地方愈多,看過的人愈多,我剪影的技術就日益成熟,捕捉住人最傳神的面貌,可惜我的生意卻一天不如一天,有時在南部鄉下,一天還不到十個人上門。”
⑨做為一個剪影者,他最大的興趣是在觀察,早先是對人的觀察,后來生意清淡了,他開始揣摩自然,剪花鳥樹木,剪山光水色。
⑩“那不是和剪紙一樣了嗎?”我說。
11“剪影本來就是剪紙的一種,不同的是剪紙務求精細,色彩繁多,是中國的寫實畫;剪影務求精簡,只有黑白兩色,就象是寫意了。”
12因為他夸說什么事物都可以剪影,我就請他剪一幅題名為“黑暗”的影子。
13剪影者用黑紙和剪刀,剪了一個小小的上弦月和幾顆閃耀的星星,他告訴我:“本來,真正的黑暗是沒有月亮和星星的,但是世間沒有真正的黑暗,我們總可以在最角落的地方看到一線光明,如果沒有光明,黑暗就不成其黑暗了。”
14我離開剪影者的時候,不禁反復地回味他說過的話。因為有光明的對照,黑暗才顯得可怕,如果真是沒有光明,黑暗又有什么可怕呢?問題是,一個人處在最黑暗的時刻,如何還能保有對光明的一片向往。
15現在這張名為“黑暗”的剪影正擺在我的書桌上,星月疏疏淡淡的埋在黑紙里,好像很不在意似的,“光明”也許正是如此,并未為某一個特定的對象照耀,而是每一個有心人都可以追求。
16后來我有幾次到公園去,想找那一位剪影的人,卻再也沒有他的蹤跡了,我知道他在某一個角落里繼續過著飄泊的生活,捕捉光明或黑暗的人所顯現的神采,也許他早就忘記曾經剪過我的影子,這絲毫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在一個悠閑的下午相遇,而他用二十年的流浪告訴我:“世間沒有真正的黑暗。”即使無人顧惜的剪影也是如此。
1.結合文章內容,說說第⑥段中 “神采”一詞的具體含義。(2分)
答:
2.閱讀第⑧段,說說本段內容在文中都起到了什么作用?(3分)
答:
3.結合文章內容談談作者在兩次剪影過程中,剪影者所講的話帶給作者的感悟都是什么?從作者的感悟中帶給你的啟示是什么? (不超過150字以內) (5分)
1.答案:指人的精神內涵或思想性格。
(共2分。意思相近即可)
2.答案:①交待了剪影者二十年來的流浪生活。②引出下文。③為下文寫剪影者對“黑
暗”的深刻見解和“我”對剪影者二十年來流浪生活的深刻感悟作鋪墊。
(共3分。共三個要點,每個1分)
3.答案提示:①不能只重形象而忽視神采(或要善于捕捉人、事物的內涵、實質。)
②人要保有對光明的一片向往。
啟示:人應該心中充滿光明或不管身處何種境地心中要充滿希望。
(共5分。作者的感悟2分,啟示2分,語言表達1分)
【初中語文閱讀理解】相關文章:
初中語文閱讀理解07-15
初中語文閱讀理解07-14
☆初中語文閱讀理解必備07-20
初中語文閱讀理解必備08-01
初中語文古詩閱讀理解03-06
怎樣做好初中語文閱讀理解06-02
初中語文閱讀理解含答案04-07
初中語文閱讀理解含答案04-07
(必備)初中語文閱讀理解15篇07-20
初中語文閱讀理解【優選15篇】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