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小學語文教案范文集合5篇
作為一名老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我們該怎么去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語文教案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小學語文教案 篇1
教學要求
1.運用學過的方法,自主學會本課生字及組成的新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聯系上下文和生活積累,體會關鍵詞句在表達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對課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
3.了解桃花水的特點,感受春天的美景和勃勃生機。
重點難點
1.在朗讀過程中了解桃花水的特征,感受優美的語言,想象三月桃花水給春天增添的勃勃生機。
2.能對課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
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正確認讀,規范書寫本課的生字新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重點難點
在朗讀過程中了解桃花水的特征,感受優美的語言,想象三月桃花水給春天增添的勃勃生機。
教具準備
生字詞語卡片,教學掛圖,課文朗讀CD。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學習(10)
1.設問引入:你們知道春天的河水雙叫什么嗎?為什么?提示課題,齊讀。
2.練習激趣。誰能把三月桃花水、豎琴、鏡子聯系起來說一段話?
3.談話激疑。是呀,它們之間有什么聯系呢?還是讓我們先來讀讀課文吧!
二、讀通課文,初知大意(20)
1.按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讀課文,借助拼音認識生字,讀通課文。
2.檢測生字認識情況,通過認讀生字卡片等多種形式識記生字,鼓勵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識字。
3.指名讀課文,分組朗讀課文。
4.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把三月桃花水豎琴鏡子連起來說一說。
5.指導學生勾畫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豎琴,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鏡。齊讀。
三、研讀課文,理解內容(10)
1.學生提出自己對課文不理解的問題。
如:為什么說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豎琴??
2.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習課文第三、四段。說說你是怎么理解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豎琴的意思的?
3.小組研讀課文第五、六段。
說說自己是怎樣理解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鏡的意思的。
四、作業設計
1.抄寫本課生字新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板書設計
聲音動聽像小鈴鐺,像豎琴、琴弦 給春天
三月桃花水 顏色明潔像絲稠、像鏡子 增添勃
流動的形態舞動著朝霞向前 流勃生機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 復習上節課學習內容。
2. 了解桃花水的特點,感受春天的美景和勃勃生機。
重點難點
能對課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
教具準備
新詞卡片。
教學過程
一、復習檢查(8)
1. 默寫生字詞。
2. 指名學生朗讀課文。
二、學習新課(20)
1.理解關鍵詞句在表達情意方面的作用。
2.體會情感,指導朗讀。
讀課文最后一段。說說體會作者怎樣的感情。
從課文的其他哪些方面也體會到這種感情?畫一畫,再讀一讀。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三、指導學生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10)
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四、指導寫字(5)
讓學生小組內說一說自己識記的方法。
五、布置作業(2)
1.寫你喜歡寫的字。
2.背誦自己喜歡的課文。
4.一幅畫
教學要求
1.聯系上下文和生活積累理解課文內容。
2.想像畫的情景,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培養熱愛大自然的情趣,積累優美詞語和句段。
重點難點
1.感受、積累優美語言,弄清作者的觀察順序。
2.邊讀邊想文中所描繪的情景。
教具準備
課文CD,幾幅風景名畫。
小學語文教案 篇2
問:二年級下冊“語文園地八·日積月累· 選選認認”中要求辨別“帳”和“賬”二字的使用區別。在教學時,我們讓學生用這兩個字組詞時出現了“帳本”“賬本”這種現象,學生說這兩種寫法都是對的,理由是字典上都能查到。這種現象應當怎樣向學生解釋?
答:在表示貨幣和貨物出入的記載、債務等意思時,“帳”與“賬”過去是一組異體字,在書面文字中以“帳”為正字,如,1985年5月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其中的“記帳”“會計帳簿”等詞語,用的都是“帳”字。上述意義的“帳”與“賬”組成的異形詞曾長期通用。1年12月教育部和國家語委頒布的《第一批異形詞表》以“賬本—帳本”為例,對這類異形詞進行了,以“賬本”為推薦詞形,并加了如下注釋。
“賬”是“帳”的分化字。古人常把賬目記于布帛上懸掛起來以利保存,故稱日用的賬目為“帳”。后來為了與帷帳分開,另造形聲字“賬”,表示與錢財有關。“賬” “帳”并存并用后,形成了幾十組異形詞。《簡化字總表》《現代漢語通用字表》中“賬”“帳”均收,可見主張分化。二字分工如下:“賬”用于貨幣和貨物出入的記載、債務等,如“賬本、報賬、借賬、還賬”等; “帳”專表用布、紗、綢子等制成的遮蔽物,如“蚊帳、帳篷、青紗帳(比喻用法)”等。
在《第一批異形詞表》頒布前就有許多人主張“帳”與“賬”用法分工,凡表示貨幣和貨物的記載與債務等要用“賬”字。現在,國家語言文字機構又以“規范標準”的形式對“賬”和“帳”二字的分工作出了明確規定,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積極引導學生按照規定正確運用“帳”和“賬”。
因為過去“帳”與“賬”組成的異形詞長期通用,所以在舊版本的字典、詞典上,“帳”字頭下往往注明“同賬”, “帳本”與“賬本”都能查到,1980年出版的《新華字典》甚至只有“帳”字而沒有“賬”字。在學生對“帳本”與“賬本”等詞語的使用產生疑問時,教師應當向他們說明“帳”“賬”兩字由通用到分工的情況。
小學語文教案 篇3
一、回顧舊知,進入課文
上節課我們初步了解了課文每個自然段的意思,誰能說說課文介紹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
(葉子,腳的樣子,怎么爬的和腳的變化。)
二、自主研讀,交流收獲
1、你對爬山虎哪一個方面最感興趣,就請選擇其中的一個自然段仔細讀一讀,畫一畫,議一議,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獲?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學習。
(注重培養學生自主意識和習慣,打破傳統“串講”形式,以學生自主閱讀為主,充分讓學生自讀、自悟,讓學生學會主動學習。)
2、匯報交流:
⑴ 交流話題一:在寫爬山虎的葉子的這一段你什么收獲?
喜歡寫爬山虎葉子的同學請舉手。
在第二自然段,你覺得葉子美在什么地方?(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漾起波紋,好看得很。)你能讀出風輕輕拂過葉子,葉子像波浪輕輕漾起的感覺嗎?這是一種動態的美。還有哪句寫出了葉子的靜態美?(“那些葉子綠得那么新鮮,看著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不留一點空隙。”)為什么覺得這樣的葉子給人以美的享受?(綠得新鮮,鋪得均勻,排列整齊不重疊。)那誰能讀出葉子這種綠的美,密又勻稱的美來呢?觀察葉子中,葉圣陶爺爺還觀察到了葉子顏色的變化,葉子的顏色是怎么變化的?(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的,沒過幾天是嫩綠的,長大的葉子綠得很新鮮。)葉子的顏色變化也很美啊,誰能讀出這種美來?老師為你們配上音樂和爬山虎的各種圖片,能讀得更美嗎?
(處處注重了讀,在朗朗的讀書聲中,學生獲得了美的體驗,激發起對美、對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語言的美。)
⑵ 交流話題二: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顏色是怎樣的呢?
爬山虎的葉子這樣的繁茂、美麗,充滿勃勃生機,跟它的腳有著很大的關系。出示圖片:誰能說說爬山虎的腳長在什么地方?腳的樣像什么?顏色是怎樣的?課文是怎么寫的?再讀一讀。把腳的樣子比作什么?把腳比作蝸牛的觸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細。這么細的腳,作者都仔細看過是枝狀的,并數了有六七根,說明葉圣陶爺爺觀察得很仔細多具體啊!作者寫爬山虎的腳更能看出他觀察十分細致了。
(圖文結合,不僅體會到語言的生動,還了解作者的觀察很細致。教給學生觀察和表達的方法。)
⑶ 交流話題三:怎么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貼切的動詞寫出了爬山虎爬的過程?(觸、巴、拉、貼)“一腳一腳”換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課件演示爬山虎爬的過程。
(抓住重點詞句去體會,又以多媒體直觀演示,突破了教學難點。)
⑷ 交流話題四:爬山虎的腳有什么變化呢?
誰能匯報你讀這段的收獲?(沒有觸著墻的,枯萎了,觸著墻的,腳巴在墻上的相當牢固。)“……要是……休想……”說明了什么?可見爬山虎的腳巴住墻是多么牢固啊。風能掀下它,不讓它繼續往上爬嗎?雨能阻擋它向上攀登嗎?可見爬山虎的腳具有多么不屈不撓的攀登精神啊!現在你對爬山虎的腳產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請帶著這種感受再讀最后一自然段。
(語文教學要有人文性。在自然現象中滲透人文熏陶,在讀中不知不覺內化了語言,積累了語言。)
三、引導發現,總結寫法
1、本文的課題是《爬山虎的腳》,作者對爬山虎的腳作了十分具體的介紹,那為什么又寫了爬山虎的葉子?
(因為人們主要觀賞的不是爬山虎的腳,而是爬山虎好看的`葉子。)
2、你從作者觀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啟發?可以結合句子來談嗎?
⑴ 觀察細致。
⑵ 要抓住特點觀察。
⑶ 要注意事物的細微變化。
(在理解課文的同時,也讓學生了解到具體的觀察方法,使理論和實際例子相結合,學生更容易掌握。)
四、拓展文本,課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腳》作者的觀察方法,觀察一種植物,先從遠處看,再從近處看,特別要仔細觀察它的莖、葉、花,看看有什么特點,再把它具體寫下來。
(讀寫結合,學有所用,既是對原有知識的鞏固,又讓學生在練筆中提高了寫作能力。)
2、課外查詢資料:
⑴ 本文作者葉圣陶的生平。
⑵ 爬山虎的有關知識。
(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語文的學習需要課堂外更廣闊的學習空間,而查閱資料,就能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不斷促進學生的發展。)
【板書設計】
爬山虎的腳
葉子美:嫩紅 嫩綠 綠得新鮮 勻稱整齊
腳的位置、形狀、顏色
腳怎么爬:觸--→巴--→拉--→貼
腳的變化:牢固 萎了
小學語文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 學會單韻母e,能讀準音和它的四聲;認清形,能正確書寫。
2 在教師的指導下誦讀古詩,并背下來。
3 借助兒歌和圖畫讓學生有興趣地學習本課的韻母和音節。
教學重點:
e的認讀和書寫。
教學難點:
e的發音。
教學方法:
引導、導讀。
學習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準備:
教師:投影。
學生:拼音卡片。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復習a、o,重練聲調
1 教師做a、o的口形,請學生猜是什么單韻母。
2 認讀a、o的四聲,重點抽讀二、三聲。
二 觀察圖畫,學習讀音,記字形。
1 小插圖上畫著什么?它在干什么?“白鵝”的“鵝”發一聲該怎么發?
2 看老師發e時嘴巴是怎樣的?(嘴巴扁,不動,面帶微笑,聲音響,長。)
3 學生照樣子練習發音。
4 再看畫面:發e音時,看見字母e就想到畫面上的什么圖形?怎么記住這個e。
5 請學生給單韻母e創編發音、字形口訣兒歌,并跟讀。
三 學習e的四聲
1 讓學生自主學習。
2 指名練讀,教師相機指導。
3 按下列順序練讀四聲,讓學生感悟、掌握四聲的高低升降規律。先橫著讀,后豎著讀,最后隨便指認讀。注意采用激勵的手法鼓勵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積極性。
ā ǎ
ō ǒ
ē ě
四 游戲鞏固e的四聲
1 哪個音不見了。
2 教師做口形,比手勢當啞巴,學生發音。
五 指導書寫,注意姿勢
1 學生觀察e在四線格中的位置。
2 教師細心地范寫,邊寫邊講解要領。
3 學生書空后,再動筆寫。
4 指3名學生上黑板寫,邊寫邊講解要領。
5 教師巡視學生作業,及時指正,同時提醒學生注意正確的寫字、拿筆姿勢。
六 讀古詩,涂色添畫
1 誰會背這首古詩了?背一背。
2 教師領著學生背誦。
3 鼓勵學生拿上自己的水彩筆涂上顏色,添畫一些東西,讓你課本上的畫面更豐富。
4 看看自己的畫,再美美地背這首古詩。
小學語文教案 篇5
教學目的:
一、在自學的基礎上,學習生字新詞,理解這首詩的內容。
二、背誦并用自己的話說出這首詩的意思。
教學重點:
1.理解詞句,明確內容。
2.體會作者表達的以舟泊暮宿為背景,觸景生情,
充滿憂愁的思想感情。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準備:多媒體電腦
一、揭題,解題。
介紹作者及建德江。
二、理解詩意:
1.出示學習要求:(出示圖片)
1)在自學的基礎上,學習生字新詞,理解這首詩的內容。
2)背誦并用自己的話說出這首詩的意思。
2.出示古詩內容:
1)整體感知:
教師范讀課文,請同學們邊欣賞邊理解詩意。
2)個體感知:
借助注釋理解詞句的意思,可小組內交流。
3)說一說:
你認為你理解了哪句,說出來讓同學們欣賞一下。(如果有不理解的詩句,教師相機點撥)
4)比一比:
誰來用自己的話說出這一首詩的意思。(小組比賽)
5)問一問:
客人的“愁緒”有哪些?
后兩句詩更體現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6)讀一讀:
有感情朗讀。
7)背一背:
比比誰背得快。
三、復習鞏固:
發揮聯想,用第一人稱來描述古詩內容。(先寫后說)
四、課后作業:
背誦古詩,寫一類生字
[注釋]
①建德江:新安江流經浙江建德的一段江面。
②移舟:搖船。煙渚:暮色迷茫中的小洲。客愁新:旅途中新添的愁思。
③江清:指平靜的江面。月:指江中的月影。
[賞析]
《宿建德江》的詩眼是一“暮”字,因天近薄暮而使江水迷茫,在迷茫中行進的小船,又使作者聯想到身世的飄忽不定,更增加惆悵。無際的曠野,小樹與天銜接,平靜的江面皎潔的明月與人相伴。日暮給了詩人愁緒,也給了讀者以充分的想象空間。
孟浩然
(689~740),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早年隱居鹿門山,四十八歲入長安趕考落第,失意東歸,自洛陽東游吳越。張九齡出鎮荊州,引為從事,后病疽卒。他不甘隱淪,卻以隱淪終老。其詩多寫山水田園的幽清境界,卻不時流露出一種失意情緒,詩歌淡雅而有壯逸之氣,為當時詩壇所推崇。在描寫山水田園上,孟浩然與王維齊名,世稱“王孟”。
【關于小學語文教案范文集合5篇】相關文章:
關于小學語文課文教案范文集合七篇01-22
人教版小學語文優秀教案范文集合6篇04-24
【必備】小學語文教案范文集合10篇05-06
關于小學語文課文教案范文集合十篇01-17
關于小學語文教案范文匯編7篇04-24
關于小學語文課文教案集合8篇02-10
關于小學語文課文教案集合六篇02-08
關于小學語文課文教案集合6篇02-05
關于小學語文課文教案集合五篇02-04
關于小學語文課文教案集合九篇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