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備】語文教案模板匯編7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么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語文教案7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語文教案 篇1
教學目的
1、了解作者借講前朝故事來揭露自己所處清朝“盛世”黑暗現實的創作意圖。
2、了解本文情節曲折離奇、波瀾迭起、跌宕多姿等特點,了解作者通過怎樣的構思和表現手法來實現自己的創作意圖。
3、掌握課本所規定的必須掌握的多義實詞,盡可能熟悉一批文言詞語。
教學設想
1、課文較長,故事情節曲折多變,但語言較淺近,可以讓學生借助課文提示、注釋,查閱詞典,通讀課文,理清脈絡,編寫情節提綱。
2、為使學生學得生動有趣,在熟悉內容的基礎上,引一則跟它相類的野史作比較,使學生了解同旨異體的文章,并進一步把握《促織》的題旨。
3、《促織》的結尾,歷來有爭議,通過討論,求得比較一致的看法。
第一課時
一、教學要點
簡介作者及作品,通讀課文,解決詞句疑難、分段。
二、教學內容與步驟
1、題解:
課文選自蒲松齡的《聊齋志異》,簡稱《聊齋》。
作者蒲松齡,山東淄州(今淄博市)蒲家莊人,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從小熱衷功名,19歲參加科舉考試,連中縣、府、道的第一,但此后卻屢試不第,擠不進官場。他的大半生基本上在家鄉過著清苦的塾師生活,因而和人民接觸的機會較多,對統治階級的種種罪惡有所不滿。
蒲松齡20歲左右開始創作《聊齋》,40歲左右基本完成,以后不斷有所修改和增補,直到死前為止。這部作品,是他一生心血的結晶。
《聊齋》收集了大量的民間神話傳說,書中極大部分以狐仙鬼怪、魚精花妖為題材,用以諷刺現實,寄托孤憤。正如該書自序所說:“集腋成裘,忘續明之錄,浮白載筆,僅成孤憤之書。寄托如此,亦是悲矣。”
《促織》是《聊齋》中的名篇,作者通過寫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納蟋蟀以致傾家蕩產,但又終于致富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殘酷,辛辣諷刺“一人飛升,仙及雞犬”的丑劇,有深刻的社會意義。
2、通讀:
(1)提出要求:
①先看課文“預習提示”,畫出關鍵句子。
②對照注釋逐段通讀課文,畫出不懂的詞語句子。
③閱讀時思考下列問題:
作者以什么為線索展開全文;
緊扣線索,簡要歸納段意;
結尾“異史氏曰”是否是多余筆墨?
(2)通讀課文:
學生根據教師提出的要求自讀課文。教師指導,一些簡單的疑難,隨時個別解決;困難較大,帶有共性的問題,教師板書,準備討論答疑。
(3)解釋疑難詞語句子:
學生通讀課文結束,教師根據板書,解釋疑難詞語句子(限于課本未加注釋或雖有解釋但不夠恰切的)。
①不終歲,薄產累盡:累盡,課文注釋“受累而賠盡”。按:累,音lèi,這里作虧損講,就是“賠”的意思,“累盡”應作“賠光”講。②成然之:成名(認為)很對。然,是;然之,以之為然。
③展玩不可曉:翻來復去的細看,卻不明(是什么意思)。展,展轉,翻來復去;玩,玩味,細細地體會。
④業根,死期至矣!而翁歸,自與汝復算爾!:句中“復算”,課文注釋“算帳,追究”,細味“復”字沒有落實。這句應該是兩句話兩層意思,第1層是母親罵,第2層是父親再算帳。
⑤思試之斗以覘之:前一“之”代“蟋蟀”,后一“之”代“蟋蟀角斗的本領”。“以”,連詞“而”。“覘”,窺視,此處是“看”的意思。
⑥又試之雞:(接著)又(拿它)跟雞試斗一次。“試之雞”即“試之以雞”、“以雞試之”。
3、分段:
(1)討論:①貫串本文的線索是什么?(促織)②以“促織”為線索,本文可分幾部分?
參考:全文9段,前面8段是按事物發展的自然順序記敘的。最后一段是作者評論,屬作品的附帶部分。可有兩種分法:一種是按開端、發展、高潮、結束這四個部分來分的;另一種是按段緊扣“促織”這條線索劃分的,建議把這兩種分法,編寫一個簡單而又清楚的結構提綱。
(情節提綱編寫的指導:
具體進程:先用幻片放映學生編寫的兩份提綱,讓同學們略作評判,教師簡要點撥:然后教師出示自己所編寫的提綱,供學生修改自己的提綱時參照。要強調教師的提綱不是唯一正確的標準,只供借覽,不可照搬。)
教師的點撥,注意如下幾點:
1、要注意“發展”與“高潮”兩個階段的區別。高潮,表現為矛盾比發展階段更趨尖銳,往往形成一種新起的,驚心動魄的或更奇異的波瀾。成名“蟲死子亡”,就是這種矛盾更趨尖銳,別起波瀾的重要標志。
2、情節的每一階段都包含若干主要細節,主要細節間帶有由一事向另一事發展或轉化的性質。細節可單獨成段,也可分屬上下兩段,還可一段包括幾個細節,不要機械地按自然段劃分細節。
3、每一階段的線索提示,要兼顧“事”與“情”兩個方面。單提“事”,不能完整地反映作者的構思思路。
4、用語要注意簡煉,語句的長短要大體一致。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分析創作意圖,情節構思和表現手法;分析作者的思想局限性;補充點作業,幫助學生拓展知識,進一步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從檢查作業入手,導入課文分析
檢查學生是否完成了情節提綱的編寫任務。指名學生,要求流暢地朗讀課文第7段;并用三言兩語說明本文的創作意圖和情節特點。導入本課時的主要任務,是深入分析作者的創作意圖及其表現手法。
二、作者創作意圖和情節虛構分析
關于作者的創作意圖:
啟發提問:同學們已經知道,本文的創作意圖,是借講前朝故事來揭露黑暗現實,批判的針芒直指天子。為了把探討推進一步,請大家再思考并回答如下的問題:“促織之戲,唐代天寶年間就已盛行,作者為什么把故事的背景選定在明朝宣德年間?宣德年間是‘治世’,還是‘衰世’?明宣宗是一個怎樣的君主?”
估計學生會以為宣德年間是封建時代的“衰世”,明宣宗是一個昏庸的君主。
教師板書下面的幾句話,并進行點撥:
“宣德治世,宣宗令主……顧以草蟲纖物殃民至此耶?抑傳聞失實耶?
這是跟作者同時代,當時詩壇的宗師王漁洋,寫在《聊齋志異》手稿本上的一條評語。王漁洋為什么要強調宣德年間是“治世”,宣宗是“令主”,即“明君”呢”?顯然他的用意,是要提醒讀者讀《促織》時要聯系眼前的現實。康熙年間正是清代的“盛世”,康熙本人正被目為“英主”。可當時的統治集團和康熙本人同樣追求“聲色狗馬”,酷愛“斗雞戲蟲”、至今傳下來的斗蟋蟀盆,以康,乾年間制作最精,康熙時更有以制盆揚名于世的。可見作者的創作意圖,實際上是在借講前朝“令主”當政的“治世”時代的事,來揭露“當時”“英主”當政的“盛世”的黑暗現實。“每責一頭,輒傾數家之產”,當是目有所睹;“天子偶用一物”,更是特有所指,不是泛泛議論。這正反映了蒲松齡思想的深刻處,“治世”、“盛世”尚且如此,那“庸主”當政的“衰世”就不用說了。“預習提示”說這篇“小說反映的現實,在封建社會具有普遍的意義”,是很有道理的。
關于本文的情節虛構:
啟發、提問:同學們已知道,本文的情節曲折離奇,波瀾迭起。現在請大家再考慮兩個問題:(1)為什么要這么曲折離奇?它與創作意圖到底有什么關系?(2)情節的虛構,是否有史料作依據?
學生回答后,教師用幻燈出示如下明清筆記,然后進一步提問、點撥。
“我朝宣宗,最嫻此戲,曾密詔蘇州知府況鐘進四個。一時語云:‘促織瞿瞿叫,宣宗皇帝要。’此語至今猶存。”(沈德符《萬歷野獲篇》)
“宣宗酷愛促織之戲,遣使取之江南,價貴至數十金。楓橋一糧長,以郡督遣,覓得一最良者,用所乘駿馬易之。妻謂駿馬所易,必有異,竊視之,躍出為雞啄食。懼,自縊死。夫婦,傷其妻,亦自經焉。”
(《梅村詩集箋注》轉引呂毖《明朝小史》)
教師進一步提出問題:這兩則史料在《促織》里是否都用上了?第二則史料和成名一家的遭遇很相似,并已具備一個完整故事的輪廓,為什么不按照這個故事的輪廓來展開情節,而要另外虛構一些離奇、虛幻的情節;
學生回答后,教師作點撥性小結:
正如同學們說的,這兩個材料《促織》里都運用上了,只是進行了改造。這就說明作者借講前明宣德年間事來揭露現實黑暗,不是毫無根據的,把一些“爛污”潑在明宣宗頭上,而是有歷史
成名夫妻由求神問卜而得佳品——這個情節提煉了現實生活、舊時人們陷入絕境,往往寄希望于求神問卜。但神圖那么靈驗卻是虛幻的。作者虛構這個虛幻情節,正曲折地反映了成名夫婦實際上已無生路,讀者讀了,自會想到這點。
成名九歲的兒子魂化蟋蟀而且輕捷善斗——這個情節也有現實因素,在舊時代,孩子惹禍自殺,是常有的事。魂化蟋蟀則不可能。但這個虛幻情節卻有著強烈震撼人心的揭露、批判力量。試想,一個九歲孩子,經歷著多么大的肉體和精神折磨,這比成名夫妻的身陷絕境,更使讀者感到心情沉重。
結尾的的喜劇結局——既然魂化蟋蟀不可能,那成名一家的擺脫厄運,裘馬揚揚也就純屬幻想。但這個情節卻深刻地揭示了封建政治的腐朽性,讀者讀了,自會聯系當時官場的黑暗現象。
語文教案 篇2
一、知識目標
1.掌握下列字的正確讀音:
斗笠 啃 翹 悠閑 雨簾
2.掌握下列詞語解釋,特別注意對語境義的掌握:
柔和 看管 梳理 翹 偶爾 雨簾 生氣
3.描寫:是對人、事、景、物進行生動形象地描繪和刻畫。可分為兩類:人物描寫和環境描寫。
4.擬人及其作用:擬人就是把物當作人來寫,賦予物以人的動作或思想感情。擬人使無生命的物人格化,使描寫更生動、形象。
二、能力目標
1.學習本文淡化情節、注重畫面的寫法,理解作者用三幅風雨圖寫故事的方法。
2.學習散文中朗讀的停頓,訓練朗讀。特別要注意停頓。
3.通過關鍵語句理解,體會姐弟倆天真可愛的形象。
三、情感目標
體會本文描繪的風雨童趣圖的畫面所表現出的生活的歡樂與純真的童心。
教學建議
一、主題思想:
《金黃的大斗笠》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寫景散文,描述結姐姐給弟弟送斗笠,姐弟二人在金黃的大斗笠下面躲雨、談笑的情形,表現出生活的快樂和姐姐弟的親情。
《金黃的大斗笠》描繪了一幅風雨童趣圖。文章共寫了三個風雨鏡頭。一是風小雨稀,二是風疾雨急,三是風雨交加。寫了三個風雨鏡頭之后,又寫姐弟歡樂的形象。
二、思路結構:
《金黃的大斗笠》全文共25個自然段,可分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1):描繪天氣由晴變陰,小男孩兒在田埂上放羊的情形。
第二部分(2~11):寫風雨由小變大,小男孩非常著急,在風雨交加的時候,姐姐帶著大斗笠及時趕來。
第三部分(12~25):寫姐弟倆在大斗笠下避雨談笑的情景。
三、.寫作特點
1.本文跟一般文章寫人記事的方法不同,沒有具體詳細地記敘事情的因果、經過,也沒有細致地去描寫人物,而是在展示一幅風雨圖畫中,點出了人和事。可見構思之巧妙。
2.本文采用了以小見大的寫法,善于在簡潔的敘述中選取小故事來表現主題,擇取了風雨中的幾個鏡頭,烘托出了溫馨、歡快的氣氛。
3.本文的景物描寫有兩個特點:一是抓住景物不斷變化的特點寫,一是景中含情。文章融寫景、抒情為一體,充滿詩情畫意,且較多地運用了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
四、朗誦《金黃的大斗笠》應該注意的問題
初中語文學習要求我們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所謂正確,就是要求讀準字音,不添字、漏字;所謂流利,就是吐字清晰,停頓合理;所謂有感情,就是要根據文章的內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抑揚頓挫,講究音量、速度、語氣、語調的合理配合等,從而更深刻地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朗讀本文時要特別注意文字的停頓,根據詞語意義的組合,不讀破詞語。全文的感情基調是溫馨、歡快的。
第一部分要讀得平穩、親切、柔和。因為這是風雨來臨之前的小男孩牧羊圖。藍天是那么干凈,烏云是偷偷溜來,梯田是那么美麗,小山羊是那么悠閑地啃青草,文章描繪出清新、和諧的氣氛。
第二部分三幅風雨圖,要讀得一幅比一幅速度加快,音量加大,語氣加強,渲染出急促、緊張的氛圍。
第三部分要讀得溫馨、愉悅。突出姐姐聰慧,識風雨;弟弟天真,可愛。要讀出姐弟之間的情意。
五、可以這樣組織朗誦活動
1.輕聲讀《金黃的大斗笠》,用橫線畫出不認識的或讀不準音的字,查字典注音。能把課文順暢地讀下來之后,放聲朗讀。
2.列發言提綱,先在小組發言,然后每組推舉一名代表參加全班交流。
3.發言題目:我認為應當這樣朗讀《金黃的大斗笠》
4.發言要求:運用已學會的朗讀方法,具體說明朗讀《金黃的大斗笠》時語氣、語調怎樣把握,語速、重音怎樣處理。
說明:列提綱和發言的過程,正是理解課文內容和思想感情的過程。
5.聽朗讀,描述畫面。
請甲、乙兩位同學到臺前,甲同學依次朗讀課文中三幅畫面,每朗讀完一幅畫面,乙同學用自己的話描述畫面內容。然后,全班評議朗讀和描述的優缺點。
說明:描述畫面要繪聲繪色。
6.從風雨圖中看故事。
朗讀第三幅畫面(從風來啦!雨來啦!到它是那么有生氣),然后,按順序敘述姐姐給弟弟送斗笠的經過。
7.由同學們推舉一位朗讀好的同學,談談練習一段話朗讀時該怎樣停頓,然后請他(她)朗讀一遍課文。
六、文章結尾討論活動設計
在課文最后可提出這樣一個問題:雨過天晴后的姐弟倆會做些什么呢?
要求學生緊緊圍繞課文體現的手足情深,展開了豐富的想象。可以設想,在同學們積極參與,互相啟發,思維活躍,創造性的火花在相互討論的啟迪下迸發出來。這樣不但會深刻理解文章主題,同時發展了學生的想象思維,培養了學生主動性。
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通過朗誦和摘評,充分感受課文的詩情畫意,分析人物姐姐和弟弟的性格特點。
難點:朗誦過程中對課文感情基調的把握。
教學過程
1. 試著朗誦課文,初步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朗讀時注意句中與句間的停頓。
2. 文中哪些段描繪的是風雨圖?這幅風雨圖包括幾個風雨鏡頭?分別請同學朗誦這幾個風雨鏡頭,并簡單概括一下每個鏡頭的風雨特征。
3. 在這幅風漸大、雨漸急的風雨圖中,什么人出現了?課文是怎么說的?
4. 隨著姐姐的出現,故事情節進一步發展。請一個同學簡單概括一下這個故事。
5. 讀完這個故事,你對姐姐和弟弟有什么看法?(分析人物姐姐和弟弟的性格特點)
6. 再次朗讀課文,可由教師示范朗讀,也可聽朗誦錄音,請同學注意體會朗讀每一部分時的語氣。
7. 同學們在本上摘評,抄寫自己最喜歡的句段,并簡單寫寫喜歡的理由。
8. 在小組內進行交流,推選點評高手,并在全班匯報自己的學習成果。
9.老師為學生提供三幅畫面(有條件的制作成幻燈片),配合畫面內容,學生反復練習朗誦,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手段:以朗讀訓練為基本形式
設計思想:在朗讀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領悟課文蘊含的道理。同時,重視識字、寫字、積累詞語的訓練。
探究活動
讓學生在筆記本上練習做好句、好段的摘抄和點評。學生自主選擇句段,點評圍繞遣詞造句、畫面的意趣、修辭手法、人物形象等方面展開,言之成理即可。在學生細致地讀書,有所感悟的基礎上,組織分小組發言,評選出點評高手在全班交流。為了能夠控制交流的進度,使交流有條不紊的展開,可按照課文所描繪的三幅畫面進行交流。一方面學生在一定范圍內可以進行自主閱讀,另一方面讓學生自己探究好句、好段的方法和規律,可以加深對文字的感受能力。應當注意:在這個過程中,重在讓學生發言,讓他們表述自己的觀點。教師發揮導的作用,在學生交流過程中出現的難點上加以點撥。切忌教師喧賓奪主,使交流活動流于形式。
語文教案 篇3
【方案一】
教學角度:巧讀課文,提供專題,引導進行探究性閱讀。
主要教學步驟:
1.利用多媒體賞畫面,形象感知蘇州園林的藝術美。
2.聽讀、配樂齊讀,整體把握文意。
3.自選喜愛的語段,配以相應畫面,競讀、評比。
4.齊讀課文前的導語,明確學習點:探究本文寫作技巧的“多樣性”。
5.學生自結小組,自選專題:
①《蘇州園林》結構的多樣性;
②《蘇州園林》表達方式的多樣性;
③《蘇州園林》句子的多樣性(描述句與概括句夾雜,長句與短句相間、肯定句與雙重否定句并用等);
④《蘇州園林》用詞的多樣性(關聯詞的連用、動詞的活用、限制語的巧用、近義詞的對用等);
⑤《蘇州園林》修辭手法的多樣性;
⑥《蘇州園林》說明方法的多樣性。
6.學生匯報自主學習情況,各小組選派負責人宣讀結果。
7.教師總結,評選活動最佳小組,布置任選專題寫賞析文。
【方案二】
教學角度:有目的地篩選、整理信息,培養分析綜合運用信息的能力。
主要教學步驟:
1.簡介作者,導入課文。
2速讀全文,依次檢索:①介紹蘇州園林線索的詞;②總括蘇州園林特征的句;③分說蘇州園林特征的段;④分說各段的中心句。
3.理清順序,梳理信息,寫一段話:評析《蘇州園林》的構思美。
4.點讀、齊讀第三至九段,第二次檢索:①以繪畫原理分析園林建筑的語句;②以園林建筑印證繪畫原理的語句。
5.分析整理,寫一段話:賞析蘇州園林的圖畫美。
6.自由讀第五段,讀后檢索:總說句、擬人句、對偶句、議論句、極富情趣的詞句。
7.歸納品析,寫一段話:例說《蘇州園林》的語言美。
8.學生念讀寫話內容,師生評議,暢談學習收獲。
語文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課題設疑和對比的寫法。
2、通過對文章的探究分析,體驗作者的情感。
3、學會情感交流,對“家”的更深層次體驗。
教學重點:
通過對“家”的探討,體驗作者的情感并加深自己對“愛”的理解。
教學難點:
對“家”的深刻內涵的認識和對作者對精神家園的追求的理解。
教學節數:
一節課
教學課型:
講讀課
教學方法:
朗讀法、討論法、 講解法
教學用具: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播放音樂《我想有個家》。出示歌詞:
我想有個家 一個不需要華麗的地方
在我疲倦的時候 我會想到它
我想有個家 一個不需要多大的地方
在我受驚嚇的時候 我才不會害怕
誰不會想要家 可是就有人沒有它
臉上流著眼淚 只能自己輕輕擦
我好羨慕他 受傷后可以回家
而我只能孤單的孤單的尋找我的家
雖然我不曾有溫暖的家 但是我一樣漸漸的長大
只要心中充滿愛 就會被關懷
無法理怨誰 一切只能靠自己
雖然你有家 什么也不缺 為何看不見你露出笑臉
永遠都說沒有愛 整天不回家
相同的年紀 不同的心靈 讓我擁有一個家
2、思考(小組討論):歌曲中的家是怎樣的情形?
提問。
師:大家所說的家包含于物質的港灣、避風港等和情感的歸宿、思念等兩個層面。冰心老人心中的家又是什么?
二:朗誦并思考:
師:結合朗讀情況正音。
1、題目為“我的家在哪里?”題目為什么加問號?
提問。
師:文章標題一般不加標點,此題加問號,目的在于引起人們對“家” 的深刻內涵的思考。
2、冰心老人為什么發出“我的家在哪里?”的疑問?她的家究竟在哪呢?
投影顯示:“冰心在中剪子巷的家”的圖片(略)及冰心《我的大學生涯》的一段話 :
在北京中剪子巷的家里,冰心住了10年,直到赴美國留學。父母之愛、姐弟之情陪冰心走過了一生中的黃金歲月,即“一生中最熱鬧、最活躍、精力最充沛的一段”。(《我的大學生涯》) 她生命中最初的榮譽與美德,理想與追求都在中剪子巷里生根發芽。
小組討論,學生發表見解。
師:現實中的家不是冰心所追求的家園,中剪子巷才是冰心老人夢寐以求的家。
3、為什么說“中剪子巷”才是作者心中的家?
學生發言后教師明確如下:
車夫:胖大腰圓,把我舉上車,拉起我走,慢騰騰地走,讓汗水濕透了。
行人:作揖、請安、一站就老半天。
(1)那是一個沒有爭斗的美好的世界。
(2)那是年少生活的一段日子。代表著一種真、善、美。
三、精華鑒賞:
小組討論,學生發言后教師明確如下:
1、“我看他褂子背后都讓汗水濕透了,也還沒有走到中剪子巷。”這是為什么呢?你從中讀出冰心老人怎樣的感情?
師:年少時的歲月永遠也回不去了。寄寓了作者深深的向往與眷念、失落與無奈。
2、冰心老人為什么認定“只有住著我的父母和弟弟們的中剪子巷才是我靈魂深處永久的家”?為什么說她所住過的其他地方都不是她的“家”?
師:(1)作為一個遲暮的老人,作者會對早年,尤其是童年的生活產生無盡的眷念。回首之際,才會發覺這一切都會珍藏在記憶的最深處。
(2)說明了作者對精神家園的追求。作者對童年的眷念,實際上是對童年所代表的人生的真、善、美的眷念與堅持。成人世界太多爭斗、太多丑惡,不是她向往的理想家園。
3、結尾處說“我這人真是 ‘一無所有’” 你認為她真的“一無所有”嗎?
為什么?
因為作者無權、無官、無級、無款、無舊,物質上不豐富。作者雖清貧,但擁
有一個富足的精神家園。表達了她坦蕩從容、堂堂正正做人的情懷。
四、小結與升華:
小組討論,學生發言后教師明確如下:
1 、一個人對一段日子的眷念,意味著眷戀什么?
眷念人生的真善美,對純凈的外界的渴望。對那段追求知識和真情的激情歲月的向往,是對那段流溢著愛與溫馨的生命靈泉的眷戀。
2 、作者心中的“家”代表的是一種怎樣的追求呢?(提示:冰心《我的大學生涯》的那段話)
作者心中的“家”不是一般意義的家,而是指精神家園,是對精神家園的追求。渴望一個清淡、素雅、充滿親情、友善與溫馨的平和而又不受外界干擾真、善、美的世界。
附板書設計:
我的家在哪里?
-- 冰心
夢境--中剪子巷
親情、溫馨
家 對比 :追求人性的真、善、美
權、官、款
夢醒--現實
丑惡 、骯臟
語文教案 篇5
一、自然動情地導入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來繼續學習《小巷深處》這篇文章(同時一名同學寫標題),昨天在課堂上讀課文時,有的同學偷偷擦眼淚,不知是什么原因?”
“深受感動!”同學們異口同聲地回答。
師:“我也與你們有同感,并且回家時情不自禁地哼唱起了一首歌……”
老師的話還沒說完,就有同學站起來說:“肯定是《世上只有媽媽好》。”
師:“看來我們師生真是心有靈犀,那么就讓我們合作,共同演唱這首歌好嗎?”
師生齊唱“世上只有媽媽好”。
師:“下面讓我們伴隨著濃濃的母愛,進一步走進林莉的《小巷深處》。”
二、民主和諧地探究
師:首先在大屏幕上展示出上節課學生提出的疑難問題:
1.盲姨娘為什么收養孤女?
2.為什么孤女回避同學,厭惡家庭?
3.盲母為什么偷偷探望女兒?
4.盲母收養孩子后為什么變好了?
5.竹棒的作用?
6.老婆婆為什么嘆氣?
7.文題似乎不相符。
8.“淡忘”、“記得”是否矛盾?
同時學生速度課文,進一步熟悉內容。
師:“我提議以民主方式解決這些問題。”學生們答應了,但要求自愿結組討論一段時間,師爽快地答應了。
大約三分鐘后,一名同學站起來,說要回答第一個問題。他說:“盲姨娘收養孤女是出于對她的同情和愛。”
其他同學表示贊同。
接著又有同學站起來回答問題3,她說:“偷偷探望女兒是因為母親怕女兒在同學面前沒有面子,也能看出對女兒的深深的愛。”
這時,班里又一名同學站了起來,他頗有感慨地說:“以上兩名同學的回答讓我體會到,文中的母親處處為女兒著想。問題4母親變好,是怕給女兒留下一個壞名聲,也說明了這一點。根據課文內容,母親對女兒的愛決不僅僅只有這幾件事,我建議大家,再找找其他事例。”
這名同學的發言馬上得到響應,“老師我說”、“我”、“我”,接二連三地有人發言,逐一找出了母親對女兒的愛的具體表現,并且語言簡潔,氣氛很熱烈,掌聲此起彼伏。
這時,老師趕忙把本節課的第一個重點內容“母親對女兒的深沉無私的愛的具體表現”通過大屏幕展示出來:
1.微薄收入收養“我”。
2.所有積蓄換住處。
3.為“我”改變潑辣性格。
4.終年辛勤勞作。
5.把“我”調養成“千金小姐”。
6.“我”厭惡家,母親抑制感情,表現平靜。
8.偷偷探望,托人捎物品。
同學們都很投入,突然最不愛發言的一名同學站了起來,若有所思地說,“老師,請您把大屏幕的內容返回到疑難問題。”
“好。”師照著做了。
“我發現問題2、6、8屬一類問題,也有共同點,那就是都能用文中‘我’的感情來解釋……”
他的'話還沒說完,班里另一位同學插話道:“我也看出來了,由于虛榮心在作怪,所以孤女回避、厭惡家庭,從而不理解盲母的苦心,這也是老婆婆嘆氣的原因;‘淡忘’一詞也能用這一點來解釋。另外,‘記得’是說孤女被母親深沉無私的愛感動后,翻然悔悟,它和‘淡忘’不矛盾。”
又有同學補充說:“文中‘我’的感情前后不一致,看來,它是在不斷變化著的。”并且文中寫的表現母親對女兒的愛的事例好象與女兒的感情變化有什么關系。對了,感情是全文的線索,事例是在感情變化中逐步展開的。
“對!”師非常肯定地說,不知為什么,竟然有一些激動。
“有道理。”同學們也議論紛紛,隨即,再一次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師:“文中‘我’的感情是如何變化的呢?”
通過討論,同學們很快找到了答案。但這時,師發現,一名同學溜號了,突然想出了一個“壞”主意,讓那名同學上黑板按順序貼上寫有女兒感情變化詞語的紙條。并宣布,如果貼錯了,要罰唱歌。遺憾的是他貼對了——滿足自豪、沉默回避同學、厭惡家、淡忘家、母親、感激、悔悟、流淚。大家沒能聽到他唱歌,不過也許以后他不會再溜號了。
小插曲過后,同學們又展開了對竹棒作用的討論。
有的說它是盲母的伙伴,有的說它是女兒的替代品……說法不一。看來這個地方是個難點。于是,師點撥:“竹棒是作者寄托情感的具體形象,對這些形象的描寫,其實就是情感的形象抒發,這是抒情散文常見的寫法。文中青石板、小巷等事物也是同理。”
“老師,”一個同學站起來,“文題不符原來是我提出來的,通過您的見解,我明白了,它們不但相符,而且題目擬得非常好。‘小巷’是母女倆家的所在,也是作者的感情寄托。小巷之深,代表母女間感情深,正所謂——小巷深處寄深情。”
“好!”師情不自禁地為這名同學喝彩:“她自己解釋了曾經不懂的問題,可見這節課很有收獲,這是我所希望的結果。”
不知是誰說了一句,“小巷深處寄深情,這不是文章的主題嗎。”
“對呀,”師欣慰地說:“大家配合得很好,順利地完成了本節課的最后一個任務,恭喜你們!”
三、總結式的拓展
師:“同學們,你是否贊同文中“我”的做法與想法?”
生:“很多同學都不贊同“我”以前的做法與想法子,但肯定了“我”知錯就改的優點。”
師:“同學們談得都很好,我也想說兩句,我要以一個朋友的身份向我們班的康寧同學表示我的敬意。因為她的父母都是盲人,而康寧卻從沒嫌棄過他們,這種純真的品質值得大家學習。”
頓時,教室里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在掌聲中,師代表全班同學送給康寧同學一份小禮物,她激動地哭了。
師:“我想以康寧同學為代表的七年四班同學都是深愛著自己父母的好孩子,那么我們就應該好好學習來回報他們的深恩!下面讓我們共同來欣賞一首寫給母親的歌——閆維文的《母親》,肯定心中還會涌起新的波瀾。”
“你入學的新書包,有人給你拿;你雨中的花折傘,有人給你打;你愛吃的三鮮餡兒,有人給你包;你委屈的淚光,有人給你擦。啊,這個人就是娘,這個人就是媽……”教室里響起了嘹亮的歌聲。
四、布置作業
師:“回家后,為母親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表達對她們的深深的愛意。”
五、教學反思
本節課能夠打破傳統的教學觀念,進行個性化發揮,如讓學生大擔提問,由此引入對課文方方面面的分析等。在積極轉變教師角色的同時,能夠努力改變課堂模式,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不但學到了應有的知識,而且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分析能力。但也存在不足,如果改的步子邁得還不夠大;有的時候只注重學生表面上的活躍,而忽略了心理上活躍等等,還有很多問題,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完善。
語文教案 篇6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這首詞,就是“清代第一詞人”納蘭性德(又名納蘭容若)的傳世之作《長相思》。20xx年10月,全國首屆經典古詩文誦讀觀摩會在江蘇無錫舉行。王崧舟老師憑他的才情,憑他的智慧,憑他對新課標的體認和對作品的詩意解讀,對這首詞作了激情演繹。
一、起——如此冰霜如此路
師:同學們,在王安石的眼中,鄉愁是一片吹綠了家鄉的徐徐春風,在張籍的筆下又成了一封寫了又拆、拆了又寫的家書。那么在納蘭性德的眼中,鄉愁又是什么呢?請大家自由地把《長相思》這首詞仔細讀四遍,前兩遍爭取把生字、多音字念得字正腔圓,后兩遍爭取把詞念通順,注意內部停頓。(學生讀)
師:來,孩子,你來讀一讀。其他同學注意聽,這首詞當中的一個生字和一個多音字,聽他有沒有念錯。(學生朗讀)
師:讀得字正腔圓,真好。“風一更”的“更”是個多音字。“聒碎鄉心”的“聒”是個生字,他都念準了。來!我們一起讀一讀“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預備起!
(生跟著讀一遍后,教師讀一遍,學生跟著又讀一遍)
……
師:讀古代的詩詞,我們不但要把它讀得正確、有節奏,還要讀出味道來。
(一學生站起來有感情地朗讀一遍)
師:好一個“故園無此聲”,有味道。
(另一位學生朗讀)
師:好一個“聒碎鄉心夢不成”!來,我們一起讀!
(學生有感情地齊讀)
師:詞讀到這兒,你的腦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覺?
生:我感覺到了納蘭性德非常思念家鄉。
生:我感覺到了納蘭性德因為思念家鄉而連覺都睡不好了。
師:是的。同學們,讓我們帶著這種感覺再來讀一讀《長相思》這首詞。(學生有感情地齊讀《長相思》)
[賞評]
從王安石、張籍兩位詞家的鄉愁切入,引發學生探尋本課納蘭詞中的離愁別恨,這樣的導入自然是最適切,也是最“詩意”的。之后,深諳反復誦讀乃古詩詞研習之道的王老師祭出了“朗讀”的法寶,學生由讀準字音開始,直至讀得字正腔圓、抑揚頓挫,終于不僅讀出了“味道和感覺”,也在讀中感知了詞的大意。古人把讀書時的品味揣摩喻為“春雨潤花、清水溉稻、魚入水中、溪流濯足”,可見唯有全身心浸染于語境之中,方能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
二、承——望斷關山萬千重
師:長相思啊長相思,作者為什么會如此的長相思?請大家默讀這首詞,看看插圖和注解,然后試著去想一想這首詞大概在講什么意思。(學生默讀)
師:好了,王老師提兩個問題,看看你對這詞大概的意思掌握了多少。第一個問題,作者的“身”在哪里?
生:作者的在前往山海關外的路上。
生:他的身可能在高山上。
生:他的身可能在營帳里面。
師:一句話,作者的身在征途上。(稍做停頓)那么他的心在哪兒?
(連問數名學生,均答故鄉或故園)
師:好的,在故園。身在征途,心卻在故園。(板書“身在征途、心系故園”)把它連起來(用圓圈圈住這八個字),你有什么新的發現、新的體會?
生:我發現了納蘭性德他既想保家衛國,但又很想念自己的家人。
生:我還覺得納蘭性德他不管在什么地方,心里總是有家鄉的。
師:是的。那就讓我們一起再來讀一讀《長相思》,試著把作者身和心分離的那種感受、心情讀出來。放開聲音,按自己的節奏讀。(學生再讀)
師:孩子們,請閉上你們的眼睛,讓我們一起隨著納蘭性德,走進他的生活,走進他的世界,隨著老師的朗讀,你的眼前仿佛出現怎樣的畫面和情景?(教師播放背景音樂《愴》并深沉、深情地范讀)
生:我看見了士兵們翻山越嶺到山海關,外面風雪交加,士兵們躺在帳篷里翻來覆去睡不著,都在思念他們的故鄉。
生:我看見了納蘭性德因為思念家鄉,睡不著那樣的情景。
生:我看見了納蘭性德望著天上皎潔的明月,思鄉的情緒更重了。
……
[賞評]
語文課既要書聲瑯瑯,又須靜思默想。誦讀過后,王老師的導讀策略轉為讓學生“默讀這首詞,看看插圖和注解,然后試著去想一想大概在講什么意思”。由“非常思念家鄉”而過渡到對作者“身”在哪里、“心”在何處的叩問,這是極其自然的步步遞升。正是因為有了這一輕巧而精準的“點擊”,學生又在潛心涵泳中真切地體悟到了詞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園”幽怨哀愁。其間,教師隨機點撥和深情范讀則又對特定場景作了的強力煽情和有效渲染。
三、轉——曾經滄海難為水
師:你們看到了那么多的畫面。但是,同學們,在納蘭性德的記憶里面,他的家鄉,他的故園,又是怎樣的畫面和情景呢?展開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鄉、故園看到的畫面寫下來。(背景播放《琵琶語》音樂,學生寫片段。)
生:我看見了納蘭性德的家鄉鳥語花香,納蘭性德的家人在庭院中聊天;小孩子們在巷口玩耍嬉戲;放學歸來的孩童們放下書包,趁著風放起了風箏……
生:我看到了那個晴朗的天氣,妻子正繡著錦緞,孩子們在門外的草地里玩耍,一會兒捉蝴蝶,一會兒逮螞蚱,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喝酒,聊天。
生:我看見了晚上月光皎潔,星星一閃一閃的,他的親人坐在窗前望著那圓圓的月亮,親人是多么希望納蘭性德能回到家鄉與他們團聚啊!
師:天倫之樂,溫馨融融。但是現在,這樣的畫面,這樣的情景全破碎了。
(板書大大的“碎”字,指名學生再讀《長相思》)
師:在這里沒有郊外的踏青,沒有
語文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明白鐵棒磨成針的道理,明白得不論做啥事,只要有決心,肯下苦工夫,就一定能做好。
2、學會本課14個生字,認識止字旁,能讀準多音字“朝”的字音,懂得“鐵棒、詩人、艱苦、進步、更加、工夫、不論、決心、從此、刻苦”等詞語的意思。
3、能仿照“誰正在啥地點趕啥”的例句,把句子寫完整。
4、能分角色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懂得第二段中的兩句話:“只要工夫深,鐵棒就能磨成針!”“不論做啥事情,都要有決心,肯下肯下苦工夫。”
教學難點:
這篇課文要求懂得的詞語較抽象,學生懂得有一定難度,教師應在具體語言環境中指導學生感知詞義,或聯系生活實際和已有的知識啟發學生懂得詞義。
教學預備:
CAI、生字卡片、一根鐵棒、一根針
教學時間:
3課時
第1課時
教學目標:
1、初讀課文,感知大意,懂得課題的意思。
2、學習、懂得第1、7自然段,教學生字:鐵、棒、磨、針、詩、困。
教學過程:
一、啟發談話,揭示課題。
1、出示實物:針、鐵棒。問:這是啥?說說針和鐵棒的模樣。
2、問:特別粗的鐵棒能磨成針嗎?
3、揭示課題2 鐵棒磨成針讀題,標題里的生字想個方法記住它。
教學:鐵:金字旁,為啥用金字旁?與“秩”比較。
棒:書空右邊的“奉”,組詞。與“捧“比較。
磨:半包圍結構,廣字旁,書空。
針:與“葉”比較,為啥也是金字旁?
二、自學課文,懂得大意。
1、鐵棒到底能不能磨成針呢?請學生自由輕聲讀課文,遇到生字多讀幾遍。
2、課文共有幾段?講了誰,啥時候的故事?教師指名分段讀課文。評價。
正音:詩、更、決、此
3、卡片認讀字詞。
4、訓練朗讀句子
(1)能!一定能!只要工夫深,鐵棒就能磨成針。
(2)不論做啥事情,都要有決心,肯下苦工夫。
5、說說課文講了李白小時侯的啥故事。
三、學習第1段。
1、看文中插圖,圖中的少年是誰?找到書上寫李白的一段讀一讀。
2、指名讀。考慮:這一段共有幾句話?學習后你明白了那些事情?
3、學生匯報,教師隨機指導。
懂得“大詩人、唐朝”懂得多音字“朝”的不同讀音和意思。朝:朝霞zhao(早上),唐朝chao(朝代)。唐朝是我國古代的一個朝代,距今1000多年,唐朝除了許多馳名的詩人,李白一定是其中感覺馳名的詩人。“詩人”是指專門寫詩,并有一定成就的人。為啥用個“大”呢?
教學:唐:半包圍結構,書空里面的筆順。共10畫。
詩:用換偏旁的方法記,與“持、等”比較。
指名讀第二句。問:這個地點的“他”是指誰?“讀書進步不快”指啥?文書們李白讀書進步不快?懂得“貪玩、艱苦。”
教學:困,用“捆”來記。[你在學習中,遇到過啥艱苦?你是怎么樣對待的?
4、讀第1自然段。小結:李白小時侯是一個不努力學習的小孩。他后來糾正了嗎?你是從哪一段明白的?
這部分能夠放到第二課時去
四、學習第7段。
1、齊讀第7段,李白如何會成為著名的大詩人?他回如何刻苦學習?
2、認讀“從此”,李白是從啥事情中明白要刻苦學習的呢?我們下節課再學。
五、作業指導。
1、教師在田字格中范寫指導“棒、磨、詩”,接著學生抄寫生字。
2、自由讀課文。(機動)
第2課時
教學目標:
1、復習上節課學過的字詞,學習懂得2-6段,重點懂得“只要工夫深,鐵棒就能磨成針”的道理。
2、學習生字:更、加、功、夫,認真書寫。
教學過程:
一、復習檢查。
1、卡片認讀生字。
2、比一比,再組詞。
因( ) 工( ) 比( ) 輪( )
困( ) 功( ) 此( ) 論( )
3、說說李白小時侯不同的表現,他是從啥事中明白應當刻苦學習的呢?
二、學習2-6段。[改為學習2-7段]
1、自由讀2-6段,劃出李白和頭兒娘說的話。
2、指名分角色讀李白和頭兒娘的話。
問:課文中兩次出現“驚奇”,感到驚奇的是誰?他為啥感到驚奇?
(1)看到頭兒娘在磨鐵棒,不明白為啥。(不明白)
(2)聽說頭兒娘要用鐵棒做針。(不可思議,不可能。)
3、用驚奇的語氣讀一讀李白的問話。
自由讀,試讀,指名讀,齊讀。
4、頭兒娘是再如何答復的呢?
為啥頭兒娘說了“能”后,還要說“一定能”,而且用了兩個感嘆號?引讀“只要工夫深,鐵棒就能磨成針”。啥是“工夫深”?
用干脆、堅決的語氣讀第5段。
教學:更:去偏旁記,與“便”比較。
加:組詞。
功:力字旁,工的橫改成提。
夫:編順口溜。
5、聽了頭兒娘的話,李白明白了啥道理?找到讀讀第6段。[指導朗讀]
指名答復,有啥不明白的地點,請學生釋疑。
教學:論:換偏旁記,與“輪”比較,組詞。
此:認識止字旁,書空筆順。
6、從此以后,李白怎么樣?以讀代講。
“從此”到底是從啥時候起?
三、分角色讀課文。
1、自由讀預備。
2、男女分角色讀李白和頭兒娘的對話。
3、決定喜歡的角色讀讀。
四、作業指導。
1、教師在田字格里示范寫“更、功、此”,學生寫3個。
2、完成《課堂作業》的第4題。
第3課時
教學目標:
1、會有情感地朗讀課文。
2、學了鐵棒磨成針的故事后,明白得不論做啥事情,都要有決心,肯下苦工夫,事情就會做好,學習也會進步。
3、能用“誰看見誰在啥地點干啥”寫一句話。
教學過程:
一、復習鞏固。
1、卡片認讀詞語。
2、完成課作第2題。
(1)李白是我國唐朝(chao zhao)的一位大詩人。
(2)春季,樹上開滿了桃花,遠遠望去像一片火紅的朝霞(chao zhao)。
3、看拼音寫詞語。
tie bang shi ren kun nan ke ku geng jia
( ) ( ) ( ) ( ) ( )
gong fu bu lun cong ci
( ) ( ) ( )
二、總結課文,進一步明白此課文的道理。[分角色朗讀課文]
1、齊讀全文,李白的兩次問話應當讀出驚奇的語氣。頭兒娘的話讀得干脆、堅決。
2、啟發想象:李白明白了道理后,在后來的學習中,他遇到艱苦會如何想,如何做?
3、針對學生實際,結合課文中的道理,讓學生談談:學習了這個故事,你在學習上假如遇到艱苦應當如何做?
4、有情感地朗讀課文。
三、作業指導。
1、出示例句指導學生把話說清楚、完整。在說的基礎上寫句子。
(誰正在哪里干啥)
2、完成其余作業。
板書:
鐵棒磨成針
有決心
做事情 成功
下苦功
【【必備】語文教案模板匯編7篇】相關文章:
【必備】語文教案模板匯編6篇05-07
【必備】語文教案模板集錦5篇05-13
【必備】語文教案模板合集6篇05-07
語文教案模板匯編7篇04-22
【必備】水教案模板匯編九篇04-28
【必備】美術教案模板匯編7篇05-06
【必備】美術教案模板匯編9篇05-04
【必備】小學語文教案模板合集10篇05-13
【必備】語文教案范文匯編5篇05-10
小學語文教案模板匯編8篇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