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七年級語文教案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七年級語文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七年級語文教案1
【導學目標】
1、理解、積累“奇幻、蔥蘢、幽雅、嘆服、海枯石爛、日轉星移”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感悟詩歌的思想感情,并體味本詩的節奏美、韻律美。
3、品味詩歌語言,體會詩歌的內容,了解化石所展現的億萬年前神奇的生物世界。
4、培養學生對生物進化的興趣和愛科學、愛文學的思想感情。
【重點難點】
1、反復誦讀,感受詩歌的思想感情和節奏韻律之美。
2、聯系生物學的相關知識,激活聯想想像思維,深入理解詩歌內容。
【媒體使用】
【教學過程】
一、預習領先一步
1、走進作者
張鋒,國家級教授,男,1961年9月23日生,理學博士。
2.背景助讀
原載雜志《科學24小時》1982年第2期,后選入中學語文教科書。整部作品以詩歌的形式,宣傳科普知識。
3、給加點的字注音。
guǒ( 裹 )藏 cōng lóng(蔥蘢 ) 骸( hái )骨 長吼( hǒu ) 萬載( zǎi ) 奇幻(huàn) 潛(qián)行 猛(měng)犸(mǎ) 卓(zhuó)越 軀殼(qiào)
3、解釋下列詞語:
悄然:形容寂靜無聲的樣子。 骸骨:尸骨 造物主:萬物的創造者
日轉星移:形容發生極大的變化。 化為烏有:虛幻,不存在,一切都消失了。
二、課堂小試身手
問題一:化石作為地球上曾經有過的生命之軀的證據,引發人們無限的遐思。詩人是怎樣打開讀者思維閘門的?
詩歌1、2節以一連串的問句開篇,引發讀者的想像。連續不斷的問句表現出富有孩子氣的濃厚的科學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望,使讀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億萬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傾聽化石講述那奇幻的神話。
問題二、詩歌一開始就連續用了六個問號,請問這樣設計在文中起何作用?
明確:通過連續不斷地問句形式,引發讀者的思考和想象,激發讀者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打開了思維的閘門,使讀者和作者一起去傾聽化石講述那奇幻的神話,去想像億萬年前那神秘的世界。
問題三、體會第3節中“你把我的思緒引向遠古”在行文中的作用。
明確:是表現作者思路的句子,緊承上文的問句并引出下文對遠古世界的想象和描寫。
問題四、能否找出詩歌第4、5、6節中的比喻句一兩例,并說說你的理解。
示例:①“(化石)為歷史留下一本珍貴的密碼”,作者把化石承載的.信息比作“珍貴的密碼”,生動地體現了化石在揭示生物進化歷程的重要性和珍貴性。
②“時光在你臉上刻下道道皺紋”,作者把化石上的痕跡比作人的“皺紋”,生動形象地體現了化石所歷經年代的久遠和歷程的豐富。
③“啊,你——令人嘆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師,卓越的雕刻家!”,作者把大自然比作“魔法師”、“雕刻家”,生動形象地表現了大自然的神奇作用。
問題五、有兩節詩歌之間的關系很特別,你能找出來并說說它們有什么關系嗎?
明確:第二節和第七節。兩者形成前后照應關系,第七節是對第二節的回答。
問題六、結合整首詩歌內容,加上你的聯想和想象,說說最后一節中,“逝去萬載的世界又重現”曾經是個怎樣的世界?“沉睡億年的石頭說了話”說的最主要的事情(觀點)是什么?
明確:①生命的起源、生物的進化。
②科學家通過對化石的研究,得出了生物進化的科學觀點,所謂上帝創造萬物的說法是不符合客觀事實的。
問題七、全詩七節的思路層次是怎樣安排的,請簡要概括。
詩歌共七節,可分三層。其中1、2節是第1層,通過問句引發讀者想像。3、4、5、6節是詩的主體部分,具體抒寫遐思的內容,第7節回應1、2節,使全詩結構完整,有問有答。
問題八、從修辭、詞語、感情等方面入手品析詩歌(讓學生舉手發言,自由暢談,教師從中引導,同時提醒其他學生在課本做標注)
(1) 從修辭方面:
比喻:“為歷史留下一本珍貴的密碼”。(把生命信息比喻成“密碼”形象生動)
“時光在你臉上刻下道道皺紋,猶如把生命的檔案細細描畫。”(把化石比作人臉的皺紋)
“啊,你——令人嘆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師,卓越的雕刻家!
擬人:用第二人稱“你”指代化石,顯得自然親切
(2) 從詞語方面:
“冰冷”既符合化石的真實狀態,又能表現真理的冷靜。
“海枯、石爛、日轉、星移~~~~”雖然只是簡簡單單幾個字,卻寫出了生命的“不息地”進發的特點。
(3)從感情方面,把握兩個感嘆句:
“啊,你——令人嘆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師,卓越的雕刻家!”
“長眠地下剛蘇醒的化石啊,你講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驚訝!”
三、習題訓練鞏固
1.指出下列句中運用了何種修辭手法。
①你把我的思緒引向遠古,描繪出一幅幅生物進化的圖畫。( )
②黑色的軀殼裹藏著生命的信息,為歷史留下一本珍貴的密碼。( )
①擬人 ②比喻
四、課后反思
省略
七年級語文教案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感知內容。
(2)掌握本課的重點詞語,理解文章主題。
(3)學習課文謀篇布局的手法,提高寫作能力。
2、過程與方法
在學生掌握生字詞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讀懂課文,再進行解析課文。讓學生既從情感上受到熏陶,又能學到行文布局的,從而提高寫作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蟬》的學習明白:不論生命短暫與否,都要積極面對,好好的活。
教學重難點:
1、重點
(1)讀懂課文,體會文章的寓意。
(2)借鑒文章的“先揚后抑”的方法。
2、難點
(1)透過文章故事,理解文章故事的寓意,并從中受到啟發和教育。
(2)從整體結構上把握文章的布局。
教學設計:
一:課程導入:
在上課之前,我要先讓同學們猜一種生物:這個生物只能生活在夏天,并且它還必須要經歷一次蛻變,才能最終在樹上唱出那最響亮的歌聲。
明確:學生舉手回答:《蟬》
二、教授新課
1、聽錄音,注意朗讀時的語氣以及生字詞。
2、教師板書易讀錯的生字詞。
明確:聽完錄音之后,讓學生到黑板上注音。
3、學生朗讀課文:
(1)單個學生朗讀課文
(2)學生齊讀課文,
4、學生帶著問題默讀課文。
問題一:作者對蟬的態度是怎么樣的?其中有沒有變化?從原文中找到依據。
明確:
煩朋友的話寬恕(理解敬佩)
第一段:知知不休(抑1)第三段和第五段:朋友的話(揚1和揚2)
第二段:寫病蟬(抑2)第七段:直接寫對蟬的寬恕
對蟬的厭惡
外貌:透明的翅收斂著
動作:身軀微微顫動抒寫對蟬的贊美之情
語言:沒有聲響
最終目的
寫作手法:欲揚先抑、托物言志
問題二:17年埋在泥中,出來就活一個夏天?
明確:千年的等待,換取的只不過是短短的一瞬間,就像煙花只為一時的璀璨,流星也只為一時的輝煌!但是,煙花的美麗,我們欣賞到了,流星的飛逝,帶走了我們的夢想!所以,它們是幸福的!而蟬,同樣也是在唱響自己的夏天,也在為自己幸福的生活著,那么,作為人的我們該怎么辦呢?要好好的'活,要有意義的活,
問題三:那是蟬的生命意義?“那”具體指代什么呢?
明確:不論生命長短,都必須好好活著。
三、本課小結
在《蟬》的世界中,作者看到了不一樣的精彩,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就讓我們在這小小的世界之中活出我的精彩吧!聽歌曲《我要我的精彩》。
四、作業
同步練習冊的第一題和第三大題。
五、板書設計
對蟬的厭惡
外貌:透明的翅收斂著
動作:身軀微微顫動抒寫對蟬的贊美之情
語言:沒有聲響
七年級語文教案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通過比較閱讀提高審美情趣。品味積累文章精美語言。
2、過程與方法:學習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3、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的情感。
教材簡析:
《散步》是一篇清新優美的散文,作者在選材上頗具特色。作者深深懂得“一滴水可以輝映太陽的光輝”的道理,精心選材,以小見大,文章只是選取一個三代同堂的`家庭一次散步的小事來寫,就表現了一個重大主題: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有傳統在新的時代的得到了發揚光大。結合實際生活 ,體會身邊的親情,培養尊老愛幼的人文素養是本節課的重點。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話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教學過程:
一、 激情導入 二、 整體感知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要求:
1、 讀準字音
2、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
3、用一句話說說本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4、題目“散步”是從文章主要事件的角度確定的,你能換個角度為本文再擬一個題目,并說說理由嗎?
品味探究
(一) 朗讀鋪墊
1、指名學生范讀
2、學生自主評價,總結朗讀要領。
3、學生相互挑戰讀
4、教師范讀片段,學生評價。
(二) 學法指引
① 教師示范,提問題,學生解答[來源:學,科,網Z,X,X,K]
② 教師引導學法 “問題探究法”
(三)、深入探究
①學生分組探究學習
②全班集體交流
交流引導的重點:
A、理解主題,感悟親情
B、感悟積累精美語言
(四)、拓展延伸
1、比較閱讀:學生分組合作討論交流
讀文章《三代》,與課文比較,哪個故事更感動你?說說你的理由。在生活中,你覺得自己應該怎樣做到尊老愛幼。
2、說說你知道的關于尊老愛幼的故事、成語、諺語、俗語、歌曲、詩歌、美文。
(五)、小結:談談本節課學習的收獲
七年級語文教案4
[教學目標及重點]
1、了解斑羚在危急關頭的勇于自我犧牲的精神。
2、體會本文詳略得當的敘述與具體生動的描寫。
3、理解人類與自然界其他生物和平共處的重要性。
〖教學設計〗
這篇課文描寫了動物世界極其悲壯的一幕,故事驚險,扣人心弦。文章通過描繪一群斑羚飛渡懸崖的場面,熱情贊揚了它們可貴的種族精神和整體精神。這是一篇自讀課文,教學時不必深敲細推,逐句講解。宜在整體閱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把握文章如何把一個故事講清楚,如何細致描繪飛渡場面。可引導學生暢談自己的感受,不必拘泥于某一種觀點,并注意指導學生積累字詞知識。
[教學課型及課時]
1.自讀課2.一課時
[教學設想]教學方法
1.教師范讀——掃清文字障礙——學生誦讀——教師、學生質疑釋疑——學生感悟。
(解說:詩歌的朗讀和背誦是教學本課的關鍵。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提出疑問。質疑可能會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詞上的,或是詩句上的,或是關于時代背景、作者情況等方面的,均要讓學生暢所欲言。對提出來的疑問,教師不必一一作答,先發動全班同學來討論解決,一時無法解決的問題,可以存疑,或作為研究性學習的課題在課外作深入探討。然后讓同學說說或寫一點各自感悟到的東西。)
媒體設計
1.多媒體:選取材料制作成課件
2.錄音機:伴奏帶。
3.投影卡片:介紹作者及其詩意的卡片各1張,共五張。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二、整體感知課文
找一名學生生動地復述《斑羚飛渡》這個故事。
復述指導:復述是口頭表達的基本功,進行此類訓練,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閱讀課文時,把難記的內容和其他一些難記的詞語畫出來,強化記憶,就可以少花時間,又能復述清楚。復述時要突出重點,把握關鍵之處。教師注意引導。
三、師生共同研習課文
1.文中的這些斑羚沒有姓名,這只斑羚,那只斑羚,作者是怎樣說清楚的?
明確:作者注意分類起了名目,又給個體起了名目,有了這些名目,就便于敘述了。分類的名目有"老年斑羚""公斑羚""母斑羚""年輕斑羚""小斑羚"等,個體的名目有"鐮刀頭羊""一只半大的斑羚""灰黑色母斑羚"等,有了這些名目,故事才敘述得清清楚楚。這一點看似小事,其實在寫作上很重要。
2.在這群斑羚中,你對哪只斑羚的印象最為深刻?為什么?
明確:(學生自主探究、討論并自由發言)鐮刀頭羊,因為它成功地指導了這次飛渡。
3.鐮刀頭羊是怎樣指導這次飛渡的?
明確:(逐步引導學生的思路)(學生閱讀后回答)
可采用范讀或指名朗讀的方式,引導學生體會文章的妙處和思想感情。
4.鐮刀頭羊“悲哀地學了數聲”,如何理解此時頭羊的心理?
在危難時刻,所有的斑羚都注視著這只頭羊,而頭羊沿著懸崖巡視一圈之后,知道前面是絕路,而后面又有狩獵隊的追擊。頭羊一時想不出拯救這群斑羚的辦法,只好仰望蒼穹,悲鳴數聲,表現了內心的絕望。
5.頭羊本來站在年輕斑羚的行列,后來為什么又走到老年斑羚的隊伍里了?
明確:斑羚群分為兩撥之后,頭羊發現老年斑羚那拔少十來只,為了使自救方案取得成功,必須使兩撥斑羚數量一致,于是頭羊從年輕的行列走出,歸入年老的隊伍中,其他中年斑羚也隨著歸入年老的隊伍中,然而,選擇老年斑羚那撥,即是選擇了死亡,因此頭羊“悲愴地輕咩了一聲”,表達了它沉重而悲壯的心情。
6.在你的心目中,斑翔飛渡的情景是一幅什么樣的畫面?請充滿感情的給大家描述一下。
明確:(讓學生暢談自己的感受,不必拘泥于某一種觀點)斑翔飛渡的情景,是一幅震撼人心的畫面。“山澗上空,和那道彩虹平行,架起了座橋,那是一座用死亡橋墩架設起來的橋。沒有擁擠,沒有爭奪,秩序井然,快速飛渡。沒有一只老斑羚為自己調換位置,它們心甘情愿用生命為下一代開通一條生存的道路。“坦然面對死亡,為的是群體的衍生,這是一種至高至上的境界。井然的秩序,坦然無私的等待,更令人嘆息不已,肅然起敬。“我沒有想到……”這的'確是始料不及的,不能不令我們這些萬物靈長的人類感嘆不已,贊嘆不已。從“竟然”“從容”“心甘情愿”等詞語中,我們不難發出作者濃郁的溢美敬重的情感的流露。
7.鐮刀頭羊的結局如何?你對鐮刀頭羊的態度是怎么樣的?是褒還是貶?請把你的真知灼見說給大家聽一聽。
明確:(學生閱讀后回答)
8.找出文中有關彩虹描寫的句子,閱讀體味:課文中多次寫到彩虹,有什么作用?
明確:(組織學生討論,讓學生暢所欲言)文中寫彩虹的地方主要有三處。一是斑羚身陷絕境時彩虹出現,二是斑羚飛渡時彩虹相映,三是頭羊走向"那道絢麗的彩虹"。結合上下文語境細心推敲體會,不難發現彩虹的作用主要有三:一是渲染一種神秘色彩,并推動情節發展,頭羊之所以想出飛渡的辦法,或許就是受了彩虹的神秘啟示;二是烘托飛渡的氣勢.渲染了飛渡的悲壯美;三是渲染頭羊自我犧牲的崇高之美。
9.在這群斑羚的身上,有哪些值得我們迫切學習的金子般的東西呢?(目的在于組織討論文章的主題)
明確:(學生討論、探究,教師適時引導)面對種群的滅絕,這群進退維谷的斑羚為了種族的生存而甘于自我犧牲的崇高精神,它們的智慧、才能,膽識,特別是從容鎮定,舍已為人的情操,可貴的整體精神,為自己、也為人類唱響了一曲悲壯的生命贊歌,放射燦爛無比的人生光彩。
10.結合你日常生活的所見所聞,談談你學習完本文后的感悟。
明確:(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在把握文章的技巧,學會運用,同時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以及作文思維能力,即選擇生活中的題材,表達某一個道理或某一種感情。教師講一個感人流淚的故事結束全文)
[布置作業]
(打出投影片)課下把你的感悟整理一下,寫下來,字數300字左右,然后同學們自由交流,看誰寫得好。
七年級語文教案5
一、導學
1、情景(問題)導入
上節課我們品味了春草、春花、春風,這節課我們將沐浴在細密的春雨中,繼續領略春天的美!
2、目標導學
⑴、賞析語言,學習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運用,學習抓住特征多角度地描寫景物的方法。
⑵、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畫面美,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自學
1、學生對課文中的剩下的二幅春景圖進行賞析。
要求:按照①特征②順序③語言方面(如:修辭手法、用詞等)幾方面著手。
2、按畫面,分小組進行,五分鐘進行展示。
三、助學
1、春雨圖(第6自然段)
①“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表現了春雨的哪些特點?
明確:牛毛、花針、細絲都有細的共同特點,但又各有個性特點——牛毛多而細密,花針亮而閃爍,細絲柔而綿長。所以,這三個比喻表現了春雨細密、閃爍、綿長的特點。
②體會“斜”“織”“全”“籠”所表現的內容。
明確:“斜”“斜”字寫出了雨的輕盈,同時又暗寫了“輕悄悄”的“春風”。“織”照應了“像細絲”的比喻,“全”表現了開闊的視野,“籠”準確地寫出“薄煙”的情狀。
③為什么樹葉兒會“綠得發亮”,小草兒會“青得逼你的眼”?
明確:經雨一洗,灰塵沒有了,又沾了迷蒙的細雨滴,色彩更艷。一個“逼”字讓我們感到被雨水清洗后的小草,把青色送到了我們的眼中。
④體會“靜默”二字所表現的境界。
明確:用擬人筆法傳神地寫出了春雨中“安靜而和平”的景象,表現出一種靜態的美,把人引入了一種妙不可言的意境。
⑤這段在寫景的層次上有什么特點?
明確:這段在寫景的層次上由物及人,由近到遠,由靜到動,一幅充滿詩情的江南春雨圖,流露出作者的對春雨的喜愛。
◎總結以上四幅圖畫對表現主題的作用及語言中所蘊涵的感情。
以上四幅圖畫,從四個側面描繪了春景的美,字里行間到處洋溢著作者對春天的喜愛、贊美之情,這就是寓情于景的表現方法。“一切景語皆情語”。作者寫景的目的最終還是要表達自己的感情,因此融情于景,或借景抒情,是寫景散文的共同特征。
7、迎春圖(第7自然段)
①“城里鄉下”“家家戶戶”“老老小小”表示的意思。
明確:“城里鄉下”說范圍的廣闊,“家家戶戶”表人數之多,“老老小小”表年齡之全。
②“也趕趟兒似的”的“也”照應前文何處?這里的“趕趟兒”是什么意思?
明確:這里的“也”照應前文“春花圖”中花的“趕趟兒”。前文的“趕趟兒”寫百花爭春,這里的“趕趟兒”寫人在爭春。
③一年之計在于春”句有什么含義?
明確:寫春天激勵人們把握時機,奮發向上,辛勤勞作,也抒發了作者熱愛生活,進而要創造美好生活,積極向上的感情。
④討論“迎春圖”和前四幅圖畫的關系。
明確:這幅圖畫由景及人,頌揚抓緊春光努力工作、奮發向上的精神。
⑤“舒活舒活筋骨,抖擻抖擻精神”如果寫成“舒活筋骨,抖擻精神”,讀起來感覺上有什么不同?
明確:前一種寫法讀起來給人以動感,后一種寫法讀起來使人覺得呆板。
解說:全篇用疊字17處。疊字的運用,可以放慢句子的節奏,造成舒緩親切的語氣,也可以使書面語盡量向口語靠攏,使書面語更平易、自然、順暢;更重要的是,疊字的恰當運用,可以更準確地描繪形象。如用“嫩嫩的”寫小草的質感,用“綠綠的”寫小草的顏色,用摹聲詞“嗡嗡”表現成千成百的蜜蜂飛舞的景象,都極生動逼真。同時讀起來,還可以產生獨特的韻味。試讀這一句:“城里鄉下,家家戶戶,老老小小,也趕趟兒似的,一個個都出來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擻抖擻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開頭“家家戶戶,老老小小”連用四個疊字,與“城里鄉下”兩個對偶詞組結合在一起,造成有規律的三組六頓,讀起來自然形成歡快的調子。在兩個散句之后,再次出現兩個重疊詞:“舒活舒活”、“抖擻抖擻”,在構詞法上又有變化,由AABB式變為ABAB式,頓時產生一種運動的力感。
8、簡析本文最后一部分。(8~10自然段)
①三個比喻句抓住了春天的什么特點?
明確:“剛落地的娃娃”表現春天的“新”,像新生命的開始,給人以無限的希望;“花枝招展的小姑娘”狀寫春天的美,令人喜愛;“健壯的青年”贊美春天充滿活力,給人以信心和力量。
②這三個比喻句能不能顛倒?為什么?
這三個比喻句從“娃娃”寫到“姑娘”再寫到“青年”,形象地表現了春天成長的進程,排列有序,不能顛倒。
※解說1:這一部分贊美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強調它的“新”“美”“力”。這個結尾正是對五幅春景圖含義的概括,點明了全文的中心思想。
※解說2:三個比喻句和“一年之計在于春”一句有什么內在聯系?
兩者都贊美春天有不可遏制的生命力,它給予人們以奮發向上的精神、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辛勤勞作的力量,因而人們要抓緊這大好春光,抓緊生命的春天,認真安排自己的學習、生活、工作,獲取豐收。但三個比喻句著重用美好的形象感染,而“一年之計在于春”一句則著重從思想上啟迪。
解說3:三個比喻句和前文有什么聯系?
(1)娃娃新。因為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
①剛睡醒張開眼是新,山朗潤、水漲起、太陽紅都是新。
②剛從土里鉆出來的小草,樹上的、草叢里的花兒是新的。
③泥土的氣息、青草的味兒,甚至空氣、鳥鳴、牧曲滿是新的。
④春天的一切,整個春天都是新的'。
朱自清把春天比喻成剛落地的娃娃,目的既是讓人們為娃娃的成長辛勤勞動。又是為了讓人們從娃娃身上,看到未來,看到希望。
(2)春姑娘美。喜歡春姑娘的美:
①園子里、田野里滿是嫩嫩的、綠綠的、軟綿綿的小草,給人一種輕盈、舒適的美。
②樹上的桃紅像火,杏粉像霞,梨白像雪,遍地的野花散在草叢中像眼睛、像星星,層次分明,參差錯落,是一種勻稱、和諧的美。
③花叢中嗡嗡的蜜蜂和飛來飛去的蜂蝶,絮花嫩葉中的鳥兒和牛背上的牧童,都歡歡樂樂,舒舒暢暢,給全種愉悅的美。
④細雨、薄煙籠罩下的村莊朦朦朧朧,隱隱約約,詩情畫意般的很美很美。
⑤藍天上放飛的風箏,悠悠揚揚的,激發人們無盡的深思和遐想,更是美
(3)青年健壯。
①一個“張”字,不僅僅指蘇醒,“朗潤”“漲”“紅”等字詞,也不僅僅指春天的山、水和太陽的變化,更是指在春風的吹拂下,春天的一切都充滿了活力。
②一個“鉆”字,更是春天充滿活力的高度體現。因為這個“鉆”字,田園綠了,誘得人們在上面盡情地玩耍,誘得人們也充滿了活力。
③一個“讓”,一個“鬧”,一個“眨”,花兒竟相開放,蜂蝶競相追逐,熱熱鬧鬧的景象令人驚訝不已。花、草、生物都人性化了,這就是春天,這就是充滿活力的春天!
④即使是在薄煙般的細雨籠罩下,樹葉仍綠得發亮,小草仍青得逼眼,勃勃的生命力真教你無法抵御。即使是在上燈的傍晚,那點點黃暈的燈光,也閃射出無法抵御的光芒。春天,就是具有這么一股永恒的魅力!因而,朦朦細雨之中撐傘的、披蓑的、戴笠的,仍在行走、仍在勞作,這種執著、這種精神,讓人感受到春天不可抵御的巨大力量。?于是,家家戶戶,男女老少,都涌出戶外,擁抱春天,放飛希望。于是,舒活筋骨,抖擻精神,“一年之計在于春”,所有的工夫為的都是所有的希望。于是,人們簇擁著春天,挽著春天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去憧憬美好的生活。去實現美好的希望。去建設美好的未來。去奮斗、去追求、去創造。
課堂總結:
本文的寫作特點——借景抒情。作者為什么能將春天描繪得如此美麗呢?首先要有細致的觀察,并且善于積累語言,然后由感而發,才能夠恰當的表達出來:
奮斗、追求、創造,是春天賦予人們的神圣使命,因此,生活才有收獲,希望才會美好,未來才會輝煌。所以,我們要珍惜自然的春天,更要珍惜人生的春天,振奮精神,鼓足干勁,為人生、為理想而不懈奮斗。千萬不要“雄心萬丈,躺在床上”。
總結
同學們,《春》是一幅精美的畫,它形象生動,姿態萬千,色彩繽紛,春意盎然。《春》是一首動聽的歌,它曲調優美,節奏歡快,動人心弦,發人深思。春天是最有情感的,高興的時候就風和日暖,生氣的時候就雨打雷轟;春天是最富詩意的,“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春天是一位高超的化妝師,把花草樹木、峰巒田野,都裝點得生機盎然,蓬蓬勃勃。其實朱自清留給我們的美文不僅僅是《春》,他的《荷塘月色》,他的《背影》,他的《綠》都是不朽的篇章。課后請同學們再次親近朱自清,感受朱自清心靈中飄揚的那片風景。
四、用學
1、按原文填空。
①在描繪春草圖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寫出了春草的情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寫出了春草之多、分布之廣。
②在描寫春花圖時有實寫、有虛寫,請寫出虛寫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作者用比喻句贊頌春天,突出了其新、美、力的特征,這三個比喻句是:
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寫出描寫春天的完整的詩句。(課文中除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密密地斜織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
⑦寫出本文中運用了比喻、排比修辭方法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_______________________,混著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牛背上牧童的短笛,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⑩傍晚時候,上燈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辭方法。
(1)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2)“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
(3)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
(4)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3、閱讀
(一)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三兩天。可別惱。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樹葉兒卻綠得發亮,小草兒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時候,上燈了,一點點黃暈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靜而和平的夜。在鄉下,小路上,石橋邊,有撐起傘慢慢走著的人,地里還有工作的農民,披著蓑戴著笠。他們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靜默著。
①用兩個字概括春雨的特點,體現這兩個字的句子分別是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
②寫春雨“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牛毛、花針、細絲的共同點都很細,但也有不同點,請你說說它們的不同點是什么?
③雨中的自然景物,只寫植物,只寫樹葉和小草。在狀寫樹葉和小草時用的詞不一樣,為什么?
④細雨“密密地斜織著”,“斜織”用得好,為什么?
⑤“他們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靜默著。”所用的修辭方法是_____。
五、評學
1、①“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②風里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里醞釀。③鳥兒將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宛轉的曲子,跟輕風流水應和著。④牛背上牧童的短笛,這時候也成天嘹亮地響著。
1、解釋文中加粗的詞。
①醞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呼朋引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賣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應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關于文中第②句,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從感覺上寫春風的氣息。B、從嗅覺上寫春風的花香。
C、從嗅覺上寫春風的氣味。D、從視覺上寫春風的草味兒。
3、第③句中能跟“輕風流水”應和的是()
A、鳥兒B、鳥兒的曲子
C、鳥兒高興起來D、賣弄喉嚨
4、選出劃分層次正確的一項()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
5、填空。
①“吹面不寒楊柳風”的作者是________,出處是《________》。
②本段運用的修辭手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課文以三個比喻句結尾,請讀讀這三個比喻句,說說贊美了春的什么,并說說這樣的排列順序與文中的春景描寫有什么內在聯系。
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
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著我們上前去。
(1)贊美了春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與春景描寫的內在聯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遷移訓練
甲: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三兩天。可別惱。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
(朱自清《春》)
乙:……風過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地垂落,看不清一條條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陣,地上射起無數的箭頭,房屋上落下萬千條瀑布。
(老舍《駱駝祥子》)
1、甲段寫的是□雨,這種雨的特點除“綿綿不斷”以外,還有□、□、□的特點;乙段寫的是□雨,它的特點是□、□、□。(每個方框中只填一個字)
2、甲段寫雨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段寫雨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年級語文教案6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認讀、理解、積累基本生字詞。(預習、課堂朗讀、隨文賞析共同完成)。
2)賞析細致入微,妙趣橫生的棋人趣相圖。
3)品味詼諧生動的語言。
2、技能目標:
初讀感知——再讀欣賞探究。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棋人棋趣,領悟作者寓于其中的爭而有度、“平正通達”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 點
棋人趣相的精彩描寫;詼諧生動的語言。
教學難 點
通過棋人棋趣,領悟作者寓于其中的.爭而有度、“平正通達”的人生態度。
學情分 析
學生對下棋比較感興趣,但對場景的描寫卻不夠細膩。本節課意在引導學生學會對人物的描寫。
教學準 備
課件
教學過程:
集體備課
一、預習檢測:
二、根據學習建議,學生自主學習:
讀書、批注、討論、匯報,師生合作,賞析棋人趣相,完成教學重點
三、同質交流,小組合作,展示質疑
四、師生合作,拓展升華
1、師生合作初讀,掃除字詞障礙,整體感知課文。
薦讀1、2、3段,范讀4段。(聽讀要求:圈點勾劃,讀不準的字、不太明白意思的詞用“?”標出,有趣的地方用 ----- 標出,觀點態度不明白的地方用﹏﹏﹏﹏標出。
2、自讀、批注棋人趣相。將評賞要點批注在文旁空白處。
3、分組交流批注結果。
4、分組推薦代表,匯報批注及交流成果;教師適時適當點撥,師生共
同完成棋人趣相的賞析。
5、趣相仿寫,深入賞析。
引導:我對2段中作者對情態各異的下棋有爭者進行描摹的7個“有”字句特別感興趣,課前我不光賞了,還仿了,各位有沒有興趣聽我用與同學們不同的方式把我的賞析展示出來?
朗讀仿句:有你死我活斗志斗勇者,有爾虞我詐不擇手段者;有運籌帷幄演兵布陣者,有破釜沉舟越甲吞者;有駕輕就熟運斤如風者,有磕磕絆絆走走停停者;有雄韜偉略驚心動魄者,有瞻前顧后步步為營者;有寵辱不驚神態自若者,有物喜己悲患得患失者;有威加海內衣錦還鄉者,有四面楚歌自刎烏江者;有一枰既畢情歡意悅者,有胸懷塊壘懊惱不已者;有戚戚于失,汲汲于得者,有得失勝負平常事,盡歡盡興而已者。
光學不用可能會印象不深,流于淺薄,同學們若覺得老師這種賞析方法可取,課后可以用這種方式寫一寫吃相,喝相,哭相,笑相,握手相,排隊相,理發相,謙讓相,男人相,女人相,炸活魚相等等,這些蕓蕓眾生相,梁秋實都曾細細地描寫過,我們不妨也來寫寫。作為一項課外作業吧。)
6、有句話叫“人生如棋”,反過來,很多人也會用下棋來喻比人生。梁實秋先生給我們描繪了一幅幅妙趣橫生的棋人趣相圖,作者自然也樂在其中,但我不知道,作者自己的棋趣跟他筆下的很多人有沒有不同,如果有,那么不同在哪,作者下棋的情趣到底是什么?放眼人生,這下棋的瑣事中寓含著什么人生道理,人生態度了嗎?)
適時板書:爭而有度、平正通達。
7、補充資料,了解作者,深入領悟文中寓含的人生態度。
領悟到的爭而有度、“平出通達”的人生態度
五、教師小結
六、當堂檢測
七、布置作業
個人備課
小結: 學科知識構建與板書設計
七年級語文教案7
教學目標:
知識儲備點:
1.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揣摩、品味本文優美的語言,體會詩歌優美的意境。
能力培養點:
賞析絢麗多彩的鄉村秋景圖。
學習描繪秋天的手法,背誦詠秋的名句。
情感體驗點:
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感情。
教學重、難點:
1.體會詩歌優美的意境。
2.揣摩、品味本文優美的語言。
課前準備:
課前布置學生預習課文,寫出生字并正確注音。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設計 :
一、導人新課
著名詩人秋瑾曾在詩中詠嘆“秋風秋雨愁煞人”;宋玉也曾在《九辯》中言“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 在文人墨客的筆下,秋天是憂傷的、哀婉的,讓人頓生惆悵……(這是中國古代詩人的一種典型的悲秋氣節)。但是秋天也是有絢麗的色彩、豐收的喜悅的。今天就讓我們走進秋天,感受一個別樣的秋天。(板書課題)
二、生自由朗讀課文。
出示問題組:
a.為什么說這是一幅鄉村秋景圖?
b.詩中刻畫了幾幅圖畫?(給它們命上整齊、漂亮的名字)
c.詩歌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你喜歡這首詩嗎?為什么?
朗讀之后,學生分組討論明確三個問題。
[明確]
a.因為露珠、冷霧、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氣特征;提到農家:稻香、鐮刀體現農家特色;有秋蟲低鳴:蟋蟀聲使田野更遼闊;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這是在秋天。
b.三幅圖:農家豐收圖、霜晨歸漁圖、少女思戀圖。
c.天的喜愛、贊美的感情。
三、研讀賞析:
a.想像每幅畫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動、心情,用優美的語言描繪你喜歡的一幅圖畫,并說說為什么喜歡這幅圖。
農家豐收圖:清晨朝露未唏的時候,有位農人來到幽谷,丁丁的伐木聲震蕩山谷;田野里發散出稻香的氣息,金黃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個身影在揮鐮割稻,晶瑩的汗珠濕透衣衫;果林中還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飄香,沁人心脾,摘下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禮物,放進背簍,這份喜悅要與親友一起分享……
霜晨歸漁圖:清晨的江面還彌漫著冷冷的霧氣,可以感受到些許的涼意。遠遠地有個漁人搖著船槳向岸邊駛來。依稀可見船篷上掛著層白霜,漁人熟練地撒下魚網,網上的青鳊魚就像烏桕葉,閃著銀色的光澤。歸航了,江面上傳來動人的漁歌,還有陣陣爽朗的笑聲……
少女思戀圖: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嗚叫聲,溪水清澈見底。羊兒的咩咩聲陣陣傳來,秋天的美景讓人賞心悅目,牧羊女卻失去了往日的活潑。夏日里的笛聲悠遠、綿長,怎不見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誰能猜得透?
b.作者是按什么順序寫景的? (由遠及近的順序)
c.找出你最喜歡的語句,說說你為什么喜歡,寫得好在哪兒?
學生四人小組討論明確三個問題。
七、布置作業
1.寫自己的秋天。以“秋天”為題寫一首詩。
2.摘抄以“秋”為內容的詩文,并做點評。
九、教學后記:
本課采用了以讀帶講兼以學生自學討論的教學方法。教學過程中穿插朗讀指導,有助于學生充分理解、領會詩歌。整體感知部分,考慮到啟發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情感體驗,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拓展延伸部分進行比較閱讀,將本課學習引向縱深。安排摘抄寫“秋”的詩文,并做點評,是培養學生養成摘抄的習慣,訓練學生篩選信息的能力有效方式。
七年級語文教案8
○教學目標
①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詩歌,體會其形象化的語言。
②聯系生活實際及個人經歷,理解詩歌的主旨。
③樹立遠大,并為之奮斗
○教學重點
①朗讀訓練。
②理解詩歌的主旨。
③賞析詩歌的語言。
○課前準備
①搜集有關為而奮斗的名人名言及其優秀事跡。
②預習課文,就自己疑難和感興趣的問題,準備發言材料。
③教師準備錄音磁帶,有條件的可制作課件。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①反復朗讀這首詩歌。
②把握詩歌的結構。
③理解詩歌的主旨。
○教學設計
導入
同學們,在第一單元里,我們研討過現代詩《在山的那邊》。詩人在詩歌中寫道:在山的那邊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學們,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的境界呢?人生為什么要有?我們應當樹立什么樣的?如何才能實現自己的?著名詩人流沙河的哲理詩《》,同樣會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板書課題。
整體感知
①范讀
最好由教師范讀或放錄音磁帶,學生聽讀、欣賞。教師不必提任何要求,讓學生自行調動情緒,糾正音準,品味語氣、語調,把握韻律、節奏。
②正音、正字、釋詞
③默讀
感知課文內容:
a,這首詩歌的主旨是什么?b.詩歌是從哪些方面表現主旨的?c.試著分析詩歌的結構
④集體朗讀,合作探究
小組討論上述問題,教師巡回指導。
⑤課堂發言
小組代表發言,解決上述問題,逐漸明確詩歌主旨及結構。
板書:
歷史意義(2、3)
的意義(1){人格意義(4、5、6、?) }鼓勵人們樹立遠大,并為之奮斗(12)
人生意義(8、9、10、11)
七年級語文教案9
○教學目標
① 在教師指導下,培養學生自主組織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和科學探索精神。
② 學習欣賞神話傳說。
③ 培養搜集、篩選、整理資料的能力。
④ 在實踐活動中,提高口語交際能力
○活動重點
① 搜集資料,整理資料。
② 口語表達。
③ 想像寫作訓練。
○課時安排 2課時
○課前準備
① 讓學生自主選擇合作伙伴,組成合作小組,并可根據自己的喜好及活動內容給小組命名。
② 圍繞活動內容廣泛搜集資料,上網查詢資料,整理資料。
③ 每組準備一個檔案袋。
○教學設計
導入
可從放映《星球大戰》影片片段導人活動,喚起學生對未來世界的遐想,對人類起源的思考,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及科學探索熱情。
故事大王比賽
① 每組每人搜集一種關于人類起源的`神話故事,在小組內互講故事。
② 每組選出一名講故事的代表,參加班級故事大王比賽。
③ 比賽將評出一、二、三等獎。
④ 小組將部分參賽的神話故事進行搜集整理、匯編成冊。
自由辯論會
① 搜集查找關于“人類起源新說”的資料。
② 從中選定一種說法,并圍繞這一說法繼續查找相關資料。
③ 讓小組成員熟悉資料內容,為參加班級自由辯論會做好準備。
④ 辯論形勢靈活,以小組為單位,互相展開辯論。每一小組可在比賽中提出自己的觀點并根據資料證明自己觀點的成立,同時還可以反駁其他的小組的觀點。
a. 以小組合作情況、發言情況及準備資料的多寡評出一、二、三等獎。
b. 比賽后與其他小組交流資料,實現資源共享,互通有無,并匯編成冊。
給未來人畫像
① 每組設計一幅未來人像,可以用電腦制作,也可以手工制作。
② 每幅畫要做簡要說明,說明主要包括:(1)外形設計理念;(2)服飾搭配理念;(3)人體結構的變化:如皮膚、肌肉、骨骼會有哪些改變……
③ 畫像要求100cm×80cm,將畫像懸掛在教室墻壁上,每組派代表到畫像前闡述本組的創作理念。
④ 根據畫像制作的精美程度,設計是否有創意、說明內容是否充分,評出一、二、三等獎。
⑤ 每人以“未來世界”為題,寫一篇想像作文。
成果展覽
① 每組派出一名代表作評委會成員,組成評委組。
② 每小組將本次活動編輯的冊子、資料、獲獎獎狀整理好,布置一個有特色的展區。
③ 每小組派2名代表站在自己的展區前,回答評委組提出的問題,并為本組展區設計·作簡要的解說。
④ 由評委組給各個展區做出評定,評出一、二、三等獎。
活動評價
根據學生在活動過程中表現的情感和態度,同時也根據小組在各個活動中的獲獎情況,評出最佳合作獎、最佳口語交際能力獎、最佳表現獎、最佳創意獎等一系列獎項。
活動小結
通過這次綜合性學習活動,學生搜集、整理資料的能力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了解了關于人類起源的發展過程,感受了古人豐富的想像力及神話傳說的魅力,培養了學生自主組織、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和科學探索精神,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隨機應變能力、創新思維能力都得到較好的確培養和提高。
七年級語文教案10
教學目標:
1、把握詩中的意象
2、能夠結合詩中的意象構設畫面,體悟詩中作者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讀全詩,并能找到記憶的恰當方法
4、能夠結合該篇自己創設意象
教學重難點:
1、準確理解詩中的意象,有感情地朗讀
2、學以致用,自如想象,創設新意象
教學過程:
課前播入《鄉愁》曲,創設氛圍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鄉愁是深切思念家鄉的心情。可以說是中國詩歌當中一個歷久常新的主題,提起它,我們的腦里會涌現許多有關鄉愁的詩句。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維)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維)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
每個日落的黃昏,每個月圓 的夜晚,每陣歌樓的雨點,每陣西風里斷雁的叫聲,都會牽動游子的離愁別緒,都會勾起對故鄉的眷戀。詩人們都會把難以排遣的思鄉之愁訴諸于筆端。于是我們便能欣賞到那一首首凄婉哀傷的詩歌,感受著詩人那綿綿的思念,那柔美的哀傷。下面我們來看一首臺灣當代詩人的思鄉之作。
二、了解余光中
學生根據所積累的資料,簡要地介紹。
三、聽錄音,感受一下詩的感情基調和詩的朗讀節奏
1、 明確: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深沉的,深沉中又略帶哀傷,所以朗讀時的速度就是——緩慢的。
2、生小聲朗讀,邊讀邊標出節奏和重音(“/”、“?”)
師巡回,指導有疑難的同學:
小時候 后來啊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新娘∕在那頭
長大后 而現在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外頭 我∕在這頭
母親∕在里頭 大陸∕在那頭
3、請學生個別朗讀,要求有感情地朗讀并適當指導:
第一、二節,語速慢,讀出思念之情
第三節,注“呵”的變調,應讀為輕聲,讀出適當的顫音(生列離別)
第四節,音調上揚,要有蕩氣回腸的感覺,“在那頭”要一字一頓。
4、齊讀
四、解讀全詩,以便更有感情地朗讀
1、整體感知
你投入了怎樣的感情去朗讀?(這首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作者對家鄉對祖國的思念之情
2、細細體會
(1)詩人的這種感情是不是突發偶感?
在詩人漫長的生活經歷中,那對故鄉綿綿的思念一直縈繞在詩人的心頭,這一點,可以從哪些詞語看出來? 小時候 長大后 后來啊 而現在
四個時間序詞,代表了四個人生階段。詩人以時間的變化來組詩,四個時間序詞也即概括了詩人的整個人生,也就是濃濃的鄉愁牽動了詩人的一生。
(2)這種感情看得見嗎?
要把這種看不見也摸不著的抽象的情感具體地表達出來,作者是怎樣做到的?借助了一些形象的事物,也就是借助了意象,什么是意象?(P108)意象就是詩中的形象。
找一找,這首詩借助什么樣的意象表達這份濃濃的思鄉之情?
郵票、船票、墳墓、海峽
3、想象構圖
其實詩人是巧妙地運用了詩歌創作的一種方法——托物寄情。詩是精當而儲蓄的藝術,只懂得這四個意象還不夠,還應根據意象想象詩歌表達的具體內容(詩中有畫)
(1)教師用語言描述自己讀第一節詩后腦中出現的畫面。
深秋的傍晚,村口,小路向遠方延伸……
一位少年,目光堅定,背著一個大包,步履匆匆……
一位母親,滿臉傷感,提著一個行李箱,吃力地跟著……
只聽見他們腳下的落葉嚓嚓地響。
到了分手的路口,不能再送了。少年停了下來,母親也緩緩放下箱子。
母親盯著少年的臉,悠悠地說:“別忘了來信。”少年用力點點頭。片刻,母親再次提起箱子,慢慢遞給少年:“路上小心,晚上不要忘記加衣服……”少年沒有回答,提起箱子轉身走向前方。
母親還在原地,她的眼光隨著少年的背影一起一伏。母親久久佇望,目光深情而又專注,夕陽的余輝給她的面孔添上了一圈朦朧而美麗的光暈……
解析:母子別——郵票小小,含情依依。 (媒體示)(朗讀時注)
(2)學生輕讀,作畫(媒體音樂)
(3)說一說,適當評論(學生自評,師評結合)
(4)結合媒體所示,問:第四小節表達的情感,跟前三節比有何不同?
(5)請一生再次有感情地讀一讀,或齊讀
七年級語文教案11
教學目標:理清文章思路,學習本文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進行描寫
能力目標:體會比喻、擬人等修辭在文中的作用
情感目標: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富有魅力的語言
教學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過程:整體感知誦讀欣賞探究情感品味語言我愛質疑語言運用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高爾基借勇敢無畏的海燕象征當時敢于直面沙皇暴行奮勇斗爭的革命者,矛盾借倔強挺立的白楊樹象征抗日根據地的廣大軍民,這兩篇文章都運用了借物抒懷的寫作方法。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郭沫若先生借石榴來抒懷的散文。
二、整體感知(聽讀課文)
1、作者的寫作思路是怎樣的?
2、作者描繪了石榴的哪些方面?
生:喜歡石榴、描繪石榴、贊美石榴
生:描繪了它的是枝、葉、花、果
三、誦讀欣賞
1、你喜歡石榴的哪部分,讀給大家聽
2、它有什么特征?
生讀
生答:枝奇崛不枯瘠葉清新不柔媚花單瓣陸離雙瓣華貴果透明光嫩
點評:你們的朗讀讓老師也感受到了你們對石榴濃濃的喜愛之情,老師也被你們感染了,讓我們一起來朗讀這篇優美的散文。
四、探究情感
找出作者對石榴情感的句子
生:作者喜歡石榴,贊美石榴
生:石榴數便是這少數樹木中的最可愛的'一種。
生:單那小茄形的骨朵已經就是一種奇跡了。
生:那可不就是夏天的心臟嗎?
生:因而我更喜歡這夏天的心臟。
生:最可愛的是它的花。
生:單瓣的已夠陸離,雙瓣的更為華貴。
提示:作者描寫的石榴美觀可愛,作者贊美的不僅僅是它的外形,還有什么?
生:還有它的精神美。
生:它不怕驕陽,敢于同炎炎烈日抗爭。
生:它的勇敢,無畏。
點評:同學們分析得很到位。本文寫于1942年10月,當時正值抗日戰爭如火如荼之時,作者正是借石榴的外形美和精神美來頌揚我們民族敢于斗爭的美好情操。
五、品味語言
這篇散文形神兼備,語言凝練優美,運用了比喻擬人等修辭,極富表現力。把自己喜歡的語句畫下來,說說理由。
討論歸納
“花瓶兒”比喻石榴花,寫出了花的靈秀、精巧
“它會笑你呢”“破口大笑起來,露出一口的皓齒”擬人手法生動形象富有情趣
“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對偶修辭使句式整齊,石榴個性鮮明
“琢”字寫出了花的精致
“劈”字寫出了四瓣花瓣分裂的整齊勻稱
六、我愛質疑
學生提出不能理解的句子
1、可是誰用紅瑪瑙琢成了那樣多的花瓶兒,還精巧地插上了花?
2、紅瑪瑙琢的花瓶兒由希臘式的安普剌變成中國式的金,殷周時古味盎然的一種青銅器。
3、夏天是整個宇宙向上的一個階段。
4、文章開頭寫一般樹木起什么作用?
討論明確
1、這是石榴花后期的形狀。
2、這是花的成長過程,先是希臘式的安普剌,后是中國殷周時的金。
3、夏天是一個生命力旺盛的季節,熱情奔放,一切都生機勃勃,作者愛夏天,他把石榴比做夏天的心臟,如果沒有石榴,夏天將暗淡無光,所以他更愛石榴。
4、開頭將少數樹木和一般樹木進行對比,是為了引出石榴。
七、語言運用
1、仿照第二段“…而不…,…而不…”寫話
2、寫一段詠物寓理的話(如粉筆、橡皮、鴿子等)
3、教師示范大方而不張揚清香而不濃郁釘子:壓力愈大鉆勁愈大
4、學生展示
八、總結
自然萬物,孕育了我們的生命,他們雖不言語,卻給了我們許多人生啟示。讓我們每個人用自己的慧眼和心靈去發現,去探索那些無聲勝有聲的哲理。
教學反思
《石榴》是一篇狀物抒懷的散文。文章雖然短小,但是內容豐富,情感飽滿。這是一篇自讀課文,課堂上大多采用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教師只是起到一個點撥引導的作用。文章的難點是:作者通過對石榴毫不避易炎陽的直射的描寫抒發他愛石榴的勇敢、自信、樂觀、積極向上的精神,此文寫于1942年,正是抗日戰爭高潮的時候,作者筆下的石榴體現了當時抗日軍民的精神狀態,所以這方面是老師介紹的。質疑部分是經常設計的一個環節,希望通過這個環節能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懷疑精神。語言是本文一大亮點,通過品味語言和語言運用兩個環節陶冶了學生的審美情操,也掌握了借物抒懷的寫法。自我展示環節讓學生很有成就感,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
七年級語文教案12
教學目標:
1、了解這首詩的民歌特色。
2、掌握詩文的含義。
3、了解木蘭形象。
教學時間:二教時
第一教時
一、解題。
簡介這首詩產生的年代和木蘭其人。
①這是一首民歌,是人民大眾的口頭集體創作,經過文人潤色后用文字記錄下來。民歌是可以歌唱的,這首詩最后四句是歌唱者對詩中主人公木蘭的頌贊之辭。
②這首詩一般都認為產生在北朝北魏的統治期間(386557)。北魏(又稱后魏)曾跟當時北方的柔然族多次交戰,詩中提到的黑山燕山正是作戰的地點,在魏太武帝期間戰爭尤為慘酷,至449年才徹底擊敗柔然。
③木蘭可能實無其人,所以姓花、姓朱、姓魏、姓木蘭之說均系猜測或捕風捉影,我們用不著追究。北方民族尚武,女子也不例外,木蘭女英雄的形象可能是據此創造出來的
二、正音、解詞。
三、教師范讀、學生齊讀后討論這首詩的民歌特色。
步驟是:(1)教師范讀后提出問題:這首詩在語言風格上跟前一個單元里的文人詩歌有什么不同?
(2)學生齊讀一遍后答問。
(3)根據學生答問情況再提問,再齊讀全詩,進一步認識民歌的敘事手法。
①詩中大部分都是口頭語,特別是人物的語言如阿爺無大兒兩句、可汗問所欲四句、同行十二年兩句,跟平時說話并無二致,可見民歌是人民大眾的口頭集體創作。也有個別書面語句如萬里赴戎機四句,這是詩在流傳過程中經文人修改、潤色的結果。
②民歌敘事常抓住重點加以鋪排,鋪排的辦法很多:
排比:如爺娘聞女來六句、東市買駿馬四句。
復沓:如:問女二句、女亦二句、旦辭八句(復沓跟疊句的區別是:疊句不換字,而復沓可以更換個別詞語。)
頂真(又稱聯珠):如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壯士十年歸,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
③民歌的基本形式是四句一節,偶爾也有六句一節的。本詩共14節(可讓學生自行劃分,除第8、11、12三節各6句而外,其余都是四句一節)。
④民歌中有三種基本手法:敘述,稱賦;比喻,稱比;由一事物(往往有具體的形象)引出本題,稱興。(可讓學生先分析開頭兩句和結尾四句,提出興和比;再說中間這就是賦。)
四、誦讀練習。
步驟是:(1)歸納各段大意,再合并為四大段,分段進行背誦練習;(2)每段先齊讀,再以點撥方式作誦讀指導,然后自由練習背誦;(3)檢查背誦。下面只寫出誦讀指導的要點。
第一段(第1至4節):木蘭決定代父從軍。
要先設想這個五口之家在征兵令下達后的困難處境。
①前兩句寫木蘭平日在家勞動的情形,應讀得緩慢些,讀后作稍長停頓。為什么?(要讓讀者想象她不僅勤勞,而且技巧嫻熟。)
②不聞誰不聞呢?(父親)這是木蘭見到軍帖之后,出現了不尋常的情況:停機而嘆。父親感到奇怪這正是情節的開端,當輕聲徐徐而讀。讀完,徑直接讀問女二句。
③木蘭答父問的基調是深沉的,但其間又有變化。木蘭本有所思,為什么偏要說無所思、無所憶?(寬慰老父)昨夜一節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憂國憂家)如此低沉的詩句該怎么讀呢?(低而緩)到段末,感情有變化嗎?(轉為堅定)愿為兩句應當讀得懇切些。
至此,木蘭已說出自己的打算,可是父親(還有母親、阿姊)同意嗎?(同意)但詩中不提,這是一次跳躍。為制造懸念,讀后可作稍長停頓。
第二段(第5至7節):木蘭置辦戰具后奔赴戰場。
要設想青年人紛紛置辦戰具的熱烈圖景和北方廣闊原野的畫面,但最重要的是,要在自己頭腦里出現木蘭策馬飛奔的英雄形象。
①東市一句是承上文市鞍馬而來,但中間又有跳躍,該怎么讀呢?(要突然振起)下面三句呢?(要加快節奏)為什么?(軍情緊急,刻不容緩。)
②第6、7兩節既有敘事,又有抒情,詩中是怎樣敘述萬里征途的?(辭爺一宿黃河;辭黃河一宿黑山,兩天就走完了,概括得多好。)抒發了怎樣的感情?(思親;向往戰斗)黃河流水鳴濺濺給人怎樣的感受?(悲壯)胡騎鳴啾啾呢?(戰斗的激情。)
敘述和抒情二者哪一件為主?(抒情)思親和向往戰斗二者哪一種為主?(向往戰斗)可見,這段當用抒情的調來讀,既剛強又柔婉。
五、布置作業。
1.背誦全詩。
2、熟練地掌握詩文的意思。
第二教時
一、繼續分析詩文。
1、第三段(第8至10節):十年戰斗生活,入朝受賀,辭宮不就。
這三節課本原作兩段,有兩個場面。讀第8節,要設想出平沙列萬幕,部伍各見招;中天懸明月,令嚴夜寂寥(杜甫《后出塞·其二》)的圖景;讀第9、10節,要設想出朝廷慶功盛典的情況。(李白詩句隱隱五風樓,峨峨橫三川。王侯象星月,賓客如云煙可資參考。)
朗讀前還要解決一個問題:詩中寫十年戰斗生活,為什么只寫戰場夜景而不寫木蘭作戰中的表現?目的是通過兩處側面描寫(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可以看出,無論是最高統治者還是普通戰士,都把木蘭視為出類拔萃的戰斗英雄。這樣,木蘭的英雄形象在學生心中就變得更加鮮明了。
①萬里兩句寫木蘭到戰場后回憶此番行軍歷程(上文聞燕山胡騎鳴表明已到戰場),讀時須有蒼涼慷慨之感,中速。
②朔氣兩句概括了木蘭十年戰斗生涯,宜用悲壯聲調讀,引發聽者的想象,用慢速;然后急轉直下,讀將軍兩句,可加快速度。
③歸來四句,由莊嚴轉為熱烈。
④可汗之問要讀得親切,木蘭答語要讀得樸實無華、自然平易,才能再現女英雄的本色她只是代父為國效力,毫無居功之心。
2、第四段(第11至13節):家人親切歡迎,木蘭恢復女兒妝。
要設想出家人迎接的具體圖景:理紅妝、殺豬宰羊,當在出郭之前;出郭相迎的豈止爺娘?姊、弟、鄉鄰必當一同前往。還要設想木蘭家中居室的分布狀況。誦讀的基調是熱烈、歡快,但其間亦略有變化。
①家人歡迎一節要有喜慶的氣氛,節奏最快。
②木蘭一到家,就是一副天真的女兒情態,節奏稍稍放慢,宜輕聲讀,以表現木蘭對故居的親切感和對女兒妝的喜愛。讀到貼花黃,應作一頓,為高潮蓄勢。
③見伙伴一節是全詩高潮,首句說木蘭,宜讀得平緩,至驚忙要突然振起;伙伴語的重音在十二年不知上,十二年后應作一頓。
3、歌者贊辭(最后一節)
前三句都是鋪墊,最后一句才是正意所在,語調當由平緩發展高昂。安能句本可寫作安能辨雄雌,但這樣寫語意就平淡無奇了,加上我是二字,才能表達出歌者對木蘭的崇敬感情;此句當讀得字字清晰,擲地有聲,切莫吃掉其中任何一字。
二、分析木蘭形象。
1.讓學生想象木蘭形象前后的變化。擬將課文分三個部分讓學生口頭描述,凡合理的想象都應加以肯定。以下要點僅供參考:
(1)參軍前的木蘭(第1至4節):是一個勤勞勇敢的少女,.平日除織布而外,也練習騎馬射箭,褰裳逐馬如卷蓬;她關心國家大事,體恤父母的艱難;她代父從軍,是經過反復深思的。
(2)參軍后的木蘭(第5至10節):木蘭穿上戎裝,橫刀躍馬,英姿颯爽,與男兒無異。在行軍途中,她走馬如飛,捷下萬仞岡,俯身試搴旗;夜晚宿營,她既思親又渴望參加戰斗,心潮澎湃如黃河流水。在戰場上,她左右馳突,劍動而敵奔,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在朝廷的慶功會上,她顏色平易,毫無居功之心,深得天子喜愛,她只向天子陳述自己惟一的愿望:要回到父母身邊。
(3)到家以后的木蘭(第11至13節):她生活在一個充滿親情的家庭里,她換上了女兒妝,依舊是父母膝下活潑可愛的女兒。
2.讓學生說說這首詩千余年來膾炙人口的原因。
要點有二:①木蘭是人民大眾理想中的英雄,她在祖國安全受到嚴重威脅時挺身而出,替父從軍,這種勇毅的精神受到世世代代人們的敬重;尤其重要的是,她勇敢作戰,戰功赫赫,不是為了貪圖官爵,而是視為自己對祖國,對人民應盡的責任,她是真正的人民英雄。②木蘭又是個感情極其豐富的人,在征兵令下達后,她為父親年老又無大兒而停機嘆息;在行軍途中的夜晚,她回憶起爺娘呼喚自己的親切聲音;在慶功會上;她卻急于回到故鄉的土地上,跟家人團聚,跟故鄉人民一同過和平勞動的生活,如此美好的感情在世世代代人們的心中也能引起強烈的反響。
三、解釋詩中的互文。
意思是一聯中的兩句互相補充,須合解,正式名稱叫互文足義,例如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說的是,有些將軍和壯士戰死沙場,另一些將軍和戰士勝利歸來。此類互文甚多,須用心發現。二是詩中的數字如十、十二、百、千等,無非是言其多,不能看作確數。這兩種情況,不只是在本詩中有,在其他古代詩篇中也有。
四、布置作業。
1.熟練地背誦全詩。
2.從下面的題目中任選一題編一段故事,
木蘭在戰場上
木蘭在回故鄉的途中
木蘭到家第二天
《觀刈麥》教案
一、背景、作者簡介:
白居易(公元772年-846年),字樂天,祖籍太原(今山西太原南),后遷下(今陜西渭南北),一身經歷了代宗、德宗、憲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七朝。曾任過周至尉、左拾遺、左贊善大夫、江州司馬、杭州刺史、蘇州刺史、太子少傅等官。白居易前期有熱情,有銳氣,是個同情人民,敢于反映民間疾苦,敢于揭露官場貴族黑暗面的官吏和詩人。后期銳氣消失,棱角磨平,潛心佛事,以知足長樂,獨善其身自居。白居易的詩歌以通俗淺顯著稱,今留有作品三千多首,他自己分之為諷諭詩、閑適詩、感傷詩、雜律詩四類,元稹為之編輯為《白氏長慶集》。
《觀刈麥》是白居易任周至縣縣尉時有感于當地人民勞動艱苦、生活貧困所寫的一首詩,作品對造成人民貧困之源的繁重租稅提出指責.對于自己無功無德又不勞動卻能豐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現了一個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義精神。這首詩作于唐憲宗元和二年(807),詩人三十六歲。周至縣在今陜西省西安市西。縣尉在縣里主管緝捕盜賊、征收捐稅等事。正因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對勞動人民在這方面所受的災難也知道得最清楚:收割。
二、分析全詩。
全詩分四層,第一層四句,交代時間及其環境氣氛。農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說的事情就發生人倍忙的五月。這兩句總領全篇,而且一開頭就流露出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一派豐收景象,大畫面是讓人喜悅的。可是誰又能想到在這豐收景象下農民的悲哀呢?
第二層八句,通過具體的一戶人家來展現這人倍忙的收麥情景。婆婆、兒媳婦擔著飯籃子,小孫兒提著水壺,他們是去給地里干活兒的男人們送飯的。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床后先忙家務,而后做飯;小孫子跟著奶奶、媽媽送飯時一齊到地里。她們是要在飯后和男人們一道干下去的。你看這一家忙不忙呢?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這四句正面描寫收麥勞動。他們臉對著大地,背對著藍天,下面如同籠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們用盡一切力量揮舞著鐮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記了炎熱,因為這是虎口奪糧,時間必須抓緊呀!婦姑:媳婦、婆婆,古時媳婦稱婆婆叫姑,稱公公叫舅。荷:肩挑;用籃子盛著食物,這里即指飯籃。壺漿:用壺裝著水,這里即指水壺。田:給田里干活的人送飯。丁壯:成年的男勞力。烤。惜:珍惜.舍不得浪費。天氣如此之熱,白天又如此之長,而人們卻竭力苦干,就怕浪費一點時間,可見人們對即將到手的麥子的珍惜程度。惜字在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種違背人之常情的寫法來突出人們此時此地的感情烈度。白居易的《賣炭翁》中有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之語,愿字的用法與此處惜字的用法正同。
笫三層八句,鏡頭轉向一個貧婦人,她被捐稅弄得破了產,現時只能以拾麥穗為生,這是比前述闔家忙于收麥者更低一個層次的人。你看她的形象:左手抱著一個孩子,臂彎里掛著一個破竹筐,右手在那里撿人家落下的麥穗。這有多么累,而收獲又是多么少啊!但有什么辦法呢?現在是收麥的時候,還有麥穗可撿,換個別的時候,就只有去沿街乞討了。而她們家在去年、前年,也是有地可種、有麥可收的人家呀,只是后來讓捐稅弄得走投無路,把家產,土地都折變了,至使今天落到了這個地步。秉:拿著。田家:這里指一個莊稼戶的產業。輸:交納。
第四層六句,寫詩人面對豐收下出現如此悲慘景象的自疚自愧。事:從事。歲晏:年底。作品的題目叫《觀刈麥》,而畫面上實際出現的,除了刈麥者之外,卻還有一個拾麥者,而且作者的關心也恰恰是更偏重在后者身上。他們二者目前的貧富苦樂程度是不同的,但是他們的命運卻有著緊密的.聯系。今日凄涼可憐的拾麥穗者是昨日辛勞忙碌的刈麥者;又安知今日辛勞忙碌的刈麥者明日不淪落成凄涼可憐的拾麥者呢?只要有繁重的捐稅在,勞動人民就永遠擺脫不了破產的命運。作者在這里對當時害民的賦稅制度提出了尖銳批評,對勞動人民所蒙受的苦難寄寓了深切的同情。而且不是一般的同情,是進而把自己擺進去,覺得自己和勞動人民的差別太大了,自己問心有愧。這時的白居易的詩歌確實反映了勞動人民的思想情緒,呼出了勞動人民的聲音。
這首詩寫作上的基本特點是不帶任何夸張地、如實地描寫現實生活場景。他選取了舉家忙碌和凄涼拾穗這兩個鏡頭,使之構成強烈對比。前者雖然苦、雖然累,但他們暫時還是有希望的,至于后者,則完全是朝不保夕了。兩個鏡頭所表現的場面、氣氛、形象、心理都很好。
詩的最后發議論,這是白居易諷諭詩的共同路數。這首詩的議論不是直接指向社會病根,而是表現為自疚自愧,這也是一種對整個官僚貴族社會的隱約批評。白居易才是一個三百石的小小縣尉呀,那些大官僚、大貴族們難道不應該有更大的自疚自愧嗎!賦稅是皇帝管的,白居易無法公開反對,他只能用這種結尾來達到諷諭的目的。
三、布置作業。
熟練地背誦全詩。
《破陣子》教案
一、朗讀(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注意正音。
二、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南宋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金人已占領家鄉十二年。1161年,他組織兩千人參加了耿京領導的農民抗金起義軍。南渡后的辛棄疾進呈過《美芹十論》《九議》等恢復中原的大計,但朝廷均未予采用,只委派他一些閑散官職,最后在江西鉛山抑郁而死,年六十八歲。辛棄疾發揚了蘇軾的詞風,后世以蘇、辛并稱,是文學史上杰出的豪放詞人。著有(稼軒長短句)
三、解題
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給陳詞甫作一首雄壯的詩歌,寄給他。陳同甫:即陳亮,同甫是他的字。陳亮也是南宋詞人。宋光宗紹熙四年1193)考取進土第一名,授鑒書建康府判官,未赴任而卒。為人才氣超邁,喜談兵,論政重事功,思想出入王霸之間,具有積極的用世精神。生平主張抗金最力;在他的作品中,,處處表現出強烈的愛國思想。
四.賞析
辛棄疾的這首投贈之作自稱壯詞,全篇以壯語貫穿始終。作者根據他三十年前抗金的戰斗經歷和他矢志恢復中原的理想,運用浪漫主義手法,在詞里描繪了一個幻想中雄壯兵營生活畫面。首句醉里挑燈看劍形象地顯示出殺敵的壯志。夢回以后,寫綿延的兵營中響起了號角聲,軍樂聲、戰旗飄揚,兵士飽餐,這一切有聲有色地描繪了沙場點兵的壯盛軍容。下片馬作的盧飛快兩句寫自己希望能夠馳騁沙場,沖鋒陷陣。想象著實現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的壯志。然而現實卻是可憐白發生,為壯志難酬表示極大的憤慨。前九句寫得酣暢淋漓,反襯了這一句的分量,正是對茍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有力批判。
五、布置作業。
熟練地背誦全詩。
七年級語文教案1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讓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上復述故事,理解文中聯想和想象運用,并激發學生探求未知領域的欲望。
2、過程與方法目標:初步了解神話故事的特點,并能加以想象的訓練。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感受文中對于人類誕生所表現的喜悅之情。
教學重、難點:
1、體會文中大膽而新奇的想象。
2、感悟對人類誕生的喜悅感。
教學準備:
1、熟讀課文,熟悉故事情節。
2、你知道人到底是從哪兒來的?(要求學生收集有關人類誕生說法)
教學方法:
課堂上要體現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法,采用討論法。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從古到今,對于“人是從哪里來的?”這個有趣話題,人們展開了豐富想象像與嚴密推測,猜想著人類誕生。同學們你們能不能先談談你們了解了幾種人類誕生說法?(同學們可以用簡短的語句將自己收集到的資料闡述給大家,如:伊甸園說、女媧造人、海猿說、外星人說……)
今天,我們來看看我國遠古時代的人們對人類誕生的看法《女媧造人》(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熟悉情節。
2、讓學生仔細品味課后練習一中《風俗通》里兩則短文,然后請學生復述課文故事情節,其他學生邊聽邊在課文中劃出短文中所沒有的內容。
3、請學生評定復述者優缺點,補充遺漏處。
三、再讀課文,合作探究。
四人小組,討論整理歸納。
1、看看課文中豐富了哪幾個情節?
①女媧造人的具體過程;
②人造出來之后歡喜場面;
③女媧像人一樣具有心理活動和喜怒哀樂等情緒
④作者的評述
2、同學們剛才找出的幾個情節,特別是女媧造人的具體過程是真的嗎?你怎樣理解這種寫法?
[提示]此題目的讓學生明白這些情節是想象而得的。讓學生通過討論了解到神話是在科學不發達的遠古時代,人們因無法對人類誕生做出解釋時,但又想探求自身起源,所以只好借助想象來解決,這也正是神話故事的亮點。
3、默讀這幾個情節,同學們看看哪里最見出作者的想象力,能否談談你的看法?
[提示]如:女媧造出小人之后歡欣鼓舞的場面以及對女媧的人性化描寫最見作者的想象力,女媧作為“神”,她也有人的喜怒之情,她會哭、會假裝生氣,甚至會靈機一動創造出人類,她得到了母親的天倫之樂。她哪里是神,分明就是人,她有人的情感、人的心態、人的智慧、人的生活體驗。從中我們看到了神話情節里想象的.,但又是真實的,是合乎現實生活情理的。
然后針對“喜”字啟發學生從多角度來感受人類誕生意義:如有了人類,大自然才有了生機;有了人類,女媧不再孤獨;有了人類,世間才有溫情……。從而讓學生明白生命的可貴,要珍愛生命等。
四、比較閱讀,拓展練習。
在中國,有女媧造人的美麗神話;在西方,也有上帝造人的神話。這兩篇神話,你更喜歡哪一篇,并說說理由?(結合綜合性練習中的參考資料:《伊甸園里》)
[提示]要求學生可以從情節的想象、文章結構、語言,思想感情等方面去分析,都可以。
五、課堂總結。
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本民族特色的神話,其實,這些神話表現了遠古時代人們對未知領域的探求,這也是我們人類文化的寶藏。而如今,當我們面對廣大世界,依舊還存在許多未知領域,這就需要同學們去探求,也許你們將來會從中體會到喜悅。
六、布置作業。
1、同學之間互相補充完善好有關人類誕生說法的資料;
2、出示簡短《精衛填海》故事,要求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和聯想,擴寫這則故事。
七年級語文教案14
多做題完全符合我們教育學和心理學中的規律:我們認識一個事物就應是從實踐到理論,再從理論到實踐。
一、常識填空
1、《次北固山下》從詩的體裁看,它是一首五言律詩,從表達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詩。
2、《次北固山下》這首詩作者是王灣,是唐代詩人。
二、用/劃分這首詩的朗讀節奏: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三、按要求寫出詩句
1、《次北固山下》這首詩的頷聯是: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2、《次北固山下》這首詩中的千古名句是: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四、探究提高
1、這首詩描繪的是哪個季節的'景色?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初春。青山、綠水、潮平、風正、江春
2、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哪兩句詩集中表達了這種感情?
思念故鄉。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3、想象“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是怎樣的情景,如果你身臨其境將會有怎樣的感受?
“闊”是潮平的結果,春潮涌漲,江水浩渺,放眼望去,似乎江面與岸齊平,船上人視野也因之開闊。“懸”是端直高掛的樣子,風“正”表明順風,同時又是和風,因此帆便端直高掛了。
4、“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一聯,歷來被人稱道。請選一個角度,作簡要分析。
(1)在描寫景物、節令之中,蘊含著一種時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2)表現了時光匆匆,光陰荏苒。
12.⑴本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2分)
⑵請你描述“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展現的畫面,并揭示其中蘊含的哲理。(3分)
七年級語文教案15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的目標:引導學生掌握詩歌的情感基調,情感閱讀文本,培養欣賞詩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的:品味詩歌的優美語言
情感態度和價值目標:體驗強烈的母子情懷。
教學重難點
一。要點:欣賞詩歌的思想感情,能帶著感情讀詩。
困難:與生活聯系在一起,細心而深刻地體會到家庭的愛,并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放歌曲:《世上只有媽媽好》
愛情是世界上最偉大、最無私的情感,也是中外文學史上永恒的主題。泰戈爾的<金花>描寫了一個調皮的孩子在金花的幫助下表達了對母親深深的愛,荷葉媽媽又是如何體現的呢??
二、字詞積累。
并置:甜瓜、水果等與莖或枝相連的部分。
瑞:吉祥的。
邯鄲(h/d):蓮花。
帕伊哈伊:在一個地方來回走動。
(Q)傾斜。
蔭蔽:遮蔽。
花瑞:花開的好預兆。
蓮蓬:荷花盛開后的花托。
適意:舒適。
展館:1描述高聳;2花木造型優美,帶有“丁亭”。
閉塞:閉塞,閉塞。
三、走近作者。
冰心(1900~1999),原名謝婉瑩,福建長樂人,現代散文家,詩人,兒童作家,詩歌名作<方興><泉水>等..給小讀者的散文集。
冰心的創作內容大致包括:母愛、童心、自然三個方面。它以倡導愛的哲學而聞名,母愛是愛的哲學的根本出發點。
四、關于散文詩:
散文詩是一種兼具散文和詩歌特點的文體,其篇幅一般較短,具有詩歌的意境和散文表現。
外表是散文,本質是詩歌。
五、聽讀課文,整體感知
1.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聽、讀后,要求學生總結大意)
這篇散文用風景來書寫人,以情送人,以花為人,引起對母愛、母女感情的自然贊頌。寫荷花就是寫“我”,寫荷葉就是寫媽媽,實現“我”就是風雨的荷花,而媽媽就是經得起風雨的荷葉。是的,即使是荷葉有意識地保護了蓮花,更不用說母親們對他們的孩子們都有了很好的照顧。當我們遇到風雨時,純潔的母愛總是悄然而來,給我們安慰和力量;無私的母愛永遠保護著我們,陪伴著我們一生。
2 、理清結構層次
這篇文章從他院子里的蓮花開始,集中在雨中的蓮花上,并寫到雨打紅蓮和他院子里的荷葉保護蓮。在雨中,作者發現荷葉遮住了荷花,撫摸著自己,于是聯想起母親,想起母親愛孩子的情景,表達了對母親保護孩子成長的.感情。
這篇文章用什么方法來喚起對家庭過去事件的回憶?
用觸摸現場的方法喚起對家庭事件的記憶。父親的朋友花了9年前在自家院子里發光的蓮花去看紅蓮,介紹了大自然。
六、探究品讀
一。為什么作者要從他院子里的蓮花開始?課文的重點是什么?為什么要提到九年前我的祖父和我對蓮花的欣賞?
2、文章看紅蓮,當時的環境是什么?紅蓮呢?作者的心情如何變化?
3.作者在文本中的情緒變化是什么?最后,“我心中的雨要來了,除了你,誰是我在空曠天空中的影子?”作用是什么?
4.在該段末尾,"媽媽!"你是荷葉,我是紅蓮。我心里的雨來了。除了你,誰是我天空下的影子?“你有什么樣的感覺?
5個。花園里有許多蓮花。他們中只有兩人被選中寫作。作者在這里采用的表達手法是什么?這條路的作用是什么?
6歲。”雨滴不停地跳動,只在勇敢仁慈的荷葉上,采集一些流動的水珠。我的心被深深地感動了“,作者看到一大荷葉旁邊的紅蓮,慢慢地側身,是被上面的紅蓮深深地感動了,因為什么?
分組討論,展示,老師明確:
一。為什么作者要從他院子里的蓮花開始?課文的重點是什么?為什么要提到九年前我的祖父和我對蓮花的欣賞?
(1)雨打紅蓮,荷葉保護自己院子里的蓮花,使蓮花觸到了自己,所以有了聯想。“我”是雨下的蓮花,母親保護蓮花不受風雨的侵襲。荷花是寫“我”,荷葉是寫母親。它充滿了愛。它自然地與母親的關懷和愛聯系在一起,溫暖而感人。所以借此情景表達自己對母親保護孩子成長的感受..
(2)紅蓮是本文的重點。課文以你院子里的荷花開頭,重點描寫雨中的荷花..
(3)在寫《雨打紅蓮》和《荷葉護蓮》之前,作者先是在九年前和祖父一起寫了《荷花鑒賞記》,做了一個平淡的床上用品,把這些花放在人們的背景下讓人知道。《花里年鄉》和《桑提蓮》的開篇,展示了吉祥的符號,把花與人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為人們下面的花卉隱喻埋下伏筆。
2、文章看紅蓮,當時的環境是什么?紅蓮呢?作者的心情如何變化?
3.作者在文本中的情緒變化是什么?最后,“我心中的雨要來了,除了你,誰是我在空曠天空中的影子?”作用是什么?
在文本中,作者的情緒從“無聊”到“不適”,從“不適”到“不安的情緒”,反映了作者對花兒命運的關注。
在文章的最后,我直接表達了我的想法。自然界中的雨滴是可見的,但心里的雨滴是看不見的,所涉及的內容范圍很廣,除了母親之外,還有誰能給它們遮蔭呢?這把母愛推向了高潮。
【七年級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七年級語文《散步》教案04-11
七年級語文《秋天》教案04-26
七年級語文《母親》教案02-23
語文七年級下教案12-27
七年級語文《蟬》教案12-29
七年級語文《秋天》教案09-26
七年級語文授課教案10-24
七年級語文上教案11-10
七年級語文狼教案10-12
語文七年級上冊教案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