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潔家風家訓征文范文(精選27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有寫征文的經歷,對征文很是熟悉吧,借助征文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那么,怎么去寫征文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廉潔家風家訓征文范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廉潔家風家訓征文 1
家風和家訓,都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每個人家里都會有家風,家風包括尊老愛幼,勤儉節約,孝順父母。我家就有一種家風,那就是勤儉節約。
爸爸常常對我說:‘要省吃儉用,勤儉節約。’我一直將這句話記在心里了。每次吃飯,我都會把碗里的飯粒全部吃完,一點兒也不會留。
媽媽喜歡用洗菜水,淘米水,洗衣服的'水用來沖馬桶,她常常會說:這樣可以省掉不少的清水,也很環保,這是一個佷好的方法。而爸爸更會節省,他沒有買過錢包,錢包是由一些廢紙制做而成。一頓菜夠他吃好幾頓飯了。有時媽媽會開玩笑地說:‘你這是小氣吧,連一個錢包都不肯買。’爸爸不服氣地反駁道:這有什么不好,能省就省,能儉就儉,報紙當錢包,還方便省錢又好用呢!’
廉潔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家風家訓就包含在內。所有良好的家風家訓,都是由子子孫孫代代相傳教育而得來的。盡管我們嘴里一直提到要做個廉潔清正的人,近幾年來還是有很多人進了監獄。這些人都是因為家教不好,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這就會使孩子走上不良之路。所以我們從小,就要好好學習好的家風習慣,做一個講文明,懂禮貌,孝順父母的好孩子,在學校里同樣要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節約紙張,不和別人比吃比穿。
家家戶戶都有一種良好家風,我們都要遵家規,做一個好公民。
廉潔家風家訓征文 2
中國,一個多么了不起的名字;中國,一個擁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中國,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種語言,五十六種習俗,可都有著一個共同的家風——廉潔。
廉潔,就是不貪污腐化,不損公肥私,不奢侈浪費,不貪贓枉法。廉潔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翻開漫漫歷史長卷,我們不難看到:凡是清正廉潔,務實為民的人,總會受到百姓的崇敬與愛戴。如唐朝的'魏征,剛正清廉,千百年來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清朝的鄭,兩袖清風,深受百姓愛戴。
我曾看過這樣一則故事:晉代名臣陶侃年輕時曾任潯陽縣吏。一次,他派人給母親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魚。他母親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動退回給他,并寫信給他說:“你身為縣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給我,不但對我沒任何好處,反而增添了我的擔憂。”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這件事也說明,其實廉潔離我們并不遠。也有許多同學會說:“廉潔不是干部、大人的事。跟我們小學生能有什么關系?”但是,實踐經驗告訴我們:學生時代正是一個人道德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接受什么樣的教育,經受什么樣的文化熏陶,對其人生道路影響巨大。對于我們小學生來說,廉潔就是誠實守信等一些小事。
記得有一次,我去商店里買了兩塊錢的水,我給了商店老板五塊錢,而他卻找了我四塊錢。可能是因為當時人多沒看清,所以才會多找了我一塊錢。可卻因為這一塊錢,讓我心里糾結不已。我想把這一塊錢占為己有,可我又知道這樣做是不對的,我應該把一塊錢還給老板才對。這時,我的心里好像出現了兩個小人,一個說:“沒事,就一塊錢嘛,自己拿著吧,又不會有人知道。”另一個說:“一塊錢雖然不多,但這是關乎著誠信的問題,這是一個人的基本的道德品質。不管怎么樣,都應該把這一塊錢還回去。不能為了這一塊錢而毀掉了誠信。”對于這件事,我心里一直很糾結,到底是還還是不還。我思量了許久,決定不管怎樣都不能違背自己的道德底線。最后,我把錢還給了老板。
要做到廉潔其實很簡單,首先要做到誠實守信。誠實守信是為人之本,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實是指忠誠老實,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守信是指說話、辦事講信用,答應了別人的事,能認真履行諾言,說到做到,守信是誠實的一種表現。
作為新時代的少年,首先要做到誠實守信。其實廉潔就在我們身邊,只要我們仔細觀察,任何地方都可以看到這一處美麗的‘風景’。我是新時代的小學生,不管是在學習還是在生活上都要努力爭做一個“廉潔小公民”。
我們應該時刻銘記廉潔這項家風,真正做到廉潔家風伴我行!
廉潔家風家訓征文 3
古人云:“樹清廉家風,立崇廉家規。”家風和家規體現了一個家庭的美好思想品德。如果少了家風或家規,就好比一艘船少了船漿,一顆珍珠失去了光澤。
父母經常教導我:“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因此,“樂于助人”便列入我家的家規,我也漸漸養成“幫助別人,從小事做起”的習慣。然而,生活中,我們常常看到:某些人,因怕麻煩,隨手亂扔垃圾,給清潔工造成負擔;某些人,明明看到老人摔倒,卻袖手旁觀。這些人,是真的不懂得助人為樂嗎?
孔子曾說過:“民無信而不立!”可見誠信是多么重要啊!當然,講誠信也是我家的家規之一。曾子為了教自己的`孩子講誠信,竟殺了自己家的豬;華盛頓小時候不慎砍到了一棵父親很喜愛的櫻桃樹,但他勇敢地承認錯誤并得到了父親的諒解;北宋詞人晏殊,他十四歲時,有人把他作為神童舉薦給皇帝,在參加考試時,發現考題是自己以前做過的,并請求改換其他題目。你們看,古人都能講誠信,我們為什么不能呢?
記得小時候,我因不注意弄壞了爸爸的“寶貝”—陶瓷工藝品,爸爸發現后,連忙找我問:“是不是你弄壞了我的東西?”我連忙裝糊涂:“我剛剛明明在做功課呀。”爸爸無奈了,只好去收拾地上被弄壞的陶瓷片。我突然感到很不安,像有一塊石頭浮在空中,沒有辦法放下來。在一段時間的思考下,我覺得應該說出實話。見爸爸來了,連忙拉住他的衣角,紅著臉說:“爸爸,對不起,是我弄壞了你的東西。”爸爸低下頭,說:“沒事,你能承認錯誤就好了,要知道,說謊話的孩子會變成丑八怪哦!”我不禁被爸爸逗樂了,從此,誠信的種子便在我心中生根發芽。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優良的家風和家規是一個家庭、一個社會的“傳家寶”。可以說,一個家庭是一面折射鏡,它能折射出一個社會,一個民族,一個祖國的真實面貌!朋友們,讓我們舉起雙手,同駐美好家庭!
廉潔家風家訓征文 4
俗話說的好:“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你是一個怎樣的人那就要看你的家訓家風了。
我家的家訓并不偉大,但是卻能教給我許多道理。我家的家訓就是——忠貞愛國,敬業奉獻,誠實守信,勇毅力行,篤實寬厚,仁愛孝悌。我們家最重視的就是孝了。每天爸爸媽媽都會為爺爺奶奶捶背,而我和弟弟則是給爸爸媽媽捶背、倒水……
一開始,我并不是會幫爸爸媽媽捶背倒水,但是自從爸爸給我講了一個故事之后我就決心要向故事的主人公學習。
故事是這樣的.:西晉時,有一個著名的孝子,名叫王祥。王祥很小的時候母親就去世了,繼母嫌棄王祥,經常打罵他,還時常在父親面前搬弄是非。漸漸地,父親對王祥也很冷淡。對此,王祥毫無怨言,一如既往的孝敬父親和繼母。
一年冬天,繼母生病了,在床上一躺就是半個月,父親又不在,王祥便承擔了所有的家務,忙里忙外,還為繼母熬藥、煎藥,將繼母照顧得無微不至。生病的人胃口差,繼母吃不下東西,王祥很著急。有一天,繼母說想吃鯉魚,王祥連忙跑到河邊去捉魚。可是,河水都結冰了,捉不到魚。
王祥用木棒使勁敲打冰層。可冰層實在太厚了,王祥敲了很久,也沒有敲開。王祥急得團團轉。突然,他想到冰遇熱就會融化,欣喜地說:“也許我的體溫會使冰快融化。”于是,他脫下衣服,光著上身,躺在冰上。王祥凍得瑟瑟發抖,當他背部凍得發麻時,他就轉過身趴在冰上,用肚皮融化冰層。功夫不負有心人,冰終于裂開了。他顧不上穿衣服,迅速在裂口處鑿開了一個洞,終于捕獲了兩條鯉魚。繼母吃到了魚肉,而王祥卻因此病倒了。繼母被王祥的孝心感動了,慚愧地說:“以前都是我不好,以后我一定好好待你!”
后來人們就說王祥是世上少有的孝子。
我聽完爸爸講完這個故事事后心想:王祥的繼母那樣待他,他都那么孝敬他的繼母,何況我呢?我要向他學習!從此我便每天幫爸爸媽媽捶背、倒水……
這就是我家的家風。只有嚴格、廉潔的家風家訓,才能讓我們成為一個可以幫助國家的人,讓廉潔家風進入每家每戶吧!
廉潔家風家訓征文 5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五千年的文化歷史,素有“禮儀之邦”之稱,講究的便是“禮儀”二字。孟母三遷,岳母刺字,曾子殺豬………無一不表現出了中華民族良好的家風傳統。
孟子說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動。”爸爸也經常教我:“尊老愛幼是一種美德。”因此,我家養成了良好,清廉的家風。
去年一個冬天的早晨,我獨自一坐公共汽車去圖書館看書。那一天的天氣很惡劣,雖然這里是南方,沒有北的冰天雪地,但是寒風刺骨,即使穿著厚厚的羽絨絨服也能感受到一絲絲寒意鉆進了衣服中。等了好久,公共汽車終于來了,我連忙跑上車,投了兩元硬幣,找座位坐下。
可是,因為春節快到了,有很多人外出購買東西,所以已經沒有座位了,我只好站在一旁。就在這時,一個抱著孩子的`阿姨下車了,那個阿姨坐的是愛心座位。可是因為沒有位置了,所以我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坐了下去。
公共汽車過了幾個站,上來了一位老奶奶,看起來約有六七十歲了。那位老奶奶身上只穿了一件單薄的外套,蒼白的頭發被寒風吹得凌亂不堪,腳上的鞋子也是三四個補丁,站在了我的座位旁邊。我心想:到底要不要讓座呢?應該會有人讓座的吧。我望了望車窗外,發現圖書館快到了,又想起了父親常對我說的那句話:“尊老愛幼是一種美德。”于是馬上站起來,對那位老奶奶說:“老奶奶,您坐下吧,我快到站了,馬上就要下車了。”老奶奶聽了之后,顫顫巍巍地說:“謝謝你啦,小姑娘!”
聽了這話,我的心暖暖的,仿佛一切的寒冬都消失了。
在小的時候,媽媽給我講過一個故事:從前,有個叫孫元覺的少年。他小時候就十分懂事,也很孝順父母,但他的父母卻很不孝順。在孫元覺爺爺年老體弱多病時,他的父親就用一個竹筐,把病弱的爺爺裝起來,打算扔到荒野,不再照料。
孫元覺跪著大哭,祈父親不要那樣做,可是父親根本不聽他的話,還騙說:"人老了,不死會變成妖怪的,爺爺老了不死也會變成妖怪的。"孫元覺只好隨同父親來到荒野,父親放下父爺爺就離開。這時,孫元覺突然父親說:"把爺爺扔了然后把筐子拿回去吧。"父親不解,孫元覺說:"等到父親老了,如果不死,我也用竹裝好父親,把父親扔到荒野啊。"父親一聽,大吃一驚,最終改變主意,又把爺爺接回了家。
我聽了這個故事之后,我很難能想像得到,孫元覺的父親是有多么的狠心,將養大的自己的父親丟到荒野去雖然時代變遷,很少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可現在越來越多被家人拋棄的留守老人或是養老院的老人不就是孫元覺爺爺及其它被那個時代其它被拋棄的老人的縮影嗎?
家風,如同一盞燈,照亮我們的未來;家風,如同滴滴露水,滋潤著我們成長………
廉潔家風家訓征文 6
家風好壞,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決定著家業能否興旺、濟世是否久長。對此,我深有體會。
記得孩提時的一天,我正在院里同小伙伴們玩耍,爺爺突然把我喊回家,讓我換雙鞋,說是要領我去市長家串門。市長家雖不豪華,但很敞亮。我就像劉姥姥進大觀園一樣,東瞅瞅西看看,看啥都覺得新鮮。最讓我震撼的是,市長家的衛生間里有一個巨大的瓷家伙,聽說叫“浴盆”。要是有了這東西,就不用去澡堂子排隊洗澡了。艷羨之余,我心想:還是當官好。來之前,我曾聽家人說,市長打算提拔爺爺當局長。我暗自盤算:爺爺要真當上局長,我家也能裝上大浴盆了。可到了市長家之后,我才發現,爺爺借我這個“小道具”串門是為了談正事更好開口。當我偷聽到爺爺與市長的談話內容后,心都涼了。爺爺說自己不適合當局長,并舉賢薦能推薦了別人,還說這是為工作和大局著想。可我心里暗自叫苦,看來以后“我家也能裝上大浴盆”這個夢想也只能是夢想了。
其實,爺爺是“抗日戰爭開過槍,解放戰爭負過傷,抗美援朝跨過江”的老革命,論資歷和能力,不輸給一般的同齡人。
他一生為人狷介正直、淡泊名利,對于自己能否被提拔毫不介意,而且經常對我們說:“莫圖權來莫貪位,時時想想老前輩;莫多占來莫去貪,時時想想打江山。”
爺爺一生清正廉潔,從不利用職務之便貪占便宜,用他的話說就是“寧可清貧讓人敬,不可濁富掙罵名”。爺爺的高風亮節、一言一行,深深地影響了家人。我父親是老三屆高中畢業生,下過鄉、當過兵,1977年高考恢復后又成為錄取率極低的第一批大學生,大學畢業后進入實權部門任職。
有一次,一個中年婦女抱著一條一米來長的大魚來到我家,一邊說話一邊掩面向父親哀求。父親一邊安慰她,一邊打電話同有關部門人員聯系,最終將她的合理訴求予以解決。婦女轉憂為喜,但父親堅決把她抱來的大魚擋了回去。當時,年幼的我很不理解,幫人辦事,接受一條魚算什么!可后來,當我聽說父親單位的`一位叔叔被檢察院傳訊、一位阿姨被停職檢查、一位姐姐被要求寫檢查時,我才理解父親堅守底線的重要性。
“秀才說讀書,屠夫講殺豬,文人談禮義,蠻人論動粗。”在清正崇廉的家風感染下,家人平時閑談的內容則多是剛正不阿的包拯、秉公耿直的狄仁杰、一身浩然正氣的文天祥、不怕死不愛財不結黨的清官海瑞……
我走上工作崗位后,也逐漸成長為一名領導干部。在爺爺和父親的言傳身教下,“清正廉潔放在前”的家風教誨根深蒂固地刻在我心里,時刻提醒我不貪不占、秉公為民,鞭策著我在追求公平正義的路上勇往直前。
廉潔家風家訓征文 7
家風,又稱門風,是一家之風范,承載著一個家庭或家族的生活態度、價值理念和人生觀,構成一個家庭或家族獨有之特色。作為普通人家的農家孩子,祖上自然也不可能有十分優秀的家風傳承。因為我的祖上都沒讀過什么書,大道理更是講不出來!但父母的言傳身教倒讓我受益終生。
做人要干凈!
我的老家在大山里,叫大靈山。在這里,“開門見山”不是一個成語,也不是一個比喻,而是一種現實的感官存在:我的家——開門只能見到山。只有走出大門,到院子里才能看到頭頂上的天。我姐頭上的一個哥哥,十九歲的時候,砍柴不小心滑到山后的池塘里,淹死了居然也沒人看見。哥哥的死,成了直接讓我母親一定要走出大山的導火索!在我父親親戚的幫助之下,走出大山,從山下生產隊的保管屋開始住起。記得小時候,我們住的土坯屋很破舊,但是屋里屋外總是被母親打掃得干干凈凈,在那間不知住了多少輩人的黑黢黢的灶屋里,母親總是把不同的飯菜和佐料用不同的土碗分別盛好,整整齊齊地擺放在那個灶口,柴禾煙氣氤氳著的味道,在我半生之后仍然記憶猶新。這就是我母親為我樹的第一個家風:做人要干凈!生活可以茍且,但做人做事也一定要干干凈凈的!
一定要好學上進!
“忠孝仁愛顯人品,勤儉耕讀展家風。”好學上進是母親傳給我的第二個家風。雖然我的母親自己并沒有讀過書,但她堅持要我們讀書。哪怕再苦再窮,哪怕借錢也要我們讀。因為她深深的知道:要想改變我們的命運,唯一的途徑就是讀好書!雖然她說不出:書中自有顏如玉,讀得書來勝大丘!現在想來,我已經忘記了在學校看過的大部分書,已經解不出復變函數、背不出行政法條款,也記不住歷史上朝代更迭的具體年份,然而沉淀下來的,可能是理性而嚴謹的思維方式,是最為基礎的管理知識和行政意識,還有對人類文明發展規律的`初步認識。但讀書為閉塞的我,打開了一扇通向世界的窗,讓我變得豐富、變得厚重、也變得自信,讀書幫助我構建了唯物的世界觀,也讓我認識到自身的渺小和無知,使我一直保持謙虛的生活態度。讀書不僅讓我把謙虛的態度保持至今,也使我對新鮮事物保持好奇心,并始終保持學習的能力和欲望——60后的“高齡”,卻愿意去學習90后,00后的小鮮肉的新鮮表達,網言網語各種表情包也能用得出神入化。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生如逆旅,一葦以航。多年以后,我對我的閨女說,你一定要多讀書,也許某本書中的某個句子就會觸動你,讓你發現內心的夢想并愿意為之努力,改變生命的軌跡。
做人要善良!
“做人要善良”,是母親說得最多的、也是要求我們必須要做到的一句話!因為她自始至終都認為:好人一生平安。記得我們塆里有一戶比我們家還窮的人家,他家連吃飯的筷子都沒有。到吃飯的時候,就到人家的竹園里去折竹條當筷子。主人連系褲子的褲腰帶也沒有,經常見他用草腰子系褲子!為什么那么窮?是因為他們家的孩子多,又人人都在讀書。因為窮,他們家是經常窮得沒鹽吃,經常到我們家借鹽吃。可能借多了又有些不好意思,只好派幾個孩子輪流來借。只見過他們借,很少看到他們還過,我就不解地問母親:“他們總是說借,為什么從來沒有還?”
母親因為我這句話生氣了:“人不到無路可走,誰會借鹽吃!我們不借給她,她就沒地方借了。”如今,他們家是我們塆過得最好的人家、孩子們也是最有出息的……
保持一顆善良的心,做個干凈正直的人,認真讀好書,修身潔行,這種樸素的家風給予我向上向善無窮力量。而干凈正直、嚴于修身、善待他人的社風民風又何嘗不是廉潔之基、正直之本。
家風是鏡,光可鑒人;家風是樹,蔭蔽后輩。我也將繼續傳承我家的家風,正己修身、廉潔從政,在服務群眾的道路上篤定前行。
廉潔家風家訓征文 8
俗話說: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國以家為基,家以廉為貴。家風好,就能家道興盛、和順美滿;家風差,難免殃及子孫、貽害社會,正所謂“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作為一名年輕黨員,從百年黨史中傳承優良家風,把革命前輩的紅色家風傳承好發揚好,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在培育良好家風方面,老一輩革命家為我們做出了榜樣。周恩來夫婦沒有給親屬留下一磚一瓦,卻留下了淡泊名利、自立自強的“十條家規”。谷文昌一生廉潔奉公,告誡家人“不許沾公家的一點油”,他的愛人和5個子女在工作、生活上從未得到其任何“特殊照顧”。廖俊波堅持一塵不染,他多次對妻子說,“清清白白做人,就可以安安穩穩睡覺”……老一輩革命家和先進模范人物為我們立起了標桿,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是涵養好家風的豐厚滋養。
家風是無聲的力量,是無言的教育。諄諄誘導,親切教誨,熱情鼓勵,嚴格要求,無不影響著家庭的每一個成員,從而規范著每一個人的行為,為社會帶來一片和諧與溫馨。我很慶幸自己生活在一個家風淳樸的家庭里。“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是我學習的一條家規。
記得那是我還在上小學的`時候,因為過生日跟同學一起在外吃飯,店員因為工作失誤,結賬時多找了我一張20元紙幣,我走出店門點錢時發現多找了錢,雖然第一反應是回頭還回去,但一經猶豫,還是收回了往回邁的腳。回家后我興高采烈地告訴父親今天“賺”了二十塊錢,向他展示著我的“小聰明”,可沒想到父親十分生氣,要求我把錢還回去,并教育我做人要清清白白、誠實守信,不能貪圖小便宜,即使是小“惡”也不能做,凡事都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獲得,違背道德的事情堅決不做,不是自己的東西堅決不拿。母親則用她數十年如一日的言傳身教,讓我從小便懂得與人為善、誠實守信。
如今我已從牙牙學語的孩童成長為一名共產黨員,小時候學到的“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依舊牢記心中,更是體悟到“貪廉一念間,榮辱兩世界”。家風不僅關系到自己的家庭,而且關系黨風政風,黨員干部更應堅持以德治家、以廉保家、以儉興家,引導家庭成員時時“吹廉風”“念廉經”“算廉賬”,傳遞廉潔基因,崇尚以廉為美、以廉為樂、以廉為榮,營造和諧、幸福、廉潔、文明的家庭氛圍,從而以好家風促黨風、帶政風、正社風。
廉潔家風家訓征文 9
古語云,“天下之本在家”。
家庭不僅是幸福生活的港灣,也是拒腐防變的前沿,新時代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中,必須將家風建設擺在更加突出位置,發揮“家”的作用,筑牢“家”的防線,以好家風促黨風、帶廉風、正作風。
清白家風不染塵:好家風要清廉立家
欲養清正國風,先養淳厚家風。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家風建設不是小事私事,體現的是一個家庭的精神內核、一個社會的價值縮影,而廉潔,就是家風建設的根,有了根才能枝繁葉茂、生生不息。
開國元帥陳毅在任上海市長時,遠在四川的父母到上海探望,陳毅兩次與父母“約法三章”,其中父母回川時“約法三章”:“一是回川后衣食住行自理,不驚動當地政府;二是做一個普通公民,不驚動鄰里;三是堅持原則,不為親友的無理要求牽線搭橋”。就這樣,他的父母像普通百姓一樣生活多年,以至于左鄰右舍誰也不知道他們是陳毅元帥的父母。陳毅帶頭做到了立家身正、律己從嚴,他從不以權謀私的廉潔家風,為廣大黨員干部作了良好表率,也讓后世子女終生受益。
好家風可抵萬金,新時代的黨員干部都應自覺向陳毅同志學習,倡導溫馨廉潔的家庭環境,提倡樸實純潔的人情往來,真正將清廉立家的良好家風融入生活。
同舟正氣共榮辱:好家風要清廉治家
國無廉不安,家無廉不寧。身為黨員干部,有責任有義務管好家人、處好家事,督促家庭成員思廉、明志、養德、敬業,在黨紀國法的框架之內持家理政,不讓“小家之情”有違“大家之規”。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家庭助廉的良好傳統,東晉“陶母拒魚”、唐代宰相魏征夫人廉潔助夫等,無不體現著家庭監督對官員拒腐防變的重要作用,《顏氏家訓》《朱子家訓》《袁氏世范》等也都是家風建設的'典范。但“從善如登,從惡如崩”,破壞好家風卻僅在一念之間。
近年來,貪腐夫妻檔、的現象經常出現,海南省委原常委、海口市委原書記張琦“追求物欲帶壞家人”,山西省水利廳原黨組書記、廳長潘軍峰夫妻聯手把家變成“權錢交易所”,導致腐敗在家庭中被打開了缺口。
實踐一次次證明,腐敗是影響家庭幸福的隱形殺手,黨員干部必須管好身邊人,引導家庭成員淡泊名利、不慕奢華。家屬也要多說奉公守紀“悄悄話”,多灑止欲遏貪“清醒劑”,常吹勤勉勵志“枕邊風”,一起守住幸福家門,培育家庭良好生態。
最是清風傳家遠:好家風要清廉傳家
人常說:“以德遺后者昌,以財遺后者亡”,用今天的話說就是留下金山銀山,不如教子做人。古往今來,就有很多人將“廉”作為了傳家寶。“四知先生”楊震,立清白家風,以垂范后人,“使后世稱為清白吏子孫,以此遺之,不亦厚乎?”,也才有了“四世太尉,德業相繼”的佳話,唐代李白也贊其:“四代三公族,清風播人間”。
被譽為江南第一家的鄭氏義門,以清廉立世、以孝義傳家,歷300余年而不衰,至今這個家族的故事仍在八婺大地流傳。明末民族英雄袁崇煥也有一副自題聯:“心術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要留好樣與兒孫。”
這些都告訴我們,黨員干部應以自身正氣為子女作出表率,重言傳、重身教,教知識、育品德,教育督促子女走正道,不出現高人一等的特殊思想,這對子女來說也是一種愛和保護。
國以家為基,家以廉為貴。好的“家風”利家利國,壞的“家風”害人害己,黨員干部只有以清廉之道守住為政之本,耕讀修身、廉潔齊家,才能真正做到不負組織培養、不負人民所盼、不負時代所期。
廉潔家風家訓征文 10
在當代社會,廉政建設是社會進步和發展的基石,而家風是廉政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每個家庭的基本單位,家風是塑社會良好風氣的關鍵所在。通過積極參與社會踐活動,我們能夠深切領悟到廉政和家風的重要性,以及對社會的積極影響。在這片詞海中,我愿以這份征文,表達對清廉家風的美好愿景。
廉政似一彎清泉,潤物無聲,涵養著社會的生機。在實踐活動中,我們親身經歷了那些用廉潔手段治理社會的志愿者們。他們像守望者一樣,默默無聞地守護著廉政的邊界。他們以正義之心行走于社的每一個角落,以勇氣和堅持,為清廉家風建設添磚加瓦。
清朝有個以琴定志的優秀文人——鐘毓秀。他小的時候,由于家教有素,正直廉潔,成為同學們競相效仿的榜樣。鐘毓秀為人誠實慷慨,好施舍,文筆飄逸,一直受到贊譽。他常說:“家族家風是脈搏,脈搏跳動就是生命力。如果家族要長久,就必須保持家德家風的延續。“鐘毓秀此言一出,一家子決定要珍惜保護廉政家風,嚴守家規家訓,使廉政精神得以代代相傳。
隨著時間的推移,鐘家結出了好的果實。清朝末年,鐘毓秀的曾孫——鐘潤芝赴英留學,成為中英兩國的文化使者,擔任英語翻譯和文化交流組織者,同時拍攝了許多中國民俗和文化方面的記錄片,為中英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回國后,鐘潤芝在家族中被尊為前人,鐘家榮譽統帥。在那里,她兩年內幫助該地區的貧困戶脫貧致富100戶,成為了地方居民民間站在肩膀上看風景的專家。她在幫助貧困戶解決溫飽問題時,遇到很多據理力爭的人,針對這個問題,鐘嘉敏在療養時逐步思考如何協調家庭義務和工作方法,借此成功改變了貧困戶的觀念和生活方式。鐘嘉敏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新時代廉政家族的責任和擔蘭,因此,家族再次得到了社會的認可和崇敬。
這是一個詩意盎然的故事,彷佛在清的山野中,一群快樂的鳥兒歡快地飛翔。他以純潔的心靈演奏著和諧的旋律,讓人們感受到生活的美好。這些鳥兒就是那些身體力行踐行廉政的社會實踐者。他們以積極的行動影響身邊人,讓家庭充滿正能量。他們教導孩子們要誠實守信,熱愛他人,承擔社會責任。
廉政為家庭注入了一道特殊的風景線,使家風既莊重又溫馨。實踐活動中,我們看到了那些在困境面前拒絕賄賂的毅然堅決者。他們充滿了正義的勇氣和堅守的決心,用清廉的品質塑造了家庭的美好形象。在家庭中,他們以身作則,教育子女要遵守道德規范,端正為人處事的態度。他們用清廉的思想,培養出責任感和擔當精神,傳承了家風的寶貴財富。
時代精神在廉政家風的實踐活動中得到了充分體現。廉潔奉公不僅僅是一種個人行為,更是我們每個人的社會責任。在活動中我們看到了社會各界的積極參與者,包括政府、企業、學校和公民個體。大家團結一心,共同傳承和弘揚廉政家風。通過開展清廉家風教育活動和倡導廉政宣傳,我們不斷強化人們的自覺意識和道德觀念,促進了社會的文明進步。
在此次社會實踐活動中,我曾前往一個小山村,在這個村莊里,有一位名叫陳廉正的村干部,他熱愛自己的村子和村民,心懷家國情懷,始終堅守著廉潔的原則。陳廉正從不接受賄賂,他對待錢財充滿了敬畏之心。他用實際行動影響了孩子們,他鼓勵年輕人要通過勤勞努力來改變自己的命運,并在村里開展了各種培訓班,提高了村民們的技能和知識水平,以改善村民的生活狀況。
陳廉正的正直和廉潔不僅改變了他個人的命運,也帶動了整個村莊的發展。他通過開展廉政教育活動,增強了村民對法規的認知,并引導村民以良好的家風養成自律的習慣。村民們慢慢意識到廉政不僅僅是對自己負責,更是對家人、對社會負責,他們通過努力工作和誠實守信,逐漸改變了山村的面貌。如今的小山村已經脫貧致富,成為一個充滿活力和希望的地方。
這些例子都展示了廉政和家風的美妙之處。廉政不僅僅是一種行為準則,也是一種良好家風的體現。通過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我們能夠讓廉政和家風在我們的生活中綻放美麗花朵,傳遞正能量。只有堅持不懈地培養清廉的品格,將廉政和家風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我們才能在時代的大舞臺上,奏響純凈的旋律,綻放真實、美麗的人生。讓我們一起努力,傳承廉政家風的光芒,為社會的進步做出更大的貢獻。
家風廉政,香風盈袖;清澈心靈,福慶天地!讓我們攜手共進,傳承正道,倡導廉政,以廉潔品質照亮家庭,以道德力量點亮社會。一起追逐清澈的心靈,一起把握家風的力量,讓清廉家風成為時代的光輝底色,照亮我們的前行!
廉潔家風家訓征文 11
蓮即盛夏,廉則千秋。百年前,周敦頤在《愛蓮說》中遙遙呼喚“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蓮”也因此被當作品格高貴的象征。站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我輩青年不禁思考,應當以“廉”代“蓮”,深入發展清白廉潔、為政以德的思想覺悟,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方能書寫不負時代的青春華章。
堅守清正廉潔,崇尚擔當實干,吾輩青年義不容辭,責無旁貸。“廉者,政之本也。”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里,探索浩然大氣之清廉精神,舉廉政之大旗,揚清廉之風帆,爭清廉之青年。《莊子》曰:“清廉則無畏,秉公則無私。”又有司馬遷《史記》云:“正直清廉而謙者,宜歌風。”不論時代的腳步如何日新月異,我們都要堅持中國共產黨清廉之風的引領,永葆一顆青年廉潔之心,向未來宏偉藍圖大步邁進,讓清廉的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涵養“粉身碎骨渾不怕”的清廉品格,我輩青年同舟共濟。今年暑假,我跟隨濟南大學”共賞千’淄’百態”暑期社會實踐團回到家鄉進行社會實踐,通過走訪、調研、訪談等形勢采集家風故事,尋找廉政底色。其中,一位高中同學的家風令我印象深刻。他的爺爺年輕時是生產大隊隊長,1959年,他和村里的青壯年一起去黃河口修建水庫。那時條件十分艱苦,數百米的水庫大壩,從移土到打壩,所有的石土材料只能通過人力拉運。在一次次與大水的斗爭中,很多人再也沒能回來。爺爺在心里記住了他們,用余生記住和秉行他們的`遺志,戰友的生命換來了那個開拓進取的年代所獨有的堅韌不拔和無私奉獻。在爺爺的培養下,他的父親成為了一名救死扶傷的外科醫生,他更是從小就受到醫院環境的熏染,初中時就跟隨父親進過手術室,觀看并學習了外科手術的全過程。如今,他已成為一名醫學院的大二學生,未來也會在醫護崗位上綻放自己的光芒。“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是他們的家風,更是他們廉潔處世、清白做人的精神寫照。
走準“人間正道是滄桑”的勤廉道路,我輩青年乘風踏浪。“廉政”一詞最早出自《晏子春秋·問下四》:“廉政而長久,其行何也?”勤而不廉害人害己,廉而不勤誤國誤民。古有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克勤于邦,克儉于家”;今有第一駐村書記黃文秀,重任在肩,堅忍不拔。我身邊的例子,則是我的高中班主任。他是一名數學老師,更是一名年級主任,平時任務繁多,但在工作失誤時從來不會先責怪他人,而是最先找出問題,力求高效解決,這也是我高中三年來除了學習習得的最寶貴的經驗。在工作和生活相沖突時,他總是牢記人民教師的使命,廢寢忘食,將學生時時刻刻掛在心上。猶記高三時,因為課業壓力過大,很多同學在晚自習結束后仍在教室學習至深夜,他便每天同進同出,風雨寒暑,從不間斷。那一天是他的小孩上幼兒園的日子,我在辦公室數完試卷,開玩笑地對他說:“反正老師現在也沒什么事了,不如去接孩子放學吧!”
他嚴肅的回我:“在最后一個同學離開教室之前我走了,都屬于擅離職守。”
這話給我的心靈帶來重重一擊,明白自己的想法是多么疏于考慮,又佩服老師寬廣的胸懷。在我模糊的印象里,他永遠穿著那幾件襯衫和一件已經褪色的牛仔褲,每天騎單車上下學。有些不太懂事的同學笑他,他也笑著說,只要大家不把我車胎扎漏了就行。
教育的歷程在此刻完成閉環,當年的子彈正中眉心。現在,作為一名漢語言文學師范類專業的學生,學習了與師范相關的課程后,我才漸漸知曉當年的老師有一顆多單純明亮的心。“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不僅是教師家庭的家風,更是他一生堅持的原則。
擦亮“一片冰心在玉壺”的家風底色,我輩青年逐光而行。家風之道,清廉為先;家風蔚然,國風浩蕩。良好的家風家訓,是諸葛亮《誡子書》中的“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是包公三代克己奉公,清正嚴明;是曾國藩主張勤儉持家、讀書明理,曾氏子孫興旺百年,后人評價“曾家無一是廢人”。這種勤儉度日、勤勉做人的精神,已滲入子孫后代的骨血,建立起了一脈相傳的優良品格。在我家,一直秉承著“筆墨傳家遠,詩書繼世長”的家風,外祖退休后堅持十余年習書法、外祖母參加當地的戲劇團,我亦于書中感受山海的波瀾壯闊,人間的繁華煙火,不再拘泥于自己的一隅之見,而去虛心傾聽智者的微言大義。
云程發軔,培風圖南。站在“兩個一百年”新時代交匯點上,我輩青年應傳承優良家風,秉清廉情懷,正社會風氣,助復興夢圓。
廉潔家風家訓征文 12
什么是家風?家風,是一個家族代代相傳,沿襲下來的體現家族成員精神風貌、道德品質、審美格調和整體氣質的家族文化沉淀。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曾經說過,“生命不是一個可以孤立成長的個體。它一面成長,一面收集沿途的繁花茂葉……環境給一個人的影響,除有形的模仿以外,更重要的是無形的塑造。”可見,家風對一個人的成長至關重要。
家庭是最好的學校,父母是最好的老師,良好家風的傳承,是一種無言的教育、無字的典籍、無聲的力量,是塑造心靈品格的源頭,影響著人一生的成長。印象中,最初對于是非、對錯的判斷都來源于父母的言傳身教,記得小時候家中時常有人來“要錢”,當時并不明白對錯,只是憑直覺并不喜歡那些人為難父母,后來在母親的敘述中我慢慢得知,那幾年父親帶著很多人出去做事,作為一個“領班”,他帶領了“幾十號人”。從母親的講述中,我得知,最初幾年,父親帶著大家掙了不少錢,但是他從來不從中“吃回扣”,也從來不克扣工人的工資,都是先發放完別人的工資之后再考慮自己。由于當時的老板不講誠信,后來幾年都不給工人發工資,拖欠了兩年的`工資最后只用幾十匹布料作為補償,那些工人不愿意接受,只能一直來找父親,而父親多番討要無果后,只能自己擔負起所有“欠賬”,給所有人寫借條并一一“還清”。因此,那幾年每逢過年,家里總有很多人來“要債”。后來才明白,其實,父親還的不是“欠款”,而是“良心債”,是一個老實人最堅實有力的擔當——寧愿自己吃虧,絕不虧欠別人,更不虧欠良心。
后來,母親時常會開玩笑說:“要是你爸爸當頭兒的時候機靈點,我們家早就發達了。”父親從不反駁,也不爭辯,但是,他依然堅持自己的想法,數十年來,他從不“吃回扣”和“抽成”,每每有人找他幫忙介紹工作,他都樂于助人,義務幫大家聯系工作,憑借自己的正直和擔當,贏得了大家的尊重和信任。
俗語有云:“吃虧是福。”多年來,父親始終堅持腳踏實地,勤勤懇懇,樂于助人,從不因自己吃虧而動搖,堅守他為人處世的道理。我想,這也許就是他的初心,亦是家風的傳承。猶記得,母親說過,爺爺當初作為村干部,廉潔自律,在物資最匱乏的年代,作為村長,他堅持公平公正分配物資,不因一個“小家”而辜負“大家”。正是這樣潛移默化的影響,將“剛直不阿”“清正廉潔”的良好家風一代代傳承下來。
家風似玉,連城之璧;家風若字,翰墨留香。現在,我接過了家風傳承的旗幟。作為一名黨員,我亦將良好家風傳承下去,清白做人,干凈干事,將兩袖清風的“大寫意”雕刻成廉潔自律的“工筆畫”,為營造企業風清氣正的干事氛圍貢獻力量。
廉潔家風家訓征文 13
漫步在古樹公園,參天的古樹訴說著歲月的年輪,蒼翠的綠葉迎著盛夏的暖風竊竊私語。在歲月流逝的光影里,清遠市陽山縣秤架瑤族鄉干坑村被評為廣東綠美古樹鄉村,干坑古樹群則成為了廣東十大最美古樹群。
干坑村以古樹聞名,不大的村子里生長著300多棵百年古樹,包括檵木、樟樹、荷木、糙葉樹等樹種,以檵木數量最多,其中300年以上的古樹280余棵。在那一圈圈年輪里,記錄著村落的變遷,見證村落里的人來人往,陪著一代代人長大、變老。
仰慕存活百年的古樹,我曾數次前往干坑村。大山的深邃和民風的淳樸讓人過目不忘、流連忘返,每一次都有不一樣的感受,我看到它們在風雨中的堅韌不拔,在烈日下的茂盛蔥榮……
干坑村群山環繞,鳥鳴山澗,古樹參天,潺潺溪流穿過古樹,淌過村莊,越過稻田流向遠處的.群山。這里的荷木虬枝盤龍,直插云霄,樹干紋理粗獷有力,讓人不由得回望它曾經的輝煌歲月;古樹群里樹圍最大的一棵樹是樟樹,論起年紀,它屬群里的青壯年,但論起“身板”,它屬最大,樟樹枝繁葉茂、高聳挺拔,樹根膨大呈球狀,在眾多樹木中脫穎而出,樹高30多米,樹圍近5米多,要3至4個成年人才能環抱,距今已有360多年的歷史。
檵木與荷木、樟樹完全不同,它古樸低調,仿佛生長在另外一個世界。它不似荷木,可長為參天大樹;不似樟樹,碩大的樹圍令人咋舌。即使這樣一顆長了近400年的檵木,高度也不過10余米,樹圍半米不到,它從一根根“藤條”生長而來,樹干十分堅硬,村民稱它為“魚骨柴”,樹身上的疙瘩和凹坑讓人感到歲月無情的痕跡,它歷經風雨,依然屹立不倒。
殊途同歸,這一片老樹都穿過漫長的歲月,春風秋雨無情地在它們身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記,滄桑的老樹,仿佛在訴說干坑村百年的“家風”故事。干坑村古樹群能存活至今,離不開當地廉潔文化和對古樹群的保護,更離不開村民自古相傳的祖訓和百年來形成的村規民約守護。
村民伍大伯在這里生活了五十多年,他說他們祖輩更像是一個過客,古樹看著他們生長。干坑村村民多數姓伍,數百年前,他們的祖輩從其他地方遷居途經此地,發現此地青山依偎,綠水環繞,非常適合居住,便定居于此,后來不斷繁衍生息。剛到此處時,伍氏先祖在家族里立下規矩,“為人正直,不貪為寶,不飲盜泉,惜樹如命,護樹有責”。干坑村村民認為古樹是大自然的饋贈,不是村民個人的,不能不勞而獲,不拿不屬于自己的東西。對于古樹群的百年古樹,哪怕自然死亡或者因災害倒下,也沒有人會把倒下的樹干拿去售賣或用作其他用途。
秉承家風祖訓,清正廉潔,不取份外物,不收義外財在村里蔚然成風。無論是艱難歲月,還是盛世今朝,古樹從未因人為因素少過一棵。不僅如此,村民對古樹群的一草一木呵護有加,村里自發組織起護林隊,對破壞森林資源的行為進行勸阻。在今天,村里每年都要留出一筆古樹保護經費,用于修建圍欄、除蟲害、治白蟻。先人的真知灼見,再加上傳承至今的良好家風祖訓,讓干坑村的古樹林雖歷經時代變遷,仍然古木參天、綠蔭遍地。數百年口口相傳的廉潔家風祖訓印刻在了干坑村每一名村民的心中。
良好的家風如斜風細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不貪為寶,不飲盜泉”的家風祖訓傳承至今,內容得到了極大的充實。今天,干坑村以“家風”促“鄉風”,將村規民約寫在紙上,貼在墻上,形成了清正廉潔、孝老愛親、鄰里和睦、誠實守信、愛崗敬業的文明新風,村莊文明指數得到明顯提升。
聽伍大伯講,外出為官的村民或村里的干部至今沒有出現過貪腐的情況,平時在鄉里面上班的村民,每日下班都會幫村里村民捎帶快遞回來或者做義務“代購員”;留守老人家里燈泡壞了、水管壞了,年輕的村民主動幫忙修;鄰里關系和諧、婆媳關系融洽、衛生主動清潔,村里搞美麗鄉村建設,村民配合推進……撲面而來的文明之風,讓優秀的鄉土文化在干坑村生根發芽,讓村莊有了新風貌,村民有了新向往,精神文明有了新提升,鄉土文化煥發出了新生機。
年年歲歲樹相似,歲歲年年景不同,有時間隔大半年故地重游干坑村,老樹依舊是那一棵老樹,村莊卻不同景色。文化廣場上村民在健身,文化室旁樹蔭下,游客和村民在友好攀談,枸杞地里工人們在彎腰采摘,一不小心偶遇幾只松鼠在樹下覓食跳躍、膽大撒歡。
古樹庇佑著村民,村民守護著古樹,人和樹,把數百年不變的相守時光鐫刻在年輪里。這些古樹,就是干坑村廉潔家風的“親歷者”與“見證者”,它們見證了一個村落的繁榮與興盛,見記了一個家族的遷徙與繁衍。
廉潔家風家訓征文 14
家風是社會風氣的重要組成部分。家風好,能興家、幸福美滿;家風差,難免會殃及后代、敗壞風氣。我出生在普通的一個農村家庭,既沒有顯赫家族的家訓書碑,也沒有流芳百世的名言警句,就只有家人的言傳身教。
我的父親在我讀小學的時候,開了一個果園,那時候他總是帶著我去果園種果、嫁接、施肥、澆水等等。其中我印象特別深刻的一件事就是“兒子,你看看果樹上長著的那些果,你想不想吃呀?”我就毫不猶豫地說道想吃,隨即我的父親便摘了兩個果讓我嘗嘗,嘗了之后發現一個果甜,一個果還有一點澀味。
“是不是兩個果的味道都不一樣,那是因為甜的那一個果是在向陽的一邊,長勢就會好一點,味道也就更好,而背光的那一個,就會有一些酸澀的味道,而且你看向光的一邊的果是不是果實光澤要比背光的一邊好。”“而如果我們要想背光的果變得像向光的果那樣甜,那么我們就要采取緊急的措施及時止損,施肥可以提供營養,從而增加果實生長所需營養,但是這一部分背光的果也不可能像向光的那樣好吃。”父親耐心地向我解釋。由于我那時候還太小,無法體會到當時父親口中的含義,而我逐漸成長后,終于能夠體會到父親當時所說的含義了。
此外,在我小學剛開始學做菜,我們就會約法三章,只要我每學會一道菜,并做出來給家人吃,就會得到零花錢的獎勵。正是這種建立規則、規定,讓我從小就樹立起一種不勞無獲的想法,任何事情、東西,你不去努力,不去奮斗,天上不可能掉餡餅下來的,你做怎樣的努力,那你就會相對應的收獲。
我記得我最喜歡《愛蓮說》里面的一段詞: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在我看來,做人應如蓮花保持“廉”的`特性,才能夠在日后的工作中更好地為民服務,這也使我樹立起進入機關單位工作的目標。建立起自己的強大內心,保持好自己的內心,任何時候都不忘初心。
現在,我如愿以償進入了機關單位工作,作為一名基層公務員,無論是在哪一個部門,我們都要肩負起人民賦予我們的責任,就必須要經得起誘惑。古往今來,抵不住金錢誘惑而觸碰法律底線、迷失自我的人層出不窮,伸手必被捉,所以我們要常常提醒自己不能失去信仰,要懷有警戒之心,時刻提醒克制自己。可以說廉潔是一種福氣,能讓我們走得更遠更安全,所以在家里的日常我們可以做到有商有量,共同進退,做到思想和行動一致,堅守底線,絕不違規,要堅信貪欲不可有,小利不可取,溫飽應知足。在工作生活上面對一些小恩小惠,也能夠做到直接拒絕,對于貪污受賄、腐敗行為無論大小,做了你就會留下痕跡,所以我們必須要做到防微杜漸。
堅持“廉”行一致,堅決對奢靡之風說不,堅決對誘惑說不,堅決對腐敗說不,樹立廉潔清正之風,守護我們心里面期待的平安幸福家庭,使我們家庭一直能夠保持和諧美滿的狀態。
廉潔家風家訓征文 15
泛白的褂子,稀疏的白發,肩上搭著一條同樣泛白起球的毛巾,一邊走一邊用手拉著搭在胸前的那半截,從額頭往下摸了一把,鬢邊的汗珠消失了,布滿皺紋的臉上只留下汗的痕跡和氣息。
上中學之后,我已經很少去外公家,在那能扳著指頭數清的次數中,外公每次都是以這樣的形象出現在我的眼前,無論春夏秋冬,刮風下雨,他的頭上總有擦不完的汗珠,因為他總有忙不完的操心事,嘴里總念叨著靠雙手才有飯吃。大姨總說外公一輩子都是“勞碌命”,退休后如此,年輕時更是如此。
外公年輕的時候擔任過生產隊長,在那個年代里,外公深受黨組織的影響,樹立起“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思想觀念,帶領生產隊下地干活時、興修大壩時都是沖在第一線,臟活累活搶在頭。雖然生產隊隊長每年都有一定的工分補貼,但那時媽媽的兄弟姐妹多,外婆不能去地里勞動,不能按工分分糧食,因此外公家總是缺糧戶。那時一家七口人擠住在四十來平米的百年老屋,衣裳鞋襪總是補丁摞補丁,每年都要買糧或借糧食才能維持到第二年糧食收獲的季節。
年邁的外婆記憶不太好,拉著我們說起這些從前的事時,總會念叨這么一件她難以忘懷的事。那年十月底,家中糧食缺乏,一家子只能一半玉米湯一半野菜摻和三餐。那時候正是秋收麥忙,采收紅薯的時節,生產隊里一個曾經被外公幫助過的社員跑來家里找外婆,讓外婆跟著她在地里掘落下的紅薯。為了彌補口糧,外婆挎上籃子,背上鋤頭就跟隨去了。在采收時,那個社員有心給外婆留了好些拳頭般大的紅薯,外婆一路俯身用鋤頭將紅薯地重翻一遍,一嘟嚕一串兒的紅薯從土里拽出來,回家時已經掘滿了一籃子。孩子們看到這一許久沒吃過的紅薯,興奮大叫,心想今天終于不用再啃玉米湯野菜了,外婆手腳麻利地將紅薯洗凈,準備放到鍋里蒸熟,孩子們也利索地搬來柴準備生火。正巧外公下工回來,看到鍋里“來路不明”的紅薯,眉頭緊皺,一改平時的溫和,嚴肅地告誡家里人,誰都別想占公社的便宜,這地里產的紅薯是屬于村集體的!做人要對得起良心,如果自己都受不住底線,怎么能領導生產隊的社員們?說罷,外公立馬掏起鍋里全部的紅薯,急忙還回了公社。
后來外公被抽調到鄉政府安排管理發展鄉辦企業,幾十年來,外公為發展壯大本土企業傾盡心血,破舊的辦公桌上總伏著外公那日夜操勞的身軀,桌上一份份文件上傾注著一顆廉潔為公的心。趕上改革開放的大潮,鄉辦企業遍地開花,蓬勃發展。面對這大好形勢,與外公同時期的同事一個個要么被提拔,要么“下海”創業,但是當單位領導問及外公在工作上有什么需求時,他只字不提,在崗位上兢兢業業,竭盡本職。
直至晚年,外公身患重病,依然不忘自己的本分。我始終無法忘記,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還要堅持向黨組織繳納最后一筆黨費,這種曾以為只有在電影里才會出現的情節,卻真實發生在外公的身上。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時間里,外公幾乎都是在昏迷中度過的。那時正值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當家人把建黨90周年紀念幣拿給他看時,他卻激動地睜大了雙眼,雙眼飽含熱淚,顫巍巍地喃語說出“黨費”兩個字,小心翼翼從枕頭底下拿出自己時刻珍藏著的黨費證和一個磨損破舊的信封遞給舅舅,舅舅點頭明白了他的意思,保證會親手幫他去交這最后一筆黨費。不久后,外公緊緊地攥著黨費證,滿足地閉上了雙眼……葬禮延續了他一生樸素的風格,親戚曾勸說讓置辦得有排場些,外婆和舅舅他們拒絕了,我們都知道外公清貧一生,兩袖清風走才是他所愿。于是,一張照片,一副棺木,外公的一生就這樣畫上了句號。
外公一輩子用自身的行動和樸素的話語感染著兒女子孫,媽媽也時常把外公常說的話掛在嘴邊,干啥事都要對得起良心,不貪不占,不能讓別人戳脊梁骨。因此媽媽也一直以身作則,對自己從嚴要求,處處給我樹立榜樣。那年,媽媽的朋友芳姨接我放學,路上我讓芳姨給我買了許多玩具。回到家里,媽媽嚴肅地質問我,我支支吾吾不敢說話,媽媽當即將買玩具的錢還給了芳姨,雖然年紀尚小,但媽媽用實際行動使我懂得了何為不收受。
時間倏忽而過,外公已經離開十多年了,如今我已經邁出校門步入工作崗位多年,我還會時常憶起那個磨損破舊的信封和媽媽的一如既往的念念叨叨。走上社會,我看到過廉潔奉公、把老百姓放在心坎上的好黨員、好干部。更明白,當下我當時刻保持清醒、做個廉潔奉公、堅守原則底線的基層干部,在工作和生活中保持清正廉潔,不為了利益做違背良心的事,不為了私利濫用公權力,不濫于行,不愧于心。未來,我和愛人也將傳承清廉家風,弘揚美德,一起學習,共同進步,用自己的一言一行無聲地教育感染我們的孩子,塑造孩子的人格和性情,讓她熱愛五星紅旗和黨徽,讓“別人的東西我不要”成為她口中常常念的兒歌,從小心中有戒尺,清廉守底線。
歲月留痕,鐫刻下來的不僅是父輩的故事,家的故事,更流傳下了家的風骨,這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體現。于我們家在外公那一代是公私分明,用勤勞取得收獲,在媽媽那一代是用雙手賺錢,不伸手向別人索求,在我這一代是抵制誘惑,堅持初心。但無論何時,父輩們言傳身教留給我們的家風,都像是一盞明燈,一個路標,在人生的道路上引著我們走穩走好每一步。我們會讓它如春風一般,融入每一代人的心田。
廉潔家風家訓征文 16
當時間的風景線被拉長,悠悠歲月便成了歷史。在漫長歷史長河的浪潮里,沒有任何一個人 能逃過自然的定律,但回看華夏五千年,有些記憶卻刻進了骨子。
我是在外公家長大的,直到他因病去世的那一刻,我都還和他生活在一起。他是我所有長輩里最為古板的那個。衣柜里常年擺放的是中山裝,每次出門都要收拾利索,細心刮好胡子,用水和梳子將頭發一根不落的打理整潔,踩著一雙舊而干凈的小皮鞋,如此十幾分鐘才肯出門。他出門都如此認真對待,自然生活中更加守規矩。
他的規矩很多,多的讓我煩悶。吃飯必須要吃的干干凈凈,不可以掉落或者剩一粒米飯,糟蹋糧食是最不可以容忍的行為。如果犯了錯,那么就要在堂屋擺放的毛主席像前跪著,認真反思錯誤,好好自省。曾有那么一回,聽外婆偶然提起,在七八十年代,家里很窮,外公微薄的公司根本就養不活一家六口,看著挨餓的孩子們,外婆想到了去偷,去搶,總之不能讓孩子挨餓受苦。可外公卻發了好大的火,外公說,即使餓死也絕不會拿別人一樣東西,做人就要做的清清白白,堂堂正正。在那個偷偷搶搶的年代,外公硬是靠著這樣的信念,贏得了所有人的尊重。
后來,家里富起來了,靠著孩子們做生意的積累,樓房蓋起來了,可媽媽那一輩的長輩們卻也開始大手大腳,漸漸有了封建地主的做派,據說那年的春節,外公扔了所有人帶去孝敬的禮物,斥責了自己的孩子們。做人不能忘本,這是外公從小就給我灌輸的知識。
外公雖不是黨員,但他向往黨,尊敬黨,每有空閑,他都喜歡坐在門前講述黨的故事,紅軍的故事,中國共產黨以優良的樸素之風為本,外公自然也是。紅軍萬里長征,他更是敬佩至極。直到今天,堂屋毛主席的像之上,還貼著清正廉潔四個字,破舊的發黃發卷的紙張承載的是外公忠誠的信念。也不怪他會在新春之際大動肝火。
貴莫貴于清廉,賤莫賤于多欲。外公將清廉視為家風家規,感染了被欲望遮住了眼的孩子們,也感染了身為孫女的我。何為清廉,新華字典的解釋是清白廉潔。在當今快速發展的時代,我們似乎更需要“清廉”這兩個字來立身成人。無家不成國,若要使清廉之風吹遍中國的大地,必然要從小家做起。
吾甚幸之,為稚子時便得以窺見“清廉”之一二,又蒙長者諄諄教誨之恩,于花期之年得以“清廉”為立身之本,終身之志。
其實每個人都長成于小家,小至生活習慣,大至三觀形成,都離不開家庭的`風氣。“清廉”是國家的,也是小家的。污泥不染為尊,清正廉明為貴。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思想特點,每一代人也有每一代人的家風。“清廉”,是家風,是家規,是家教。“清廉”這一值得尊敬以及崇尚品德的養成,雖不止于家風,卻始于家風。重視“清廉”教育,必先從家風走起。家風好了,“清廉”之風才能跨越歷史的長河,超越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再一次吹到華夏的每一寸土地上,吹進每一個炎黃子孫的心中。
國是千萬家,千萬家的清廉,是一個民族的清廉。也是一整個國的清廉。
廉潔家風家訓征文 17
家,給人以溫暖,為我們提供避所。顧名思義是我們遮風擋雨的避風港。是,家要有家的樣子,不能是亂七八糟,沒有規矩的。常言道: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在歷史長河中,涌現出無數清廉之士。他們以身作則,秉承原則。在自己的崗位上,做出自己的成績。在人們的稱贊中,我覺得更應贊揚的是他們背后的家風、家訓。新時期下,我們全黨全國也提倡清廉風氣,加強新時期下的各種廉潔文化建設。弘揚我們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培育新的時代風向。
提起清廉我們不難想到晚清四大中興名臣之一的曾國藩,他所提出的家訓不僅勉勵著曾氏子孫,同時也影響著周圍人。曾國藩十六字家訓:“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財輕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寬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居官以不要錢為本,行軍以不擾民為本”,足以看出他的正直之風。曾國藩以勤奮、簡樸、務實教育后人,他一生為官清廉、不愛錢財,把做人與修身的教育放在首位,他雖官高權重,但卻不準自己的子女濫用任何特權,還經常教導子女正確對待權位和富貴。不僅如此,曾國藩還十分注重子女美好品性的培養,他教育子女:“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無一不與寒士相通,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貴氣息,則難望有成”,使他們不因為生于官宦之家就養成驕奢淫逸、貪圖享樂的壞毛病,而是培養他們慎獨、勤勞、儉樸和謙虛謹慎的好作風,這對于其子女來說都是受益無窮、警醒勉勵的。
曾有這樣一段故事,清朝有個不成文的規則就是送小禮,拉幫結派、結黨營私。把朝堂弄得烏煙瘴氣,勾心斗角。曾國藩在年輕的時候就發現了弊端,堅決抵制這種行為。有一回他的同事去看他,發現他吃的很清淡,基本沒有什么雞鴨魚肉。就問他為何這般如此。而曾國藩回答道“沒有,以前有人經常送,我都拒絕了。如今這成了一種風氣,大家都知道我不收禮了,也就沒人再送了。如今我想喝酒,還得自己上街去打酒。”正因這樣,曾國藩才會在當時魚龍混雜的環境中守住底線,做出成績。使得他成為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他的家風故事也被后輩一代又一代傳唱,他的家訓也被后人們一代一代繼承傳襲。
不錯,我也是清廉家風影響下的一員。我的爺爺是名人民教師,他對我父親是嚴格要求的。同時我父親把他所接受到的教育也運用到我的身上。曾聽父親言到,他小時候很淘氣,就拿了爺爺的一元工資出去玩。被爺爺發現了,不僅嚴厲的批評更有體罰教育,懲罰父親兩天不吃飯,面墻思過罰站。告誡父親別人的東西不能隨意拿,必須要得到別人的同意方可。小時候不懂,經歷之后才懂了父輩們的良苦用心。我小學時,父親很節儉,給我買的都是質樸的鉛筆,其他小朋友的鉛筆都很漂亮。好奇心的我,在沒人注意下拿了一根,放進自己的書包里帶回了家。寫作業時,把文具盒拿出來,父親輔導我學習。一下發現了我的'筆盒里的漂亮鉛筆。他詢問我這是怎么回事,我膽怯的給父親講了過程。但是,父親并沒想爺爺那般,耐心的給我講著道理。并讓我把鉛筆還給同學。簡單的小事,不僅體現了爺爺嚴明的教育理念,而且也是父親對其清廉家風的繼承和傳承。這種觀念深深影響著我,我也會銘記祖輩囑咐,做一個清廉的新時代青年。
古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正因為在清廉家風的環境下耳融目染,才會出現一代又一代正直的人在改變我們周圍的環境。我們的社會才會不斷向前發展。讓好的家風盛行,以身作則樹立新的社會風尚,讓無形的教育激勵著下一代,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幸福。
家風家訓征文:
家風家訓征文 1
感念父母
在我還沒出生時,爺爺就去世了,奶奶留在我腦海里的影像也僅僅只是我母親現在的模樣,因為她在我年幼時也早早地離去。母親是獨女,父親倒插門撐起門戶,養育了我們兄弟四個。如今我們家已是四世同堂,家風清明,子孝媳賢,敬老愛幼,勤儉治家。回想起來,這都得益于我的父母雙親言傳身教,家教嚴明。
節儉持家
父親當過援朝志愿軍,轉業后在國家水電部門工作,家里僅母親一人在公社集體里掙工分。我們兄弟四個幾乎是三年一個三年一個的相繼出生,母親一人掙的工分哪夠我們吃飯穿衣呢,因此我們家年年都是“超支戶”。每到年底,父親便把自己省吃儉用存下來的工資寄回來或者帶回來,還上生產隊里的“口糧錢”,為此,父親曾經十六年沒有置辦過一件衣服,一年四季穿的都是公家發的工作服;我們母子五人也常常是粗糧當飯,土豆青菜一頓,紅薯稀飯一頓,就著咸菜勉強填飽肚子;衣服鞋襪也是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縫縫補補直到不能再穿為止。如今,生活條件已今非昔比,但我們全家仍保持著節儉的家風。
敬老愛小
總是在臨近春節時,我們才能見到父親探親回家的身影。每當這個時候,我們才能吃到平日里不曾見過的小食品,穿上給我們過年才能穿的'新衣裳,偶爾還帶給我們一些廉價的小玩具,當然,鄰里的小伙伴們也是一定能夠跟著我們分享那些食品和玩具的。大年初一一大早,父親便早早讓我們起床,塞給我們兩角或者五角的壓歲錢后,拉著我們兄弟四個的手,到家族長輩們那里一一拜年問安。到了初二這天,我們全家則是風雨無阻地去到臨縣的婆婆家,看望父親的父母,我們的另兩位爺爺奶奶,在那里,我們自然地得到她們的百般疼愛。如果父親未能回家過年,這些例行的事便是母親帶領著我們去做,從未間斷過的。
家教嚴明
對長輩,我們是萬不敢直呼“你”的;吃飯時,父母沒有上桌,我們沒有一個人動筷子;老二曾經因為一次貪玩逃學而被父親打斷了棍子;而我,一次在自家菜地里,發現鄰居家的一條黃瓜從籬笆縫長到了我們這邊,于是偷偷地摘吃了,待母親得知此事,硬是把我拉到鄰居家去認錯道歉并摘了自家菜地里最大的一條黃瓜陪給人家。就是因為在這些細微的小事上從小到大父母的嚴格家教,才使得我們一家人做人規矩,做事規矩,知禮守法,口碑極佳。
不輟勞作
父親是帶著一大摞發黃的獎狀和十幾枚銹跡斑斑的獎章退休回到家鄉潛江的,這些獎狀和獎章足以見證父親工作的勤奮。回到家鄉后的近二十年里,父親沒有因為退休而安享晚年,一雙長滿老繭的手總是忙碌著:房前屋后整理和打掃得干干凈凈,下到母親的責任田里幫著做農活,自己動手在后院砌起院墻圈養過上千只蛋雞,每年都會有兩頭肉豬出欄……我們兄弟四人都在外工作,有自己的房子、家庭和孩子,經濟條件都很不錯,父親的退休工資也足夠二老開銷的,可他們勤勞的雙手一刻也不曾停歇,居然用積攢下來的錢在市郊購買了一棟兩層樓房。這就是我一生勤勞的父親母親!
往事悠悠,歷歷在目。感念父母的養育!感念父母的教誨!
家風家訓征文 2
家風,何為家風?
“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風;陸機之辭賦,先陳世德。”
“家風”又稱門風,指的是家庭或家族世代相傳的風尚、生活作風,即一個家庭當中的風氣。家風是給家中后人樹立的價值準則;是建立在中華文化之根上的集體認同,是每個個體成長的精神足印;是一個家族代代相傳沿襲下來的體現家族成員精神風貌、道德品質、審美格調和整體氣質的家族文化風格。這些都是死板的概念。
或許曾經年幼,不懂得家風是什么。還記得問過只有3歲的弟弟,什么是家風,他圓溜溜的眼睛悄咪咪地滾了一圈,然后咧起嘴角說:“是風嗎?”我楞了一下,風?我也不知道。若你之前問起我家的家風,我會非常篤定地告訴你:“沒有!”因為年幼的我根本感覺不到有任何東西一直祖傳般的影響著我。到了后來,隨著年紀增長,我才領悟到什么是“家風”。它似遠似近,飄渺虛幻,可是又真實存在,悄無聲息。實話實說,我們都受到它潛移默化地影響。
鄰里互助,是我收到最大的感觸。無功不受祿。從只有幾歲,能蹣跚學步的時候,當我開始蹲在菜地時,就一直在認識它。或許很普通,或許很平凡,或許司空見慣,但是,不得不說,有些東西真的深深地刻在骨子里了。蹲在樹蔭下,一大片菜地被附近的退休伯伯瓜分,烈日當空,一頂頂草帽在玉米叢中穿梭,一滴滴汗水低落在泥土上,一雙雙布滿裂痕,指甲縫里藏著泥土的手在一片片青蔥綠葉上撫摸著大自然的恩惠,一陣陣笑聲洋溢在這幾十畝大的田地上。
“老蘇!來!看看我家的玉米怎樣?還行嗎?”“蘇兄,咱家的香蕉,一大串哎!分你一束!拿回去放幾天就成!”“蘇爺爺!我爺叫我拿給你咧!咱家的番茄,大個多汁,今早摘的,你不在,所以這才下午再給你了啊!呀,妹妹也在,來擦擦就嘗嘗,可好吃了!”爺爺欣然地接收這些好意,一一謝過,吩咐我拿回家后,便轉身走向他們的田里,投身進幫忙松土、除草、澆水的行列里。等到我回到地里,我也很不解,自家的田還沒弄好,怎么跑去弄別人家的了?等到爺爺歸來,挺著腰板,拿起毛巾,擦著滿身的汗水時,我便提出我的疑問。
爺爺愣了愣,然后哈哈大笑,彎下腰,摸了摸我的腦袋,說:“雖然我們是鄰居,是好友,可是關系再好也不能白拿別人的東西。地里的東西要么沒熟,要么前幾天摘了,沒什么好給人家,那就幫別人干干活,也不礙多少時間。記得啊,以后可不能白拿別人便宜啊!要是給爺爺知道了你敢這么做,爺爺可就再也不給你種你愛吃的小番茄啦!”
那時的我似乎才五六歲,只知懵懵懂懂地點個頭,爺爺也沒有再怎么講,只是往后每次收到鄰里的好意都會回饋一些瓜果蔬菜或者去幫忙干活。后來,田地隨著征收,面積越來越小,大部分伯伯都失去了那一畝桃源,可是深厚的`情誼未曾改變。盛夏,黃皮、龍眼、荔枝紛紛成熟,哪怕不再一起勞作,誰也不忘各家各戶互送新鮮摘取的水果,路途再遙遠,心意永不遲到。
后來,現在的我十幾歲人了,漸漸邁向成年,也不得不說這類的事情還在影響著我。互聯網發達,我們家也迷上網購,可是父母上班,我要上課,快遞到家無人簽收。對面屋的阿婆平時無事,打理著屋邊的一小塊田地,邊上有個用木頭搭的小木棚,里面放著她平時收起的可回收品。母親囑托阿婆幫忙收一下快遞,阿婆很樂意地幫忙起來,買東西多的時候,她甚至一天斷斷續續收三四回快遞。阿婆不愿意收錢,鄰里談錢傷感情,可是骨子里也不允許白白讓自己得到這樣的好處。
于是母親吩咐我們把廢棄的書、紙張、紙皮、易拉罐、塑料瓶收好,每次趁阿婆在屋內忙的時候,悄咪咪把這些東西悄無聲息地放在她的木棚里,這也是一份心意、一份回報。這些年,同樣的,阿婆也經常分享她菜地上的各種蔬菜和草藥,我們周末買菜的時候也會幫她買活禽。媽媽說,鄰里之間,這些不算什么。但是,我總覺得,哪怕只是這些小事,也很重要,我說不出它哪里偉大,可是每次,心里都流淌著一股暖流。
這些事情很普通,真的很平常,但不得不說,這些教會了我很多。鄰里和睦、互幫互助、將心比心、為人著想、節儉樸素、尊老愛幼、家庭和睦、勤儉持家、努力學習回報國家,這份無形的精神,這份無形的力量,跨越時空,跨越江海,跨過山河。
或許,這不算家風,或許,這就是家風。或許,我那天真年幼的弟弟說的沒有錯,家風就是“風”。它像風,悄然滋養萬物細無聲;它像風,隨著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它像風,一陣又一陣地吹進千家萬戶;它像風,又可細水長流又可波濤洶涌……
這就是家風,從祖輩一直傳下來;從一件件小事中表露出來;從街坊鄰里間一位傳一位,一家傳一家,一戶傳一戶;或許是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或許是客廳里被框裱起來的“自強不息”“學無止境”,或許是在睡夢中呢喃的囑咐,或許是爺爺深沉又活潑的叮嚀……
這,就是家風!
家風家訓征文 3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家風是一家的道德標準,是一個家必不可少的成分。我家的家風是:勤勞善良,誠實守信,孝順長輩。
我出生在一個農村的家庭,爸爸媽媽從小就教導我做人一定要勤勞。小時候每當家里農忙時,一家人總是全體出動,割麥子、掰玉米等等都干過,雖然很累,有時汗流浹背,但家人辛勤的勞作,換來了豐收的碩果,看在眼里,美在心頭,開心的總是不得了,這就是我家勤勞的家風,從小便讓我懂得只有付出了才會有回報,爸爸也一直這樣教導著我。
媽媽告訴我們做人一定要善良,媽媽在生活中也一直為我們做著榜樣,有什么好東西總愿意與街坊鄰居分享。借了鄰居的東西用,總要及時完好的歸還人家。媽媽說:“與人為善就是與己為善,你為別人著想,別人也會為你著想,人與人之間就會有一種融洽快樂的氛圍。”我想就是在這種氛圍的熏陶下,我才擁有了一個快樂的生活,我想我們也都在享受著這份幸福。
誠實守信關系著我們的生活、工作……一個人如果失去了誠信,就會讓人瞧不起,失去朋友,將在社會上沒有立足之地。誠信給人帶來溫暖,有時很難做到,有時卻很容易做到,有時甚至身邊的一件小小的事情就是一份誠信;一句簡單的話語就是一份誠信;一個淡淡的微笑就是一份誠信。只要我們從點點滴滴做起,守住自己的那份誠信,整個世界將會變得無比的美好。
爸爸就經常對我說:“一個人要知足,要知道感恩,孝順長輩回報他人。”我自打懂事起,就聽爸爸說我們的老家在遼寧,在那里有著爸爸的至親朋友。剛到黑龍江來的時候家里的條件不是很好,老家的親人聽說后總會寄來一些錢和物品,收到這些東西的'時候爸爸總會用本子記下來,他說以后有機會一定要報答人家。我家條件好了以后,尤其是有了電話之后,爸爸總是電話問候遼寧那邊的親戚,過年了送去親人的祝福。爸爸說:“受人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我們更要知恩感恩。”
今天,我的爸爸媽媽也已上了歲數,在他們的教導下,我已經長大成人,雖不在他們身邊,但我總會電話問候,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回去看看他們,多陪陪他們,常回家看看。
如今我也是一名母親了,我會用我的一些舉動,影響我的兒子,讓他在良好家風的熏陶下,成為勤勞善良、誠實守信、孝順長輩的好孩子!
家風家訓征文 4
家風是一盞燈,照亮我前方的路。家風是一條路,伴我走向光明。家風是一面鏡子,時刻發現自己的弊端。
在我家里的大廳里,端端正正的掛了一幅字: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每每看到這十個大字,心里總是有所感悟。爺爺說要把這句話銘記于心,它會使我受益匪淺。
步入初中后,學習壓力像個巨大的包袱壓得我喘不過氣來。到了初三以后這樣的生活更是苦不堪言。初三的我們不再像小學時候那樣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呆在溫暖的被窩有更多的時間去品味早餐。初三的我們更怕冬天的來臨,寒風像個怨婦一樣在我們的耳旁嘶吼著、咆哮著,它告訴我們你只能前進,盡管這樣的學習很艱苦,但是卻沒有一個人退縮。因為每個人心里都有一個共同的信仰:那就是成功,為明天鋪上一條美好的路。
我慢慢的閉上眼睛,腦海里像電影一樣倒帶重放,記得前一段時間我的英語成績下降的很快,老師問我原因,我也答不上來,自己獨自去好好思考。這天回家我心情很是不好。爺爺問了我情況,我便如實的回答了。爺爺聽完慈祥的笑了。爺爺說:“最根本的`原因是你最近沒有認真,對吧?”我看著爺爺點了點頭。“怎么回事,你能告訴爺爺么?”我低著頭說:“其實我最近很累的,每天要完成功課很晚。”爺爺聽完后,便指向大廳上那幾個字: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我呆呆地望了它許久,爺爺說:“你知道我為什么要把這幅毛筆字掛在這里么?”我搖了搖頭。爺爺說:“這里的故事可多呢!”我便趴在桌子上聽爺爺講里面的含義。
爺爺說這個家風被傳承了幾十年,在他小的時候,老爺爺就告訴過他,如果你想得到甘甜的蜂蜜不穿過蜂林,一味的退縮你就永遠達不到。如果你想成功,不吃苦拿什么積累經驗,去體會生活的美好呢。聽爺爺講到他們過去的辛酸,相比之下自己是最幸福的。我也頓時茅塞頓開,我開始拿起英語書,認真地拼寫單詞,人易我易我不大意,人難我難我不畏難。回味爺爺說的每一句話。學習的動力也就回來了,好像渾身充滿了力量。這次模擬考之后,英語成績也提升到以前的樣子了。
家風伴我成長。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我會把這句話當作自己的座右銘,吃苦是我們的美德,因為所有的努力都不是白費的,它會給予你超出你想象的回報。家風牢記我心。也會伴隨著我一直傳承下去。
家風家訓征文 5
家庭是圃,孩子是苗。家風如雨點,它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小苗只有在雨露的滋潤下,才能健康成長。孩子只有在優良家風的熏陶下,才能出類拔萃。最近,隨著家風一詞火了起來,腦海中不禁涌現出爺爺奶奶教育我的一幅幅景象。
小時候,每次上學校之前,奶奶總愛叮囑我幾句:孩子,到學校千萬別和同學磨牙,如果有人欺負你,就回來跟我說,我去找你們老師。奶奶生怕我在學校和同學發生矛盾,老是有事沒事給我上政治課,講一些經典的故事,教育我遇事要寬宏大量,在學校要和老師、同學和睦相處,不要動不動就和其他人發生沖突。在奶奶的諄諄教誨之下,我基本上沒有和老師、同學發生過矛盾。
爺爺愛給我講很多關于他當年服兵役的經歷,告誡我:現在的年輕人沒有幾個能吃苦耐勞的。你要從小學會能吃苦,否則不能干成什么大事!爺爺還教導我: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只有經歷了常人所不能忍受的環境,才能造就真正的人才,今后的工作和生活方可出類拔萃。也許這就是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我想。
現在,我已經步入高中,成為一名高中生,早已養成了樂于助人、艱苦樸素等好習慣。仔細想想,這些都和我們家的家風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奶奶還是在每次去學校之前給我上政治課,爺爺還是時不時在飯前飯后給我聊聊關于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等等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非常樂于聆聽他們的一言一語,因為那正是我們家的好家風。
我一直在想,樹立端正的家風,繼承優秀的家規和家訓,是值得弘揚的民族文化。如今社會一些不良習氣已逐漸退出人民的視線,正能量得以傳遞,如再加上優良家風以打造,那么我們社會的風氣將會更加純潔,人民的生活將會更加美好,國家的未來將會更加繁榮昌盛!
家風家訓征文 6
良好家風的形成決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長期的熏陶與積淀,應該加強教育,反復訓練,注重養成,成為每個成員的自覺意識和行為。
一則要有意識的去培育養成。要明白代代相傳的不僅是家財和地位,更應該有內涵和精神。把老一輩留下的美好品德和作風接續下來、傳遞下去,是造福當代、惠及后人的大事,接力棒在手,我自有責任,讓良好家風薪火相傳,發揚光大。
二則要在家庭中營造崇尚學習的氣氛。古人講,“非學無以明志,非學無以廣才”,知書才能明禮,學習就能升華。要讓家里多一分書香氣,茶余飯后,看看書,讀讀報,談天論事,讓家人從中得到更多的教化和啟迪。當然,家庭的學習不同于組織,不需要有計劃的開展什么活動,但培養家人的`讀書情趣,在悠靜的家庭環境里暢游書海,總能給人心情恬淡的意境,使人有所收獲,有所感悟。
三則長者要做好傳與帶。家長是塑造孩子的無形力量,耳濡目染影響著孩子世界觀的形成,你的穿戴、舉止、觀點、接人待物等,無不對孩子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上行下效,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樣的道德應當人人都明白。
四則要創造和諧文明的家庭環境。居家里外,干凈、明亮、整潔、有序。去朋友家串門,有的家庭還很注意家風家教文化,懸掛著激勵感人的家訓格言,如“積金積玉不如積書教子,寬天寬地莫若寬以待人”、“敦行致遠,吃虧是福”、“家和萬事興”等等,讓人置身其中,產生良好的心理狀態,一種清新雅致的感受油然而生。
好家風就是一所好學校,其教育的方式就滲透在方方面面的密切接觸里,諄諄誘導,親切教誨,熱情鼓勵,嚴格要求,無不影響著家庭的每個成員,并且影響到鄰里和社會。讓大家都來關注家庭文明建設,給社會留下一片和諧、一片溫馨。
家風家訓征文 7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不錯,我的家鄉確實是以孝當先,個個人家的子女長大后首當其沖的一件事是:就是孝敬老人、父母。
幸運的我有個哥哥,哥哥是怎樣孝敬爸爸媽媽的舉動,我都一點一點的記在腦海里。
還記得我九歲的時候,哥哥已經畢業了,并且掙到了錢。果不其然,哥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孝敬爸媽。那天,哥哥從上海回來,興沖沖的告訴我們一家,說掙到錢了。我們都為哥哥高興。
當天,哥哥開著新車帶著爸媽去了南通的老天寶黃金店,說是為媽媽買黃金,就當是孝敬媽媽。因為:以前沒那么富裕,現如今社會條件改變了,當然要“炫耀”一番啦。哥哥給媽媽精挑細選的耳環和戒指,媽媽整天跟別人炫耀說“唉呀,我兒子有出息了,都懂得孝敬我們啦!”這些一點一滴我都記在腦海里,等到我長大的'那一天,像哥哥那樣孝敬父母。也許,那一天,我將做的比哥哥還要好。
也許,“孝”這個字說簡單也不為簡單,說不容易,也并不是那么的苛刻。孝,不過就是陪陪老人,孝敬父母;孝,不過就是為父母端上一杯溫暖的茶;孝,不過就是為了父母而送上一句噓寒問暖的話語。我想,再也沒有什么事比孝敬父母更為重要的了。
我的家風不過如此,“孝”這個字永遠刻在我的心頭。
家風家訓征文 8
家風是一家的道德標準,如同糧食一般,是一個家必不可少的成分。而在我們家,家風就是——如何做人。
做人,肯定要做到善良。有一句話叫“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而父母也從小這樣教育我,記得小時候,有一次,我故意向一條小道扔小石頭。雖然小道又窄又偏僻,爸爸看見了,急忙上前制止了我,并教育我道:“怎么能這樣子呢?”“怎么了……”我感到爸爸在生氣,但又委屈地說。“你這樣可能會讓騎車的人摔倒,這等于是在陷害別人!”爸爸激動地說著,我在一旁默默地聽著,慢慢地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看到我好像意識到了錯誤,爸爸的口氣緩和下來了,繼續說:“兒子,你應該還記得去年摔倒的痛吧?騎車摔倒比那樣還痛!”我下意識地捂了捂左手,那道傷,令我難忘。這時,爸爸變得和往日那般慈祥,道:“快把那些小石子撿起來吧。”“好!”
一個教訓,讓我知道,我應該小心地做每一個細節,我生怕一個不經意的動作傷害到他人。
當人,做人還要守時,雖然媽媽沒有給我講這個道理,但卻總是用行動告訴我這個道理。每次,和別人約定出行時間時,媽媽總是要提早幾分鐘到達。她說,這樣,才不會讓別人等我們。有一次,我還戲謔道“寧教我等天下人,休教天下人等我”。但是,久而久之,我也耳濡目染,學著媽媽,養成了守時的好習慣!
父母的一些舉動,總能影響孩子。優秀的品質,就是從中培養起來的.。
這就是我家的家風,它讓我從中養成了許多好品質,這樣的家風,值得傳揚!
家風家訓征文 9
新年里,我認識了一個新詞——“家風”。
最近,我在電視節目里看到了一個有趣的話題:家風是什么?讓我也想認識自己家的家風是什么?
看到新聞上被采訪的.叔叔阿姨們說:“家風是一個家的全貌,家風是在自己家好家風的基礎上去認識別人家中的優良美德。”通過觀看這個節目,讓我知道了什么是家風,也認識了不少優良的家風。家風就是做善事,不求回報;家風就是為人老實,不干壞事;家風就是小小舉動創美德;家風就是常做好事,無怨無悔;家風就是心中有家,心中有國。
現在,我與大家聊聊我自己家的好家風:“做事勤勤懇懇,任勞任怨;要用積極向上的陽光心態去面對眼前的重重困難;待人有禮貌。”
首先,在勤勤懇懇方面,我的外公是一個好例子。我的外公是一個農民,他不管刮風下雨都要去田地里種菜收割,他勤勤懇懇從不叫苦叫累。接著,在待人有禮貌方面,我跟爺爺學。爺爺是做生意人,每次與同事打電話時總會叫上幾聲“你好”,新年里爺爺打電話時總會送幾句新年祝福。還有,在陽光心態方面,爸爸是我的榜樣。雖然,爸爸工作繁忙,但是不管工作再忙,爸爸也不會愁眉苦臉,總會積極面對。
家風就是一個家族的面貌,我要好好牢記長輩告訴我的好家風。
家風家訓征文 10
家風家訓,是中國人民的傳統,可大家知道什么是家風家訓嗎?讓我來告訴你!家風家訓是指一個家庭或家族的傳統風尚。也就是說一個家庭的生活方式,文化氛圍就構成了家風家訓。顧名思義,家風家訓就是一個家庭傳承的風氣、風格。
家庭是圃,孩子是苗。家風如春雨,家訓是泥土,孩子是幼苗,只有在家風家訓的輔助下,我們才能茁壯成長,成為一個優秀的人。
我們家也有家風家訓呢!比如,每天養成講究衛生的好習慣,尊老愛幼,不頂撞父母,要講究禮貌。然而,最讓我記憶深刻的家風家訓,就是要做一個誠實認真的好人!
從小,媽媽就教育我,做人要踏踏實實,認認真真,千萬不能投機取巧鉆空子,不能貪小便宜,那樣是對自己不負責任,遲早是要吃大虧的。媽媽還經常給我講一些歷史上的故事,以及報紙上登載的'新聞,用生動的例子告訴我,腳踏實地對我的成長和我的未來是多么地重要如今,我也牢牢記住了媽媽的話,在學習上認認真真,做人和對待身邊的人老老實實。我要像媽媽期望的那樣,做人就要做個認真踏實的老實人,即使不能做像雷鋒那樣全國人民都知道的大好人,起碼也要做一個對得起自己良心的善良的、誠實認真的好人!
我希望我能好好遵循我家的家風家訓,并且把我家的家風家訓世世代代傳承下去,并且感染身邊的每一個人,讓大家都充滿正能量。
【廉潔家風家訓征文】相關文章:
廉潔家風家訓征文05-08
廉潔家風家訓征文范文06-06
廉潔家風家訓家規征文范文(精選48篇)10-20
廉潔家風家訓征文范文(通用32篇)10-17
廉潔家風征文03-15
家訓家風征文05-29
家風家訓的征文05-24
家風家訓征文08-26
家風家訓征文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