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知識點總結
總結就是對一個時期的學習、工作或其完成情況進行一次全面系統的回顧和分析的書面材料,它在我們的學習、工作中起到呈上啟下的作用,快快來寫一份總結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總結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知識點總結,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知識點總結 1
第一節物質跨膜運輸的實例
一、滲透作用
1、滲透作用: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劑分子)通過半透膜的擴散。
2、滲透裝置組成:
液面上升的原因:單位時間內由燒杯通過半透膜進入漏斗的水分子數>單位時間內由漏斗通過半透膜進入燒杯的水分子數。
3、發生滲透作用的條件:
①具有:某些物質可以通過,而另外一些物質不能通過。(如:動物膀胱膜、玻璃紙、腸衣、雞蛋的卵殼膜等)
②是半透膜兩側具有。
4、水分子的運動方向:單位體積內水分子數的方向水分子數的方向;雙向運輸。
二、動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
1、原理:
2、半透膜:
3、動物細胞吸水和失水
濃度<濃度時,細胞吸水膨脹
濃度>濃度時,細胞失水皺縮
濃度=濃度時,水分進出細胞處于動態平衡
三、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
1、植物吸水方式有兩種:
(1)吸脹作用(未形成液泡)如:干種子、根尖分生區
主要靠細胞內的蛋白質、淀粉和纖維素等親水性物質吸收水分
(2)滲透作用(形成液泡后)
2、細胞內的液體環境主要指的是里面的細胞液。
3、半透膜:(和以及兩層膜之間的細胞質)
4、可以發生質壁分離的細胞:
(1)具有
(2)具有
5、實驗探究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
6、質壁分離及復原的原因分析項目類型內因外因宏觀表現微觀表現液泡質壁分離相當外界溶液濃度植物由細胞顏色于一層半透膜細胞液濃度變得原生質層與細胞壁液泡質壁分離細胞壁的伸縮外界溶液濃度植物由細胞顏色復原性原生質層細胞液濃度變得原生質層與細胞壁
7、可以發生質壁分離復原的物質:
8、質壁分離及復原實驗的應用:
①判斷細胞的死活
發生質壁分離和復原→活細胞待測細胞+蔗糖溶液鏡檢不發生質壁分離→死細胞
②測定細胞液濃度的范圍
待測細胞+蔗糖溶液分別鏡檢細胞液濃度介于未發生質壁分離和剛剛發生質壁分離的兩種外界溶液的濃度之間
③比較不同植物細胞的細胞液濃度
不同植物細胞+同一濃度的蔗糖溶液鏡檢比較發生質壁分離時所需時間的長短判斷細胞液濃度的大小(時間越短,細胞液濃度越小)
四、物質跨膜運輸的其他實驗
細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水分子可以自由通過,一些離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過,而其他的離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則不能通過。生物膜的這一特性,與細胞的生命活動密切相關,是的一個重要特征。
第二節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
一、探索歷程時間
科學家科學實驗假說19世紀末歐文頓用500多種物質對植物細胞進行上萬次的通透性實驗,發現脂質更容易通過細胞膜膜是由組成的20世紀初科學家對紅細胞膜化學分析膜中含脂質和1925年兩位荷蘭科學從細胞膜中提取脂質,鋪成單層分子,面積細胞膜中脂質為家是細胞膜的.2倍1959年羅伯特森在電鏡下看到細胞膜由“蛋白質脂質蛋生物膜為三層靜態統一白質”的三層結構構成結構1970年弗雷和埃迪登分別用綠色和紅色熒光染料標記兩種細胞的蛋白質,并將兩細胞融合,發現熒光均勻細胞膜具有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在新的觀察和實驗證據基礎上模型
二、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
1、構成了膜的基本支架。
2、蛋白質分子有的,有的,有的(體現了膜結構內外的不對稱性)。
3、磷脂雙分子層和大多數蛋白質分子可以(體現了膜的流動性)。
4、細胞膜外表,有一層由細胞膜上的蛋白質與糖類結合形成的糖蛋白,叫。例如:消化道和呼吸道上皮細胞表面的糖蛋白有作用;糖被與的識別有密切關系。(糖被與細胞識別、胞間信息交流等有密切聯系)(體現了膜結構內外的不對稱性)。
5、除糖蛋白外,細胞膜表面還有糖類和脂質分子結合而成的糖脂。
三、生物膜的結構特點:
功能特點:
第三節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
一、被動運輸
1、概念:物質進出細胞,的擴散。
2、分類:自由擴散:協助擴散:
二、主動運輸
1、概念:
2、意義:
3、自由擴散、協助擴散、主動運輸比較物質進出細胞被動運輸主動運輸的方式濃度梯度(一般)是否需要載體是否需要能量圖例影響因素①細胞內外物質濃度差①②②小腸上皮細胞吸收葡舉例O2、CO2、水、甘油、萄糖、氨基酸;脂肪酸、乙醇、苯等離子通過細胞膜表示曲線(一定濃度范圍內)
三、大分子物質進出細胞的方式
1、胞吞:細胞外→細胞內,如:變形蟲吞食食物顆粒,白細胞吞噬病菌等。
2、胞吐:細胞內→細胞外,如:分泌蛋白的分泌過程。
3、特點:非跨膜運輸;需要能量;不需要載體蛋白。
4、進出細胞的結構基礎:生物膜的流動性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知識點總結 2
第四章細胞的物質輸入和輸出第一節物質跨膜運輸的實例
一、應牢記知識點
1、細胞的吸水和失水
⑴、當外界溶液的濃度低于細胞內溶液的濃度,細胞吸收水分膨脹。
⑵、當外界溶液的濃度高于細胞內溶液的濃度,細胞失去水分皺縮。
⑶、當外界溶液的濃度等于細胞內溶液的濃度,水分進出細胞處于動態平衡。
2、細胞內的液體環境:主要指液泡里面的細胞液。
3、原生質層:指細胞膜和液泡膜以及這兩層膜之間的細胞質。
⑴、細胞核在原生質層內(P61圖42)
⑵、原生質層:可以被看作是一層半透膜。
4、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與質壁分離復原
⑴、植物細胞的原生質層相當于一層半透膜。
⑵、當細胞液的濃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濃度時,細胞液中的水分透過原生質層進入外界溶液,原生質層與細胞壁分離質壁分離。
⑶、發生了質壁分離的細胞的細胞液濃度大于細胞外液濃度時,外界溶液中的水分透過原生質層進入細胞液,原生質層逐漸膨脹恢復原態質壁分離復原。
5、植物細胞質壁分離的原因⑴、直接原因:細胞失水。
⑵、根本原因:原生質層的伸縮性大于細胞壁的'伸縮性。
6、細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選擇透過性膜
二、應會知識點
1、原生質:指細胞內的生命物質,包括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等部分(不包括細胞壁)。
2、半透膜:是指水分子可以自由通過,一些離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過,而其他離子、小分子和大分子不能通過的人工膜。
3、選擇透過性膜:是生物膜。表現為水分子可以自由通過,細胞選擇吸收的離子和小分子也能通過,其他離子、小分子和大分子不能通過。如細胞膜等生物膜。
4、半透膜只具有半透性而不具備選擇透過性;選擇透過性膜具有選擇透過性也具有半透性。
5、質壁分離過程中,紫色洋蔥表皮細胞液泡的顏色由淺變深;復原過程中反之。
1.4.2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
第四章細胞的物質輸入和輸出
第二節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
一、應牢記知識點
1、歐文頓(E.Overton)的發現和結論
⑴、發現:細胞膜對不同物質的通透性不同。凡是脂溶性物質都更容易通過細胞膜進入細胞。
⑵、結論:膜是由脂質組成的。
2、1925年荷蘭科學家的實驗發現和結論
⑴、實驗:提取人紅細胞中的脂質,在空氣水界面上鋪展成單層分子。
⑵、發現:單層分子的面積為人紅細胞表面積的2倍。
⑶、結論:細胞膜中的脂質分子必然排列為連續的兩層。
3、1959年,羅伯特森(J.D.Robertsen)的發現和論斷
⑴、發現:電鏡下,發現細胞膜有清晰的“暗亮暗”三層結構。
⑵、論斷: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由“蛋白質脂質蛋白質”三層結構構成。
4、“熒光標記的小鼠細胞和人細胞融合實驗”的發現和結論(P67圖45)
⑴、發現:兩種細胞剛融合時,融合細胞一半發綠色熒光,另一半發紅色熒光;370C下40min后,兩種顏色的熒光均勻分布。
⑵、論斷:細胞膜具有流動性。
5、1972年,桑格(S.J.Singer)和尼克森(G.Nicolson)提出的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⑴、磷脂雙分子層是細胞膜的基本支架。
⑵、蛋白質分子或鑲或嵌入或橫跨磷脂雙分子層。
⑶、磷脂和蛋白質分子都是可以運動的。
6、糖被糖蛋白
⑴、位置:細胞膜的外側表面。
⑵、組成:蛋白質和多糖。
⑶、功能:細胞識別作用、信息傳遞等。
保護和潤滑作用。如消化道、呼吸道上皮細胞表面的糖蛋白。
二、應會知識點
1、細胞膜的結構特點流動性
2、細胞膜的功能特點選擇透過性。
3、磷脂是細胞膜的主要成分,蛋白質是細胞膜的重要成分。
1.4.3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
第四章細胞的物質輸入和輸出第三節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
一、應牢記知識點
1、被動運輸:指物質進出細胞時順濃度梯度的擴散。
2、主動運輸:指物質進出細胞時逆濃度梯度的運輸。
3、自由擴散:指物質通過簡單的擴散作用進出細胞。(P71圖47)如O2、CO2、H2O、乙醇(C2H5OH)、甘油、苯等
4、協助擴散:指物質順濃度梯度的擴散過程中需要載體蛋白的協助。如葡萄糖分子等
5、主動運輸:指物質從低濃度一側運輸到高濃度一側過程中,既需要載體蛋白的協助又需要消耗細胞內化學反應釋放的能量的方式。如Na+、K+、Ca+等離子
意義:保證活細胞能夠按照生命活動的需要,主動選擇吸收所需要的營養物質,排出代謝廢物和對細胞有害的物質。
6、胞吞:是細胞吸收大分子時,大分子首先附著在細胞膜表面,然后細胞膜包裹著大分子內陷成囊泡進入細胞內部的現象。
7、胞吐:是細胞需要下外排大分子時,先在細胞內形成囊泡包裹著大分子,囊泡移動到細胞膜處,與細胞膜融合,將大分子排出細胞的現象。
二、應會知識點
1、擴散作用:指物質順濃度梯度的擴散,即從高濃度處向低濃度處的擴散。
2、自由擴散、協助擴散、主動運輸、胞吞、胞吐的比較物質通過細細胞膜內外物質濃度的高是否需要載是否消耗細胞膜的方式低自由擴散協助擴散主動運輸體蛋白質胞內的能量不消耗不消耗消耗不消耗O2、CO2、甘油、乙醇、苯等葡萄糖分子進入人的紅細胞K+進入紅細胞等酶原顆粒的分泌由高濃度一邊到低濃度一不需要邊由高濃度一邊到低濃度一需要邊與濃度無關需要不需要舉例內吞、外排與濃度無關。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知識點總結 3
1、氨基酸的結構特點:每個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個氨基(-NH2)和一個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連接在同一個碳原子上。
2、脫水縮合:一個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和另一個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連接,同時脫去一分子水,這種方式叫做脫水縮合。
3、肽鍵:連接兩個氨基酸分子的化學鍵(-NH-CO-)叫做肽鍵。
4、二肽:由兩個氨基酸分子縮合而成的化合物,叫做二肽。
5、多肽:由多個氨基酸分子縮合而成的,含有多個肽鍵的化合物叫做多肽。多肽通常呈鏈狀結構,叫做肽鏈。
6、蛋白質的功能:蛋白質的'功能是多種多樣的,它是構建細胞和生物體結構的重要物質,它還具有催化,運輸,調節,免疫等功能。可以說,一切生命活動都離不開蛋白質,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知識點總結 4
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1)生態系統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復自身結構和功能相對穩定的能力,叫做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2)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包括抵抗力穩定性和恢復力穩定性兩個方面。
(3)生態系統的抵抗力穩定性是指生態系統抵抗外界干擾并使自身的結構和功能保持原狀的能力。
(4)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因此具有抵抗力穩定性。
(5)生態系統抵抗力穩定性與生態系統組成成分多少和營養結構的復雜程度有關。
(6)生態系統的恢復力穩定性指生態系統受到外界干擾因素的破壞后恢復到原狀的能力。
(7)對于一個生態系統來說,抵抗力穩定性與恢復力穩定性的強弱是一般呈相反的.關系。
(8)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一方面要控制對生態系統干擾的程度,對生態系統的利用應該適度,不應超過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另一方面,對人類利用強度較大的生態系統,應實施相應的物質、能量投入,保證生態系統內部結構與功能的協調。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知識點總結 5
生物學中常見的物理、化學、生物方法及用途:
1、致癌因子:物理因子:電離輻射、X射線、紫外線等。
化學因子:砷、苯、煤焦油
病毒因子:腫瘤病毒或致癌病毒,已發現150多種病毒致癌。
2、基因誘變:物理因素:Χ射線、γ射線、紫外線、激光
化學因素:亞硝酸、硫酸二乙酯
3、細胞融合:物理方法:離心、振動、電刺激
化學方法:PEG(聚乙二醇)
生物方法:滅活病毒(可用于動物細胞融合)
生物學中常見英文縮寫名稱及作用
1.ATP:三磷酸腺苷,新陳代謝所需能量的直接來源。ATP的結構簡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代表高能磷酸鍵,—代表普通化學鍵
2.ADP :二磷酸腺苷
3.AMP :一磷酸腺苷
4.AIDS: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癥(艾滋病)
5.DNA:脫氧核糖核酸,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6.RNA:核糖核酸,分為mRNA、tRNA和rRNA。
7.cDNA:互補DNA
8.Clon:克隆
9.ES(EK):胚胎干細胞
10.GPT:谷丙轉氨酶,能把谷氨酸上的氨基轉移給丙酮酸,它在人的肝臟中含量最多,作為診斷是否患肝炎的一項指標。
11.HIV:人類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是英語“AIDS”中文名稱。
12.HLA:人類白細胞抗原,器官移植的'成敗,主要取決于供者與受者的HLA是否一致或相近。
13.HGP:人類基因組計劃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知識點總結 6
一、認識生物
1、生物:是有生命的個體。區分:生物和非生物:“活的”
2、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應激性、生長、繁殖、新陳代謝(最基本的特征)除此外還有:(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2)生物都能進行呼吸(3)生物都能排出體內產生的廢物(4)生物都能生長和繁殖(5)有遺傳和變異;(6)能生病、老化和死亡;(7)能適應環境和影響環境;(8)有嚴整有序的結構。(除病毒外,生物都由細胞構成。)
3、認識生物的多樣性:物種多樣性、遺傳多樣性(基因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
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1、生物圈(舉例說出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條件)
這些條件包括:營養物質、陽光、空氣和水,還有適宜的溫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間(環境)。
2、環境對生物的影響
(1)生態因素:影響生物生活的環境因素
(2)生態因素分為兩類:一類是非生物因素:陽光、溫度、水分、空氣、土壤等。另一類是生物因素:(植物、動物、微生物)或(競爭關系、捕食關系、互助關系等)或(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
3、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能舉例說明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1)生物對環境的影響(可以理解成變得環境怎么樣啦):①有利的一面:如蚯蚓改良土壤,森林凈化空氣。②有害的一面:蝗蟲啃食莊稼,蚊蠅傳播疾病
(2)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可以理解成生物為了適應環境它怎么樣啦):例如:青蛙冬眠(溫度);仙人掌的.葉退化為刺(水分)等。
適應方式:保護色、擬態、警戒色、假死或自殘等
三、生物學
1、生物學探究的基本方法:觀察、調查、實驗、分析等,但主要方法是實驗法。
2、實驗法探究的一般過程: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和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其中①制定計劃要注意變量和設置對照組,②任何探究活動的開始都是提出問題的。 3、生物學發展歷程:(略)
四、光學顯微鏡
Ⅰ生物和細胞
1、說出顯微鏡的使用方法(1)目鏡的倍數×物鏡的倍數=放大倍數。放大倍數越大,看到的細胞數目越少。
(2)顯微鏡下呈現的像為倒像,所以像在視野的哪一方,要將像移到中央,玻片就繼續往哪一方移。
(3)當光線強時,使用小光圈和平面鏡;當光線弱時,使用大光圈和凹面鏡。
(4)從低倍鏡轉向高倍鏡,視野變暗,細胞數目減少。
(5)當鏡頭有污點時,使用擦鏡紙擦鏡頭。
(6)先使用低倍鏡,再使用高倍鏡;先使用粗準焦螺旋,再使用細準焦螺旋。顯微鏡對光完后,視野是雪白色的。
(7)粗準焦螺旋還可以調節鏡筒的高度。在轉動粗準焦螺旋時,眼睛一定要看著物鏡。
(8)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的步驟:①擦凈載玻片和蓋玻片②滴一滴生理鹽水在載玻片中央③取口腔細胞④將口腔細胞涂抹在生理鹽水中⑤蓋上蓋玻片⑥染色
(9)制作洋蔥臨時裝片的步驟:①擦凈載玻片和蓋玻片②滴一滴清水在載玻片中央③取洋蔥表皮細胞④將表皮細胞放在清水中⑤蓋上蓋玻片⑥染色(生理鹽水的作用:①保持細胞正常形態;②維持細胞正常生理功能)
2、區別植物和動物細胞的結構,學會繪圖
(1)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的共同擁有三個基本結構是:細胞膜、細胞核、細胞質
(2)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的區別:植物細胞比動物細胞多了細胞壁、葉綠體、液泡
注意:動物和植物細胞都有線粒體,但是上圖中沒有畫線粒體。
(3)細胞結構的功能:
細胞壁:保護和支持作用(使植物細胞呈現方形)細胞膜:保護作用和控制物質進出(物質交換)細胞質:生命活動的主要場所,包括線粒體,葉綠體,液泡等
細胞核:是生命活動的控制中心,并且含有遺傳物質線粒體:呼吸作用的場所,能進行能量轉換液泡:含有細胞液,各種色素,糖分等
葉綠體:光合作用的場所,含有葉綠素,使葉子呈綠色。
(3)繪圖注意事項:①圖的大小適當,位置一般稍偏左上方;②一般使用3H或2H的鉛筆③圖由點線組成,較暗的地方用細點表示,不能涂;④字盡量注在圖的右側,用尺引出水平的指示線,然后注字;⑤在圖的下方寫上所畫圖的名稱。
二、細胞的生活
1、細胞的生活需要物質和能量(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
(1)細胞中含有的物質包括:無機物和有機物。①有機物:糖類、脂肪、蛋白質等;②無機物:水、無機鹽、氧等。
(2)植物細胞含有葉綠體和線粒體的兩種能量轉換器,動物細胞只含有線粒體一種能量轉換器。葉綠體能夠將光能轉變成化學能,儲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機物中,而線粒體則將有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把其中儲存的化學能釋放出來。
(3)除病毒外,絕大多數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細胞是生物體的結構和功能單位。
2、細胞核的功能
細胞核:是生命活動的控制中心,并且含有遺傳物質。細胞核內含有染色體,染色體由DNA和蛋白質組成,DNA是染色體的主要成分,是遺傳的主要物質。
3、細胞通過分裂而增殖
(1)動物細胞分裂過程:細胞核分裂為二→細胞膜向四周凹陷→細胞質分裂為二→形成兩個新細胞。
(2)植物細胞分裂過程:細胞核分裂為二→兩個新核之間形成細胞膜→形成細胞壁→形成兩個新細胞。
(3)細胞核最先分裂;植物和動物細胞分裂的細胞膜分裂不同。
(4)細胞分裂的特點:細胞核里的遺傳物質經過復制而平均分配,保證具有相同的遺傳物質。(也就是原細胞中有23對染色體,經過分裂形成的2個新細胞也有23對染色體)
三、細胞怎樣構成生物體
1、描述人體的結構層次
(1)人體的生長發育是從受精卵開始的,經過分裂、分化形成不同的細胞群,相同的細胞群就形成了組織。
(2)人體和動物的結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系統→人或動物體
(3)人體的四大組織:上皮組織、結締組織、肌肉組織、神經組織;八大系統:消化、呼吸、運動、神經、泌尿、生殖、循環、內分泌系統
2、描述綠色開花植物的結構層次
(1)植物體的結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植物體
(2)植物的組織主要有:保護組織、輸導組織、分生組織、營養組織等
(3)共有六大器官:根、莖、葉(這三者是營養器官)花、果實、種子(三者是生殖器官)3、細胞的分化
在發育過程中,受精卵分裂形成的細胞在功能、形態、結構上逐漸發生變化的過程,這就是細胞分化。細胞分化形成組織。
四、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
1、概述植物有哪些類群,并能區分這些類群生物圈中已知的綠色植物有30多萬種,它們可以分成四大類群:藻類、苔蘚、蕨類和種子植物(前面三種屬于孢子植物)(孢子植物的受精過程離不開水,而種子植物可以)
植物:蔥、蒜、竹子、水稻、小麥等)雙子葉:兩片子葉、直根系、網狀葉脈。(代表植物:白菜、桃樹、花生、大豆等)。我國是裸子植物的故鄉。
2、綠色植物與生物圈的水循環
(1)說明綠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無機鹽
①植物生活需要水:a水是生物體重要組成原料;b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c水是植物體內物質吸收和運輸的溶劑;d水能保持植物挺立的狀態;e水能調節植物體溫度。 ②植物生活需要最多的三種無機鹽:氮、磷、鉀氮:使植物枝葉繁茂;磷:促進幼苗發育和花的開放,使果實種子提前成熟;鉀:使莖桿健壯抗倒伏,促進淀粉形成。
(2)綠色植物參與生物圈的水循環(舉例說明蒸騰作用原理在生產實踐上的應用)
①定義:在溫暖、有陽光照射的條件下,植物體體內的水分以水蒸汽形式散失到體外,這種生理過程叫蒸騰作用。 ②場所:葉片的氣孔③蒸騰作用的意義:a蒸騰作用是植物散失體內水分的主要方式;b它可以降低葉面的溫度,防止葉片被陽光灼傷;c它可以提高大氣濕度,增加降水;d促進根從土壤中不斷吸收水分,并促進水和無機鹽的運輸;e蒸騰作用使得水能從根向上流向莖,相當于一個拉力。 ④農業上的應用:移栽幼苗時,為了提高成活率,可采取以下措施:在陰天或傍晚移栽植物;菜苗和花草移栽后遮陽:剪去一部分枝葉等。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知識點總結 7
1、組成活細胞的主要元素中含量最多的是O元素,組成細胞干重的主要元素中含量(質量比)最多的是C元素
2、將某種酶水解,最后得到的`有機小分子是核苷酸或氨基酸請解釋?
人體的酶大多數是蛋白質,水解后得到的是氨基酸;有少部分酶是RNA,水解后得到核糖核苷酸、
3、激素和酶都不組成細胞結構,都不斷的發生新陳代謝,一經起作用就被滅活對嗎?
不對,酶屬高效催化劑能反復反應。
4、酶活性和酶促反應速率的區別
酶促反應速率和酶的活性、底物濃度都有關。當底物濃度相同時,酶活性大,酶促反應速率大。當酶活性相同時,底物濃度大,酶促反應速率大。
5、由丙氨酸和苯丙氨酸混和后隨機形成的二肽共有幾種?
可形成丙氨酸——丙氨酸二肽(以下簡稱丙——丙二肽,以此類推),丙——苯二肽,苯——苯二肽,苯——丙二肽,共有四種。
6、甲基綠吡羅紅與DNA和RNA顯色的原理是什么?
甲基綠和吡羅紅兩種染色劑對DNA和RNA的親和力不同,甲基綠使DNA呈現綠色,吡羅紅使RNA呈現紅色、利用甲基綠,吡羅紅混合染色劑將細胞染色,可以顯示DNA和RNA在細胞中的分布
7、什么是還原性糖,又有哪些?
還原性糖種類:還原性糖包括葡萄糖、果糖、半乳糖、乳糖、麥芽糖等。非還原性糖有蔗糖、淀粉、纖維素等,但它們都可以通過水解生成相應的還原性單糖。
8、兒童和病愈者的膳食應以蛋白質為主,對嗎?
不對,應該是膳食增加適量的蛋白質類營養。因為生命活動以糖為主要能源。
9、在鑒定還原糖的時候斐林試劑甲和乙為什么要混合均勻?分開不行?
實質而言,斐林試劑就是新制的Cu(OH)2懸濁液,斐林試劑甲和乙混合均勻后生成Cu(OH)2懸濁液
10、雙縮脲試劑A和B分別按先后加如有它的什么道理嗎?解釋、混合加又為什么不行?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知識點總結 8
一、生物科學是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
二、生物的基本特征
(一)具有共同的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共同的物質組成:蛋白質和核酸結構基礎:細胞結構(除病毒外)
(二)都有新陳代謝。
生物體與外界環境之間要發生物質和能量交換。一切生命活動的基礎,生物區別于非生物最本質的特征。
(三)都有應激性。
植物的根:向地性、向水性、向肥性植物的莖:向光性、背地性動物:躲避有害刺激、趨向有利刺激
(四)都有生長、發育和生殖。生長的原因:同化作用大于異化作用
生長的表現:細胞數目的增多和細胞體積的長大個體發育的起點:受精卵生殖的目的:延續種族
(五)都有遺傳和變異的特性。
遺傳:“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維持種族的穩定
變異:“一豬生九仔,連母十個樣”有利于生物的進化
(六)都能適應和影響一定的環境(如:地衣)。
三、生物科學的發展
(一)描述性生物學階段:
1.19世紀30年代,德國植物學家施萊登、動物學家施旺提出細胞學說。
2.1859年,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出版《物種起源》。
(二)實驗生物學階段:
1900年,孟德爾遺傳規律重新提出標志著實驗生物學階段的開始
(三)分子生物學階段:
1.1944年,美國生物學家艾弗里首次證明DNA是遺傳物質。
2.1953年,美國沃森,英國克里克提出DNA雙螺旋結構模型。(標志著分子生物學階段的開始)四、當代生物的發展方向
微觀方向:從細胞學水平發展到分子水平
宏觀方向:生態學的發展解決全球性的環境和資源問題
第一章生命的物質基礎構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和化合物
1.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在無機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沒有一種化學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這個事實說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統一性。
2.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在生物體內和在無機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這個事實說明生物界與非生物界還具有差異性。
3.構成生物體的基本元素:C、H、O、N,最基本元素是C
4.大量元素:C、H、O、N、P、S、K、Ca、Mg
5.微量元素:Fe、Mn、Cu、Zn、Mo、B,Fe為半微量元素。
6.構成生物體(家兔)的主要元素:C、H、O、N、P、S,含量最多的元素是O
7.植物“花而不實”是由于缺少硼元素。
8.各種生物體內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其存在形式有:自由水和結合水。
9.人缺鈣會出現抽搐,這說明無機鹽離子能夠維持生物體的生命活動。
10.糖類是生物體進行生命活動的主要能源物質,葡萄糖是生命活動的重要能源物質。
11.植物細胞內儲存能量的物質是淀粉,動物細胞內的儲存能量物質是糖元,生物體的儲存能量的主要物質是脂肪。
12.脂類包括脂肪、類脂(磷脂構成細胞膜)和固醇(膽固醇、性激素、維生素D)。
13.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體現者,其結構單位是氨基酸結構通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氨基酸經過脫水縮合形成肽鍵,通過肽鍵連接成多肽。
14.蛋白質的多樣性取決于氨基酸的種類、數目、排列順序以及蛋白質的空間結構。
15.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遺傳物質,是生命活動的決定者,其結構單位是核苷酸。核酸具有兩類:DNA和RNA,DNA存在于細胞核、線粒體和葉綠體內。第二章生命的基本單位細胞
16.細胞膜以磷脂雙分子層為基本骨架,其結構特點是一定的.流動性。細胞膜的功能是物質交換和保護,功能特性是選擇透過性。主動運輸的進行需要載體和ATP。
17.細胞壁的化學成分是纖維素和果膠,對植物細胞起支持和保護作用。
18.細胞質基質是活細胞進行新陳代謝的主要場所,為新陳代謝的進行,提供所需要的物質(酶、ATP等)和一定的環境條件。
19.線粒體是活細胞進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葉綠體是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
20.內質網與蛋白質、脂類和糖類的合成有關,也是蛋白質等的運輸通道,增大細胞內的膜面積。
21.核糖體是細胞內合成蛋白質的場所。原核細胞只有核糖體一種細胞器。
22.細胞中的高爾基體與細胞分泌物的形成有關,主要是對蛋白質進行加工和轉運;植物細胞分裂時,高爾基體與細胞壁的形成有關。
23.中心體是動物和低等植物細胞所特有的細胞器。在有絲分裂過程中,發出星射線,形成紡錘體。
24.染色質和染色體是細胞中同一種物質在不同時期的兩種形態。
25.細胞核是遺傳物質儲存和復制的場所,是細胞遺傳特性和細胞代謝活動的控制中心。
26.細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夠正常地完成各項生命活動。
27.細胞以分裂是方式進行增殖,細胞增殖是生物體生長、發育、繁殖和遺傳的基礎。
28.細胞有絲分裂的重要意義(特征),是將親代細胞的染色體經過復制以后,精確地平均分配到兩個子細胞中去,因而在生物的親代和子代間保持了遺傳性狀的穩定性,對生物的遺傳具重要意義。
29.細胞分化是一種持久性的變化,它發生在生物體的整個生命進程中,但在胚胎時期達到最大限度。
30.高度分化的植物細胞仍然具有發育成完整植株的潛能,也就是保持著細胞全能性。
第三章生物的新陳代謝
31.新陳代謝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是生物與非生物的最本質的區別。
32.酶是活細胞產生的一類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機物,其中絕大多數酶是蛋白質,少數酶是RNA。
33.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和專一性;并且需要適宜的溫度和pH值等條件。
34.ATP(三磷酸腺苷)是新陳代謝所需能量的直接來源。結構簡式:AP~P~P35.光合作用是指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并且釋放出氧的過程。光合作用釋放的氧全部來自水。
36.滲透作用的產生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具有一層半透膜,二是這層半透膜兩側的溶液具有濃度差。當成熟的植物細胞處于30%的蔗糖溶液中,成熟的植物細胞會發生滲透失水,表現出質壁分離的現象。吸收水分和運輸水分的動力是蒸騰作用,植物所吸收的水分95%以上蒸騰作用散失,少量用于生命活動。
37.植物根的成熟區表皮細胞吸收礦質元素和滲透吸水是兩個相對獨立的過程。吸收礦質元素的方式是主動運輸。呼吸作用為礦質元素吸收提供動力,運輸礦質元素的動力是蒸騰作用。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知識點總結 9
一、通過神經系統的調節
1、神經調節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位是神經元。
神經元的功能:接受刺激產生高興,并傳導興奮,進而對其他組織產生調控效應。
神經元的結構:由細胞體、突起[樹突(短)、軸突(長)]構成。軸突+髓鞘=神經纖維
2、反射:是神經系統的基本活動方式。是指在中樞神經系統參與下,動物體或人體對內外環境變化作出的規律性應答。
3、反射弧:是反射活動的結構基礎和功能單位。
感受器:感覺神經末稍和與之相連的各種特化結構,感受刺激產生興奮
傳入神經
神經中樞:在腦和脊髓的灰質中,功能相同的神經元細胞體匯集在一起構成
傳出神經
效應器:運動神經末稍與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體
4、興奮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
(1)興奮:指動物體或人體內的某些組織(如神經組織)或細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對靜止狀態變為顯著活躍狀態的過程。
(2)興奮是以電信號的形式沿著神經纖維傳導的,這種電信號也叫神經沖動。
(3)興奮的傳導過程:靜息狀態時,細胞膜電位外正內負→受到刺激,興奮狀態時,細胞膜電位為外負內正→興奮部位與未興奮部位間由于電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電流(膜外:未興奮部位→興奮部位;膜內:興奮部位→未興奮部位)→興奮向未興奮部位傳導
(4)興奮的傳導的方向:雙向
5、興奮在神經元之間的傳遞:
(1)神經元之間的興奮傳遞就是通過突觸實現的
突觸:包括突觸前膜、突觸間隙、突觸后膜
(2)興奮的傳遞方向:由于神經遞質只存在于突觸小體的突觸小泡內,所以興奮在神經元之間
(即在突觸處)的傳遞是單向的,只能是:突觸前膜→突觸間隙→突觸后膜
(上個神經元的軸突→下個神經元的細胞體或樹突)
6、人腦的高級功能
(1)人腦的組成及功能:大腦:大腦皮層是調節機體活動的最高級中樞,是高級神經活動的結構基礎。其上有語言、聽覺、視覺、運動等高級中樞;小腦:是重要的運動調節中樞,維持身體平衡;腦干:有許多重要的生命活動中樞,如呼吸中樞;下丘腦:有體溫調節中樞、滲透壓感受器、是調節內分泌活動的總樞紐
(2)語言功能是人腦特有的高級功能
語言中樞的位置和功能:書寫中樞(W區)→失寫癥(能聽、說、讀,不能寫)運動性語言中樞(S區)→運動性失語癥(能聽、讀、寫,不能說)聽性語言中樞(H區)→聽覺性失語癥(能說、寫、讀,不能聽)閱讀中樞(V區)→失讀癥(能聽、說、寫,不能讀)
(3)其他高級功能:學習與記憶
二、通過激素的調節
1、體液調節中,激素調節起主要作用。
2、人體主要激素及其作用
3、激素間的相互關系:
協同作用:如甲狀腺激素與生長激素
拮抗作用:如胰島素與胰高血糖素
4、激素調節的實例:實例一、血糖平衡的調節,(甲狀腺激素分泌的分級調節:課本P28)
(1)、血糖的含義:血漿中的葡萄糖(正常人空腹時濃度:3、9—6、1mmol/L)
(2)、血糖的來源和去路:
(3)、調節血糖的激素:
(1)胰島素:(降血糖)分泌部位:胰島B細胞
作用機理:
①促進血糖進入組織細胞,并在組織細胞內氧化分解、合成糖元、轉變成脂肪酸等非糖物質。
②抑制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質轉化為葡萄糖(抑制2個來源,促進3個去路)
(2)胰高血糖素:(升血糖)分泌部位:胰島A細胞
作用機理:促進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質轉化為葡萄糖(促進2個來源)
(4)、血糖平衡的調節:(負反饋)
血糖升高→胰島B細胞分泌胰島素→血糖降低
血糖降低→胰島A細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血糖升高
(5)血糖不平衡:過低—低血糖病;過高—糖尿病
(6)糖尿病
病因:胰島B細胞受損,導致胰島素分泌不足
癥狀:多飲、多食、多尿和體重減少(三多一少)
防治:調節控制飲食、口服降低血糖的藥物、注射胰島素
檢測:斐林試劑、尿糖試紙
(7)反饋調節:在一個系統中,系統本身工作的效果,反過來又作為信息調節該系統的工作,這種調節凡是叫做反饋調節。反饋調節是生命系統中非常普遍的調節機制,它對于機體維持穩態具有重要意義。
正反饋:反饋信息與原輸入信息起相同的作用,使輸出信息進一步增強的調節。
負反饋:反饋信息與原輸入信息起相反的作用,使輸出信息減弱的調節。
實例二、甲狀腺激素分泌的分級調節
5、激素調節的特點:
(1)微量和高效
(2)通過體液運輸
(3)作用于靶器官、靶細胞
三、神經調節與體液調節的關系
(一)兩者比較:
(二)體溫調節
1、體溫的概念:指人身體內部的平均溫度。
2、體溫的測量部位:直腸、口腔、腋窩
3、體溫相對恒定的原因:在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等的共同調節下,人體的產熱和散熱過程保持動態平衡的結果。
產熱器官:主要是肝臟和骨骼肌
散熱器官:皮膚(血管、汗腺)
4、體溫調節過程:
(1)寒冷環境→冷覺感受器(皮膚中)→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
→皮膚血管收縮、汗液分泌減少(減少散熱)、
骨骼肌緊張性增強、腎上腺分泌腎上腺激素增加(增加產熱)
→體溫維持相對恒定。
(2)炎熱環境→溫覺感受器(皮膚中)→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
→皮膚血管舒張、汗液分泌增多(增加散熱)
→體溫維持相對恒定。
5、體溫恒定的意義:是人體生命活動正常進行的必需條件,主要通過對酶的活性的.調節體現
(三)水平衡的調節
1、人體內水分的動態平衡是靠水分的攝入和排出的動態平衡實現的
2、人體內水的主要來源是飲食、另有少部分來自物質代謝過程中產生的水。水分的排出主要通過泌尿系統,其次皮膚、肺和大腸也能排出部分水。人體的主要排泄器官是腎,其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是腎單位。
3、水分調節(細胞外液滲透壓調節):(負反饋)
過程:飲水過少、食物過咸等→細胞外液滲透壓升高→下丘腦滲透壓感受器→垂體→抗利尿激素→腎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增強→細胞外液滲透壓下降、尿量減少
總結:水分調節主要是在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的調節下,通過腎臟完成。起主要作用的激素是抗利尿激素,它是由下丘腦產生,由垂體釋放的,作用是促進腎小管和集合管對水分的重吸收,從而使排尿量減少。
四、免疫調節
1、免疫系統的組成:
免疫器官:扁桃體、胸腺、脾、淋巴結、骨髓等
淋巴細胞:B淋巴細胞(在骨髓中成熟)、T淋巴細胞(遷移到胸腺中成熟)
免疫細胞
吞噬細胞
免疫活性物質:抗體、細胞因子、補體
2、免疫類型:非特異性免疫(先天性的,對各種病原體有防疫作用)第一道防線:皮膚、黏膜及其分泌物等。
第二道防線:體液中的殺菌物質和吞噬細胞。特異性免疫(后天性的,對某種病原體有抵擋力)第三道防線:免疫器官和免疫細胞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
3、體液免疫:由B淋巴細胞產生抗體實現免疫效應的免疫方式。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知識點總結 10
一、光學顯微鏡的結構、呈像原理、放大倍數計算方法
結構:
光學部分:目鏡、鏡筒、物鏡、遮光器(有大小光圈)和反光鏡(有平面鏡和凹面鏡)機械部分:鏡座、傾斜關節、鏡臂、載物臺(上有通光孔、壓片夾)、鏡頭轉換器、粗、細準焦螺旋。
注:目鏡無旋轉螺絲,鏡頭越長,放大倍數越小;物鏡有旋轉螺絲,鏡頭越長,放大倍數越大。
呈像原理:映入眼球內的是倒立放大的虛像。(物鏡質量的優劣直接影響成像的清晰程度)放大倍數:目鏡和物鏡二者放大倍數的乘積)
注:顯微鏡放大倍數是指直徑倍數,即長度和寬度,而不是面積。
二、顯微鏡的使用:置鏡(裝鏡頭)→對光→置片→調焦→觀察
1.安放。顯微鏡放置在桌前略偏左,距桌緣8―10cm處,裝好物鏡和目鏡(目鏡5×物鏡10×)
2.對光。轉動轉換器,使低倍鏡對準通光孔,選取較大光圈對準通光孔。左眼注視目鏡,同時把反光鏡轉向光源,直至視野光亮均勻適度。調節視野亮度只可用遮光器和反光鏡,光線過強,改用較小光圈或用平面反光鏡;光線過弱,改用較大光圈或用凹面反光鏡。選低倍鏡→選較大的光圈→選反光鏡(左眼觀察)
3.觀察。將切片或裝片放在載物臺上,標本正對通光孔中心。轉動粗準焦螺旋(順時針),俯首側視鏡筒慢慢下降,直到物鏡接近切片(約0.5cm),左眼觀察目鏡,(反時針)旋轉粗準焦螺旋,使鏡筒慢慢上升,看到物像時輕微來回旋轉細準焦,直到物像清晰。(找不到物像時,可重復一次或移動裝片使標本移至通光孔中心)。.觀察時兩眼都要睜開,便于左眼觀察,右眼看著畫圖。側面觀察降鏡筒→左眼觀察找物像→細準焦螺旋調清晰
4.高倍鏡的轉換。找到物像后,把要觀察的物像移到視野中央,把低倍鏡移走,換上高倍鏡,只準用細準焦螺旋和反光鏡把視野調整清晰,直到物像清楚為止。
順序:移裝片→轉動鏡頭轉換器→調反光鏡或光圈→調細準焦螺旋
注:換高倍物鏡時只能移動轉換器,換鏡后,只準調節細準焦和反光鏡(或光圈)。問1:低倍鏡換為高倍鏡后,若看不到或看不清原來的像,可能原因?(ABC)
A、物像不在視野中B、焦距不在同一平面C、載玻片放反,蓋玻片在下面D、未換目鏡問2:放大倍數與視野的關系:
放大倍數越小,視野范圍越大,看到的細胞數目越多,視野越亮,工作距離越長;放大倍數越大,視野范圍越小,看到的細胞數目越少,視野越暗,工作距離越短。故裝片不能反放。
5.裝片的制作和移動:制作:滴清水→放材料→蓋片
移動:物像在何方,就將載玻片向何處移。(原因:物像移動的方向和實際移動玻片的方向相反)
6.污點判斷:
1)污點隨載玻片的移動而移動,則位于載玻片上;
2)污點不隨載玻片移動,換目鏡后消失,則位于目鏡;換物鏡后消失,則位于物鏡;
3)污點不隨載玻片移動,換鏡后也不消失,則位于反光鏡上。
7.完畢工作。使用完畢后,取下裝片,轉動鏡頭轉換器,逆時針旋出物鏡,旋進鏡頭盒;取出目鏡,插進鏡頭盒,蓋上。把顯微鏡放正。
實驗一:觀察DNA、RNA在細胞中的分布(必修一P26)
一.實驗目的:初步掌握觀察DNA和RNA在細胞中分布的方法
二.實驗原理:
1.甲基綠和吡羅紅兩種染色劑對DNA和RNA的親和力不同,甲基綠使DNA呈現綠色,吡羅紅使RNA呈現紅色。利用甲基綠、吡羅紅混合染色劑將細胞染色,可以顯示DNA和RNA在細胞中的分布。
2.鹽酸能夠改變細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劑進入細胞,同時使染色休中的DNA和蛋白質分離,有利于DNA與染色劑結合。
三.方法步驟:
操作步驟注意問題解釋
取口腔上皮細胞制片載玻片要潔凈,滴一滴質量分數為0.9%的NaCl溶液
用消毒牙簽在自己漱凈的口腔內側壁上輕刮幾下取細胞
將載玻片在酒精燈下烘干防止污跡干擾觀察效果
保持細胞原有形態
消毒為防止感染,漱口避免取材失敗
固定裝片
水解將烘干的載玻片放入質量分數為8%的鹽酸溶液中,用300C水浴保溫5min改變細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劑進入細胞,促進染色體的DNA與蛋白質分離而被染色沖冼涂片用蒸餾水的緩水流沖洗載玻片10S洗去殘留在外的鹽酸
染色滴2滴吡羅紅甲綠染色劑于載玻片上染色5min
觀察先低倍鏡觀察,選擇染色均勻、色澤淺的區域,移至視野中央,調節清晰后才換用高倍物鏡觀察使觀察效果最佳
實驗二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必修一P18)
一.實驗目的:嘗試用化學試劑檢測生物組織中糖類、脂肪和蛋白質
二.實驗原理:某些化學試劑能使生物組織中的有關有機化合物,產生特定的顏色反應。
1.可溶性還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麥芽糖)與斐林試劑發生作用,可生成磚紅色的Cu2O沉淀。如:
葡萄糖+Cu(OH)2葡萄糖酸+Cu2O↓(磚紅色)+H2O,即Cu(OH)2被還原成Cu2O,葡萄糖被氧化成葡萄糖酸。
2.脂肪可以被蘇丹Ⅲ染液染成橘黃色(或被蘇丹Ⅳ染液染成紅色)。淀粉遇碘變藍色。
3.蛋白質與雙縮脲試劑發生作用,產生紫色反應。(蛋白質分子中含有很多肽鍵,在堿性NaOH溶液中能與雙縮脲試劑中的Cu2+作用,產生紫色反應。)
三.實驗材料
1.做可溶性還原性糖鑒定實驗,應選含糖高,顏色為白色的植物組織,如蘋果、梨。(因為組織的顏色較淺,易于觀察。)
2.做脂肪的鑒定實驗。應選富含脂肪的種子,以花生種子為最好,實驗前一般要浸泡3~4小時(也可用蓖麻種子)。
3.做蛋白質的鑒定實驗,可用富含蛋白質的黃豆或雞蛋清。
四、實驗試劑
斐林試劑(包括甲液:質量濃度為0.1g/mLNaOH溶液和乙液:質量濃度為0.05g/mLCuSO4溶液)、蘇丹Ⅲ或蘇丹Ⅳ染液、雙縮脲試劑(包括A液:質量濃度為0.1g/mLNaOH溶液和B液:質量濃度為0.01g/mLCuSO4溶液)、體積分數為50%的酒精溶液,碘液、蒸餾水。
五、方法步驟:
(一)可溶性糖的鑒定
操作方法注意問題解釋
1.制備組織樣液。
(去皮、切塊、研磨、過濾)蘋果或梨組織液必須臨時制備。因蘋果多酚氧化酶含量高,組織液很易被氧化成褐色,將產生的顏色掩蓋。
2.取1支試管,向試管內注入2mL組織樣液。
3.向試管內注入1mL新制的斐林試劑,振蕩。應將組成斐林試劑的甲液、乙液分別配制、儲存,使用前才將甲、乙液等量混勻成斐林試劑;
切勿將甲液、乙液分別加入蘋果組織樣液中進行檢測。斐林試劑很不穩定,甲、乙液混合保存時,生成的Cu(OH)2在70~900C下分解成黑色CuO和水;
甲、乙液分別加入時可能會與組織樣液發生反應,無Cu(OH)2生成。
4.試管放在盛有50-650C溫水的大燒杯中,加熱約2分鐘,觀察到溶液顏色:淺藍色→棕色→磚紅色(沉淀)最好用試管夾夾住試管上部,使試管底部不觸及燒杯底部,試管口不朝向實驗者。
也可用酒精燈對試管直接加熱。防止試管內的溶液沖出試管,造成燙傷;
縮短實驗時間。
(二)脂肪的鑒定
操作方法注意問題解釋
花生種子浸泡、去皮、切下一些子葉薄片,將薄片放在載玻片的水滴中,用吸水紙吸去裝片中的水。干種子要浸泡3~4小時,新花生的浸泡時間可縮短。因為浸泡時間短,不易切片,浸泡時間過長,組織較軟,切下的薄片不易成形。切片要盡可能薄些,便于觀察。在子葉薄片上滴2~3滴蘇丹Ⅲ或蘇丹Ⅳ染液,染色1分鐘。染色時間不宜過長。用吸水紙吸去薄片周圍染液,用50%酒精洗去浮色,吸去酒精。酒精用于洗去浮色,不洗去浮色,會影響對橘黃色脂肪滴的觀察。同時,酒精是脂溶性溶劑,可將花生細胞中的脂肪顆粒溶解成油滴。
用吸水紙吸去薄片周圍酒精,滴上1~2滴蒸餾水,蓋上蓋玻片。滴上清水可防止蓋蓋玻片時產生氣泡。
低倍鏡下找到花生子葉薄片的最薄處,可看到細胞中有染成橘黃色或紅色圓形小顆粒。裝片不宜久放。時間一長,油滴會溶解在乙醇中。
實驗一觀察DNA和RNA在細胞中的分布
實驗原理:DNA綠色,RNA紅色
分布:真核生物DNA主要分布在細胞核中,線粒體和葉綠體內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細胞質中。
實驗結果:細胞核呈綠色,細胞質呈紅色.
實驗二物質鑒定
還原糖+斐林試劑~磚紅色沉淀
脂肪+蘇丹III~橘黃色
脂肪+蘇丹IV~紅色
蛋白質+雙縮脲試劑~紫色反應
1、還原糖的檢測
(1)材料的選取:還原糖含量高,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蘋果,梨,白蘿卜。
(2)試劑:斐林試劑(甲液:0.1g/mL的NaOH溶液,乙液:0.05g/mL的CuSO4溶液),現配現用。
(3)步驟:取樣液2mL于試管中→加入剛配的斐林試劑1mL(斐林試劑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勻后再加入)→水浴加熱2min左右→觀察顏色變化(白色→淺藍色→磚紅色)★模擬尿糖的檢測
1、取樣:正常人的尿液和糖尿病患者的尿液
2、檢測方法:斐林試劑(水浴加熱)或班氏試劑或尿糖試紙
3、結果:(用斐林試劑檢測)試管內發生出現磚紅色沉淀的是糖尿病患者的尿液,未出現磚紅色沉淀的是正常人的尿液。
4、分析:因為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含有還原糖,與斐林試劑發生反應產生磚紅色沉淀,而正常人尿液中無還原糖,所以沒有發生反應。
2、脂肪的檢測
(1)材料的選取:含脂肪量越高的組織越好,如花生的子葉。
(2)步驟:制作切片(切片越薄越好)將最薄的花生切片放在載玻片中央
↓
染色(滴蘇丹Ⅲ染液2~3滴切片上→2~3min后吸去染液→滴體積分數50%的酒精洗去浮色→吸去多余的酒精)
↓
制作裝片(滴1~2滴清水于材料切片上→蓋上蓋玻片)
↓
鏡檢鑒定(顯微鏡對光→低倍鏡觀察→高倍鏡觀察染成橘黃色的脂肪顆粒)
3、蛋白質的檢測
(1)試劑:雙縮脲試劑(A液:0.1g/mL的NaOH溶液,B液:0.01g/mL的CuSO4溶液)
(2)步驟:試管中加樣液2mL→加雙縮脲試劑A液1mL,搖勻→加雙縮尿試劑B液4滴,搖勻→觀察顏色變化(紫色)
考點提示:
(1)常見還原性糖與非還原性糖有哪些?
葡萄糖、果糖、麥芽糖都是還原性糖;淀粉、蔗糖、纖維素都是非還原性糖。
(2)還原性糖植物組織取材條件?
含糖量較高、顏色為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蘋果、梨、白色甘藍葉、白蘿卜等。
(3)研磨中為何要加石英砂?不加石英砂對實驗有何影響?
加石英砂是為了使研磨更充分。不加石英砂會使組織樣液中還原性糖減少,使鑒定時溶液顏色變化不明顯。
(4)斐林試劑甲、乙兩液的使用方法?混合的目的?為何要現混現用?
混合后使用;產生氫氧化銅;氫氧化銅不穩定。
(5)還原性糖中加入斐林試劑后,溶液顏色變化的順序為:淺藍色棕色磚紅色
(6)花生種子切片為何要薄?只有很薄的切片,才能透光,而用于顯微鏡的觀察。
(7)轉動細準焦螺旋時,若花生切片的細胞總有一部分清晰,另一部分模糊,其原因一般是什么?
切片的厚薄不均勻。
(8)脂肪鑒定中乙醇作用?洗去浮色。
(9)雙縮脲試劑A、B兩液是否混合后用?先加A液的目的。怎樣通過對比看顏色變化?不能混合;先加A液的'目的是使溶液呈堿性;先留出一些大豆組織樣液做對比。
實驗三觀察葉綠體和細胞質流動
1、材料:新鮮蘚類葉、黑藻葉或菠菜葉,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
2、原理:葉綠體在顯微鏡下觀察,綠色,球形或橢球形。
用健那綠染液染色后的口腔上皮細胞中線粒體成藍綠色,細胞質接近無色。
知識概要:
取材制片低倍觀察高倍觀察
考點提示:
(1)為什么可直接取用蘚類的小葉,而不能直接取用菠菜葉?
因為蘚類的小葉很薄,只有一層細胞組成,而菠菜葉由很多層細胞構成。
(2)取用菠菜葉的下表皮時,為何要稍帶些葉肉?
表皮細胞除保衛細胞外,一般不含葉綠體,而葉肉細胞含較多的葉綠體。
(3)怎樣加快黑藻細胞質的流動速度?最適溫度是多少?
進行光照、提高水溫、切傷部分葉片;25℃左右。
(4)對黑藻什么部位的細胞觀察,所觀察到的細胞質流動的現象最明顯?
葉脈附近的細胞。
(5)若視野中某細胞中細胞質的流動方向為順時針,則在裝片中該細胞的細胞質的實際流動方向是怎樣的?
仍為順時針。
(6)是否一般細胞的細胞質不流動,只有黑藻等少數植物的細胞質才流動?
否,活細胞的細胞質都是流動的。
(7)若觀察植物根毛細胞細胞質的流動,則對顯微鏡的視野亮度應如何調節?視野應適當調暗一些,可用反光鏡的平面鏡來采光或縮小光圈。
(8)在強光照射下,葉綠體的向光面有何變化?葉綠體的受光面積較小有一面面向光源。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知識點總結 11
第一節物質跨膜運輸的實例
一、滲透作用:
水分子(溶劑分子)通過半透膜的擴散作用。
二、原生質層:
細胞膜和液泡膜以及兩層膜之間的細胞質。
三、發生滲透作用的條件:
1、具有半透膜
2、膜兩側有濃度差
四、細胞的吸水和失水:
外界溶液濃度>細胞內溶液濃度→細胞失水
外界溶液濃度<細胞內溶液濃度→細胞吸水
第二節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
一、細胞膜結構:
磷脂蛋白質糖類
二、結構特點:
具有一定的流動性;功能特點:選擇透過性
第三節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
一、相關概念:
1、自由擴散:物質通過簡單的擴散作用進出細胞。
2、協助擴散:進出細胞的物質要借助載體蛋白的擴散。
3、主動運輸:物質從低濃度一側運輸到高濃度一側,需要載體蛋白的協助,同時還需要消耗細胞內化學反應所釋放的能量。
高考生物復習基本方法技巧
1、要掌握規律
規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質的必然聯系。生物有自身的規律,如結構與功能相適應,局部與整體相統一,生物與環境相協調,以及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從水生到陸生的進化過程。掌握這些規律將有助于生物知識的理解與運用,如學習線粒體就應該抓結構與功能相適應:
①外有雙層膜,將其與周圍細胞分開,使有氧呼吸集中在一定區域內進行;
②內膜向內折成嵴,擴大了面積,有利于酶在其上有規律地排布,使各步反應有條不紊地進行;
③內膜圍成的腔內有基質、酶;
④基質、內膜上的酶為有氧呼吸大部分反應所需,因而線粒體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這樣較易理解并記住其結構與功能。
學習生物同其他學科一樣,不能急于求成、一步到位。如學習減數分裂過程,開始只要弄清兩次分裂起止,染色體行為、數目的主要變化,而不能在上新課時對染色體行為、染色體、染色單體、DNA數目、與遺傳三定律關系、與有絲分裂各期圖像區別等一并弄清。后者只能在練習與復習中慢慢掌握。
2、設法突破難點
有些知識比較復雜,或是過于抽象,同學們學起來感到有困難,這時就應化難為易,設法突破難點。通常采用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1)復雜問題簡單化。生物知識中,有許多難點存在于生命運動的復雜過程中,難以全面準確地掌握,而抓主干知識,能一目了然。例如細胞有絲分裂,各時期染色體、紡錘體、核仁、核膜的'變化,我們若將其總結為“前期兩現兩消,末期兩消兩現”,則其他過程就容易記住了。動物體內三大物質代謝過程復雜,可總結為“一分(分解)二合(合成)三轉化”。對一些復雜的問題,如遺傳學解題,可將其化解為幾個較簡單的小題,依次解決。
(2)抽象問題形象化。要盡量借助某種方式,使之與實際聯系起來,以便于理解,如DNA的空間結構復雜,老師一旦出示DNA模型,幾分鐘即可解決問題。因此,學習生物常常需借助圖形、表格、模型、標本、錄像等形象化的手段來幫助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識。
3、經常歸納總結。
在生物新課學習過程中,一般都是將知識分塊學習。但當學完一部分內容之后,就應該把各分塊的知識聯系起來,歸納整理成系統的知識。這樣不僅可以在腦子里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而且也便于理解和記憶。
歸納總結要做到“三抓”:一抓順序,二抓聯系,三抓特點。
抓順序就是要將各知識點按照本身的邏輯關系將其串聯。如高中生物的“遺傳的物質基礎”,可以整理成:配子→合子→細胞核→染色體→DNA→基因→蛋白質→性狀。
抓聯系就是要掌握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理清點線的縱橫關系,由線到面,擴展成知識網絡。
抓特點就是抓重點、抓主流,進行歸納總結,不能大雜燴,胡子眉毛一把抓;應將次要的東西簡化甚至取消。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知識點總結】相關文章: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知識點總結(4篇)12-01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知識點總結3篇11-23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知識點總結4篇12-01
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知識點總結12-17
化學必修一第四章知識點02-29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識點總結03-16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識點的總結04-10
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知識點總結(4篇)02-18
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知識點總結4篇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