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凍傷事故的預防措施
安全是生命之本,只有讓自己隨時處在安全的環境中,才可使生命之花粲然綻放。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凍傷事故的預防措施,希望有所幫助!
一、什么是凍傷事故
(一)凍傷事故的概念
凍傷是指機體受低溫寒冷侵襲所引起的損傷。人體對寒冷的適應和生理調節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當外界寒冷強度超過人體的心理調解能力或人體在寒冷環境里暴露時間過長時,將產生一系列的病理反應,形成凍傷。因凍傷造成的人員傷亡稱為凍傷事故。
(二)凍傷事故的成因
1、環境因素的直接作用
寒冷是發生凍傷的主要原因,機體在寒冷環境中,局部熱量散失增多,當局部溫度降低至組織冰點以下時,即可發生凍傷。潮濕是促進或加重凍傷的一個重要因素,如果衣服、鞋襪潮濕或被水浸漬,即使環境溫度并不很低,也可因長時間暴露于潮濕環境而引起凍傷。大風也是促進或加重凍傷的一個主要因素,這是由于空氣的流動加劇了熱的散失,風速愈大,身體受冷愈重。身體局部與極冷的金屬、石塊、地面、墻壁等冷物接觸時,因為它們導熱性強,能使局部強度急劇下降或發生凍結,以致產生凍傷。
2、機體因素的誘發作用
所有能導致溫熱調節障礙、循環障礙和與產熱有關的內分泌障礙等都能誘發凍傷。吸煙或飲酒過量、過度疲勞、營養不良、手腳多汗、有凍傷史等都能誘發凍傷。
(三)凍傷的易發時機
1、極冷:突然遇到暴風雪,驟然受嚴寒侵襲;涉水后鞋襪不能及時更換;拂曉最冷時行動;赤手射擊、填彈、搬炸藥包等。
2、靜止:潛伏、伏擊、晝夜據守陣地、負傷等情況下,肢體活動受到限制,局部血液循環不良。
3、出汗:大量出汗后在冷環境下靜止停留過久或打瞌睡。
4、裝備缺損:防寒裝備破損、鞋襪或手套狹窄或丟失;求戰心切,過早地輕裝。
5、疲勞:過度疲勞、掉隊迷路、饑餓、全身抵抗力下降。
(四)凍傷的臨床表現
凍傷一般分兩類,一類稱非凍結性凍傷,由10℃以下至冰點以上的低溫加以潮濕條件所造成;另一類稱凍結性凍傷,由冰點以下的低溫所造成,分局部凍傷或全身凍傷。
1、非凍結性凍傷
(1)凍瘡:多于初冬和早春低溫或潮濕條件下發生,好發部位為手、足、耳和面部。初時皮膚發紺、水腫,出現紅斑、感覺異常、灼癢與脹痛感。如果水腫突出,可發生水泡,水泡破裂后形成表面潰瘍,滲出漿液。如由繼發感染,則會出現膿和炎癥。
(2)戰壕足:是戰時長時間立于濕冷的戰壕內所引起的。其癥狀和凍瘡類似,初期僅雙腳感覺寒冷,繼而麻木,有時腳底有刺痛或鈍痛感。
(3)浸漬足:是下肢在不太低溫的水中長時間浸泡而由缺乏運動時發生的。開始時局部呈缺血現象,足背發涼腫脹,有沉重及麻木感。繼則出現充血現象,血管擴張,由紅、腫熱、痛等炎癥癥狀及感覺,有時發生水泡,重者出現肌無力和肌萎縮。
2、凍結性凍傷
(1)局部凍傷,傷員皮膚蒼白、冰冷、腫脹、疼痛和麻木,重者感覺喪失。由于受凍程度不痛,病變可分為四度:
第一度為皮膚淺層凍傷(紅斑性)。復溫過程重皮膚從蒼白色轉為斑塊狀的藍紫色,以后紅腫、發癢、刺痛和感覺異常。約一周后,癥狀消失,表皮脫落,不留癍痕;
第二度為皮膚全層凍傷(水皰性)。局部紅腫、發癢、灼痛,有水皰形成。如無繼發感染,約兩周左右,水皰逐漸吸收,形成黑色干痂,脫落后有角花不全的新生上皮覆蓋;
第三度皮膚全層和皮下組織凍傷(表面壞死性)。皮膚由蒼白逐漸變為藍色,再變為黑色。感覺消失,凍傷組織周圍出現水腫、血性大水皰、疼痛。壞死組織脫落后,留有創面,容易發生感染,愈合緩慢,留有癍痕,可影響功能;
第四度為肢體遠端皮膚、肌肉及骨骼全部組織凍傷(深度壞死性)。傷部感覺和運動功能完全消失。一般為干性壞死,但有時由于靜脈血栓形成,周圍組織水腫,繼發感染,可形成濕性壞死,往往留下傷殘和功能障礙。
(2)全身凍傷,先感寒冷、疲倦、嗜睡、步態不穩,繼而出現呼吸困難、牙關緊閉、大小便失禁。檢查可見皮膚蒼白厥冷,口唇及手指青紫,呼吸、脈搏徐緩,瞳孔反射遲鈍或消失。體溫的下降程度是衡量全身凍傷輕重的重要標志,當直腸溫度降至35℃時,代謝開始減弱。直腸溫度降至33℃-30℃時,戰栗停止,出現肌僵狀態。直腸溫度降至25℃-24℃時,可因心室顫動而導致死亡。
二、如何預防凍傷事故
(一)加強防寒教育,普及凍傷知識
部隊由于活動頻繁,尤其是戰時,在防治凍傷方面會遇到一些特殊問題,需要對寒冷進行科學分析,采取有效措施。防寒是一項群眾性工作,要領導重視,衛生人員積極努力,更需要廣大官兵積極行動,共同做好防寒工作,開展廣泛的宣傳教育,使大家在思想上重視,懂得道理,明確方法。具體教育方法內容,應因人、因時、因地、因事而異。有行之有效的經驗,必須大力宣傳,并針對具體情況,督促付諸實施。
(二)做好防寒保障,搞好物質供應
在入冬前,對個人冬裝應進行檢查,制式冬裝必須合身,鞋子要求稍大一些,能防水,有鞋墊。居住場所必須注意保暖,取暖設備要完好,室內溫度一般不宜低于18℃,最低也不能低于13℃。冬季長時間野營時,必須考慮取暖問題。注意膳食調配,適當增加脂肪、蛋白質和維生素的攝入,保證供應熱食。
(三)做好預防工作,制定防凍措施
部隊指揮人員,特別是基層干部,應當了解凍傷發生的規律和條件。熟悉氣溫、風力、濕度以及環境條件于凍傷發生的關系,加強管理教育。特別是在冬季訓練和行軍時,個人應扎緊服裝袖口、褲腳和腰帶,戴口罩、手套,放下帽耳,隊列相對密集。行軍重要注意“兩頭慢、中間快”。小休息時間宜短,大休息場所選在避風、向陽、無雪處,最好選在居民點,休息時勿解衣扣和坐臥雪地,出發時清點人數,避免疏漏掉隊。
(四)進行耐寒鍛煉,積極開展預防
在寒冷條件下,通過適當的耐寒鍛煉,可以提高機體的耐寒能力。“以煉勝寒”是我軍多年來防凍工作的寶貴經驗。其方法有局部耐寒鍛煉和全身耐寒鍛煉兩種,包括體育鍛煉、冷水鍛煉、增加冬季室外活動時間和綜合性寒鍛煉等。
三、凍傷事故怎樣處置和救治
(一)急救復溫
急救和復溫是重度凍結性凍傷的重要急救措施。復溫包括自然復溫、體表復溫和中心復溫。迅速使病人脫離低溫環境和冰凍物體。衣服、鞋襪等連同肢體凍結者,不可勉強卸脫,需用溫水(40℃左右)使冰凍融化后脫離或剪開。這種溫水快速融化復溫比自然復溫效果好,可減輕融化過程的損傷:復溫時血管擴張,促使凍傷部位達到最大血流量;縮短了凍結時間;縮短了高濃度電解質對細胞可能造成損傷時間;可迅速通過有害溫度(10-25℃)危險階段,因在此階段內,組織分解代謝旺盛,合成代謝停止。所以,這種復溫有利于組織存活,血管和支持組織損傷較輕,愈合較早,永久性組織喪失較少。具體方法,對處于凍結狀態的病人,盡快應用40-42℃的溫水浸泡復溫,復溫時間視組織溫度回升情況而定,使凍區軟化,皮膚和甲床轉紅即可。溫水快速融化復溫后疼痛較重,可考慮適當應用鎮痛劑。若無溫水快速融化復溫條件時,可將凍肢置于自身或他人的溫暖體部,加快融化速度。凍肢融化后應防止再次凍結。
(二)局部治療
1、一般治療
一度凍傷創面保持清潔干燥,數日后可治愈;二度凍傷經過復溫、消毒后,創面干燥者可加軟干紗布包扎,較大的水皰者可將皰內液體吸出后,用軟干紗布包扎,或涂凍傷膏后暴露。創面已感染者先用抗菌藥溫紗布,隨后再用凍傷膏;三度、四度凍傷多用暴露無遺療法,保持創面清潔干燥。待壞死組織邊界清除時予以切除。若出現感染,則應充分引流;對并發復溫性者常需截肢。
2、藥物應用
凍肢融化之后的1-3天之內最重要,可用40℃的0.1%氯已定(洗必泰)鹽酸鹽或醋酸鹽溶液浸泡,每日1-2次,每次20-30分鐘,連續應用5-6天。凍瘡局部可涂1‰呋喃西林霜劑、呋喃唑酮、呋喃丙胺等。用滅菌紗布包扎,一度、二度凍傷每天涂1-2次,一周左右即可治愈;三度凍傷,則涂藥厚度1mm左右,每日換藥1-2次,約2-3周時間方能治愈。
3、水皰的處理
較小的水皰應防止破裂,較大的水皰可在無菌條件下抽出水皰液或在低位切開排出皰液,感染的創面可用0.1‰苯扎溴銨鹽水溶液或0.02‰呋喃西林紗布濕敷,無感染且痂皮較薄者勿需過早去除。較厚的痂皮或痂下積膿者應及時剪除,但剪除厚,需注意保護創面。在凍傷時,深層組織與淺層組織的損傷程度不一致,所以在切除痂皮、壞死組織時應盡可能最大限度地保存仍有生機的組織。
(三)全身治療
注意全身和局部的保暖,早期應臥床休息,抬高患肢,以利靜脈回流,腫脹消退。重度凍傷病人應給予營養豐富的飲食,對可能并發感染的人,應及時應用抗感染的化學藥物或抗生素治療,病人一般均應注射破傷風抗毒素,尤其是凍傷破潰者。在沒有其它外科疾病或戰傷合并癥時,可在組織融化后24小時之內,靜脈點滴低分子右旋糖酐,每日500ml,連用7-10天,以改善凍傷部位的血液循環,增加組織的保存率,水腫消退后,應及時進行功能鍛煉。
全身性凍傷者如何急救
那么,當你發現有人全身性凍傷時,該如何為其急救?
首先,給傷者全身保暖,迅速將其移至溫暖環境,脫掉衣服,蓋被子。第二,用布或衣物裹熱水袋,水壺等,放在腋下,腹股溝處迅速升溫。或浸泡在34—35度水中5—10分鐘,然后將浸泡水溫提高到40—42度,待傷者出現有規律的呼吸后停止加溫。第三,傷者意識存在后可飲用熱飲料或少量酒。猝死時立即心肺復蘇。
很多人認為凍傷后可以通過烤火來復溫,影視劇中常出現救治者用雪在凍傷患者的身體上摩擦的鏡頭,這些做法都是錯誤的。凍傷嚴重時,既不能用雪摩擦,也不能用毛巾用力按摩,更不能用火烤,否則會使傷口糜爛,部分組織損傷,且不易愈合。
戶外多保暖以防凍傷
冬天很多人喜歡去白雪紛飛的北方戶外旅游,在旅游期間經常會碰到氣溫及濕度低、氣壓高、風速大的天氣。如果保暖工作沒做好,人體暴露部位或末梢部位的皮膚長時間受寒冷和潮濕刺激,就容易出現紅斑并伴有異常感覺,嚴重時甚至會發展成水皰、潰瘍。如果在寒冷的環境中逗留時間過長,不僅會發生皮膚損傷,還有可能引起全身性的疾病,如心臟病、腦中風、流感、凍瘡、關節炎等。
過往,凍傷事件多是在寒冷地帶戶外工作或醉酒昏迷引起。如今,喜歡戶外運動的驢友越來越多,參加冬季戶外運動時發生凍傷的概率比較大。還有些戶外運動愛好者會嘗試去攀爬雪山,不慎遇到大風雪天氣和團隊失散時,也容易發生凍傷。所以,懂得凍傷自救知識對于這些人極為重要。
教你分清局部凍傷四分度
一般來說,全身性凍傷發生率不高,在戶外旅游或徒步運動發生的都是局部凍傷。所謂的“局部凍傷”是指,在0℃以下缺乏防寒措施的情況下,耳部、鼻部、面部或肢體受到冷凍作用發生的損傷。一般分為四度:
一度凍傷:表現為局部皮膚從蒼白轉為斑塊狀的藍紫色,以后紅腫、發癢、刺痛和感覺異常;
二度凍傷:表現為局部皮膚紅腫、發癢、灼痛。早期有水泡出現;
三度凍傷:表現為皮膚由白色逐漸變為藍色,再變為黑色。感覺消失。凍傷周圍的組織可出現水腫和水泡,并有較劇烈的疼痛;
四度凍傷:傷部的感覺和運動功能完全消失,呈暗灰色。由于凍傷組織與健康組織交界處的凍傷程度相對較輕,交界處可出現水腫和水泡。
局部凍傷者如何急救?
迅速脫離寒冷環境盡快復溫。那么如何復溫呢?把人浸泡在40—42度的水中,浸泡期間要不斷加水,以使水溫保持。待身體復溫后停止浸泡。局部用水或者肥皂水清潔后用凍傷膏。二度以上凍傷,需敷料包扎好。皮膚較大面積凍傷或壞死時,注射破傷風抗毒素或類毒素。
在野外無溫水的條件下,也可把傷者放在未凍傷人的腋下或腹股溝等地方復溫。注意,嚴禁火烤,雪搓,冷水浸泡或猛力捶打傷者患部。
關于凍傷的急救方法
癥狀:
①受涼處皮膚初顯淺紅色,繼轉蒼白、灰黃或黑褐色。
②初有疼痛感,但很快消失。
③患者感冷,傷處麻木凍僵,甚至壞死、潰爛。
急救方法:
①用溫熱的手或衣物覆敷傷處。如為手或手指凍傷,可夾在腋下。
②盡快將傷員安置入溫暖的室內。室溫宜為22—25度。
③若全身凍傷,將傷員浸入38—40℃的溫水中。不時添加熱水,使保持這一水溫。至體溫升高,神志恢復清醒約10分鐘后,將傷員轉入溫暖的棉被內。
若四肢凍傷,將傷肢浸入40一42℃溫水中(水溫保持恒定),至皮膚發紅、肢體轉為溫熱后,用溫暖的衣物輕裹傷處。若無溫水或不能用溫水,可先用溫暖的毛毯、棉被或衣物輕裹傷處。
④使傷員血脈自然恢復通暢。
⑤勸傷員活動手指、腳趾或其它部位。
⑥給傷員服用熱的飲料和少量酒。但香煙會使血管收縮,故要嚴禁吸煙。
注意事項:
①勿用雪或冰擦凍傷處,搓擦凍傷的組織容易引起壞疽。
②凍傷處不應使用熱水、熱水玻璃瓶或熱的燈炮。
③復溫后如有疼痛,可口服止疼片。傷處的小水泡不需弄破。大水泡可在無菌條件下穿破,蓋以無菌紗布,包扎保暖。
④傷處應注意防止感染。已潰破的傷面可用0.1%的高錳酸鉀溶液沖洗,涂敷消毒油膏后包扎。
⑤復溫后傷員應注意保溫、體息與營養,適當開展運動,以防產生功能障礙。
【凍傷事故的預防措施】相關文章:
低溫凍傷的應急預案(精選12篇)12-22
低溫凍傷的應急預案范文(精選5篇)11-10
冰天雪地防凍傷教案(精選13篇)12-08
預防措施名言12-27
冰凍傷害應急預案(通用37篇)12-05
低溫凍傷應急預案范文(通用11篇)11-10
冰天雪地防凍傷教案范文(精選6篇)12-08
護理院防凍傷應急預案(通用22篇)12-08
冰凍傷害應急預案范文(通用13篇)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