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人過春節有哪些習俗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春節的習俗有哪些
新年到,福氣到!春節期間,我們會利用這難得的時光與家人歡聚一堂!到處走親訪友,送上新年問候。當然,在春節期間,還有許多的習俗大家知道嗎?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春節的習俗有哪些,希望有所幫助!
過年為什么叫“過年”
中國古時侯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尖角,兇猛異常,“年”獸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來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傷害。
今年的除夕,鄉親們都忙著收拾東西逃往深山,這時候村東頭來了一個白發老人對一戶老婆婆說只要讓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將“年”獸驅走。眾人不信,老婆婆勸其還是上山躲避的好,老人堅持留下,眾人見勸他不住,便紛紛上山躲避去了。
當“年”獸象往年一樣準備闖進村肆虐的時候,突然傳來白發老人燃響的爆竹聲,“年”獸混身顫栗,再也不敢向前湊了,原來“年”獸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大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獸大驚失色,倉惶而逃。
第二天,當人們從深山回到村里時,發現村里安然無恙,這才恍然大悟,原來白發老人是幫助大家驅逐“年”獸的神仙,人們同時還發現了白發老人驅逐“年”獸的三件法寶.從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燈火通明,守更待歲。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過年”。
臘月初八,熬臘八粥
臘八粥是用八種當年收獲的新鮮糧食和瓜果煮成,一般都為甜味粥。而中原的區的許多農家卻喜歡吃臘八咸粥,粥內除大米、小米、綠豆、 臘八粥材料豇豆、小豆、花生、大棗等原料外,還要加肉絲、蘿卜、白菜、粉條、海帶、豆腐等。
二十三糖瓜兒粘
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這天家家戶戶都要舉行祭灶儀式,人們在灶君神像前供上關東糖、清水和秣草,送灶君爺“上天”。人們如此尊重這位灶君,是為了讓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舊時,每當臘月二十日過后,孩子們就唱起了上面的歌謠,并且盼望著大人們快些買回糖瓜來。“糖瓜”是一種用黃米和麥芽熬制成的粘性很大的糖,把它抽為長條型的糖棍稱為“關東糖”,拉制成扁圓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為天氣嚴寒,糖瓜凝固的堅實而里邊又有些微小的氣泡,吃起來脆甜香酥,別有風味。
但在屋子里遇熱后就變成了又粘又硬的糖疙瘩。這種粘性很大的麥芽糖,在晉代的《荊楚歲時記》中就有記載,當時稱為“膠牙餳” (音形)。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一首詩中也寫道:“歲盞后推蘭尾酒,春盤先勸膠牙餳”。由此可見,在唐朝它已與美酒一樣,成了春節期間必備的佳品。到了明清時代,麥芽糖又被派上了新用場,成了祭祀灶王爺時,粘糊其口的武器。
二十四,掃房日
臘月二十四的傳統是掃房子,按早年間民間的傳說,“塵”與陳舊的“陳”是諧音。在農歷正月新年前,掃去家中的一切塵土,意味著去除舊一年的陳舊東西,把不好的“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以此來迎接新的一年。這一習俗充分寄托了人們破舊立新的美好愿望和辭舊迎新的強烈祈求。
過去人們信奉萬物有神靈的說法,因此在民間傳說中認為,到了二十四這天,所有的神仙都不再管人世間的事情,而是回到天庭去述職,也就是匯報這一年來的工作情況,而留在人間的只剩下一些值班的小神,像是土的爺在維持秩序。這樣看來,這個時候即使是把自己家的房子翻過來,也完全不用顧慮任何東西,因為神仙們都不在了。因此,大家就利用這難的的機會搬移物件或砂塵亂飛,這樣也不怕會沖犯家中神明,所以古人就定下這一天是可以用來大掃除的日子。
二十五,做豆腐
臘月二十五,最重要的習俗有兩項:一是“二十五,糊窗戶”;另一項是“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
臘月二十三祭了灶,臘月二十四掃完了房子之后的臘月二十五,老北京人就該糊窗戶了。過去的北京人,家家戶戶都住在四合院里。那個時候的房子,沒有我們現在這么多的玻璃門窗,更多的則是那種帶窗欞的、上下對開的、在窗欞上貼上宣紙或白紙或報紙的、窗欞把窗戶分成了一個個的小格子、格子里面被貼上了窗花的窗戶。現如今,居住在樓房里的人們,“糊窗戶”是大可不必了,貼個窗花、貼個福字、掛副對聯,還應該是必不可少的程序。
說起來,這“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實際上是老北京人在準備春節期間必備的所有“年貨”的開始。豆腐的“腐”與幸福的“福”諧音,因此豆腐代表著祈“福”。
據考證,豆腐是西漢淮南王劉安發明的。南宋朱熹在他的《豆腐》詩中寫道:“種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術,安坐獲泉布。”
有趣的是,時至今日,一些的方還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風俗。究其因,是當的傳說灶王上天匯報后,玉帝會下界查訪,看各家各戶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樣,于是各家各戶就吃豆腐渣以表示清苦,瞞過玉皇的懲罰。傳說歸傳說,吃豆腐渣實則是古代生產力低下,沒有那么多好吃的,同時也是先民勤儉節約美德的寫照。
二十六,去割肉
民間諺語:“臘月二十六 ,殺豬割年肉”,說的是這一天主要籌備過年的肉食。所謂殺豬,當然是殺自己養的豬;所謂割肉,是指沒養豬的貧困人家到集市上去買過年吃的肉。將“割年肉”放入年謠,是因為農耕社會經濟不發達,人們只有在一年一度的年節民間傳統臘月二十六燉大肉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稱為“年肉”。
從臘月二十六開始,豐盛的年夜飯就要陸續“出鍋”了。人們上街置辦著過年的貨物,干鮮果品、大魚大肉,都是人們集中采購的目標。燉鍋肉,對于舊時的窮苦人來說絕對是一種奢侈的愿望,但是在過年的時候愿望終于實現了。燉大肉,昔日香飄一條胡同,如今香飄整棟樓房。聞著誘人的香味,就算是肚里不缺油水的人,也準能掉下一串哈喇子,挑塊兒瘦的就酒,揀塊兒肥的解饞,一鍋燉肉便是人們心中最樸實的年夜飯,與山珍海味比起來更過癮、更實惠,吃來吃去也沒有膩的感覺。
吃“年肉”講究要吃紅燒肉,因為肉本身就代表著富裕的意思,而紅燒肉則更能表示來年的日子紅紅火火的富裕十足,因此,一碗熱氣騰騰泛著肉香的紅燒肉是多少人在臘月二十六這天期盼的。即使是到了今天,家家的日子都越過越紅火,但是在臘月二十六置辦點大肉也是成為了許多人都沒有忘記的老傳統。
二十七,宰年雞
到了臘月二十七,春節的腳步是越走越近,近的我們仿佛都聽見了除夕的鐘聲。家家戶戶,大街上全都熱鬧了起來。在昨天吃過了美味的燉大肉以后,今天要做的一件重要的事就是“宰雞”。民謠中“臘月二十七,宰年雞”,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那么為什么要在二十七殺雞呢?這其實還是取的諧音,“雞”同“吉”,有吉利、吉祥如意的意思,這樣一說大家就好理解了吧。其實,臘月二十七殺雞也是有講究的。殺好的雞,不在當天吃,要一直放到除夕才能吃,而且,除夕夜吃的時候也不能吃完,要一直留一點。因為,本身代表了大吉大利,所以節日期間,天天都要在餐桌上見到雞,這樣才算圓滿。另外,因為老理講究初一不能動刀,所以,這些東西當然也就要提前準備好了。
說到在臘月二十七這天殺雞,不同的的區還有一些不同的講究:在北京,老北京人除了在這天要準備雞肉外,還要準備其他的各種肉類,蔬菜等等吃食,為的就是能準備出一桌豐盛的年夜飯和家人一起分享;而在天津,講究只能用公雞,因為要取漂亮的外觀和其雄赳赳的氣派。另外,這天宰好燉熟的公雞要在除夕晚上的年夜飯上吃,需擺放在桌子中間,而且必須是整只放,不能切塊。
二十八,把面發
“臘月二十八,把面發”,“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這是兩句關于臘月二十八的民謠,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到了農歷的臘月二十八這天無論是發面還是做饃,總之各家各戶是要開始準備主食了。
臘月二十七準備了過年要吃的肉類,到了二十八這天,就該準備面食了。過去,還沒有現代比較方便的發教粉,普通的面提前幾天多做好了十分容易壞,只有發面不愛壞,于是二十八這天就發面,準備正月初一到初五的主食,同時,這也是因為初一到初五期間不能動火蒸饅頭。
在這天,太原人要蒸好“糕兒饃饃兩笸籮”;河北人則是“蒸棗花”預備除夕祭禮祖宗作供品;河南人也是“二十八,蒸饃炸圪塔。”只有北京人慢半拍,在這天才“把面發”,等到二十九才“蒸饅頭”。
二十九,蒸饅首
“二十九,蒸饅頭。”在我國春節的民俗中,在這天要把臘月二十八已經發好的白面蒸成饅頭,誰家的饅頭蒸的大、蒸的好,在新的一年里,誰家就會蒸蒸日上,討個好彩頭。
老北京臘月二十九這天家家戶戶都要蒸饅頭,這是為了過年準備主食,除了蒸饅頭以外還要蒸花卷、豆包、或者蒸一些小動物造型的豆包等,滿族人家還要蒸喜餅、蒸棗泥方糕、蒸子孫饅頭、蒸如意卷等。在蒸豆包的時候還要在豆包上面用胭脂點一個小紅點,以示喜慶吉祥。
三十晚上鬧一宿
除夕和初一是春節的高潮。當時的舊俗很多,既不許動剪刀,也不許說不吉利的話。三十晚上,大街小巷不時傳來“送‘財神爺’的來了”聲音,于是家家戶戶都有人跑出門外,以幾枚銅元請過“財神爺”,在家里面恭恭敬敬的供起來。
除夕之夜,照例不睡覺,叫做“守歲”。大家圍爐共坐,笑語喧闐,喜上眉梢,歡騰室內,小孩子們則在街上放鞭炮。夜半子時,合家坐到一起吃“更歲餃子”,即開始了新的一年。
大年三十晚上,家人團聚在一起,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的到安慰與滿足,老人家眼看兒孫滿堂,一家大小共敘天倫,過去的關懷與撫養子女所付出的心血總算沒有白費,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輕一輩,也正可以借此機會向父母的養育之恩表達感激之情。
孩子們在玩耍放爆竹的時候,也正是主婦們在廚房里最忙碌的時刻,年菜都在前幾天做好了,而年夜飯總要在年三十當天掌廚做出來。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餃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來。這時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的忙著剁肉、切菜。此時,家家戶戶傳出的砧板聲,大街小巷傳出的爆竹聲,小店鋪子傳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盤聲和抑揚頓挫的報帳聲,再夾雜著處處的說笑聲,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織成除夕歡快的樂章。
春節逛廟會
北京春節期間,另一番盛況就是廟會和民間組織的各種花會。舊時的北京城內及郊區,共有七百余座廟宇,春節期間,大小廟宇均向香客、游人開放。在廟內及門前設有集市,稱做廟會,北京廟會以白云觀、大鐘寺、東岳廟等處最為著名。
郊區的花會在春節期間最為活躍,幾乎村村都有,花會表演的項目繁多,有高蹺、旱船、太平鼓、的秧歌、幡會、獅子、小車、竹馬等。有些村子還要搭上大棚,懸燈結彩,表演各種節目。
喜氣洋洋的氣氛,五顏六色的年畫,劈啪做響的鞭炮和人們暖融融的心情交織在一起,給人們帶來了歡樂和溫暖。
大年初一,串門走親戚
傳統年俗中,初一拜年一定是長輩或者左鄰右里,一般不出遠門去拜年。在傳說中,每到除夕年獸都會出來為害,人們經過一夜的守歲和子夜的燃放鞭炮,嚇跑了年獸,所以初一早上人們開門互相道賀。
大年初二,媳婦回娘家
正月初二也是拜年,但是這一天嫁出門的閨女是要帶著女婿一起走娘家的。比如說帶的禮物都要是成雙成對的。娘家不能全收下,待回夫家時,還要再捎回去一部分。
大年初三,老鼠嫁女兒
傳統習俗中,正月初三被認為是老鼠嫁女兒的日子,所以到了晚上要早早休息,不能打擾到老鼠嫁女兒。老鼠大有“誰不讓我過好這一天,我讓誰難受一整年”的味道,如果驚擾了老鼠嫁女兒,老鼠就要禍害這一家。
大年初四,迎接灶王爺
大年初四是恭迎灶神回民間的日子。這一天全家在一起吃折羅,所謂折羅,就是把幾天剩下的飯菜合在一起的大雜燴。
大年初五,開市迎財神
初五又被稱為“破五”,這一天對于商家來說是個大日子,祈求一年財源廣進,迎財神也正是這天。
大年初六,千家送窮鬼
初五剛把財神迎進門,初六就要送走窮神。送窮神這一天,要在家里面進行大掃除,掃出來的垃圾,還有沒用的破衣服等等要全部扔掉。此外,還要喝一種素菜湯,這種湯是用菠菜、青菜等七種蔬菜做成的。
大年初七,人日撈魚生
傳說女媧初創世,在造出了雞狗豬牛馬等動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被認為是每個人的生日。這一天人們會吃面條,因為在中國的文化中,面條象征著長壽。
大年初八,谷日惜糧食
人們把初七當做人類的生日,而初八則作為人們最主要的食物的生日。這天被稱為“谷日”。特別是對孩子養成珍惜糧食的好習慣尤為重要。
大年初九,拜天公壽誕
這天被認為是道家的最高神靈玉皇大帝的生辰。這是中國文化中最重要的慶祝活動之一,玉皇大帝的生辰據說是新年的后面第一天就像感恩節慶祝一樣。
大年初十,祭石頭生辰
這天被認為是石神的生日。由于中國是典型的傳統農業社會,石頭被用來制作食物和藥物甚至可以來裝飾。在這天,禁止搬動任何的石頭,包括石磨,石材廠以及用石頭做的中藥磨床。因此,這天也被叫做“石不動”。
大年初十一,岳父請女婿
這天是岳父(妻子的父親)來招待女婿的(妻子的老公)。在正月初九慶祝玉皇大帝生辰這天留下了很多的食物,因此剩下的食物這天被用來招待女婿。
大年初十二,選燈搭燈棚
搭建燈棚,元宵節將近,開始做元宵賞燈的準備工作。
大年初十三,點燈買燈籠
元宵節的準備還在繼續。在中國南方,這天要欣賞燈籠。絡繹不絕的人會在這天去城隍廟賞花燈。除了傳統的紅燈籠外,還有許多不同樣式的花燈。古話是這樣講的:十三十四神看燈,十五十六人看燈,十七十八鬼看燈。
大年初十四,春夜猜燈謎
在中國大部分地區,十四這天所有的事都是為了第二天的元宵節。這天,燈會正式開放供市民購買燈籠。為了元宵節,像舞龍和舞獅的表演開始在大街上演習。也有人寫燈謎猜燈謎來增加節日歡樂氣氛。
大年初十五,上元食湯圓
正月十五就是“元宵節”了,它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大地回春的夜晚,又稱為“上元節”。這天大家還會吃圓溜溜的湯圓。新年的活動將在這一天到達高潮。這天早上,街上將會有舞龍舞獅的游行。最開心的時刻在這天的夜晚,家人會一起外出賞月,欣賞五彩的燈籠以及猜燈謎。
【春節的習俗有哪些】相關文章:
2024春節習俗有哪些11-29
立春有哪些習俗02-03
春分有哪些習俗04-24
立秋有哪些習俗03-03
小年的習俗有哪些03-03
立夏有哪些習俗03-04
大寒有哪些習俗03-04
立秋的習俗有哪些05-01
大暑習俗有哪些08-01
芒種的習俗有哪些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