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傳統習俗有哪些
端午節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關于它的傳統習俗有很多,你知道具體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端午節的傳統習俗有哪些,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端午節,本名“端五節”,又稱為“端陽節”、“重五”、“重午”等,是的傳統節日。每到端午節的時候,人們都要吃粽子。
古籍中記載,唐朝的粽子除了用粳米之外,還有粟子、大棗等配料。唐朝京城長安的百姓在端午節時常吃一種特殊的“百索粽子”。人們通常把粽子纏上許多色彩絢麗的絲線、編織著花紋的草索,所以稱之為“百索粽子”。而且這天,唐朝長安的皇宮中還往往要趕制出許多粉團粽子,讓人們用小角弓去射,誰射中就送給誰吃。
賽龍舟。相傳因屈原當年投江后,曾有許多的船只前往打撈,漸漸就形成了在端午節賽龍舟的風俗。唐朝也不例外,當時,在南方過端午節就有賽龍舟的風俗。
唐朝的人們在端午節這天常要身佩五色絲線編成的彩帶,這種五色絲線編織成的彩帶稱為“長命縷”、“五色縷”、“續命縷”。每到這天,唐朝京城長安的女子們喜歡在身上佩戴五色絲線編成的彩帶。當時民間流傳著佩上這種帶子可以延年益壽的說法。唐朝大臣權德輿曾因在端午節得到過皇帝賞賜的五色彩帶,他就欣喜地寫下了這樣的`詩句:“良辰當五日,偕老祝千年。彩縷同心麗,輕裾映體鮮。”真實地描繪了端午節佩戴五色彩帶的習俗。除了在身上佩戴五色絲線編織成的`彩帶,唐朝的人們還喜歡在端午節用數種顏色的絲線編成絲條,縫成圓圓的鐲子的模樣,給孩子們戴在手腕和腳腕上,據說這樣可以祈求吉祥如意,平平安安。
唐朝的端午節在民間還流傳著互贈禮物的習俗。人們總是要互相贈送彩絲編織物或其它物品。唐太宗李世民在端午節時贈給大臣長孫無忌和楊師道絹扇時說道:“庶動清風,以揚美德。”唐朝的端午節期間,親戚朋友以及同僚、同學之間,互送禮物,已經蔚然成風。
更有趣的是,唐朝的端午節還有送肚兜的習俗。肚兜又稱“裹肚”、“護肚”,因此這種風俗又稱為“送裹肚”。肚兜是用紅布剪成橢圓形的,上面有繡花圖案,肚兜的大小剛好護住孩子的腹部,肚兜上有帶子,可以系在孩子的脖子上,左右用帶子捆在腰間。因為端午節后,天氣逐漸炎熱起來了,孩子晚上睡覺戴上肚兜可以避免受涼感冒。人們還特意在肚兜上繡蟾蜍或五毒的圖案,用以避邪,驅除毒害。
此外,唐朝的端午節還有給皇帝制作進貢銅鏡的習俗,這是唐朝的制鏡工匠的一個獨特習俗。每年端午節的正午時分,唐朝的制鏡工匠就在揚州的長江中心的船上鑄造銅鏡,專門進貢給皇帝,稱為“天子鏡”。對此,唐朝詩人白居易在《百煉鏡》一詩中寫道:“江心波上舟中鑄,五月五日日午時。瓊粉金膏磨瑩已,化為一片秋潭水。鏡成將獻蓬萊宮,揚州長史手自封。人間臣妾不合照,背有九五飛天龍。”
掛鏡——東漢張衡的《論衡》提到在端午這天午時以銅鏡磨礪生光,作陽燧向日取火。唐代五月五日午時于揚州揚子江心鑄銅鏡,以進貢皇帝,稱為“天子鏡”,這也是辟邪之意(見《唐國史補》)。現在有些地方仍流行于端午節在門前掛鏡驅邪。
桃印——端午也以桃印為門飾。桃是民俗中驅鬼之物,源于上古神荼、郁壘祛鬼門神之傳說。以桃刻印,亦為祛攘之意。《續漢書?禮儀志》:“朱索、五色桃印為門戶飾,以止惡氣。”后世的懸鐘馗像、昧符、吉祥葫蘆等均類此。
葫蘆——《燕京歲時記》:“端陽日用彩紙剪成各樣葫蘆,倒粘于門闌上,以泄毒氣。”這是清代之俗。有的還在紙葫蘆上垂絲穗、飄帶等,更為好看,或在葫蘆中剪出五毒形狀,掛貼于門,亦表示將五毒之氣泄盡之意,意為“倒災葫蘆”。
炒五毒——江蘇中部以韭菜、茭草(或金針菜)、木耳、銀魚、蝦米等(象征蟾蜍、蝎子、壁虎、蛇、蜈蚣等五毒)同炒,過去是端午的必備菜肴,但現在已少見。山東南部江蘇北部以辣椒、蔥、姜、蒜、香菜五種有刺激的東西混合一起炒也叫炒五毒,一般餐館都可以點到此菜。河北等地則吃“五毒餅”,即以五種毒蟲花紋為飾的餅,端午節各爐食鋪有“五毒餅”出售。
打午時水——臺灣在端午節還有打“午時水”的風俗。午時水指的就是端午節中午打上的井水。據說午時水用來泡茶釀酒特別香醇,生飲甚至具有治病的奇效。有諺語道:“午時洗目睭(眼睛),明到若烏鹙”,又說“午時水飲一嘴,較好補藥吃三年”。大甲鎮砧山上的劍井,傳說是當年鄭成功插劍禱泉的地點,又相傳鎑砧山盛產各種靈藥仙草,于是每年端午節,劍井旁邊爭汲午時水的人總是擠得密不通風。但河北有些地方則忌端午節打井水,據說是為了避井毒,往往于節前預汲。
斗草——《物原》云:“始于漢武”。據梁朝人宗懔在《荊楚歲時記》中云:“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草之戲。”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群嬰斗草圖》,其玩法大抵如下:比賽雙方先各自采摘具有一定韌性的草(我們兒時多用車前草的花軸,),相互交叉成“十”字狀,各自用勁拉扯,以不斷者為勝。白居易《觀兒戲》詩云:“弄塵或斗草,盡日樂嬉嬉。”
躲端午——端午節習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娘家度節,簡稱“躲午”,亦稱“躲端五”。俗以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歸家躲端午之俗。此俗宋代已有,陸游《豐歲》詩有“羊腔酒擔爭迎婦,遣鼓龍船共賽神”之句。《嘉靖隆慶志》亦記云:“已嫁之女召還過節”。又,《灤州志》:“女之新嫁者,于是月俱迎以歸,謂之‘躲端午’”。
鴨蛋絡子——江蘇一帶端午節孩子興掛“鴨蛋絡子”,一般是將與棕子一起煮熟的咸鴨蛋裝在彩線結成的絡子中,掛在胸前。似亦“百索”遺風之一種。
吃十二紅——過去,在南京一帶流傳“端陽十二紅”的說法,用紅色(或近于紅色的黃、橙色)的花卉、水果、菜肴如雄黃酒、黃魚、咸鴨蛋、火腿、油爆蝦、燒鴨、莧菜、玫瑰砂(糖)、月季花、石榴花、櫻桃、枇杷等作為在這一節日里人們欣賞、品味的物品,以烘托端陽的節日氣氛。
【端午節的傳統習俗有哪些】相關文章:
除夕有哪些傳統習俗03-02
臘月二十五有哪些傳統習俗03-02
端午節的習俗有哪些10-20
端午節快樂的祝福語有哪些12-09
最有名的端午節古詩詞有哪些09-01
端午節有哪些養生食物可吃06-10
狀語有哪些10-12
水的謎語有哪些10-15
彌漫的近義詞有哪些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