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流擊楫成語故事及解釋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許多人都接觸過一些比較經典的成語吧,成語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從其起源,經過演變,直至在漢語中沉積下來,你還記得哪些成語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中流擊楫成語故事及解釋,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中流擊楫 (zhōng liú jī jí)
【出處】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
【解釋】擊:敲打;楫:漿。比喻立志奮發圖強。
【用法】作謂語、定語;指人立志
【結構】偏正式
【近義詞】奮發圖強、擊楫中流
【反義詞】委靡不振
【同韻詞】連輿并席、風行草靡、雨鬣霜蹄、平澹無奇、進退觸籬、出于水火,登之衽席、假仁縱敵、世道澆漓、力盡筋疲、信以傳信,疑以傳疑、......
【成語故事】晉元帝在江南建立東晉,北方及中原的大部分土地被外族所占。祖逖準備率軍收復中原,朝廷只給他奮威將軍的虛名,祖逖率領他的100多家人渡江北伐,在江中中流擊楫,發誓收復中原。后來他果真收復大片失地,但東晉根本無心抗戰
【示例】中流擊楫,著祖生之鞭;下瀨橫戈,成漢武之志。 《晚清文學叢鈔·童子軍·草檄》
祖逖年輕時很有志氣。一次,他和朋友睡覺,半夜里聽見雞叫,祖逖叫醒朋友,說:“你聽聽,這是在督促我們奮發圖強啊!”兩人就披衣起床,拔劍起舞,苦練本事。
后來匈奴人占領了中原,西晉滅亡了。東晉王朝偏安于江南,不思進取。為了收復失地,祖逖克服種種困難,組建起一支部隊,北渡長江。船到江心的時候,祖逖用船槳拍打著船舷,大聲說:“如果不能收復中原,我就再也不渡過這條江”
由于作戰英勇,祖逖的部隊幾年之間,收復了長江以北、黃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區。
“中流擊楫”比喻雄心壯志。
(出自《晉書?祖逖傳》)
中流擊楫的意思是:擊:敲打;楫:漿。比喻立志奮發圖強。
中流擊楫的故事
東晉時的祖逖,是一位仗義好俠、憂國憂民的志士。魏晉時期,天下大亂。祖逖看到自己國家失去了北方大片領土,無數同胞處于侵略者的鐵蹄之下,非常痛心。他決心要收復失地,重振國威。晉元帝司馬睿遷都建康的時候,祖逖在北府京口召集了一批壯士,日夜操練,準備北上抗敵。他給晉元帝上了一份奏折,文中說:晉朝之所以遭到侵略,皆因藩王爭權。今百姓在外族的蹂躪之中,都有奮擊之志、報國之心,陛下倘能夠發威命將,任我做統主,則四方豪杰都會響應而來,由此敵兵去除,國恥可雪矣。
晉元帝見奏,十分高興,立即命祖逖為奮威將軍,并撥給他大量給養,讓他在當地招兵買馬、打造兵器,以期早日實現北征。戰備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一切準備停當后,祖逖帶領部下千余人渡江北上。他們的戰船駛離南岸,來到波濤滾滾的`大江中流,上下將土回望南土,心中像浪花一般翻騰。祖逖神情莊重地站立船頭,手敲船槳(中流擊揖),向眾人發誓說:“祖逖此去,若不能平定中原,驅逐敵寇,則如這濤濤江水,一去不返!”祖逖的錚錚誓言極大地鼓舞了船上的勇士。他們緊握刀槍,紛紛表示要同仇敵汽,殺敵報國。
祖逖率軍渡江之后,厲兵秣馬。東晉道民聞訊,接踵而至,很快組成了一支強大的兵隊。祖逖知人善任,果敢勇武,愛護士卒,體貼部下。士卒們都愿為他出生入死、舍命戰斗。因此所向披靡,一連打了幾個勝仗,收復了不少城池。他治軍有方,賞罰嚴明;對戰死者,收尸埋骨,親自祭奠;對投降的敵軍將士寬厚相待,反戈有賞;所到之處,秋毫無犯。他的這些做法得到軍民的廣泛擁護,每當他們凱旋歸來,百姓們總是自發地送來豬羊、美酒,搞賞三軍。江北一帶有人編出民謠頌揚他的功德:幸哉遺黎免俘虜,三辰既朗遇慈父。玄酒忘勞甘瓠脯,何以詠恩歌且舞。祖逖戰功卓著,被晉元帝封為鎮西將軍。
【中流擊楫成語故事及解釋】相關文章:
中流擊楫的成語故事04-06
中流擊楫成語故事11-12
關于中流擊楫的成語故事10-29
魚目混珠的成語故事及解釋02-09
兒童成語故事及解釋12-07
江郎才盡的解釋及成語故事12-05
多則成語故事及解釋10-08
樂不思蜀成語故事及解釋02-18
好逸惡勞的成語故事及解釋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