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個跟洛陽有關的成語故事
洛陽市,簡稱“洛”,別稱洛邑、洛京。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六個跟洛陽有關的成語故事,大家快來看看吧!
1.前倨后恭
蘇秦,字季子,東周(公元前317年前)洛陽軒里人。他出身農民,少有大志,曾隨鬼谷子學游說術多年。后辭別老師,下山求取功名。蘇秦先回到洛陽家中,變賣家產,然后周游列國,向各國國君闡述自己的政治主張,希望能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但無一個國君欣賞他,蘇秦只好垂頭喪氣,穿著舊衣破鞋回到洛陽。洛陽的家人見他如此般落魄,都不給他好臉色,連蘇秦央求嫂子做頓飯,嫂子都不給做,還狠狠訓斥了他一頓。蘇秦從此振作精神,苦心攻讀。他把頭發束住吊在房梁上,用錐子刺自己的腿,“頭懸梁,錐刺骨”便由此而來。
一年后,蘇秦掌握了當時的政治形勢,開始二次周游列國。這回終于說服了當時的齊、楚、燕、韓、趙、魏六國“合縱抗秦,并被封為“縱約長”,做了六國的丞相。當此時的蘇秦衣錦還鄉后,他的親人一改往日的態度,都“四拜自跪而謝”。蘇秦不由嘆息:“人生在世,地位財富,真不可忽視啊!”這即是“前倨后恭”的典故。今人多用此形容那些先前傲慢而后來謙恭,以及見風使舵,見機行事的人。
2.程門立雪
遠在北宋時期,福建將東縣有個叫楊時的進士,他特別喜好鉆研學問,到處尋師訪友,曾就學于洛陽著名學者程顥門下。程顥死后,又將楊時推薦到其弟程頤門下,在洛陽伊川所建的伊川書院中求學。楊時那時已四十多歲,學問也相當高,但他仍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尊師敬友,深得程頤的喜愛,被程頤視為得意門生,得其真傳。
一天,楊時同一起學習的游酢向程頤請求學問,卻不巧趕上老師正在屋中打盹兒。楊時便勸告游酢不要驚醒老師,于是兩人靜立門口,等老師醒來。一會兒,天飄起鵝毛大雪,越下越急,楊時和游酢卻還立在雪中,游酢實在凍的受不了,幾次想叫醒程頤,都被楊時阻攔住了。
直到程頤一覺醒來,才赫然發現門外的兩個雪人!從此,程頤深受感動,更加盡心盡力教楊時,楊時不負重望,終于學到了老師的全部學問。之后,楊時回到南方傳播程氏理學,且形成獨家學派,世稱“龜山先生”。后人便用“程門立雪”這個典故,來贊揚那些求學師門,誠心專志,尊師重道的學子。
3.洛陽紙貴
人們常說:自古洛陽出才子。西晉時著名的文學家左思,就是古代文壇上燦若群星的洛陽才子之一。左思從小出身貧寒,且相貌丑陋,但他卻視榮辱如浮云,看名利為糞土,把精力都用在學習和文學創作上,寫出了許多流傳至今的名詩佳作。其中,《三都賦》問世后,受到朝野各界熱烈贊頌,一時風行洛陽,豪貴之家爭相傳抄,洛陽市場上的紙價也因而昂貴起來。以后,“洛陽紙貴”便成了著名典故,常用來稱譽某些作品迅速而廣泛地傳播流行。左思(三都賦》中的洛陽城,早已被無情的歷史風雨化作一片廢墟,而今日的洛陽城,又是歷史上任何時期無法比擬的。相信千年前的左思倘若再生人間,看到今天的洛陽,他一定會有一部更加精美華采的《三都賦》風行洛陽街頭,也將會有一段新的關于“洛陽紙貴”的佳話。
4.王祥臥冰
很早很早以前,在洛陽老城西二十五里的地方有一條小河,小河邊的村子里住著一個名叫王祥的男孩。平時,盡管王祥對繼母象對生母那樣孝敬,可是他的繼母開始時還可以,當她生了個男孩以后,漸漸地就把王祥看作眼中釘,肉中刺了。繼母整天把重活指派給王祥干,王祥盡管非常賣力,但是,十成有一成做不好,她不是打便是罵,并且還經常在王祥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時間長了,父親對王祥也討厭起來。盡管這樣,王祥對父母還是和以前一樣孝敬。
有一年冬天,王祥的繼母得了病,她為了整治王祥,故意對王祥的父親說,想吃村邊河里的鯉魚。王祥聽見后便于第二天頂著寒風來到小河邊。十冬臘月天氣,小河上結了厚厚的一層冰,莫說用腳踩,就是用石頭也砸不開。怎么逮魚呢?王祥穿單薄的衣服,坐在冰上哭起來。他哭了一陣,突然發現自己屁股下的冰稍微化了一點,王祥就脫掉衣服臥在冰上,不一會兒便被凍麻木了。就在這時候,突然聽到天空中轟隆隆一聲巨響,一條火龍從天而降,臥在王祥臥冰的河邊。那火龍吐出的火把岸邊的土都燒紅了,河里的冰也溶化了,王祥也被暖醒過來,于是他便提著兩條鯉魚回家了。
繼母吃了王祥提來的鯉魚,卻不見病情好轉,又連著讓王祥臥冰二次,病情更加重了。有一天晚上,王祥的繼母做了一個夢,夢見了一個小孩從她身上鉆出來,對她說:“你兒子為你臥冰求魚,你卻本性不改,百般虐待他,如果繼續下去,叫你性命難保,你如果能改惡從善,吃幾只黃雀肉,病可自解。”說完那小孩就不見了,繼母也被嚇醒了。想想她平時對王祥百般虐待的情況,心里又悔恨,又難過。她又看見王祥穿著單薄的'衣服,躺在木板上發抖,便產生了憐憫之心,忙拉起被子,給王祥蓋上。
從此,繼母象變了一個人,對王祥非常好,王祥又去捉了幾只黃雀讓繼母吃,繼母病也好了。打那以后,繼母辛勤操持家務,又讓王祥去讀書。王祥非常聰明好學,長大以后,當了大官。后來,人們為了紀念王祥孝敬繼母的品德,把他臥冰求魚的那條小河,取名叫王祥河。
5.挑肥揀瘦
遠在東漢劉秀時期,光武帝劉秀曾在都城建立了我國最早的大學——太學,這座太學即位于洛陽開陽門南5里遠的地方。當時,在太學里發生了許多有趣的故事,“挑肥揀瘦”就是其中之一。
當時太學里,有位教學博士,姓甄名字,很有學問。有一年臘月三十,光武帝劉秀下詔賞賜太學里的教學博士們每人一只羊,讓太學高高興興地歡度春節,可當羊趕到太學大院后,卻出現了問題。原來這每只羊大小不等、肥瘦不一,如何分配才合理呢?教學博士們七嘴八舌,吵嚷了半天,也沒有商量出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好辦法。這時,甄宇站起來說道:“我們都是教學博士,為人師表,不能斤斤計較,挑肥揀瘦!”說罷,他便從羊群中挑出那只最小最瘦的來,徑直牽了去。這下,大家不再爭論,你謙我讓,很快就分完了這群羊,各自高高興興的回家去了。這段讓羊的佳話傳了出去,洛陽城里的人無不贊揚甄宇,還給他起了個帶有敬意的別號“瘦羊博士”。從此,“挑肥揀瘦”這個成語也就傳開來了。
6.樂不思蜀
人們常把樂以忘返或樂而忘本,無故國故土之思,稱作“樂不思蜀”。這個典故就產生于三國時的洛陽。當時魏軍入川,蜀后主劉禪投降,被送到洛陽。司馬昭封他為安樂公,賜住宅,月給用度,僮婢百人。劉禪為表感謝,特意登門致謝,司馬昭于是設宴款待,并以歌舞助興。當演奏到蜀地樂曲時,蜀舊臣們油然誦起國破家亡的傷懷之情,個個淚流滿面。而劉禪卻麻木不仁嬉笑自若。司馬昭見狀,便問劉禪:“你思念蜀嗎?”劉禪答道:“這個地方很快樂,我不思念蜀。”他的舊臣谷正聞聽此言,連忙找個機會悄悄對他說:“陛下,等會兒若司馬昭再問您,您就哭著回答:‘先人墳墓,遠在蜀地,我沒有一天不想念啊!’這樣,司馬昭就能讓陛下回蜀了。”劉禪聽后,牢記在心。酒至半酣,司馬昭果然又發問,劉禪趕忙把棵正教他的話學了一遍,只是欲哭無淚。司馬昭聽了,說道:“咦,這話怎么像是谷正說的?”劉禪驚奇道:“你說的一點不錯呀!司馬昭及左右大臣全笑開了。司馬昭見劉禪如此老實,從此就再也不懷疑他。劉禪就這樣在洛陽安樂地度過了余生,傳下了這令人捧腹的“樂不思蜀”典故。
【六個跟洛陽的成語故事】相關文章:
洛陽成語故事:覆水難收08-10
洛陽紙貴成語故事05-05
洛陽紙貴的成語故事11-15
成語故事:洛陽紙貴12-07
洛陽紙貴的成語故事及解釋03-21
洛陽紙貴的寓言成語故事01-18
關于洛陽紙貴的成語故事11-25
關于洛陽紙貴成語故事12-18
跟水有關的成語故事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