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成語故事作文合集10篇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經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寫作文可以鍛煉我們的獨處習慣,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思考自己未來的方向。為了讓您在寫作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成語故事作文10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成語故事作文 篇1
齊大非耦[qí dà fēi ǒu]
舊時凡因不是門當戶對而辭婚的,就是指戀愛、婚姻里一方的背景和另一方相距甚遠,高攀了的意思。常用此話表示不敢高攀的意思。
齊國是春秋時代的大國,有次北方山戎國舉兵侵入齊邊境,情形相當危急。因此向各國討救兵,希望合力把敵軍打敗。
不久鄭國接到消息,馬上派忽率大軍援救。忽年輕善戰,打的山戎抱頭鼠竄,贏得空前大勝利。
齊國國君對忽感激萬分。原本三年前齊國國君第一次見到他時,有意將自己女兒文姜許配給他,但卻被他拒絕了。
忽認為: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合適的配偶,而齊國是個大國,對于小國的忽而言實在不適合。
三年后忽幫齊國打退強敵,齊國國君又舊事從提,但太子忽仍然拒絕說:“三年前我們之間沒任何關系時,都不敢娶齊國公主了。如今,我因替你們打倒山戎國,而娶公主回去,百性豈不是以為我帶兵援救你們,只為了娶公主呢?”
根據《左傳》中的這一段記載,公子忽引用了《詩經》中“自求多福”的詩句,即求助自己比求助他人會得到更多的福佑。公子忽認為為自己將來的統治在于自己,無需通過聯姻依靠大國。也許說門不當戶不對只是一個借口噢!
成語故事作文 篇2
今天,我讀了兩個成語故事,它的名字叫《鐵杵磨成針》和《畫蛇添足》。
《鐵杵磨成針》講的是:古時候,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愛學習,放下書包就出去玩。有一天,他在外面玩耍時,看見一位老婆婆拿著鐵棒在石頭上磨呀磨。李白問她干什么?她說,我要把它磨成繡花針。老婆婆堅持不懈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李白,他慚愧地低下了頭。從此,他不再貪玩,認真讀書了。終于成了一名偉大的人。這個成語讓我明白了:遇到困難不要退縮,勇敢向前,就一定會成功的!
《畫蛇添足》講的是古代祭祀活動結束后,主人要把一壺酒獎勵給有功勞的喝。但是參加祭祀的人很多,這酒每個人都喝一口的話,那就不夠喝了!大家安靜下來,其中有一個人說:“讓大家都畫一條蛇吧,誰先畫好就讓誰喝 ”。大家都同意了,一個人很快就畫好了。他看看了看四周,沒有一個人畫好。于是,他就自作聰明給蛇畫了腳。這時,另一個人也畫好了,他說:“你見過蛇嗎?蛇是沒有腳的”。說完,一口喝了美酒。這個成語告訴我們:一件事情做到位就行了,不要弄巧成拙,反而壞這件事。
成語故事作文 篇3
我喜歡《成語故事》這本書。書里有許多成語故事,許多的典故。每個故事都有想告訴我們的道理,而且都是幫助我們不要沉迷于什么或者讓我們積極向上。
讓我來好好介紹其中的一個故事吧!
我最喜歡《成語故事》中的這一篇故事——濫竽充數。這個故事講了齊國國君齊宣王喜歡聽人吹一種叫做芋的樂器。齊宣王就叫很多人在大殿里面吹芋,有一個人混了進去,在哪了假裝吹,每個月都跟別人一樣吃好穿好。后來,齊宣王死了,兒子齊湣王也愛聽別人吹芋。但是他不喜歡那么多人一起吹,要一個一個的吹。這個人不會吹,于是就偷偷的溜走了。
我有一個同學叫余尚哲,他就是這樣。上英語課的時候老師叫大家一起背誦課文,他不會背,就在那里對嘴型。我們就得有些人不會背,在里面混,于是我們要求老師單個抽查,老師也同意了。到了余尚哲的時候。他背到:“What did Koko do……額,這個,我忘記了。”老師當場大發雷霆,讓他下課去辦公室。這種人就是濫竽充數。
我喜歡濫竽充數這個故事,因為我不是這樣的人。
成語故事作文 篇4
我想,許多人都看過《成語故事》吧!《成語故事》里有著豐富的知識和道理等著我們去學習,比如說《拔苗助長》,它告訴我們不能不顧事物發展規律,強求速成,結果反而把事情弄糟。比如《百步穿楊》,它告訴我們不能驕傲自大。還比如說《井底之蛙》,它告訴我們不能眼界狹小,見識短淺,盲目自大。
其中,我最喜歡的.故事是《囊螢夜讀》,這個故事中的車胤因為刻苦讀書,努力學習,之后成為了有名的大問學家。回想起此刻的我們,真是慚愧不已!我們有良好的環境,卻要在大人的監督下才看書、讀書,盡管這樣,我們讀書時還是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女生,愛打扮,心思全在穿的、吃的上面。男生,愛打架,整天玩,大人怎樣教也教不會。富裕點的孩子那個不要,這個不要,嬌氣得不得了,你說和車胤比我們相差多少?所以,我以后必須要向車胤學習,做個勤奮好學的人。
自從讀了《成語故事》之后我深有感觸,不禁對文中的詩人、文學家肅然起敬。
成語故事作文 篇5
滔滔不竭
唐玄宗李隆基有個宰相叫張九齡,以善于言談而出名。他見唐玄宗疏于朝政,就多次進言勸諫。張九齡主張任人唯賢,廣攬人才,并設置了選拔人才的專門機構。每當他與賓客們談論起經書時,總是“滔滔不竭”,意思是他說話像滾滾流水連續不斷。后來由于得罪權貴李林甫,張九齡被罷免了宰相職務。
成語故事作文 篇6
“見賢思齊”這個成語出自一個故事。故事主人公南先生是一位堅守自己原則和本分的人,他是為了堅持“君子”本分而拒絕吃娃娃魚的。成為一個堅守原則的人,這往往是最重要的,因為只有遵守自己本分,才不會有貪圖錢財的想法,才不會因釀成大錯而走進監獄,誤了終生。從古至今,有多少位榜樣為我們示范去怎樣做一位真正遵守原則的人。祁黃羊,曾是中軍尉的他,為了國家的未來,竟舉薦自己的殺父仇人懈狐接替自己,處處為國著想。他,也是一名“君子”。如果說能夠堅持原則就能被大家稱作“君子”的話 ,那現實生活中的“君子”還可真不少呢。
保安,一個平常不過去又很少引人注目的職業,但是他們不管刮風下雨,一直都堅守在崗位上,密切關注任何一個人的安危。雖然你可能會說:這是他們的職業,很正常。但你換一個方式想想,堅守崗位是保安叔叔的本分,如果他不想堅守本分,干什么要在炎炎夏日里辛苦的工作呢?所以,保安叔叔是一名“君子”。
醫生,一個在人們眼中神圣不可侵犯的職業,她們是救死扶傷的白衣天使,是處變不驚的戰士!他們總是不求回報地救治著危重病人,甚至和死神擦肩而過。日日夜夜的付出,都是為了患者的生命與健康,他們,也是稱職的“君子”。從古至今,“君子”有很多很多呢,小到站崗的保安叔叔,大到晉國的中軍尉,都是見賢思齊的“好君子”!
成語故事作文 篇7
余音繞梁
我國古時有一位善歌者韓娥,韓國人。一次她經過齊國,因路費用盡,便在齊國都城(臨淄,今屬山東)的雍門賣唱籌資。韓娥聲音清脆嘹亮,婉轉悠揚,十分動人。這次演唱,轟動全城。唱完以后,聽眾還聚在雍門,徘徊留戀,不肯散去。有人便到旅店去找韓娥,請她再來演唱。
可是旅店老板卻對韓娥很不禮貌,韓娥忍不住放聲大哭。哭聲悲傷凄楚,附近居民,都被感動得流下淚來。由于韓娥的歌聲,婉轉動聽,唱完以后兩三天,似乎還有遺留的歌聲,在屋梁間繚繞飄蕩,一連三天,大家都難過得吃不下飯。當人們聽說韓娥已經出城離去時,立刻派人去追,苦苦挽留。韓娥不便違拗百姓的要求,便回來為大家繼續演唱了一次。聽眾很高興,幾天來的悲傷情緒一掃而空。 《列子·湯問》在描寫這一情節時說“余音繞梁,三日不絕”。從此,人們稱贊歌聲或音樂的美妙,余音不絕,就常用“繞梁三日”來比喻。
【出處】《列子·湯問》:“昔,韓娥東之齊,匱糧,過雍門,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繞梁,三日不絕。”
【釋讀】形容歌聲優美,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
成語故事作文 篇8
春秋時候,秦國有個叫孫陽的人,擅長相馬,無論什么樣的馬,他一眼就能分出優劣。他常常被人請去識馬、選馬,人們都稱他為伯樂(本是天上的星名,據說負責管理天馬)。
有一次,孫陽路過一個地方,忽見一匹拖著鹽車的老馬沖他叫個不停,走近一看,原來是匹千里馬,只是年齡稍大了點。老馬拉著車艱難地走著,孫陽覺得太委屈了這匹千里馬,它本是可以奔跑于疆場,可以發揮更大作用的寶馬良駒,現在卻默默無聞地拖著鹽車,慢慢地消耗著它的銳氣和體力,實在可惜!孫陽想到這里,難過得落下淚來。
為了讓更多的人學會相馬,使千里馬不再被埋沒,也為了自己一身絕技不至于失傳,孫陽把自己多年積累的相馬經驗和知識寫成了一本書,配上各種馬的形態圖,書名叫《相馬經》。
孫陽有個兒子,看了父親寫的《相馬經》,以為相馬很容易,就拿著這本書到處找好馬。他按照書上所繪的圖形去找,一無所獲。又按書中所寫的特征去找,最后發現有一只癩蛤蟆很像書中寫的千里馬的特征,便高興地把癩蛤蟆帶回家,對父親說: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馬,只是蹄子稍差些。父親一看,哭笑不得,沒想到兒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說:可惜這馬太喜歡跳了,不能用來拉車。接著感嘆道:所謂按圖索驥也。
【出處】故事出自明朝楊慎的《藝林伐山》。
【釋讀】成語按圖索驥,比喻機械地照老辦法辦事,不知變通;也比喻按照某種線索去尋找事物。
成語故事作文 篇9
逐鹿中原
東晉時期,十六國中后趙的開國皇帝名叫石勒。
有一天,石勒設宴招待高麗的使臣,喝酒喝得快醉的時候,他大聲地問臣子徐光道:“我比得上自古以來的哪一位君王?”
徐光想了一會兒說:“您非凡的才智超過漢代的高祖,卓越的本領又賽過魏朝的始祖,從三皇五帝以來,沒有一個人能比得上您,您恐怕是軒轅黃帝第二吧!”
“人怎么能不了解自己呢?你說的也太夸張了點吧!”石勒聽后笑著說,“朕若逢高皇,當北面而事之,與韓彭競鞭而爭先耳。朕遇光武,當并驅于中原,未知鹿死誰手。”意思是說,我如果遇見漢高祖劉邦,一定做他的部下,聽從他的命令,只是和韓信、彭越爭個高低;倘若碰到光武帝劉秀,我就和他在中原一塊兒打獵,較量較量,未知“鹿死誰手”。
“逐鹿中原”的成語便由此引申而來。后來,人們用“鹿死誰手”來比喻雙方爭奪的對象不知道會落在誰手里,引申指比賽雙方還不知道誰勝誰負。
——《晉書·石勒載記下》
【求解驛站】常比喻帝位、政權。指群雄并起,爭奪天下。逐,追趕;鹿,指所要圍捕的對象;中原,本來指我國黃河中下游一帶,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現泛指整個中國。
成語故事作文 篇10
如椽之筆
晉朝武帝時,有個文人名叫王珣,他曾在夢中遇到一個神人,給了他一支很大的筆,那支筆的筆桿就有屋椽那么粗。醒后,很覺驚異。他對人說:“此當為大手筆事!”(“大手筆”,即大作家。他這句話的意思是:“從這件事看來,我一定要成為大作家。”)不久,武帝逝世,哀冊之類的文件,全部由王珣負責起草,文采很好。后來贊美作者的文字高明,就叫“椽筆”、“大筆如椽”,或“如椽之筆”。
【出處】《晉書·王珣傳》,原文為:“珣夢人以大筆如椽與之。既覺,語人曰:‘此當有大手筆事。’俄而帝崩,哀冊、謚議,皆珣所草。”
【釋讀】椽:椽子,放在檁上架著屋面和瓦片的木條。如椽的大筆,指大著作或重要的文字,也用以比喻筆力雄健。用來稱頌別人的文章或寫作才能。
【【精選】成語故事作文合集10篇】相關文章:
【精選】成語故事作文合集6篇02-25
精選成語故事作文合集5篇03-01
【精選】成語故事作文合集七篇02-28
精選成語故事作文合集8篇02-28
精選成語故事作文300字合集7篇03-24
成語故事作文合集5篇03-01
成語故事作文合集6篇03-01
成語故事作文合集7篇02-27
成語故事作文合集8篇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