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童成語故事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經典兒童成語故事(通用34篇)
成語故事是我國歷史的一部分,成語是歷史的積淀,每一個成語的背后都有一個含義深遠的故事, 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經典兒童成語故事(通用34篇),歡迎閱讀!
經典兒童成語故事 篇1
相傳在戰國時代宋國,有一個農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過剛剛吃飽穿暖;一遇災荒,可就要忍饑挨餓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懶,膽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懶又怕,總想碰到送上門來的意外之財。
奇跡終于發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圍有人在打獵。吆喝之聲四處起伏,受驚的小野獸沒命的奔跑。突然,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頭撞死在他田邊的.樹根上。
當天,他美美地飽餐了一頓。
從此,他便不再種地。一天到晚,守著那神奇的樹根,等著奇跡的出現。
經典兒童成語故事 篇2
從前宋國有一個農夫,嫌自已田里的秧苗長得太慢,因此整天忡忡憂憂。有一天,他又荷著鋤頭下田了,他覺得稻苗似乎一點也沒長大,于是苦心思索著有什么辦法可以使稻子長高一點。
忽然,他靈機一動,毫不猶豫的卷起褲管就往水田里跳,開始把每一棵秧苗拉高一點。傍晚,農夫好不容易才完成他自以為聰明的杰作,得意洋洋的跑回家,迫不及待的'告訴他太太說:“告訴你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今天想到一個好點子,讓咱們田里的稻苗長高了不少。”農夫太太半信半疑,就叫兒子到田里去看,究竟是怎么回事。兒子聽到家里的稻子長高了,興奮地飛也似的跑到田里去看。這時,他發現稻苗是長高了,但是卻一棵棵低垂著,眼看著就要枯萎了。
經典兒童成語故事 篇3
一個楚國人,他有一顆漂亮的珍珠,他打算把這顆珍珠賣出去。為了賣個好價錢,他便動腦筋要將珍珠好好包裝一下,他覺得有了高貴的包裝,那么珍珠的“身份”就自然會高起來。
這個楚國人找來名貴的木蘭,又請來手藝高超的匠人,為珍珠做了一個盒子(即櫝),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氣撲鼻。然后,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細刻了許多好看的花紋,還鑲上漂亮的金屬花邊,看上去,閃閃發亮,實在是一件精致美觀的工藝品。
這樣,楚人將珍珠小心翼翼地放進盒子里,拿到市場上去賣。
到市場上不久,很多人都圍上來欣賞楚人的盒子。一個鄭國人將盒子拿在手里看了半天,愛不釋手,終于出高價將楚人的盒子買了下來。鄭人交過錢后,便拿著盒子往回走。可是沒走幾步他又回來了。楚人以為鄭人后悔了要退貨,沒等楚人想完,鄭人已走到楚人跟前。只見鄭人將打開的盒子的珍珠取出來交給楚人說:“先生,您將一顆珍珠忘放在盒子里了,我特意回來還珠子的。”于是鄭人將珍珠交給了楚人,然后低著頭一邊欣賞著木盒子,一邊往回走去。
楚人拿著被退回的珍珠,十分尷尬地站在那里。他原本以為別人會欣賞他的珍珠,可是沒想到精美的外包裝超過了包裝盒內的價值,以致于“喧賓奪主”,令楚人哭笑不得。
經典兒童成語故事 篇4
魏國都城大梁以北的黎丘鄉,經常有愛裝扮成鄉人子侄兄弟的鬼怪出沒。有一天,家住黎丘農村的一位老人在集市上喝了酒,醉醺醺地往家走,在半路上碰到了裝做自己兒子模樣的黎丘鬼怪。那鬼怪一邊假惺惺地攙扶老人,一邊左推右晃,讓老人一路上受夠了罪。老人回到家里以后,不脫鞋、合著衣,倒在床上就睡著了。
第二天,老人酒醒之后,想起自己醉酒回家時在路上吃的苦頭,把兒子狠狠訓斥了一頓。他氣憤地對兒子說:“我是你的父親,你有孝敬我的義務。可是昨天你在路上讓我吃盡了苦頭。我問你,這究竟是因為我平日對你不夠慈愛,還是因為你生了別的什么壞心?”
老人的兒子一聽這話,像是在晴天里聽見一聲霹靂。這到底是哪來的事呢?老人的兒子感到十分委屈。他傷心地落著淚、磕著頭,對父親嘆息地說:“這真是作孽呵!我哪能對您做這種不仁不義的事呢?昨天您出門不久,我就到東鄉找人收債去了。您從集市走回家的那一陣子,我還在東鄉辦事。您如果不相信,可以到東鄉去問一問。”
老人知道自己的兒子素來誠實、孝順,因此相信了他的話。可是那個長得很像自己兒子的人到底是誰呢?老人想著想著,一轉念記起了黎丘鬼怪。他恍然大悟地說:“對了,一定是人們常說的那個鬼怪作的'孽!”說到這里,老人忽然心生一計。他打算次日先到集市上喝個爛醉,然后趁著酒興在回家的路上刺殺那個黎丘鬼怪。
次日早晨,老人在集市上又喝醉了酒。他一個人跌跌撞撞地往回走。他的兒子因為擔心父親在外醉酒回不了家,正好在這個時候從家里出來,沿著通往集市的那條路去接父親。老人遠遠望見兒子向自己走來,以為又是上次碰到的那個鬼怪。等他的兒子走近的時候,老人拔劍刺了過去。這位老人由于被貌似自己兒子的鬼怪所迷惑,最終竟誤殺了自己的親生兒子。
看來,當人們不辨真偽時,欺詐的鬼蜮伎倆容易得逞,而善良誠實反遭戕害,真是可悲呀。
經典兒童成語故事 篇5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座焦湖廟,廟里有一個玉枕頭,枕頭上有一個小孔。據說,枕著這個枕頭睡覺,可以在夢里經歷許多美好的事情。
那個時候,單父縣有個名叫楊林的人,以經商為生,生意不怎么好,他一天到晚都愁眉苦臉的,希望能時來運轉,突然在哪天就發大財,當大富翁。
這天,楊林帶著貨物來販賣,走得滿頭大汗,肩上挑的擔子好像有千斤重,壓得他苦不堪言。楊林正想找個地方休息一下,剛好經過焦湖廟,就打算進去歇歇腳。
楊林跪在菩薩跟前祈禱,口里念念有詞:“老天爺保佑我時來運轉,發家致富,一輩子過幸福快樂的日子!”
廟里的巫人見了楊林的情況,就對他說:“我讓你體會一下你想要的生活,你愿意嗎?”楊林高興極了,忙不迭地說:“真的.?好哇好哇,我太愿意了!”
于是巫人就取出那個神奇的玉枕給楊林,說道:“你先去睡一會兒吧。” 楊林枕著玉枕躺下,不一會兒就進入了夢鄉。他夢見自己來到了一個大戶人家,那里亭臺樓閣、湖水假山,鳥語花香,屋里更是雍容豪華,一派富貴氣象。官高位顯的趙太尉熱情地將他迎到客廳里,和他談笑風生,接著,趙太尉又相中了他做女婿,把女兒許配給他。于是,他也做了大官,家財萬貫。妻子如花似玉,溫柔賢惠,給他生下了6個兒子。這6個兒子個個都很有本事。
楊林有享受不盡的榮華富貴,無憂無慮地生活著,身邊又有妻兒相伴,過得快樂極了。一轉眼幾十年過去了,他還是一點都不想回家。
忽然,楊林一覺醒來,發現自己還在廟里,躺在玉枕上。夢中那美好的一切都無影無蹤,只有身邊沒賣完的貨物還在原地,心下不禁十分惆悵。
幸福的生活,不是可以靠虛幻的美夢得來的。任何時候都不要指望坐享其成,自己扎扎實實地辛勤勞動,才能把愿望變成現實。
經典兒童成語故事 篇6
魯哀公經常向別人說自己是多么地渴望人才,多么喜歡有知識才干的人。有個叫子張的人聽說魯哀公這么歡迎賢才,便從很遠的地方風塵仆仆地來到魯國,請求拜見魯哀公。
子張在魯國一直住了七天,也沒等到魯哀公的影子。原來魯哀公說自己喜歡有知識的人只是趕時髦,學著別的國君說說而已,對前來求見的子張根本沒當一回事,早已忘到腦后去了。子張很是失望,也十分生氣。他給魯哀公的車夫講了一個故事,并讓車夫把這個故事轉述給魯哀公聽。
然后,子張悄然離去了。
終于有一天,魯哀公記起子張求見的事情,準備叫自己的車夫去把子張請來。車夫對魯哀公說:“他早已走了。”
魯哀公很是不明白,他問車夫道:“他不是投奔我而來的嗎?為什么又走掉了呢?”
于是,車夫向魯哀公轉述了子張留下的故事。那故事是這樣的:
有個叫葉子高的`人,總向人吹噓自己是如何如何喜歡龍。他在衣帶鉤上畫著龍,在酒具上刻著龍,他的房屋臥室凡是雕刻花紋的地方也全都雕刻著龍。天上的真龍知道葉子高是如此喜歡龍,很是感動。一天,真龍降落到葉子高的家里,它把頭伸進窗戶里探望,把尾巴拖在廳堂上。這葉子高見了,嚇得臉都變了顏色,驚恐萬狀,回頭就跑。真龍感到莫名其妙,很是失望。其實那葉公并非真的喜歡龍,只不過是形式上、口頭上喜歡罷了。
經典兒童成語故事 篇7
秦國和晉國之間發生了戰爭,晉惠公要使用鄭國贈送的馬來駕車。大臣慶鄭勸告惠公說:“自古以來,打仗時都要用本國的好馬,因為它土生土長,熟悉道路,聽從使喚。用外國的馬,不好駕馭(控制),一遇到意外,就會亂踢亂叫。而且這種馬外表看起來好像很強壯,實際上并沒有什么能耐(原文是‘外強中干’),怎么能作戰呢?”但是惠公沒有聽從慶鄭的勸說。
戰斗打響后,晉國的車馬便亂跑一氣,很快陷入泥濘,進退不得。結果被秦軍打得大敗,晉惠公也被秦軍活捉了。
慶鄭所說的“外強中干”這句話,后來就成了成語。“外”是外表,表面;“中”是中間,內部;“干”是干枯、空虛。用來形容外表強大、實際上內部力量空虛。
和這近似的`成語有“色厲內荏”。“色”是臉上的神色;“厲”是兇猛;“荏”是軟弱。這句成語是說外表強硬而內心膽怯。
經典兒童成語故事 篇8
春秋戰國時期,齊恒公率軍出征,卻在途中因大霧迷失方向,找不到出路,靠一匹老馬才能平安回國。從此,齊國上下對這匹識途老馬倍加寵愛,漸漸地,老馬迷失了自我。它常這樣想,原來我有如此異能,我可是匹寶馬啊!老馬陷入了自我陶醉中。
過了一個月,齊恒公再次出征,為了防止迷路,齊恒公又帶上了這匹老馬。老馬得意極了,把頭抬得高高的,連正眼也不瞧那些戰馬一眼。不出齊恒公所料,途中又遇大霧,只好就地扎營。因大霧久久不散,糧食也吃完了,齊恒公只好率人回城取糧,又把老馬牽了出來,讓它帶路。老馬心想:我有異能,肯定能帶大王回去。于是,老馬隨便選擇了一條路,揚蹄前行,不料走了幾個時辰,卻發現是條死路。齊恒公怒極之下,一刀殺了老馬。原來老馬太驕傲,沒有在沿途做下標記,因此迷了路。
老馬剛醒悟,已是含淚于九泉之下了。
經典兒童成語故事 篇9
有一天漢文帝想了解一下國家與人民百姓的事情,于是他就把右丞相周勃找來,問他:全國一年之中要審理、判決的大大小小案件一共有多少件?周勃一聽楞了一下,低著頭,回答漢文帝說不知道。文帝又問:那么全國上下每年收入和支出的金錢又是多少?周勃急出一身冷汗,汗水多得把脊背的`衣服都弄濕了,因為他還是回答不出來。漢文帝又問左丞相陳平,陳平說:這些事情都分別有掌管的人,問審理案子的事,有廷尉;問財務的事,有內史,只要把他們都找來,一問就知道了。漢文帝聽了點點頭,對陳平的回答十分滿意。
事后周勃感到非常羞愧,覺得自已反應、機智都不如陳平,于是借著生病想回家鄉養老的理由,辭去右丞相的官職。
經典兒童成語故事 篇10
春秋時期,吳越兩國相鄰,經常打仗,有次吳王領兵攻打越國,被越王勾踐的大將靈姑浮砍中了右腳,最后傷重而亡。吳王死后,他的兒子夫差繼位。三年以后,夫差帶兵前去攻打越國,以報殺父之仇。
公元前497年,兩國在夫椒交戰,吳國大獲全勝,越王勾踐被迫退居到會稽。吳王派兵追擊,把勾踐圍困在會稽山上,情況非常危急。此時,勾踐聽從了大夫文種的計策,準備了一些金銀財寶和幾個美女,派人偷偷地送給吳國太宰,并通過太宰向吳王求情,吳王最后答應了越王勾踐的求和。
但是吳國的伍子胥認為不能與越國講和,否則無異于放虎歸山,可是吳王不聽。
越王勾踐投降后,便和妻子一起前往吳國,他們夫妻倆住在夫差父親墓旁的石屋里,做看守墳墓和養馬的事情。夫差每次出游,勾踐總是拿著馬鞭,恭恭敬敬地跟在后面。后來吳王夫差有病,勾踐為了表明他對夫差的忠心,竟親自去嘗夫差大便的味道,以便來判斷夫差病愈的.日期。夫差病好的日期恰好與勾踐預測的相合,夫差認為勾踐對他敬愛忠誠,于是就把勾踐夫婦放回越國。越王勾踐他回國以后,立志要報仇雪恨。為了不忘國恥,他睡覺就臥在柴薪之上,坐臥的地方掛著苦膽,表示不忘國恥,不忘艱苦。經過十年的積聚,越國終于由弱國變成強國,最后打敗了吳國,吳王羞愧自殺。
經典兒童成語故事 篇11
《南史》中除了記載以上故事外,還記載了一個類似的“索錦”的故事,發生在張協與江淹之間。
南朝的江淹,字文通,宋州濟陽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程莊鎮)人,他年輕的時候,就成為一個鼎鼎有名的.文學家,他的詩和文章在當時獲得極高的評價。 可是,當他年紀漸漸大了以后,他的文章不但沒有以前寫得好了,而且退步不少。他的詩寫出來平淡無奇,而且提筆吟握好久,依舊寫不出一個字來; 偶爾靈感來了,詩寫出來了,但文句枯澀,內容平淡得一無可取。于是就有人傳說,有一次江淹乘船停在禪靈寺的河邊,夢見一 個自稱叫張景陽的人,向他討還一匹綢緞,他就從懷中掏出幾尺綢緞還他。因此,他的文章以后便不精彩了。又有人傳說,有一次江淹在冶亭中睡午覺,夢見一個自稱郭璞的人,走到他的身邊,向他索筆,對他說:“文通兄,我有一支筆在你那兒已經很久了,應該可以還給我了吧!” 江淹聽了,就順手從懷里取出一支五色筆來還他。據說從此以后,江淹就文思枯竭,再也寫不出什么好的文章了。
江淹曾不無得意地對弟子說:吾本素官,不求富貴,今之忝竊遂至于此,平生言止足之事,亦以備矣。在這種養尊處優的環境下,江淹再也沒有寫出好的文章。江淹的文思枯竭,江郎才盡。其實并不是江淹的才華已經用完了,而是他當官以后,一方面由于政務繁忙,另一方面也由于仕途得意,無需自己動筆,勞心費力,就不再動筆了。久而久之,文章自然會逐漸遜色,缺乏才氣。
經典兒童成語故事 篇12
豹子頭林沖,是北宋京都汴梁(今河南省開封市)八十萬禁軍槍棒教頭。他為人忠厚正直、安分守己。
一天,林沖帶著妻子去岳廟進香。途中遇見花和尚魯智深在耍六十多斤重的渾鐵禪杖;眾人齊聲叫好啊,林沖也被吸引過去觀看,魯智深與林沖兩個好漢一見如故,結義為兄弟;正在這時,侍女錦兒慌忙報信說,林妻在路上被歹徒攔截。林沖急忙向魯智深告辭,去岳廟追趕歹徒。林沖抓住歹徒舉拳要打時,發現此人原來是他的.頂頭上司、奸臣高俅的義子高衙內。高衙內一伙一看那女子是林教頭的妻子,害怕打起來不是對手,便假惺惺地勸解:“衙內不認得,多有沖撞。”說罷將高衙內擁走。這時,魯智深也急忙趕到,聽明情況便要去追打高衙內,被林沖勸阻。林沖忍下了這口惡氣。
高衙內逃走以后仍不死心,還想霸占林妻,他與高太尉一起設計,以看刀為由將林沖騙進高府,誣陷林沖持刀闖入白虎堂,將他下獄拷打。高俅一伙不便在京公開殺害林沖,便將林沖發配滄州(今屬河北省)充軍,買通差人,陰謀在路經野豬林時將他殺害。魯智深暗中保護林沖,大鬧野豬林,高俅的陰謀未能得逞。
到滄州后,林沖被分配看管大軍草料場。高俅父子賊心不死,又派心腹之人前往滄州,放火燒草料場。這樣即使林沖不被燒死,也會因草料場失火而被處死;當草料場起火燃燒時,林沖聽到高俅的心腹們得意地談論暗害自己的計謀,他再也按捺不住心頭的怒火,將仇人一個個殺掉。以后,林沖毅然上了梁山,走上了反抗宋朝的道路。
經典兒童成語故事 篇13
《水滸傳》中,魯達因救賣唱父女而拳打鎮關西命案,被迫削發為僧受法名智深;因酒后“打鬧五臺山”,魯智深通過智真長老介紹從五臺山來到大相國寺,被智清長老安排去管理本寺的一個大菜園。
菜園附近住著二三十個地痞小混混,平常總在園內偷盜蔬菜糊口,聽說新來了個管菜園子的和尚。便想方設法來個下馬威,以便今后能夠自由出入菜園;這幫小混混商量決定引誘魯智深到糞窖邊,然后一齊動手把他掀入糞窖,逼他離開。計 議商定后,那二三十個地痞小混混便拿些果盒、酒禮來到菜園,嬉皮笑臉地對魯智深說:“聞之和尚新來主持,我們鄰舍街坊都來作慶。”魯智深不知是計,便來到 糞窖邊,說:“你們既是鄰舍街坊,都來廨宇里坐地。”眾小混混頭領張三、李四拜倒在地上,不肯起來,只指望和尚來扶他便要動手。魯智深見了,心里早疑忌 道:
“這伙人不三不四,又不肯近前來,莫不要攧灑家?那廝卻是倒來捋虎須!俺且走向前去,教那廝看灑家手腳。”(《水滸全傳》第七回)
魯智深走向前去,張三、李四便動起手來。魯智深不等他們靠近他,右腳早起,一下就把李四踢下糞窖去;張三正要逃走,魯智深又起左腳,把張三也踢入糞窖。后面的.二三十個地痞小混混看到這種情形,嚇得目瞪口呆。
經典兒童成語故事 篇14
春秋時期,晉景公得了重病,聽說秦國有一個醫術很高明的大夫緩,便專程派人去請來。
大夫還沒到。晉景公恍惚中做了個夢。夢見他的病變成了兩個小孩,正悄悄地在他身旁說話。晉景公側耳傾聽。
一個說:“那個高明的'大夫緩馬上就要來了,我看我們這回難逃了,我們躲到什么地方去呢?”另一個小孩說道:“這沒什么可怕的,我們躲到肓的上面,膏的下面,無論他怎樣用藥,都奈何我們不得。”
不一會兒,緩到了,立刻被請進了晉景公的臥室,替晉景公診斷病情。診斷后,那大夫對晉景公說:“這病已沒辦法治了。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不行,扎針又達不到,吃湯藥,其效力也達不到。這病是實在沒法子治啦。”
晉景公聽了,心想大夫所說,果然驗證了自己夢見的兩個小孩的對話,便點了點頭說:“你的醫術真高明啊!”說畢,叫人送了一份厚禮給大夫,讓他回秦國去了。
這一故事在史料中記載為:“公疾病。求醫于秦,秦伯使醫緩為之。未至,公夢疾為二豎子,曰:‘彼良醫也,懼傷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醫至,曰:‘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為也。’”
當然,這只是一個傳說!現在它常常意指病已危重到了無法救治的地步。也常用來比喻事情到了無可挽回的地步。——《左傳·成公十年》
經典兒童成語故事 篇15
公元前202年,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后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 的項羽部隊。經過幾次激戰,最終韓信使用十面埋伏的計策,布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間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楚地了嗎? 為什么他的'部隊里面楚人這么多呢?”說著,心里已喪失了斗志,便從床上爬起來,在營帳里面喝酒,以酒解憂,自己吟了一首詩,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意思是:“力量能搬動大山啊氣勢超壓當世,時勢對我不利啊駿馬不能奔馳。駿馬不能奔馳啊如何是好,虞姬虞姬啊我怎樣安排你!”,并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和。歌數闕,直掉眼淚,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低著頭一同哭泣。唱完,虞姬自刎于項羽的馬前,項羽英雄末路,帶了800余名騎士突圍,最終只余下28人。他感到無顏面對江東父老,最終自刎于江邊,劉邦獨攬天下。
因為這個故事里面有項羽聽見四周唱起楚歌,感覺吃驚,接著又失敗自殺的情節,所以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這句話,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的人事環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
經典兒童成語故事 篇16
漢高祖劉邦初建漢朝的時候,有一些異姓的諸侯王。陳豨在代地謀反,高祖前去討伐,路過趙國。趙王張敖親端食盤獻食,禮節十分恭敬,漢高祖卻傲慢地平伸開兩條腿坐著,罵他招待不周。
當時趙王手下趙午等幾十人都為此發怒,對張敖說:“您侍奉皇上禮節完備周全,現在他對待您竟是如此,我們要求造反。”
趙王將自己的指頭咬出了血,說:“我的父親失去了國家,沒有陛下,我們會死后尸體生蛆無人收尸,你們怎么能說這樣的話呢?不要再說了!”于是貫高等議論說:“趙王是忠厚長者,不肯背棄皇上的恩德。”他們就私下里謀劃弒殺劉邦。
恰好事情被發覺了,劉邦下命令逮捕趙王和謀反的群臣。趙午等人都自殺了,只有貫高愿意被囚。許多忠于趙王的臣子想護送趙王去長安受罪,這時劉邦又下詔書說:“趙國有膽敢跟隨趙王進京的,罪及三族。”
只有孟舒、田叔等十多人穿著赤褐色的囚衣,自己剃掉頭發,頸上帶著刑具,假稱趙王的家奴,跟隨趙王到了長安。
后來,貫高等人謀反的'事搞清楚了,趙王張敖得以釋放出獄,被降為宣平侯。張敖就向劉邦稱贊田叔等十多人。皇上全部召見他們,跟他們談話,認為朝中的大臣沒有能超過他們的,皇上十分高興,任命他們都做了郡守或諸侯的國相。
經典兒童成語故事 篇17
宋朝文學家蘇東坡在宰相王安石手下當門生時,自恃敏慧,不夠虛心謹慎,因而被降為湖州刺史。他在湖州任滿后回到京城,便去拜謁老師。恰逢王安石晝臥未醒,只得在書房等侯。蘇東坡見宰相的`書桌上有一素箋,上有詩二句:“西風昨夜入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他興之所發,不能自己,提筆在素箋上續詩二句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蘇東坡題詩后,便離去了。
午休后,王安石來到書房,看到蘇東坡寫下的詩句,惡其輕薄之性不改,便密奏天子,降蘇東坡為黃州團練副使。蘇東坡明知因續詩觸犯了王安石而貶官,但不得不前去謝恩。蘇東坡到大堂拜見宰相,王安石待以師生之禮。他對蘇東坡說:“子瞻左遷黃州,乃圣上主意,老夫愛莫能助。子瞻莫錯怪老夫否?”蘇東坡趕忙回答說:“晚學生自知才力不及,豈敢怨老太師!”王安石笑道:“希你到了黃州,認真學習,以增長知識。”蘇東坡點頭,拜辭而去。
蘇東坡到黃州后將近一年,時當重九之后,連日大風,一日風息,他到后園賞菊,只見滿地鋪金,枝上全無一朵,驚得目瞪口呆,半晌無語。這時他才醒悟道:“以前只說老師揭我短處,公報私仇,誰知他并沒有錯,倒是我錯了。我輩一定要牢記,切忌不可輕易笑人!”一年任期滿后,蘇東坡到京拜伏于地,向老師賠罪。王安石因重其才,乃奏過天子,復了蘇東坡翰林學士的官職。
后來人們引用“愛莫能助”表示雖對人同情,但無力幫助。
經典兒童成語故事 篇18
西漢時,有一位叫韓安國的人,他本來是梁王劉武的中大夫,在平定“吳楚七國之亂”時曾立過功。后來因為觸犯國法,被革去職務,就賦閑在家,過著栽花養鳥不問世事的隱士生活。
直到漢武帝做了皇帝。任用田蚡作太尉,他就去賄賂田蚡,請他保舉自己。漢武帝知道韓安國很有才能,便派他擔任北地都尉的職務,不久又升遷為大司農。后來。由于韓安國平定戰亂有功,漢武帝又讓他作了御史大夫。
這時,漢朝和匈奴的關系時而交戰,時而議和。一次,匈奴方面突然派了一位使者來議和,武帝一時之間也難以決定,便召集朝廷的.文武大官,共同來討論這件事。
大臣中有個叫王恢的,過去曾在邊疆做過幾年官,對于匈奴的情況相當了解,他認為憑漢朝的軍事實力,一定能掃平匈奴,因此他反對和匈奴議和;而且建議漢武帝立即采取行動,發兵到邊疆去征伐匈奴。
在場的官員聽了,大都保持沉默,只有韓安國站出來大聲反對說:“現在匈奴的兵力日益壯大,而且又神出鬼沒,流竄不定。如果我們要出兵千里去圍剿他,那不但很難成功,而且會給匈奴以逸待勞、得以致勝的機會。這情形就像是射出的箭矢飛行到最后沒有力量的時候,連最薄的綢緞也無法穿破;狂風的尾巴,連很輕的羽毛也無法吹動一樣。我們現在如果發兵征伐匈奴,實在是不智之舉。依我的看法,倒不如和他們締約談和。” 大家都覺得他的見解很有道理,漢武帝便采納了韓安國的意見同意和匈奴議和,于是一場可能發生的戰爭就此冰消瓦解。
經典兒童成語故事 篇19
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在和村,住著一個啞巴,他是一個很固執的人。
有一天,村長的孫子過滿月,把全村的人都請過去吃滿月宴。啞巴也來了,到了村長家,啞巴看到桌子上放著一包東西,就想知道這里面包的是什么?啞巴伸手扒開紙包,想一探究竟。
快手二嫂一把奪下啞巴手里的黃連,連連擺手,連喊帶叫:“啞巴,這是黃連,苦得很!”好奇的啞巴才不理那套呢:“不讓吃我偏吃!”又把二嫂手里的黃連搶到自己手里。
旁邊的人看啞巴那副傻傻的'樣子,也跟著大聲喊:“這不是吃的,這是入藥用的藥材,你不能吃。”俗話說,十聾九啞。也就是說,十個聾子里面有九個是不會說話的。是啊,啞巴怎么聽得見呢?但他看到眾人阻攔的樣子,犟勁又上來了,“哇哇”叫著,仿佛在說:“我偏吃,我偏吃,你們算老幾?管得著嗎?”眾目睽睽之下,啞巴把黃連塞進了嘴里。
黃連到了嘴里,但啞巴并沒有嚼。他想:“不行,不行,萬一真的不能吃,把我毒死怎么辦呀?”思忖了一會兒,啞巴動了動腮幫子,躍躍欲試。
村長抓住他的手,連比帶劃地命令他:“放下,黃連可是天下最苦的東西,你小子也敢吃!”啞巴一看村長生氣了,反而壞笑起來,邊笑邊大嚼起來。
這下可不得了,剛嚼兩口,啞巴的臉都痛苦得變形了,呲牙咧嘴,吐著舌頭,不停地往外哈氣,用手扇嘴邊的苦氣,想要把黃連的苦味都扇走似的。那捶胸頓足的樣子,讓人又好氣又好笑。
旁人見了連連搖頭,嘆道:“唉,這可真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啊!”
經典兒童成語故事 篇20
南朝時期,宋國有個叫吳慶之的人,很有才學。當時的揚州太守王義恭對吳慶之特別賞識,便請他出來擔任類似秘書的幕僚工作。王義恭在辦公務時遇到什么問題,都向吳慶之請教之后才做決定。后來王義恭因公事被皇帝殺害,吳慶之覺得很慚愧,認為是自己的才能不足,輔佐不力,才導致這種不幸的結果。于是就找了個地方隱居起來,過著躬耕田畝、詩書自娛的日子,決心以后不再出來做官。
不久之后,有個叫王琨的人就任吳興太守。他早就聽說過吳慶之的賢名,便決定請他出來,擔任“功曹”的'官職。可是,吳慶之不愿再參加政治活動。所以,盡管王琨開出的條件非常優厚,都沒能說服他。王琨不甘心輕易放棄,找機會又與吳慶之談起來做官這件事。吳慶之對王琨說:“我一向資質魯鈍,實在不懂什么官場規矩,只因為從前有個太守看得起我,所以,才勉強出來替他奔走了一段時間。如果你還是要我,那簡直是‘蓄魚于樹,棲鳥于泉’(把鳥放在水里,把魚養在樹上)!”吳慶之說完后,連告辭都沒說一聲拔腿就跑。王琨急忙跟在后面追趕。但是,出門以后,只見前面揚起漫天的塵土,吳慶之已經跑得不見蹤影了。
另據《后漢書趙咨傳》記載:趙咨受命為“東海相”,上任時經過滎陽。滎陽縣令曹嵩等候在路口,專誠迎接他,因他倆原本相識,想請他在滎陽稍事停留,彼此談談。但趙咨見了曹嵩,連車也不下就走了。曹嵩想送他到城外的十里長亭,不料趙咨的車子走得挺快,一會兒就“望塵莫及”了。
經典兒童成語故事 篇21
話說上次跟小鳥對話的那只青蛙仍是不知天高地厚,每天吃了就睡,睡了就吃,可把在外面的父老鄉親們急壞了,于是他們給井里的青蛙送去了三樣東西——電話、電視機和電腦。從那以后,下青蛙改變了對世界的看法。
一天,小青蛙打開電視機,看到里面都在講上海世博會,于是想到:上次北京奧運會的吉祥物不是我們青蛙,這次總該是了吧!于是他打開電腦,點擊搜索“上海世博會的吉祥物”,他希望得到一個讓他滿意的結果。結果馬上就出來了,可是,上海世博會的`吉祥物不是青蛙,而是海寶。
時光飛逝,轉眼間到了5月1日,一只小鳥飛了過來,對青蛙說:“小青蛙,你快出來呀!今天上海發生了一件天大的呢。”小青蛙說:“不用不用,我早就知道了!今天我一起床,祖母就打了個電話給我,告訴我今天上海世博會正式啟動。”“果然不出我所料,這個是有人告訴你的。那我再問你一個問題,我敢保證你答不上來。你知道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是什么時候舉行的嗎?”這個問題可真是為難小青蛙呀!不過小青蛙靈機一動,想到:我自己不知道,還怕上網查不到嗎?于是便去查找。“找到了,找到了,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是在2008年8月8日8 點8分舉行的,沒錯吧?”“啊?這個你都知道!我服了你!”小鳥目瞪口呆。“小意思!”小青蛙得意地說。小鳥問:“你那些都是怎么知道的?”小青蛙說:“這些呀,都是電話、電視和電腦的功勞,只要你也有了這些東西,我敢保證,沒有人能難倒你。”于是小鳥說了聲謝謝就訂購那些東西去了。
小青蛙依靠高科技產品知道了很多的東西,再也不是原先的那只井底之蛙了。你說他是不是很棒呀!
經典兒童成語故事 篇22
魯公經常向別人說自己是多么地渴望人才,多么喜歡有知識才干的人。有個叫子張的人聽說魯公這么歡迎賢才,便從很遠的地方風塵仆仆地來到魯國,請求拜見魯公。
子張在魯國一直住了七天,也沒等到魯公的影子。原來魯公說自己喜歡有知識的人只是趕時髦,學著別的'國君說說而已,對前來求見的子張根本沒當一回事,早已忘到腦后去了。子張很是失望,也十分生氣。他給魯公的車夫講了一個故事,并讓車夫把這個故事轉述給魯公聽。
然后,子張悄然離去了。
終于有一天,魯公記起子張求見的事情,準備叫自己的車夫去把子張請來。車夫對魯公說:“他早已走了。”
魯公很是不明白,他問車夫道:“他不是投奔我而來的嗎?為什么又走掉了呢?”
于是,車夫向魯公轉述了子張留下的故事。那故事是這樣的:
有個叫葉子高的人,總向人吹噓自己是如何如何喜歡龍。他在衣帶鉤上畫著龍,在酒具上刻著龍,他的房屋臥室凡是雕刻花紋的地方也全都雕刻著龍。天上的真龍知道葉子高是如此喜歡龍,很是感動。一天,真龍降落到葉子高的家里,它把頭伸進窗戶里探望,把尾巴拖在廳堂上。這葉子高見了,嚇得臉都變了顏色,驚恐萬狀,回頭就跑。真龍感到莫名其妙,很是失望。其實那葉公并非真的喜歡龍,只不過是形式上、口頭上喜歡罷了。
葉公好龍成語故事的啟示
這個故事用十分生動的比喻,犀利地諷刺了葉公式的名不副實、表里不一的人物,深刻地揭露了他們只知道唱高調、不務實際的壞思想、壞作風。通過這個故事,我們要丟棄"理論脫離實際"的壞思想、壞作風,樹立實事求是的好思想、好作風。
經典兒童成語故事 篇23
戰國時代,百家爭鳴,游說之風,十分盛行。一般游說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學問、豐富的知識,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動的比喻,來諷勸執政者,最為凸出。孟子也是當時的一個著名辯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孟子對齊王的昏庸,作事沒有堅持性、輕信奸佞讒言很不滿,便不客氣的對他說:“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雖有生命力很強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陽光下曬了一天,卻放在陰寒的地方凍了它十天,它那里還活著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時間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點從善的決心,可是我一離開你,那些奸臣又來哄騙你,你又會聽信他們的話,叫我怎么辦呢?”
接著,他使打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下棋看起來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專心致志,也同樣學不好,下不贏,奕秋是全國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兩個徒弟,其中一個專心致志,處處聽奕秋的指導;另一個卻老是想著有大天鵝飛來。兩個徒弟是一個師傅教的`,一起學的,然而后者的成績卻差得很遠。這不是他們的智力有什么區別,而是專心的程度不一樣啊。”
這是一個很有教學意義的故事,我們要學習一樣東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專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
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丟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么事情怎樣做得好呢?
求學、做事的能否成功,這也是個決定因素之一,故后來的人便將孟子所說的“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簡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語,用來比喻修學、做事沒有恒心,作輟無常的一種說法。
例如一位同學,對于求學很是隨便,學習的時間少,荒廢的時間多,我們便說:他這種一曝十寒的作法,那里能學到什么東西呢?
經典兒童成語故事 篇24
含義:比喻模仿別人不到家,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本領也丟掉了,
典故:相傳在兩千年前,燕國壽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論長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經常無緣無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飯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見什么學什么,學一樣丟一樣,雖然花樣翻新,卻始終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該是什么模樣。
家里的`人勸他改一改這個毛病,他認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親戚、鄰居們說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聽不進去。日久天長,他竟懷疑自己該不該這樣走路,越看越覺得自己走路的姿勢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幾個人說說笑笑,只聽得有人說邯鄲人走路姿勢很美。他一聽,急忙走上前去,想打聽個明白。不料想,那幾個人看見他,一陣大笑之后揚長而去。
邯鄲人走路的姿勢究竟怎樣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來,這成了他的心病。終于有一天,他瞞著家人,跑到遙遠的邯鄲學走路去了。
一到邯鄲,他感到處處新鮮,簡直令人眼花繚亂。看到小孩走路,他覺得活潑、美,學;看見老人走路,他覺得穩重,學;看到婦女走路,搖擺多姿,學。就這樣,不過半月光景,他連走路也不會了,路費也花光了,只好爬著回去了。
故事出自《莊子秋水》。成語“邯鄲學步”,比喻生搬硬套,機械地模仿別人,不但學不到別人的長處,反而會把自己的優點和本領也丟掉。
邯鄲學步的道理:比喻模仿別人不到家,連自己原來會的東西都忘了“東施效顰”“邯鄲學步”都強調胡亂模仿別人,“邯鄲學步”強調學習別人的忘掉自己的;“東施效顰”強調生搬硬套。
經典兒童成語故事 篇25
西周的最后一個國君是周幽王姬官涅。此人昏庸暴虐,政治腐敗。
公元前779年,褒國進獻了一個姓姒(sì)的美女,叫褒姒。周幽王對她萬般寵愛。褒姒一向不愛笑,幽王用音樂歌舞、美味佳肴都不能讓她笑。有人獻計點燃報警的烽火臺,招來各路諸侯兵馬,使他們上當,讓褒姒笑一笑,幽王欣然同意。他帶褒姒到行宮游玩,晚上傳令點燃烽煙,各地諸侯見到烽煙,以為是盜寇侵擾京城,紛紛率領兵馬趕來相救。到了一看,只見幽王在喝酒取樂。幽王派人對他們說:“沒有什么盜寇,讓你們辛苦了!”
諸侯受騙,匆匆地來,匆匆地去。褒姒看了不由大笑,幽王也很開心。
褒姒生了個兒子叫伯服,幽王廢掉申后,立褒姒為王后;廢掉申后生的太子宜臼(jiù),立伯服為太子。
宜臼遭到廢黜,住在外祖父申侯家里。他對自己的.命運和國家的前途,滿懷憂愁,心中十分痛苦,寫了一首題目叫做《小弁》的詩,抒發自己的心情。詩的第三節說:“看見屋邊的桑樹和梓樹,一定要必恭敬止。我尊敬的是自己的父親,我依戀的是自己的母親。誰人不是父母的骨肉,誰人不是父母所生?上天生了我,可我的好日子到何處找尋?”
由于幽王昏聵無道,諸侯紛紛叛離。公元前771年,宜臼的外祖父申侯聯合犬戎的軍隊進攻鎬京。幽王下令點燃烽煙,但是諸侯受過騙,以為又是幽王一時興起,逗褒姒開心,所以都沒有派出救兵。犬戎的軍隊攻下鎬城,殺了幽王,擄走了褒姒。
“必恭敬止”后來演化為“必恭必敬”,也有寫作“畢恭畢敬”的。
經典兒童成語故事 篇26
三國時期,有一個人叫盧毓,在魏國做官,由于他為魏文帝曹丕出了許多好主意,因此,受到朝廷器重,升為侍中、中書郎。
有一次,魏文帝對盧毓說:"國家能不能得到有才能的人,關鍵就在你了。選拔人才,不要取那些有名聲的,名氣不過是在地上畫一個餅,不能吃的。"
盧毓回答說:"靠名聲是不可能衡量才能的人,但是,可以發現一般的.人才。由于修養高,行為好,而有名的,是不應該厭惡他們。我以為主要的是對他們進行考核,看他們是否真有才學。現在廢除了考試法,全靠名譽提升或降職,所以真偽難辯,虛實混淆。"
魏文帝采納了盧毓的意見,下令制定考試法。
經典兒童成語故事 篇27
在梁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畫家叫張僧繇。
一天,梁武帝要張僧繇在寺廟的墻上畫四條金龍。張僧繇用三天的'時間就畫好了,并且畫得非常像真龍。大家聽說后,都去觀看,發出陣陣贊嘆聲。可是,當人們走近一看,卻發現每條龍都沒有眼睛。張僧繇解釋說:“如果我給龍加上眼睛,它們就會飛走的!”大家都不信,堅持要他加上眼睛。張僧繇沒有辦法,只好給兩條龍加上了眼睛。奇怪的現象出現了:兩條龍騰地一聲飛上了天!
畫龍點睛的寓意:畫龍點睛是說,只要抓住了問題的關鍵,就能解決問題。
經典兒童成語故事 篇28
晉代文學家左思,小時候是個非常頑皮、不愛讀書的孩子。父親經常為這事發脾氣,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氣得很,不肯好好學習。
有一天,左思的父親與朋友們聊天,朋友們羨慕他有個聰明可愛的兒子。左思的父親嘆口氣說:“快別提他了,小兒左思的學習,還不如我小時候,看來沒有多大的'出息了。”說著,臉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這一切都被小左思看到聽到了,他非常難過,覺得自己不好好念書確實很沒出息。于是,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刻苦學習。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左思漸漸長大了,由于他堅持不懈地發奮讀書,終于成為一位學識淵博的人,文章也寫得非常好。他用一年的時間寫成了《齊都賦》,顯示出他在文學方面的才華,為他成為杰出的文學家奠定了基礎。這以后他又計劃以三國時魏、蜀、吳首都的風土、人情、物產為內容,撰寫《三都賦》。為了在內容、結構、語言諸方面都達到一定水平,他潛心研究,精心撰寫,廢寢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學巨著《三都賦》終于寫成了。
《三都賦》受到諒也評,人們把它和漢代文學杰作《兩都賦》相比。由于當時還沒有發明印刷術,喜愛《三都賦》的人只能爭相抄閱,因為抄寫的人太多,京城洛陽的紙張供不應求,一時間全城紙價大幅度上升。
經典兒童成語故事 篇29
在東晉的.時候,有個人叫謝安,他才華出眾,年輕的時候在朝做官,但不久謝安就向皇帝辭官回家了。
謝安在東山下住了下來,他常常邀請名士到他家飲酒作詩,過著隱士般的生活。
在他四十歲的時候,前秦百萬大軍壓境,國家隨時被滅亡。為了國家,謝安出山當了宰相。他面對強敵從容鎮定的指揮作戰,淝水之戰,以少數擊敗多數,大勝前秦苻堅,并趁機率軍北伐收復失地,他為此東山再起。
經典兒童成語故事 篇30
釋義:“揚鑣”,舉鞭驅馬前進。分路前進,比喻各奔前程,各干各的事。
在南北朝的時候,北魏有一個名叫元齊的人,他很有才能,屢建功勛。皇帝非常敬重他,封他為河間公。元齊有一個兒子叫元志。他聰慧過人,飽讀詩書,是一個有才華但又很驕傲的年輕人。孝文帝很賞識他,任命他為洛陽令。
不久以后,孝文帝采取了御史中尉李彪的建議,從山西平城搬遷到洛陽建都。這樣一來,洛陽令成了“京兆尹”。在洛陽,元志仗著自己的才能,對朝廷中某些學問不高的達官貴族,往往表示輕視。
有一次,元志出外游玩,正巧李彪的馬車從對面飛快地駛來。照理,元志官職比李彪小,應該給李彪讓路,但他一向看不起李彪,偏不讓路。
李彪見他這樣目中無人,當眾責問元志:“我是御史中尉,官職比你大多了,你為什么不給我讓路?”
元志并不買李彪的帳,說:“我是洛陽的地方官,你在我眼中,不過是洛陽的一個住戶,哪里有地方官給住戶讓路的道理呢?”
他們兩個互不相讓,爭吵起來了。于是他們來到孝文帝那里評理。李彪說,他是“御史中尉”,洛陽的一個地方官怎敢同他對抗,居然不肯讓道。元志說,他是國都所在地的'長官,住在洛陽的人都編他主管的戶籍里,他怎么同普通的地方官一樣向一個御史中尉讓道?
孝文帝聽他們的爭論,覺得各有各的道理,不能訓斥他們中的任何一個,便笑著說:“洛陽是我的京城。我聽了,感到你們各有各的道理。我認為你們可以分開走,各走各的,不就行嗎?”
經典兒童成語故事 篇31
晉代,有一位非常愛國的將軍,他的名字叫祖逖。他非常的有才能,也很受人尊敬。但祖逖小時候卻是一個淘氣的孩子,他不愛讀書習武,整天只知道到處去玩。
他長大后,看見國家衰落、戰爭不斷,百姓的日子非常艱苦,他的心里很悲傷。為了改變國家的`狀況,他開始刻苦的學習,遇到不懂的問題,就去請教別人。認識他的人都說:“祖逖將來會是國家的棟梁之材。”
他24歲的時候,有人推薦他去做官。但是,他覺得自己的學問和能力還遠遠不夠,就沒有答應,仍然刻苦讀書。
祖逖有個好朋友叫劉琨,兩人經常一起談論國家大事,兩人的關系非常的好,經常談到深夜,困了就在一張床上休息。
一天半夜,祖逖在睡夢中聽到雞叫聲,便爬起來對劉琨說:“公雞叫了,我們快去練劍吧!”從此以后,祖逖和劉琨約定,每天聽到雞叫聲就起床練劍,不管刮風下雨,不管酷熱寒冬,從來沒有間斷過。
經過長期刻苦訓練,兩個人都成長為國家的有用之才。
聞雞起舞的故事告訴我們,只有通過不斷的堅持和努力,我們才有可能獲得成功。我們要向祖逖和劉琨學習,將來做一個對國家、對人民有用的人。
經典兒童成語故事 篇32
“不逞之徒”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指故意為非作歹,犯法作亂,專干壞事的那一類人。不逞:不得意,欲望得不到滿足。
這個成語來源于《左傳。襄公十年》,故五族聚群不逞之人,因公子之徒以作亂。
春秋時,鄭國的'公子子駟,派人刺殺了鄭僖公,立僖公之子嘉為國君,即鄭簡公。鄭國一些貴族公子對此非常不滿,打算發兵討伐。可是還沒動手,就被子駟察覺,搶先一步,把他們通通殺死了。從此,子駟掌握了鄭國的大權。
后來,子駟又重新劃分貴族大夫們的封地,少給了田氏、堵氏、侯氏、子師氏四家的土地,他們都非常怨恨子駟。于是,幾家就聯合起五家貴族及一伙心懷不滿的人,共同起來發兵討伐子駟。最后,他們攻入國都,闖進宮中,殺死了子駟,劫持了簡公。
后來,子駟之子子產,平定了這次叛亂,成為鄭國國君。
經典兒童成語故事 篇33
東漢桓帝當政的時候,陳留郡有個讀書人,名叫邊韶,字孝先;他很有些文才,在沒有當官的時候,教了幾百名學生。
邊韶很有口才,說起話、講起課來頭頭是道,從沒有回答不出問題來的。不過他有個毛病,就是愛打磕睡。因為他人胖,肚子大,打起磕睡來,學生看他的模佯很好笑。
有一天,他又和衣打磕睡。他的學生就私下編了句順口溜嘲笑他:“邊孝先,腹便便;懶讀書,但欲眠。”意思是:邊孝先是個大肚皮,懶得讀書。只想睡覺。不料邊韶醒來后,很快知道了這個順口溜,于思馬上編了幾句順口溜作答:“邊為姓,孝為字。腹便便,王經笥。便欲眠,思經事。寐與周公通夢,靜與孔子同意:師而可嘲,出何典記?”它的'意思是:邊是我的姓,孝是我的字,大肚皮,是裝著五經的竹箱子。只想睡覺,去思考五經的事。睡夢中可以會見周公旦,安靜時可以與孔子有相同的心意。
經典兒童成語故事 篇34
韓愈,字退之,是唐代中葉時的偉大文學家。
他兩歲時就死了父親,不久他的母親又死去。幼時依靠他哥哥韓會和嫂嫂鄭夫人過活。韓會有一個嗣子(韓愈次兄介之子,出繼與長兄為嗣)叫老成,排行十二,所以小名叫十二郎,年紀比韓愈小一點。后來韓會四十二歲的時候,因宰相元載的事,貶為韶州刺史,不到幾個月就病死在韶州,這時韓愈只有十一歲,十二郎也很小。韓愈雖然有三個哥哥(會、弁、介),但都很早離開了人世。這時,繼承祖先后代的,只有韓愈和他的侄子十二郎兩個人,零丁孤苦,沒有一天離開過。韓愈十九歲時自宜城前往京城,以后十年的時間中,只和十二郎見過三次面。當他正打算西歸和十二郎永遠生活在一起的時候,不幸十二郎就在這時死去了。韓愈知道了這消息,悲痛欲絕,寫了一篇祭十二郎文,叫建中備了一些時下的物品從老遠的.地方去致祭他。這篇祭文,一字一淚,令人讀來心酸。
祭文中有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的句子,后人便把它引伸成天涯海角這句話,用來比喻極其遙遠的地方。
【經典兒童成語故事】相關文章:
兒童成語故事(通用25篇)07-22
經典成語故事03-12
經典成語故事12-22
成語故事01-30
經典成語故事02-16
成語故事02-04
馬的成語故事11-14
南橘北枳的成語故事05-18
害群之馬成語故事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