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書》詞語教法
《最大的“書”》是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第19課,課文記敘了爸爸與川川在爬山途中與地質勘探隊員進行交流,了解到了神奇的大自然是一座巨大的知識寶庫的故事。本篇課文語言簡潔,以對話貫穿全文,將地質知識融于課文之中,字里行間充滿著兒童對大自然的好奇與熱愛。通過課文的學習以此培養學生從小關注科學、探索自然的意識。文中有10個會認字,12個會寫字,以及一些比較陌生的詞語,筆者就本課的詞語以及會認字的教學有一點偶得,與大家交流:
一、“以詞解詞”內部鏈接
一提到“以詞解詞”,大家一定會持反對意見,這不是我們一直所摒棄的嗎?但是,依據課文的特點,對于《最大的“書”》一課卻是實用而且巧妙的。課文《最大的“書”》中有一個詞語肯定是孩子們所陌生的,那就是——地質勘探隊員。學生對這一職業是干什么的?一定會有疑惑。那么在教學中,我們就不能置之不理。可是如果生硬地將詞典里的解釋告訴學生,對學生更是晦澀難懂。(地質是地殼的成分和結構,勘探是對已發現的礦床進行勘察探測,以查明礦藏。)這樣對學生而言,不啻是“霧里看花”。
經過細讀,我發現在課文中有些詞語可以為孩子理解地質勘探奠基。如“煤炭 巖石 礦物 寶藏”教師完全可以利用課文中的原汁原味的語境進行教學。于是,可以這樣設計:
●先認讀詞語:地質勘探隊員
●再認讀詞語:巖石 煤炭 礦物 寶藏
●教師講解:地質勘探隊員就是通過對地質的勘探和研究,就能知道哪里有煤炭,哪里有寶藏,哪些是有價值的礦物……他們能讀懂不會說話的關于地質這本大書。科學家可以推測地球發展的年代,地殼的.運動情況,各種生物的變化情況。
●讀句子:它能告訴我們,哪里埋著煤炭,哪里藏著鐵礦……把這本“書”讀懂,就能為祖國找到更多的寶藏!
細細地琢磨這個環節,不難發現教者遵循著“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的原則。同時更巧妙的是——以詞解詞。將課文中的詞語組塊進行教學,這樣最大限度的發揮了詞語教學的價值。因為用課文中的詞語營造了一個思維的訓練場。學生可以將這幾個零散的、看似不相干的詞語,通過“地質勘探隊員”這一個詞,串聯了起來。在這樣原汁原味的語境中既反復地認讀了生詞,又有利于孩子在課文內部找到聯系,滲透一種思維——聯系著理解,聯系著思考,這種思維對學習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是學習的好方法。經常這樣的訓練,這樣的滲透會為今后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思維基礎。
二、“刨根問底”顯見過程
在課文中有這樣一個詞語——刨根問底,怎樣引領孩子理解這個詞語呢?我們不妨讓孩子畫一畫川川問了叔叔幾個問題?這樣就一目了然了,教師可以引導:像川川這樣一個接一個地提問,想要把問題都弄懂,有點“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感覺,用書中的一個詞就叫“刨根問底”。你看,“刨”字是“立刀旁”,真有一種一問到底的決心啊!
這樣教學,讓孩子在劃一劃,想一想的過程中,逐步培養他們聯前想后的能力,讓這一個小小的詞語更加有張力!
三、“說文解字”彰顯文化
除了這幾個詞語中的生字之外,課文中還有要求會認的字,“一冊、腳印、雨痕、厚厚的書”。其中“冊”、“印”的造字很有意思,如果教學時有意識地滲透漢字的字理,在近似“說文解字”的過程中,讓學生初步地對漢字有感性的認知,從而對漢字文化的歷久彌香產生興趣甚至熱愛,長此以往,會為孩子的人生啟蒙打下精神的底色。
“冊”字,我們可以邊畫字邊介紹:在古代,還沒有發明紙,所以古人就把字寫在了一條一條的竹簡上,然后用線穿起來,你看,“冊”這個字多象呀!要不然人家會說,每一個漢字就是一幅畫呢!
“印”字就更形象了:你看,“印”字的左邊就像手印,右邊像腳印,手和腳留下的痕跡合起來表示“印”。我們可以組詞:手印、腳印……
【反思】
小學階段低年級的識字量很大,又是豐富詞語、積累語言的過程。如何讓孩子在識字、學詞的過程中輕松些、有趣味些、更豐厚些?我認為,有如下幾點要引起反思:
第一、不要單打獨斗地進行生字和詞語的教學,力求讓認讀的環節發揮更大、更綜合的價值。
我們總是在課文初讀的環節里,把本課中的新詞羅列出示,讓孩子們讀一讀,認一認。可是課文中的詞語之間,總是有著內在的聯系,有些詞語還有著自身的構詞特點。如,有的幾個詞語結合在一起想象,就能描摹出課文中的一幅畫面;有的詞語可以結合漢字本身形象性的特點進行教學;也有的可以“原汁化原食”,在課文原有的語境中就可以理解……我們應該細細地解讀教材,從中發現關聯,找到恰切的方法和策略,讓詞語、生字教學更有色彩。
第二、要立足于提高學生思考力的層面多做思考。
《課標》要求,語文教學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我認為其核心應該是——提高思考力。語文學習應該邊讀邊想,能夠聯前想后聯系著思考。所以,我們在進行教學的時候,就要通過對詞語、句子的理解,逐步培養孩子建立起聯系,學會思考。比如,讓詞語之間建立聯系,以“組塊”的形式而不是單一的個別的詞語走進孩子的視野,就是形成了彼此有聯系的“網絡”,讓思維不是點和線而是網狀的腦圖。
第三、要設定隱性目標,可以借漢字的造字起源(字理),通過科學的解讀,深層次地激發學習的興趣。
也就是說,在進行漢字的教學時,我們要力求讓漢字的形與義之間建立起聯系。因為漢字是表意文字。我們往往不能科學地將漢字的形與義合理地解讀,缺失了對字理的詮釋。所以,我們的教學只是“認了字”,但是沒有教孩子“識字”。我認為應該適當地滲透漢字的字理,以漢字深厚的底蘊為學生打下精神底色。如:薛法根老師在教學《臥薪嘗膽》一課時,指導孩子學習“奴仆”這個詞,就有這么一個精彩的片段:
(薛老師邊講邊畫)“奴”:左邊是一女子,右邊是“又”字,表示男人的一只大手,這只手抓住女人的頭發,想打就打,想罵就罵,這樣的女人在古代社會是什么——奴。“仆”:這個人腰彎得很厲害,頭上戴著刑具,屁股后面插根毛。你知道什么東西屁股后面有毛嗎?(牲口)是呀,或者如同豬狗,真是生不如死!古代這樣的男人加上這樣的女人,叫——奴仆!
這樣的講解是科學的,有濃厚的歷史感,揭示了漢字特有的美感……值得我們回味!
【《最大的書》詞語教法】相關文章:
最大的書課文詞語理解搭配與例句06-07
最大的書作文四篇10-28
最大的書作文3篇10-29
精選最大的書作文4篇10-28
最大的書作文4篇10-29
最大的書作文8篇10-31
最大的書作文9篇10-30
最大的書作文六篇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