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湘鄉方言詞語札記
湘鄉地處湖南中部,是一座古城,從秦朝設縣以來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湘鄉方言屬于老湘語,是古楚語的一支,保留了一些唐音,具有極大的研究價值。本文遴選了若干比較有特色的湘鄉方言詞語加以考釋,以窺湘鄉方言詞語之一斑。
一、答白/答曰
“答白”一詞與普通話“回復”義近,當為同義復合詞,“白”與“答”義近。“白”,《玉篇》:“告語也。”即“說的話”義。《正字通》:“下告上曰稟白,同輩述事陳義亦曰白。”即下級報告上級稱“稟白”,同輩之間陳述事義亦稱“白”。可見,“白”在古漢語中就有“溝通、議事”義。“白”在現代漢語中的運用也十分廣泛,比“答”的含義更多,如“對白”“告白”“表白”“坦白”等。在“告白”“表白”“坦白”中,“白”變成了“坦露心跡”之義。
“答白”也指“插嘴”,如:“大人講話小孩子不要答白。”“答白”同時適用于應答、承諾的聊天環境,如:“他都這么說了,你就答個白。”義為:“他都這么說了,你就答應他吧。”“答白”有引申義“不要管閑事”,如:“這件事情你不要答白。”從“回復”到“不要管閑事”是一個語義擴展的過程,也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語言運用的多樣性發展。
在湘鄉方言中,“答曰”與“答白”義近。《說文·曰部》:“曰,詞也,從口乙聲。亦象口氣出也。”“曰”有如下釋義:一是我們熟知的“說”,如“孔子曰”;二是“稱為、叫作”義,如《書·堯典》:“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三為“是”義,如《書·洪范》:“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而“答曰”中的“曰”應該是“說話、回復”之義,如:“我在問你,你怎么不答曰。”此句中的“答曰”與“答白”義近,兩詞的區別在于參與程度不同,比如:“別人說話,你不要答曰。”“這件事,你不要答白。”從這兩例可以看出,“答曰”主要用于話語上的干涉,參與程度較淺。“答白”的含義已經延伸到動作的參與,比“答曰”參與的程度更深,適用范圍更廣。在同一個區域,有“答白”和“答曰”兩種用法,原因是湘鄉方言的區域比較大,各個鎮的語音和詞匯各不相同,所以會出現內容相同,而形式不一樣的情況。
與“答白”結構類似的還有“扯白”,義為“胡扯、瞎說”。“扯白”還有一個略顯不雅的近義詞“扯卵彈琴”,比喻胡扯或者胡鬧,如“這人講話一沒得正經,喜歡扯亂彈琴。”“卵彈琴”也比喻胡扯或者胡鬧,如“他做事虎頭蛇尾,就是卵彈琴。”周立波《山鄉巨變》也有類似用法:“么子互助、合作,還不都是卵彈琴!”筆者猜測,“扯卵彈琴”“卵彈琴”可能與“對牛彈琴”(譏諷對方聽不懂自己說話)不無關系。
二、走/行
在湘鄉市壺天區域,“走”為“跑”義。在古代,“走”亦為“跑”義。《說文·走部》:“走,趨也。從夭止。夭止者,屈也。”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趨也。……徐行曰步,疾行曰趨,疾趨曰走。”如《韓非子·五蠹》:“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宋王安石《陰山畫虎圖》:“陰山健兒鞭鞚急,走勢能追北風及。”都表達了“奔跑,競走”義。而在現代漢語普通話中,“走”和“跑”代表著兩種程度的步行。在湘鄉方言中,“行”義為“走”,并且一般只用“行”代表“走”。《說文·行部》:“行,人之步趨也。從彳從亍。”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人之步趨也。步,行也。趨,走也。二者一徐一疾,皆謂之行,統言之也。”由此可見,古代“行”的含義就是現今的“走”,而在湘鄉方言中繼續沿用了古代漢語的用法。就像花鼓戲中《劉海砍樵》中的對白一樣:“走咯吼,行咯吼。”義為“跑一段,走一段”。由于“行”在湘鄉方言中的含義比較固定,因此“行頭”在湘鄉方言中就不是指“演出時的裝備”了,而代表另外的含義。
“行頭”在現代漢語中泛指演出時的裝備,在古時候義為“部隊首領”,現代漢語中的“行頭”中的“頭”屬于名詞后綴,放于動詞詞根之后,類似的詞語有“念頭”“做頭”“盼頭”。在此,“頭”并沒有實際含義,是為了修飾前面的動詞而存在。在湘鄉方言中,“行頭”的語義如下:①先走。此義和粵語中的“行先”類似。如:“我的車就要來了,我行頭。”“我行頭啦,下次見!”②走在前面。如:“這里路我熟,我行頭。”“路有點看不清,年青人行頭。”③作為時間副詞表達“先”義,或者表達抽象的時間概念“以前”。如:“我媽媽說晚上才回來,讓我行頭吃飯。”“在行頭,你這樣是要坐牢的。”
在湘鄉方言中,“行頭”中的“行”表“走”義,但是“頭”卻發生了變化。“頭”義為“首也”。“頭”表示物體的頂端,表達一種方位,如“山頭”“在這頭”;也表達次序第一的含義,如“頭等”。而在“行頭”中,“頭”代表的是時間觀念,即“先”。隨著詞義不斷發展,“行頭”中“行”的意義不斷虛化,只突出了“先”義。發展到現今,“行頭”也可以代表“以前”義了。劉娜(2013)指出:“湘鄉方言中‘行頭’的用法比較特殊,既可以作為短語,表示‘走前面’,又可以作為時間副詞‘先’,表次序。時間副詞‘行頭’是短語‘行頭’詞匯化的結果。語義基礎是時間副詞‘行頭’形成的基本條件,句法位置是其形成的決定性條件,語用因素則是其形成的外部條件。”這兩種用法在湘鄉方言中同時存在。值得注意的是,“行背”作為時間副詞的含義還沒有虛化到“以后”,只是單純表達次序的“后”。
三、落/篩
“落”有“掉下”義,《說文·艸部》:“落,凡艸曰零,木曰落。從艸洛聲。”“落”的本義為“草木凋零”,引申為“掉下”義。在湘鄉區域,表示東西掉落一般不用“下”,只用“落”,包括各種天氣現象,如“落雨”“落雪”。在查找資料過程中,發現這個用法在南方大部分方言區域都有體現,例如吳語上海話中也用“落雨”表示“下雨”。又有“落氣”義為“離世”。“落”本就帶有“離世”的含義,如《書·舜典》:“二十有八載,帝乃殂落。”《國語·吳語》:“人民離落。”韋昭注:“落,殞也。”但在“落氣”中,“落”不是“離世”義,而是“停止、脫離”義,表達“氣脈已絕,人已西去”。還有“落土”義為“太陽或者月亮落山”,如“日頭落土”。從上述例子看,較現代漢語,“落”在方言中修飾的賓語更廣,在日常生活中運用范圍很廣泛。
類似的詞有“篩”。在湘鄉方言中,“倒酒”一般用“篩酒”代替。“篩”,《神異經》:“竹器。有孔以下物,去粗取細。”即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篩子”。“篩”亦有“斟酒”義,如《水滸傳》第二十九回:“武松道:‘不要小盞兒吃。大碗篩來,只斟三碗。’”筆者猜測因為其本義是“去粗留細”,所以也可引申義為“穿過孔隙流下”,故有“篩酒”一詞。在湘鄉人的日常生活中,“篩酒”成了固定的用詞。此外,在湘鄉方言中,可飲用的液體的傾倒一般也用“篩”,如“篩茶”“篩水”等,擴大了“篩”的使用范圍。
四、在房
“在房”主要用于長輩對晚輩的贊許,表達這個孩子乖巧可愛。如“你家的這個孩子真在房啊。”義為:“你家的這個孩子真乖啊。”《說文·戶部》:“房,室在?也。從戶方聲。”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室在旁也。凡堂之內、中為正室,左右為房。”故“房”的本義是“房間”,而“在房”在湘鄉方言中是一個形容詞。“在房”在古語中有所出現,如陸機的《短歌行》:“今我不樂,蟋蟀在房。”表示的含義是需要及時行樂。而這里的“蟋蟀在房”又是引用于《詩經·唐風》中的《蟋蟀》:“蟋蟀在堂,歲聿其莫。今我不樂,日月其除。”這里是用“蟋蟀入房”來表達氣候的變化,從而引申出詩人的感懷,與方言義存在差距。宋·蘇泂《次韻芻父秋懷》中有:“士有修身者,娟如女在房。”義為士人中注意修身養性的,就像女子在閨房中一樣美好。此例“在房”與湘鄉方言“在房”義近,通過“女子在房”代表美好和純潔。筆者推測,由于古代女子一般都不出閨房,一旦有人問起,就會說:“在房,在房。”久而久之,就變成了正經乖巧的代名詞了,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變成夸獎晚輩的一個形容詞。
“在房”由介賓短語到形容詞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筆者認為語用因素起了很大的作用,正是由于“在房”間接表達女兒乖巧懂事,也就形成了“在房”轉變的外在條件。至于為什么用于女生的形容詞轉向了男女均適用,可能是在詞語的使用過程中虛化了“在房間”的本義而凸顯了“乖巧懂事”這一引申義,就像“美”這個詞也是屬于性別指向性模糊的形容詞。
這里存在一個爭議:在湘鄉方言中,“房”和“行”(háng)的讀音是一樣的,所以這個詞的寫法不一定是“在房”,而有可能是“在行”。但是“在行”的意思與“里手”的意思重疊了,“在行”表達的意思是對某一行業非常了解。如《紅樓夢》第五十六回:“探春點著頭兒,又道:‘只是弄香草沒有在行的人。’”可見,“在行”的含義很明朗,它的含義在時代更迭中基本上沒有發生變化。所以筆者更傾向于寫作“在房”的可能性要大于“在行”。通過對貴州方言的了解,在畢節區域形容孩子乖巧,深居簡出,也用“落屋”,從另一方面佐證了“在房”的正確性。
五、咸同/平四
一些年紀較老的湘鄉人會用“咸同”表“過去”義,如“咸同這個時候,我們已經要出去打工了。”所以在湘鄉方言中的“咸同”,講的是過去那個年代,形容的是一段時間。“咸同”何以有此義?楊慕如在《品味湘鄉話》中認為:“咸同”是咸豐和同治兩個年號的簡稱,雖然咸豐、同治只有二十多年,但是發生了許多大事,這和當時的時代背景是分不開的。從明朝開始,湘鄉的農民就苦不堪言,咸豐同治年間,很多農民被曾國藩帶領去鎮壓太平軍,湘鄉同胞,付出了鮮血和生命,也帶回很多戰利品。這段值得驕傲的歷史,使大家記住了“咸同”這個年代。隨著時代的變遷,“咸同”并不代表具體的咸豐同治年代了,而僅僅表示的是過去的某段時間。因此,“咸同”一詞也就成了湘鄉文化中獨特的印記。
用以表達時間的還有“平四”一詞。“平四”是“平時”之義,如“平四這陣子,天已經斷黑了。”表達的含義是平常這個時候,天已經黑了。在湘鄉方言中,“四”和“時”的讀音不同,“四”是平舌音,而“時”是翹舌音。在古書中有記載“平肆”而無“平四”。《周禮?地官·司市》:“凡市入,則胥執鞭度守門,市之群吏平肆,展成,奠賈,上旌于思次以令市。”義為“凡進入市場,管理的人拿著鞭杖守在肆門,市中群吏按貨物分類劃分行列,審視將成交的貨物而估定價格。”“平肆”義為“評察市肆中的貨物使其名實相符”。與“現在、平時”義相差甚遠。故基本上排除“平肆”的說法。
筆者按照“咸同”的思路去推測“平四”會否是重要的年份。研究發現,由于北方戰亂,東漢時期經歷從北至南的民眾遷徙。邵百鳴,葛力力(2004)指出:“據現代學者推算,在東漢靈帝中平四年(公元188年),全國人口約5978萬人,江西人口數最高達2066萬人,遠遠超過福建(13.3萬人)、浙江(95.6萬人)、廣東(109.9萬人)(見《中國人口史》),可見這一次北方移民大遷徙對贛方言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促進了新湘語和贛方言的形成。”平四年間豫州大旱,加速了當地人員的流動。江西地區的人民對這一年印象深刻,經過不斷轉述、流傳,“平四”慢慢有了“平時”義。湘鄉方言的形成與贛方言區人民的遷徙不無關系。根據相關資料記載:湖南東部擁入了大量的江西移民,湘鄉方言正好處于湖南的婁邵片區域。在明代中期,有一部分江西人移民湖南,“平四”這個詞語有可能來自江西。在江西南昌話中,平翹舌不分,“平時”和“平四”的發音類似。因此,不排除在江西人遷入湖南之時,直接用的就是“平時”,但是發音類似“平四”。贛方言對于湘方言使用者的影響,使得“平時”音變為“平四”音,而義未變。“平四”到底是“中平四年”的縮寫還是方言讀音的遷徙,都代表著不同的思路,為我們了解方言的含義提供了一定的依據。
六、結語
方言能夠體現一個地區的文化特色,也能見證一座城市的發展。方言所帶有的獨特印記是普通話不可比擬的。湘鄉方言是古楚語,是目前保存最完整、最古老的古漢語之一。新湘語受西南官話的影響較重,很多詞匯以及發音都向普通話靠近,湘鄉方言的獨特性也就彌足珍貴。湘鄉方言詞匯的研究不僅可以為漢語語言學、文化學、民俗學等相關研究提供參考,還可以為辭書的編纂和修訂提供依據。
【湘鄉方言詞語札記】相關文章:
甘肅慶陽方言詞語方言05-29
唐山方言的詞語精選大全04-01
有關綏化方言的詞語07-03
保定方言詞語01-06
有關海南文昌方言的詞語07-03
白山特色方言詞語06-07
陽春方言詞語大全07-04
最全的松原方言詞語07-04
有關開封的方言詞語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