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龍舟賽作文(匯編12篇)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跟作文打過交道吧,作文是一種言語活動,具有高度的綜合性和創造性。怎么寫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端午龍舟賽作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端午龍舟賽作文1
今天是五月初五,是中國傳統的端午節。吃完午飯后,我們一家到閩侯竹岐的金水湖看龍舟賽。
來竹岐的路上,天上突然烏云密布,不一會,下起了蒙蒙細雨.來到比賽場地時,湖邊已經人山人海了。等我找到位子時,已經有四條船準備開始比賽了。湖中央有四個賽道,賽道中有四個浮標,誰先拿到浮標上的旗子,誰就是冠軍。
比賽開始了。四條船一起沖出了起點。只聽一陣鑼鼓聲,第二道和第三道的船占據了第一和第二的領先位子。
開始沖刺了。第三道的龍舟和第二道的龍舟并駕齊驅,最后,兩艘龍舟幾乎是同時到達終點的,只見第三道的龍舟上的船員把船漿舉過頭頂,才知道第三道的龍舟獲勝了.
預賽結束了。從前四場預賽中選出的最后四支隊伍要進行決賽.我看得目不轉睛。只見一枚彩色的信號彈從湖邊放出來,比賽開始了,勝負在此一舉.四條龍舟不約而同地沖出了起點。前300米,四條龍舟不分上下,并排地在湖面上行駛。
只剩下300米時,四條船開始沖刺了。第一道和第四道的龍舟慢慢的和其他兩艘龍舟拉開了距離.在只剩100米左右的第方,第四道的龍舟突然加速,最后以3~4秒的優勢奪得了這場比賽的冠軍。
我想:得到冠軍的代表隊,一定是一個團結的隊伍。
端午龍舟賽作文2
龍舟賽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到了,又要賽龍舟了!陽光灑滿江面,江水好像披上了一件金光閃閃的紗裙一樣。陣陣微風吹來,江面泛起絲絲波紋,很是愜意。“噼里啪啦……”突然,遠處的一陣爆竹聲把我從美麗的景色中拉了回來。只見幾條龍舟從遠處慢慢地游過來,有金龍、青龍、赤龍……看它們神氣的模樣,真像一位一位出征的勇士在向橋上觀戰人群示意呢!又是一陣爆竹聲,龍舟賽開始了,八條龍像離弦的箭似的向南河大橋的終點沖去。在每條龍舟船頭擂鼓的小伙特別帶勁,把鼓擂得震天響。每擊一下,槳手們就發出整齊響亮的“嘿呦、嘿呦”的口號聲,一陣高過一陣。他們齊心協力,用盡全身力氣朝前劃,船槳激起了一團團雪白的浪花。大家你追我趕,奮力爭先,不肯示弱。一會兒青龍超過了赤龍,一會兒金龍又追上了赤龍,那場面可熱鬧了。剎那間,江面上的鑼聲、鼓聲、劃槳聲和加油聲匯成了一首激昂雄渾的曲子。最后,金龍“嗖”地沖過了終點,取得了第一名。人們興奮地歡呼起來!
端午龍舟賽作文3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有一場別開生面的龍舟比賽,所以我與爸爸媽媽早早就開始準備出門了。
到了目的地,天卻突然翻臉了,下起了蒙蒙細雨了。但已阻擋不了我們看龍舟比賽的熱情,雖然比賽還沒有開始,但早已是人山人海,場面勁爆。
比賽終于在大家的期盼中開始了,各個隊伍都做好了準備,都在試試待發了,隨著一聲槍響,各個參賽隊就飛速得劃了起來。暫時領先的是1號隊,只見他們奮力得劃著,速度就像那離弦的箭一般,其他隊伍也不甘落后,想反敗為勝。這時,雨停了,水面吹來了涼爽的風,像個小精靈為3號隊加油鼓勁,這讓3號隊充滿了信心,不一會兒,3號隊追上了搖搖領先的1號隊。1號隊不甘示弱。比賽進入了白熱化階段,我們觀眾都把目光集中在1號隊與3號隊的身上,似乎賽場上只有1號隊與3號隊這兩只對伍。我目不轉睛得盯著1號隊與3號隊,終于,到沖刺了,觀眾的心不禁懸了起來,勝負揭曉了,是3號隊贏了。他們憑著團結就是力量,力量贏得勝利的的信念,贏得了比賽。
我想:這場比賽真是驚心動魄,我以后也要學習3號隊,不怕困難,勇往直前,團結就是力量。
端午龍舟賽作文4
端午賽龍舟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人,曾經深受楚懷王重用。但是,以靳尚為首的小人十分嫉妒屈原,經常在楚懷王面前說他壞話。楚懷王聽信讒言,漸漸疏遠了屈原。屈原見自己的政治不能實現了悲憤不已。
不久,秦國攻占了楚國八座城池,派人來到楚國請楚懷王去議和。屈原看出這秦王的陰謀,冒著被處死的危險向楚懷王進諫。楚懷王不但沒有聽取屈原的意見,反而把屈原逐出了都城。結果,楚懷王一到秦國就被囚禁起來,三年后因憂郁成疾死在了秦國。楚襄王繼位后整天吃喝玩樂,不理朝政。楚國國力一天天衰弱下去。焦急的屈原多次勸說楚襄王,反而被流放到了遙遠的汨羅江邊。
后來,秦國占領了楚國的都城。屈原聽到了這個消息,萬念俱灰。不愿意做亡國奴,屈原于農歷五月初五這天跳進了滾滾的汨羅江。百姓們聽說屈原投江自盡后,都十分悲痛。開始打撈屈原的尸體,但是這么也打撈不到。為了保全尸體,人們把粽子、雞蛋還有雄黃酒倒進江里。百姓們還把船裝扮成龍的樣子,這就是后來端午節賽龍舟的由來。從此以后,人們就把農歷五月初五定為端午節,在這一天,大家都要吃粽子、賽龍舟,以此紀念偉大的愛國者屈原。
端午龍舟賽作文5
每當蟬鳴荔熟,稻花飄香的時候,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就會如約而至。然而端午節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那富有民族特色的龍舟賽。
端午節那天,大街小巷到處掛著醒目的標語,插著鮮艷的彩旗。人們穿上節日的盛裝,潮水般向河兩岸涌去。此時,人聲鼎沸,彩旗飄揚,好一派熱鬧景象!
看!三顆紅色信號彈騰空而起,十幾條龍舟頭咬著尾,從上游魚貫而下,兩岸頓時沸騰起來。鑼鼓聲,鞭炮聲,歡呼聲匯成一大片。每條龍舟顏色各異,龍頭千姿百態,栩栩如生,猶如真龍戲水。舟上的`健兒們身著紅背心,頭扎英雄節,個個如同即將出征的戰士,格外精神。此刻,萬事具備,靜待開戰。
禮炮一響,十幾條龍舟像離弦之箭一樣在水面奔馳,你追我趕,爭先恐后。那激動人心的場面真是震撼極了。指揮員站在船頭,隨著節奏鮮明的鑼鼓聲,雙手揮著蒲扇,雙腳用力跺著,使出渾身解數,鼓動隊員們奮力向前。
我站在岸邊,看著在水面奔馳而過的五彩龍舟,心中想:今年端午節可真熱鬧,要是我也能參加龍舟賽就好了……正想著,人群中爆發出一陣熱烈的歡呼聲,我踮起腳一看,原來是冠軍龍舟誕生了:一條藍色的長著犄角的龍舟。看著那神氣活現的冠軍,聽著大家雷鳴般的掌聲和吶喊聲,我不自覺地跟著大家一起歡呼慶祝了起來。
比賽雖然結束了,但我內心卻久久難以平靜。看來,這場龍舟賽真是太深入人心了!
端午龍舟賽作文6
“咚”“咚”“咚”……渾厚有力的鼓點聲破空而來,坐在嬸嬸家吃端午團圓飯的我心早已飛到劃龍舟的現場。一吃完飯,我、弟弟拉著媽媽和奶奶趕緊往云浦路跑。
可一出來就傻眼了,一路的河邊早已被看龍舟的人里三層外三層堵得水泄不通,有的人甚至爬到樹上,有的站到車上。我試著擠進去,但馬上又被擠了出去,只好邊走邊尋找空隙。
“咚咚咚咚咚”……鼓聲更緊密了,呀,肯定是有龍舟開始比賽了,我還沒找到位置,只好跟著鼓聲邊走邊跑。路上,有一個3歲的小朋友跟我一樣,雖然沒有看見龍舟,聽到龍舟的鼓聲,高興地喊著“加油加油”,仿佛他已經看到龍舟比賽的精彩場面,逗著路旁的人哈哈大笑。
后來,媽媽把我們帶到了樂成街道的龍舟指揮臺,我和弟弟舒服地坐在凳子上觀看。
這時河面上,一條橘黃色龍舟一馬當先,隊員們槳頻一致,龍舟劈浪前行,后面一條白色的龍舟緊追不舍。“加油!加油!”兩岸觀眾的吶喊聲、助威聲此起彼伏,慶祝的鞭炮也不時沖向云宵,為贏的龍舟祝賀。
我們看完了樂成街道水域的龍舟,接著又去了城南街道的龍舟指揮臺。這里水域比樂成寬敞許多,龍舟數量明顯比樂成街道少一些,但兩旁觀眾依然很多,路旁停滿了車,有多人打著傘堅守著一年一度與龍舟的約會,等待著龍舟的自由角逐,終于河面上熱鬧起來,上下游匯集過來的龍舟爭相追逐起來……
看了整整一個下午,看到有的龍舟開始回家了,我和弟弟在媽媽的催促下才戀戀不舍地離開。
端午龍舟賽作文7
端午節前夕,6月13日上午,我縣在濉溪的溪口大橋下上至萬安大橋下的1千米的濉溪段,舉行了建寧迎端午節,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宏揚愛國主義精神的龍船賽,全縣共有17支隊伍參賽。
這天,清晨下了一會兒雨,我正擔心看不了龍船賽了,沒想到老天造福,一會兒雨就停了下來,一瞬間,雨天就變成了陰天。我和媽媽8點多就出來了,我還以為我們來得很早呢,沒想到濉溪河的兩邊已經人山人海,我和媽媽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于找到了一個并沒有太多人的位置。放眼望去,吊橋的兩岸彩旗飄揚著,只見十七只龍船停在起游線上,隨著裁判員一聲敲響鑼鼓,比賽正式開始。選手們在鏗鏘有力的鼓點指揮下,奮力劃漿,手中船漿激起陣陣水浪,濉溪河沸騰了,飛濺的浪花、飛馳的龍舟,鑼鼓聲、吶喊聲,龍舟下的嘩嘩水聲交融在一起,就象一支交響曲響徹濉溪,節日的氣氛彌漫在濉溪兩岸。
比賽結果是兩支隊獲得一等獎,三支隊二等獎,五支隊伍獲得了三等獎,其余的都是優秀獎。領導發完獎我們便回了家。
這時,我聽到一位老人說,今天的比賽非常精彩,氣氛也很熱烈,選手們都在你追我趕的奮力拼搏,在此我祝愿我們偉大的祖國繁榮昌盛,祝愿我們建寧的經濟社會事業蓬勃發展。他說出我的心愿。
端午龍舟賽作文8
我家住在河邊,端午節最有趣的事就是去看龍舟賽。這天我正在院子里玩,突然河邊傳來一陣震耳欲聾的響聲,我趕緊向河邊跑去。遠遠聽見河邊人聲鼎沸,鑼鼓喧天,鞭炮齊鳴。走近一看,只見河邊已經擠得水泄不通了,我好不容易從人縫里鉆進去,原來是龍舟賽開始了。向河面望去,只見許多龍舟是一字排開,每條龍舟都插著彩旗,龍頭形態各異,張著犄角,睜著雙眼,好像真的蛟龍在翻江倒海。而船上的那些隊員們身穿整齊的服裝,頭扎頭巾,個個都摩拳擦掌,精神抖擻,好像要馬上大干一場似的,站在船頭的那個指揮者更像是將軍帶兵出征。
只聽一聲令下,龍舟像離弦的箭一般向前沖去,頓時吶喊聲、鑼鼓聲、鞭炮聲混成一團,好不熱鬧。那些龍舟你追我趕,爭先恐后,誰也不肯讓誰,岸邊的觀眾不停地為他們加油。剛開始那些龍舟都還是并駕齊驅,漸漸的就拉開了距離。劃在前面的黃隊由于在轉彎的時候角度沒有控制好,結果被別的隊超過了,紅隊抓住這個機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超過了黃隊,白隊也不甘落后,緊隨其后,最后可憐的黃隊在那里調整方向,而白隊越劃越快,隊員們一齊使勁,動作整齊,漸漸的超過了許多隊,獲得了勝利。一時,雷鳴般的掌聲、歡呼聲響徹了資江河的上空。端午賽龍舟,真是既緊張又熱鬧啊!
端午龍舟賽作文9
今天是端午節,我來到江邊看龍舟賽。
岸上人山人海,有白發蒼蒼的老人,有活潑興奮的孩子,有青年,他們都在昂首東望,看向江面。
江面風平浪靜,泛著微波,倒映著藍色的天空,倒映著岸邊的花草樹木,還倒映著周圍的人群,房子。就好像一個一模一樣的,世界在江中喧騰。江面上的龍舟整齊的排在江上。龍張著它的血盆大口,眼睛中帶著憤怒,它的髭須向外舒展著,好像世上就它最為強大。這,是一條蓄勢待發的龍。
“轟!”的一聲巨響傳來,那聲音驚天動地,就感覺地都震動了起來。大家刷手機的,不刷了,聊天的不聊了,他們都振奮了起來,目光都齊刷刷地看向江面。只見龍舟像脫膛的子彈一樣。霎時,水花四濺,船槳飛快的劃了起來,就像飛魚的鰭一樣整齊的擺動著。“加油!加油!”岸上的人伸長了脖子大聲的吶喊著。叫聲此起彼伏,場面極為壯觀。擂鼓的人聽了喊聲更加賣力了,他便狠狠擂鼓,劃龍舟的人用船槳用力的拍打著水面——沖鋒,開始了。
龍舟不相上下,競賽進入白熱化,全舟的人用了全身的力氣劃著。最后,紅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僅以微弱的優勢,得了第一。紅隊歡呼著,而其他隊便懊惱著。
一下子,江面平靜了下來,就像什么事也沒發生過。精彩的龍舟賽結束了。
端午龍舟賽作文10
朋友,也許你喜歡爆竹聲聲的春節,也許你喜歡張燈結彩的元宵節,也許你喜歡合家歡樂的中秋佳節,但是我最喜歡的還是家鄉的端午節。因為在端午節里不但有粽子吃、更有我喜歡的龍舟賽……
我的家鄉建寧在福建母親河閩江正源頭,也被稱為蓮鄉,這里景色宜人,美麗富饒。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到來了,美麗的濉溪河一改往日的寧靜,兩岸彩旗飄揚,人聲鼎沸,原來是縣里舉辦的第二屆龍舟賽就要開始了!一大清早天空下起雨來了,原來“龍王”也來為蓮鄉人民助威了!瞧!濉溪兩岸人山人海,有的撐著傘,有的穿著雨衣,還有的冒著雨,大家都是從四面八方趕來觀看龍舟賽的。此時平靜的河面十幾艘五顏六色的龍舟一字排開,每艘船上的隊員著裝統一,整裝待發。緊接著縣領導給每只龍點睛,祈福蓮鄉越來越繁榮,人民生活越來越富裕。隨著發號員一聲令響,龍舟上的隊員們齊心協力,奮勇直前,龍舟你追我趕,誰也不甘落后。每條龍船上的指揮員都站在船頭,隨著節奏統一的鑼鼓聲,木槳上下飛舞,動作整齊一致。吶喊聲震響了蓮鄉大地。河面上的水一波一波地翻起白色的浪花。經過緊張.激烈的角逐,林業代表隊奪得了本次比賽的第一名,好高興啊!因為我爸爸是林業代表隊的,我為林業隊感到自豪!
比賽結束了,可觀眾還是久久不愿離去,那催人奮進的鑼鼓聲仍在耳邊回蕩。
端午龍舟賽作文11
關于龍舟的競渡,文字的記載始于公元五百年前梁代吳均的的《續齊諧記》。較后,許多的記載中都能夠找到有關賽龍舟的文字記載。現存中國各地的數千種方志中,共有227種方志有龍舟競渡的記載。端午劃龍舟,龍舟競渡的說法,包括有大眾舟齊出發,趕往丞救屈原。及一吶喊鼓樂嚇退蛟龍。
這項活動在端午節前后舉行,是一種聲勢浩大的自發的節日文化活動。龍船就是龍形和舟楫。古代帝王出巡江海湖河乘的船,其首尾作巨龍形狀,叫龍船或龍舟。荊州市五月端午競渡的龍般是在普通木船的首尾,臨時扎上龍頭、龍尾,也有特制的專用龍船。《荊楚歲時記》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汩羅,曰傷其死,故命舟楫以拯之,舸舟取其輕利謂之下鳧,一自以為水軍。一自以為水馬,州將及士人悉臨水觀之。宋莊季裕的《雞肋篇》記載了江陵賽龍船的盛況:湖北以五月望日為大端陽,泛舟競渡,逐村之人,各為一舟。明代袁中道《午日沙市龍舟》云:旭日垂楊柳,傾城出岸邊。黃頭郎似馬,青黛女如仙。龍甲鋪江麗,神裝照水鮮。萬人齊著眼,看取一舟先。
端午龍舟賽作文12
端午節前夕,我縣在濉溪的溪口大橋至萬安大橋一段約1000米的河面,舉行了“第二屆龍舟賽”,是為了宏揚愛國主義精神,有17支龍舟參加了比賽。
早上,天下起了蒙蒙細雨,大家正擔心龍舟賽事,不久,天公又作美,太陽公公又露出了笑臉。我和媽媽一起來到吊橋旁,我以為我們來得早,放眼望去濉溪兩岸彩旗招展,早已聚滿了看龍舟賽的人,觀禮臺上還有五個電氣彩虹門,上面寫滿了祝福語。
上午9時許,縣委書記、縣長等領導為龍舟點睛。之后,隨著裁判員敲響鑼鼓,比賽正式開始。選手們在鏗鏘有力的鼓點指揮下,奮力劃漿,濉溪河沸騰起來了——飛濺的浪花聲、鑼鼓聲、劃艇員的“海喲海喲”鼓勁聲,“加油,加油”的吶喊聲匯集成一支交響曲,響徹濉城上空。
一支支龍舟在水中疾馳,節日的氣氛彌漫在濉溪兩岸。
寧老師告訴我,裹粽子,劃龍舟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后來,演變為中華民的一種傳統習俗。特別是劃龍舟能體現我們中華兒女的凝聚力和戰斗力。今天我就在濉溪的龍舟賽真切地看到了我們建寧兒女拼搏向上的精神風貌。
經過激烈角逐,溪口鎮代表隊、林業局代表隊獲了了一等獎。比賽結束了,我看到濉溪仍奔涌不息地奔向大海,龍昂揚向上力爭上游的精神將永遠激勵著蓮鄉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