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門宴的讀書筆記范例
鴻門宴的讀書筆記范例1
著名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說過:“性格決定命運。”那么,我們就來以鴻門宴來談談此話題。
相信了解過歷史的人都知道曾經開創歷史上以少勝多戰術先河,被譽為東方戰神的西楚霸王——項羽最后敗給了劉邦。論英雄,項羽更有英雄氣概;論實力,劉邦遠不如項羽。但為何身經百戰的項羽最終會失敗呢?
還是那句話“性格決定命運”。我們就從他們的性格入手。其實,在鴻門宴上,只要項羽殺了劉邦,那么結果已經不一樣了。但是,項羽的仁義讓他放棄了此念頭。或許他認為,他這樣偷偷殺掉劉邦贏得不光彩,所以難以下手。
然而,倘若項羽知道結果,我想他也會一樣殺掉劉邦。雖說,“不以成敗論英雄”,但誰不希望當上真正的皇帝一統天下呢?誰又愿意被他人搶奪自己的勝利果實呢?所以,仁義不過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當時項羽并沒把劉邦看作是自己真正的對手,他沒料到項羽會成為自己的后患。
可是,在鴻門宴上亞夫范增也“數目項王,舉所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羽又為何不聽?原來,項羽是楚國名將項燕之孫,天生才智過人,從小研究兵法戰術,他相信自己勝過任何人,所以他自負,孤傲,不善于聽取他人的諫言。每件事情都親自過問。就如秦始皇“天下之事無大小,皆決于上”。“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雖然項羽有過人之才,但畢竟他不是神,他不會很好地用人,不能虛心聽取他人之言,是導致最終失敗的原因之一。
當然,戰爭是雙方的事,有相對性。對于劉邦,他則與項羽十分不同。他是個很懂得用人的領導。他不像項羽如此義氣用事,反而能屈能伸。在鴻門宴上,他對項羽自稱“臣”,還說“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使項羽相信他并無野心稱王,降低其防備心理。另外,他善于用人,會聽良言。他覺得項伯有利用價值,所以馬上與之“約為婚姻”,可見其公關能力之強。在后來的故事中,他更是重用了足智多謀但卻因未被項羽重用而懷恨的韓信,更為后來的勝利奠定基礎。
是的,項羽的剛愎自用使之失敗,劉邦的能屈能伸,善于納諫造就其成功。這無不證明了“性格決定命運”。若我們要成功,就必須改掉自己的惡習和不好的性格。
鴻門宴的讀書筆記范例2
翻開歷史的畫軸,穿越時空的界線,行走于歷史的長廊中,我們在驚嘆五彩斑斕的歷史之余,禁不住感嘆:許多時候,歷史給予成功者的,是贊美,而留給失敗者的,只有批評與嘲諷。
也許這是歷史的一個通性:勝者為王,敗者為寇。歷史上的'“史記”,多數都是由某一時期的勝利者所抒寫,所以說歷史是勝利者的歷史也不為過之。
可是,無論歷史的評價如何,每個歷史的觀望者都有自己獨特的思想,它不會被歷史同化,它是自我精神的一種見證。正如我一直深深地堅信著,項王并非是一個卑微的失敗者,而是一個完美的失敗英雄。
項王有情,也許他并不像一個真正的霸主,因為他的感性,總會超出他的理性。他可以一直深深地鐘愛著虞姬至死不渝,于是便有《霸王別姬》的絕唱經久不衰,悲得令人泣下,壯得令人擊節;才有公元前202年那個蒼涼的秋夜:一彎冷月如鉤,殘月照著凄清的垓下古戰場,四面楚歌時,大英雄與大美人作千古訣別的凄美。于是,中國文學殿堂里又多了一首蕩氣回腸的《垓下歌》及其一首美人的和詩。他可以不拘小節地體恤將士,求賢若渴,甚至可以在一場本該果斷下殺手的宴會上對敵軍的一員大將惺惺相惜。不怕千軍萬馬的他,卻害怕愧對江東父老。他的情,讓他在帝王之路上從此多了許多的羈絆。
項王有義。他對于項伯的泄露軍情并不責備。也不過多地責備別人的無心之錯,這是他的義,是他的靈魂之柱,也便有了世人所謂的“婦人之仁”的罵名。
項王有勇。他是一員勇者,他的勇把戰場上的暴力詮釋成了藝術。當四面被諸侯兵重重包圍時,他徒步殺死漢兵幾百,即使身受重傷,漢軍將士也不敢輕易近他。當他看見自己過去的舊將呂馬童時,笑著說:你不是我過去的老朋友嗎?我聽說漢王懸賞千金購我人頭,并賞萬戶封地,我就成全你吧,語罷自刎而死。這是何等地蔑視,這是何等的悲壯!他自殺了,死亡,算什么?死給敵人看,死給朋友看,死給天下人看。這就是勇者——項羽。
這就是生時轟轟烈烈、死得光明磊落的楚霸王項羽,一個失敗的英雄。
一個個遺恨的舊渡,曾經的楚河漢界,都在世局的起落中泯滅了,只有這英雄的故事,還時常令人掛念。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清照的《夏日絕句》至今激勵著世人。
鴻門宴的讀書筆記范例3
《鴻門宴》讓人想到的是刀光劍影,險象環生,我們著實為劉邦捏一把汗,同時又為項羽這西楚霸王著急。最終形勢峰回路轉,劉邦化險為夷。我們或許會認為,決定劉邦存活的是多人的保護,但我認為劉邦活命是必然,他不在項伯的維護,不在張良與樊噲的對策,不在項王與范增意識上的沖突,而在于項王對劉邦力量作出的判斷。“當是時,項羽兵四十萬,在新豐鴻門,沛公兵十萬,在霸上。”力量對比之懸殊,一目了然,劉邦對項羽完全構不成威脅。他們之間的問題是:劉邦是否能放棄先攻入關中的大功。若能,則萬事大吉,項羽高枕無憂;否則劉邦性命兇多吉少。而劉邦去鴻門赴宴謝罪,清楚無誤地表明了他的觀點,由于劉邦選擇了前者,項羽也就沒有殺掉劉邦的理由和必要。雖然范增的存在也為情節提供了一定的變數,但劉邦的存活這是必然的。
在鴻門宴上,“至鴻門,謝曰: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郤。”一副卑躬屈膝的模樣,怎么能被項王視為勁敵?“項王項伯東鄉坐,亞父東南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鄉坐,張良西鄉侍。”這樣的排座,尊卑很清楚,項羽并沒有把劉邦當成對手,而是當作一個有自知之明來投降的小角色。宴后,劉邦的不辭而別,他的懦弱讓項羽更加看不起他了。項羽的種種表現無不體現著他對劉邦的輕視,而令項羽起這種情感的原因,歸根結底,就是他們之間力量的懸殊。當然,日后劉邦的稱王和項羽的失敗就該另當別論了。
力量的懸殊沒有使項羽起防人之心,過于自負讓項羽失去了天下。追溯到根本,自負究竟能讓人喪失什么,這是我們每個人都該思考的問題。
鴻門宴的讀書筆記范例4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相信大家對此詩句一定不陌生吧,不錯,這是司馬遷《史記》中的一首詩,它描述了一代霸王項羽少時的宏偉志向,描繪了一位梟雄在戰場上馳騁時,在穿越刀槍箭雨后,在即將功成名就的豪氣;最后卻無不感慨地述說著項羽被圍烏江,無畏地自刎的悲壯場景!這正是司馬遷筆下的西楚霸王項羽,一個智勇無雙,卻功敗垂成的梟雄!
但是,如此一位霸者,一位統帥萬軍的強者,在《鴻門宴》中怎會如此不堪呢?
在《鴻門宴》中,項羽明顯被設置在一個狂妄無知,剛愎自用的角色里:范增數目項王,三舉玉玦而不理;沛公獻白璧一雙卻置之坐上,而不顧沛公!盡管亞父拔劍破玉斗,嘆曰:“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他也置之腦后!試問,當今世上,不,應該是細數各路英雄人物,有誰可以在狂妄的同時大戰各地英雄而得天下呢?好!你說是運氣使然,那么,項羽又如何在當初帶領江東的子弟八千人渡過烏江向西挺進,而且“身七十余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再說,在《史記》如此一部著作中,司馬遷會為如此以為運氣繞身,最終仍遭慘敗的人多費筆墨嗎?又或者說,之前項羽的“英雄”事跡僅僅會為了襯托出項羽的慘敗而突顯出這么一個“運氣英雄絕不可成功”的主題嗎?還是說司馬遷特地畫下敗筆來使作品有一種缺陷美嗎?這不免要貽笑大方吧!
那么,這篇《鴻門宴》,或者說整個《項羽本紀》寫來做什么呢?這要表明作者什么意圖呢?
再看看項羽失敗、失策的原因吧,自大?輕率?暴躁?不信任他人?好,你說項王得知劉邦欲稱王后怎不直接攻打劉邦?我認為那是項羽自信能拿下劉邦,四十萬雄軍對十萬殘兵!如果那樣項羽還怕輸,自卑,急于攻敵,如何來當霸王?你說項羽輕率?認為項羽在鴻門宴聽信劉邦一面之詞而留他一命?我覺得是項羽不屑于偷襲,光明磊落,更是愿意去相信劉邦,信任他人。你說項羽暴躁?沖動攻打漢軍而有勇無謀,最終被諸侯圍堵烏江?我覺得那是項羽相信自己,相信部下,相信他們的實力。你說項羽不信任他人,而導致人才流失?我認為那是韓信,張良他們沒真正了解項王,單方面地誤會項王!如果項王不尊重人才,那么他對于貿然闖宴的樊噲不但不怒,反而贊樊噲為“壯士”?……這種種的行為,在揭開本來面目后,竟體現出項羽的仁,義,勇,智!然而,如此一位正義的英雄卻被劉邦所騙,被蒼天所棄而被逼自刎,就正如歷來奸人得逞般,司馬遷輕易地丑化項羽,使之仿佛命運使然般隕落,就仿佛理所當然般。
其實,司馬遷只是單純地寫這么一個英雄被逼死嗎?我認為不是,堅信著不是!我認為司馬遷,其實是在寫自己對那個弱肉強食、你欺我詐的虛偽的世界的不滿!他強調一個充滿正義的人如何被逼死!一個英雄如何隕落,而一個奸人如何登上王座受萬民敬仰!就正如他自己,一個一心為民,忠心為朝的人,卻被誤解而被處以極刑茍殘延喘!他自己也許也在反問著自己,甚至自己也搞不明白了:忠誠、骨氣、正義、率真不應該存在嗎?這是雞肋?是自然法則下的失敗品?于是,他寫下了項羽,用他的筆來啟發著我們去思考!去反省!去改變!
正如現今社會,在七彩的霓虹燈下隱藏著多少張虛偽的笑臉啊!誰一不留神,則被人反咬一口,卻敢怒不敢言,仍瞇起眼地奉承:“咬得真好!”……藉由這篇《鴻門宴》,我們更應去好好反省自己,是否該為混濁的銅臭味清洗下?是否該以誠待人?
其實,鴻門宴不僅在古代出現過,或許就在身邊重演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