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說讀書筆記(精選8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這時候,最關鍵的讀書筆記怎么能落下!千萬不能認為讀書筆記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白說讀書筆記(精選8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白說讀書筆記1
《白說》是央視資深新聞人白巖松的一部“自傳”式的心靈履歷。“說了也白說,但不說白不說。”雖說這是作者白巖松對作品的謙虛,但作為新聞媒體人,他比任何人都清楚這絕對是當下中國的現狀——不管你是誰,你說了什么,都有人會持懷疑態度,大多數,都會。
就拿“羅一笑”來說吧,應該是近些天的事,可憐的小女孩羅一笑,患上了絕癥血癌,她的父親羅爾就在微信上眾籌,話說羅爾好像是個編輯,當然很能寫,再說女兒的病,做父親的,悲傷也是真情流露,在熱心網友的幫助下打賞很快到了兩百多萬,這事本來就這么完了,但不,隨后就有“熱心噴子”和“醫學專家”來挑刺找茬了“這臭不要臉的騙子深圳幾套房呢”、“這病撐死兩萬”。絕癥,兩萬就能給你治療,兩億也未必能挽回一個生命。不管這病要多少錢治,這都不叫騙,這都是自愿的,除非他女兒沒得病,這叫騙。就這幾天吧,羅一笑死了,捐獻了眼角膜、遺體。說句沒良心的話,虧是死了,捐了眼角膜,證明了清白。其實證明清白本身是件小得不能再小的事,但如果這件事一直是以一個騙局存在下去,以后,還會有人為更多的“羅一笑”出錢幫助嗎?寧愿它是假的,為騙子“捐”個10塊錢,也不能讓真的,可憐的人在騙局的陰影里掙扎著無助的死去。
這個問題其實沒那么簡單,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最直觀的方面,真假難分,懷疑是有必要的。記得,那張表格試卷上有一題,“網民認為網上說真話的重要性”竟然有80%的人認為“不重要”或“無所謂”。
這是最簡單的,沒什么好講。深點層面的,中國人不信仰,大多數,我說的信仰和白巖松說的一樣,不一定要信什么牛鬼蛇神,有的時候你信這些神啊菩薩的也沒用,只要你是為了利益而信仰的,你對他們沒有敬畏之心,而是把他們當交易對象“我給你燒香,你給我保佑”那就廢了,甭管你信的是誰。像白巖松說的信仰甚至可以是音樂,“總有一些時候當我們聽到一段旋律,會感慨世界也不是那么糟糕”。信仰,就是那么回事。白巖松的信仰,是新聞。
“沒信仰的人不會想活著,因為他的生活沒意義。”“中國人大多沒有宗教信仰。”兩句話好像都對,但很矛盾,我可沒見到過中國人集體跳樓。其實中國人不是不信仰,我們信仰利益,這不是錢什么的利益,而是最原始最簡單的利益——人自己的快樂,任何以自己為中心的信仰都是虛無的,人本身需要信仰來維持精神上的需求,你卻信仰人,這不就和某個邪教有“異曲同工之妙”了嗎?當然,夸張了。中國人不還活得好好的嗎?為什么?因為我們大多數還受點儒、法、墨、道的影響,知道點基本做人原則,再加上人對幸福快樂的追求本身沒錯,前提是你對幸福快樂的定義是可以有的,或者說就算你的定義不對,你的追求能在道德面前讓步,這也行。
說這么多,還沒說做事沒原則,喜歡疑神疑鬼和信仰有什么關系。舉個例子,《血戰鋼鋸嶺》里的醫療兵多斯,在大部隊撤回的情況下,他獨自一人冒著日本人的槍林彈雨救下了72人,這和抗日神劇不一樣,這兒的子彈是會殺人的,這里的日本人不是智障,這是真正的戰爭,他始終想著再救一個“save one more!”,他從不懷疑,這是對的,為什么這么堅定?因為這是上帝跟他說的。
這種對真理的堅信不疑,中國人,缺。對于信仰的話,不會有人因為我說了就怎樣。說了也是白說,但不說白不說。
白說讀書筆記2
“有些話說了等于白說,可反過來想想,不說白不說。”知名新聞人白巖松的這句話讓我感觸頗深,這倒是也很好的解讀了本書的題目《白說》。真的是白說嗎?作為入行多年的資深新聞人,白巖松向來都是以能說而著稱的。但就是這樣一個人,卻道出了“多說固然危險,但沉默更加危險”的內心感言,讓人不禁對新聞工作者有了重新的認識。看了這本書,我也不禁對自己從事的收費站工作有了新的認識,那就是:要敢說、要會說。
要敢說,這是義務所在、職責所在。新聞人要敢說,這是肩負著實現大眾知情權的重任。我們要敢說,是出于對提升工作質量和使命職責的考慮,是在發現同事有違規違紀行為之后善意提醒糾正,是在發現司機有逃漏費行為時大膽指出制止。
敢不敢說,更多的是體現了身為高速公路工作者的態度和信念。作為一名黨員,接受過黨的教育和國家栽培的,理應對不文明、不正當、不合法的現象和行為拿出堅定的態度。大膽去說,保證通行費足額征收,這是我們的義務所在,職責所在。
要會說,這是技巧所在、方法所在。人們常說,對人做事要講究方法,不能意氣用事、盲目蠻干。比如和司機師傅的溝通,即便對方有錯在身,也不必得理不饒人,善待司乘,是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依法依規處理,更重要的是讓對方真正意識到錯誤并加以改正。再比如同事之間性格不合、有誤會,我們也要講究溝通的技巧,換位思考,善待同事,不用侮辱性的、挑釁性的語言來攻擊別人。
有技巧、有方法的表達,往往能促進事情往好的一方面發展。從在工作的角度出發,我們應該為保證工作質量和效率負責,如果不講究方法,想什么說什么,想怎么說就怎么說,那就失去了一個合格的共產黨員、成熟的收費班長的水準和操守。
沉默是件很可怕的事情,敢于去說就是一種進步,而有方法、有技巧的去說就更是難得。無論是治理不法司機偷逃費工作需要考慮;還是從同事之間交流經驗方法,溝通感情的角度考慮,我們都應該做一個敢說、會說的人。
白說讀書筆記3
這天抽空讀了下前些日子買的老白的白說這本書,書的開頭就談了我這幾年一向在思考的問題,人活著的好處究竟在哪里?書上說大多身處中年危機的中年男子會思考這個問題,但是我今年才26就時常在思考這個問題,這說明我提前遭遇中年危機么。
人生的好處到底是什么?我讀研究生的時候有時也會問導師,導師說談論這個問題沒有好處,哲學研究的方向早已遠離本體論就是不在討論世界的本源,人生的好處其實就與世界的本源有關聯,我們就應關注更具體的問題。對于導師這個回答我是不滿意的,但是導師粗暴的回絕我問題的態度令我也沒有進行再次深問。
我很喜愛但丁神曲里西西弗里斯推石頭的故事,人的好處就好比上帝懲罰西西弗里斯推石頭一樣,欲望就是石頭,滿足了一個欲望就會產生下一個欲望,于是西西弗里斯就不斷的把石頭推向山頂然后石頭又滑落到山底,如此反復,想想人生何嘗不是。
史鐵生說人生本是沒有好處的,但是沒有好處是一件可怕的事,因此我們自己要賦予人生一個好處,這個好處就是自己給自己的人生設置一個個目標,然后全力以赴完成這個目標,重要的不是達成目標,而是達成目標的過程,過程就是好處,如果達成了這個目標就設下下一個目標,直至生命結束。雖然這短話乍一聽很有道理,但是剝開一些言詞的包裝,其實和西西弗利斯的故事一樣,所謂的目標與欲望也相差無幾。新鮮的反義詞 叔本華說人的一生是杯具的,雖然人生是有喜悅的,但是總體來說杯具的時刻會長于喜悅的時刻,而且喜悅總是短暫的,悲傷卻是很長久的。
加繆說人的一生是虛無的,人類對于這個世界這個宇宙來說就是毫無好處的存在。
白說讀書筆記4
寒假期間,正好有充足的時間做些有意義的事情,比如“讀書”,“茗婉書吧”再次發起讀書活動,和喜愛讀書的`書友們一起共讀了《白說》這本書。正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常讀書不僅可以陶冶人的性情,也是保持身心健康的一種有效方式。讓我們跟隨著音樂和書友們的“讀后感言”走進這本書的內心世界。
關于“白說”《白說》是央視資深新聞人白巖松繼《幸福了嗎》《痛并快樂著》之后的全新作品,一部“自傳”式的心靈履歷。通過近年來于各個場合與公眾的深入交流,以平等自由的態度,分享其世界觀和價值觀。時間跨度長達十五年,涵蓋時政、教育、改革、音樂、閱讀、人生等多個領域,溫暖發聲,理性執言。在有權保持沉默的年紀拒絕沉默,為依然熱血有夢的人們敲鼓撥弦。盡管“說話不是件好玩的事兒”,依然向往“說出一個更好點兒的未來”,就算“說了白說”,可是“不說,白不說”。
關于“幸福”幸福能夠無限靠近,無法徹底到達。書中白巖松提到幸福和人、國家、信仰都有關。別人對你的一番言語或者評價可能就會改變你幸福的心態。國家政策制度的一舉一動也會影響你對幸福的感受。信仰更是能夠改變一個人對幸福的明白,大多數人的信仰都是人民幣,人民幣嚴重影響著這些人的幸福感。如果你有屬于自己的其他信仰,你就會有一種屬于你的另一種幸福。其實在作者看來,幸福不僅僅僅和人、國家、信仰有關,還和每個人的價值觀、心態、性格都有關。
關于“失敗”漂亮的失敗是另一種成功。看完《白說》這本書,作者的很多觀點我都非常認同。作為一個文字的傳遞者,他沒有隱藏自己,而是將生活中許多不同面的事情以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并揭示出來。
漂亮的失敗是另一種成功。作者舉了許多例子來論證這個觀點,從我自身來說,我覺得自己現在的生活狀態就是由許多失敗積累而來的,而我還比較滿足于現在的生活。通過失敗,我們會往更深處去思考自己,由此得出來的結論或思考總比順暢時的感受要深得多。讀大學時我經常有這種感受,但現在不常有了。不過,我還是非常喜歡失敗所帶來的迷茫與痛苦,因為它又在警示自己:你成長的機會又到了!
白說讀書筆記5
還記得幾年前讀了白巖松的書《幸福了嗎》,感覺他寫的文字就像他做的節目一樣,直抵人的心靈深處,給人一些思考。所以挺喜歡他的書,最近閱讀了他的新作《白說》一書,我對作者又有了一種認識。書中秉承了主持節目的風格,充滿了睿智,以其凌厲且平實的筆鋒直面現實,讀來親切自然。印象最深的是其在汶川地震災區時的直播,朗誦了一首詩《生死不離》,并用《德意志安魂曲》配樂,白巖松稱之為‘莫名其妙覺得它對’,歸納出沒有信仰的時候,音樂也是信仰。白巖松的書中文字處處有這樣的妙句,讀后受益頗深。 作為一名教師,一名塑造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有時自己也在想,我用什么塑造學生的靈魂了?還是應該就像白巖松在書中說的那樣“用新聞的力量讓世界變得更美好”?那我們是不是應該用我們教育者應該有的信心和力量去塑造人?我也并不相信世界上的哪一本書能一下子改變你的人生態度或者軌跡,但是我卻相信這世界上一定有這樣一本書能在你不知所措的時候給你安慰,能讓你冷靜下來整理思緒再次前行。我想這就是閱讀的意義,也是這本書對我的意義。
讀完《白說》,覺得白巖松并沒有“白說”。金句層出不窮,比如“幸福可以無限靠近,無法徹底到達”“漂亮的失敗是另一種成功”等。書里的內容一如既往地呈現出一位媒體評論員的思想性。雖然白巖松自己說“說話不是件好玩的事兒”,可他卻說得樂此不疲,“寧鳴而死,不默而生”。這是他對自己職業的一種擔當。尤其欣賞的是他在書的封皮上寫的一段話:“我沒開微博,也沒用微信,只能確定這本書里的話是我說的。”很平淡的話,卻擲地有聲,他的責任感,他的作為新聞人的擔當無不令人佩服。
他文字背后有時間的沉淀和文化人的隱憂。每篇文章后都有一篇“自己的讀后感”,像小說的番外一樣,增加了文章的豐富性;用與讀者相同的身份,做進一步跨越時空的交流。《白說》,真不會白說,總會有那么一些文字打動你。
每次讀白巖松老師的書都會覺得是對自己靈魂的一次洗禮。在這個浮夸的社會當中,人們難免會碰到各種問題而變得找不到真正的自己,白巖松老師總會通過親力親為給我們指引方向。《白說》亦然如此。它集中了白巖松老師近幾年在不同場合的講座,通過后期對內容的重新編排使得文章邏輯更清晰,語言更“白巖松”,是一本值得收藏的好書。
從《白說》中可以看出,老練睿智果敢的白巖松,依然堅持在自己的立場上用著作發聲,依然向往“說出一個更好點兒的未來”,就算“說了白說”,但“不說,白不說”。單憑這份氣概和氣度,足以令人欽佩。而作為一個普通人,閱讀一本好書,就像結交了一位好友,帶給我們的是讓我們能夠在現實中,尋找一點生之哲理,活之泰然的勇氣和信心。
這次全國職工讀書活動讓我結識這本書,書只讀了三分之一,但這些文字就像一個個小精靈,讓人無法不喜歡,欲罷不能,繼續讀之。
白說讀書筆記6
《白說》這本書是由一篇篇白巖松的演講稿組成的,最早的一篇寫自2000年,最遲的一篇寫自2015年,大部分演講稿都是針對大學生寫的,語言很直白,但道理很深刻,很激奮人心。
文中有很多經典的語言能直戳我們心底。就比如“抱怨”書中兩處提到,分別是P26,P168,先來看看p26頁:此時此刻的中國最大的特質是抱怨,我們可以到任何一家餐館去聽,小三在抱怨正房,領導在抱怨下屬,下屬在抱怨老板,老板在抱怨體制,體制內在抱怨體制外的————再看p168頁:當下最常見的情形,就是所有人都都在抱怨,領導在抱怨,群眾在抱怨,富人在抱怨,窮人在抱怨————我也覺得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讓我們抱怨的東西很多,就拿我們教師這職業來說就有很多可以抱怨的東西,比如說我們的付出與所得的工資不成比例可以抱怨,家長的對我們不理解可以抱怨,所教學生不聽話可以抱怨————可是靜下心來想一想抱怨有什么用,只會讓自己更難受,還會把負面的情緒帶給自己身邊的人,我們何不從改變自己自己的心態開始呢?《白說》里不是說當我們抱怨時,世界會越變越小,最后只剩下我們自己;當我們學會寬容、懂得感恩時,你的心胸會逐漸打開,你也就變得更加快樂。
還是以我們的工作為例,《白說》中說“痛并快樂著”我卻要說我們的工作“辛苦并快樂著”我們當教師的很辛苦,別的單位白天不管怎么忙,一到下班時間就屬于自己了,我們呢,晚上回家需要備課,白天作業改不完還要帶回家改,特別是考卷,幾乎都是帶回家改出來的。有時候一個小小的愿望,晚上頭有點自己的時間,能坐在床上看看小說,有時候都無法實現,覺得太辛苦了。同時我覺得有事快樂的,因為我們身邊有一群特別可愛的同事,有時候我真覺得特別感動。我每次接到公開課的任務,我們這幫同事都無條件的幫助我,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全部告訴我,只要對我有幫助就好,說實在的我特別感到溫暖。就以上次上主題班會課為例,很多同事幫我聽課,評課,利用休息日幫忙出謀劃策不說,那天拍錄像的場地出了一點點問題,為了讓錄像能順利拍,五六個同同事主動幫忙,其中還包括我們學校的好幾位領導。我想,我們這份互幫互助的情誼是其他單位同時體會不到的。另外讓我感到快樂的是每個星期二或星期三的下午,我們可以邊評茶,邊看書,心情特別放松。
另外我還想說的是要學會處事要平靜。《白說》中說:“人都中年,最大的奢侈是平靜”。有時候平靜下來處理事對我們沒有壞處,特別是我們老師,心平氣和的處理事情有時候會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舉一個例子,一次我們學校五年級與六年級的兩位學生打架了,剛好兩個班的班主任都不在,可兩位同學特別委屈,我們辦公室的老師幫忙處理這件事,問打架的原因,半天問不出來,而且其中一個同學越哭越傷心。因為已經有老師在處理我就沒有過問,后來看到一個同學哭得那么傷心,我走過去,拍拍那位正在哭的同學胸口,趕緊停下來,你哭的這么傷心把自己都哭壞了,你們打架肯定都有不對的地方,互相認個錯好不好?聽到我這么說,沒哭的同學馬上鞠躬認錯,哭的同學看到對方主動認錯,也馬上向對方認,事情也就解決了。意想不到的事情在后面,不一會兒,有兩個學生來找他們班的班主任,我告訴他,老師不在,其中有一個學生很熱情的跑到我前面笑呵呵的說:“老師,你不認識我啦?”我一看,就是剛才大家哭的那位學生。沒過幾天,在路上又碰到這位學生,他又主動與我打招呼,我好半天才想起原來是他。看來她對我的處理很滿意。從這件事我體會到,小孩子鬧矛盾,有時候很難理清誰對說錯,他到老師那兒解決只不過找慰藉罷了。老師如果心平氣和處理事情,學生就不會那么煩躁。就我班同學鬧矛盾有,但很少,偶爾鬧矛盾他們內部會解決,有時候其他同學來報告,等我去解決他我已經和好了,特別懂得原諒別人。
以前我不明白我班聽話的原因,看了《國學開講》和《白說》總結出兩點:一是要讓他們多讀古文,讓他們明白事理;二是老師處理事情要心平氣和。
白說讀書筆記7
借一雙眼睛看世界,所以很喜歡央視主持人寫的書,《白說》共分為“歲月(活著不是非贏即輸)”、“價值(得失不是非有即無)”、“溝通(世界不是非黑即白)”、“態度(進退不是非取即舍)”、“時代(真相不是非此即彼)”五個部分二十余章,通過記錄他15年來在各個場合與公眾的深入交流,分享其世界觀和價值觀。書中內容涵蓋時政、教育、改革、音樂、閱讀、人生等多個領域,每篇文章后都有一篇“自己的讀后感”,增加了文章的豐富性;用與讀者相同的身份,做進一步跨越時空的交流。
許中國夢一個更好點兒的未來。對于中國時政和改革,白巖松直言不諱,他說“中國結束了挨打的時代、挨餓的時代,正在進入一個挨罵的時代。”“眼下這個時代的不夠公平,是通往更高層次的公平的必經之途。”“中國人似乎在用望遠鏡看美國,美國所有的好,都被這個望遠鏡給放大了。美國人似乎也在用望遠鏡看中國,但我猜他們拿反了……”
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的物質快速增長創造了世界奇跡,GDP以年均10%左右的速度直線上升,世界排名由第十名升至第二名,不止翻了兩番,財稅的增長速度更是遠超GDP的增速。不可否認的是,在追求GDP增長的過程中也積累了相當多的問題,而且現在似乎成了問題的集中爆發期。但我們不能因此責怪政府、痛罵社會。我們今天的社會發展模式,歐洲走過,日本走過,有人說是“中等收入陷阱”,但哪個成長期沒有困難、陣痛?白巖松結合自己的成長故事講述中國夢,這也是普羅大眾走過的歷程和該有的夢。
許輿論環境一個更好點兒的未來。針對當下社會的紛紛擾擾,白巖松則在書中表示:“理性,是目前中國輿論場上最缺乏的東西,有理性,常識就不會缺席,但現在,理性還是奢侈品。也因此,中國輿論場上總是在爭斗、搶奪、站隊并解氣解悶不解決。”“資訊爆炸時,別被忽悠了。”
新興媒體,假新聞太多,傳統媒體,時常態度失真。錢的力量太大了,市場的力量也太大了,一時間,虛假新聞和有償新聞層出不窮,一味地迎合、媚俗、八卦,人群中的對立和撕裂也愈演愈烈。身處這樣一個快速變革的傳媒時代,如何處理自己與傳媒之間的關系,面對紛繁復雜的資訊,如何擁有獨立思考和獨立見解,變得越來越重要。既不能徹底隔絕,也不能沉浸于此。不僅要選擇接收什么樣的資訊,還要選擇用什么樣的態度對待它。當信息趨于對等,每個人又學會了理性思考,負責表達,這個社會的輿論環境該會改觀。
許個人成長一個更好點兒的未來。在關于生活和幸福的話題中,白巖松寫了一個細節:“曾經在飛機上看過一篇康洪雷(電視劇《士兵突擊》的導演)的專訪,被一個細節戳中淚點。康洪雷是我的內蒙老鄉,當初當助理導演的時候,每天都要面對亂七八糟各種事。早上起床,總會有一番掙扎,然后對自己說,你康洪雷開心也是一天,不開心也是一天,你打算怎么過?說完之后沖出屋子干活去。看到這兒我熱淚盈眶,把雜志合上了……”有一段時間,因工作的糾纏和人事的紛擾,很有一種想一走了之的沖動,每天上班前都需要給自己鼓勁。讀到這兒,一下釋然,堅強銳利如他們,也會如此,于我更不足為怪。自此,一掃陰霾,一身陽光。人不是孤立的存在,每當遇到挫折和問題時,我首先想到的是去找一找合適的書籍,靜下心來閱讀。相信這世界上一定有這樣一本書能在你不知所措的時候給你安慰,讓你冷靜下來整理思緒再次前行。
一部《白說》,沒有教條,極少理論。只像一個充滿睿智的大哥哥與你促膝談心,以其凌厲但卻無比平實的“白氏”話風直面現實,讀來親切自然,時時處處體現著白巖松對人生的參悟,作為新聞人的敏感和對社會的責任感。
白說讀書筆記8
主持人出書,我一直很關注,如果是白巖松、敬一丹這樣的主持界大腕的書,我一定要買來,認真地讀。因為他倆的主持風格與自身的文化底蘊是我一直欣賞崇敬的。他倆都很好地利用了央視這個平臺、得天獨厚的稀有資源來發展自己、積累感悟,厚積薄發,他們的視角也一定會帶給我們啟迪與收益。此文先談談白巖松的新書《白說》。先說文章的題目起得妙,人的主要器官嘴是用來說話的,而說是主持人的職業,他們靠嘴安身立命,巧的是巖松姓白,我們乍看題目,首先理解為這是他說的,其次還可引深為其他含義,比如他自己說的,不說白不說,說了也白說,白說也要說就另當別論了。
很早就特別愛看白巖松主持的節目,他講話的最大特點是思辯性、邏輯性特強,層次遞進中一口氣能說完很長一段話。比如,白巖松曾在《東方時空》中慷慨陳詞中國足球:主場不行、客場也不行;白球衣不行、紅球衣也不行;中國教練不行、外國教練也不行……一口氣說了十幾個“不行”,淋漓盡致地吐出了球迷久積于心的郁悶,那凌厲的、咄咄逼人的語勢,讓聽眾與觀眾特別解渴。這本書的絕大多數章節都是他5年以來不同場合的演講集錦,請看這本書的五部分小標題:歲月——活著不是非贏即輸;價值——得失不是非有即無;溝通——世界不是非黑即白;態度——進退不是非取即舍;時代——真相不是非此即彼。哪一句不是充滿了哲理與辯證思維?人生的參悟就在每句話里。
作為新聞人的敏感與社會責任感,他不得不說,但他盡可能說真話、實話,不說假話、套話。常言道:一言即出,駟馬難追,這種風險對主持人無處不在,面對誤解和非議還得有勇氣擔當。無論對于古典音樂、體育、閱讀等生活話題,還是對于醫改、公益等社會和政治話題,白巖松在書中都能大膽說出自己的見解,給予讀者一個全新的視角。
可以說長久以來做為新聞一線的主持人,他見多識廣,博采眾長,絕不人云亦云,這與他的讀書密不可分。所以掩卷深思,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與我們分享了:“說出一個更好點兒的未來:第一個10年,閱讀打開一個遠方的世界,帶著他走出自己狹窄的空間;第二個10年,閱讀與他的情緒產生共鳴,陪伴著他走過青春的歲月,看似無用實則有用;第三個10年,閱讀曾國藩等引導他面對內心、人性和社會,學會為人處世;第四個10年,閱讀《道德經》提供智慧、撫慰和解決之道,接受平淡平和。”他最后說:“真正使閱讀成為一種深刻而愉悅的體驗的,是你從中找到了自己,塑造了自己;而每一本在你心中值得閱讀和記住的好書,都是因為其中蘊藏著未來你更期待的那個自己。閱讀的滋養不是一朝一夕,是歲月慢慢積淀,是由內而發的魅力和氣質。”從閱讀中,白巖松積累著故事:在講述成功與失敗的時候,眾多的歷史人物出來佐證失敗是另一種新的開始;在論述觀點時,眾多作家的名言信手拈來又恰到好處而又有說服力,這都緣于他閱讀的滋養:“生活就是一個問題接著一個問題。人們格外需要學會在不完美中讓內心得到紓緩和解脫,回歸到正常的日子當中。”直達讀者心里的同時,他的閱歷與讀者的經驗得到了共振與印證。
作者用銳利的目光去觀察和沉思整個人類與人性,把“思辯”這顆看不見的種子,經過加工、培養,使之與形象、語言、情感相碰撞,迸射出美麗的思辯之“花”,進而熔鑄成一個整體的、自成一體的世界,表現了作者博大的思辯胸懷,展示著思辯的永恒藝術魅力。讀著他的書,眼前就能浮現出他的聲音與姿態。這是他獨特的魅力,盡管他不是帥哥。
記不得了好像是在“感動中國”十年的一期節目里,他說過的一段話:“這是一個和好人的約會,約會了十年。十年前我只姓白,頭發還沒白呢,現在頭發一半都白了。它就是每年最冷的季節的時候,一個最溫暖的期盼。不同的人總結過去的一年有不同的方法,有人用GDP,有人用掙了多少錢。什么都在變但是人們心底里的,對于美好的那種感覺,對于善良的感覺,是不會變的。這就是每年的一種收成,這樣的收成對于中國來說比GDP重要。感動它呼應人們心里本來就有的那種向善之心。感動應該是防止人的心沙漠化的那種水,有水這個世界不會干枯,上善若水嘛。希望下一年呢又會認識到一些好人,跟這樣的一群人,生活在一個時代里頭,你就會一下子覺得心理特別踏實,好人很多的這種素養是咱們這個人群當中的DNA吧,不會消失。”他的一些主持話語就如同冬季里喝一碗熱乎乎的高湯,慢慢滋養你的身心,讓你通體舒暢又令人回味,不僅僅是心靈雞湯,給別人講好每一個故事不容易。
再回到“說”上,我們沒有從事主持人的職業,但除了睡覺與獨處,每天也在說話。能否學著藝術點說,廢話少說,傷人的話少說,放慢語速,不求金玉良言。小事,幽默點說;沒把握的事,謹慎點說;沒發生的事,不胡說;做不到的事,不亂說;傷心的事,對人要選擇性地說;自己的事,聽別人怎么說;長輩的事多聽少說;夫妻的事,商量著說;孩子們的事,開導著說。腦子總有一根弦繃著:說,還是不說?這是個問題。
雖說是《白說》不會白說,他以主持人的身份傳播正能量,引領和提升了聽眾與觀眾。那我們尋常人好多的話可能是白說,但白說還是得說,只是盡量要開口有益,說好話,這也算《白說》沒白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