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筆記》的讀后感(通用6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獲不少,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后感了。千萬不能認為讀后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山居筆記》的讀后感(通用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山居筆記》的讀后感1
一幅縱觀千年的歷史畫卷就在我面前鋪展開來,鮮活的人物形象,震撼的歷史事跡,恐怖的王朝暴政,悲苦的百姓生活,麻木的社會禮制,一點點地滲進我的腦髓。跟隨余秋雨的旅游行跡,歷史的版圖構造在腦中漸漸擴展,如一滴墨水滴在水中,慢慢渲染開去。我,被帶到了那個時候,觀測古代生活的善與惡的較量。
羅鄴的“莫道還家便容易,人間多少事堪愁。”溫憲的“鬢毛如雪心如死,猶作長安下第人。”趙嘏的“鬢毛灑盡一枝桂,淚血滴來千里書。”這些傷心失意的詩句從由緣起?一切都是科學制度留下的禍害。科舉制,本質上是一個文官選拔制度,兼并文學和政治。經前人對選拔官員的弊端逐漸深入認識并加以改進,從漢代的“察舉制”,到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再到隋唐時期出現的科舉制度,并一直沿襲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1905年才真正被廢除。
盡管科舉制度在早期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到中后期已是弊多利少。有過對范進、孔乙己的了解,我們能深知,在這層烏云的籠罩下,人心被污濁,出現人心惶惶;官場手段更是俗不可耐,人也因此變得圓滑世故。原先湛藍的天空不再清澈。當時,科舉得失已成為一種牽連著家庭、親族、故鄉、姓氏榮辱的重大社會命題,遠不只是個人的事了。新科進士與落榜下第者社會待遇的巨大反差;報考者不中舉而終生滯留京城復考,到死前都無法與妻兒再相見,最后只能郁郁而終……科舉制度也有人性化的一方面,應試者可通過他薦和自薦的方式來應考,但其間也會受到大量的陰暗伎倆。
不僅考生的人格被科舉制度的毒氣變得扭曲變形,而且就連考官也成了科舉制罪孽的最大承受者。多數考官都被官場這邊的權力給壓倒,否則就會遭遇被貶、被調任等冤屈待遇。但他們也有屬于自身的利益,在社會聲譽之高簡直無與倫比,并且能受到進士的隆重的拜謝和終生性的報答,甚至以死相報。中國文化注重細節,而把這種習慣用在考試上,因此釀成了千萬個經歷科舉制度的考生的悲劇。考官往往通過小筆誤來否定考生的整體文化程度,同時,他們也受到影響而不得不承受巨大的心里磨難。
然而,科舉考試的徹底敗落,在于他的考試內容。特別是到了八股文的出現,嚴重束縛了人們的思想,摧毀士子的創新精神,為中國古代社會培養出大量廢物,以科舉制度來抵拒著商業文明。在我看來,這不過又是一場時代的悲劇。
在《山居筆記》中,記憶頗深的是《十萬進士》這一章。回首這一千三百多年中國走過的泥濘之路,我仿佛聽到考生進京趕考時悠長的馬蹄聲,掀起滾滾紅塵……
《山居筆記》的讀后感2
當鉛華褪盡,我們帶著蒼茫的心態回首走過的路,能夠很坦然地微笑著告訴自己———我曾經也是那么充實過的!這其實就是給我們的心靈一個最完滿的交代。葉信志看完了余秋雨先生的作品,使我由衷感到配服,原本我看整本書有四、五百頁之長,雖看得頭昏腦脹,心想還不如回到狗窩去跟周公下棋,但覺得此書愈讀愈有趣,也發覺到這本書有許多新奇字句,新奇字眼,和新奇的內容,讓我徜徉于書海之中,去細心品味其中的自然奧妙,自己覺得要與周公下棋之前,先充實自己的文品,增強自己的氣質,才有資格與周公下棋對奕!整本書中大部份都提到中國歷史上小人們所操演的政治迫害,現今的社會也有所謂的政治迫害,至于何謂政治迫害?我認為這是因人而異,而不敢發表自己的高見。
文中也有提到作者的故鄉,也有作者游山西省而觸發性的文章。但我對書中的《蘇東坡圍城》與《十萬進士》較感興趣,了解到從前文人的風格與朝中的小人們如何迫害一位舉世聞名詩詞人,以及知道科舉制度中的.弊病和一堆求功名的士人種。種的丑態。在《蘇東坡圍城》一文中,可知道蘇東坡被貶官之前及之后的心境,文章風格的不同處,從蘇東坡身上反射出歷史中其它文人貶官的心境,這些文人大都能夠逆來順受,我認為人剛開始的心是隨還境來變動,也就是“心隨境轉”,但操守廉潔,事情能夠看得開的文人往往能從“心隨境轉”進化“境隨心轉”,就算環境怎樣地不如意,但人的感受是取決于“心”,也就是改變環境的主宰是自己的心,而在《十萬進士》的一文中,主要知道科舉制度晚期下的各種缺失,也可以知道清朝用八股文來限制讀書人的思想,從內容摘錄下,知道清廷想改革整個科舉考試,雖是有心仍不足,正如作者所說沒有基礎的制度是很難改革。書中還有許多好文章,但我認為這兩篇文章就足夠了,但為什么小人總是能夠得逞,擾亂天下呢?而那些圣人君子為什么容易受小人擺布?怪不得有一句話說:“好人不嘗命,禍害遺千年。”其實是小人們實在很會動腦筋,使出各種奸計來對付對他們不利之士,甚至誅滅他們,而孫子兵法說:“兵不厭詐”。這點倒我有一點認同,因為政治猶如戰場一樣,不懂得保護自己人是很難在政治戰場上存活下來,而好人大都順其自然,自然容易成為被抨擊的對象,但對小人如此做法仍不為所動,如作者所講的一樣,對小人的話置之不理就好,至于如何改變這類情況?我也不知道,因為全世界都應該有這類困擾,應該改變不了,因為世界都有小人。
還有要改革一個制度通常失敗呢?像清代的科舉制度,以及現今所謂的〝教改〞,同樣都受到西方的沖擊,也同樣都受到不同階層人士批評。依我的認知,要改革一項制度,除了全盤規劃,另一個方式,就是〝破壞〞原有的制度,然后在〝建立〞起符合現代社會的新制度,就如一幢廢棄空屋,欲改建成高樓,勢必要先拆除,才有可能建造成高樓,而為什么偉大的國父─孫中山先生要選擇革命,不選擇維新,不用我多說,也應該非常清楚。
《山居筆記》的讀后感3
跟隨著余秋雨的腳步,我慨嘆著康熙皇帝苦心孤詣修筑的“長城”——避暑山莊頹敗的無奈,領略著萬千被流放到寧古塔的文人騷客的至真性情,欣賞著才華橫溢的東坡貶謫后的成熟.神游之際,也約略聽到那廣陵散的絕響……
生于亂世,貌似潘安,才高子建,志行高潔,這便是嵇康。他才高八斗,卻寧為一鐵匠,不做朝堂臣。他寧愿與好友醉心田園,也不愿對高官(鐘會)奉承。世界應入他杯中之清酒,無塵渣毫粒,無腐臭之氣。一紙《與山巨源結絕交書》阻斷了后路,更成就了千古敬仰的美名。在廣陵散的絕響之中,嵇康慷慨赴死。這一刻,我感受到的不是英雄逝去的惋惜,而是慶幸嵇康如同屈原那般壯烈,終于于擺脫了那個污濁的俗世,,悲哉,風雨一生!痛哉,多情一生!壯哉,九死未悔的一生!
埃內最富,海內最富,是的,這就是曾經的山西。實在不得不贊美山西人的勤勞勇敢,遠見卓識,他們的商鋪,遍布全國,鹽業等重要行業被他們壟斷。更讓我佩服得五體投地的是他們的朋友義氣,如果一家商鋪欠了另一家的錢,實在還不起,只需到債主那里,磕幾個頭,兩人哈哈一笑,一筆勾銷。這是怎樣真摯的情感啊!試問,如果當今社會商鋪之間也能像山西商人那樣,還會有那么多的惡性競爭嗎?
十萬進士主要剖析了科舉制。誠然,科舉制是一把雙刃劍。早期,他為我們培育出了王安石,朱熹,文天祥等一批仁人志士,使得寒門學子十年寒窗苦得以施展抱負,擴大了官吏的人才來源。然而,后期明清的八股取士,文字獄卻讓人嘆惋,科舉制怎么使人成了書呆子,不為求學,只為做官。
不知不覺來到了余秋雨的故鄉——余姚,讀到“養命醫院”竟是”陽明醫院”不禁噗嗤一笑,上林湖的瓷片讓我著迷,也漸漸感受到作者漂泊天涯的落寞……
我明白自己淺薄的學識尚不足以理解文中奧秘,但也會為自己讀懂的只言片語而雀躍。也許看看那千年庭院,聽聽那瑯瑯書聲,踏上那一方神秘的土地,也是趣味無窮的吧!
《山居筆記》的讀后感4
山居筆記是本關于歷史、文化、地理、美術的書。跟隨著余秋雨思緒的腳步,他在山居中對中國五千年文化的省思,以一種閑散的方式將它用筆記錄下來。他仿佛對中國文化做出一次批判;將現實與歷史結合,用文字去剖析一個王朝的興衰,記錄著東北土地上的流放,站在走過歷史的這塊土地上,吟著蘇東坡的《赤壁賦》、《念奴嬌》,隱約聽到廣陵散已經響起……
當我一走進,那已斑駁的碑文向我傾訴整個王朝的興衰,已無昔日《木蘭圍場》的風光,臥倒在這的只剩整座山林。這時我仿佛看見一個老人逐漸被歷史的洪溝吞沒,沒有什么怨嘆,只留下一座承德山莊。凝視這已走進歷史的歷史,我內心一股無法言喻的悵然,悄悄化作淚從眼角溢了出來。感傷這段歷史的所摻雜的苦澀和凄涼,也感傷用生命來奠祭這段歷史的文人。走向流放者的土地心中又是一種不同的悸動,在地理課本上讀到的它,是那么樣的展現因工業,而發達的生命力;是那么樣的展現因農業發達而擁有的豐饒,怎么也無法聯想起它曾背負著流放者那份在心里的高貴和不屈,孕育過流放的下一代。北大荒已不再是北大荒:流放者也已不是流放者,時間的遞嬗。將這段過往帶走,但流放者的精神及其意志帶不走,因為它已生根,而那脆弱的都城,雖已化作塵土,但那曾經的繁華,已被接承。在十萬進士這一篇里也使我感觸不少,因為一個神圣的科舉制度,居然可以讓人搞到一片黑暗,原來是一個爭取人才來做官,變到一個大家都變成封閉的讀書人,只知道在那一些《四書》《五經》里面打,而不知道要去讀一些實用的書,到頭來,我的中國傳統的科舉制度就只是培養出一些只知道反口仁義道德而骨子卻跟一個三歲小孩一樣(什么都不知,什么都不會),有的還更可惡的是靠關系就可以做官而不是靠自己的實力去爭取到的,還有包庇這些人的人也很可惡,如文中李實對權德輿說:「你可以照我排的名次一一錄取,否則,你就會貶到外地,到那是后悔莫及!」還好這一次李實沒有成功,可以算是不幸中的大幸了吧,但是并不是每一次都是那么幸運的逃過的……
我清楚的了解現在的我要去思索那五千年的文化,只能望洋興嘆,即使耗費一生去探索,也只有徒勞無功。也許去看看那千年書院,感嘆那已不再有的朗朗書聲;也許去走走那曾有許多商行的山西,體會那曾有的繁榮;也許背著行囊走向那未知的土地,才能感受那文化的沖擊……
《山居筆記》的讀后感5
近幾天,有幸讀到余秋雨先生的《山居筆記》感想頗多。按照我原來的讀書習慣,因為是余先生的著作,我虔誠的在讀之前,就做好了做筆記的準備——新筆記。準備把豐富的詞語、精彩的語句、段落記錄下來,算作是讀書筆記吧!可是,讀來讓我大失所望,不要說華麗的辭藻,精彩的段落,就是連一兩個不常用的、生僻的字也沒有看到。一句句讀來又感覺到缺少哪一個字,都表達不出作者想要說的意思,甚至換一個相近的詞語,都要使句子表達的不夠精準、深刻。——這就是大家的為文之道嗎?樸實無華中滲透著華美。從這部著作中我看到只要有三年級的識字水平就可以寫出很好的文章,只要思想深刻、精髓。
在這部著作中,余先生深刻的解剖了人自身的劣根性的東西,謊言、嫉妒、小人。作者沒有針對一個個個體,而是探索、思考了整個的整體性的東西。從起源、發展、到外部環境對其的推波助瀾,以及這種想法、做法其最本質的根源。當然,作者也望聞問切給出了治療的藥方。以我的理解,藥方的實質是自身的覺悟和思考,思考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只要有了思想深度,就把握了事物的本質,抓到了本質,還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嗎?
說到思想,博大精神的思想都是要靠文字來表述的,但是,并不是所有華麗、優美的文字都是來表述思想的。往往深邃思想卻是用樸實、甚至是淺顯的文字來表述的。思想和想法是不相同的,就像是一個戰略和一個戰役的比較。思想考慮的是宏大的、宏偉的問題,而想法則是思想的執行、局部的、片面的,是思想大海的一滴。只有有了思想,才能有一步步的具體的想法,來實踐思想,實現思想。
只有思想深刻,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質,才能從紛紛擾擾的表面現象中,撥云見日,看到事物的本質。找到了本質,也就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在《侯衛東官場筆記》中有一個故事我記憶深刻。周昌全有三個秘書是其得力干將。其中黃子堤擅長陰謀,洪昂擅長陽謀,侯衛東是干將,以實干為主,干干看。周昌全走后繼任的市委書記不是很看好這三個人,把洪昂安排在紀檢委書記之職好幾年沒提拔,洪昂很有想法。洪昂就施展自己的特長,和市委書記好好地玩了一場陽謀。他一紀檢書記的名義,給書記打了一個嚴打的報告。報告寫得冠冕堂皇理由種種,他本心的想法卻是想要抓住一個在逃犯,很多的官員和這個在逃犯有牽扯,這樣只要抓住了逃犯,牽扯出官員,不管和書記有沒有牽扯,都會給書記下一個領導不力,或治下不嚴的定義,就會把書記調走,書記調走,洪昂自己才有機會升遷。事情的發展就和他的想法一樣,他的目的也很快就達到了。
這是一點小小的感悟,沒有對錯之分,只是深刻不深刻的問題。這本書我還沒有看完,隨看隨寫,隨寫隨看吧!也借此練筆,有誰看過這本書可以互相交流的。
《山居筆記》的讀后感6
偶然翻看書架,《山居筆記》映入眼簾,伴著書香,不覺已夕陽西下,不禁感覺有些奇怪,因為我竟然從那些揮灑自如的文字中嗅到了些許的味道。確切地說應該是透過字里行間,我找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感覺上的碰撞,或許這就是通常說的所謂心靈上的共鳴吧!
《山居筆記》以《一個王朝的背影》開始,以《歷史的暗角》結束,余秋雨領著我們在一處處山水間瀏覽著歲月的痕跡,在一座座古剎前回味著歷史的興衰,他帶著我們更深刻的去品讀中國那滄桑的歷史。他悲痛地遙望著一個王朝的背影,告訴我們清代的榮辱興衰,從一個避暑山莊讀出了清朝幾代君王的雄才偉略或昏庸無道,興盛或衰亡,英勇或懦弱。他心痛的遙望著一個脆弱的都城,訴說著文明與野蠻,昔日與未來。他又滿懷崇敬的講述著一代文豪蘇東坡的偉岸與冤屈,瀟灑與凄楚。一切的一切,余秋雨用他那樸實而又不失華麗的語言,生動且精妙的比喻,緊湊又巧妙的文章布局向我們講述那中國的沉重、歷史的悠久
余秋雨用親身游歷,切身體驗,為我們探訪了中華文明,他去尋找一個個文化遺址和文化現場,然后把驚訝、悲痛、遺憾、感動告訴我們,每一段文字,每一段過往都帶給我們強烈的震撼.不得不嘆服余秋雨先生的見識之廣,領略之深。整本書充斥著他的橫溢的才華與淵博的知識,每一章的內容都填充進了大量的史料,名言及各類文學知識等諸多內容。整本書涉及的知識面之廣,讓我嘆為觀止。
此外,在閱讀余秋雨先生在書后寫的答學生問,更是讓我對他徒添一層敬意。有這樣一段話讓我記憶猶新“問:這些年,報刊上有不少對您的評論,有些評論明顯帶有惡意,您為什么不反駁?——答:有的文章用詞比較尖刻,但其中也指出了我文章中的某個錯誤或疑點。作個比喻,這是包裝粗礪的無價饋贈。你至多只能說‘惡詞’而不是‘惡意’。”這樣寬宏的心態,這樣容人的大氣,又一次的讓我認識了大師的風范!讓我對這樣一位新時代的文學家肅然起敬。
【《山居筆記》的讀后感(通用6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