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小學教育教學理論》教師讀書筆記(通用10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書筆記了!那么讀書筆記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教育教學理論》教師讀書筆記,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教育教學理論》教師讀書筆記 1
讀了《小學教育教學理論》一書,本人受益頗深,其中有關教學媒體那一節,印象非常深刻。教學媒體能給學生生動形象,給他們以更大的思維空間,使他們的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習變得主動起來。運用教學媒體,可以從各個渠道,大大的提高教學效率。教學媒體不僅給教學過程增添了色彩,更為學習效果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小學教育教學理論》用較通俗的語言對教育新理念進行了較全面的闡述,為我們教師提供一本具有全面性、啟示性、解惑性和可操作性的學習用書。有關教與學的理念部分是更為具體、更具可操作性的教育理念,對指導我們教師開展日常教育教學活動,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具有直接的指導意義。
一、教學理念需要終身學習
讀了《小學教育教學理論》,使我體會到作為個體的人必須要進行終身的學習,作為教師必須把教育看作是貫穿與人的整個一生持續不斷的過程。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學習新的理念,充實自己的頭腦,使自己的思想不斷地更新,與時代同步。
教育必須正視現實,適應新時代的要求,使其形式靈活多樣,促進社會學習化、學習社會化。所以作為教師,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創新,教師必須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學習和了解先進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內化為自己的思想。
只有如此,才能用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通過思想的內化來指導實踐;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創造新的教育方法,適應學習時代的要求。
二、教學理念需要不斷實踐
沒有獲得實踐的教育理念不過是教育的理想。要使理想變成現實,就要把教育理念應用到具體的教學中去,由實踐來檢驗教育理念的可行性,并在實踐中提煉出適合教學的教育理念。
正如顧明遠先生所說的那樣:"一個成功的教師,首先是一個善于不斷自我更新觀念的學習者,只有在及時地汲取當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的基礎上,才能立于不敗之地。"我們應該努力學習、實踐,做一個教育改革的身體力行者。
現代的素質教育觀要求面向全體學生,尊重每一位學生,發展每一位學生。課堂教學中也要面向全體學生,為每一個學生的學生創造條件,最大限度地開發每一個學生的潛能,教學媒體的選擇也應遵循這一點,不同的學生應該擁有屬于他們的最適合的媒體。
作為一個從事一線教學的教師,我覺得自己特別有體會,記得在以前當學生的時候,那時候的老師上立體幾每講到一個概念、定理,數學老師總會提到木匠師傅,但沒有具體的操作,從有些同學困惑的表情中,更從他們課后的埋怨中我能體會到,無論老師說得如何生動,總不如把現實的工具拿進課堂來得具體、形象、生動。
那時我就在想,要是以后我做了一名教師,我會把木匠工具搬進課堂,讓空間想象力貧乏的學生在實物的演示下,靜與動的實踐過程中豁然開朗。
現在我已經踏上了教師的崗位,在課堂上對曾經我們視之為神話的木匠卻只字不提,更不用說搬工具了,這就是選擇教學媒體的可能性和針對性。
通過制作各種模型和多媒體課件,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體化,便成了我的奮斗目標。板書和投影也是教學媒體中很重要的一環,通過板書和投影,把教學內容一一呈現給學生,有助于學生更好的了解與體會。
老師講授的東西,學生最容易忘,而好的板書可給學生留下痕跡,有些邏輯性很強的概念原理是需要時間細細品味的,尤其是對一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特別需要板書來幫助他們思考,在課后慢慢消化。這就對老師的板書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老師要事先設計好板書,板書不但要簡明扼要,更要想好需要保留和無須保留的部分,做到合理利用。并且老師的板書需要藝術的美感,也要清晰自然,給學生們好的視覺享受。老師在板書的時候也可以適當修飾,增添色彩,從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教師的板書形式可以多樣化:提綱式的板書使內容簡明扼要;表格式的板書使教學對象嚴謹而細密;圖式的板書使內容更加清晰、直觀形象;線索式的板書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流程式的板書可以使學生的思路更好的展開;簡圖式的板書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生動活潑。
因此老師只要根據不同的學生,在不同的階段采用不同的板書形式,定會取得不錯的效果。
《小學教育教學理論》教師讀書筆記 2
人的起點非零,人擁有其自身發展的全部憑借,具有與生俱來的語言的、思維的、學習的、創造的本能,學生是天生的學習者,潛能無限,是教育教學中最重要的學習資源。借助于學生的本能力量的`調動,形成教育的新的動力方式和動力機制。生本教育的教師觀:教師應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動學生的“纖夫”。教師在教學中要盡可能“不見自我”,要把教學內容從一大堆知識點轉變為知識的“靈魂和線索”,來創造最大的空間,迎接學生積極飛揚的學習。
教學就是學生在老師的組織引導下的自主學習。生本的課堂區別于考本、本本、師本的,區別于短期行為的、分數的課堂,是人的發展的課堂。在教學組織上,生本教育鼓勵先學,
以學定教,少教多學,直至不教而教。采用個人、小組和班級的多種方式的自主學習。教育提出,比“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更為基礎的是發展人的情感和悟感,認為感悟是人的精神生命拓展的重要標志,學生學習的核心部分應該是發展感悟,積累的意義也在于感悟的形成。
教育教學人生觀提倡減少或最終取消學習成長期的頻繁統一考試,不干擾學生成長期的成長,把考試評價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或科任教師,把教學過程中的評價活動改為評研活動,削弱日常評價的比較競爭功能,鼓勵“為而不爭”。到了學生學習的成熟期,鼓勵學生用成長期的生動、活潑、主動、自然、豐富的積累和感悟,取得優異的終端考試成績。
教育的德育觀認為,學生的美好學習生活是學校德育的基礎。勞動產生自然素樸的美德,產生素樸的德行。當學生在課堂中真正成為主人,自己去體驗和感悟真善美,就可以使教學中飽含的真善美最大限度地進入學生本體,從而起到最大的德育作用。由此,課堂教學成為最自在的、素樸的、無形的德育過程。
《小學教育教學理論》教師讀書筆記 3
通過兩天緊張而充實的學習,我受益匪淺,特別是對教育教學理論有了較為深刻的理解和認識,從而有效地提高了自己的認識水平和理論水平,進一步增強了自己戰勝困難,抓好教育教學和提高自身業務水平的信心和決心。下面我談幾點體會:
一、通過學習,我首先是對自身有了正確的認識:
對教師來說,學習、反思、成長、發展是同義詞,通過學習,我對自己有了全面的認識,我要努力擺脫“已成的我”,努力研究自己,提高自己、發展自己、更新自己,促進自身教學素質的提高。回憶二十年來的教學工作,在對教材的把握方面,教學方法的運用方面及對學生能力培養方面,基本上是沿著別人的路走下來的,很少有自己的東西。通過學習擴大了自己的視野,對教材的分析有了自己的觀點。教了幾年高三,也只注重了對知識方法的挖掘、歸類、整理。如何教會學生思考,如何培養學生能力也一直是個未知數。通過學習,理清了知識與能力的關系及其培養途徑。認識到了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及調動其它非智力因素對教學的重大意義。了解到了課堂教學改革的總體方向及落實的具體原則,并打算在以后的工作中去逐步落實。
二、幫助我樹立了正確的學生觀,轉變了教育理念。
相信我的學生一定能成才,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發展的主體,教師面對的是學生的未來,而不是個人眼前的榮譽和利益,應立足于學生的成長,教師的教育觀念是其從事教育工作的心理背景,這種期望不僅是教師自身工作的理念,更是學生發展的重要因素。是實現“人人成才”的一個重要基礎,不要忘了教育家陶行知的名言:“你的教鞭下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在新的教育理念支配下,教師眼中就沒有差生,只有差異,實施差異的教育,就會有差異的'發展。
教會學生思考、教會學生學習,教會學生做人,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是現代教育思想的主流。以前也經常聽到這方面的報告,但對如何教會學生思考,如何教會學生學習也只能停留在膚淺的認識上,通過這次理論學習,才加深了對上述教育思想的認識。
三、通過學習,使我進一步了解了現代教育思想和理論。
理解了如何把先進的教學方式和理念貫穿于學科教學的全過程,完善了教學能力,明確認識到教育不僅僅是技術,更是藝術,教學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對學生傳道、授業解惑的行為,教育行為是在教師自我臨近下的一種有選擇的技術,是根據在教學實踐中積累起來的有關教學的經驗,知識而形成的一整套操作技巧,我們只有善于設計教學,善于研究教材,選擇合理的教法,學法,靈活地運用講解、提問、練習、復習、談話,編制試卷等技術,運用現代化教育技術才能表現出高水平的教學行為和教學技術,而且這種教學技術與行為的發展組合,便會產生一種寓于創造性的教學方式和方法,甚至學術能達到準確、鮮明、生動的境界。使學生不僅生動的理解了學習內容,而且給人以藝術的享受。
總而言之,這次理論學習對我來說可謂收獲多多,今后我將立足課堂,服務教學,繼續努力,力爭使自己成為一名具有先進教育理念、良好職業道德和堅強堅實業務基礎的高素質的新時代教師,為教育事業作出應有的貢獻。
《小學教育教學理論》教師讀書筆記 4
杜威是現代西方教育史上著名的代表人物。他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對世界各國的教育理論和實踐都有重要的影響。《民主主義與教育》是杜威教育思想的代表作,其中閃爍著教育改革思想的光芒,成為一本國際性的教育名著。杜威在《民主主義與教育》中通過“教育及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經驗的不斷改造”這三大經典命題來闡述知與行的關系,他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鮮明地體現為涵蓋課程、教學過程、教學方法等教學所設計的重要方面的“從做中學”原則,故此,人們普遍將杜威與“從做中學”相鏈接。可以說,“從做中學”理論成為了杜威標志性的教育思想,在全球范圍內產生著廣泛的影響。
一、對杜威“從做中學”理論的基本理解通過閱讀《民主主義與教育》,我從“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三個層面對杜威“從做中學”的理論有了初步的理解。
1、“從做中學”的涵義。杜威認為“從做中學”是“涉及一切活動,它包括使用各種中介的材料、用具以及使用各種有意識的用以獲得結果的各種技巧,它涉及各種工具和材料去進行的表現和建造一切形式的藝術活動和手工活動,只要它們包括為了達到目的的有意識的或深思熟慮的努力……它們還包括要動手的科學研究,對研究材料的搜集、對器具的管理、工作進行中和記錄實驗情況所需的活動程序”。因此,杜威的“從做中學”包括藝術創作、手工活動和科學探究三層基本涵義。
2、“從做中學”的合理性依據。
(1)“從做中學”是兒童學習能力發展的第一個階段。杜威在《民主主義與育》中,把兒童的學習分為三個階段,說教學是“連續重建的工作,應從兒童現有的經驗進入有組織的真理研究的階段”。他認為兒童由4至8歲為通過活動和工作而學習的階段,所學的是怎樣做,方法是從做中學,所得的知識得自應用,并為著應用,不是為了儲備。由8到12歲為自由注意學習階段,在這第二階段中兒童能力漸強,可以開始學習間接的知識,但間接知識必須融合在直接知識之中。第三階段為12歲以后,屬于反省注意學習時間,學生從此開始掌握系統性和理論性的科學知識或事物規律,并且隨而習得科學的思維方法。因此,兒童不斷發展自己的學習能力是從“從做中學”開始的。
(2)“從做中學”促使兒童發展真正的興趣。杜威認為生長中的兒童的主要興趣是活動,對于兒童來說最初的知識就是做事或工作的能力。因此,杜威認為“從做中學”可以促使兒童發展真正的興趣,“從做中學”能促使兒童用一切的力量和情感去從事他們所感興趣的活動。兒童所真正需要的思維方式是教會他們如何去做,如何去尋求。所以在學校中必須讓兒童既要保持愉快又要保持忙碌,所以需要讓兒童從課桌邊解放出來,讓他們有事可“做”。
(3)“從做中學”表現兒童的天然沖動。杜威認為兒童具有天然的或天賦的沖動,天生就要做事、就要工作。這種沖動來自于兒童的本能,是無法壓制的。杜威在《民主主義與教育》中舉了一個兒童搭積木的例子:兒童從事搭積木的活動,盡管他希望積木不要倒塌并且疊的越高越好,但是積木突然倒塌了,他還是會愿意重新開始再搭建。這就表現了兒童無法壓制的強烈的做事沖動。杜威認為如果抓住兒童的這個沖動加以引導和發展,滿足兒童的天然沖動并讓兒童從事真正具有教育意義的活動,這將是兒童一生受益的轉折點。
3、“從做中學”的實現途徑。
(1)建立民主的師生關系是“從做中學”的前提。杜威在《民主主義與教育》中指出:“傳統的教育只能訓練兒童恭敬、服從、小心從事。這種教育只能適應統治階級的需要,在民主社會里應當培養學生的積極個性,如:獨立性,主動性,富于智慧。”“在氣氛上改變師生之間的關系,使之顯得更親切和民主化。”尊重學生、給學生平等的權力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在教學活動中師生關系和諧有助于學生活動的開展,同時這種人性化的教育與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一致的。
(2)科學方法是“從做中學”的基本目標。杜威認為要實現“從做中學”必須注意科學的思維方法。在《民主主義與教育》中他將“做”的步驟分為五個階段:第一,學生要有一個真實的經驗的情境——要有一個對活動本身感到興趣的連續的活動;第二,在這個情境內部產生一個真實的問題,作為思維的刺激物;第三,他要占有知識資料,從事必要的觀察,對付這個問題;第四,他必須負責有條不紊地展開他所想出的解決問題的方法;第五,他要有機會和需要通過應用檢驗他的觀念,使這些觀念意義明確,并且讓他自己發現它們是否有效。
(3)活動或作業是“從做中學”的載體。杜威極力提倡教材應該源于兒童通過自己的活動所獲得的直接經驗。他認為:“把這種早已經準備好的教材強加給兒童,是違反兒童天性的,多種多樣的學科課程只會把兒童自己的統一的生活經驗給以割裂和肢解,必將阻滯兒童的生長,無論是本能的,還是體力的,智力和道德能力的生長。”杜威同樣反對由知識為中心的教材所組織的課程,他提出,課程不應該像傳統學校那樣“大半由分散在各門學科的知識材料分割成一連串片段交給學生”。因此他設計在課程中占中心位置的是各種各樣的活動作業,一是藝術活動,二是手工訓練,三是各種服務性活動,同時充分運用化妝、表演等活動形式組成兒童學習的情況和內容。杜威主張兒童所做的內容,主要是符合兒童心理發展年齡特征的,能引起兒童興趣,能發揮兒童個性的具體活動,也就是“活動課程”。
二、基于“從做中學”理論看幼兒教師的特質要求
將“從做中學”理論與工作場中的幼兒教師相聯系,初步看到幼兒教師應當具備的一些特質:
(1)尊重幼兒。教師應當把幼兒看成是學習的主體,平等的個體。尊重幼兒表現在教師對學生學習活動的介入和指導的過程。幼兒是“做”的主體,教師把自己看成學生學習的`支持者,尊重幼兒的意愿和興趣,給幼兒足夠的自由活動的空間,尊重幼兒的意見和看法。要隨時保持對幼兒思想活動的了解,注重保護幼兒的自尊心。師幼如朋友一般的平等,共同成長。
(2)探究學習。教師將幼兒學習的過程看成是幼兒自主探究的過程,而非是直接灌輸知識的過程。意識到幼兒應該有很多“做”的機會,即自主的探究。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更多的應當充當引導者而非策劃者的角色,提供給幼兒自主探索的材料、空間、時間,引導幼兒通過“做”去發現問題、進行假設、實踐證明、相互交流、搜集證據、記錄結論……
(3)整體教育。教師應該關注教育對幼兒發展的整體作用,把教育不僅僅看作是知識的儲備,也應該把教育看作是探索精神和意志品質的培養。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應該有意識的引導幼兒在“做”的過程中培養團結友愛、真誠合作、堅持不懈等良好品質。在幼兒發現問題的時候,引導他們勤于思考;在幼兒遇到困難的時候,鼓勵他們堅持不懈;在幼兒有所收獲的時候,輔助他們總結概括……使得教學活動讓幼兒獲得全方位的發展。
下面是我的幾點感悟。
1、教育在于愛。有愛才有教育,有尊重才有教育。作為教師要用愛感化自己的學生,尊重每一位學生,做學生真誠的朋友。、
蘇霍姆林斯基對于如何尊重學生的自尊心說過這么一段話,年輕的朋友,請記住,這是一種非常脆弱的東西,對待它要極為小心,要小心的像對待一朵玫瑰上顫動欲墜的露珠,因為在要摘掉這朵花時,不可抖掉那閃耀著小太陽的透明的露珠。要培養自尊心,只能用溫柔細致的教育手段。自尊心是不允許采用粗暴的、“強有力的”“憑意志的”手段的。由此我想到了自己和學生處理一些問題時的做法,學生是有思想的個體,需要關心、尊重和愛,因此我盡量用談心的方式和學生進行溝通,而不是粗暴的責罰。學生出現了錯誤,要和學生一起分析原因、尋求改進的措施等,而不是一味的寫檢查、作檢討。這樣更有利于問題的解決、有利于學生的成長、有利于良好師生關系的培養。
2、教書育人,不只是教會他們學習,要關注學生精神生活的點點滴滴。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那種除了上課、教科書、家庭作業、分數以外什么都不想的學生,它的命運是不值得羨慕的。的確是這樣的,隨著素質教育的逐步開展和日益成熟完善,僅僅學習好的學生已經不再那么受歡迎,我們培養的目標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學生。這里就簡單說一下勞動吧。
勞動是有神奇力量的民間教育學,給我們開辟了教育智慧的新源泉。這種源泉是書本教育理論所不知道的。我們深信,只有通過有汗水,有老繭和疲乏人的勞動,人的心靈才會變得敏感、溫柔。通過勞動,人才具有用心靈去認識周圍世界的能力。讀到蘇霍姆林斯基帶孩子們在果園里、瓜園里度過整個暑假,我想到了著名教育家魏書生跟他的學生們開辟荒地種菜養花,到野外撲螞蚱、摸魚,體會勞動的樂趣,在快樂中學習、快樂中成長。雖然我們不能在夏天的夜晚看亮晶晶的螢火蟲聽蛐蛐、青蛙們演奏的美好樂章,我們也沒有地方和孩子們一起栽花種樹,我們甚至沒有機會帶孩子們去春游……但是在他的身上,讓我不僅發現了教育中的愛,也發現了教育中的美。這樣的美,正因為是我們所缺少的,也成了我為之心動和憧憬的夢想。
3、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將自己全部的愛全身心的投入給我們的孩子。
我們教育工作者的任務就在于讓每個兒童看到人的心靈美,珍惜愛護這種美,并用自己的行動使這種美達到應有的高度。 熱愛孩子是教師生活中最主要的東西。愛人吧!對人的愛是你道德的核心!應當這樣生活:讓你的道德核心健康、純潔、強大無比!做一個真正的人,這就是說要為你周圍的人貢獻出自己心靈的力量,讓他們更美好,精神上更富有、更完美;讓你生活中接觸的每一個人從你那兒,從你的心靈深處得到一點最美好的東西。
讀《育人三部曲》,不僅是一次讀書的交流,更是一次和偉大教育家思想的交流,心靈的溝通。我將會用這份收獲,澆灌美麗的花朵,為自己珍愛的教育事業而奉獻終身。并堅持讀好書、做好人的理念教育好我的每一位學生。
《小學教育教學理論》教師讀書筆記 5
最近我拜讀了《陶行知文集》,讀了之后深深感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被文中深邃的思想所折服。
陶行知先生生活在災難深重的半殖民、半封建的舊中國的,他畢生致力于人民的教育事業,為改革中國教育,創立適合中國國情的教育理論體系,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不愧為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實踐家和偉大的實踐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認為只需要認定這十二條原則,教育就不會走入歧路:
一、社會即學校;
二、生活即教育;
三、勞動即生活;
四、教學做合一;
五、在勞力上勞心才是真正的做;
六、行是知之始;
七、教小孩子自己做自己;
八、教小孩子做小先生;
九、教勞苦大眾自己做自己、
十、會的教人,不會的跟人學;
十一、不愿教人的人,不配受教育;
十二、工以養生,學以明生,團以保生。先生認為要想普及教育,必須就地取材。我們現在的教師去學習陶行知、走近陶行知,對于今天我們搞好教育教學研究,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全面推動素質教育和教育現代化有著重要意義。陶行知的文集,內容豐富,娓娓道來,深邃的思想通過樸實的語言展現出來,讓我在簡單的文字中發現了偉大的理想。
在讀書過程中有這兩點我感受最深:一是“生活教育”、一是“教學做合一”的思想。
一、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就是說學校的教育太枯燥了,必須把社會里的生活搬一些進來,才有意思。即:學校社會化、教育生活化、學校即社會、教育即生活。這就好比一個籠子里面囚著幾只小鳥,養鳥者看著鳥兒寂寞,就搬一兩根樹枝放進鳥籠,好讓鳥兒跳著好玩,或者弄幾只其它生物來,給鳥兒作伴。小鳥是比較舒服了,然而鳥籠還是鳥籠,絕不是鳥的世界。所以在我們的日常教學中,我們不僅僅就是拿幾個簡單的事例或者一些簡單的方法來教育學生,我們必須讓學生在自己的生活當中去感受,生活處處是教育。
陶行知先生所推行的生活教育和我們的傳統教育是有很大區別。先生將傳統教育定義為“吃人教育”,傳統教育是吃人的教育;生活教育是打到吃人的教育。
傳統教育是怎樣的吃人教育呢?先生認為有兩種吃法:
(一)教學生自己吃自己
傳統教育理念是將學生教成了讀死書,死讀書;它消滅了學生的創造力,生活力;它不教學生動手、動腦。在課堂上,學生只能聽老師講,老師不讓學生問,學生也不會問;有些老師可以允許學生問,但是卻不會讓他去到社會里、自然里去活動。十幾年的學習生活下來,足癱了、手也癱了、腦子也壞了、身體的健康也沒有了。
(二)教學生吃別人
傳統教育,它教人勞心而不勞力,它不教勞力者勞心。它更說: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
而生活教育與傳統教育剛好相反:
它不教學生自己吃自己、也不教學生吃別人。
它要教人做人,他要教人生活。健康是生活的出發點,第一就注重健康。它反對殺人的各種考試,他只要創造的考成。它教人讀活書、活讀書,讀書活。教大眾以大眾的工作養活大眾的生命;以大眾的團體的力量保護大眾的生命。
二、“教學做合一”
陶行知先生在“答朱端琰之問”一章中詳細解答了“教學做合一”的思想及做法。我理解為教師要教會學生去探索知識的本源,求知識的歸宿。要讓學生學得“自得”,學得“自動”。并且,學到的知識與現實應該是一致的。這讓我想起我們在教自然地理的知識時,我們都是通過一些圖片、視頻來進行課堂教學,可是這并不是孩子自己的生活、不是自己所感受到的,我們應該帶著孩子真正的去到自然界中,讓他們通過自身的接觸去感受。就像之前我們教育孩子要講究衛生,不亂扔垃圾。然而到了公園,孩子扔垃圾的時候,老師有時卻熟視無睹,這不是“教學與做”分離嗎?這應該引起我們老師注意,在生活中,我們更應該教育孩子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否則,學校學的知識就變得貧乏,蒼白無力。
陶行知先生又說:教的法子必須根據于學的法子。教師不能只管自己教,要應該讓教的法子自然根據學的法子。要學生怎樣學就須怎樣教;學得多教得多;學得少教得少;學得快教得快;學得慢教得慢。陶行知這一思想也就是我們所要倡導的——“因材施教”。
在“教學做合一”的理論中,陶行知先生還強調:先生不僅要拿教的法子和學生學的法子聯絡,并且必須和他自己的學問聯絡起來。他認為,教師不是販賣知識的,教師自己的知識也會陳舊的,自己也要進步。一方面教師要指導學生,另一方面都是也要不斷研究學問,做到與時俱進,這樣就能時常找到新理。陶行知這一思想也就是我們今天所倡導的教學應該是——“教學相長”。
陶行知的“教學做合一”的教改思想,強調的就是師生之間的互動,是在杜威教師那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思想基礎上的新的突破,這對于指導我們的教育教學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從做中學”是美國現代著名的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的全部教學理論的基本原則。杜威認為,“所有的學習都是行動的副產品,所以教師要通過‘做’,促使學生思考,從而學得知識。”杜威把“從做中學”貫穿到教學領域的各個主要方面中去,諸如教學過程、課程、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形式等,都以“從做中學”的要求為基礎。
“教學做合一”并不是“從做中學”的翻版,陶行知對杜威的繼承,也是批判的、改造的、創新的,有的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其表現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第一、實踐出真知。杜威的“從做中學”是以本能論心理學思想為基礎的,具有明顯的主觀唯心主義的性質。“從做中學”雖然強調“做”,但把“做”看作是人們的生物本能活動。杜威指出人有四種基本的本能:制造本能、交際本能、表現本能和探索本能。而所謂本能,依他的理解,是與生俱來、無需經過學習、自然會知、自然會能的一種“人性與行為”。由這四種本能的需要產生了人的四種興趣,即制作、語言與交際、藝術表現和探究發現的興趣。這些本能與興趣提供學習活動的心理基礎和動力。于是,他把“每天的時光分為四期,即兒童做下面四件事情:就是游戲、說故事、觀察及手工。”他認為這正是兒童的自然本能生長的要素所決定的最好的'教學內容。可見,這里的“做”只是一種基于生物本能要求、拋開一切社會基礎的“活動”。
“教學做合一”中的“做”卻不是這樣。陶行知給“做”下的定義:“做”是在勞力上勞心。因此,“做”含有下列三種特征:行動、思想、新價值之產生。這就是說,這個“做”是“行是知之始”的“行”,行以求知,強調了“行”是獲得知識的源泉,認為“親知是一切知識之根本”,這是具有唯物主義因素的。從“曉莊”實驗初期開設的“農事教學做”、“家事教學做”、“改造社會環境教學做”等課程,也可以看出“教學做合一”的“做”已經與生活結合,與勞動結合了。這一“做”已廣泛包含征服自然和改造社會的豐富的社會生活實踐內容了。
第二、“以教人者教已”。
“從做中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與課本不再成為學生唯一的導師;手、眼睛、耳朵以及身體的全部,都是知識的聚集點。而教師變成了發起人,課本變成了試驗品。”這樣,教師在教學中不再是主導,而只是起一種從旁協助學生活動的參謀作用了。這是一個重大變革。但并未從本質上闡明師生關系,闡明教師該怎么做。“教學做合一”第三大特質是“以教人者教已”,說的是:若想在做上教人,先必得親自演練一番,即首先在做上學。陶行知先生在《以教人者教已》一文中曾這樣表述過這種思想:為學而學,不如為教而學之親切。為教而學必須設身處地,努力使人明白;既要努力使人明白,自己便自然而然的格外明白了。這是對教師素質的具體要求,與“教學相長”的思想也是類通的。“教學做合一”的具體方法中,“連環教學法”之“我教你,你教他,他又教他”,“藝友制”之“要想做好教師,最好是和好教師做朋友”,“傳遞先生制”之“即知即傳人”,“小先生制”之“運動式地發動小學生來做小先生”等等,都充分體現了這一思想。
由“從做中學”到“教學做合一”,我們不難看到陶行知先生改造舊教育、創造新教育所走過的艱難歷程,不難受到陶行知先生敢探新理敢闖新道的開拓精神、勇于實踐求真務實的研究作風所教育和感染。雖然“教學做合一”及其“生活教育”理論還有和我們當今社會教育不匹配的情況,但是也是十分難能可貴了!當然對我們今天“科教興國”、“科研興教”、“科研興校”的群眾運動以及活動課程與活動教學理論與實踐研究、課堂教學實施素質教育的研究也有許多重要的啟迪和指導作用。
《小學教育教學理論》教師讀書筆記 6
這周讀了法國教育家朗格朗的《終身教育引論》,感覺受益匪淺。我在讀書之前喜歡了解一下作者,我覺得這樣才能更好的去理解作者寫的內容。保爾.朗格朗,是法國當代著名的成人教育家,終身教育理論的奠基者。1910年12月21日出生于法國加來的康普蘭。大學畢業后,在中小學任教多年,積聚了豐富的教育實踐經驗。上世紀30年代轉向成人教育實驗,建立職工教育中心和“民眾與文化”協會,富有成效的活動奠定了其成人教育思想基礎。從1948年開始供職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秘書長,于1951年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人科科長,后還擔任繼續教育科科長,終身教育科科長,教育研究所代理所長等職,于1971年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卸任。著作《終身教育引論》是終身教育思想的代表。我帶著對作者的這些了解,走進了《終身教育引論》。
朗格朗在《終身教育引論》中提出,成人教育是終身教育體制的“火車頭”,視成人教育為終身教育體制中最有活力和潛力的部分。這一觀點得益于朗格朗多年的成人教育實踐。值得注意的是,盡管成人教育是終身教育的發源地,但朗格朗明確指出,成人教育不是終身教育。成人教育是向成人提供學習機會,包括掃盲教育、職業教育等等。而終身教育是指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所接受的各級各類教育的總和。因此,成人教育在時間、內容等方面的內涵遠不及終身教育,成人教育只是終身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終身教育的一個階段
隨著社會的發展,文明的進步,每個人必須要適應這種發展,所以就必須的學習,得接受新的教育,而且要終身的學習,不然就會被社會淘汰,終身教育的基本含義就是指人在其一生的不同發展階段都要接受不同形式不同內容的教育。終身教育觀念是對傳統的一次性終結教育觀念的徹底革新,也是人類對教育與社會關系認識上的歷史性飛躍。
教育和訓練的過程并不隨學校學習的結束而結束,而是應該貫穿于生命的全過程。這是使每個人在個性的各個方面——身體的、智力的、情感的、社會交往的方面,總之是在創造性方面——最充分地利用其稟賦和能力的必不可少的條件。正是通過不斷的努力學習和研究,通過實習培訓,人才會有更大的潛在可能性去有效地、應付裕如地迎接他一生中遇到的各種挑戰。
在人類教育史上,難以找到一種教育思想如終身教育思想一樣,能夠在短短半個世紀里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普遍認可,并得到世界各國政府的貫徹落實,迅速而廣泛地傳播。終身教育已經是形式所迫,社會所需。我們每個人必須認識到這點,并且欣然接受這種形式,最后祝愿終生學習的人們整個人生終生受益,生命的全程感受和享略教育與生活的無限美好!
《小學教育教學理論》教師讀書筆記 7
要求:
1、識記教學、課程、課程計劃、學科課程標準、教學過程、教學原則、教學方法、班經授課制、課的類型和結構等概念,成考專升本教育理論復習筆記:教學理論與實踐。
2、理解和掌握國內外課程改革的趨勢、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教學過程的本質和規律、教學原則、教學方法及其改革、教學基本環節等內容。
3、能運用教學過程的規律、教學原則解釋說明有關教學實踐的具體問題。
(一)教學概述
1、教學的概念
教學是教師和學生共同組成的傳遞和掌握社會經驗的雙邊活動。
2、教學的作用與地位
(1)教學的作用
教學是實現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徑。
(2)教學的地位
教學是學校的中心工作,學校工作必須堅持以教學為主、全面安排的原則。
3、教學的任務
(1)使學生掌握系統的現代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2)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能力
(3)發展學生體力,提高學生的健康水平
(4)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學世界觀的基礎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
(二)課程與教材
(1)課程的意義
廣義的課程是指:為了實現教育目的而規定的學生應該學習的所有學科與應該從事的的有活動的總和及其有計劃的進程。
狹義的課程是指:學生在學校應該學習的一門學科或應該從事的一種活動的內容及其有計劃的進程。
(2)課程與教學的關系
(3)課程的意義
2、課程內容
(1)關于自然、社會和人的發展規律的基礎知識
(2)關于一般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的知識經驗
(3)關于對待世界和他人的態度的知識經驗
3、課程內容的具體表現形式
在我國,課程主要由三部分組成,即課程計劃(教學計劃)、學科課程標準(教學在綱)和教材。
(1)課程計劃
①課程計劃的概念:課程計劃是根據教育目的和不同類型學校的教育任務,由國家教育主管部門制定的有關教學和教育工作的指導性文件。
②課程計劃的組成部分:課程設置,課程開設順序,教學時數,學年編制和學周安排。
③制定課程計劃的原則:教學為主,全面安排;互相銜接,相對完整;突出重點,注意聯系;統一性、穩定性和靈活性相結合。
(2)學科課程標準和教材
①學科課程標準:根據課程計劃以綱要的形式編定的有關課程教學內容的指導性文件,它規定課程的知識范圍、深度、體系、教學進度和教學法的要求,一般包括說明、正文兩部分。
②教材:是知識授受活動中的主要信息媒介,是課程標準的進一步展開和具體化。教材可以是印刷品(包括教科書、教學指導用書、補充讀物、圖表等),也可以是聲像制品(包括幻燈片、電影片、錄音帶、錄像帶、磁盤、光盤等)。
③編寫課程標準和教學應遵循的原則:思想性和科學性統一;理論聯系實際;穩定性和時代性結合;系統性和可接受性。
④教科書的編排形式。
4、國外的課程與教學內容的改革
(1)在指導思想上,各種課程理論相互滲透與融合
(2)在課程內容上,重視教材的現代化和理論化
(3)學科類型上,趨于綜合化和一體化
(4)在課程結構上,普通課程和職業課程相結合
(5)加大課程難度,進行"尖子生"的篩選和培養
5、我國當前的課程與教學內容的改革
(1)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
①課程任務方面的改革目標;
②課程結構方面的改革目標;
③課程內容方面的改革目標;
④課程實施方面的改革目標;
⑤課程評價方面的改革目標;
⑥課程管理方面的改革目標。
(2)我國各級學校課程設置的特點
①小學階段以綜合課程為主;
②初中階段設置分科與綜合相結合的課程;
③高中階段則以分科課程為主。
從小學至高中設置綜合實踐活動并作為必修課程,其內容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成人高考《成考專升本教育理論復習筆記:教學理論與實踐》。
農村中學課程要為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服務。
在課程標準方面,也提出了一些適應我國當前國情的一些新的要求。
(三)教學過程的本質及其規律
1、教學過程的概念
教學過程是教師根據一定社會的要求和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指導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地掌握系統的文化科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同時身心獲得一定的發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過程。
2、教學過程的本質
教學過程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它是以認識過程為基礎,促進學生發展的過程。
3、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
(1)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相結合的規律
(2)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相統一的規律
(3)掌握知識和發展智力相統一的規律
(4)傳授知識與思想品德教育相統一的規律(教學的教育性規律)
4、教學過程的基本階段
(1)激發學習動機
(2)感知教材
(3)理解教材
(4)鞏固知識
(5)運用知識
(四)教學原則
1、教學原則的概念
教學原則是有效地進行教學必須遵循的基本要求。
2、教學原則與教學規律的區別與聯系
教學規律是教學內部的本質聯系,是客觀的;教學原則是第二性的,是人們制定的。教學原則是教學規律在教學中的反映;不同的教學體系有不同的教學原則。
3、我國目前主要的教學原則及其運用
(1)科學性與教育性相結合原則
①基本涵義;
②貫徹此原則的要求。
(2)理論聯系實際原則
①基本涵義;
②貫徹此原則的要求。
(3)直觀性原則
①基本涵義;
②直觀手段(實物直觀、模象直觀、語言直觀);③貫徹此原則的要求。
(4)啟發性原則
①基本涵義;
②貫徹此原則的要求。
(5)循序漸進原則
①基本涵義;
②貫徹此原則的要求。
(6)鞏固性原則
①基本涵義;
②貫徹此原則的要求。
(7)因材施教原則
①基本涵義;
②貫徹此原則的要求。
(五)教學方法
1、教學方法的概述
(1)教學方法的概念
是教師和學生為實現教育目的、完成教學任務所采用的手段和一整套工作方式。
(2)教學方法的意義
(3)兩種對立的教學方法思想
啟發式和注入式。
2、常用的教學方法
(1)以語言傳遞為主的教學方法
①講授法,其中包括講述、講解、講讀、學校講演等方式;②談話法;③討論法;④讀書指導法。
(2)以直觀感知為主的教學方法
①演示法;
②參觀法。
(3)以實際訓練為主的教學方法
①練習法;
②實驗法;
③實習作業法;
④實踐活動法。
(4)以探究活動為主的教學方法
(5)以情感陶冶(體驗)為主的教學方法
①欣賞教學法;
②情境教學法。
3、教學方法的改革
(1)"讀讀、議議、練練、講講"八字教學法
(2)"導法式"教學法
(3)快樂教學法
(4)合作教學法
(5)掌握學習教學法
(6)綱要、信號、圖表式教學法
4、學生的學習方式
(1)學習方式的概念
(2)接受學習與研究性學習的概念
(3)接受學習與研究性學習的比較
5、教學方法的選擇與運用
(1)選擇與運用教學方法的基本依據
①教學任務;
②教學內容;
③學生年齡特征。
(2)教學方法運用的`綜合性、靈活性、創造性
6、教學手段及其現代化
(1)教學手段的概念
(2)教學手段的演變階段
口耳相傳;文字教材;直觀教具;電教工具;電子計算機;多媒體;網絡教學。
(3)現代化教學手段的發展趨勢
①教學媒體日益自動化、微型化;
②新的教學媒體不斷涌現;
③教學手段運用的多媒體化、綜合化和網絡化;
④現代化教學的服務目標多樣化。
(4)現代化教學手段在教學中的作用
①教材建設的突破;
②教學組織形式的突破;
③師生關系的突破;
④提高了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
⑤擴大了教學規模。
(六)教學組織形式
1、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班級授課制(或課堂教學)
(1)班級授課制的概念
(2)班級授課制的意義及存在問題
2、課的類型和結構
(1)課的類型
指按課的任務將課劃分為不同的種類,大致分單元課和綜合課兩大類。
(2)課的結構
指課的組成部分的順序和時間分配。綜合課的結構包括:
①組織教學;
②復習過渡;
③講授新教材;
④鞏固新教材;
⑤布置課外作業。
3、教學的輔助形式--個別教學、分組教學、現場教學的概念
4、教學的特殊形式--復式教學的概念
(七)教學工作的基本環節
1、備課
(1)備課的意義
(2)備課的要求
①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即鉆研教材,了解學生,設計教法;
②寫好三種計劃,即學年(或學期)教學進度計劃、單元(或課題)計劃、課時計劃(教案)。
2、上課(一節好課的基本要求)
教學目的明確、內容正確、結構合理、方法恰當、語言藝術、板書有序、態度從容自如。
3、課外作業的布置與批改
(1)課外作業的形式
①閱讀教科書和參考書;
②各種口頭作業和口頭答問;
③各種書面作業;
④各種實際作業。
(2)布置課外作業的要求
①作業內容符合教學大綱和教科書要求;
②作業分置適宜,難易適度,形式多樣;
③向學生提出明確要求,規定完成時間;
④及時批改作業。
4、課外輔導
(1)輔導內容
①給學生解答疑難問題,指導學生做好作業;
②為基礎差和因事、因病缺課的學生補課;
③給成績特別優異的學生作個別輔導;
④給學生學習方法上的指導;
⑤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和學習態度的教育。
(2)輔導要求
①從輔導對象實際出發確定輔導內容和措施;
②輔導只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不能將主要精力放在輔導上。
5、學業成績的檢查與評定
(1)學業成績檢查與評定的意義
(2)學業成績檢查的方式
①平時考查,包括口頭提問,檢查書面作業和單元測驗等;
②考試包括期中考試、期末考試和畢業考試。考試的方式有口試、筆試(開卷、閉卷)和實踐考核。
(3)學業成績檢查的基本要求
根據教學目標制定評價標準;編制測驗
《小學教育教學理論》教師讀書筆記 8
讀了《小學教育教學理論》一書,本人受益頗深,其中有關教學媒體那一節,印象非常深刻。教學媒體能給學生生動形象,給他們以更大的思維空間,使他們的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習變得主動起來。運用教學媒體,可以從各個渠道,大大的提高教學效率。教學媒體不僅給教學過程增添了色彩,更為學習效果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小學教育教學理論》用較通俗的語言對教育新理念進行了較全面的闡述,為我們教師提供一本具有全面性、啟示性、解惑性和可操作性的學習用書。有關教與學的理念部分是更為具體、更具可操作性的教育理念,對指導我們教師開展日常教育教學活動,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具有直接的指導意義。
一、教學理念需要終身學習
讀了《小學教育教學理論》,使我體會到作為個體的人必須要進行終身的學習,作為教師必須把教育看作是貫穿與人的整個一生持續不斷的過程。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學習新的理念,充實自己的頭腦,使自己的思想不斷地更新,與時代同步。教育必須正視現實,適應新時代的要求,使其形式靈活多樣,促進社會學習化、學習社會化。所以作為教師,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創新,教師必須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學習和了解先進的教育理念, 只有如此,才能用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通過思想的內化來指導實踐;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創造新的教育方法,適應學習時代的要求。
二、教學理念需要不斷實踐
沒有獲得實踐的教育理念不過是教育的理想。要使理想變成現實,就要把教育理念應用到具體的教學中去,由實踐來檢驗教育理念的可行性,并在實踐中提煉出適合教學的教育理念。正如顧明遠先生所說的那樣:“一個成功的`教師,首先是一個善于不斷自我更新觀念的學習者,只有在及時地汲取當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的基礎上,才能立于不敗之地。”我們應該努力學習、實踐,做一個教育改革的身體力行者。
現代的素質教育觀要求面向全體學生,尊重每一位學生,發展每一位學生。課堂教學中也要面向全體學生,為每一個學生的學生創造條件,最大限度地開發每一個學生的潛能,教學媒體的選擇也應遵循這一點,不同的學生應該擁有屬于他們的最適合的媒體。作為一個從事一線教學的教師,我覺得自己特別有體會,記得在以前當學生的時候,那時候的老師上立體幾何,每講到一個概念、定理,數學老師總會提到木匠師傅,但沒有具體的操作,……,從有些同學困惑的表情中,更從他們課后的埋怨中我能體會到,無論老師說得如何生動,總不如把現實的工具拿進課堂來得具體、形象、生動。
《小學教育教學理論》教師讀書筆記 9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這可能是每一位家長和教師都關心的話題。帶著這樣的疑問,我打開了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張平主編的《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教師最需要關注的66個教育細節》一書。
什么才是最好的教育 書的序言部分給了我們明確的答案:最好的教育是"無為"的教育:它不為感知,卻又深深影響著人心靈的教育。所謂"無為"教育,是指教育者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教育規律,隱蔽教育意圖的教育情境的熏陶,教育技能的感染,教師自身的示范等為間接教育手段,潛移默化,摒棄單調,枯燥的說教,充分信任學生,因勢利導,使學生在沒有直接沖突式的說教中自覺接受教育,在獲得親身體驗中領悟道理,在以自身為主體的自我教育中達到精神的升華和認識的飛躍的教育。
"無為"教育需要我們教師關注,并從教育的細節入手身體力行。書中從四個部分:做人篇,學習篇,做事篇和交往篇,充分闡述了教師如何有效關注教育的66個細節,如何身體力行地搞好教育工作,成為出色的人民教師。
有位哲人說:"人的一生只在做兩件事————做事與做人。"其實,人的一生只在做一件事:那就是做人。因為事是人做的,做事的實質也就是做人。因此,書中的四個部分把做人篇放在了首要位置,學生只有具備了做人的各項品質才能更好地學習,做事,也才能與周圍的人和諧交往。因此,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教會學生如何做人,然后才是傳授知識。
編者將教師最需關注的66個細節一一闡述,而在闡述的手法上也避免了枯燥的論述,在闡述一個品質細節前,編者都引用了兩句名人名言來概括該品質的重要意義,緊接著運用一些鮮活的真人實例來具體論述,最后,編者提出培養這些良好品質的方法和建議,使這本理論性很強的書增加了不少的文學性和趣味性,大大提高了廣大教師讀者的興趣。
書中講述的教師最需關注的教育細節之四————健康是人生最可貴的,給我的印象最深。我們如何理解健康的含義:英國著名教育家洛克曾說過:"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體"。可見身心健康是人類的共同追求。著名的作家海明威從小就跟著熱愛體育運動的父親走村串戶,穿林渡水。4歲時,他從父親那得到一支槍,之后開始獨立活動,開始了釣魚,打獵和探險的'生活,而年幼時的這些經歷成了《老人與海》的寫作素材。
強身是重要的,教師在教育學生時,更要強調"強心"。我是一名體育教師,鍛煉學生身體,促進學生身體健康是體育教學的目標,然而,作為體育教師更要在教學思想上和教學內容中滲透心理教育,預防學生心理問題的爆發。在一次籃球運球的接力比賽中,女同學小林體型較胖,運球速度較慢,但和她一組的同學并沒有嫌棄她。比賽還沒有開始,隊友們就給她出主意:小林,要運穩不掉球就行了!你別急,心一慌球就不聽你話了……比賽開始了,小林小心地運著球一步一步向前走,在彎道處也很平穩,而此時,我也開始帶領同學們為小林加油,在同學們的鼓勵聲中,小林只掉過一次球,而且還很快撿回來了,一圈下來,小林只落后對手五,六米。在后面同學的共同努力下,小林所在的組最終取得了勝利。小林獲得了成功的快感,也正是老師和同學們的鼓勵和支持,不善運動的小林在體育課上總是積極訓練,從不感到自卑,運動能力和體質都得到了明顯提高。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教師最需要關注的66個教育細節》對廣大的教師有很強的學習和借鑒意義,作為教師我將細細品味書中提及的每一個教育細節,在以后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充分貫徹這些教育思想,使我們的學生成為一個健全品格的人。有一句話說得好:有時候,不是我們的學生教不好,而是我們的教育沒有做夠。
《小學教育教學理論》教師讀書筆記 10
《小學教育教學理論》一書中有關教學媒體的一節,印象非常深刻。教學媒體能使給學生生動形象,給他們以更大的思維空間。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習也變得生動起來,運用教學媒體,可以從各個渠道,,大大提高教學效率。教學媒體不僅給教學過程增添了色彩,更為學習效果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我從中懂得了教學媒體的重要性,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更應該更好的駕馭。
現代的素質教育要求面向全體學生,尊重每一位學生,發展每一位學生。課堂教學也要面向全體學生,為每一個學生的學生創造條件,最大限度地開發每一個學生的潛能。板書和投影也是教學媒體中很重要的一環,通過板書和投影,把教學內容很清楚的呈現給學生,有助于學生更好的理解與體會。 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讓這些教學理念由從抽象到具體,在實際工作中實施這些新的理念:
一、終身學習
讀了《小學教育教學理論》,使我體會到作為個體的人必須要進行終身的學習,作為教師必須把教育看作是貫穿與人的整個一生與人的發展各個階段的持續不斷的過程。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學習新的'理念,充實自己的頭腦,使自己的思想不斷地更新,與時代同步。知識經濟時代,學習將貫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終,可謂 “活到老學到老”。一個真正的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時代也伴隨知識經濟時代同時降臨。教育必須正視現實,適應新時代的要求,使其形式靈活多樣,促進社會學習化、學習社會化。所以作為教師,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創新,教師必須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學習和了解先進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內化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通過思想的內化來指導實踐;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創造新的教育方法,適應學習時代的要求。
二、不斷實踐
沒有獲得實踐的教育理念不過是教育的理想,要使理想變成現實,就要把教育理念應用到具體的教學中去,由實踐來檢驗教育理念的可行性,并在實踐中提煉出適合教學的教育理念。
正如顧明遠先生所說的那樣:“一個成功的教師,首先是一個善于不斷自我更新觀念的學習者,只有在及時地汲取當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的基礎上,才能立于不敗之地。”我們應該努力學習、實踐,做一個教育改革的身體力行者。
慢慢品味的,特別是對一些學習上有些困難的學生,特別需要板書來幫助他們理解、記憶,在課后慢慢消化。這就對老師的板書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老師要事先設計好板書,不但簡明扼要,更要想好需要保留和無須保留的部分,做到合理利用。學習不再僅是學生的專利,教育也不再僅是教師的特權。
【《小學教育教學理論》教師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教師教育理論讀書筆記01-21
教師教育理論讀書筆記09-16
小學教育教學理論讀書筆記范文10-19
教育教學理論讀書筆記范文07-15
《新教育之夢》教學理論讀書筆記11-27
教育教學理論讀書筆記(精選13篇)03-02
教育教學理論著作讀書筆記07-17
教育教學理論著作讀書筆記06-06
教育教學理論著作讀書筆記范文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