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中國觀后感開頭(通用24篇)
當認真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寫一份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快來參考觀后感是怎么寫的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感動中國觀后感開頭(通用24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感動中國觀后感開頭 篇1
開頭:當《感動中國》的熟悉旋律在耳邊唱響,2月27日,央視“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晚會又一次潤濕了我們的眼眶,用榜樣的力量傳遞中華美德的正能量。
連續幾年的感動中國頒獎晚會上都會有為我國國防、軍事做出巨大貢獻的前輩,今年也一樣。那位前輩就是——于敏,他用最好的年華專注做了一件事,盡管他的名字并非如雷貫耳,但他的事業卻世人矚目!他參與了研究氫彈,在當時,他是唯一一位沒有留學經驗的核武器研究權威人士,還被其他國家的人嘲諷,而且他還有即將研究成功的原子彈,可就是在這種狀況下他沒有猶豫選取了毫無經驗之談的氫彈,他就是為了打破美國的核威脅和核壟斷。他靠天分和勤奮為我國的氫彈研究作出了突出貢獻。由于身體原因,89歲高齡的于敏沒到領獎臺。他的兒子于辛代為領獎。當主持人白巖松問:“當明白要把感動中國這個獎杯給爸爸的時候,他是一種什么樣的反應?”于辛回答:“他覺得他已經老了,他更期望年輕人去得到這個獎項,去激勵人。”目前,89歲高齡的于敏仍擔任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級科學顧問,以平生所學繼續為祖國的核物理事業帶給咨詢和推薦。我想“淡泊名利”“寧靜致遠”“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就是對他最好的寫照吧。
為我國航天事業做出貢獻的也有一位人物,他就是師昌緒。他研究出來的空心渦輪葉片,被業內稱為航空發電機第一關鍵階,我國成為第二個掌握這個技術的國家。感動中國給他的頒獎辭是八載隔洋同對月,一心挫霸誓歸國。歸來是你的夢,盈滿對祖國的情。有膽識,敢擔當,空心渦輪葉片,是你送給祖國的翅膀。兩院元勛,三世書香。一介書生,國之棟梁。但2014年11月10日晨7時7分,師昌緒因病在京逝世,享年96歲。讓我們為這位老人深深的鞠上一躬吧,感謝他為我國航天事業作出的巨大貢獻。
母愛是天底下最深的愛,陶艷波把此愛發揮到了極致。他的兒子楊乃彬因為一次發燒導致耳膜出血,最終導致他失去了聽說功能,從此,陶艷波成了兒子的耳朵,成了兒子最好的同桌,這一同桌就是12年,她陪兒子從小學讀到了中學,如今楊乃彬已成為成為了河北工業大學機電專業的學生,這一切都離不開他的母親啊。在頒獎典禮上她笑說道,我陪兒子讀書都比當年我自己讀書時都認真。因此感動中國給她的頒獎辭是:他的四周寂靜下來,你的心完全沉沒。除了母愛你一無所有,但也要橫下心和命運爭奪。十六年陪讀,你是他的同桌,你作他的耳朵,讓他聽見這世界的輕盈,也聽見無聲的愛。”48歲的陶艷波,辭職陪著失去聽說潛力的兒子一齊上學,12年苦讀,兒子如愿考上了大學。
在鄭州市二七社區有個和諧的老院落——隴海大院。在這個院子里有一個持續了39年的故事。二七區隴海大院居民高新海,1976年在農場插隊時,突患急性橫貫性脊髓炎致高位截癱,胸部以下完全失去知覺。隨后,命運的打擊接踵而來:1983年,家里的頂梁柱二哥因病去世;1987年,母親患結腸癌;1997年,大哥患肺病;2005年,父親患上老年癡呆;2008年,高新海的父母相繼去世,留下高新海孤零零一人。當不幸開始籠罩這個家庭的時候,大院里的鄰居們就紛紛伸出援助之手,一個自發構成的愛心群體自覺承擔起照顧他的義務——洗澡、理發、上車下床……生病時,大家不分晝夜輪流在床前守候,至今38年從沒間斷。雖然這都是些小事,但是39年始終如一日的堅持下來就不再是一件小事!“一場愛的馬拉松,長跑三十九年,沒有終點。一座愛的大院,滿是善良的人,溫暖的手,真誠的心。春去春回的接力,不離不棄的深情。鴿子飛走了還會回來,人們聚在一齊,就不再離開。隴海大院里的鄰居,給了父母不在人世、高位截癱的高新海一個家。”這是感動中國給予的頒獎辭。
除此之外還有在今年埃博拉病毒的救治中做出突出貢獻的醫療隊,十三年如一日守護父親的朱曉輝,像一名戰士一樣治療麻風病的江西贛州于都縣皮防所支部書記、皮防科科長肖卿福,還有為我國新疆地區人命安定生活而堅持的木拉提?西日甫江,更有好心人“炎黃”——張紀清,“移民第一職責人”——趙久富,最美鄉村教師——朱敏才、孫麗娜。
這些人物都用自己的行動甚至是一生詮釋了“仁智禮義信”帶給了我們更多的正能量,讓我們行動起來向這些人物學習吧!
感動中國觀后感開頭 篇2
開頭:仁孝行于家。十三年相守,有多少日子,就有多少道的溝坎,命運百般擠兌,你總咬緊牙關,寒風帶著雪花,圍攻最北方的一角,這小小的車庫,是冬天里最溫暖的宮殿,你病中的老父親,是那幸福的王。
這是給與最孝女兒朱曉輝的頒獎詞。每一年的感動中國人物都是最勇敢的,他們的事跡都是最感動人心的,身為老師的我平時可能更為在意的是老師們怎樣值得我去學習,感嘆他們的偉大與無私,而今年學校在師德培訓中帶我們看了朱曉輝的事跡之后,給我帶來了更大的震撼。
片中提到朱曉輝她以前是一個詩人,還在報社中工作可她為了照顧父親而辭到了工作并且丈夫和女兒都離開了她,她日日夜夜照顧父親并且沒有地方住,父女兩個就在車庫中安頓了屬于自己的家,在那么艱苦的條件下她并沒有丟下自己的父親而去過屬于她自己的好日子,而是親手照顧自己父親的起居,每個月1000元的養老金是他們父女唯一的生活費用,可那并不能支撐他們的生活起居,有時候她自己都吃不上飯,可她仍然讓自己父親吃的最好。只為了讓父親過得好一些。
剛開始出現他們父女時,她說,看到爸爸活著,每一天還能夠跟爸爸說說話,我就感到自己是幸福的。看到那里,我萌生的念頭是:你覺得幸福,但是看看你的老父親,那個瘦骨嶙峋的老人,他會覺得這是一種幸福嗎?癱瘓在床,成為女兒的負擔,那是怎樣的一種無奈?這是幸福嗎?之后看下去,他們父女間的相處,他們的對話,他們之間的咿咿呀呀,反倒像是一位母親在照顧自己的孩子,像對待嬰兒一般去猜測他咿咿呀呀中包含的意思。而父親的眼神中我能夠看到幸福的光芒,是對生活的期望。
是啊,此刻的我沉浸在身為人母的喜悅中,每一天看著可愛的寶寶就覺得很幸福,隨著寶寶一天天的長大,看著他學會越來越多的本領,哪怕只是一個微笑就能讓我高興半天。咿咿呀呀那是他的語言,我不懂,卻不放下去了解的機會,會去猜測寶寶的意思,甚至只一個“哦”字,變化不同的音調都能跟他說上好久,樂此不疲。最近寶貝不舒服,每一天晚上睡不好,無論多晚,無論多累,總是在聽見寶寶的哼哼聲后第一時間爬起來,把他摟在懷里,輕聲安慰他,他難受的大哭,我比他更難受,更焦急。我們對自己的寶寶如此,那試想,在我們小的時候,我們的父母又是怎樣照顧我們的呢?是不是在我們生病的時候也那么焦慮不安,也那樣數不著覺,時刻關注我們的體溫……那這天他們生病了,我們又怎能棄他們于不顧?
以對孩子一半的心對待父母,那父母就幸福了,這是老公公經常對我說的話。是啊,我們認真耐心地照顧著自己的孩子,冷了怕他們凍著,熱了怕他們熱著,對待自己的父母呢?是不是還在不經意間就脫口而出的頂撞過去?是不是還覺得父母為我們做得一切都是理所應當的?
養兒方知報娘恩,朱曉輝的父親是幸福的,因為有這么孝順的女兒陪在身邊;朱曉輝也是幸福的,因為在父親的有生之年一向守護著老父親。那我們呢?作為老師的我們,教書育人,而朱曉輝教給了我們人究竟是怎樣的,一撇一捺,頂天立地,上不愧天,下不愧地,天地之間無愧于心。
作為女兒,我的父母是否早在期盼我將他們當作孩子一般照顧?作為母親,我期盼我的孩子在將來某一天對我說:媽媽,有你在我身邊我好幸福!作為老師,我期望能教會我的學生何以為人。子欲養而親不待,且行且珍惜!別讓父母等得太久,別讓自己懂得太遲!
感動中國觀后感開頭 篇3
開頭: 在來鳳縣,一個破舊的樓房里,住著一位95歲高齡的老人,這就是張富清老人。如果他不說沒有人知道他為祖國做了多大的貢獻,如果他不說他只能把自己的功績帶入黃土。張富清在解放戰爭期間榮利一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多次充當突擊隊員在戰斗中沖鋒陷陣。這位為祖國做出突出貢獻的戰斗英雄,甚至一直沒有向親人夸耀。他的兒子只是知道他的父親是戰斗英雄,直到去年來鳳縣進行退役軍人信息采集工作,才發現這位戰斗英雄。
我們不能忘記,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這些戰士冒著生命危險,付出血的代價換來的。可是多少退役軍人他們一直過著簡樸的生活。張富清老人對記者說,自己多少的戰友已經犧牲了,可是自己還活著,就應該知足。他不愿榮華富貴,只求無愧于心。他思念當時戰友的同時也在感恩,感恩現在生活的幸福,感恩自己簡單卻幸福的活著。當問他戰斗中的經歷時,他說一次戰斗中感覺自己的腦袋被人重重的踩了一下,當緩過神來時繼續戰斗,可是發現自己的腦袋出了很多血,腦袋一塊皮被截掉,原來是一顆子彈擦著頭皮經過。張富清無數次與死神擦肩而過,但是他沒有畏懼,他說在戰斗中只是想著怎么消滅敵人,決定勝敗的是信念和意志。
就是因為他的信念和意志,就是因為對戰友的深情,張富清一生堅強,仁愛,豁達,清廉。當老人88歲高齡時,因為疾病,整個左腿被截肢,本想可能老人以后就要在輪椅中度過,可是他卻憑借老戰士的精神,自己用一只腿學會了走路。試想已經88歲高齡,可是沒有放棄自己,他一次次跌到,也磕過,他磕破的血把自己家的墻都染上鮮紅的血跡,即使那樣他還是努力學會了走路。一步步,這為老人沒有抱怨,沒有灰心,也沒有淚水。這就是戰爭年代的勇士給我們留下的榜樣。張富清老人對記者講述這些事跡時,他都是笑呵呵的說,看到他笑的只剩下一顆牙露在外面,他的牙要沒了,他的皺紋也深了,可是他還是微笑的面對生活,微笑的看待過去的那些崢嶸歲月。
戰爭的那些歲月離我們很遙遠,可是多少人在戰斗中犧牲,活下來的是有著堅毅毅力和英勇無畏的人。我們無法回報那些已經犧牲的戰士,那些無名的英雄。可是更應該敬重像張富清這樣為祖國作出貢獻的人。人的精神能夠決定自己的一生,生活的成敗也需要我們用積極的精神去對待。這位95歲高齡的老人就是用這樣剛毅的精神,使自己的人生活的'堅韌。所以我們應該學習他們,在今天這樣幸福時代中感謝他們。
感動中國觀后感開頭 篇4
開頭:又是一年“亂花漸欲迷人眼”的春天,《感動中國》伴著第一縷春風暖意,如期而至。
勇斗歹徒的退伍軍人,傷情牽動國人心的排雷戰士,分毫積攢千萬捐贈的老人,雪域郵路上的忠誠信使,在乍暖還寒的日子里,帶來陣陣暖意,其中,最令我動容的,當屬守島衛國32年的王繼才夫婦。
四面環海,深海無際,海風肆虐,無盡的波濤將夫婦二人“困”在這座孤島上,便是整整32年。開山島坐落于黃海前哨,孤島荒涼,條件艱苦。生活供給依賴海運,因天氣影響時有斷糧,生存尚且艱難,當王繼才面臨著是否選擇守島時,他是如何“木訥”地接受了呢?我仿佛看見他整理好軍裝衣領,挺直后背,高昂頭顱,接過微薄的生活必需品,在親人們憂心忡忡的目送中登船,迎風,踏浪,遠去。
一個人在孤島,天為廬地為氈,側耳是呼嘯的海風,孤獨空寂。妻子見狀,放棄職位,與他一齊奔赴孤島。夫婦二人,便在此扎下了根。他是唯一的哨所所長,她是唯一的哨員。鉆坑道,察海情,辨船只,記日志,日子周而復始。春秋三十載,礁石會被侵蝕變樣,海風帶來兩鬃星星,年輕時挺直的脊梁,卻不因風塵黯朱顏改而彎曲,一如那棵挺立于礁巖崖壁的孤高的苦楝樹。他微瞇雙眼,眺望遠方,挺立著姿態,堅定地守望著這一方國土。
舍己為國,舍小家顧大家,是這樣厚重的家國情懷,是這種擔當民族大義的社會責任感支撐了王繼才夫婦離開家庭扎根于此。單調的生活,艱難多變的條件,離開子女的被迫無奈,每一樣,都在撕扯拽拉著他們的身體,他們的心,卻都沒能動搖那份守島衛國的赤子情深,王繼才堅守著他的哨崗,直到突發疾病離世的那一天。
王繼才,你知道嗎?你離世之后,有值班輪班的民兵來接替守島重任,你的妻子,王仕花,她選擇留下,她說她要繼承你的遺志,要一直守下去,有許多人,看到了你們堅守孤島的事跡,為之動容。我們都活在你、眾多的你、你們默默無聞的孤守與庇護之下,獲得安全感和幸福感。
濤折拍孤島岸,風頌赤子心。
國家疆域遼闊,多少民兵哨崗在駐守,身邊孤獨為伴,心中卻裝載著萬千人民。無論是在往昔艱難歲月中,還是新時代的奮斗時期里,我們都需要這樣“家未立也要國先安”的守護者,他們往往是平凡的個人,但也是這個民族的英雄,這個民族永遠的脊梁。
感動中國觀后感開頭 篇5
開頭:今天,我觀看了“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我看了之后,心里深受感動。
人們常說:“奉獻是快樂的”,沒錯,有的人愿意為了讓山里孩子飛出大山而奉獻自己的一生;還有的人愿意幫助農民脫貧致富而燃燒自己的青春;更有的人為了讓脊柱畸形患者抬頭看世界傾注了畢生心血。從他們身上我看到了世界上最美好的品質——奉獻。
1980年,19歲的南昌姑娘支月英不顧家人的反對,選擇區貧困的泥洋山區支教,36年的時光里,她是孩子們的太陽:每天早上有親切的問候叫醒孩子們起床;她是孩子們的媽媽:白天用諄諄教誨和歡樂的游戲陪伴孩子們成長;她是孩子們黑夜里的眼睛,每個夜晚在燈下為孩子們輔導功課。
支媽媽問孩子們:“幸福是什么?”學生一句“幸福是老師的愛”。讓支媽媽流下了眼淚,她說:“總要有人犧牲,這個人為什么不可以是我呢?”她用生命來奉獻的不言之教,教會了學生和我們什么是良知和操守。36年,她從“支姐姐”到“支媽媽”,絢爛了大山里兩代人的童年。
2011年,畢業于耶魯大學的秦玥飛來到一個湖南的小村莊任村官,三年里,他為了讓村民過上好日子,想方設法籌錢。泥濘的天龍邊,有他望著順利通水的河渠的不言的欣喜;嶄新的敬老院前,有他對著陽光歡樂的面龐;開展信息化教學的教室門前,有他成就感滿滿的笑臉。他奉獻了自己的金色年華,換來的是村莊的欣欣向榮。
我認為年輕,不代表驕傲和輕浮,而代表俯首躬行;年輕,不意味著夜店和電影院門前的久久徘徊,而意味著在荊棘和貧窮中無畏的拓荒;年輕,不是索取與獲得,而是奉獻與成就。不驕躁,不沉淪,樂于奉獻才是年輕原本的模樣。
年輕,播下理想的種子,在悉心耕耘的大地上靜待收獲的時節。
多年前,梁益建學成回國,開始研究和治療重度脊柱畸形這一病癥。在貧窮的大山深處他是患者的保護神:他不僅幫人治病而且幫人找錢;在學界公認的“禁忌癥”面前他是愚公:他用一種愚公移山的精神打開了1000多條“被折疊的生命”;在他自己面前,他卻只是一個“小醫生”。
“我幫你治病,我幫你找錢”多么溫暖的一句話。太陽,因奉獻的自己的光亮而受到人們的愛戴;落紅因“化作春泥更護花”而被人們世代歌頌;梁益建卻因為奉獻了自己一生的價值所以他的名字才能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
矯正脊柱,梁益建只用兩根支架——“妙手”和“仁心”。
奉獻是美麗的,支月英雖奉獻了自己的一生,卻讓教育事業后繼有人;秦玥飛雖奉獻了自己的青春,卻讓整個村莊的面貌煥然一新;梁益建雖傾盡了自己的畢生心血,卻詮釋了什么是“妙手仁心”。
贈人玫瑰,手留余香。學會奉獻吧,相信從下一刻開始,世界將會開滿愛的鮮花。
感動中國觀后感開頭 篇6
開頭:昨天晚上坐在電視機前靜靜的看完《2021感動中國》,看完欄目,心中突然有種說不出的感覺,每次觀后,總會給人以長長久久的思索與追問:是什么樣的情懷使他們造就了如此浩瀚宏闊的精神世界?是什么樣的機緣使他們令九州動容?走進他們,叩問自我,在感動中找尋本真。
然而我想,真正的感動,的確傷感,可是它補心,并且化作繼續前行的信心與勇氣。有的時候,感動讓人脆弱,因為它總是觸碰你內心里最軟弱的地方,但是什么樣的情懷使他們造就了如此浩瀚宏闊的精神世界?是什么樣的機緣使他們令九州動容?走進他們,叩問自我,在感動中找尋本真。
然而我想,真正的感動,的確傷感,可是它補心,并且化作繼續前行的信心與勇氣。有的時候,感動讓人脆弱,因為它總是觸碰你內心里最軟弱的地方,但“那時候的我們,渴望知識,有老師給我們上課,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樣。”她的女兒說:“媽媽,你是一個好老師,但你不是一個好媽媽。”聽到這,我感覺鼻子酸酸的,她的博愛深深感染著我,她放棄了對女兒的陪伴,但是她的學生也是千千萬萬個小家庭的希望啊!她用她的博愛,影響了幾千幾萬個家庭的孩子,讓他們看到了光明和希望,讓他們受到教育,從而有機會走出大山,去用自己的力量改變社會,為社會創造價值。她的學生也受到她的影響,試想如果她的學生能把她的博愛接力下去,那中國會出現越來越多的棟梁之才的!
中國的貧富差距現在還是較大,一個老師能夠選擇放棄優越的條件,而選擇艱苦的地方,如果不是一種愛的力量支撐著她,她何以在那里整整36年!支老師,她用自己的微薄收入給學生添置學習用品,用盡自己的全力去幫助學生改善教學條件,無私地教育學生知識,這深沉的愛讓我感動不已。這樣的老師,不愧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她真的如詩句所贊美的那樣“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想到我自己,現在有如此優越的生活環境,有爸媽的寵愛,有溫柔的老師,每天坐在干凈明亮的教室里讀書學習。我要好好珍惜現在的學習生活,好好學習,積極進取,希望長大以后也能成為支老師那樣偉大的老師。
評析:能夠深刻領會支老師身上的精神,聯系自己的實際,說出自己的感動,值得點贊。
感動中國觀后感開頭 篇7
開頭:她,被上帝的雙手蒙住了雙眼,但她的內心都是光明的;她,幫別人打開了一扇又一扇窗,卻沒有人打開她的那扇窗。她,叫朱麗華……
43年前,雙目失明的她,在未來的日子里,并沒有自暴自棄。她自學成為了一名盲人中醫師。30年后,她不僅開創了自己的診所,還為貧困學生資助了373萬元。
在黑暗中,她僅靠自己的雙手,卻做出了許多連我們正常人都做不到的事情。相反那些整日游手好閑,混混度日的人,或者是身強體壯卻整日貪圖享受,蹉跎歲月的人應該感到羞愧。我的內心深深感到了慚愧,光明就是我們身邊,但我們卻不如一個盲人那樣好好珍惜它。也許人就是這樣,擁有時不珍惜,失去才會感到后悔吧!
接下來,我要說的是一群集體:她們是90后、00后點燃青春的力量;她們是70后、80后前進的動力;他們又是50后、60后的偶像。他們,是中國女排,他們點燃了幾代人的火把。
30多年來,女排精神一直存在中國人的心中,我認為她們身上的信念感和拼搏不放棄的精神值得我們所有人去學習,去贊揚。生活中在難題面前迎接挑戰不也是女排精神的內化嗎?
在這令人心情跌宕起伏的30年里,中國女排從低谷中奮起,如此難得可貴的精神是許多人一輩子也堅持不了的。我們應該向她們深深致敬!
感動中國觀后感開頭 篇8
開頭:如果你是一粒糧食,你是否哺育了有限的生命;如果你是一朵鮮花,你是否點綴了美麗的大地。
這周,學校組織了各班級觀看《感動中國》這檔節目,目的是為了讓同學們了解這些以他們自己的事跡聞名全國的人物,讓同學們能夠學習到他們身上的優秀品質。我感覺我在觀看后受益匪淺,也許只是幾種微不足道的事情,但是卻已影響了我的人生,震撼了我的靈魂。其中有這樣的一位人物,他的一生中創造了許多殿堂級別的藝術作品,例如《敢問路在何方》、《我愛祖國的藍天》、《唱臉譜》和《團結就是力量》等優秀作品,這些作品都是大眾耳熟能詳的,但是也許很多人不知道這些作品的作曲者是位怎樣令人敬佩的人物。1950年,20歲的他加入了中國西南青年文工團,1953年加入黨和中國人民解放軍。
成為一名文藝兵后的他,經常在部隊基層中出入不窮,只為慰問廣大的官兵,與他們暢談理想與心事,盡其所能地為他們排憂解難。同時他也從中尋找創作素材,于是他許多優秀創作的靈感都來源于軍旅生活。此后的他仍然繼續堅持自己的事業,并成為我國著名的作曲家、文學家和話劇編劇等。有一次,他為完成《江姐》這部歌劇,親自來到重慶渣縡洞體驗生活,為了激發創作靈感,他還將自己的雙手戴上手銬,雙腳戴上鐐銬,坐上老虎凳。最后他又創作了許多佳作。由此可看出,他是一位熱衷于工作并勤奮耐苦的人。
他,就是——閆肅。
《感動中國》給予他的頒獎詞中這樣寫道:鐵馬秋風,戰地黃花,樓船夜雪,邊關冷月,這是一個戰士的風花雪月。唱紅巖,唱藍天,你一生都在唱,你的心一直和人民相連。是一滴水,你要把自己溶入大海;是一樹梅,你要讓自己開在懸崖。一個兵,一條路,一顆心,一面旗。弘歌感人腸——閆肅。
2016年2月12日,一顆“巨星”隕落了,閆老永遠地離開了我們。據閆老的夫人所說,閆老重病昏迷在醫院時,只有當耳邊響起他的作品時,他才會有片刻清醒的意識。但是最終他還是沒能擺脫病魔的魔爪,就這樣一睡不醒。閆老雖然離開了我們,肉體消磨在萬丈泥土下,但是他的高尚的靈魂和精神卻永駐人間,他的歌將千古流傳,唱響在神州大地。閆老,一路走好!
不僅是閆肅,這世上還有許許多多無時無刻震撼我們心靈的人,再比如為祖國科研事業不懈努力和奉獻的科學家屠呦呦;為了資助貧困學生四處奔波籌款最終桃李滿天下的校長爸爸莫振高;為了讓一千多個家庭團聚不惜三千多個日夜奔忙讓寶貝回家的秦艷友、張寶艷夫婦。這樣的人,還有很多很多。
人的一生很長,即使你忙著欣賞一路上的風景,也請你別忘了留下你的痕跡、你的美麗。只要有心,只要努力,感動中國的也可以是你我他,不求榮譽和回報,但求世界因你我更美好。
感動中國觀后感開頭 篇9
開頭:近日,“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典禮播出。我觀看后感概良多。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會看到這樣的人:他們腰背彎曲,整天駝著身子走路。他們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夠看到好心幫助他們的人。而梁益建就是那個幫助他們完成心愿的人。
梁益建作為一名骨科醫生,每天要面對成千上萬個先天性脊柱畸形患者,但是他從未感到厭煩。有時還特意來到偏遠地區進行義診,患者康復出院以后,他都會親自去往患者的家中復診。對于患者來說,他是一名醫生,更是給一個家庭帶來希望的人。他用兩根支架支起患者的脊柱,也撐起了患者的人生,左邊是“妙手”,右邊是“仁心”。
同時,梁益建發動自己的力量為患者籌集醫藥費,向醫院提出把辦公室改為病房的要求。這些被同事們看在眼里,記在心里。漸漸地,每年都會有人找到梁益建進行愛心捐助,甚至成立了一個專門的基金會來提供資金……這是榜樣的力量,也是社會正能量的傳播。
患者在被治愈的過程中,收獲到一份尊嚴,這樣的醫生功德無量——妙手回春,醫者仁心。
我們往往會覺得自己太過渺小,以至于忘記了自己的價值。其實,在平凡中鑄就不平凡的人才更加令人尊敬。
“李萬君”這個名字起初對很多人來說是陌生的,但隨著2016年中央電視臺“大國工匠”系列特別報道的推出,這個名字逐漸被人們熟知。他并沒有做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只是一名再普通不過的焊鐵工人。可為什么他的名字能夠在這個時代熠熠生輝?
答案很簡單。因為他的每一項任務都能完成得精準無誤,他對每一位技工的要求都嚴格苛刻,他把每一個零件都看作是自己的孩子一樣。他在這個不起眼的崗位上默默付出了數十年,用他鍥而不舍的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品質鍛造出一個又一個工件。工廠就像是他的家,他用雙耳判斷電流過大或是電壓過高等問題,他絕不容許技術方面有絲毫的疏忽。在李萬君心中,這些不是嘈雜刺耳的聲音,而是動人的交響樂,每一個零件就像不同唱名的音符,共同譜寫出精彩的樂章。他說,真正的大國工匠不僅要有過硬的技術本領,而且要有一顆熱衷于制造業的心,能夠創造出智慧與藝術的結晶。
沒有這樣的大國工匠,就沒有這樣偉大的中國制造業——凝心聚力,匠人精神。
生命總是在危難面前現出原狀,那是多么的絕望與無助。但生命的價值是無法衡量的,它可以重于泰山,也可以輕于鴻毛。
2016年的某個夏夜,這棟大樓里安然熟睡的人們絲毫不知危險正在悄然逼近。緊接著,一場大火在樓里蔓延。住在一樓的王峰最先驚醒,他救出妻子和孩子后,又轉身向火海奔去。“你去哪?”“我去救人。”寥寥數語,卻道出了這大千世界里說不清的真情。一場人與時間的較量拉開了序幕。王峰挨家挨戶地敲打著窗戶,從這棟樓里救出一個又一個在死亡線上掙扎的生命。他在火海中穿梭,絲毫不放棄救人的機會,他想著,只要自己還有一口氣,就一定能夠多拯救一個生命。我不敢相信聽到的這一切,因為這需要一個人付出太多太多。也不敢想象他是憑借怎樣的意志力去和死神作斗爭。
終于,這場拉鋸戰落下帷幕。王峰終究沒能抵過上天的安排,他被送往天堂……
生命是弱小的,但生命的力量是偉大的,為生命的尊嚴和價值而付出的人更應該被我們銘記——疾風勁草,忠義無價。
這世間有許多平凡的人,他們終其一生,開創了一條不平凡的路。這條路上走過你我他,走過淚和笑,走過風和雨,更走過人生在世不可缺少的真情。這條路帶給我們的是感動,也是震撼……
感動中國觀后感開頭 篇10
開頭:一年一度的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評選如約而至,守在電視機前的我看著熒幕中的一個個人,聽著一件件事,不自覺的便紅了眼眶。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八十七歲的孫家棟爺爺已經年過古稀,少年勤學的他正如他的名字一般,“家棟”——家國棟梁。導彈、衛星、嫦娥、北斗,滿天星斗璀璨,寫下他的傳奇,孫家棟爺爺的一生與中國航天的多個第一緊密相連,他是中國第一枚導彈,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第一顆遙感探測衛星,第一課返回衛星的技術負責人、總設計師。是中國通信衛星、氣象衛星、資源探測衛星、北斗導航衛星等第二代應用衛星的總工程師,是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科學院院士,“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在他領導下發射的衛星竟奇跡般地占中國航天飛行器的三分之一。鏡頭前兩鬢斑白的老人眼角濕潤,淚光閃爍。眼中滿含的是對航天事業的熱愛、對偉大祖國的熱愛。
熊熊火光閃耀靈魂。二零一六年五月十八日凌晨,一場大火猛烈的襲擊著一座居民樓,濃煙迅速吞沒了整棟樓,一樓的王鋒發現火情,義無反顧的三次沖進火海救人,二十多位鄰居無一傷亡,可是從火場出來的王鋒,已經被燒成了“炭人”渾身漆黑,神志已經不清醒。在全國各地的愛心人士的幫助下,王鋒的傷情似乎有所好轉。正當所有人都盼著這位英雄能早日康復時,十月一日下午,他卻悄然走遠,永遠的離開了人世······。
面對一千度的烈焰,沒有猶豫、沒有退縮,用生命助人火海逃生,小巷中帶血的腳印,刻下他的無私無畏,高貴的靈魂浴火涅槃,在人們心中永生。
誨人不倦無私奉獻。支月英是江西省澡下鎮的一名老師,一九八零年,只有十九歲的她,不顧家人的反對,只身來到離家百里遠的泥洋小學。這里山高路險,支月英卻絲毫沒有退縮,毅然決然的留了下來,成為了一名深山女教師,三十六年以來,支月英堅守在偏遠山村的講臺上,幾十年如一日,從“支姐姐”變成了“支媽媽”,培育了大山深處的一代又一代人。
一腔熱血育桃李,三尺講壇寫春秋。你跋涉了許多路,卻終是圍繞大山,吃了許多的苦,但給孩子們的卻總是甜,堅守才有希望,這是你的信念。三十六年,絢爛了兩代人的童年,卻白了你的麻花辮。
感動中國觀后感開頭 篇11
開頭:一個個閃耀的名字,刻寫了偉大時代的凡人善舉;一串串感人的事跡,彰顯著推進社會前進的精神力量。
9月5日,中央宣傳部、中央文明辦、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組織開展的第七屆全國道德模范評選表彰活動舉行了頒獎儀式。評選出的58位全國道德模范以平凡無私的舉動,創造了不平凡的感人事跡,傳遞著人間溫暖,傳遞著善行的力量。
在這些道德模范中有這樣一位老人。她是浙江寧波的一位小學退休教師,在古稀之年放棄退休安逸生活,不遠千里到貴州、湖南支教,在湖南溆浦和寧波兩地架起了愛心橋梁,將長三角上萬市民的愛心源源不斷地搬運到溆浦的大山深處。在她的努力下,新建了29所希望小學,幫扶了400多名貧困學生,為學校捐款捐物3400多萬元……
她就是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李惠利小學退休教師周秀芳。
周秀芳不僅助學,還是“扶貧帶頭人”。她牽頭成立愛心基金,精準幫扶湖南溆浦、吉林延邊等地產業脫貧。她在吉林和龍成立周秀芳愛心驛站,在湖南溆浦創設滬杭甬(鄞州區)研學實踐基地……她用大愛情懷為山區點燃了希望之燈。
退休前,周秀芳是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深受學生愛戴。2003年退休后,她被一所私立學校返聘。雖然拿著豐厚的薪水,周秀芳的內心卻依然不平靜,只因她還有一個未實現的支教夢想。
周秀芳的支教夢源自年幼時的經歷。在念小學時,周秀芳因家庭貧困差點輟學,班主任鮑老師為她墊付了三元五角的學費,讓她得以繼續學業,也在她心中照進一束光。正是因為這段經歷,她希望有生之年能為和她有著相同經歷的孩子做點什么。
2014年,66歲的周秀芳得知貴州省惠水縣正在招募支教教師,她的內心又燃起了這把火。在家人的理解與支持下,周秀芳帶著簡單的行囊踏上了“高齡支教路”。2015年春節,從貴州回寧波過年的周秀芳聽好友說湖南省溆浦縣九溪江鄉更需要支援,便決定去看看。而她這一看便不走了。
周秀芳說:“我永遠不會忘記第一次到桐林小學的情景。”長途跋涉輾轉來到九溪江鄉桐林小學門口時,眼前的情形讓她震驚了——一棟簡陋的木房,16個孩子正在認真聆聽一位60多歲的老教師講課,這位老師也是桐林小學的老師。見此情景,原定要重返貴州的周秀芳決定留在湖南。
周秀芳開始了在溆浦的支教生涯,她把先進教育理念帶進了鄉村學校,用啟發式的教學打開了孩子們的眼界。當地村民收入很低,很多家庭都是困難戶,走訪貧困學生時,她總會偷偷給學生家長塞點錢;看見孩子們穿著單薄,她張羅著給他們買校服;為讓留守兒童可以和在外打工的父母視頻通話,她又張羅著給學校買電腦;看到有孩子患眼疾,她自掏腰包聯系醫院給孩子做手術……周秀芳和兒子、兒媳長期結對資助16名貧困生,用于支教的錢超過了10萬元,而她自己卻常常一碗米飯、一碟泡菜對付一餐。
周秀芳退休工資每個月有7000多元,最困難的時候,她的工資卡里只剩下3。6元。“看到孩子們的笑臉,我就覺得自己很富有。”周秀芳說。
助學路上的困難還遠不止這些,溆浦地處雪峰山北麓,層巒疊嶂,很多學校就建在半山腰。周秀芳患有風濕性關節炎,醫生曾警告她,如果走路過多可能有坐輪椅的風險,但她堅持到每一戶學生家庭了解情況。有一次,她來回走了8個多小時。還有一次家訪途中,周秀芳身體不支摔倒。被救回后家人勸她放棄,她卻說:“如果我倒下了,你們就把我埋在學校旁邊的土地上。”
感動中國觀后感開頭 篇12
開頭:每年,都會有這樣一群人,站在感動中國的舞臺,沒有絢麗的背景,也沒有耀眼的閃光燈。但這個舞臺一樣,樸實無華。但他們卻在這樣一個經濟繁榮的年代選擇去追求精神上的富有。他們,感動了中國。
校長張桂梅被評為“感動中國人物”,迎來了無數人的點贊和敬仰。12年來,張桂梅同志為1804名學生圓了“夢”,她是大山里當之無愧的“圓夢者”。我們要以張桂梅同志為榜樣,爭做“圓夢者”。
要有“圓夢”的赤誠心。她是學生們心里的“張媽媽”。“世上只有媽媽好”,正是張桂梅同志把孩子們視為己出,才有了這樣深沉的愛。這背后是一顆黨員的赤誠之心,把對黨的忠誠化作對人民最真實的愛。用心用情為人民服務的具體表現是把群眾當親人和家人。在為民實踐中,我們要有這樣的自覺和態度,讓群眾少跑腿,自己腳下多沾泥,堅實步子;讓群眾多開口,自己少插話,耐住性子;讓群眾少為難,自己多辛苦,厚實里子。要跨前一步,主動為群眾的就業、醫療、養老、住房等關切提早謀劃,及早落實,多一些“暖心包”“溫馨袋”,少一些消極應付,把忠誠和熱愛融入到為民的點滴之中,融入到為民的“圓夢”之中。
要有“圓夢”的硬本領。張桂梅同志帶領華坪女中每年都能取得優異的成績。打鐵還需自身硬,為民還要有能力。“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要化解這一矛盾,沒有本領是不行的。斗轉星移,“能”要與“時”進,要更強,這樣遇事才不會一籌莫展,而能迎刃而解。一方面,我們要加強學習,向群眾學,向先進學,向優秀學,尤其要深入學習理論知識,充分發揮好黨的理論指導實踐的優勢。另一方面,我們要加緊到為民的事上去練。積極到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去,在具體事務的“練”中不斷錘煉意志,總結經驗,提升能力。孰能生巧,干得越多,經驗就越豐富,短板就能補得越齊,本事就越高強。
要有“圓夢”的無我境。張桂梅同志以學校為家,把培養學生作為一生追求。即使學生們離開了校園,成家立業,她也時刻關注著她們的人生和成長。無我無私,白璧無瑕。在為民“圓夢”的路上,我們要涵養這樣的境界,要以百分之百的堅定、百分之百的力量、百分之百的奮進,全心全意、不留余地為民做好每樁事,干好每茬活,答好每張發展卷。為民無止境,一些民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多做“夯根基、打基礎、管長遠”的潛績。面對這樣的事業,我們更要踏踏實實、無怨無悔、久久為功地埋頭苦干,把追求潛績作為內心為民擔當的“基石”。有這樣的“基石”,我們就能去除浮躁之氣,真正行穩致遠。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讓人民群眾生活更美好,就是圓了人民群眾的夢,也是圓了每個黨員干部的夢。
感動中國觀后感開頭 篇13
開頭:那四點四秒,祖國失去了優秀的兒子。你循著英雄的傳奇而來,向著大海的方向去,降落,你對準航母的跑道,再次起飛,你是戰友的航標。
張超,海軍某艦載航空兵部隊正營職中隊長,一級飛行員。張超是“海空衛士”王偉生前所在部隊優秀的三代機飛行員,全團6名“尖刀”隊員中最年輕的一員,曾數十次帶彈緊急起飛驅離外軍飛機。
2016年4月27日12時59分,艦載機飛行員張超在駕駛殲-15進行陸基模擬著艦訓練時,飛機突發電傳故障,危機關頭,他果斷處置,盡最大努力保住戰機,推桿無效、被迫跳傘,墜地受重傷,經搶救無效壯烈犧牲。他年僅29歲的青春永恒定格在壯闊海天,定格在艦載機事業上。
感動中國觀后感開頭 篇14
開頭:昨天我們看了2015年度的《感動中國》。
我覺得我最應該感動的是吳錦泉老爺爺,他已經87歲了。他不但是我心中崇拜的人,還是我心中大英雄。他索然很窮,但是他還為別人著想,他是以磨刀維持自己的生活,他一天最多掙10元錢。吳錦泉老爺爺很節約,吃的菜是自己種的。他的老伴很早就去世了。吳錦泉老爺爺聽說云南地震了,吳錦泉老爺爺就伸手捐了1000元。對已有些大人來說1000元不算什么,可是對這位磨刀老人來說1000元,可不是一個小數。吳錦泉老爺爺又向孤兒院捐出了1850元,有些人聽說了吳錦泉老爺爺向災區1000元、又向孤兒院捐了1850元,有些人看不起他,以為他是一個多大的任務呢!那些看不起他的人,就為他是干什么的,一聽,是一位磨刀老人,他們都驚訝了,有些人不關自己家的刀鋒不鋒利,都讓吳錦泉老爺爺磨一磨,有一些人磨刀的時候就多給吳錦泉老爺爺,自從吳錦泉老爺爺的光榮世紀傳了出去,吳錦泉老爺爺一天就不僅僅掙10元了。
我有的時候也會捐一些錢,但我捐的很少很少,但我的媽媽捐的比較多,我們經常去五一公園玩,那里有很多窮人,媽媽看到一個就給一個,我就問媽媽:“為什么給他們錢?問什么不讓我花?”媽媽說:“這些窮人沒有了家,我們家又不是沒有錢,不就是給他們一兩塊。為什么不讓你買吃的,因為都是垃圾食品,還不如讓給那些窮人。”從那以后,我看到了他們我就給他們。
我以后要向吳錦泉老爺爺一樣,不管自己以有沒有錢,只要自己有了錢,自己會捐出自己的錢,我很佩服吳錦泉老爺爺,向孤兒院或災區捐錢。
感動中國觀后感開頭 篇15
開頭:一抹真情,帶來感動;一份思念,傳遞關懷;一份溫暖,捧出赤誠;一份堅強,凝聚力量。
平凡中的偉大,草根中的感動。2011年的感動中國人物頒獎典禮,就像一抹陽光透過生活射入生命,在每次呼吸間烙上它最深的痕跡。在心頭躍動的,是靈魂的音樂,是生命的音符。
劉偉,一個失去了雙臂但卻充滿了夢想的人。上天不讓他自由飛翔,他就給自己插上隱形的翅膀。于是,汗水托起了他的身形,堅忍成就了他的力量。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他在殘疾人游泳錦標賽上奪得兩金一銀。然而,與命運的抗爭并沒有到此為止。疾病縛束了他游泳的夢想,卻縛束不住他拼搏的心。他開始練習用腳彈鋼琴,并最終在維也納金色大廳里留下了那不朽的旋律。
“我只有兩條路,要么去死,要么精彩的活著!”劉偉用他的奮斗演繹精彩,用夢想點亮人生。平凡中,他用偉大的精神鑄就不朽,用偉大的感動溫暖人心。用靈魂的音符演奏生命的旋律,劉偉,是堅強中的感動。
然而如今,這份堅強,這份感動卻在某些人的血脈中漸漸淡化。有人為情所困,只求一死來獲得解脫,有人為生計所擾,為幾萬元錢就輕易放棄生命;有人為病所纏,經受不住生活的打擊,命運的無情而憤然離世……經歷不起風雨,永遠也開不出美麗的花,一番磨難后,才會綻放最絢爛的彩虹。
劉偉這個用精彩成就人生,用堅強鑄就不朽的年輕人,正是這些軟弱的,徘徊在生死間的可憐蟲們的榜樣。
愿人人都堅守純真,人人都保有堅強,不管身處何處,堅強總能帶來希望,堅強總能傳遞力量。是感動,消融了心墻,是真情,凝筑了精鋼,愿感動長在,愿真情永駐。愿每一個有夢的人,都能從這份感動里汲取一份力量與希望。
感動中國觀后感開頭 篇16
開頭:“感動中國”節目被人們譽為“中國人的精神史詩。”每一次觀看《感動中國》,感動都會在剎那間匯聚在一起,形成一股無限的力量,強烈的震撼著我的心靈,沖擊著著我的每一根神經,直到感動的淚水潸然而下。就在昨天晚上,我觀看了CCTV1直播的2012年度《感動中國》,看完后,我的心里有一種說不出的感覺。給人以長久的思索與追問:是什么樣的情懷使他們成就了如此浩瀚宏闊的精神世界?是什么樣的機緣使他們令九州動容?感動之每一位中國乃至全世界。
高淑珍,一個普通的農村婦女,兒子從小殘疾,生活不能自理。為了滿足兒子學習的渴望,她勸女兒王國光放棄讀書回來為兒子上課。后來又接收了幾位殘疾學生。5位學生,4張桌子,2張黑板和借來的舊課本。高淑珍家里響起里讀書聲。在這14年里她一共接收了一百一十幾位殘疾學生。卻未收取一分學費。她用粗糙的手支起了課桌,寬厚的背擋住了風雨。有了愛,小院里的孩子一天天的茁壯成長。你的心和泥土一樣質樸。你灑下辛苦的種子。善良會長成參天大樹。張麗莉,只是一名十分普通的老師,但她卻做出了不普通的事。
2012年5月3日晚,一輛突然失控的客車撞向校門口的學生,在慘劇即將發生的一剎那,站在路旁的一位老師做出了一個選擇,她推開了四位學生。自己卻被壓在車下,永遠的失去了雙腿。他憑直覺挺身而出,那直覺背后是純正的師德。他深深的震撼著我的心靈,刺激著我的神經。她是如此的偉大,她就是張麗莉。一個人存在的意義,并不是收取,而是給予、奉獻。李文波,能受天磨為鐵漢。他在大學畢業后。來到了南沙。在20多年來,他先后29次赴南沙執行守礁任務,向有關部門提供了氣象數據140多萬組。他是一位國民英雄。位卑未敢忘憂國,大浪孤膽守海疆。她用自己的行為告訴了當代大學生如何選擇人生。我長大以后一定要成為一名為國家作出貢獻的軍人。羅陽,長使英雄淚滿襟。他是一名中國知識分子,卻做著中國軍人的使命,他是兩彈一星的精神后人。
中國需要更多的羅陽。而我則愿意成為另一個羅陽。我身處一個優越的環境中我又有什么資格不去好好的學習呢?為了自己的前途,為了父母,更是為了國家,我一定要把學習放在第一位。我相信,在不久以后,我一定能成為一名國家英雄。他們沒有什么超強的能力,但他們有一顆堅強、執著的心。他們是那么的普通,但他們卻用平凡的雙手、高尚的心靈,成就了偉大的事業,感動著中華赤子,相信每位看了《感動中國》的人都有一種真實的清潔感,這是一次精神的沐浴。同時使我們走路的腳更結實一分。
就像一年一次的充電,一個缺電的電池再次充實。于是,又可以支撐自己,也希望可以幫助別人。這——正是感動的力量。
感動中國觀后感開頭 篇17
開頭:張超,海軍某艦載航空兵部隊正營職中隊長,一級飛行員。張超是“海空衛士”王偉生前所在部隊優秀的三代機飛行員,全團6名“尖刀”隊員中最年輕的一員,曾數十次帶彈緊急起飛驅離外軍飛機。
2016年4月27日12時59分,艦載機飛行員張超在駕駛殲-15進行陸基模擬著艦訓練時,飛機突發電傳故障,危機關頭,他果斷處置,盡最大努力保住戰機,推桿無效、被迫跳傘,墜地受重傷,經搶救無效壯烈犧牲。他年僅29歲的青春永恒定格在壯闊海天,定格在艦載機事業上。
【頒獎辭】
那四點四秒,祖國失去了優秀的兒子,你循著英雄的傳奇而來,向著大海的方向去。降落,你對準航母的跑道再次起飛,你是戰友的航標。
感動中國觀后感開頭 篇18
開頭:今天,下午我們觀看了感動中國。
我們都知道人造衛星,但是你們知道是誰設計的嗎?是孫家棟,你們知道他是干什么的嗎?孫家棟他是就是第一顆人造衛星的設計者,后來成為了總設計師。當嫦娥九號發射成功時,大家都互相握手擁抱時,孫家棟就卻在一個角落里偷偷抹眼淚。
王峰,凌晨一點鐘,一樓客廳著火了。他可以最先逃生,打他卻沒有。他把自己的家人救出,還把鄰居救出,樓上的人也救了出來,鄰居都得救了,而他卻被燒成了黑人。所有人都知道了,把這個故事打在報紙上。在100多天中治療,有人捐款,有人捐自己的皮膚。結果,在100多天的治療中,去世了。
支月英,她是山內的一名小學的教師。她的女兒對她說:“你是給好老師,但你不是好媽媽。”她還要做一名山內的教師,一直干到自己干不到為止。
秦玥飛,他是大學生村官。他來得村里,開始建設,建設許多村民用的,吃的東西。我感覺他很了不起。
我感到這些人都很了不起,我要向這些人學習。我們祖國能有這要的人,我很欣慰。總有一雙眼在注視著他們。
感動中國,就到這里就結束了。
感動中國觀后感開頭 篇19
開頭:扁擔窄窄,挑起山鄉的未來。板凳寬寬,托起孩子們的夢想。前一秒劈柴生火,下一秒執鞭上課,艱難斑駁了歲月,風霜刻深了皺紋。有人看到你的滄桑,更多人看到的是你年輕的心。
這是感動中國組委會給予你的頒獎詞,是對你十八年來辛勤付出的高度評價。我無法清楚地訴說我此時此刻的心情,感動、慶幸,同時又有些不解。我感動,感動你用一根窄窄的扁擔,18年風里來雨里去,挑起了一片晴空;我慶幸,慶幸我現在坐在溫暖的教室里,接受良好的教育;我不解,不解你為何有如此大的決心留在那個窮困的小山村,甚至在你失去了才九個月大的女兒時。這個窮困的小山村,埋葬了你的青春,折斷了你的翅膀,奪去了你小女兒的寶貴生命。
為何?為何?為何你不選擇離開?
直到我看到你坐在那個破舊的教室里,望著孩子們吃著你為他們準備的午飯時那明媚的笑顏,我才深切明白,有種東西,叫做堅守。
堅守,堅守那一根帶來知識的扁擔;堅守那一方坑坑洼洼的講臺;堅守那一塊殘破不堪的黑板;堅守那一雙雙求知的清澈的眸子;堅守你為孩子們死撐的那片叫做希望的藍天。
《感動中國》的主持人敬老師說:不是杰出者才做夢,只是善夢者才杰出。
而你,張玉滾,你是一個杰出的織夢者,你用無私與關愛為孩子們織就了一個個五彩斑斕的夢,同時,也造就了自己,一個杰出的自己!
陽春三月,春意盎然,此刻,你是否手中握著那根窄窄的扁擔,你是否顛簸在那條泥濘的小路上,你是否仍舊擔著沉甸甸的課本孩子們的夢想和希望,額頭上卻早已細汗蒙蒙?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面對孩子們的深切感激,你淺笑安然。你想的是,堅守初心,方得始終,不求感動中國,只求無愧于心!
感謝你,令我這顆焦灼而無處安放的心沉靜下來,我將揮開眼前的陰霾,乘風破浪,堅守一片冰心,只愿活得坦蕩,無愧于心!
感動中國觀后感開頭 篇20
開頭:他是一介工匠,他是大國工匠。——題記
他出生的家庭并不富裕,但他的身上和他的家庭都散發著天空的味道。他們全家都是光榮的,都是在為祖國貢獻自己的青春!他的爸爸媽媽都是在航空集團工作,可以說他也不例外,他在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工作。說實話,他的工作我連知道都不知道竟還會有那么危險的工作————在導彈筒里雕刻火藥。只要自己不小心觸碰到火藥,就會引發爆炸。他的雕刻可以精確到0。02毫米,那么那么的小,但是功勞卻是無限大的。如果,要是發生了火災,想要跑都跑不及。他有一個同事,是因為雕刻時沒注意,不小心觸碰到了其他的火藥,引發了爆炸,把自己的青春喪失在這車間里。可能是因為這個原因,跟他一起在這里工作的同事都調到別的崗位了,只有他堅持在自己的崗位上。有人問他,這么久為什么不調到別的崗位,他只是簡簡單單的一句“危險的崗位總得有人去干啊”。他們把生命交給這整形刀,可這整形刀卻不盡人意。28年的鍛造,是它的青春在這車間里度過,一直趴在那陪伴他很久的長長的導彈筒里,以及火藥中毒后遺癥,徐立平的身體變得向一邊傾斜,頭發也掉了大半。如果,我們現在坐在這么舒服的教室里,直起身板都感到累的話,那他們呢,他們不就更累了嗎?他們能堅持在自己的崗位上那么多年,為祖國奉獻自己的青春,那我們不就更應該好好學習,為祖國的未來貢獻自己的力量嗎!?他們的堅持告訴我們,我們要堅守自己的崗位。因為我們還是學生,所以我們就應該把學習學好,為祖國的未來盡一份力,為祖國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長大后,我們要像他那樣,無論在祖國的哪個角落,我們都要堅持站在自己的崗位上!大國多良材!
感動中國觀后感開頭 篇21
開頭:今天下午的第二三節課我們觀看了感動中國。
中國第一個人造衛星是孫家棟設計的。
有一次,某棟樓著火了,王鋒他為了救四十多位人的生命,自己沖進火海中救了四十多人,本來自己能活下來,卻因為自己沖進去救人自己去世了。
下一個是支月英,她是一個小學教師,她愛她的學生勝過她的女兒,甚至她的女兒說過她的媽媽是一個好老師,但不是一個好媽媽。她村里邊的人都說她是一個傻子,她說:“我是一個傻子,山里頭需要我這個傻子”。
支月英完了就是秦玥飛,他一到村里不熟悉村里的生活,村民們一開始都嫌他用水用的多,到了后面,他為了修一條水渠從他的工資里一點一點的攢了下來,最后他把這條水渠修好了,
然后就是張超。他是一名飛行員,在他第一次上艦的時候出了一次意外去世了,在他摔到地下之后問團長:“團長我還能不能上艦。”我佩服他的精神。
我從他們身上感到了很大的精神,有樂于助人的精神,還有無私奉獻的精神。
我也要幫助別人,長大后像他們一樣學習他們的精神,做一個勇敢、做一個無私奉獻的人。
感動中國觀后感開頭 篇22
開頭:在我們身邊有這樣的一群人,他們并不富裕,但他們的精神是任何人都不可替代和衡量的。
醫者他技不在高,而在德;術不在巧,而在仁。醫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開的是藥,給的是情。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只有一位醫者做到了,那就是胡佩蘭老奶奶,她是一位婦科醫生,雖然已經退休了,但她仍然去醫治那些婦女,卻不在意自己也是腰間盤突出的病人。曾經有多少嬰兒在她的手上出生。她是醫生中一塊不倒的銘碑,給所有人都豎起了榜樣。
有這樣的一位老爺爺,他已經快90歲了,他的每次匯款雖然都是用幾十來計數的,但這些錢是他從自己的生活中,飯菜中節省下來的。他的一日三餐只是靠自己在垃圾桶里撿來一些別人不要的菜葉為持生活,他的錢來之不易,是自己撿來的一個又一個的塑料瓶,去賣掉后換取來的辛苦錢,他自己不用這些錢,卻用這些錢去匯款給那些撿來報紙中那些有困難的學生。政府給他的補貼費也存著不用,等到足夠了,再去匯款。他殘年風燭,發出微弱的光,蒼老的手,在人間寫下大愛。病弱的身軀,高貴的心靈,他在九旬的高齡俯視生命。他就是飽經風霜的劉盛蘭老爺爺。他的匯款是給所有中國人的問卷,所有人都應該思考答案。
他們雖然只是盡自己的一份責任,但他們的貢獻是誰都可以替代的,他們永遠是中國人的驕傲。
感動中國觀后感開頭 篇23
開頭:第一顆人造衛星設計者——孫家棟,在當時,科技比較不發達,什么儀器都沒有,也沒有多少錢,但是還是制造出來了。隨后,孫家棟又擔任了許多人造衛星,孫家棟中國航天達到五十八年。
王峰火海救人的故事讓我非常震驚。王峰用自己的命換取了四十多位鄰居的命,自己卻被燒黑了,樓道里都是他的血跡腳印。經過一百多天的搶救之后,病情惡化,因肺栓塞去世。
支月英是小學教師,別人都認為支月英是傻子,但是支月英說:“是,我是傻子,大山里需要我這樣的傻子。”學校里的孩子沒有學習用品的時候,支月英走二十多里地去買學習用品,她退休的時候還要去教學,她說:“我感到干不動時候為止。
秦月飛是大學生村官,他一開始來到村莊不習慣,所以他改掉了那些習慣。并從一個月一千多塊的工資里擠出來錢修建水渠,修建路燈。并去發展當地的特產。
張超是飛行員它是最優秀的。但是,因為一次事故去世了,因為它離地面只有十幾米,所以降落傘沒有撐開,整個人重重的摔在地上,在他臨去世的時候說的最后一句話是:“團長,我還能不能上飛機。”我欽佩他的精神。
李萬君是大國工匠,他說:“我手里拿著焊槍,就想上戰場一樣,拿著槍殺敵。”他還說:“這是門藝術,就像練功夫一樣。”
郭小平是校長,它是一家醫院的院長,他專治艾滋病,后來,郭小平發現,所有學校都不收留患有艾滋病的孩子,所以,郭小平創辦了紅絲帶學校,后來,郭小平把三家醫院的主任職位辭掉了,郭小平希望盡量讓那個學校消失。
我看了感動中國以后非常感動,感動他們無私奉獻,感動他們樂于助人,感動他們勇敢!感動他們這種不怕死的精神,感動他們堅強不屈!我要學習他們這種精神。
感動中國觀后感開頭 篇24
開頭:隨著時間我準時打開電視,收看《感動中國2016年度人物頒獎典禮》節目。
今年與往年一樣的結果,在這個不平凡的“末日年”里面,又有很多已經死亡的“草根英雄”在感動著中國。他們有國之大器的精英,也有百姓草根的凡人,卻都以不同的偉大事跡感動著這個麻木而又世俗的國度。
我看這個節目其實就是一個超級“催淚彈”,其威力堪比北朝鮮當局剛剛施行的那枚核彈,使人在剛剛過去這個喜慶的春節假期里,還獲得有一個感受悲情的時刻。每一個獲此殊榮的“英雄”其實都表演了一場悲劇,他們給自己的家庭帶來的是永遠的痛。一貫擅長煽情的央視就不能厚道點呀,能不能不這樣矯情呢?在節目進行中,我一邊觀看一邊猜想,我自己梳理了一下,2016年我又被那些人和事所感動過呢?我首先想到了,琴弦上的放歌者閻肅,鞠躬盡瘁的化緣校長莫振高,為養育孤兒賣唱的老藝術家王寬等等。還有更多創造了許多“國之第一”紀錄的人,盡管我這一票并不能有什么作用,并不能算數!
感動之余,我也有更深的思考:
1、精神的覺醒
感動中國到昨天就已經整整十一個年頭了,其規模和影響力的不斷擴大,讓我們看到了國人一種從物質至上到精神至上的轉變。與發展迅速的物質水平相對比,我國的文化軟實力、一些精神層面的東西落后了太多太多,以至于被西方某些國家稱為是“沒有信仰的民族”。但是,感動中國的傳承與發揚讓我們看到了國人對道德發展與經濟發展的思考與探索,感動中國,其實是國人對優秀精神的一種寄托,是虛無縹緲的靈魂與現實接軌的媒介,是美好品質發揚傳承的載體。
2、榜樣的力量人性的力量
《感動中國》,與其說是對道德模范、學術精英的嘉獎表彰,不如說是對崇高精神、優秀精神的宣揚與傳播,當獲獎者的事跡通過感動中國傳遍大街小巷,那些曾經默默無聞的他或她儼然已經成為了億萬中國人的榜樣,坐在電視機前的我們與其說是被獲獎者的無私感動,不如說是被他們人性中的那種真善美感化、激勵,那些崇高的精神在我們內心翻騰,化作一種獨特的動力,使我們不自覺地向他們靠攏,向他們學習,社會的風氣因此而改變。這就是感動中國的力量,是榜樣的力量,更是人性的力量。
朋友!讓我們一起放飛夢想,超越自我,讓自己活得精彩而有意義!立足本職,在平凡的崗位上展示我們不平凡的力量吧!從此讓我們的人生光榮綻放!
【感動中國觀后感開頭(通用24篇)】相關文章:
感動中國2021觀后感(通用5篇)03-04
2021《感動中國》觀后感(通用6篇)03-03
感動中國觀后感結尾06-12
2021感動中國頒獎觀后感(通用16篇)03-04
最新感動中國頒獎盛典觀后感(通用9篇)03-04
感動中國頒獎盛典優秀觀后感(通用16篇)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