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舌尖兒上的中國2第一集觀后感
最是那一口吃食,流轉縈繞,生生不息。最是那一舌觸蕾,包裹吸吮,孜孜不倦。最是那一喉味道,葉落歸根,癡癡不悔。
千呼萬喚使出來的《舌尖兒2》終于在2014年4月18日晚9點,羞答答的掀開了蓋頭。
老話說,民以食為天,人類生存的基礎是各類食物的能量、營養補給。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不單體現了人們飲食習慣的巨大差異,也道出了食材分布各從其屬的特點。比如,你想吃哈密瓜,一定會聯想到新疆,想吃牛羊肉,蒙藏地區是不二之選,想吃熱帶水果,那三亞又是你忽略不了的坐標。尋常人家也有傳世美食,帝王將相也有難舍美味。吃,從來就是件離不了人的事兒,《舌尖兒上的中國》把吃這件事兒,放在了電視的案板上,只待品賞。
依舊是水墨古韻風的開卷,隨著卷軸推展開第一集的主題,腳步。片中串聯了原始森林野蜂蜜、陜西小麥、浙江海鮮、江西野生小花菇、東海望潮和跳跳魚、山東大煎餅、云貴高原苗族的雷山魚醬,福建泉州蘿卜飯這些食物,由食材和食物牽扯出一撥人,這撥跟隨食材而顛沛流轉的人身上,背負了各式酸甜苦辣的故事。忘不了《舌尖兒1》通過對食材尋找、加工、食用的挖掘紀錄,呈現出來的那份對自然饋贈的深深感恩和感動,它讓這份情感在心內積蓄了足足一年。第一季舌尖兒留給我一個感悟,即:若在某種食材的前面,加上一個地名作為形容詞來修飾的話,應算是人們對其莫大的敬重,也是其莫大的光環榮耀,且這份榮耀無關權錢地位,僅是感人至深的情懷。
全球一體化發展的劇變中,中國城市化進程也不甘寂寞的飛速前進著,人,作為最微小的推動力單位,無法逆流而行,回身看看留守在身后故土的孩子和老人,他們思念外出務工的`爸媽或兒女,卻又無力挽留。
《腳步》一集中,鏡頭用食物作彈跳點,勾畫出食物與人的牽絆,味道與思緒的關聯。
這節關于食物和人的故事中,麥客和苗族小姑娘的經歷最令我動容。麥客,作為中國古老的職業,在機械化和效率競爭的當代社會,被收割機隆隆前進的滾輪猛烈的沖擊著,也隨著那輪轍,走近一撥撥即將被收割殆盡的命運。常想為何總說現在人情冷漠,從前是人與人,人與土地的溝通,這過程中或多或少都帶著一定情愫在內,機械化廣泛推進的普及的今天,人們越多的面對機器,就愈發的冰冷無情。可是工業革命和科技進步,是歷史前行必然的結果,我們在這過程里得到了一些,也終會失一些。具備人文情懷的手藝、職業、古跡越往后走,就越適合被陳列近博物館,放進玻璃櫥中供腳步匆匆來不及停歇的人們,偶爾駐足懷念感慨一翻。
城市化進程披星戴月如火如荼,越來越多的農村勞動力涌進城市,他們也許并不奢望能夠在城市中擁有什么,他們可能僅僅是祈愿通過自己的雙手,帶給家里的孩子和老人一份穩定的生活。用自身的舟車勞頓和顛沛流離,換來身后家族城堡的牢固。不走,就只能望著一畝三分地嘆息勞力換不來對等的報酬,看著自家孩子重蹈祖祖輩輩走不出大山的覆轍;當面對兒女迎接自己回家時的眉飛色舞和送別自己時的空聊落寞對比,加之手捧兒女為自己準備的一小壇魚醬,淚,陡然酸楚流進心室。如果親耳見到女兒抽泣著說:“爸爸媽媽他們回來我很開心,但是我知道他們又要走。我沒有辦法讓他們留下來。”會不會肝腸都碎落一地?無從拾起。
作為一名拋棄電視至少有八百年的觀眾,居然頗具儀式感的在還有三分鐘開播的時候,屏住呼吸,目 不斜視的守在被打入冷宮良久的電視前。因為深知,美食不僅是口腹之欲,更是一場讓人百感交集的普渡。
某種程度上,小時候吃過的味道,會是一個人一生都割舍不掉的故鄉記憶的一部分。不論你身在何方,小時候你最喜歡的那個味道由口入胃,便好像自己也跟著這味道回到了家里。在路途上不停歇流轉的食材,在非本鄉人來看,只不過是一道嘗鮮的菜肴,但對于身在他鄉的游子來說,輾轉得來的家鄉食材,意味著思鄉之情的安慰和故土親眷的接連。
食物之味的牽引,拴著我們每個人異鄉客的胃,掌控我們每個漂泊者的腦,在味蕾與家鄉的味道相遇那一刻,胃得到寬恕,腦得到重啟,安慰和思念蕩漾開。感動和懷戀交織盤亙,千里之外的至親曾留給你的飯食味道,就這么輕易,成了餌,掛上了鉤。
【舌尖兒上的中國2第一集觀后感】相關文章:
《舌尖上的中國2》觀后感06-14
《舌尖上的中國2》觀后感03-17
舌尖上的中國2觀后感范文08-23
《舌尖上的中國2》優秀觀后感05-25
舌尖上的中國2優秀觀后感05-25
《舌尖上的中國2》觀后感范文05-31
油嘴滑舌貶義詞2篇01-26
舌尖上的中國2觀后感600字01-19
舌尖上的中國2觀后感五篇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