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燦爛的日子觀后感(精選9篇)
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觀后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陽光燦爛的日子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陽光燦爛的日子觀后感 篇1
這部片子給我的感覺可謂是樸實而不缺乏藝術,它向我們展示了一個我們沒有經歷的時代,在這個時代里,有很多人和事我們都是有分無法理解的。看完這部電影,我讓自己努力的記住每一個情節,品味在那個特殊的年代里,一群年輕人所有的特殊而我們無法體會的心理狀態。影片中有很多情節讓我們捧腹大笑,笑聲中讓我們感受到影片所特有的主旨,達到了導演排這不片子的目的。
看完這部電影我一直在思索影片到底想告訴我們什么,或者說我們應該在這部片子里學到什么。在電影中我清晰的看到了,在那個年代里,一群年輕人的心理狀態,我在想那個時代的他們,是不是能找到我們當代大學生的影子呢,他們的麻木和不求上進的心理,是不是就是現在大學生的縮影呢?當然我們所出的時代不一樣,人生觀和價值觀也不盡相同。
陽光燦爛的日子觀后感 篇2
第一次看這部電影是在上小學。那時是和媽媽一起看的。說是一起看,我只在乎搞笑的部分,因為那時的我還不了解他們那個年代的故事,以及我作為一個新生的一代,對新時代高科技十分向往以至于對回憶時的那種美好又使人憂郁的感覺全然不感興趣。那時媽媽看的津津有味,我卻看不出任何好來。也許之后的經歷,讓我對回憶更加敏感,讓我對我的童年以及恍恍惚惚我曾未經歷過的時代充滿了幻想。
影片的細節,將我帶入那個年代。讓我對我不曾經歷過的產生一種強烈的熟悉感。或許,九十年代的小城市正如影片里所刻畫的場景一樣,或者說相似。因為紅墻,因為綠色的踢腳,低矮的樓房,大多數沒有被金錢所洗禮的人們,廣場里的馬賽克,還有就是藍藍的天空,在夏日蔥郁的樹木,還有爸爸的大梁自行車,工人文化宮,少年宮,在街頭的ktv。影片里的老莫,讓我對那個時代居然產生一種強烈的向往。那里有一幫無拘無束的孩子們,他們不學知識,不會思考太多,只很單純的想,很單純的吃醋,他們是一群浪漫主義者。我想說的太多,以至于表達不出來,我想摘抄一段別人寫的觀后感在這里。
影片快結束前我差點失望。因為敘述者馬小軍長大了,他和他的朋友有的成了大款有成了英雄,大多名利雙收。他們的俗化是否意味著我將來的俗化?這時古倫木騎著他的棍子出現在畫面中,“古倫木、古倫木”昔日的伙伴趴在豪華的超長車車窗上,大聲地沖他喊。傻子古倫木也變了,他不再像過去口齒不清的回答“歐吧、歐吧”了,他狠狠地罵道我被意料之外的結尾逗樂了,笑過之后,心頭有一絲慘痛,黑色的幽默撕碎了詩意的完美。他嘲笑的是我嗎?我越發清楚,青春于我已是一首八十年代的朦朧詩了,如果我認為詩越美好,那么就證明我現在的心情越蒼老。
是的,我們正在趨于俗化。我們在迎合他人,或者說的好聽,包容性。我記得有人說過,世俗性決定了一個人的包容性。我們為了生活,我們為了錢,我們為了追求想要的東西。請注意這個順序,我們可以取悅他人,我們可以送禮,我們可以忍受很多,我們不在率性,至少在大多時候率性自然。我們還要學會善于掩飾自己的真實感情。所以膽怯,所以生畏,因而所以考慮周全。所以趨于成熟,要在俗世扎根,要讓別人喜歡。讓別人喜歡并不意味著讓自己痛苦,但是,我們卻是活的太累。
我在軍區大院門口學過一段相聲,那時的門口也有個傻子。影片中的這一細節,徹徹底底的讓我進入那樣的環境。現在的生活區是否還會放映露天電影,不過露天電影在現在看來于我實在很遙遠。我翻過媽媽的日記,日記本的樣式,泛黃的紙張,略有陰濕的字跡,回憶是美好的。我想回到過去,我幻想沒有網絡,沒有手機。我幻想家用電器只有手電筒的時代。有些事情,真是讓人哭笑不得。我們平日上網,有些確實是網上我們,我們確實在玩電腦,可是事實確實電腦在玩我們。我們現在對互聯網過于依賴,我們對手機過于依賴,我們每天上網,每天都要人不自覺去摸手機。
想到初來德國,房子沒有網。我活了下來,我反而覺得更快樂。我回到了小時候,我把更多的時間用去交流,用去閱讀,用去早睡早起。現在的時代,浮華二字用來形容之毫不過分。我們該舍的放下。說到放下,我覺得我算是十分可笑了。我一直對過去懷戀,傷感。我不舍得放下。我怪我自己,看了這部那么感人至深的影片,我怪我自己,想太多。我確實沒有勇氣去做一個浪漫主義者,去做一個充滿活力的,像馬小軍一樣的永遠生活在單純的快樂和憂郁中的少年。
陽光燦爛的日子觀后感 篇3
這周看了兩部電影《婚禮2008》和《陽光燦爛的日子》。兩部電影差別很大,時代不同,主旨不同,中心思想也不同,給我的感覺也不同。
《婚禮2008》令我深有體會的就是那句話:“你再騙我一次吧!”一個愿打一個愿挨,就是愿意讓你騙我。思考,為這部電影思考,很輕松很麻煩。我不喜歡騙子,可真正誠實的人又有幾個呢?幾個qq可能都屬于一個人,你要拼命的去想,去核對她到底是誰?可是,生日是假的,屬相是假的,血型是假的,真實姓名也是假的。這該怎么辦?去空間看看,最終發現原來是你啊!浪費我這么多腦細胞!你個騙子,大騙子,你再騙我一次吧。你再騙我一次吧!
自己騙自己呢?陽光燦爛的日子完全是馬小軍自己的想象,可是這部電影卻有3/4的時間都是在講他自己的想象。騙子騙自己,想象,完全是想象。可是那個下大雨的夜晚,馬小軍撕心裂肺的叫喊到底是不是真的?余北蓓到底和米蘭是不是一個人?米蘭到底有沒有那張穿著泳衣的照片?說不清楚,說不清楚。答案可能只是由你對這部電影明白的程度決定的。
本來想看《老無所依》,但是全是英語,我聽不懂,就沒看。
越來越喜歡看電影,喜歡看那些本來就是虛構的東西。脫離現實,是不可能的。但我想,我也想擁有一段陽光燦爛的日子,哪怕那永遠只是想像。
陽光燦爛的日子觀后感 篇4
這本姜文的導演處女作,是部值得一看的片子。
談成長的作品。一群10多歲的毛孩子在文革年月的北京城里橫沖直撞,姜文從自己的經驗出發,當這群兒時的伙伴再次相聚時,那過去的一切對他們來說都不再重要了。掙脫了傷痕陌生化,從而造成畫面意義上的缺失和跳躍,并帶有不易察覺的縫隙。姜文用運動鏡頭造成了絲綢一般的潤滑的流暢,并用運動的詩意性造就了畫面的詩意性與音樂性,尤其是其運用運動的長鏡頭與電影音樂的有機組合構成了整部影片完整的交響樂旋律中的強化的小節,富有音樂性與節奏感。馬小軍在鄰近的屋頂與房脊上行走的畫面不僅關系到了鏡頭內畫面的構成,并且在鏡頭之間的關系中加入了創作者的主觀意識,相鄰的鏡頭可以是如絲綢般流暢的,也可以是像山般突兀的,其間的輕微的阻隔顯示出了人物情感與感覺上的意外與突兀。
全景鏡頭
運動的鏡頭實際上讓觀眾置身其中,從而造成獲取言義的快感,從而得到受眾的認可與接受。
斜視講臺上的胡老師,在這些畫面里還闖進了幾個不學無術的小青年,從畫面效果來看,不言自明的說明了在那個“瘋狂”的年代,教師的地位是低下的。
以上是我對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淺薄的解讀,我在陽光燦爛的日子里,寫下了上面的言語,也許是感動,也許什么都不是。
正如影片中的回憶一般,我對影片的回憶,也許也是不真實的。
陽光燦爛的日子觀后感 篇5
《陽光燦爛的日子》是一部很耐看的電影,看完一遍之后讓我總想再去看一遍,或許因為影片很多地方都耐人尋味,也或許是想去找一找細節。影片中的細節讓我相信,導演一定還把很多秘密藏在細節里面,每一個鏡頭似乎都有著“言外之意”,每一個引人發笑的段落都值得深思,讓你思索其中,欲罷不能。這是影片最為難能可貴的地方。
作為姜文導演的處女作,《陽光燦爛的日子》改編自王朔短篇小說《動物兇猛》,對文革時期青少年的生活狀態和青春期的困惑有著極為真實的描繪,影片畫面優美,表演樸實,公映后獲得極高的上座率。姜文的第一部作品就已很明顯地看出他的才能。這是一部非常讓人懷念的.片子,很可惜90后的我們這一代并沒有這樣在胡同中的經歷,但看起這樣的片子來又別有另一番風味。
米蘭等一群少年五味混雜的青春期生活。正如片名所說,這部電影中描寫的或許是文革中最陽光的一面,但畢竟每個時代都擁有很多方面,很多層次。但是人們的成長,青春在所難免的單純卻是相同的。而對于愛情,對于異性的朦朧與喜愛在影片中更是得到了具體的體現,而愛情與友情的碰撞會導致的結果也是這樣。
馬小軍是一個充滿矛盾的人物,他大膽又怯懦,自由又拘謹,他為了在朋友們面前逞威風,“勇敢的”給了一個無足輕重的小弟一板磚,卻又在聽聞對方要來復仇時內心恐懼不已;他會在警察面前唯唯諾諾,又在回家后的想象中把自己變得不可一世。他追求自由,但是當需要自由地追求的時候他又裹足不前。他對米蘭充滿神往,卻也因為他矛盾的心理使得影片在做回憶時變得真假難辨。
父親的古板嚴峻導致的。壓抑的家庭環境,使得馬小軍近乎偏執的追求“自由”。甚至為了尋求刺激,迷上了偷窺別人的生活。在偷窺中,獲得了滿足,但他也并沒有就此滿足。那些懵懵懂懂的意念對他充滿誘惑,他卻不敢正視,于是,米蘭成了他意念中構造出的女神。
影片是以暖色調拍攝的,在明媚的陽光下有種溫暖的感覺,這是姜文心中的顏色,這是一種純凈的顏色,孩子和孩子之間友誼的顏色。片中處處都充滿了那個年代的影子,無論是畫面還是音樂,都流露著懷舊的情節。
影片最后將故事處理的真假難辨,我們想站出來把故事梳理清楚,卻只記得那些姜文刻意使用的光亮卻不真切的光線。這個時候覺得真實的故事情節究竟是怎么樣的已經不重要了,因為事情究竟是如何發展的,本來就誰也說不清,誰都有自己的說辭,誰都可以是對的,但是誰都不對。一個年代留給主人公的悲劇般的烙印,就在那里,年代更替,依舊在那里。緊緊抓住時代這條線會發現很多遠比馬小軍的愛情更有現實價值的東西,深入思考,我們甚至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陽光燦爛的日子》并不是講了一個關于那個年代的故事,而是為那個年代講了一個故事。
陽光燦爛的日子觀后感 篇6
看到這部影片的時候,已經有點后知后覺的味道了。只是在看文學史的時候提到了王朔的《動物兇猛》,于是知道了這個故事。而這是一個什么樣的故事,你看到王朔的小說名字時似乎會一頭霧水,動物兇猛?
作為姜文的處女作,不得不說此片是一個極高的起點,奠定了姜文今后的風格基礎。片中,我們看到了熟悉的那些場景,聽到了那些交響曲,那些在特定時代才會聽到的激動人心的合唱,在時代的洪流中,在紅色天空的裂縫中成長起來的那一代人。他們赤著腳走在路上,詮釋著青春。
這是一個與青春有關的故事,青春中最激動人心的莫過于初戀,而初戀往往有一半又都是暗戀。馬小軍遇到了米蘭,這就是故事的開始。而故事是沒有結尾的,馬小軍怎么樣了?米蘭怎么樣了?他們的關系怎么樣了?你會想到臺灣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只是你會發現,在《陽光燦爛的日子里》青春被詮釋的更真實,更血性。一群哥們,打架、逃課、抽煙、追女孩子這就是他們生活的全部。
或許是因為馬小軍第一個認識的米蘭,才選了他的視角。而無論以誰的視角來看,所發生的、所經歷或許是大同小異。馬小軍喜歡米蘭嗎?這算是一場初戀嗎?這個問題對與馬小軍來說是很難回答的,在青春中,我們似乎都會遇到一個人,來教會我們成長,然后離去。有時候,我們懷疑一切是否是真的。馬小軍對于米蘭的回憶也已經有點情感作亂的虛假成份了。
就像小說里說的,這似乎就是他一個人的故事,“他和米蘭從來就沒有熟過,只是那個夏天他看到了一個少女,產生了一些驚心動魄的想像,他在死去活來,她在那廂一無所知。后來她循著自己的軌跡消失了,我為自己增添了一段不堪回首的經歷。”但不管怎樣,馬小軍遇到了米蘭,將她假想成了自己的初戀,在心里把她看的很重,而她卻什么也不知道,當他是朋友。
成長總有疼痛,米蘭最后離開了,而馬小軍感到了從所未有的孤獨感。只是最后他想強暴米蘭,自身的壓抑使他最后連美好的記憶也破滅了,這段感情是否真的存在,一切都似乎又是子虛烏有的。像有人說的:米蘭第一次出現的照片是那么美麗,她的笑容真正的燦若陽光,放佛可以穿透一切時間的壁壘,永遠的激發無可名狀的愛的迷醉。而那張照片馬小軍再也沒有見過,似乎也只是一種最初的錯覺。隨著回憶的深入而不知去向。·
影片的配樂讓人印象深刻,與那些恍恍惚惚的青春畫面適時交織,每個人都有一個故事要講,關于米蘭,關于初戀,關于那些陽光燦爛的日子。
陽光燦爛的日子觀后感 篇7
《陽光燦爛的日子》是根據王朔的著名小說《動物兇猛》改編的。影片主要講述了在文化革命這樣特殊的歷史背景下,以馬小軍為代表的一群少年,在認識神秘女孩米蘭后所經歷的感情沖突、友情的碰撞,從而表現他們空虛的精神世界與茫然的生活狀態。
這部影片的主題蘊含了特殊的朦朧意境,充滿了各種“不確定”因素。似乎故事總是在夢境與現實中穿插,回憶的片段和理想的片段不斷交織,造成了影片的不現實感。這種不確定和不現實,貫穿了馬小軍在特殊的年代,那份理想多與現實的朦朧愛情故事的始終。
在姜文的電影藝術《陽光燦爛的日子》里,藉著對文革時期北京大院兒的包裝,再度進行著矜持地闡述。
在馬小軍認識米蘭之前,他更多地是作為群體的一分子來出現。沒有自己獨立的思想,別人做什么,他也做什么。姜文運用一系列近距離特寫鏡頭,不斷放大著馬小軍的臉。那是一張無所適從的臉,浮躁而彷徨,沒有對未來的憧憬,也沒有對過去的追憶。他沒有性格、沒有個性,只是跟著大家戲弄老師、打群架、“拍女孩”,唯一的與眾不同的地方,就是迷上了撬鎖。
馬小軍迷戀上了撬鎖,這種游戲式的惡作劇沒有造成任何壞的影響。本來,這個階段的孩子就是精力過剩的,再加上整個社會都處在一個極度單純的狀態,他需要找一些刺激來填滿空虛的思想,像他的哥們兒迷戀拍女人一樣,他迷戀上了撬鎖。在一次撬鎖的過程中,他潛入了一個女孩子的閨房,并且發現了一張這個女孩子穿泳衣的彩色照片。馬小軍被這個照片上的女孩所吸引,開始不斷地在她家及她家周圍游蕩,希望碰見這個女孩。那份埋藏于心底的欲望和感情,在懵懵懂懂中小心翼翼地釋放著、滋長著,揮之不去,綿綿不絕。馬小軍對女孩(當然后來我們知道她就是米蘭)的渴望,實際上是男孩子對女性的一種幻想,是潛意識里的性欲與愛欲所造成的幻像。他在那個空虛的年代有更多的精力去想象女性的溫情,于是照片上的女孩逐漸與他理想中的女性形象在思維中混合、交融,從而使馬小軍在腦子里早與米蘭熟識了,他的等待成為形式上的等待。同時這些虛幻的、朦朧的、浮游于真實之上的思想控制了他,又讓他不能自拔。
在和米蘭認識的初期,影片通過對光線的運用,往往使人物被陽光包裹著。無疑,這個時期的馬小軍是快樂的。他的快樂并不出自于愛情,而是源于精神世界的充實。影片的基調突然變得明快起來,到處陽光燦爛,一片明媚。就連在米蘭的房間里,陽光也通過窗戶灑入一地金黃,便是拉上窗簾也擋不住。然而畫外音此時提示,自己并不確定這段快樂地近似于虛幻的日子是否真實,甚至于不能確定曾經見過的照片上的那個女孩,是否真的是眼前的米蘭。陽光燦爛的日子在馬小軍眼里,不管是否存在過,始終都是虛幻的。
在和米蘭認識的后半段,當馬小軍發現米蘭與自己的哥們兒劉憶苦之間的曖昧關系后,影片在空間上又通過對光線的運用,使人物或被物體局促在畫面的一角,或被黑暗吞沒,在黑暗中若隱若現。這樣的表現手法揭示了馬小軍內心無處排解的孤寂與壓抑,以及精神上的無所依靠。馬小軍的父母在外地,他缺乏家庭所帶給他的約束力,加之學校不正常的教學并沒有帶給他任何思想上的引導。可以說,馬小軍的精神世界是無目標無準則的。米蘭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占據了他整個青春的思想。一旦他精神上所依賴的女孩成了別人的女朋友,從而在精神世界里離他遠去的時候,他的整個思想就被抽空了。這時候的他變得無助而孤獨,他的語言開始逐漸變少,取而代之的又是不斷特寫的臉。只是這張臉,比片頭出現的時候,更多了一些苦澀。
馬小軍的情感終于在他生日那天迸發。在馬小軍的印象里,不能確定那次生日宴會到底發生了什么,是他跟劉憶苦打起來了,還是什么沖突也沒有發生?但無論怎樣,宴會后的那場雨應該是真實的。他在雨中大聲呼喚米蘭的名字,那一張被淋濕的臉在無數雨線中肆意釋放著他的痛苦。姜文在影片快要結束的時候突出了“雨”的意象,根據佛洛伊德的理論,水代表了情欲。
到此,影片的主題已經被完完整整的表現出來了。這是一份在特殊年代的感情,它建立在了無處排解的空虛和孤獨上。世事徑遷,許多事情都變了,當馬小軍們再次遇見傻子的時候,喊他一聲“古倫木”,他的回答也已經不是“歐巴”。而這最后展現他們成年生活的一筆,無疑又是一次點睛之筆。整個作品因此在時間概念上得到了升華,不管記憶是真是假,他們都曾擁有過一段陽光燦爛的日子。
當然,這部影片也有其不足之處。比如導演對性的處理太過粗放,刻意渲染的成分較多,與整個影片所帶來的含蓄與虛幻的美感不相適應,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影片思想的表達。另外,對于幾個配角的塑造也不很成功,共性有余,個性不足。但總體說來,這部影片已經在多方面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隨著新寫實電影在五十年代的衰退,我們已經很難看到這樣成功的作品了。
陽光燦爛的日子觀后感 篇8
第一次看這片子是很小的時候在哥哥家看的,小到我完全不記得到底是幾歲,至此回想起來隱隱約約的暗黃色,像老照片一樣,那么小的我根本不知道電影中的人在說什么在做什么,但是不管我自己相不相信我確實被這片子影響了。如果說你們信宇宙萬物間有磁場效應的話,那我和它也存在著不可名狀的感傷。
每個好電影帶給人們的感受是不同的,大家的影評我大概看了看,寫的非常深刻,我在沒看到這些影評之前說實話我真沒想到那個點。完全是自己對于王朔作品的理解加之對于姜文的喜愛構成了我現在的全部思緒。
首先,不管在看一部文學作品也好還是一部電影也好,最重要的莫過于了解背景,這片子倆關鍵詞:文革、北京。對于前者我真不了解,畢竟90年的孩子經歷不到這些。但是我很感興趣,所以我試圖在影片中找尋它的影子,我發現它的影子就是那個幽幽暗暗的黃色,你觸摸不到似乎也感受不到,但氛圍卻顯得極其浮躁。(未完待續)
陽光燦爛的日子觀后感 篇9
這部片子我已看過不下五遍。這說明它是部好片。
但不是所有的好片子都經得起你看五遍。比如《情書》,三遍之后我不敢再看,寧愿把那份感動放在記憶里慢慢溫存,而不是有天發現自己突然變得麻木。比如王家衛的電影,只適合在失戀時看,可也不能看的次數過多--有害健康。
一部片經得起你看五遍,至少說明以下幾點:
1、它的內涵高于你的理解水平,每看一遍都會有新的感受;
2、它有非常打動你的地方;
3、它很有幽默感。
而難能可貴的,姜文拍出了一種兇猛而又躁動的氣息,同時又把這種氣息放在一種略帶感傷的回味和沉靜的審視中。這讓我想起姜文對馮小剛講過的一句話:“電影得是釀出來的葡萄酒,你的電影只是很好的葡萄,但還不是葡萄酒。”如果這次談話是在拍了這部處女作之后,他那時恐怕是帶有足夠的自信的,呵呵。
這部電影的確達到了他自己的標準,不光是表達出來的內容濃縮,深刻,耐人尋味,在敘事上也讓人沉醉。當然,要讓觀眾醉了,自己一定不能醉,但一定要醉過。
看影片的時候,我仿佛也回到了很小的時候,兇猛而善良,殘忍而脆弱。有些人很快就成熟了,有些人晚些。有些人很快就想不起了,有些人則終生念念不忘。
不論怎樣,有過那樣的一段時光,不賴。
【陽光燦爛的日子觀后感(精選9篇)】相關文章:
有關陽光燦爛的日子作文12-25
關于陽光燦爛的日子作文(3篇)12-30
關于陽光燦爛的日子作文3篇12-30
關于陽光燦爛的日子作文(4篇)12-30
有關陽光燦爛的日子作文3篇12-25
陽光燦爛的日子作文記敘文01-06
關于陽光燦爛的日子作文4篇12-30
陽光燦爛的日子優秀作文3篇12-20
陽光燦爛的日子作文600字【初中】12-17
陽光燦爛的日子作文_初三作文12-13